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证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茵陈五苓散临床运用-曾荣修ook

茵陈五苓散临床运用-曾荣修ook

茵陈五苓散临床运用-曾荣修茵陈五苓散出于《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条中。

原文:黄胆病,小便不利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此方是五苓散加茵陈,化裁之方,其病机由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久则发黄,故以通阳利水为主,加茵陈以清其湿热,湿热清则黄疸自消矣,此方非通治黄疸方。

方药: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10g,茵陈30g方义:茯苓、猪苓、泽泻均属淡渗利水之品,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利水,气化膀胱,茵陈为清湿热之要药,故加入方中合用,则燥湿健脾,温阳利水兼清湿热,令湿热从小便排出,故黄疸退矣。

凡属小便不利而黄变证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汤。

举案如下:刘某某,女,22,住劳动路95号1982年8月3日,初诊:上月下旬开始胃脘痞塞,厌油,溲黄少,乏力,医院检测小便:尿胆元阳性,胆红质0,肝功能7/8月报告:SGPT500以上(正常值170以下),ZNTT13(正常值2-12),巩膜发黄,脉濡缓,苔白辨证:湿蓄于内,郁久化热。

治宜:清热利湿方药: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10g,二付。

1982年8月14日,五诊,之前共四诊,八剂均原方未减,目前胃脘痞塞消失,但白带多不黄,仍疲乏,目前转治下焦湿邪。

方药:苍术15g,法夏12g,茯苓12g,陈皮10g,茜草12g,乌贼骨12g,牡蛎30g,淮山30g,防己12g,惹仁12g,共四剂。

1982年8月18日,白带愈,精力复常,纳可,溲清长,查肝均正常。

此案寒湿壅塞中下二焦,中焦化热形成黄疸,先以清热利湿的茵陈五苓散治愈湿热,因下焦寒湿未去,故改用温化寒湿之法治之。

唐某某,男,53,放射科医生1981年4月14日,近来疲乏、纳减、溲黄、腹满、厌油、恶寒。

4月13日肝功能检查结果:TTZnTT正常,SGPT500以上,A/G=4.2/265,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

脉浮无力苔腻。

辨证:湿热内蕴,兼太阳之邪传入膀胱。

治宜:清热利水方药:茵陈30g,茯苓2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桂枝10g,三付1981年4月22日,感冒愈,腹胀减,小便增多黄减,疲乏减。

五苓散、桂枝茯苓丸、缩泉丸合方治疗夜尿频案

五苓散、桂枝茯苓丸、缩泉丸合方治疗夜尿频案

五苓散、桂枝茯苓丸、缩泉丸合方治疗夜尿频案这是一个年轻的女性,25岁。

夜尿频3个月,每晚3次,尿色黄,无尿痛尿急等,影响睡眠,天冷时明显。

白天精神不佳,怕冷,四肢冰凉,月经有痛经,色黑,有血块。

伴有腹胀,大便正常,饮食尚可,咽干有苦感,唇周痤疮严重,有贫血。

从症状上看,怕冷,四肢冰凉,痛经,应该是阳虚不能气化的表现;但尿色黄,唇周痤疮明显,又是有热的表现,为上热下寒、本寒标热的情况。

另外,月经降至,这个因素也得充分考虑到,温阳的同时,得活血。

所以,治疗原则出来了:温阳,利水,活血,兼清热肉桂15 猪苓20 茯苓20 泽泻30白术15 丹皮15 桃仁15 赤芍15车前草15 黄芩10 乌药15 益智仁15五副后,症状缓解明显,夜尿每晚一次,尿色时有黄色。

精神明显好转,怕冷四肢冷症状好转,月经疼痛缓解,仍有不适感,无血块,颜色变红,痤疮明显消退。

考虑月经刚过,宜补不宜通,予济生肾气丸善后。

按:对于五苓散,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利水方或者利尿剂,其实这是不对,或者不全面的。

五苓散确实可以治疗“小便不利”(小便短少),也可以治疗“小便频”(小便频),其实二者的共同病机都是阳虚不化水气,五苓散的功能是恢复阳气的这个气化功能,小便少、小便频,看似两个相反的症状,其实病机都是一样的。

正如脾虚的病人,有可能会表现消瘦,也有肯能会肥胖,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另外,桂枝茯苓丸的作用也是不能忽略的。

不仅仅作用在月经瘀血这块,其实对于尿频也有很大作用,正所谓血不利则为水,血分和水分经常互相影响,尤其是久病患者,如果单用一种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加上活血药或者利水药。

记得曾治疗一个梅核气患者,用半夏厚朴汤效果不明显,后加入6克全蝎,症状直接就消失了,这也是水分与血分的问题。

蝼蛄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蝼蛄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蝼蛄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蝼蛄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的功效,广泛用于临床上治疗湿热病证。

其主要成分包括:蝼蛄、茯苓、泽泻、桂枝和猪苓等药材。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蝼蛄五苓散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适应症蝼蛄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水肿、疮疡、痈肿、湿疹等症状。

临床应用中,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湿热泻痢、水肿、黄疸、湿疹等。

尤其适合于病情出现浮肿、胸闷、头重、口渴、尿少、小便混浊等湿热症状的患者。

二、用法用量蝼蛄五苓散一般采用煎服的方法,每次1剂,分2次服用。

成人每次15克,儿童酌减;用水冲服或加蜜、红糖调服。

根据病情轻重,医生会酌情调整用量。

三、不良反应蝼蛄五苓散是一种中成药,虽然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此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

另外,长期大剂量使用蝼蛄五苓散还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等问题,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蝼蛄五苓散的过程中,患者应该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要求服用。

在服药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同时要避免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另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蝼蛄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在临床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但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应该注意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风险,最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患者和医生能够共同努力,实现治疗的最佳效果。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利小便的功效。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在实践中多次应用五苓散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病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五苓散适用于湿热内蕴型的水肿。

这类患者常伴有浮肿、尿少、口渴等症状,是因为体内湿热阻滞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五苓散可以清热利湿,促进水液代谢,缓解浮肿症状。

在临床上,我常结合针灸疗法一同应用,效果显著。

其次,五苓散对泌尿系统感染有一定疗效。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湿热之邪,减轻炎症症状。

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我通常建议患者饮用五苓散煎剂,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此外,五苓散也适用于消化系统水肿和腹泻。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和腹泻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不仅可以清热利湿,还能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将五苓散与香砂六君子汤相结合使用,以增强调理脾胃的效果。

总的来说,五苓散作为一味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五苓散虽然药性温和,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

在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斟酌,避免不
必要的副作用。

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共同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经方故事五苓散应用

经方故事五苓散应用

故事二胃堵-五苓散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我临床就遇到一个病人哪,他说,大夫,我这个地方堵得吃不下饭,不吃饭也堵,吃一点点就胀;他说,我已经看了好几个月了;我打开他的病历一看,好几个医院的这个中医都给他看过了,都是和胃的,降逆的,那要我给他看也是这样;可是,为什么用上这些方子都没有效果,然后我就仔细又问他,我说,你喝水多吗他说,我嘴是老干的,我总是喝水;我说,那尿多不多他说,尿不多,相对来说尿不多;我一看他的腿,轻度的水肿;他说,我这堵呢,最先是由肚子堵下边逐渐逐渐胀满,逐渐逐渐硬,硬到这的时候就什么饭也吃不下了;我说,好,我就给你用利尿的方法;用五苓散原方;我说,先用三副试试吧;吃了三副,他给我打来电话,他说,郝老师,因为过去他也听过我的课;他说,你这个方子可真灵啊;说,吃完了之后尿就增多了,口渴也逐渐逐渐的缓解了;然后,我这硬和堵的这个感觉逐渐逐渐往下走,现在呢,就肚脐以下还有点硬,还有点堵;那么,我是再接着吃呢还是怎么样他说,上边全通了;我说,再接着吃;又吃了三副,整个上下全通畅了,胃里不再堵了;服经方五苓散的体会2011年9月,我出现小便不畅,口渴,我想可能是喝水少上火了,多喝点水就好了,可是第二天小便一点也解不出来了,口渴更严重,我就吃了两片速尿,半个小时小便解出来了,可是后面小便还是不能解,我就吃了一副五苓散,服了有十分钟,小便就排出来了,口也不渴了,至今再也没有出现口渴,小便不畅;经方真是太神奇了,不但效果好,比西药见效还快;介绍最近的一个病案储女士40岁住金坛市愚池新村.2012-7-9 门诊,主诉咳嗽, 咽痒半年. 咽痒自上向下波及胸骨上口, 咽痒作咳, 无痰, 早晚, 及下午咽痒咳嗽尤剧, 夜间阵阵咽痒咳嗽, 妨碍睡眠.病后迭经用药未效.患者有糖尿病史十年, 二眼并发白内障, 视力<矫正>右左急于要作手术. 巳与南京军区总医院予约好, 因咳嗽迟迟不能去手术.PE 形胖, 咽充血不著心肺无异常胸部CT, 无异常苔薄润, 舌胖, 舌齿印深, 脉左中取弦滑右沉. 治以半夏厚朴, 玄麦甘桔汤加味药用半夏15 厚朴15 苏子15 茯苓15 桔梗10 生甘草10 玄参15 麦冬15 蝉衣6 僵蚕10 当归20 7帖.2012-7-16 复诊咽痒咳嗽有减, 但仍著. 鉴于其舌胖齿印深, 脉沉提示内有水饮. 乃于前方加五苓散. 桂枝10 白术10 泽泻30 茯苓20 猪苓20. 7帖.2012-7-23 二次复诊. 喜告咽痒咳嗽大减, 自谓减轻有50%. 今治方调整为以五苓散为主方.药用桂枝15 白术20 泽泻30 茯苓20 猪苓20 半夏15 厚朴15 苏子10 当归20 桔梗10 生甘草6 7帖.2012-7-30 咽痒咳嗽巳平息. 今来门诊相告明日将赴南京军区总医院行白内障手术.按: 1 这是一例慢性咳嗽的病人, 一共只三次用方, 疗效显著. 尽管药方是一合方组成, 但就前后比较观察, 五苓散在其中的核心作用还是很明显的.2 在加用五苓散前, 是鉴于, 舌胖齿印深, 脉沉, 考虑有水饮的存在, 但仔细询问, 问不出“口渴,”“尿少”的存在. 没有口渴尿少可以确认蓄水证吗五苓散治疗鼓室积液鼓室积液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经保守治疗积液不能吸收者需要抽液,不但疼痛,且易复发需多次抽液;我最近有两例病人,成人和儿童各1例,给予五苓散口服,发现能明显减轻抽液后的复发,减少抽液次数,只是例数太少,还难以形成定论;顽固性头痛十年,五苓散三剂愈时间:九七年农历二月初九地点:安徽,寿县;主症:顽固性头痛数年,复发一周不解;周某,女,年四十许;患头痛约十年,时发时止;今初春再发,全头痛甚,持续七日不解;多方延医治疗而不效;有中医治之,服药即吐;不得已,易西医输液治疗,用调节酸碱之法,配合扩血管、解痉止痛、甘露醇等对症治疗,亦无显效;适余下午至卫生院见之,病人正在输液,卧被之中,任然辗转翻腾,呕吐不止,吐为少量清水;痛势来时,甚至以头撞墙;余甚悯之,当时默默推演灵龟飞腾八法,以针灸开照海、列缺二穴,针未去,痛已大减,至半小时后去针之时,痛几已不觉;其人及家属倍谢之,余欣然藏针以退;第二日一早,病人家属又用竹筐抬患者上门求治;言针灸后患者归家一切安好,但视家中前医所留未服完之川芎茶调散加味汤药,不忍抛弃,遂煎而服之;服完不久即开始隐隐痛发,至夜半已头痛不可忍;是故一早上门,求余再予针之;余再用前法推算而针之,病痛缓半;针后劝服吾中药一剂,其家属闻之皱眉,皆言汤药入口即吐,恐难为也;吾固之;观其舌苔白腻,舌质暗而有瘀,面微赤而目珠泛红;问之每痛时,必泛吐清水痰涎,痛以头顶及前额为重,发时昏沉胀痛,以手敲打稍舒; 吾意下明了,遂告之药下定不吐而愈,其家人半信半疑,勉力让余处一剂以试观,方如下:桂枝10 白术6 石小10 猪苓10 茯苓10 姜半夏10 胆南星10 归尾12 川芎10 钩藤10 天麻6 藁本6 吴萸3 黄连6 大蜈蚣2条生姜3片一剂;另以大黄2 生甘草2,长流水煎一小盅,在第一次服药之前缓缓服下;隔一日,其夫至,诉服药后吐止,头痛宿疾亦已大缓,唯剩余颠顶及前额有绵绵微痛;余欣然再处一方:桂枝10 白术10 茯苓10 石小10 猪苓10 姜半夏10 胆南星10 苍术10 白芷6 归尾12 川芎10 钩藤10 天麻6 藁本10 大蜈蚣一条生姜3片,两剂;此后,病人未再诊;一月余,遇其父,知后来一剂服完,病已愈,两剂服完,病未再发作;后随访数年,亦未再发,言旧疾已除;道人按:上方用仲景五苓散为主,再以半夏祛痰化饮,止呕吐;久吐者,中焦升降失常,‘胆主升清,胃主降浊’,胆升清不畅,郁结而必有懊恼虚烦之热,故用胆南星清久吐胆经虚烦热;归尾活血破血而养血;川芎行气活血善治头痛,配合归尾,通血脉治头痛更宏;钩藤、天麻平肝祛风,解痉安神止痛,这两个药和胆南星尚有呼应之意;大蜈蚣通络解痉止痛;生姜散水汽以和胃止呕吐,兼解虫药蜈蚣之腥气;吴萸、黄连,取左金丸之意;病发于春季,春属于木,肝感春木之气,肝风上窜,挟痰瘀而作,故头痛发,且肝木犯胃则吐,此即余处以左金丸等治肝之药之大意也; 大黄、甘草,煎汤小量含服,甘草守中,大黄降下,引中焦之浊气下行,可以防止服药呕吐之隐患;至第二日,正巧春雨淅淅沥沥而降,思天人感应,故猪苓用量略加大,更加白芷芳香化湿,且兼为前额痛之引经药,苍术亦化湿;大蜈蚣减为一条,第一是为了减少药的价格,给病人省点钱,另外也是痛已不重,一条已足矣;面红呕吐已除,是故左金丸亦未用;或问:此症头痛,吐涎沫,不当用仲景吴茱萸汤否答曰:本当用吴茱萸汤,但是吾细观之,患者吐七、八日,不食三日,仍面不青黄反而微红,兼且目睛亦泛赤,当春之时,不为肝木之病乎古人云“木得桂而枯”,镇肝、折肝之木,中药之桂枝也;且输液已经数日,体内湿气弥漫,不当利水湿哉合在一起不正是治疗水逆症之桂枝五苓散也吴茱萸汤更适合寒症,而不是这个肝有热症;所幸不负所托,方药中地,三剂而数年顽疾顿除;学生问:先生治疗头痛,喜用白菊,何此例不用也答曰:白菊虽善治头痛,然胃家弱者,勿服此药胃弱者多服易胃口不适,甚至呕恶;此例已经有呕恶之患,何敢用之且前医之药川芎茶调散里面已经有白菊了,服后不但不效,反而加重,岂可不慎哉保肝降脂的五苓散X先生,刚过而立之年,但已腹部微凸;他今年5月31日来诊,主诉去年六月至今,两度出现肝功能损害;谷丙转氨酶达,谷草转氨酶226,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5月23日化验结果;我用经方五苓散:白术100克、茯苓100克、猪苓100克、泽泻100克、肉桂50克,研为细末,嘱每日口服5-10克;7月5日复诊,喜告昨天化验肝功能,除总蛋白稍高以外,其余指标均恢复正常;患者何以导致肝损害患者否认肝炎病史,但以前有脂肪肝,而且,在出现肝功能异常前曾经服用过较长时间的深海鱼油胶囊;这不能排除脂肪肝加上深海鱼油为肝损因素;而此案又一次提示五苓散对脂肪肝及其肝损害有治疗作用;五苓散是古代治疗水逆病的专方;所谓水逆病,是一种以口渴而不能多饮水,进水即吐,并伴有浮肿、小便不利、水泻、多汗等的病症;后世,五苓散被用于治疗各种水液潴留体内的疾病,比如肝硬化腹水、特发性水肿、美尼尔氏综合症、夏秋季腹泻、抗生素腹泻等,此外,痛风、脂肪肝、单纯性肥胖、脑垂体瘤、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本案之所以用五苓散,就是以脂肪肝、肥胖为依据的;X先生在叙述服药后的反应时,提到每日腹泻,并有鲜血,原本静止的中耳炎也复发,出现耳内流水;五苓散导致腹泻,这不是第一例;本来治疗腹泻的五苓散,为何导致腹泻这可能与本方调动了机体的自身排毒祛湿能力有关;按传统的认识,本方能通阳利湿;耳内流水,也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服用五苓散后,按照张仲景的说法,要喝热开水,让周身微微汗出,这样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同时,饮食要清淡,少喝浓汤油腻;另外,我特别嘱咐患者,要戒酒或少饮酒,如果在无法避免的应酬以后,要马上服用一些五苓散粉剂,这有利于解酒毒保肝;当今的中国,脂肪肝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比比皆是,一些西药降脂药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极易导致肝功能损害,而我国传统的配方五苓散,不仅安全有效,而且价格低廉,是我国广大老百姓吃得起用得上的保肝良方;遗憾的是,五苓散没有市售成药,只能让药店代为加工;但这也好,有的时候,根据患者体质,适当调整用量或加味,效果似乎更好些;上个星期Z老先生打电话我,说他头晕多天,住院检查排除脑血管问题,最后以内耳结石可能的诊断出院调养,但头部重压感、晃动感依然;他希望中药治疗;Z老七十多岁,平时体质很好,不胖不瘦,这次发病以后,腹胀,不能多吃,而且伴有腹泻;我先给他开了藿香正气汤三剂;三天后告诉我腹胀虽有减轻,但还是不舒服;特别是大便一天三次以上,为水样,吃点鱼肉和蛋羹,就肠鸣腹泻;我再次去看他;Z老精神还好,上午还参加会议;但他说感动头晕,烦躁,坐卧不安,两下肢发凉发酸,十分难受;自觉胃内有很多水,发胀,有水声,还是水泻;我开五苓散原方:桂枝10克、肉桂5克、茯苓30克、猪苓30克、泽泻40克、白术30克;五剂煎服;第二天,Z老就告诉我胃里没有有水的感觉了,下肢的酸冷感明显减轻,头晕、坐卧不安的情况基本消失;过两天,Z老来信说:早晨起来还是腹泻3-4次,但精神好,食欲也好,不知何故我让他要多喝热开水;大约是我的提醒,他告诉我:这几个月来半夜里口干,需喝水;他说要注意,不喝冷开水了;果然,今天上午Z老来信说,大便成形了;五苓散治疗夏秋季的呕吐水泻很灵验;患者大多伴有口渴、腹胀,胃内停水,或头晕头痛,或心悸、烦躁,或多汗;形成这种疾病的诱因,大多为大汗出后恣饮冷水,或酷热之下骤然空调低开,或体质寒湿重而又过用抗生素或过度输液,导致水停胃内,或从上逆出,或往下洞泻;服用五苓散后,随着小便通利,周身微微汗出,诸症顿消;五苓散还没有成药,可以改作汤剂煎服,也可以加工为粉剂,用开水冲服;汤剂每天分3次口服,粉剂每次服用5克,每天服用2-3次;五苓散与藿香正气散主治很相似,都用于夏天的感冒、腹泻、呕吐等;但藿香正气散善于理气,其证多有恶心呕吐,腹胀不欲食;五苓散善于利水,其证多有吐水口渴,头晕心悸,烦躁而多汗;虽也有腹胀,但少嗳气,而有胃内振水声;Z老就是这样情况,我开始没有注意鉴别;方证识别不易啊;另外,服用五苓散后,必须多饮热开水;这是张仲景的经验,伤寒论有“多饮暖水,汗出愈”的记载;当然,服五苓散后,也不能吃西瓜、冰茶,就是那些诱人的哈根达斯冰淇淋、爽口的红豆冰沙,也都要挡住诱惑哟罗大伦博客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结果,还是没有效果;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这个医案写进了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部分;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用的是五苓散,结果也迅速痊愈了;所以,书不能不多看,张仲景先辈们殚精竭虑思考出来的身体调理奥秘,我们不能不多专研,否则会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的;那么,这个五苓散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原来,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之前讲过的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同时,张仲景还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这里面,意味深长,说道很多;猪苓和泽泻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更加确定,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药部位更加集中一些,我们管这叫中医的靶向治疗;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大家一般对这个方子的解释是,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估计大家看这个会很晕,都是术语,我下面就用图画的形式,来给大家做个比喻;比如,有条大河,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河的中间,修了一个水库,水库负责分出很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广大的农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这是一个水利系统,比作我们的人体,就可以把这个水库当做是膀胱;在中医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里面的膀胱,是一个水液汇集的地方,在肾气的蒸动下,把水液或者输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体外,但是都是在肾气的蒸动下完成的;西医的膀胱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地方;现在,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了,结果气化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把水输布全身,或者排出体外了,结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这好比一个水库,被冻住了,没法把水送到农田了;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农田里面没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电话,告诉多放些水过来吧,于是,上面就开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 但是,这些水,到了水库,发现这里都是冰了,没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还是没有得到灌溉,于是还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结果流到海里的更多;这在人体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无奈,仍然告急;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同时,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水库被冻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没有完全直接排出体外,有的还流窜到身体的各个位置,成为不正常的水,这会引起很多问题;此时,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问题,这叫小便不利,总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这和前面尿崩症的尿量极大不同,尿崩症是喝多少尿多少;而尿量减少这是小便不利;没有完全尿出去,水就会在体内乱窜;我们再想象一个图画,人体好比是一个苏州园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窍,当水从上面注入的时候,按理是可以从下面的孔窍流出的,这就好比是从人体的小便排出,现在我们把奇石的下面冻住,让下面的孔窍堵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会从上面的各个孔窍冒出来;在人体也是这样,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的疾病;比如,曾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假性近视,就是看到患者舌苔厚腻,渴欲饮水,于是开五苓散,十五副药以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耳鸣,也是因为水湿引起的类型的,这个患者用过很多的泻火的药,或者补肾的药,都没有效果,于是用五苓散,六副药以后,患者痊愈;我也用五苓散治疗过这样的患者,患者的主要耳鸣,我看到她舌苔满布,明显是有水湿,因此考虑不管她到底是什么病,先去水湿,然后再看还有哪里失调,再调理;于是开了五苓散加味,结果几副药以后,耳鸣消失;这也让我再次领悟了中医的道理,中医非常相信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中医有可能都不去区分患者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去除患者身体内部的问题,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己来恢复;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来治疗癫痫,这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就说过,用五苓散来治疗,后世的医生也进行了实践,发现张仲景说的很对,部分因为水湿重导致的癫痫,用这种去水湿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脑为清阳之府,如果水湿重了,会有各种问题;当然,癫痫还有其他证型的,需要辩证处理;此外,五苓散还用来治疗水湿严重导致的眩晕、呕吐、发热、汗出等等疾病;中医的原则是:无论你患的是什么病病的名字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追逐病名,永远都没有穷尽,我们只是看是什么引起的你这个疾病,如果是水湿引起的,我们就去除水湿,然后,你自己的身体就会尽力恢复的;这在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异病同治”,意思是:尽管病名不同,但是如果引起的病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去除这个病因,而疾病也就被清除了;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反正我也没有尿崩症,也不头晕耳鸣,其实,我想讲述的是,我们现代人水湿很重,因为不大运动了,因为晒太阳少了,因为有空调了,因为喝冷饮的机会多了,总之,估计水湿一定比古人重,反正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要重,那个时候的人是以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为特色,现在的人是以痰湿重、肝气不舒为特色;我有的时候,给人诊脉查舌,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水湿都重,舌苔满布的人很多,因此,祛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一个养生的要务;我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经方家,我们学习的,是张仲景的方子里面的养生道理,张仲景的方子,给我们描述了水湿在体内时如何为患的,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变成正常的水,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等很有启发意义,还有在阳虚重的时候用的真武汤,都是张仲景的治疗水湿的系列方,据说在伊尹汤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剂和水剂水齐,这是当时著名的方子,刘渡舟老先生分析,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剂,他认为,看伤寒论,一定要把水、火两个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获;我现在在给大家调理身体的时候,因为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有水湿的问题,所以我会先把水湿给去掉,否则下一步的调理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人直接用滋补的方法,结果湿气和滋补的中药混合在了一起,越补越乱;但是,五苓散是中药方剂,大家不要拿来就用,需要找附近的医生,分析自己的体质,然后由医生开个方子,切记;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

足三里穴位注射合五苓散加味内服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200例

足三里穴位注射合五苓散加味内服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200例

肠科 术后排 尿 困难疗效肯定 ,有推广价值 。
关键 词 足三里 穴位注射 新斯 的明 Nhomakorabea五苓散 排 尿 困难 素而 引起。表现为术后 6~ 8 h膀胱充盈 ,尿液不能 自行排 出,
发 生排 尿 困难 和 尿 潴 留 ,如 处 理 不 当 易 发 生泌 尿 系 感 染 , 给 患
排尿 困难 、小便不利在 中医里称作癃 闭、关格等 。一般指 的是 自觉有尿意 ,出现下腹胀痛 ,但就是排不 出尿液 ,或在不 增加 腹压 的情况 下,无法 自行排 出尿 液 u 。肛肠科 手术 后排 尿困难又称功能性排尿 困难或反射性排尿 困难 ,在术后 比较常 见。 术后尿潴 留多因麻醉抑制排尿反射 ,病人精神紧张、 恐惧 , 伤 口疼痛而抑制副交感神经致膀胱逼尿肌松驰无 力 ,尿道括约 肌张力增 高 , 或是由于术后体位限制及不 习惯在床 上排便等 因 邪正 相搏 ,肺气 不得通 调 ,津 液停聚 ,而致 喷 嚏流涕 ;肺 气 的充实 , 有赖于脾气 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 , 而气之 根在 肾, 肾虚 则 摄 纳 无 权 , 气 不 归 元 , 阳 气 易 于 耗 散 , 风 邪 得 以 内侵 而致病 。 因此 , 发病初 期常辨证为风寒袭肺或肺经 蕴热 等实证, 随 着 疾 病 的 进 展 , 出 现 不 同程 度 的脏 腑 虚 损 ,常 表 现 为肺 气 虚 ,或肺脾 、或肺 肾两 虚 ,甚 或肺 、脾、 肾三脏 俱虚 。循环 针具有 以下作用: ( 1 )头四肢循环 百会百脉之会,贯达全 身。 头为诸 阳之会 ,百脉之宗 ,而 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 穴性 属 阳,又于 阳 中寓阴 ,故 能通达 阴 阳脉络 ,连 贯周 身经 穴 ,对 于调 节机 体的 阴阳平衡 起着 重要 的作用 ,配合手 阳 明 大 肠 经 的 合 穴 曲池 、合 谷 穴 : 足 阳 明 胃经 的 足 三 里 穴 ; 足 太 阴脾 经之 合穴 阴陵泉 以达 到补气 补血 生发 胃气 、燥化 脾湿 , 转化 脾土 之热 ,燥 化大肠 经湿 热 ,提 供天 部阳热 之气又 由合 谷穴 推动 天部层 次 的气 血运 动, 向天 部层 次输送 水湿 云气 的 作 用 :( 2 ) 背 部 循 环 大 椎 穴 为 手足 三 阳 经 的 阳 气 及 督 脉 的 阳 气 汇 合 而 成 , 具 有 益 气 壮 阳 的 作 用 配 合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的 大 杼 穴、肺 俞穴、膈 俞穴、肝俞穴更有清天 部热而除燥、调补肺 气、 补虚 清热 、疏 肝解郁 、行 血化淤 的功效 ( 3 )腰 部循环 督脉 穴命 门、腰阳关配合足太 阳膀胱经之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 关 元 俞 穴 具 有 接 续 督 脉 之 气 血 利 水 湿 之 气 冷 降 归 于 地 部 , 且 令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 胱经上行 , 外 散小腹肾脏之热的功用 。 ( 4 )腹部循 环 选 用聚集 传导地 部水液 的 中脘 穴、升清 降浊 之足 阳 明胃经 的天枢 穴、培补 元气 生发 阳气任 脉的气 海穴 、 关元 穴 ,配 合足 阳 明胃经燥 化脾湿 ,生发 胃气 ,足 太 阴脾经 三 阴交将 足三 阴经气 血重 组后再 行分流 。 以达 到培补 先天 、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

【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

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泽泻15g,茯苓、猪苓各12g,白术、桂枝各9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中泽泻、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畅通无阻;白术健脾除湿,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

全方共呈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蓄水症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本方具有利尿,调节水液代谢,护肝,增强免疫功能,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表证发热,烦渴欲饮,或饮水即吐,以及水肿小便不利,无热象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肾炎、渗出性胸膜炎、尿潴留、颅内压增高、耳源性眩晕、脑水肿、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扩张、胃无力、三叉神经痛、膝关节积血、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慢性荨麻疹、心力衰竭、梅尼埃综合征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小便不利,舌苔白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型)治宜清热、化湿、解毒。

以本方去猪苓、桂枝,加茵陈、生山楂、陈皮、鸡内金为主治方。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水湿泛滥型)治宜健脾宣肺,利尿渗湿。

以本方加防己、车前子各10g,陈皮、生姜皮各4g为主治方。

若体倦乏力者,加炙黄芪,党参。

咳喘气急者,加麻黄、杏仁。

大便溏薄,苔腻者,加苍术,炒薏苡仁。

3.慢性肾小球肾炎(脾阳不振,气不化水型)治宜温振脾阳,利水消肿。

以本方加薏苡仁,车前子(包)各10g,生姜5g为主治方。

*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

饮食不香者,加苍术、焦山楂。

尿蛋白高者,加芡实,山药。

4.脑积水(脾阳不升,水饮上泛型)治宜健脾祛湿,通阳利水。

以本方加川芎10g,车前子(包)12g,干姜5g为主治方。

,若倦怠乏力者,加黄芪、党参。

青筋浮露者,加丹参、川芎。

呕吐者,加半夏、陈皮。

痰多、苔腻者,加僵蚕,白芥子。

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巴戟天。

腹胀脘满,大便溏薄者,加焦山楂、木香。

5.妊娠合并肾炎(脾虚型)治宜健脾利水,佐以养血安胎。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克),泽泻一两六铢(12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去皮,半两(4克)[服用方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治则方解]病机: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治则:通阳化气利水。

方义:五苓散为利小便而祛湿的一张名方。

方中以泽泻咸寒为君,与甘平之猪苓与茯苓相配而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以助水湿之运,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气化行而水道利,水湿去则诸症消。

[辨证要点】五苓散适应于水湿内停诸症。

临床应用时只要掌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这一病机时特点,即可用本方加减应用。

此外,本方还有健脾化湿之功,中焦湿盛,升降失常累及下焦者,亦可用之。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可治疗脉浮,发热而渴,小便不利之证。

五苓散用术、桂暖肾以行水,猪苓汤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加术、桂是治在太阳,而加滑石、阿胶是治在阳明。

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行水为主,而猪苓汤则以育阴利水。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溪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名家医案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名家医案

刘渡⾈应⽤五苓散⽅经验名家医案恩師著名經⽅專家北京中醫藥⼤學劉渡⾈教授,以五苓散⽅治上下百疾得⼼應⼿。

他強調,熟悉和掌握仲景對五苓散證病機的分析和對⽔氣病的認識是應⽤好五苓散的基礎,在隨診的幾年中,劉⽼反復要求我們背誦和理解原⽂,觀⽼師⽤五苓散,⼤致分為以⼩便不利為主癥及兼癥兩種。

⼀、⼩便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癥 很多患者以⼩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來就診,⼩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要癥狀,最初⾒于傷寒汗后損傷正氣,邪氣由太陽經表傳⾄經府,致膀胱氣化不利,癥⾒⼩便不利,微熱消渴,劉⽼⽤五苓散關鍵是抓住膀胱氣化不利這⼀點最根本的病機,凡⼩便不利同膀胱氣化不利者皆⽤五苓散,與原⽂中⼀樣的外感引起者可以應⽤,其它原因引起的⽼師也同樣應⽤,實際上后⼀情況在臨床上更為多⾒,⽐如⼈⾄中年,正常⼈陽氣會稍有不⾜⽽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這時僅是功能失調,不會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滲藥中⽤⼀味⾟溫的桂枝助膀胱氣化,僅輕輕溫通⽽已,藥后氣化功能正常,⼩便即可通利。

這時,⼀般醫家往往⽤腎氣丸治療,⽽⽼師卻⽤五苓散,以病機分析來看,⽤五苓散要更為適宜,腎氣丸顯然過于滋膩厚重了。

⼆、⼩便不利為兼癥的病癥 氣的運⾏直接影響⽔的運⾏,⽼師對仲景⽔氣病的學說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有論述,⽼師認為三焦為⼈之氣⽔通道,有出有⼊⽅為正常,若⽔之通道只⼊不出,⽔無出路,則必致⽔邪逆⽽向上,四處為患,⽔濕之邪上冒清陽⽽為眩暈⽬蒙⾯腫;⽔飲凌⼼可致胸憋⼼悸;⽔飲凌肺可致咳喘;⽔停中焦可致⼼下痞;⽔停下焦可致腿腫,這時讓⽔有出路諸癥⽅能解決。

⽼師⽤五苓散治療上中下諸多癥候意在于此,⽼師曾在他的⼀部著作中記述過這樣⼀個病例:⼀個男青年,患癲癇,雖屢⽤苯妥英那等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發作,⾃述發病前感覺有⼀股氣從下往上沖逆,⾄胃則嘔,⾄⼼胸則煩亂不堪,⾄頭則暈厥,⼈事不知,少頃蘇醒,觀其⾆淡胖苔⽩,⼜詳問知其⼩便頻數,排尿不暢尿量甚少,⽼師診為太陽膀胱蓄⽔,⽔氣上逆,蒙蔽清陽,⽼師以五苓散利⼩⽔,九劑藥后病情⼤減,癲癇竟得以控制,《傷寒論》中有“渴欲飲⽔,⽔⼊則吐者,名為⽔逆”,《⾦匱要略》中也有“假令瘦⼈臍下有悸,吐涎沫⽽癲眩者,此⽔也,五苓散主之”⼀條,此病例正是驗證,⽼師⽤五苓散通過利下竅⽽達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變的功能。

治疗小便不利的几个方剂

治疗小便不利的几个方剂

治疗小便不利的几个方剂治疗小便不利的几个方剂的鉴别:一、五苓散:猪苓9g 茯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桂枝6g【方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诸利尿药,重在逐内饮,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为方中主药,以解其烦渴。

复用桂枝解表降冲逆,使水液不上犯而下行,从而解表利水。

【归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口渴、小便不利是五苓散的主证,或然证有:头痛、头晕、心烦、心下痞、水肿、心悸、失眠等。

五苓散证为外邪里饮,两解表里,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证要点为: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1、小便数而致大便硬,何以还用五苓散以利小便?历来注家以为条文有误,此皆只知利尿药能治小便不利,而不知其并治小便数也。

胡希恕和冯世纶基于多年的经验和研究,认为小便频数大多由于有水毒的存在,机体欲自小便加速排出的反应,但以自然机能有限,虽使小便数,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与以利尿的适方,使水毒得以排出,则小便数亦自止,并由于小便数所致的大便硬和渴,亦不治而自愈。

2、渴的原因: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但机体缺乏水液的滋润,故渴欲饮水,虽饮也只留于胃肠,因致随饮随渴的消渴证,与五苓散利其小便,使水代谢恢复正常,消渴自已,则表亦自解。

3、水逆:小便不利,饮停不消,故再饮则吐。

4、心下痞为胃中虚,水乘之逆迫于心下所致。

二、猪苓汤猪苓10g 茯苓10g 泽泻10g 滑石10g 阿胶10g【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清热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疗里热小便不利,或淋漓,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辩证要点】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

里(湿)热证,湿热下注。

三、蒲灰散蒲黄10g 滑石10g【方解】蒲黄祛湿利小便止血;滑石清利湿热、通九窍,二药合用治小便赤涩不利或尿血。

【归经】阳明证【辩证要点】小便艰涩有热或有血。

四、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12g 贝母12g 苦参12g【方解】苦参,苦寒,尤能除热消炎,《本经》治“溺有余沥”(尿不净,泌尿系统感染)和“逐水”作用。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我有幸跟师学习,观其用方用药,现仅举几例以说明。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

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141条“意欲饮水”、156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陈老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1 多尿症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如: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

【五苓散治疗尿频】

【五苓散治疗尿频】

【五苓散治疗尿频】某老年女性诉尿频口干月余,饮水较多,每半小时小便一次,白天尤为明显,夜间次数亦较多,无尿急尿痛之不适,伴少腹胀满,无疼痛,诊其脉沉细,观其舌苔黄燥,来就诊就要求体检,给予查血糖、尿常规、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未见异常。

《伤寒论》中之五苓散证云,“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遂给予五苓散加味治疗,处方为: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8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乌药10克,桑螵蛸10克,嘱上方服用6剂,以观疗效。

患者服上方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2-3小时一次,无口干,少腹部胀满不适消失,患者信心倍增,继续服用上方6剂,病愈。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贮尿和排尿。

与肾相为表里,膀胱的功能正常与否,全耐于肾脏的气化功能,而膀胱的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脏的蒸腾气化。

尿液为津液所化生,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

此患者膀胱气化失司,水道失调,水蓄于内,津液不能化生、输布、上承,故见口干、舌苔黄燥,小便不利,特别注意,此处的小便不利,应该有双重意思,就是既有小便的排泄不畅,如尿频尿急尿痛,也有小便的次数增多,如遗尿等,更有甚者会出现水湿泛溢肌肤的水肿。

陈瑞春老师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用本方加远志、石菖蒲治疗,效果很好;用本方治疗老年人夜尿,加肉桂、益智仁,亦取得很好的疗效。

熊继柏老师用本方治疗忍小便则手心胀痛,伴尿频不适,辨证为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凌心,影响经脉,于五苓散加丹参2周病愈。

当然,上面提到的膀胱气化失司,出现的尿频尿急尿痛不适之症,临床运用五苓散的机会相对较少,而此种情况多为水与热结于膀胱,导致的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故多选用猪苓汤加味治疗,效果较好。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处方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此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功效。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如下:1.腹胀尿频钱某,女,32岁。

初诊自诉5天前因乘长途汽车,途中忍尿,之后出现尿频、尿少,小腹坠胀,小便1日解20 余次,脉细,苔薄腻,质淡红。

小便常规检查正常。

症属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治宜化气利水,以缓其急。

方用:桂枝6克,猪苓、茯苓各15克,泽泻、冬葵子各12克,知母、黄柏、白术各10克,肉桂末3克(分吞)。

水煎服,每日1齐U。

服药3齐0 后,复诊:尿频大减,小便通畅,小腹稍有下坠感,脉象舌苔同前。

原方既效,再加车前子15克(包煎),续3剂,以资巩固。

2.产后癃闭张某,女,26岁。

产后5天,小便不利,经用西药、针灸、民间验方等,尿闭依然,已保留导尿48小时,旋改服用中药治疗。

主诉: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数日未解,脉细弦,苔薄白腻,质淡红。

症属产后肾元亏虚,气化不及州都,膀胱传送无力;治宜益肾化气,通利州都。

方用:桂枝、知母、黄柏、槟榔、白术各10克、猪苓、茯苓各15克,泽泻、冬葵子各12克,肉桂末3克(分吞),广木香、藿香、佩兰梗各6克。

2剂水煎服,并嘱服药后覆被,取汗为佳。

服第1剂药头煎,覆被微汗出,既有尿意。

l剂后小便自解,大便亦通。

3.淋病合并睾丸炎有报道以五苓散加减治疗淋病合并睾丸炎93 例,方用:桂枝6克,白术 12克,茯苓15克,泽泻 12克,萆薜20克,白芷12克,蒲公英20克,连翘15克,川楝子10克,黄芪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5剂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愈(症状消除,尿道分泌物涂片未发现淋球菌)67例,好转 (服药后尿道口无分泌物溢出,但睾丸是有胀痛) 20例,无效(服药5个疗程,主要症状无改变)6 例。

总有效率为93.56%。

服药平均为3.8个疗程。

小结:本方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至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所设。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

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很多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

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

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

【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

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方药】2 处方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返回]3 制法上二味,和匀。

[返回]4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返回]5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返回]6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返回]7 《金匮》卷中7.1 方名茵陈五苓散7.2 别名茵陈散、五苓茵陈散、五苓散、茵陈五苓汤7.3 组成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7.4 功效润气分燥热。

清热祛湿。

7.5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

黄疸病。

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

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子色,由瘀血在里,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疸。

酒积黄疸,小便不利。

阴黄,小便不利。

7.6 用法用量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

7.7 制备方法上药和。

7.8 临床应用1.黄疸:有一家病伤寒7-8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

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不疗。

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服愈。

2.传染性肝炎: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转为正常,黄疸指数迅速下降。

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故恢复时间较长。

治疗过程无副作用,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消失,精神恢复迅速。

7.9 各家论述1.《医方考》: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

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7.10 附注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五苓散---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茯苓18Og ,泽泻30Og ,猪苓18Og ,肉桂12Og ,白术(炒)180g 。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肾亏脾损小便已利者不用,温病高热伤津者慎用,属于阴盛津液不足者不用。

本方药性偏渗利,故脾气亏损,肾气虚弱者如服食过多可出现头晕、目眩、口淡、食欲减退等反应。

1. 早期肾功能衰竭:应用本方加减为基本方,治疗20 例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

辨证分为4 型:脾阳不振,本方加附子、厚朴各10g,干姜6g ;水湿浸渍,本方加大腹皮、生苡仁、川椒目各10g 、车前子30g ;肾阳衰微,本方加仙灵脾、巴戟各12g ,鹿角片10g ;脾肾两虚本方加法半夏12g ,附子、肉桂、厚朴各10g 。

结果:有效14 例,其中显效6 例。

2•肾炎水肿:应用本方猪苓10g,茯苓20g,泽泻10g,白术10g ,桂枝3g ;另可据证型不同各加用麻黄5g 或银花20g或黄芪10g ,水煎服。

治疗肾炎水肿42 例,其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龄6-48 岁间;急性肾炎25 例,慢性肾炎17 例。

结果:42 例中,38 例水肿全消,其中消肿最短3 日,最长36 日,平均消肿16 日。

肾功能不全者4 例,经治疗1 周后效果不大,加用西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0% 。

3.化疗性肾衰:应用五苓散加味:白术10g ,桂枝10g ,茯苓15g ,泽泻10g,猪苓10g。

日1剂水煎服。

气虚加黄芪15g , 党参15g ;浮肿加桑白皮20g ,茯苓皮15g ;便秘加大黄10g ;腰痛加杜仲15g 。

一般病例服药5-7 剂,病情严重者连续服药数10 剂,平均服药11.9 剂。

治疗化疗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24 例,结果:以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BUN 、Cr正常为临床缓解,共21 例;临床症状改善,BUN 或Cr 有一项恢复正常,另一项降低30% 以上为显效,共1 例;无效2 例;临床缓解率为87.5% ;总有效率为91.7% 。

论五苓散证

论五苓散证

论五苓散证(李跃海)女,45岁,右侧面部麻木不适,有跳动抽搐感,伴有头痛,消渴,小便不利,视其舌,淡嫩,苔水滑,当即断为五苓散证,予以五苓散,三剂,诸症减。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物组成。

五苓散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经方,按照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为外邪内饮,即74条:所说的有表里证。

要想用好本方,关键是要很好的掌握五苓散的方证,临床上怎样去认准五苓散的方证呢?我想谈一下个人观点:一:渴,纵观五苓散条文,除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沐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没有提及五苓散治渴外,所有条文多有提及渴者,并以不渴或不用水而排除五苓散证。

由此可见,渴在五苓散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者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41条:…..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156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

五苓散口渴不同于阳明病的口渴,它是一种水饮化热的渴,并不是真正的渴,经方将其称为消渴,消渴并不是后世所谓的消渴病,它在经方中的一个症状,即口渴不欲饮,或欲饮但饮水不多,且欲热饮,饮多则胃中或不适,或胀满,或有震水声,甚者出现呕吐。

即:渴欲饮水,水入者吐者,名曰水逆。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五苓散的渴是不同于阳明病的渴,阳明病的渴是真正的口渴,为渴欲饮水,欲冷饮,饮多则舒,为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应用一、概述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所形成的太阳蓄水证。

在《伤寒论》中运用五苓散的原文共有8条之多,所论述的五苓散证的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可伴见“烦渴”、“汗出而渴”、“欲得饮水”等症状,其中小便不利是最具特征的症状。

小便能够从体内正常排出,有赖于膀胱气化功能的正常。

膀胱为水府,是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脏器。

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因此,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散布代谢失常,水蓄于下,不得通利,这是小便不利发生的重要原因。

五苓散能够通阳利水,是治疗因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小便不利诸证的良方。

五苓散方中,茯苓甘淡,利小便以利水气,是利水除湿之要药;猪苓甘淡,功同茯苓,主利水道,且淡利泄水之力,较茯苓更捷;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最喜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化决渎之气,透达三焦蓄热停水,为利水第一佳品,猪苓、茯苓、泽泻三药淡渗利水以利小便。

白术甘温,补脾燥湿利水,助脾气以转输,使水津能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又能外散表邪。

二苓配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效果显著;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而利水。

五药相合,改善气化,通利水道,气化水行,水津代谢正常,使小便不利自除。

二、临证经验1.遗尿王某,男,13岁,初诊时间为1991年9月。

因自幼遗尿,每晚必遗尿1~2次而来诊。

患儿发育正常,除遗尿外无其它不适之述,因其已成少年,数年求医,遗尿久治不愈,故甚感羞涩,不愿与人谈及自身病证。

查脉略沉,舌质如常,苔薄白。

辨证为膀胱气化失司,不能制约水液,立法通阳化气,缩尿止遗,处方五苓散加桑螵蛸、覆盆子各10克,生龙牡各20克,处方4剂。

复诊时告服药期间仅遗尿1次,且遗尿后半程已有知觉,能自己醒来。

原方出入继进5剂,三诊时诉未发生遗尿,患儿亦喜与人交谈,原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追访3月未复发。

按: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疾病,临床多见于儿童,多数小儿随年龄增长遗尿可自行消失。

通常认为遗尿的病机是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肾气未充,膀胱虚冷,失于约束所致,治疗遗尿亦多用温肾固涩之法。

此例遗尿却不属此例。

患儿年已13岁,发育正常。

肾气渐充,亦无其他不适,理应无遗尿之患,说明其病机不属肾气虚冷,肾失固涩,而病机重在膀胱气化失司,无以约束水液,故前医以温肾固涩法治之不效,选方五苓散通阳化气,缩尿止遗,使膀胱气化正常,水液得以约束,故遗尿立止。

2.尿频段某某,女,24岁,初诊时间为1993年3月。

患者于1年前曾患急性泌尿系感染,当时服抗生素治疗后症减且尿检阴性而终止治疗。

但其后仍遗有尿频,每次尿量偏少等症状,每于早晨起床后1-2小时内或精神紧张时发生,严重时小便次数可达每小时10次左右,舌苔燥白,脉细滑。

尿常规检查偶见少量红细胞,余无异常。

前医投八正散之类治疗无效。

据其脉、症、病史,辨证为下焦湿热除而未绝,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小便频数,立法化气行水,兼渗湿泄热,祛除余邪。

处方如下:猪苓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白术10克,桂枝5克,芦、茅根各15克,山栀12克,予服7剂。

二诊时诉,尿频症状已大减,每天早晨的小便次数已由原来每小时10次左右减为每小时2~3次。

守原方调治,继服20余剂,诸症皆除,尿检正常,追访3年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之尿频得之于热淋之后,其病起于热淋后膀胱残余之湿热邪气未能彻底清除,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使膀胱封藏失职,气化失司,故频繁排尿,尿频而量少。

来诊时病情已延一年有余,仍有尿频之症状,而尿常规正常,其病机重在膀胱气化不利,而湿热不重,故用单纯清利湿热之法未能奏效。

治法当针对膀胱气化失司,以化气行水为主,使膀胱气化正常,水气通利,尿频可除。

以五苓散为主方,又顾及其病起于热淋之后,故加山栀,芦根、茅根,辅以清利下焦余邪,故药后气化功能恢复,气化水行,尿频立除。

3.泌尿系结石刘某,女,88岁,初诊时间1998年5月。

因间断发作肉眼血尿伴尿频次多7个月,加重一个月来诊。

患者曾于半年前经B超检查示“膀胱结石”,一直服中西药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

近一个月来,病情日渐加重,每次小便均为肉眼血尿,尿中时常带有血丝、血块,尿频次多,每晚需小便10余次,严重影响睡眠,且患者年高行动不便,家属甚为担忧。

伴见小腹坠痛,下肢怕冷,双足轻度浮肿,查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舌偏淡,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石淋,辨证属肾气已虚,膀胱气化无权,砂石久留膀胱,损伤血络。

立法化气行水,逐淋排石,兼益肾扶正固本。

处方:猪茯苓各12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10克、茅芦根各15克,大小蓟各10克,熟地10克,仙灵脾10克,予7剂。

一周后复诊时诉,服前药4天后排出结石一块,随后肉眼血尿及尿频均除,每晚小便2次左右,余症亦明显减轻,体力有恢复,查尿常规红细胞2~3个/hp。

砂石既去,立法当化气行水,调补脾肾,方用五苓散加茅芦根各15克、仙灵脾10克、川断10克,又服14剂,调理而安。

按:石淋之成因多因下焦湿热,煎熬尿液而成,治疗石淋亦多从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入手,本例虽有膀胱结石伴严重肉眼血尿,然其病机却不属下焦湿热,其病机特点有如下两方面:①患者年近九旬,肾气已虚,肾为主水之脏,肾虚无以蒸腾气化,以致膀胱气化无权,故水气停蓄,水道不通,尿频量少,小便不利。

②砂石形成日久,现已无下焦湿热;砂石久留而未去,影响其气化功能,故加重膀胱之气化不利,砂石损伤血络,而致血尿日久不愈。

可见本病例的主要病机是肾气虚致膀胱气化不利,血尿仅是其病之标,治疗重点当化气行水,改善气化功能,通行水道。

气化正常则水气自能出,水道通利,砂石可除,则血尿自愈矣。

因此治疗以五苓散为主方,重在化气行水,加仙灵脾、熟地以益肾固本,加大小蓟、芦茅根退淋排石,属治标之剂,诸药配合,标本同治,故药后气化功能改善,气行水行,砂石排出,诸症解除。

4.小便不利任某某,女,45岁,初诊时间1997年12月。

因小便不利伴双下肢浮肿二年余,加重一个月而来诊。

诉小便不利,排尿难,虽有尿意,但排尿过程费力仍不能畅快排出,夜尿频多,每晚4~5次,伴双下肢轻度浮肿,沉重怕冷。

患者已绝经一年余,时有轰热汗出,手足心热,查舌质偏暗,脉沉细,尿常规检查正常。

辨证肾气渐虚,无以蒸腾气化,则膀胱气化不利,立法化气行水,兼调补肾气。

处方: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6克,仙灵脾10克,盐知柏各6克,予6剂。

复诊时诉小便不利已消退,排尿畅快有力,已无余沥感,夜尿次数减少,每晚1~2次,浮肿消退,轰热汗出等症明显减轻,前方加减又进14剂,并配合知柏地黄丸调理收功。

按:患者年近七七,天癸已竭,肾气渐虚。

肾主水司开合,肾之蒸腾气化功能减弱,则开合失司水气停蓄,聚而为肿;肾失气化则膀胱气化无权,无力通利水气,故排尿不畅,小便难,其临床表现以浮肿和小便不利并见为特征,其病机以膀胱气化不利为主,治疗重点当化气行水,同时兼顾于肾,益肾气以助气化,以五苓散为主方,加仙灵脾以益肾气。

同时因患者处于更年期阴阳失调,有轰热汗出等表现,故加盐黄柏、巴戟天以调补阴阳,改善症状。

用药后诸症皆除。

三、讨论小便不利是指小便不能正常从体内排出,其涵义包括尿量异常,排尿频率异常、排尿感觉异常,以及膀胱储存尿液功能的异常。

以上诸项异常,可以表现为尿量少或多、尿频、排尿不畅、小便难、尿有余沥、排尿急迫、遗尿、小便不禁等多种症状。

与小便不利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是导致小便不利发生的根本原因。

膀胱气化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膀胱约束功能。

膀胱约束尿液的功能主要与膀胱括约肌功能相关,如果膀胱约束尿液无力,则会出现尿失禁、遗尿等表现。

、②封藏尿液功能。

若封藏失常,则会频繁产生排尿信号,出现尿频而量少的症状③排尿行水,使小便顺畅排出。

主要依赖于膀胱逼尿肌的功能,若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松弛,就会出现小便难、排尿不畅等表现。

五苓散改善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促进排尿、利尿行水,加强膀胱约束功能,改善封藏功能来恢复膀胱气化功能,气化正常水气自能出矣。

临床应用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应根据脉症随症加减。

例如,若表现为排尿无力、小便难、尿有余沥者,可用五苓散加车前子,化气行水,促进排尿;若属神经性尿崩证见多饮多尿者,可用五苓散原方化气行水;属肾炎水肿见少尿腰痛者,可用本方加大腹皮、车前子、冬瓜子、黄芪等行水利尿;若属膀胱炎症见尿频、尿急、尿痛或伴血尿者,可用五苓散加木通、竹叶、车前子、芦茅根、大小蓟等以利尿行水,通淋止痛。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张宁《伤寒论》:五苓散药方名称五苓散别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制法上五味,捣为散。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议论文文摘集》1963:327~328,将五苓散(猪苓18克、会泽泻30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术18克)研末,用50%酒精渗漉制成1:1的酊剂。

另再将上述各药分别亦按上法制成1:1的酊剂,观察五苓散及其组成的单味药对大白鼠的利尿作用。

结果证明:五苓散及其组成药物在给药后第1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有显着增强,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

对照组药后2次的排尿率则无显着差别。

第2小时各组的排尿率增加较少,第3小时则无明显的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用法用量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备注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

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摘录《伤寒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