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市场上运作的各种力量的相 对实力将会改变。
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就业 份额都会较大幅度地下降。农业人口的教育水平却 得到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教育、通讯和交通运输 设施的质量与城市相差无几。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的 成本大大降低了,特别是由于人数减少利益趋同, 使得免费搭车问题的严重性也减轻了。
(二)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济 结构特征
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1985)等的研究表明,当 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 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降到12%以下 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已降至25%
以下 农业与工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升至80%∶20%左右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超过50% 人均GNP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1800美元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中,现代产业中就业的人数 数量虽然不多,但却集中居住在大中城市里。由于 他们的收入仍然低下,恩格尔系数较高,因此城市 中绝大部分居民的工资和生活与食品价格高度相关, 这种相关性体现在食品价格在城市家庭预算中的重 要性上:食品价格上涨意味着城市经济中工人(特 别是非熟练工人)工资上涨的压力加大,而这必然 遭到城市工商业者们的强烈反对。
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 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 易保护措施;二是为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的必要性
①农业的外部性 ②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③农业的弱质性 ④农业的不稳定性
保护的供给更高:农业有着文化上的价值;农业官 僚对该部门感兴趣,食品支出在消费者支出中占有 很小的比重,因此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抵制较少, 农业支持是将资源从多数人手中转向少数人手中。
奥尔森(1985)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多数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但是,由于大多数农业 人口未受教育,他们零散地居住在交通运输设施和 通讯网络都十分落后的广大偏僻地区。组织游说政 府的成本太高和组织抵制集团行动的代价过于昂贵 而无法实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则进入了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为主的阶段。
4.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 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基姆·安德森和速水佑次郎用政治市场来解释为什 么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向农业征税而工业化国家倾 向于支持农业。
农业 农民 城市消费者 政府 农业保护政策从本质上来看是让生活在城市的少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达63%
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
ຫໍສະໝຸດ Baidu
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人转变了对这一 重大问题的研究角度,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所 做的定量分析表明:
判别农业政策转向的最根本标准是农业比较优 势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农业保护水 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的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 农业比较优势越大,其农业的保护水平就越低; 反之,农业比较优势越小,农业保护水平就越 高,即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农业保护水平之间 存在负相关关系 。
与此同时,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恩格尔系数的下 降,城市居民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 影响大大减少,对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几乎不存 在有组织的反对力量。随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怀旧 情绪和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日渐提高,他们对农业保 护的高成本越来越能容忍,对在经济增长中受到损 害而陷入困境的农民越来越同情。
第四讲 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与经济结 构特征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转折 三、从以“黄箱”政策为主到以“绿箱”政
策为主的演变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 五、农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与
法律化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与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 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 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 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 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3.围绕经济成长过程中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 三个问题来论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起源
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解剖日本农业保护 问题时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1900年以前或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本经济还处在为“食品问题”所困扰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 济所面对是“农业贫困问题”阶段;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1988)提供 的资料,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初期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 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 13%左右
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降至 30%左右
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 76%∶24%
2.从土地要素的不可转移性出发论 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不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上,如果仍坚 持自由贸易的话,农民势必竞争不过其他生产成本 较低的国家,也竞争不过本国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 者,农民的收入即使不下降也跟不上其他行业的收 入增长速度。这是农业开始需要保护的基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土地的不可转移性,即土地不像资本和劳 动力等要素那样,可以比较便捷地在行业间自由地 流动,绝大多数土地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基本别无 它用,并且各国政府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 对农业用地的非农化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数人来支持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人,所以不会走 得很远。
当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以后,情况完全相反。
对农业支持的需求很大:农业部门小,容易组织, 逐步失去竞争性:物质投入多,这样农业有了工业 同盟;产出价格上涨一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净收益 将明显地以更大的百分比增加;供给弹性更高,价 格的任何提高都会导致强烈的反应。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 理论的转折
(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