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安徽各市发展战略
安徽各市发展战略
##一、总体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和职能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省双核城市之一。
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省双核城市之一。
2、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
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省域核心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战略合作”、与##“并进引领”。
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都市圈共同实现##省双核引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
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
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1)人口规模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
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二、区域协调措施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
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战略合作”,与##“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5)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淮南6个市先后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芜湖市实行了“一元化”户籍制度,铜陵、马鞍山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 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
全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2.89%上升到2010年的3.08%。城市发展迅速。2011年,我省16个省辖市城区人口占全省29.6%、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19.1%,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51%、地方财政收入占65%、工业生产总值占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57%,拥有近90% 的高校和技术研究中心。
现状图
主要成效
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分点
7.5
6.5
2)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省域城市群体系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城市群“一圈一带一群”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沿江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皖北、皖西城市发展普遍提速,皖南旅游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也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
人口向合肥集中趋势明显
总量分析
节点分析
合肥、芜湖发展最突出
商品流、资金流向合肥、马芜铜集中趋势明显
银行资金流及主要金融中心分析资金主要流入地:合肥、芜湖、铜陵流出地:宿州、阜阳、亳州、安庆
存款区位商/贷款区位商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结论四:全省分区发展差异明显
城镇化水平差距大
问题1:皖北与皖江发展不平衡
从排名情况看: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略有上升。2008年GDP年增长率有很大提升,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2位。
安徽省发展战略范文
安徽省发展战略范文一、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安徽省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安徽省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安徽省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安徽省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安徽省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链的链节和附加值。
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安徽省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安徽省将加强以省会合肥为核心区的中部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交流,推动形成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格局。
四、促进人才引进和培育战略安徽省将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和数量。
安徽省将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深化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安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五、推动绿色发展战略安徽省将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保力度,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安徽省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的高效节约。
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上是对安徽省发展战略的一些论述。
安徽省将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引进和培育以及绿色发展等重点战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战略将为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全省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安庆的发展定位和趋势
安庆的发展定位和趋势
安庆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东部。
根据安庆市发展规划,安庆的发展定位是以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在发展趋势方面,安庆将继续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安庆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
2. 生态环境保护:安庆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安庆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外连接和运输能力。
4. 教育和人才培养:安庆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体来说,安庆的发展定位是以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安庆将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同时,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入。
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力争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入。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引导和培育消费热点为着力点,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扩大汽车、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消费,优化消费结构。
改善消费环境,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加强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确保消费安全。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及消费者保护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形成若干支撑我省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为导向,推动汽车、装备制造、家电、食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纺织服装、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改造升级。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正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2008年11月7日)亳州、宿州、阜阳三市(包括所辖17个县、市、区)以及沿淮的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六县(以下简称三市六县),人口多、基础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最为艰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进程,现就加快三市六县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08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对皖北三市及以上23个县(市、区)每年各补助100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
三市六县工业园区要突出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品牌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加大对三市六县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向三市六县倾斜。
2、加强产业项目扶持。
在输电通道、水资源等外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省内电源点项目主要在皖北布局,优先向三市倾斜。
凡在三市境内新增的从事煤炭开发单位,都要在当地设立独立的法人实体。
从2009年起到2012年,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0%以上用于三市六县,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支持三市六县农业普化发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支持亳州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
支持产粮产油大县建设,加大奖励力度。
3、不断改进国土资源管理。
(完整版)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一、省情总介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
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
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为主。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
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
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
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
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
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容旨在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
全面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容。
首先,安徽省提出了“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加
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加快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安徽省提出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行动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安徽。
第三,安徽省提出了“区域协调、城乡一体”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强城市功能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安徽省提出了“人才强省”行动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推进人才流动和合作,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打造人才高地,为安徽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最后,安徽省提出了“全面依法、良政清廉”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深化
司法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法治安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以上是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容简介,通过实施这些行动计划,安徽省将
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设现代化、美丽、富裕的新安徽。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安徽省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中部省份,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实施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发展规划,安徽省政府提出了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此来提升安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安徽省将在教育、科技和创新政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产业转型升级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三、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安徽省将通过实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城市现代化行动计划城市现代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安徽省将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徽省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以上是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通过实施这些行动计划,安徽省将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城市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这些计划也将为安徽省的实力提升、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为全省人民的生活改善和福祉增加做出积极贡献。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同济大学方案在对合肥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城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战略规划实施四个专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应是创造新的繁荣,战略规划实施重点是要扩大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建构区域性大都市圈;培植城市创新能力,优化城市功能,增强区域性服务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网络,建设有机整体的城市化空间系统;有序发展城市空间,促进城市有机生长;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强化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建设高效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整体效率;完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和城市规划实施机制。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偏弱的城市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的竞争优势逐渐取代城市的比较优势而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对合肥市集聚能力、扩散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度与比较,可以看到:合肥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尚处于欠发达阶段,在全国各城市的发展中,位居中下游水平,在全国35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人均GDP排位倒数第三。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在全省中的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也显较弱。
2000年,合肥市的市区人口只占全省人口的 2.16%,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0%左右。
在对外交通联系方面尚不及芜湖、安庆、巢湖等城市。
合肥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进入投资驱动阶段,但投资力度严重不足,2000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在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32位;在安徽省内,也低于铜陵和芜湖,显现了发展能力的不足。
合肥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城乡差别明显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者素质低、创业水平较差等,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二)不能失去的机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已逐步形成了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集聚效应。
长江领域已成为我国一个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先行区,并将成为今后数十年中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经济地带。
(发展战略)安徽东向发展战略
安徽东向发展战略作者:程必定(安徽省社科联出处: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部崛起网(编辑:唐苏峰)日期:2005-05-18 01:41:51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区域战略体系,充分体现了区域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中部的崛起,意味着中国龙的“脊梁”的挺起,不仅仅是对中部,更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是中国龙的“脊梁”的前沿,中部崛起会给我省带来诸多新的机遇。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已积蓄了相当的崛起能量,当前已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仅越来越强劲,而且大面积地向县域深进;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都有显著改善,正在实施的“861”行动计划已初见成效,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会给安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基于中部地区在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方面的特殊地位,以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从政策层面到市场层面,安徽奋力崛起的因素将会增多、增大,奋力崛起的条件也越来越充分,从而会给全省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新机遇。
我省应抢抓这些机遇,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在中部崛起中乘势而上,加快全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是中部地区各省加快发展的战略,安徽东向发展战略是融入“长三角”的战略。
由于安徽的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在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下,安徽只有东向融入“长三角”,才可能更有效地实现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意图。
中部崛起战略在安徽的空间实现,应该是加速融入“长三角”的东向发展战略。
首先,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格局看,安徽经济发展的空间走向应该是东向,在中部崛起中应东向融入“长三角”。
改革开放初期实现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再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
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5.5:40。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领先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安徽省情及发展战略 ppt课件
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
山清水秀的安徽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长江、淮河和新安江
安徽名人
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梁启超
安徽文化
皖江文化 两淮文化 徽文化
九华山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 佛
老子
天长地久、上善若水、无为之治、无中生 有、大巧若拙、金玉满堂、功成身退、宠 辱若惊、视而不见、听之不闻、自知者明、 出生入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德报 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智若愚,大 巧若拙、大象无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徽省情及发展战略
主讲人:王海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悠久的历史
淮夷人
吴头楚尾 吴韵楚风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 属楚
八公山
凤阳城
财出江南 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
江南右布政使司 江南左布政使司
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史司 安徽承宣布政史司 安徽 徽 皖 八皖 江淮大地
创新推动战略
现代产业链: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 制造—仓储运输—终端销售
大开放战略
资本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
贸易国际化
城市化战略
新型城镇化 中心城市带动
城乡统筹战略
公共服务均等 提高福利水平
徽州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牌坊
忠、孝、节、义
徽州学堂
徽州祠堂
经济现状
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12263.4亿元, 财政收入2063.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
我省排位靠前的四大产业:钢铁、建材、 煤炭和电力。
棉花产业链ຫໍສະໝຸດ 棉花产量 纱产量 布产量 印染 服装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2.20
•【字号】皖政〔2021〕16号
•【施行日期】2021.0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级政府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分解落实,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规划实施的衔接与协调。
省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向省政府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0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9.13•【字号】皖政办〔2016〕53号•【施行日期】2016.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6〕5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9月13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考虑(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25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21.5亿元,年均增长2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3.6%提高到22.4%,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二是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面板为核心,集聚了液晶玻璃、光学膜、偏光片、驱动芯片等上下游企业30多家,合芜蚌地区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
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埃夫特公司已进入国产机器人整机企业第一梯队,四自由度以上机器人销量占国产机器人的1/3,位居全国第一。
安徽一大目标五大任务
安徽一大目标五大任务安徽一大目标五大任务安徽省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大省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制定了一大目标和五大任务,旨在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大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提出了五大任务:第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将加大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水平。
第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安徽省将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平台。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研发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安徽省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深化改革开放。
安徽省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优化要素配置,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发展效能。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第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安徽省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加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模式,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通过实施以上五大任务,安徽省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这也将为全国经济做出积极贡献,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
作为安徽省的居民,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配合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做好个人岗位上的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安徽一大目标贡献力量。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奋斗,才能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安徽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强省、人民幸福之省!。
安徽省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战略规划。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区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以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高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产业承接发展重点,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加快推进芜马巢、安池铜两个省直管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
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09年11月,经科技部复函批准,安徽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批3个试点省份之一。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各层面推进,强化三体建设,主攻十大产业,构建五大平台,实现倍增目标。
三个层面推进。
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辐射带动全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三体建设。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主攻十大产业。
改造提升洁净煤、高性能材料、装备制造、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技术、文化创新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五大平台。
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信息交换、要素交融、合作交流、成果交易的开放市场体系。
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安徽
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安徽
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欠缺的地区。
为了加快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我们制定了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安徽省经济的腾飞。
首先,我们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我们将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们将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安徽省的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我们将通过引进外资、提升技术含量、加强创新能力等手段,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第三,我们将加快城市化进程。
目前安徽省的城市化率较低,我们将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集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我们将加强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持。
教育是国家的
未来,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创新的源泉。
我们将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最后,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我们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我们相信安徽省的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开创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芜湖经济的发展趋势
芜湖经济的发展趋势
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的主要城市之一,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新兴产业基地:芜湖市一直积极探索新兴产业,以此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未来,芜湖市将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并建设以芜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基地,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 推进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芜湖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同时,芜湖还将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芜湖市的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
未来,芜湖市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和物流合作,同时加强自身内部的交通联通,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和便捷性。
4.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芜湖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未来,芜湖市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城市绿化、水利、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各市发展战略芜湖一、总体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和职能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2、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
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
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
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
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1)人口规模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
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二、区域协调措施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
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
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三、市域城镇体系1、规划思路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
2、空间结构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展次轴。
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
3、副城职能与规模(1)无城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
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
(2)湾沚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3)繁阳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
(4)籍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4、产业布局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
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
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蚌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3)适度极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势地位;(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
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
(1)立足优势: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2)凸显创新:利用创新优势建设皖北新兴产业高地;(3)增速提质: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3、空间圈层与集聚拓展战略。
(1)产业园区化与集群化: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2)设施城乡网络化集聚:通过设施的服务能力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的集聚;(3)区域统筹:加强区域统筹,尤其是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的统筹发展;(4)区域协调: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
4、新型城镇化战略。
(1)科技创新:彰显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智慧城市;(2)低碳示范:建设低碳示范区,打响蚌埠“低碳城市”新名片;(3)彰显山水:保护重要生态区域,凸显蚌埠山水园林城市格局;(4)弘扬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沿淮文化名城。
马鞍山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1.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为: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范围,约340平方千米。
2.中心城区范围为:西到长江,南到当涂县界,东至东部山体,北到省界的区域,总面积195.3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滨江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1.现状人口78万人;2.2020年为106万人;3.远景2050年为180—200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马鞍山市城市(不含当涂县城)现状建成区用地面积82.5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106.0平方米。
2.建设用地控制在110.0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3.8平方米左右。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发展。
城镇经济分区规划形成沿江经济区、丹--博经济区、大公圩经济区3个城镇经济区。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结构构建“1+2+6”中心城—副城—中心镇的三级城镇等级体系。
1个中心城,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06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110平方千米。
2个副城:姑孰,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4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14.5平方千米;博望,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20平方千米。
6个中心镇:向山、太白、石桥、黄池、年陡、江心,共22万人左右,建设用地为22平方千米左右。
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在马鞍山当涂太白、年陡镇境内规划15平方千米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淮北1.发展目标近期GDP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末全市GDP达到450亿元(按当年价计,以下同),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5:60:35,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经济效益良好,高新技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地区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地位基本形成,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远期GDP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全市GDP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52:4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
2.发展战略通道利用战略: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地缘优势产业,发挥区域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集聚效益。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外向拓展、区间联合、市域整合等手段,整合内外市场,塑造城市整体形象,与徐州、宿州等城市开展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
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环境优先”的思想,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机制。
有选择的提高技术和环境的准入限制,以提高产业层次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安庆城市性质为: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综合交通枢纽,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安徽省以石化、轻纺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宜居城市、文化名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
安庆市域规划总人口规模:2015年为656万人左右,2020年为675万人左右,2030年为710万人左右。
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52%,2020年为58%,2030年为7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分为5级:市域中心城市,1个(安庆中心城区);市域次中心城市,3个(桐城、潜山、宿松);县域中心城市,5个(怀宁、枞阳、望江、太湖、岳西);中心镇25个;一般镇42个。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从分散型向点轴集中网络型转化,呈“一圈两带一轴”的布局。
“一圈”,即安庆中心城区与枞阳、怀宁县城及周边海口、月山、茶岭等城镇共同组成圈状的安庆中心都市区。
“两带”,即依托长江水运和规划的江北高速公路形成沿江城镇发展带;沿沪渝高速、合九铁路的山前平原城镇发展带。
“一轴”,即安庆沿206国道和318国道纵向延伸的至怀宁、潜山、岳西的“安怀潜岳”城镇发展轴。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由“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国道、省道构成区域的快速公路交通系统,连接各县(市)城区的公路建设,提升道路等级,加强国道和连接各中心镇的一级公路建设,尤其是加强各发展轴线的通道建设。
区域过江通道规划12处公路跨江通道和1处铁路跨江通道。
宿州1、城市发展目标与区域谋发展,与区域共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将宿州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宜创业与居住的区域中心城市。
2、城市发展策略(1)产业集群——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