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第七单元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件 (共26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 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 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 答道:“东坡吃草!”
6、“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 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 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 时苏轼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 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4、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 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 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 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 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 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 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 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卓绝的文 风所倾倒。所以欧阳修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 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 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发榜时,才知道作 者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 不计较,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 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人 头地。”后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兄弟情深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未见有超过“二苏”者。 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 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 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 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 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 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 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 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 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 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再谈苏轼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 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 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 书。” 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 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苏辙诗中的感慨 ,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
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 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 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 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 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 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 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 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 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 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 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 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 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 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 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 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7、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 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 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 逗他,苏轼吃得津津有味,答:“任凭天公 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便睡, 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 可叹?”苏轼毫不理会,用鼾声回答。小太 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 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 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 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3、苏轼退房
苏轼居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 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入住,偶然听 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 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 不孝子孙卖了,因此痛哭。细问之下,原 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 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 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下房子居住。
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 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 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 “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 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 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 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 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和子由”,那么子由的原诗是怎样的?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译文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 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 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 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 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 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 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 乐府》。
解题:
和:应和,酬和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
渑池怀旧: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
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 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 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 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 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 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 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 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 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
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 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