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总结(较好)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通过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的高亲和力结合特异性标记,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位分子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免疫组化技术基于生物体对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标记和检测感兴趣的分子。
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包括:抗原的固定、抗原的暴露、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和信号检测等。
在免疫组化技术中,抗原通常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在组织中的形态和位置不变。
一般来说,抗原可通过形成固定化复合物或被共价结合到载玻片或膜上。
随后,我们需要将抗原从组织中溶出,以使其暴露于抗体。
这一步骤通常涉及脱水、脱脂和脱钙等处理。
暴露后的抗原可以与特异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为了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测系统。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荧光染色、酶学染色和放射性标记等。
其中,荧光染色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利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标记物的分布。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它常用于研究肿瘤形成机制、诊断和预后判断。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和定位许多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和肿瘤相关抗原(CA)等,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神经科学领域,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神经元发育、突触形成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通过标记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质,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纤维酸性蛋白(NF)等,可以清晰地观察和研究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细胞内蛋白质、DNA和RNA等分子的定位和检测,我们可以研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基因调控机制。
例如,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可以研究调节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
免疫组化步骤总结
免疫组化步骤总结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分子在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的步骤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免疫组化步骤主要包括样本制备、抗原修复、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一抗孵育、二抗孵育、信号放大、显色与染色、显微镜观察和结果分析等环节。
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1. 样本制备: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或细胞,可以通过切片、细胞培养等方法获得。
然后,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和乙醛等。
固定后,需要进行脱水和透明化处理,使样本适合于免疫组化的进一步步骤。
2. 抗原修复:有些抗原在固定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丧失免疫反应性,需要进行抗原修复。
常用的方法有热处理、酶解等,目的是使抗原恢复其免疫原性,提高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进行免疫反应之前,需要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假阳性结果。
可使用一些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牛血清、小鼠血清等,进行预处理,将其涂覆在样本上,阻断不特异性结合位点。
4. 一抗孵育:将特异性抗体(一抗)与样本接触,孵育一定的时间,使抗体与靶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
一抗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具体选择要根据实验需求和抗体的特异性来确定。
5. 二抗孵育:一抗与抗原结合后,需要加入与一抗来源物种不同的二抗。
二抗是与一抗来源物种的免疫球蛋白发生反应的抗体。
二抗可以标记有荧光物质、酶物质等,以便于后续的信号放大和显色。
二抗的选择要根据一抗的来源物种和实验需要来确定。
6. 信号放大:为了增强免疫反应的信号,可以使用一些信号放大的技术。
常用的信号放大方法有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Biotin-Streptavidin Syste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目标物质的信号增强,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7. 显色与染色:信号放大后,需要进行显色与染色步骤。
这一步骤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染色剂,如荧光染料、酶标记物等。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它通过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相互作用的特性,实现对细胞、组织和分子的检测和定位。
本文将从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抗原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反应。
抗原一般是指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引发抗体产生的物质,它可以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细胞核中的核酸、胞浆中的酶等。
而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高度特异性与抗原结合。
在免疫组化技术中,通常选择一种与目标物高度特异性结合的抗体,通过与目标物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利用染色、荧光等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和定位。
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首先,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或细胞标志物。
例如,科研人员可以利用特异性抗体对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实现早期肿瘤的筛查和诊断。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免疫反应、细胞分化和分子信号传递等生物学过程。
其次,在临床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用于肿瘤诊断、感染病的检测和诊断,以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等。
临床医生可以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病理切片进行染色,帮助判断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免疫组化技术具有多种优点。
首先,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由于抗体与特定抗原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物的准确检测和定位。
其次,它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检测。
通过同时使用多个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可以对多个目标分子进行检测,从而提高检测效率。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细胞或组织的形态学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物学过程的机制。
然而,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
首先,技术操作复杂。
免疫组化技术需要对抗体的选择、染色剂的选择和实验条件等进行严格控制,技术操作要求较高。
其次,需要合适的阳性和阴性对照。
在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时,需要合适的阳性和阴性对照样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组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组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癌症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疾病,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意义重大。
而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组织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基于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组织切片中的蛋白质表达情况。
在医学领域中,免疫组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癌症组织学诊断、药物研发、临床治疗等方面。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组织诊断中的应用1. 确认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癌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抗原,辅助病理学家诊断不明确的疾病类型或伴随病变。
比如,乳腺癌可以通过检测ER、PR和HER2的表达水平,来确定其病理学类型和治疗方案。
同时,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检测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和异源性表达蛋白P63,以确定肿瘤的分化程度和预后。
2. 预测疗效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判断患者对某种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和疗效,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比如,HER2的表达水平与三阳乳腺癌化疗疗效密切相关。
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对普通化疗反应好,但HER2阳性的患者对进一步的抗HER2治疗反应更佳。
另外,通过测量癌细胞的DNA含量,可以更好地预测化疗的反应性和预后。
3. 监测治疗效果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跟踪病人治疗的效果,比如每道癌症治疗前和治疗中都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技术的检测。
在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面,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测治疗后的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并调整治疗方案,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 新药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在新药研发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不同类别的癌症,可以采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的结合反应,筛选出更加敏感和特异的靶点,并开发与之配套的抗体药物。
这种免疫治疗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了癌症治疗中的新趋势,也在加速药物研发的步伐。
三、免疫组化技术还需不断完善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已经成为了癌症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
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组织冰冻切片制作 细胞爬片制作 细胞涂片制作
免疫组化技术
切片的制作
组织的固定 组织石蜡包埋 切片
免疫组化技术
组织材料的固定
目的:
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终止胞内酶活 化反应,防止细胞自溶,保持细胞固有形 态与结构,防止细胞脱落,去除干扰抗原 抗体反应的类脂,最主要的是保存组织细 胞的抗原性,在染色和反复清洗的过程中 使抗原不致释放。
切片粘合剂的使用:
多聚赖氨酸(分子量200KD):0.05%浓度, 浸泡5分钟,60℃烤箱烘烤一小时或室温过夜 干燥备用。
免疫组化技术
切片:
石蜡切片:
(1)连续切片按序贴在玻片的下1/3。 (2)60℃烤片3-8h。 (3)切片厚2~4μm。 (4)切片刀要快 (5)编上号 (6)切片可在4℃保存数年
免疫组化技术
影响固定的因素
1. 温度 一般固定液固定效果随温度升高而 加强,以室温22 ℃ 为常用。
2.浓度 10%中性甲醛,4%多聚甲醛固定液 3. 固定时间 要视组织块的厚薄,固定液的
种类及浓度,温度而定,原则上,组织块大 小与固定时间成正比,固定液的穿透力及浓 度与固定时间成反比。 组织固定后,必须彻底冲洗以去除固定液
免疫组化技术
组织的脱水
脱水就是用某些溶剂将组织中的水分置换 出来的过程。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第一部分步骤及常见问题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第⼀部分步骤及常见问题免疫组化技术流程及常见问题解析(修改版)说明:加粗的字体部分是我认为要注意的地⽅和提出的问题,⽽红⾊字体部分表⽰还不太确定的第⼀部分载玻⽚与盖玻⽚的处理:载玻⽚与盖玻⽚重铬酸钾浸泡1-2天,⽔清洗直到没有颜⾊为⽌,放⼊⽆⽔⼄醇中,⽤纱布擦⼲(如需开展原位杂交,还需将玻⽚240℃烤2h),载玻⽚涂上多聚赖氨酸,37度烘⼲,备⽤第⼆部分冰冻切⽚前期处理1冰冻切⽚组织处理。
肿瘤组织从体内取出后,迅速放于液氮中冰冻,然后放于-80度保存,切⽚时先⽤OCT 固定(尽量减少⽓泡⽣成),-20度20-30分钟固定好后即可切⽚(最好时间长⼀点,时间太短容易使切⽚卷起,也使切⽚不均匀)。
2切⽚,切⽚时要慢,稳⼀点,切好后⽤涂有多聚赖氨酸的载玻⽚粘取切下的组织⽚,粘的时候有⼀个向内拉伸的动作,这样可以使组织⽚充分展开。
⽚⼦的厚度⼀般为10um,也有的要切30um(根据需求调整)。
切好的⽚⼦⽴即放⼊4﹪的新配的多聚甲醛中处理8-10分钟(或在丙酮中固定10S,具体⽤什么固定要看⼀抗的要求)3 PBS中洗⼀下(约2分钟)去掉残留的多聚甲醛。
(丙酮切⽚的话省去本步骤)(从冰箱中取出的⽚⼦最好在PBS中浸泡2分钟,再往下做。
如果打孔不充分,可以在PBS 中加⼊triton x-100洗三次。
再⽤PBS洗⼏次,除去triton x-100)4 ⽚⼦切好后可放于37度烘⼲,但是时间不要太长,2-3⼩时即可,或者室温风⼲,然后放于-20度或-80度冰箱可长期储存。
但是⽤丙酮或有机溶剂固定的⽚⼦上如果还有其他有机溶性的染料的话建议尽快做掉,因为有机溶剂在长期储存中(⼀个⽉)缓慢作⽤的话,也会使染料变得模糊。
第三部分加抗体5 10%正常⼭⽺⾎清(PBS稀释,可加少量的triton x-100打孔),封闭(依⼆抗的来源⽽定),室温孵育30分钟。
6倾去⾎清,擦⼲各组织之间的⽔滴,防⽌有⽔滴粘连。
滴加适当⽐例稀释的⼀抗1:100左右或⼀抗⼯作液,37℃孵育1~2⼩时或4℃过夜,4℃过夜后需在37℃或室温复温30分钟。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 5.腺管型 主要见于腺癌和具有腺癌样结
构的胚胎性肿瘤。上皮标记物多为胞浆 表达。胃肠低分化腺癌中有时HE很难鉴 别腺样结构,但用癌胚抗原、上皮膜抗 原或结肠癌相关抗原则容易显示出来。
• 6.腔缘型 阳性颗粒主要位于腺癌腔缘的
微绒毛处,沿腺管腔缘表面内衬一薄层 黄色颗粒,基底部多为阴性。结肠癌相 关抗原在胃肠腺癌、胆囊腺癌、乳腺癌 中常表现为这种类型;卵巢癌相关抗原 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亦是如此;肿瘤相关 粘液抗原在许多腺癌中也显示腔缘阳性。
片液中。
(五)某些抗体不着色 1.需要消化而没有消化。 2.封闭内源酶时使抗体活性下降。 3.切片在裱片或干燥时过热。 4.抗体过度稀释,一抗浓度小于二抗。 5.抗体过期或频繁冻融.
(六)内源性酶活性: H2O2 -甲醇封闭不恰当。 (七)脱片 1.切片无粘附试剂。 2.切片不干净。 3.冰冻切片:组织在贴片前已经充分固定。 (八)核轮廓模糊 1.切片已干燥(特别是冰冻切片)。 2.苏木素染液欠佳。
(二)部分区域背景着色 1.切片部分区域干燥。 2.显色反应物在封片介质中是可溶的,造成弥散。 (三)部分区域不着色 1.脱蜡不完全。 2.切片部分区域干燥。
(四)各种孵育结果所有抗体均不着色 1.H2O2终浓度不够或存放过久失效。 2.稀释液中有错误的正常血清(如猪抗兔酶
标抗体稀释液中有正常兔血清)。 3.显色反应物溶于脱水的酒精、二甲苯或封
4.免疫组化与HE切片诊断应以HE切片 诊断为准 当免疫组化诊断结果与HE切 片诊断不一致时,应再结合临床资料、X 线等影像学及实验室结果综合分析,不 能用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推翻HE切片诊断。
二、引起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原因
1.假阴性结果的原因主要是: (1)抗体已失活或浓度不当或抗体本身达不到应有的敏感度; (2)由于组织自溶,抗原扩散而导致抗原消失,特别在长期
免疫组化实验报告
免疫组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并在实验中掌握标本制备、抗体与抗原的反应、染色等技术。
通过本次实验,还可以深入了解体内各种细胞和组织中存在的不同蛋白质的分布、表达和定位情况,对于发现疾病发生机制、诊断疾病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的选定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实验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染色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标记特定的抗体,标记可以是荧光、放射性或酶等,再与被检测的抗原结合,形成物质团,以便对其在组织切片或细胞中的分布、表达和定位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
其原理如下:1.抗原抗体反应抗体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它通过与与其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组成免疫复合物来介导免疫反应,具有非常高的结合亲和力。
2.荧光标记技术荧光标记技术是免疫组织化学中常用的标记技术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快速、高度敏感和高特异性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免疫荧光显微镜的检测中。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材料(1)黏片刀(2)盛装杯(3)离心机(4)玻璃切片(5)氯仿(6)牛血清白蛋白(7)丙酮(8)PBS(9)荧光标记的二抗(10)DAPI(11)溶解铁(12)抗体2.方法(1)标本制备将含有细胞和组织的标本制成薄片,经过常规组织学和细胞学处理,制成玻璃切片。
然后,将其离心获取细胞和组织,摆放在混合溶液中振荡。
将抗体稀释至适宜浓度,与标本混合,进行PFA定制,随后进行冷却缓存,制备成样品。
将标本与荧光二抗混合,适当搅拌,使其充分反应。
然后,在暗室中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观察标本发出的光强。
DAPI可添加至样品中,使得核糖体更容易用眼观察。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
制作标本时,需要仔细阅读操作手册,遵循严格的操作步骤,操作清洁、细致、稳定。
制作好的标本应该是样品清晰、明亮、无噪点的。
提取到的抗原抗体在能够有效反应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的配比,以充分发挥其效果。
免疫组化实验报告
免疫组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免疫组化技术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应用,以了解其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实验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免疫反应和荧光染色等手段,能够识别出特定的抗原或蛋白质分子。
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抗原分子进行检测和定位。
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准备好待测的细胞或组织样本,并进行固定处理。
2. 抗体选择:根据待测抗原的特异性,选择与之匹配的特异性抗体。
3. 抗体染色:将抗体与待测样本进行孵育反应,使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
4. 信号显示:利用荧光或酶标记的二抗,对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信号放大和可视化。
5. 显微镜观察:将处理后的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并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免疫组化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1. 免疫染色显示出目标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存在与分布情况。
2.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定量测定待测抗原的表达水平和定位情况。
实验讨论:本次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可靠地检测和定位特定的抗原或蛋白质分子。
通过将抗体与待测样本发生特异性结合,荧光或酶标记的二抗能够将抗原分子放大并可视化,从而实现了对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定位和检测。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和药物研究等领域。
例如,在肿瘤学研究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以及研究肿瘤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此外,在神经学研究中,免疫组化也可以用于观察神经元的连接和突触传递等过程。
总结:免疫组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能够准确地检测、定位和可视化特定的抗原和蛋白质分子。
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和结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1. 引言1.1 免疫组化技术概述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在组织切片中应用的生物化学技术,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免疫组化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如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等,能够在组织切片中定位、定量和检测特定蛋白质。
这些特定蛋白质通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病理组织切片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到病变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病理学诊断更加准确和精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1.2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的重要性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可以揭示疾病的病理改变和病因机制。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组织切片来作出诊断,判断病变的类型、程度和预后。
而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准确地保留和处理组织结构,以确保最终的切片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的病理变化。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包括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固定可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包埋可以使组织坚固并能够进行切片,而染色可以突出组织的特定结构或分子。
只有经过精细制作的病理组织切片才能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医生正确判断疾病的依据。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在疾病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和重要。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人员和医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2. 正文2.1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检测组织或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分类。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门技术,它是免疫学和传统的组织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这种技术称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或多肽物质的存在,并可精确到亚细胞结构水平,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等技术,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免疫组化的发展史及应用自1941年Coons及其同事首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来,拌随免疫学和组织化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下表由于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显著特点,且能将形态与功能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门技术从一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今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应用随着大量商品化的单克隆和多可隆抗体出现,配套试剂盒的使用及方法的不断完善,使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病理外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
免疫组化可用于各种蛋白质或肽类物质表达水平的检测,细胞属性的判定,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激素受体和耐药基因蛋白表达检测,以及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的研究等。
在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
以肿瘤研究为例,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以前,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类还局限于细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则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学水平、分子水平。
近年来,拌随基因探针研究而兴起的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更使免疫组化如虎添翼,两者相得益彰,将研究推进到了基因水平。
越来越多的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发现不仅有助于对肿瘤发生机制的探讨,而且使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甚至治疗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人类征服癌症代来了希望的曙光。
最新免疫组化技术总结较好-jane-0115
免疫组化技术总结较好-J a n e-20140115个人免疫组化感悟(Jane)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免疫组化技术总结(较好)
免疫组化技术总结(较好)个人免疫组化感悟(Jane)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 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做过病理实验的人都知道,实验看似容易,但真想把它做好,还是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去积累和摸索经验。
我从事病理实验已有6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做过许许多多病理相关实验,刚开始啥也不懂,一味按照网上操作流程来做,但做的结果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最终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学习,从一些在论坛内学习、请教,并结合实践操作,我经历了初级——查找资料和摸索方法;中级——问题求助和不断总结;高级——难题解答和经验分享这三个阶段,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以免疫组化实验为例来详述。
从我接触的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发现,他们的确是免疫组化“新手”,他们只注重如何做和最终的结果,但对为什么这样做不太感兴趣。
他们常按照网上所说的方法,摸索好的抗体浓度和条件后做出很漂亮的染色结果后,他们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了,结果不求上进,更换一种新抗体后或实验出现异常结果后就很难做出来了。
当然,免疫组化对于我来说,做过很多,但也不能说什么都会,只不过我做的多了,失败多了和思考多了,可能比新手多了解一些其中的诀窍,拿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此外,我个人经验不可能面面俱到,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手一起分享、纠正和补充。
在这里,我需要感谢中华病理网、丁香通、小木虫论坛给我很大的帮助,还有上海舜田生物技术人员花老师给我实验很多指导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免疫组化个人感悟:1、其实免疫组化,我个人感觉方法和操作都不是很难,关键是结果出现异常时该如何去解决?我认为首先需要掌握好免疫组化实验的原理,知道每一个操作步骤的目的,这样你才能大胆地去改革和纠正一些错误的步骤,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比如温度有4℃、室温、37℃。
我推荐4℃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来判断生物组织或细胞类型的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并结合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再通过染色反应来检测这种结合。
一般来说,在对生物样本进行染色前,首先用抗体对样本中的目标蛋白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然后用染色反应来标记这些结合的目标蛋白。
最终,针对样本中的目标蛋白进行可视化、定量化、或者定位分析。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病理诊断是基于组织学病理学的专业诊断,其核心是对患者组织样本的各种形态学和变化的观察、分析和诊断。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病理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手段。
(一)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的类型、源头和生长模式等。
比如,利用CK、EMA、TTF-1等抗体,可以区分出肺癌和乳腺癌;利用P63、34βE12等抗体,可以区分出膀胱癌和乳头状腺瘤;利用CDX-2、Villin等抗体,可以区分出结直肠腺癌和胃癌。
(二)血液病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血液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利用CD3、CD20等抗体,可以明确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利用CD138、Kappa、Lambda等抗体,可以区分出浆细胞病。
(三)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病理诊断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多发性硬化病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观察和分析炎症反应细胞和钙结合蛋白在病变区域的分布,以及观察和分析病变是否与某些病原体相关。
而在肌肉系统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肌肉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中的钙调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肌钙蛋白等。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发展和推进,免疫组化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
免疫组化共定位
免疫组化共定位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1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是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定量构建技术结合的一种技术,用于定量分析特定的蛋白在体内组织中的空间分布。
免疫组化共定位是指针对要分析的蛋白进行常规免疫组化,以结合定量构建技术,在组织上得到特定位置的细胞存在的百分率,以及在细胞内表达形式的变化,进而定量研究目标物的分布状况。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的优势2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具有多重优势,首先它可以定量化细胞特定蛋白的检测,其次它可给出被检测蛋白在组织学上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在细胞及组织病理及信号传导调控中所发挥的角色;此外,传统免疫组化得到的染色结果仅能提供细胞或组织结构上某一点有无标记,无法说明细胞分布情况,而免疫组化共定位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细胞分布情况,更能够给出表型差异。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的应用3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在临床病理,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和药物设计等领域应用量百计。
免疫组化共定位的使用,可以帮助医生精准定位小肿瘤,优化病例治疗方案;它也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细胞中某个特定的位点,研究药物对其作用力度,从而更深入地认知药物与蛋白质靶点之间的关系。
总结4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能够有效定量检测蛋白质的特定位点分布特征,结合常规免疫组化技术,既有利于体内组织的空间分布解码,又可以获得表型差异。
免疫组化共定位技术应用于临床病例诊断,药物设计等研究,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特定细胞病理及调控机制,有助于做出更加准确的治疗选择。
免疫组化技术及注意事项
4、免疫组化阳性结果的统计
Image-Pro Plus的主要用途是分析测量图象
照片中的黄色部 分是免疫组化染 色的阳性表达成 分。处理目标是 通过测量图片中 黄色部分的"黄" 度来反映相应蛋 白表达的的"量"
4.1 校正光密度
图片的光强单位与测量中的光密度单位的不一致
计算机图片格式中,纯黑的点的“亮度”为零,其 灰度gray=0;纯白点的“亮度”为255,其灰度 gray=255
单克隆抗体技术
1.3 抗体的保存
抗体浓度越高(浓度大于10mg/ml),越稳定, 易保存;浓度低时,应加0.1%-1.5%的牛血清白 蛋白作保护剂;必要时需要加0.01-0.15%NaN3防 腐剂以延长保存时间。
酶标记抗体在应用防腐剂时要注意不能用NaN3, 否则会抑制酶的活性。
抗体浓缩液-20℃保存两年,融解后抗体于2-8℃ 可以保存一个月,稀释抗体在4℃下可存放1-3天, 超过7天效价显著降低。
替代对照
PVN中Fos表达
3、免疫组化正式实验
3.1 步骤
组织 固定
脱水 透明 封片
冰冻 切片
阻断内 源性酶
显色 复染
二抗 处理
封闭 处理
一抗 处理
3.2 注意事项
组织固定 保持细胞固有形态和结构,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
固定液的选择 :免疫组化技术成功与否的基础。 不同抗原稳定性各不相同,对固定液的耐受性差 异较大。可作多种固定液对比,从而选出理想的 固定液。常用中性缓冲多聚甲醛液。另有Bouin’s 液、Zanboni’s液、Karnovsky’s液
AEC显色系统的鄙端是易溶于有机溶剂,封片 以水性封片剂为主,染色切片不能久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免疫组化感悟(Jane)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失败往往促进你去思考试验原理和过程,成功有时也加快你自傲。
7、实验方法需要动手+动脑。
如今我还不敢说我在免疫组化什么都知道。
我只所以今天敢在这里说这说那,这是因为我经过了反复的动手+动脑,把理论原理运用于实践,在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理论知识中去解决,最终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一、概念和常用方法介绍1、定义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原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分类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
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亲和连结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 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1)免疫荧光方法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
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
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
本方法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
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标记方法,且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在不断提高,使用也越来越方便。
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有ABC法、SP三步法、即用型二步法检测系统等。
3)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这样一种特殊的金属颗粒作为标记物。
胶体金是指金的水溶胶,它能迅速而稳定地吸附蛋白,对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能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就能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研究。
由于胶体金有不同大小的颗粒,且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所以免疫胶体金技术特别适合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定位研究。
由于胶体金本身呈淡至深红色,因此也适合进行光镜观察。
如应用银加强的免疫金银法则更便于光镜观察。
5、被检测的物质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6、特点1)特异性强。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化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2)敏感性高。
在应用免疫组化的起始阶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有直接法、间接法等敏感性不高的技术,那时的抗体只能稀释几倍、几十倍;现在由于ABC法或SP三步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这样高敏感性的抗体抗原反应,使免疫组化方法越来越方便地应用于常规病理诊断工作。
3)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该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可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抗原的准确定位,因而可同时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这样就可以进行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对病理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7、从蛋白水平检测角度,免疫组化技术与Western blotting、 ELISA的异同1)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免疫印迹,也是利用抗体抗原反应原理,结合化学发光等技术来检查组织或细胞样品内蛋白含量的检测方法。
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可能更加准确;当然W estern blotting也可定性和定位(通过提取膜蛋白或核蛋白、胞浆蛋白分别检测其中抗原含量,进而间接反映它们的定位),但敏感性远远低于免疫组化技术。
2)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利用抗体-抗原-抗原结合反应原理来检查体液或组织匀浆中蛋白含量的检测。
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最准确,是分泌性蛋白检测首选方法之一。
二、实验流程简介一、SP三步法1)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0.3%或3%H2O2去离子水(无色液体)孵育10-30分钟,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3)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4)候选步骤:采用抗原修复:微波(建议30分钟内4次中火)、高压、酶修复方法。
自然冷却,再用3分钟×3次.5)血清封闭:室温15-30分钟,尽可能与二抗来源一致。
倾去,勿洗。
6)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37℃孵育2~3小时或4℃过夜(最好复温)。
PBS冲洗,3 分钟×5次。
7)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或37℃孵育30分钟-1h。
8)PBS冲洗,3分钟×5次。
9)滴加SP(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室温或37℃孵育30分钟-1h。
10)PBS冲洗,3分钟×5次。
11)显色剂显色(DAB等)。
12)自来水充分冲洗。
13)可进行复染,脱水,透明。
14)选择适当的封片剂封片。
二、即用型二步法1)脱蜡、水化组织切片。
2)根据所应用的一抗的特殊要求,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
3)0.3%或3%H2O2去离子水孵育5分钟-30分钟,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PBS或TBS冲洗。
4)滴加一抗,室温或37℃孵育30~60分钟,或4℃过夜,PBS或TBS浸洗3分钟×5次。
5)滴加enhangcer增强剂,37度30min,PBS或TBS浸洗3分钟×5次。
6)滴加通用型IgG抗体-Fab段-HRP多聚体,室温/37℃孵育30分钟-1h,PBS/TBS冲洗,3分钟×5次。
7)应用DAB溶液显色。
8)蒸馏水冲洗、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三、免疫荧光技术(略)四:关键环节剖析1、酶免疫组化的关键环节1)标本固定:固定的目的是①防止标本从玻片上脱落;②除去防碍抗原-抗体结合的类脂,使抗原抗体结合物易于获得良好的染色结果;③固定的标本易于保存。
固定剂的选择一般用4%多聚甲醛,但睾丸组织、眼可能要选用Bouin’s 液或mDF 液效果较好。
2)脱水、石蜡包埋和制片:脱水用梯度乙醇(由低到高)充分脱水、对组织要完全浸蜡、切片时刀片要干净和锋利。
否则,容易裂片和脱片等。
3)脱蜡和水化:这是为了后面的抗体等试剂能够充分与组织中抗原等结合反应。
脱蜡可以先60 度20min,然后立即二甲苯1-3 分别10min(这个时间是由二甲苯新鲜程度和室温等综合决定的),但当天制好的切片一般先60 度3-4h。
水化用梯度乙醇(由高到低)。
若脱蜡和水化不全易出现局灶性反应和浸洗不全,而产生非特异性背景着色。
4)抗原修复:由于组织中部分抗原在甲醛或多聚甲醛固定过程中,发生了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从而失去抗原性;通过抗原修复,使得细胞内抗原决定族重新暴露,提高抗原检测率。
常用的修复方法从强到弱一般分为三种,高压修复、微波修复、胰酶修复。
修复液也分为若干种(具体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量的:中性的、高pH 的等)。
我们实验室一般用微波修复中火6min*4 次,效果不错。
注意微波修复后自然冷却30min 左右(只要你觉得修复液的温度达室温即可)。
5)细胞通透:目的是使抗体能够充分地进入胞内进行结合反应。
一般用Triton X-100、蛋白酶k 等通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