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同步学案)

合集下载

《沁园春雪》教案(13篇)

《沁园春雪》教案(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1【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一)情景导入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二)背景介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1一、导学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

(难点)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基本知识学习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二)重难点突破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2)通过学习《沁园春·雪》,达到对汉宋文学的初步了解,了解宋代的文学特点和辛弃疾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3)通过学习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了解沁园春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与把握辛弃疾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又可启发自身的情感与思考;(2)通过学习,能够识别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抒发自身情感。

二、教学内容辛弃疾的《沁园春·雪》三、教学方法1. 课堂问答首先,利用课件介绍辛弃疾,包括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等等。

然后,针对课件所介绍的内容,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有什么的文学成就?”“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学习过他的作品?”等等。

2. 文学赏析2.1核心目标:以课堂讲授及配合手抄报解读,理解《沁园春·雪》的主旨思想,抒发个人感悟。

2.2教学方法:1. 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全文,表明感受,探索思考,然后以梳理篇章主题、破解字句难度为导向,渐次进阶。

2. 教师可以逐句逐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思想和文化意涵。

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感受,帮助学生感受到雪和春的强烈对比,神秘和静谧的反差,体验到雪童话般的光辉和高贵。

3. 在解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语言表述诗歌意义;并强调教育价值,及时阐发琢磨到的人生哲学。

4.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想象,并要求撰写文本说明文中的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及其合理运用,来表达主题思想。

3. 朗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沁园春·雪》的意境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辛弃疾及生平和文学成就。

沁园春雪学案

沁园春雪学案

《沁园春雪》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该词,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2.通过品味探究,感受词中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3.在品读感悟中,体会词中洋溢的豪情壮志,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豪迈情怀。

学习重点:诵读全词,感受形象。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

自主合作探究:一、诵读感知——与诗人相遇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2.自由诵读全词,标注自己认为重要的字音,不熟悉的请查字典解决。

二、品读鉴赏——和诗人同行1.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色又是如何贯穿起来的?2.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像到的却是雪后初晴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一种怎样的感情呢?3.正是如此多娇的江山,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作者对这些英雄是如何评价的?4.诗人的“自信”从哪里体现?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三、美文鉴赏《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达标检测1.《心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_,“雪”是________。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2.《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3.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4.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沁园春·雪》学案(通用13篇)

《沁园春·雪》学案(通用13篇)

《沁园春·雪》学案(通用13篇)《沁园春·雪》学案篇1学习步骤与要点一、了解词及词牌的知识二、熟悉写作背景三、掌握字形词义(先自己做,再对照答案订正)1.准确读出字音。

稍逊风骚莽莽滔滔分外妖娆沁园春成吉思汗今朝多娇原驰蜡象素裹略输数风流人物(答案:xùn sāo mǎng tāo fèn ráo qìn hán zhāo jiāo chílàguǒluèshǔ)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②惟余莽莽③顿失滔滔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⑤红装素裹⑥折腰⑦略输文采⑧风骚⑨风流人物(答案见课文注解)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这首词,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四、词句的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

这三句是上阕第一层,总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玉砌银裹、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

“千里”、“万里”两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

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是上阕第二层,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加入想象成分。

它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豪迈的意兴。

“长城内外”,指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指自西向东,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顿失”二字,则写出黄河变化之快,寒威之烈,使人联想到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舞”和“驰”两字,化静为动,写出“山”、“原”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须晴日”这三句是上阕第三层,是虚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看”字与“望”字照应。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诗词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3、朗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深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伙伴的交流,对诗歌语言、内容和形象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想象,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教学难点: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雪》2、学生准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诵诗歌教学过程:教学预设教学调整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沁园春·雪》学案1

《沁园春·雪》学案1

《沁园春·雪》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学习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方法的用法。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二、自主学习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有哪些具体句子体现?2.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3.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4.结合课文,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你的理由是什么?三、整理归纳《沁园春·雪》是一首古典词。

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实际上是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本词围绕一个“雪”字写景抒情,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

下阕重在抒情、议论,以一个“引”字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毛泽东同志既是革命家又是诗人,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有四十三首。

题材广泛,形式上以抒情为主,善于在丰富的联想和情景交融之中,鲜明地表达主题思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诗人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运用比兴,塑造形象,联想丰富。

首先,他常常是把自然景物描写与当时人民所处的环境和心情联系起来。

其次,写历史总是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沁园春·雪》就是如此。

四、互动探究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惜”的是什么?然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五、基础练习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分外妖娆()惟余莽莽()稍逊风骚()成吉思汗()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外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教案3篇

《沁园春雪》教案3篇

《沁园春雪》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1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探讨重点知识,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教法与学法第一、诵读法,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提问法,按照“切入-顺承-深化-引伸”的顺序,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受到启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练习法。

设计两道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第四、分组讨论法。

采用自由讨论指定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班分为若干组,确定发言代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如:纷纷扬扬。

看谁写得多。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展示图片)二、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沁园春.雪》教案(通用15篇)

《沁园春.雪》教案(通用15篇)

《沁园春.雪》教案(通用15篇)《沁园春.雪》教案(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

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

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等等,决不胜举。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1、了解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妖娆:妖艳美好。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一)学习上阕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1《沁园春雪》学案(教师版)

1《沁园春雪》学案(教师版)

《沁园春·雪》学案1.熟读并背诵本词,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本词写景、讨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词准确、凝练的词语。

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时读,读标题从词的标题,你能读出哪些信息?【答案】“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介绍了本词的主要内容。

【解析】考查对词题的把握。

要懂得哪部分是词牌,哪部分是题目,题目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题目一般交代表明时间、地点、背景、环境、诗歌体裁、写作对象、主要内容,暗示写作手法,表明诗歌类别,表明情感。

读,读注释。

1.记住作者。

▲检测毛泽东(18931976)字,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和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之一,诗人,家。

【答案】润之革命战略理论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书法。

【解析】考查学生对作家的认识。

注意是各种“家”的分辨和记忆。

2.了解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检测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qìn)上阕.(jué)须.晴日(必须)B.莽.莽(mǎng)妖娆.(ráo)惟.余(只)C.折.腰(zhé)稍逊.(xùn)略.输(稍微)D.滔.滔(tāo)风骚.(sāo)俱.往矣(都)【答案】A【解析】A.上阕(jué)——què,须晴日(必须)——等到;4.理解词义。

(1)朗读并记住课件中的词语的意思。

(2)理解每句词的意思,不懂的同组成员帮助解决。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分析。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全文、生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和拓展。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歌创作。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沁园春·雪》,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全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运用示例。

4. 意象和修辞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进行举例说明。

5.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1)学生观察诗的结构,分析诗的段落和层次。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6. 欣赏与拓展:(1)教师展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拓展。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和心得体会。

7.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与雪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023最新-《沁园春雪》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沁园春雪》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6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美丽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沁园春雪》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沁园春·雪》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⑴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⑴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⑴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⑴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泌园春 雪 学案

泌园春 雪   学案

1、《沁园春·雪》学案主备:韦继化【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旱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难点】1.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2.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自主预习案】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给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4.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zhuāng 素裹()顿失tāo 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5.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高山、原野、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面对这娇美万分的北国风光,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板书课题)1、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效果。

(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

针对学生易错字音,进行正音教学。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诗词。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括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听录音,说说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北国雪景图千米高的塬上2、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人教版 9上 : 全册学案精品:第1课《沁园春-雪》学案

人教版  9上 : 全册学案精品:第1课《沁园春-雪》学案

《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法指导】《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今朝.(zh āo )风骚.(sāo )竞折.腰(zhé)/折.本(shé)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回顾写雪的诗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唐.杜甫.《绝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唐.柳宗元.《江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雪篇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积累《沁园春雪》中重点字词2、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2、以“我所了解的毛泽东”为题,收集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堂学习:一块:诵读欣赏,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明确要求,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诵看课文,听朗读2谈听后的体会,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交流体会3组织朗读。

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交流4、组织评价学生评价5初步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记录疑问。

6组织交流、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

交流,互评7组织朗读。

全班齐读第二块:小组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我所了解的毛泽东” 交流、补充2问题情境:这首词问世之初,就备受推崇,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它的发表也使蒋介石集团惊恐万分,蒋介石立即唆使其御用文人进行反扑。

学生听讲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词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要求从词的内容、主题及其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参与到各小组中进行指导。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4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5组织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6、对小组发言进行补充并板书。

听讲、记笔记第三块:语文活动:学唱歌曲《沁园春雪》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播放歌曲《沁园春雪》听歌曲学唱课后学习:收集描写雪的诗词、散文,选择其中一篇与《沁园春雪》中的雪景比较、分析,写200字左右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二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一、导入: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教学过程:一、导入: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学生:不熟悉!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

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

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板书课题)老师介绍写作背景二、自由朗读全文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

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

(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

学案2:第1课 沁园春 雪

学案2:第1课 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本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本词准确、精练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欣赏本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学法指导】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

自主学习诗词时,可采用认读、研读和赏读的方法。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会成为你以后的人生财富。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两遍。

沁.( )园春惟余莽莽.( ) 分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稍逊.( ) 风骚.( ) 数.( )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2.解释下列词语。

妖娆:风骚:红装素裹:分外:惜:数:3. 《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_________,“雪”是_________,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

4.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5.搜集古诗词中有关写“雪”的名句。

6.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边听朗读录音边思考: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词主旨句是哪一句?(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词领起?这个字底下展现了哪些具体景观?3.上阕末尾三句诗是写的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4.找出词中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雪》学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雪》学案

1《沁园春雪》学案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我能朗读全词,梳理内容。

2.我会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3.我要诵读词文,领会情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点。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结合资料链接,了解有关本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该词的具体背景。

2.大声朗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再读课文,找出上下阕的领起字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二)自学检测要求: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素裹.()妖娆.()稍逊.()分.外()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风骚.()2.词的上阕描写了,领起上阕内容的字眼是,领起的内容是。

下阕写,领起下阕内容的字眼是,领起的内容是。

3.朗读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其他同学听读,然后评价。

(三)我的疑惑针对前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合作探究在文中勾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可借鉴学过的诗歌炼字的方法),在文中做好批注,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要求:1.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点第一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2.然后小组内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展示时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喜欢一句,原因是。

(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三、当堂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要求:1.自主大声的有感情的诵读。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诵读。

3.班内展示。

四、自我反思1.学了本文之后,我收获了些什么(可以是知识收获,可以是情感收获)。

2.我有哪些易错的地方。

链接: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沁园春.雪》学案

《沁园春.雪》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的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感受伟人的豪迈与博大胸襟,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的大意。

学习难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

学法与使用说明:1、自查资料搜集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

2、用红色笔勾画出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

3、查字典,给把握不准的字词注音,并读一读。

4、大声朗读课文二、三遍,再结合课下注解说说词的大意。

在书上标记出有困难、疑惑的地方,准备课堂交流。

5、认真研读导学案,独立思考,认真完成预习检测部分......,书写要规范。

知识链接1、领袖风采(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气势磅礴的诗作,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诗词》等。

2、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全党全军在毛主席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

1936年2月,正是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万里长征后,紧接着又在毛主席率领下,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的时刻。

毛主席写在这时的《沁园春.雪》,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完成战略大转移、迎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时期的政治形势。

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作品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2.背景透视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

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沁.园春莽莽
..妖娆
..分.外稍逊.数.风流人物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折腰:妖娆:
文采:风流人物:
二、整体感知
3.读课文,理解本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4.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上片侧重哪种表达方式?下片呢?
第二课时
5.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上片分为三个层次。

6. 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豪迈,奋发的气势?为什么?
7.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
8.试归纳文章主题。

三、深入探究
9.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5)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沁园春·雪》学案答案
1. qìn mǎng mǎng yāo ráo fèn xùn shǔ zhāo
2.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折腰;鞠躬,倾倒。

妖娆:娇艳美好。

文采:与“风骚”同意,本指词藻。

文章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力业的人物。

3.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副雄伟壮观的雪景,使人并不感到冷,反而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

感受到作者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雄心壮志。

整首词情由景生,议由情发。

4. 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议论。

5. 第一层:“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第三层;“须晴日------分外妖娆”
6.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写出了一种雄浑的气象,豪迈的气势。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一座座披着白衣的丘陵;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前者舒展优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气势和竟争的活力。

7.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夸张,对偶的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的手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运用了借代,拟人的手法。

8. 本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下片评古论今,抒发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自豪之情。

全诗热情洋溢,风格明朗豪放。

9.(1)《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才华
(2)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3)D
(4)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简述看法(略)
(5)“略”“稍”都是程度副词,“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10.(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
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看山江天水
(5)承上启下的过渡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

(能答出大意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