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3b3f587770bf78a64295411.png)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一磺脲类:(一)作用机制:1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
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 副作用(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糖酐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口服降糖药降糖机制、用药指导及药物分类课件
![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糖酐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口服降糖药降糖机制、用药指导及药物分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4609c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6.png)
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 那格列奈(唐力)
格列奈类
降糖机制: —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 —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可使HbA1c下降1%--1.5% 副作用:
可引起低血糖,但和磺脲类相比,发 作次数少,程度也较轻。
格列奈类
用药指导: • 格列奈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
不服药。 • 服药后要按时按量进餐,以预防低血糖的
可使Hb增高。
噻唑烷二酮类药
用药指导 • 每天服用一次,可于餐前、餐中或进餐后服用。 • 服药的时间要尽可能固定。 • 这类药物的疗效要在开始服药后1到3个月才能体
现出来。 • 有心力衰竭倾向不用或慎用。妊娠期、哺乳期妇
女不宜用此类药物。
科学用药, 更好管理糖尿病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
用药指导: • 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并有使体重
下降趋势,故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 • 胃肠道反应通常与剂量相关,采用进餐时或饭后
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胃肠道反应。肠 溶片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 每天服药的时间和间隔尽可能固定。 • 限制饮酒。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发生低血糖时应使用单糖 治疗,如葡萄糖、牛奶或蜂蜜。 • 从小剂量开始服药,每次进餐时服药,逐渐增加 剂量有助于减轻胃肠道反应。
噻唑烷二酮类药
代表药物: 罗格列酮(文迪雅) 比格列酮(艾可拓)
噻唑烷二酮类药
降糖机制: —主要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 应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发生。平时要常备糖果备以低血糖时使用。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格华止、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 二甲双胍缓释片(卜可); 苯乙双胍(降糖灵)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最佳服药时间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最佳服药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837349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c.png)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最佳服药时间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a-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被患者问到“降糖药什么时候吃”的问题,下面的内容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01、双胍类【代表药物】二甲双胍。
【作用机理】二甲双胍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
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到血液中;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每天2~3次。
02、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代表药物】第一代已被淘汰;第二代:格列叱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第三代:格列美脲。
【作用机理】1、促进胰岛素分泌;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容易发生低血糖。
【服药时间】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
「人体的胰腺平均每8至13分钟就分泌一次胰岛素.按照与进餐的关系,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可大致分为两部分;Time S:QO 12:00 16:00 20:00 24:00 4:00 8:00早餐午餐晚餐2、由进蓍后高血糖刺激引起的大量胰岛素分泌,即餐前大剂量分泌;格列奈类【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
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03、DPP-4抑制剂【代表药物】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
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
![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4e3ea5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7.png)
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口服降糖药已成为控制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药物并非越贵越好,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也各不相同。
下面将介绍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
双胍类药物双胍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Metformin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及提高肝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在能够减少肝脏糖原合成的同时,抑制肝脏糖原酶的活性。
同时双胍类药物还能够提高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人体血糖水平。
双胍类药物的不良作用主要来自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和呕吐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常用的一种口服降糖药,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从而减缓淀粉质、糖类和糖原的分解,降低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瑞格列汀、沙格列汀、阿卡波糖等。
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胃部不适等。
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是一类口服降糖药,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如格列奈、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该类药物可导致低血糖和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等不良反应,服用时需要密切监测。
苯磺酰脲类药物苯磺酰脲类药物是目前主要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的药物包括格列吡嗪、格列泰、格列美托等。
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苯磺酰脲类药物可引起胃肠道症状、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同时这类药物在服用过程中也存在肝肾功能损害和造血系统抑制等不良反应。
,不同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也不相同,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药史、家族史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用药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剂量,切勿随意更换药物,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患者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医嘱,确保用药安全及有效。
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和合理应用
![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和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22f0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b.png)
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和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是一类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不同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或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达到长期控制血糖的效果。
合理应用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促胰岛素分泌药物:包括磺脲类、胰岛素释放素类和胰岛素增敏剂。
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的效能或减少胰岛素的分解来降低血糖水平。
2.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敏感的药物:包括双胍类和thiazolidinediones类。
这类药物可以提高体内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降低血糖水平。
3.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肠道α-糖苷酶的活性,减少肠道中葡萄糖的转化和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增加尿糖量的药物:包括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肾小管中的SGLT2,增加尿糖量,进而降低体内葡萄糖浓度。
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病情和血糖控制目标: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糖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
对于刚刚被诊断出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先尝试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控制,如减少摄入高糖食物、增加运动等。
如果血糖仍然无法控制,可以考虑口服降糖药的应用。
2.药物的作用机制:了解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
例如,对于胰岛B细胞功能较好但组织胰岛素敏感性较低的患者,可以选择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B细胞功能明显减退的患者,可以选择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3. 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合并症:不同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对其中一种药物可能更加敏感。
此外,患者的合并症、药物相互作用等也需要考虑。
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适合使用metformin(双胍类药物),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考虑选择thiazolidinediones。
4.监测和调整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应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降糖机制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降糖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d5d58d1be1e650e52ea99f5.png)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其降糖机制概述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ɑ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的浓度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主要药理作用:双胍类-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改善胰岛素抵抗;ɑ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一、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一)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血糖。
常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不良反应——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可导致体重增加。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二)格列奈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常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一般不与磺脲类联用,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三)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常见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不良反应:沙格列汀增加心衰患者住院风险。
单独使用此类药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四)双胍类药物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五类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五类](https://img.taocdn.com/s3/m/205e5ba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b.png)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五类下面就将种种口服降糖药的死守特点及用法先容如下,供糖尿病患者选用时参考:一、磺脲类药物化疗下场:大大都ⅱ型糖尿病患者念为应用领域时有效率,空肚及餐后血糖可以低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迫降1%~2%,跟著疗程的延后,下场渐高。
5年后,约不计患者还能够铺陈紧邻不对劲的血糖无为。
副浸染:最主要的副浸染是低血糖,其产生每每不像胰岛素引起的那样轻易早期察觉,且继承时间长,重要时可导致永世性神经侵害。
年迈体弱、长效制剂用量偏大可产生重要低血糖乃至危及生命。
磺脲类药物种类:第一代: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
这些药物降糖浸染弱,用量大,现已较少使用,但价值克己,经济前提差的患者仍可使用。
第二代:较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优降糖:价廉、应用广,降糖浸染较着,为长效降糖药。
达美康:为中效降糖药,降糖浸润温顺,较太少引发关键低血糖副浸润。
美吡达与糖适平:均为短效制剂,浸染时间短,是以不易造成低血糖回响,老年人服用对照安适。
错误舛错是服用次数须增进。
糖适平又称为“糖肾平”,主要在肾脏代谢,约95%有胆汁排击,可用于肾功效不全者。
亚莫力:就是新一代磺脲类降糖药,与优降糖对照,降糖浸润慢且永恒,促发展胰岛素免罪的浸润更慢,仅有轻度低血糖回响。
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即诺和龙,零丁应用领域低血糖产生较太少,与二甲双胍氰化钠降糖下场较着强于两药单用,但须特别注意活动期较轻低血糖。
此药能快速并使胰岛素免罪,有助于无为餐后高血糖,易于病人用餐时服用。
主要的副浸润为轻度的低血糖。
主要经粪胆路子排击,并无肾毒性。
三、双胍类降糖药主要存有降糖灵(苯乙双胍)、降糖片(二甲双胍)。
适应症:ⅱ型糖尿病、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者可首选醋鞴培药物;磺脲类继发失踪效的可改用或加用醋鞴培药物;ⅰ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血糖不不变者也可服用醋鞴培药物。
副浸润:最常用的就是消化道回响例如口苦、口中存有异味、嗜睡、恶心、咳嗽、呕吐等,饭后服用可以出局这些回响,最紧绷的就是乳酸中毒。
口服降糖药归纳
![口服降糖药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a93eff955270722182ef780.png)
口服降糖药归纳口服降糖药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二甲双胍(抑制肝糖生成、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SGLT2抑制剂(促进尿糖排泄)、噻唑烷二酮类(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磺酰脲类与格列奈类(促进胰岛素分泌)、DPP-4抑制剂(减少内源性GLP-1降解)。
一、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监测项目检查频率指标/意义血糖每周至少监测2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4.4-7.0 非空腹:<10.0糖化血红蛋白用药初:每3月监测1次达标后:每6月监测1次多数患者合理的控制目标为<7%血压至少每周测定1次目标值<130/80mmHg血脂血脂正常者:每年检测血脂1次血脂异常者:3-12月检测1次LDLD-C:<2.6伴有ASCVD:<1.8肾功能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蛋白/肌酐比值和eGFR评估II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眼科检查无视网膜病变者,至少每1-2年检查1次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可缓解视网膜病变足部检查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1次50岁以上患者,1年内新发足溃疡的发生率为8.1%二、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与靶器官1.α-糖苷酶抑制剂肠:抑制多糖、寡糖和双糖的降解。
2.二甲双胍(1)肝脏:抑制肝糖原异生和肝糖输出;(2)肌肉和脂肪: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3)肠:缓解葡萄糖的吸收。
3. SGLT2抑制剂肾: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液葡萄糖和钠的排泄。
4. 噻唑烷二酮类肝脏、肌肉和脂肪:激活PPARγ受体,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生成、转运和利用。
5. 磺酰脲类与格列奈类胰脏:促进胰岛素分泌。
6. GLP-1激动剂与DPP-4抑制剂(1)脑: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2)胃: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3)胰脏: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
三、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的特点类别主要机制HbA1c降幅低血糖体重对心血管和肾脏ASCVD 心衰肾脏病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高1.0-1.5无轻度降低中性中性中性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抑制糖类降解高0.5-0.8无轻度降低/ / /磺酰脲类(格列美脲)胰岛素促泌剂高0.5-1.5常见增加中性中性中性格列奈类(瑞格列奈)胰岛素促泌剂高0.5-1.5有轻度增加/ / /噻唑烷二酮类(吡格列酮)胰岛素增敏剂中0.7-1.0无增加中性增加风险中性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延长内源GLP-1作用中0.4-0.9无中性中性潜在风险中性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增加尿糖增加中0.5-1.0无明显降低获益获益获益GLP-1受体激动剂(利达鲁肽)激动GLP-1受体高0.9-1.5无明显降低获益中性获益四、口服降糖药用药1.二甲双胍(1)用药期间尽量避免饮酒,不能过量饮酒,乙醇可增加乳酸中毒和低血糖风险。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0346e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5.png)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肝糖原的合成: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中糖原合成的过程,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从而减少了血糖水平的上升。
2. 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二甲双胍能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特别是骨骼肌组织。
它能激活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增加细胞内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3. 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二甲双胍可以影响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缓葡萄糖入血的速度,达到减少血糖升高的效果。
4. 通过其他机制间接降低血糖:二甲双胍还通过增加静脉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促进乳酸代谢,以及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对脂肪的分解和合成,减少游离脂肪酸的产生,间接降低血糖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二甲双胍并不会促使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改善胰岛素的效能来降低血糖。
此外,由于其降低葡萄糖浓度的主要作用机制并非增加胰岛素分泌,因此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的副作用(当作为单一药物使用时)。
总结来说,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增强组织对葡萄
糖的利用、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等多种作用机制来降低血糖水平,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
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
![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4c756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4.png)
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口服降糖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1.口服降糖药物的后用机制之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是一类可以增加细胞对胰岛素反应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增加细胞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包括增强胰岛素的结合和作用,增加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和活性,以及提高细胞内胰岛素信号传导路径的效率。
这些作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的利用率,降低血糖水平。
2.口服降糖药物的后用机制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肠道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阻止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
这些药物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减轻餐后血糖峰值的上升,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3.口服降糖药物的后用机制之大肠杆菌短链脂肪酸受体激动剂:大肠杆菌短链脂肪酸受体激动剂可以通过激活大肠杆菌短链脂肪酸受体来调节能量平衡和血糖代谢。
这些受体位于肠道壁上,当受体被激活时,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口服降糖药物的后用机制之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其中,一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另一些药物可以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通过抑制胰岛素的降解和清除来增加胰岛素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效应。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的后用机制外,还有其他一些口服降糖药物,如胰岛肽类药物,可以通过模拟胰岛素的作用来降低血糖水平;双胍类药物则可以减少肝脏中葡萄糖的产生,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等。
总体而言,不同的口服降糖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糖水平,针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和适应症,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谈谈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注意事项
![谈谈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935dc0e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b.png)
谈谈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注意事项临床上常用口服降糖药有很多种,每种降糖药物的作用原理,发挥作用的时间,代谢方式等都不同,药物的选择要根据病人情况和疾病特点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促胰岛素分泌剂类降糖药1、磺脲类药物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以及格列喹酮等。
该类药物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进而达到降糖功效。
如果病人胰岛功能已经受到破坏,此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该类降糖药起效较慢,所以通常需要在用餐前30分钟左右服下,此外要注意,磺脲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比较长,比较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2、非磺脲类药物常用的有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
该药物也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进而达到降糖功效。
药物优缺点:该类药物作用时间较快,被称作是餐前血糖调节药,多用于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和一些不按时用餐的病人,通常要在用餐前即刻服用,服用后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发挥理想的降糖功效。
所以这类药物只是在用餐时增强胰岛素的分泌,这样避免在空腹时刺激到胰岛β细胞,使用期间多不会造成低血糖,也不会增加体重。
不足之处是该类药物属于一种超短效的降糖药,降糖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空腹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
用药注意事项:如果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功能已经完全破坏或是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无效,使用非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可达到明显效果,该类药物的低血糖反应相对会比服用磺脲类药物出现的少。
如果病人患有轻、中度的肾功能不全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瑞格列奈,该药产生的代谢产物几乎都是经过胆汁排泄,只有很少部分是通过肾脏排泄的。
二、促进葡萄糖代谢剂常用的代表药物是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可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肝糖输出太多,还可改善肌肉糖原合成情况,避免小肠吸收太多的葡萄糖,降低血糖。
药物优缺点:优点是降糖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对于空腹血糖降糖效果尤为明显,在单独使用此药时不用担心会发生低血糖的危险,还可帮助减轻体重,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该药是降糖药物指南中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类药物。
2023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及服用方法
![2023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及服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2dc88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1.png)
2023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及服用方法糖尿病患病人数近年来仍呈快速增长趋势,覆盖人群较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而中国人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这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如果是糖尿病倾向的体质(遗传),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发生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有许多,但由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的自身特点不同,服用的时间也各自不同。
不按规定的时间服药,就无法达到预期的降糖效果,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那么该如何选择口服降糖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小红教授,为大家带来〃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具体服用方法〃的相关内容分享。
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分为磺眼类和非磺服类药物。
1 .磺眼类磺服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版、格列毗嗪、格列齐特、格列喳酮、格列美版等。
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胰岛素分泌剂,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但发挥药效需有一定残存的胰岛功能(30%以上)0优点是用药经验丰富,微血管风险少。
但本类药物有低血糖和增加体重的不良反应,故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2 .非磺眼类药物非磺眼类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主要为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餐后血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所以应在餐前即刻口服,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磺眼类除外\本类药物的低血糖反应比磺眼类药物少。
双服类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有降低体重、心血管获益、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优势。
其中,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为盐酸二甲双服,该药物不仅降糖效果确切,还可以降低体重、心血管风险因素和长期心血管风险事件,这是其他降糖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
而且单药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不良反应少,价格便宜,因此被全球各大指南公认为一线用药。
二甲双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故应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用。
各种降糖药的作用原理
![各种降糖药的作用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dabfc4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9.png)
各种降糖药的作用原理
各种降糖药常用的作用原理如下:
1. 口服降糖药:主要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或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如磺脲类、胰岛素分泌剂等,通过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的利用。
- 胰岛素增敏剂:如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等,通过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
2. 胰岛素注射剂:胰岛素注射剂常用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无法分泌的情况下,供体外补充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
根据作用时间的不同,胰岛素注射剂可以分为快速作用型、短效型、中效型和长效型。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中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糖类从肠道吸收的过程,减缓葡萄糖的上升速率,从而降低后续血糖的升高。
4.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药物:通过模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生物效应,延长血糖的吸收时间,抑制胃排空,增加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响应,促进胰岛素释放。
5. 过氧化物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糖尿病患者体内反应氧化物生成,阻断氧化应
激反应,减轻细胞氧化损伤,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降糖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需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应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08c1008312b3169a451a4b4.png)
• 单药应用者漏服当日均可补服
• 联合用药者只要血糖不低也可当日补
DPP-4抑制剂
• 这类药物只需每天一次服用,餐前、餐后 皆可,漏服后于当日随后补服即可。
发药注意事项
• 给药前要了解血糖和胃纳情况 • 发药时再次提醒药物服用方法 • 吃饭后巡视病人服药情况 • 床边交接班时,再次检查病人服药情况
抑制胃排空,抑制食欲及摄食 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西格列丁(捷诺维) 沙格列丁(安立泽) 维格列丁(佳维乐)
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减少凋亡
DPP-4抑制剂作用特点
不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小,基本没有引起低血糖 的风险 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可用于CKD4-5期患者
过敏反应
DPP-4抑制剂不良反应
α- 糖苷酶抑制剂
• 餐中想起漏服,可以马上补服;
• 吃完饭再补服的话,药物的降糖效果将会大打折 扣。就下餐前血糖监测情况而定
双胍类药物
• 如果二甲双胍的用量较小,可以通过加大活动量 的方式降低血糖而无需补服。
• 联合用药的患者也最好仅采用增加活动量的方式, 或者在明确血糖水平较高以后再补服,以减 少由 于用药时间变化,导致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而 出现 低血糖反应。
定期检查血肌酐、肝功能、尿酮体。 对此药过敏者 在做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
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降血糖作用机理
减轻胰岛素抵抗
保护β胰岛细胞功能 减少肝糖原异生作用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环格列酮
改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T2DM
噻唑烷二酮的适应症
胰岛素抵抗伴有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
联合用药时注意低血糖反应
出现低血糖,只能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其它糖 类或淀粉无效
口服降糖药的简介
![口服降糖药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1d8c61c55270722192ef7ec.png)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在肠内吸收少 降低餐后血糖 同时缓解餐后高胰岛素血症
噻唑烷二酮类
增加组织摄取和氧化葡萄糖,减少糖元 分解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口服降糖药的适用对象
口服降糖药的副作用
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类
低血糖 体重上升 消化道反应 皮肤过敏 血细胞下降 神经系统反应
双胍类
乳酸性酸中毒 消化道反应 肝,肾损害
葡萄糖酶抑制剂类
拜糖苹初期使用有腹胀,腹痛,腹泻。 坚持用药症状会减轻
噻唑烷二酮类
引起轻度水肿 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
口服降糖药的简介
常用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糖适平 苯甲酸衍生物类-诺和龙 双胍类-降糖灵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苹 噻唑烷二酮类-文迪雅
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
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类
刺激胰岛素释放 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对葡萄糖的摄 取,降低血糖
双胍类
磺脲类
2型糖尿病,有胰岛素分泌者 空腹血糖较高者 体重较轻或正常者
苯甲酸衍生物类
对磺脲类药效果不佳者
双胍类
各型糖尿病,食欲较为旺盛者 体重较重者 年龄不太大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
各型糖尿病 餐后血糖较高 经济条件较好
噻唑烷二酮类
各型糖尿病及血糖在上升阶段 胰岛素抵抗较重者 经济条件较好者
服用降糖药的最佳时间
磺脲类--餐前30分钟服用 双胍类--餐后服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第一口饭同服
常见的降糖药物有哪些
![常见的降糖药物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241b99127d3240c8547ef2c.png)
常见的降糖药物有哪些降糖药的副作用有哪些?降糖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患者控制高血糖,降低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会给机体带来某些副作用。
为了趋利避害,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均应对常用降糖药的副作用及禁忌证有所了解,以确保用药平安。
那么,降糖药的副作用有哪些?糖尿病专家指出:磺脲类降糖药1.此类药物可以导致低血糖。
2.此类药物对Ⅰ型糖尿病患者无效,因为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已完全衰竭。
3.此类药物有可能出现原发性失效(应用磺脲素治疗在1个月效果不佳)或继发性失效(先前应用磺脲素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于治疗后1~3年失效),这种情况大多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有关。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此类药物。
5.磺胺类抗生素会增强磺脲类药的降糖效果,如果两者合用,应注意防止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响。
双胍类药物1.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建议餐中或餐后从小剂量开场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2.有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或者有心衰、肺气肿、肺心病者,不推荐服用此类药物。
3.要进展肝脏手术或者x线造影检查的前1~2天,应停用此药。
在造影检查48小时后,应检查肝、肾功能,如结果正常,可恢复服用二甲双胍。
4.服用双胍类药物者不宜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
因乙醇可损害肝功能,尤其是能抑制糖原异生而致低血糖。
5.妊娠期、哺乳期以及方案怀孕的妇女均应防止服用双胍类药物。
动物实验说明,二甲双胍能通过乳汁分泌。
6.单独应用此类药物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当与其他类药物或胰岛素联用时,可能导致低血糖。
7.由于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氧化复原能力,因此,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忌用二甲双胍。
8.双胍类药物最大剂量是2000毫克/日,可分为2~4次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1.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必须正确服用才能发挥疗效,要求在进餐时将该药同第一口饭一起嚼碎服用。
2.α-糖苷酶抑制剂对α-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必须有底物(即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参与,也就是说,它一定要与碳水化合物(如主食)同时用,才能发挥降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几种口服降糖药的后用机制、使用范围及
其综合分析
摘要:糖尿病是指由于
胰岛β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导致人体内胰岛素不足,引起人体内出现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而发生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往往呈现进行性进展。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但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还不能治愈。
给1/3病人需要胰岛素治疗,大多数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关键词:降糖药物;分析
1 常用降糖药种类及其分析[1]
1.1磺脲类:
1.1.1 常用的磺脲类药物
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D860(甲糖宁,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苯)脲(优降糖)消渴丸、格列吡嗪(美吡哒、优哒灵美、迪沙、依必达、瑞易宁等)、格列齐特(达美康)、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迪北、万苏平、圣平、伊瑞、亚莫利)。
1.1.2 磺脲类的使用范围:
磺脲类适用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在各类降糖药物中占重要地位,除单独应用外,还可与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脘二酮联合应用。
肾功能不全者首选糖适平。
1.1.3 磺脲类的降糖机制
此类药物的降糖机制是:(1)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2)增强人体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3)促进人体内肝糖元的合成,减少糖元的分解,从而降低病人的空腹血糖。
磺脲类降糖药适用于2型糖尿病非肥胖型患者。
1.2双胍类:
1.2.1常用的双胍类药物
常有的双胍类药物有:降糖灵(苯乙双胍)、降糖片、盐酸二甲双胍片。
1.2.2双胍类药物的适用范围
双胍类药物适用于2型、肥胖的患者。
但1型糖尿病者及重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单独使用此类药物治疗,而应与其他类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伴有以下病症的糖尿患者,应禁用双胍类降糖药:(1)伴用肝肾功能损害、慢性胃肠病、消瘦及有黄疸病的人;(2)孕期及产后的女性糖尿病患者;(3)服用双胍类药物后,有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的糖尿病患者;(5)嗜酒及长期服用西米替丁的患者.
1.2.3双胍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其作用机理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肠内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主要有笨乙双胍和二甲乙双胍两种,苯乙双胍因其可引起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已很少使用。
在二甲双胍应用时要注意避免在有低氧血症,如呼吸衰竭、严重的心力衰竭的情况下使用;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要避免使用。
1.3笨甲酸衍生物(非磺脲胰岛素促泌剂)
1.3.1常见的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
常见的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有: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瑞)格列奈(唐力、唐瑞、万苏欣)
1.3.2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的适用范围
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适应于基础血糖正常的患者。
但下列患者禁用。
(1)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2)1型糖尿病患者;(3)伴用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糖尿病患者;(4)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
1.3.3苯甲酸衍生物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它能促进胰岛素从胰岛β细胞内快带释放,以起以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1.4 a一苷酶糖抑制剂
1.4.1常见a一苷酶糖抑制剂
常见a一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平)(阿卡波糖,
Acarbose)、伏格列波糖。
1.4.2 a一糖苷酶抑制剂的适用范围
a 一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适用于1型、2型的糖尿病患者。
下列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1)18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2)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3)有肝、肾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4)伴有酮症酸中毒或重症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1.4.3 a一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其作用机制为在小肠内与寡糖竞争和a一糖苷酶结合的机会,从而抑制糖的吸收。
主要用于餐后高血糖者。
1.5噻唑烷二类酮(机列酮类)
1.5.1常见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常见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曲格列酮)(艾)
1.5.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适用范围
它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但下列病人禁用格列酮类药物:(1)伴有水肿的糖尿病患者;(2)伴有严重肝病变的糖尿病患者;(3)1型糖尿病患者;(4)伴有糖尿病酮症中毒的患者;(5)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6)18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
1.5.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为胰岛素增效剂,作用于细胞核受体,调节细胞的基因
表达,从而改善肝、脂肪的胰岛素抵抗。
3、讨论
3.1口服降糖药的选用原则掌握适应征,因人施治: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可选用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苷酶增敏剂,一般不用胰岛素促泌剂;2型糖尿病肥胖首选双胍类或(和)噻唑烷二酮制剂、Or a糖苷酶抑制剂,使用a糖胰岛素苷酶抑制或双胍类降糖药。
合理联合用药,同类降糖药一般不含用,促泌剂(磺脲类和餐食血糖调节剂)不合用。
联合用药不宜多于3种。
合用3种降糖药时,各药剂量最好不为全量。
【2】
3.2服役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服用降糖药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定期到医院复查或检查血糖有些患者很少甚至不观察服药期间的治疗效果,不经常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更不注意影响身、尿糖变化的某些因素,也不注意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应定期或自己经常监测血糖,以便了解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2、降糖药并非对所有糖尿病有效这在理论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实际当中往往难以被患者所接受,有相当多糖尿病患者尽管口服降糖物的效果不好或无效,却仍然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以致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3、降糖不宜操之过急有些降糖药在人体内有随时间延长而药物作用逐渐增强的特点,有些患者往往服用几天或十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于是便急于换药或认为所服用的药物无效,事实上有些降糖类的药物要服用半个月乃至1个月之后才能够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1]杨宝峰主编.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367-371
[2]李淑娟.口服降糖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用原则[J].社区用药指导,200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