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评传》的读书笔记4000字
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4000字
![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4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8e2209801f69e31423294ca.png)
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4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读后感、美文摘抄、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after reading,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4000字贾平凹先生的《废都》解禁了。
两代人贾平凹读后感
![两代人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8246a8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e.png)
两代人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的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小钩子,一下子就把我钩进了他所描绘的两代人的世界里。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啊,我就感觉贾平凹像是在跟我唠家常,不过这个家常可特别有深度。
他写的两代人之间的那些事儿,就跟我身边发生的一模一样。
你想啊,老一辈和咱们这年轻一辈,那想法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有时候还真不太容易并到一块儿去。
在文章里,贾平凹笔下的两代人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老一辈人呢,他们经历过苦日子,所以就特别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他们做事谨慎,遵循着传统的那一套规矩。
比如说,对于一些老物件,那可是看得比啥都重,觉得那是岁月的见证。
可咱年轻人呢,对这些老物件可能就没那么大的感情,更多的是追求新鲜、刺激的东西,喜欢赶时髦。
像现在流行的那些电子玩意儿,什么新款手机啊、炫酷的电子产品啊,老一辈人可能都不太能理解我们为啥对这些东西这么着迷。
但是呢,贾平凹也不是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他就是把这些差异真实地展现出来。
这就像把一面镜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联系。
我就想到我自己和家里的长辈,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就会产生分歧。
比如说,我想买一件特别时尚但是有点贵的衣服,家里长辈就会觉得不实用,还不如把钱攒起来。
当时我还觉得他们老古板,现在想想,这就是两代人的差异在作祟啊。
不过呢,文章里也能让人感受到两代人之间那种割不断的情感联系。
不管观念有多大的不同,亲情始终是把两代人紧紧连在一起的绳索。
就像有时候长辈虽然唠叨我们,可那唠叨背后不就是满满的爱嘛。
而我们年轻人,虽然有时候觉得长辈们管得太多,但在心底里还是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贾平凹真是个厉害的家伙。
他用他那朴实又生动的文字,把两代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剖析得明明白白。
让我明白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虽然偶尔会让彼此之间有些小摩擦,但只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曲子也能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呢。
而且这也让我想要好好去跟家里的长辈沟通沟通,多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让他们了解了解我们年轻人的想法,这样我们这个家就会更加温馨和谐啦。
《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
![《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364c6b74afe04a1b071de81.png)
《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贾平凹先生的《废都》解禁了。
今年八月,作家出版社再版发行了他的重量级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合称贾平凹三部,装帧明亮,印刷精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三部著作曾分别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8)、法国费米娜文学奖(1997)、矛盾文学奖(2020)。
再次手捧沉甸甸的大部头《废都》,每一位喜欢贾平凹作品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当年的情景。
1993年6月,《废都》横空出世。
像一个晴天霹雳,震惊了文坛,轰动了阅读界。
北京王府井首发式出现了抢购,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和《艺林》两个栏目中,先后三次播放了贾平凹在北京为读者签名的热况,镜头采用高空俯拍,大全景,很是壮观。
西安也出现了热购现象,十万册书同时上市,大街小巷挤满了人群。
不足半年,在国内销售正版本一百万册,盗印本约一千万册。
在日本、港台乃至全球华人圈,也都引起了轰动。
接踵而至的是,评论界出现了非凡的热闹,对《废都》褒贬不一。
批评的浪潮逐占上风,像厚厚的铅云滚滚而来。
“最干净的作家,成了最流氓的作家”。
翌年元月,官方以性描写较多为由禁止了《废都》的出版发行。
这次文坛地震,震中虽然在文学,实际上已经波及到了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但凡读点书的人,都知道此事。
这一禁就是十七年,对贾平凹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过,正是这件给他带来非议、痛苦、恐惧甚至屈辱的事件,“却也让他成为中国纯文学界最具有知名度的作家,成为中国作家的符号性人物。
”《废都》的遭遇是历史的必然,《废都》的解禁也是历史的必然。
禁止《废都》不仅是因为性描写,因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比之露骨的写法并不鲜见。
问题的关键在于超前,一是超前细致地描写了文明人所作的不文明之事,让人猝不及防;二是超前揭示了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迷茫堕落现象,让官方难以接受。
目前解禁《废都》,自然因为当初定的罪名已不存在,进入新世纪的文学性描写已经泛滥成灾,用身体写作的作者随处可见,社会和大众心理承受力也有了增强,人们应该知道,无论哪个群体都会有迷茫堕落现象存在,何况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对情感过敏的群体。
两代人贾平凹读后感
![两代人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463a1b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9.png)
两代人贾平凹读后感这文章一开头啊,就感觉像把我拉到了一个特别熟悉的场景里。
贾平凹笔下的两代人,那代沟就像一条小小的沟壑,看着不宽,可跨起来还真不容易。
老一辈的人呢,有着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观念,就像老房子的地基,稳稳当当的。
年轻一代呢,就像那春天里乱蹦跶的小兔子,满脑子新奇的想法,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你看啊,文中那些描写两代人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的冲突,简直太写实了。
老一辈觉得东西坏了修修还能用,年轻一代可能就觉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直接换新的多干脆。
这就像两个人在拔河,各执一端,谁也不让谁。
我就想起我自己家,我爸妈总是唠叨我浪费,说他们年轻时候哪有这么多东西可扔的,啥都得省着用。
我就觉得他们太守旧,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抠抠搜搜的。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突然就有点理解他们了。
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苦日子,所以珍惜东西已经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不过呢,这文章又不只是在说两代人的矛盾,它还透着一种暖暖的亲情。
就像在那代沟的沟壑里,其实填满了爱。
虽然两代人想法不一样,但是骨子里还是关心对方的。
就像不管我和爸妈怎么吵,要是我真遇到点事儿,他们肯定是第一个冲出来护着我的。
贾平凹在文章里也有这种感觉,他把那种别扭又亲密的关系写得很细腻。
这篇文章还让我想到,其实两代人之间也不是不能互相理解。
就像两条不同方向的河流,虽然流向不一样,但是最终都能汇聚到大海里。
只要双方都愿意去倾听、去换位思考。
年轻的要多听听老一辈的故事,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些想法;老一辈呢,也可以试着去接受新事物,看看年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个精彩法。
这样一来,那条代沟说不定就能慢慢填平,变成一条充满花香的小路,两代人可以手拉手在上面走呢。
贾平凹读后感
![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d8d2b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b.png)
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读后感》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粗读贾平凹的《落叶》时,并不觉得它有特别之处,但细细品读后,才明白作者揭示了一个有关生命的哲理和规律:“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它的存在。
”这篇文章共分为七个自然段,而每个自然段有中心意思和关键词,如:第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描写“我”家窗前一棵法桐叶子的颜色、姿态、形状,关键词是“丰满、娇嫩而端庄。
”文章开头详细介绍了法桐的模样和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冬天,就像人生四季——春天是法桐的青年时期,夏天是法桐的中年时期,而秋天和冬天则是法桐的老年时期。
生命就在这样循环往返中运动、成长、衰落。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抒发了对秋天落叶的惆怅、伤感和怜爱之情,同时对春天充满生机的绿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和关爱……文章的结尾作者顺理成章地点题:“我”敬仰法桐、祝福法桐,法桐年年落叶,年年新生,永不停滞。
“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大成才了。
”干净利落,寓意深长。
《落叶》的语言朴实、优美、婉转。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并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最后悟出了“落叶”的内在含义,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如树木,生命的目标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去旧迎新,不要哀叹衰老,那是世间万物的规律,无人能违背。
这个看似简理平凡的道理却让人回味无穷!第2篇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
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
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句话,是《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句。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本巨着,用极其平和的语调,流露出了对时代和人们的悲悯。
“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
这是战争,为了信仰而有的战争,也许帝王以为这只是一场有关荣辱的如同过家家般的战争的话,那么就错了。
说自在贾平凹读后感
![说自在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90fe5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9.png)
说自在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这人啊,他看自在看得很透。
在他的笔下,自在不是那种想干啥就干啥的任性,也不是整天无所事事的懒散。
他说的自在,有点像是一种在生活的大染缸里还能保持自我本色的本事。
就好比一棵长在闹市中的树,周围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可它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抽枝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一种自在。
我感觉他写的很多东西都特别能戳中咱普通人的心。
咱在生活里,不就整天忙忙碌碌地追这个求那个嘛,有时候追着追着就把自己给弄丢了,都忘了自在是啥滋味儿。
就像他写的,人总是被各种规矩、欲望和别人的眼光束缚着。
比如说上班的时候得按领导的要求做事,穿着打扮得考虑别人会不会觉得奇怪,就连发个朋友圈都得琢磨琢磨会不会被人笑话或者觉得自己在炫耀。
这样的生活,累得慌,离自在可差得远喽。
但是贾平凹也没光在那儿感慨,他还告诉我们咋去寻得自在。
我觉得他的意思是要先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生活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给你来点恶作剧,你要是整天抱怨,那就只能被烦恼淹没。
得像他说的那样,坦然面对那些磕磕绊绊,把心放宽了,这是走向自在的第一步。
还有啊,他提到要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乐趣。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下班路上看到路边的野花野草,要是以前,肯定就匆匆走过了。
读了他的文章后,就觉得其实停下来看看这些小玩意儿,感受一下它们的生机,心里就会有那么一丝自在的感觉。
这就像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开了个小差,偷得一点小自在。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想啊,自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总是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遮住了眼睛。
贾平凹就像一个指路人,他用自己的文字把那层遮眼布给我们揭开了一角,让我们看到了自在的一点点影子。
以后啊,我也得学着像他说的那样,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活出自己的自在劲儿。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74231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9.png)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读完贾平凹的作品,让人不禁感叹他的文字之美,同时也被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所触动。
贾平凹的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性的描写。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腻。
在《废都》中,贾平凹通过对小城废都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迷茫。
他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在《怀念狼》中,贾平凹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崩溃和重建,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
这些作品让人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除了对人性的描写,贾平凹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在《废都》中,贾平凹通过对小城废都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让人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也让人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感到愤慨。
在《怀念狼》中,贾平凹则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这些作品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也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贾平凹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字之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让人无法忘怀。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的作品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贾平凹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贾平凹读后感(最新版)
![贾平凹读后感(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b39a1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8.png)
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读后感读后感又一次捧起贾平凹的,我仍是爱不释手。
让我喜爱的,不仅是作者的生花妙笔,还有丑石所蕴含的那种不屈于寂寞的精神。
丑石很丑,她的模样像石一样,但丑石派不上用场,既不能凿下刻字雕花,也不能供来浣纱捶布;丑石无人喜欢,小孩子讨厌他,大人们咒骂他。
然而,正是这块遭人唾骂再污土和荒草里沉睡了几百年的石头,却被天文学家认为是块陨石,说它是件了不起的东西,后来又将她运走去研究。
只有到了这时,人们才对他另眼相看,肃然起敬了。
这,不正是丑石内在的价值折射出的金子般的闪光点吗?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也是一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着名电影舞星艾斯特尔1993年到米高梅电影公司首次试镜候,在场导演给他的评价是:毫无演技,前额微凸,略懂跳舞。
然而艾斯特尔并未因此丧失信心,他将这张写有评语的纸裱起来挂在住宅中,并通过勤奋的努力最终成为一名电影舞星。
可以说,艾斯特尔当时与贾平凹笔下的丑石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他未遭到太多人的歧视,但他的才能却没遭到他人的承认,而他最后的成功不正是显示了它的内在才华吗?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贝多分的老师说贝多芬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爱因斯坦的老师也曾说他反应迟钝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哲学家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而今天,为什莫他们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呢?因为他们有用不服输的精神和志气,有自己的真才实学,有时是在在的贡献。
然而在今天,却有人因为一时不被重用,发挥不出长处,找不上合适的工作就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实暂时的受挫正是对人的意志和信念的严峻考验,经不住这种考验,就会永远被闷在地下。
还有的人,并没有真才实学,也不踏实钻研,却总以为自己是块金子,是个英雄,抱怨这个世界对他不公平,这种虚伪的心里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成泥巴吧,然总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谁能否认明天不是一个丰收的日子呢?总有一天,你辛劳的双手会将自己的生命装回的五彩缤纷。
贾平凹丑石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三篇)
![贾平凹丑石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e8f61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3.png)
贾平凹丑石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三篇)贾平凹丑石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 1看完《丑石》,突然想到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天使想下凡帮助人们,结果脸朝下重重摔在地上,将漂亮的脸上的坑坑巴巴,天使没有怎么在乎,因为她觉得人们那么好心,肯定会接受她的。
结果,遭到的确是冷嘲热讽,所到之处尽是鄙视的眼光,甚至有拿蔬菜打她的。
天使很伤心,但是她还是忍住了,继续漂泊着。
后来遇到了一位道长,道长让她回天上,因为在这里她不会有什么作为,只是一种屈才、一种浪费。
于是,带着不忍与不舍,天使开始挥动翅膀,就在那一瞬间,人们看清了她的真面目,于是纷纷跪拜,可是,已经晚了,天使带着人们的愧疚离开了。
一块石头难看都让人们感觉不满,更何况丑人呢?都说不要以貌取人,可生活中我们还是会经常根据一个人的外观来推测、来评论一个人。
长得漂亮的,百看不厌;长的中等的,勉强接受;长得难看的,一看就烦。
可以说长相有时甚至掩盖了一个人的潜能,都说根据事实说话,长相便俨然直接成了一个人第一标签。
丑石的离开,让“我”和奶奶感到后悔不已;同样,天使的离开也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或许,人就是这样,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它仍然是一匹好马,而丑石和天使却不同,对他们来说,需要的或许只是理解与包容。
作者在最后说“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我想这也是本文的真谛所在吧,丑石的伟大在于它的不屈,在于它的顽强。
默默的忍受,默默的等待。
就像那些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一样,在他们眼里,没有嫉妒,没有怨恨,有的只是顽强与不屈。
人或许就是这样,常常让你感动的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默默承受诟骂的人,即使全世界都不理会仍能一笑相对。
不是每一个金子都能发光,也不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会像泰戈尔所说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丑不是错误,错误的.是那些笑话“丑”的人,受到世俗的纷扰,他们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世界,过滤掉的眼中的丑陋,留下的所谓的“唯美”。
贾平凹我的人生观读后感
![贾平凹我的人生观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83a322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c.png)
贾平凹我的人生观读后感读贾平凹谈他的人生观,就像是在听一位亲切又智慧的长者唠嗑,那些话语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带着泥土味儿和生活烟火气的感悟。
贾平凹的人生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他就像把生活的外衣扒开,把那些赤裸裸的真相展示给我们看。
他没有把人生描绘成一个一路繁花相送的美好旅程,而是充满坎坷、无奈,但又有着独特韵味的一场经历。
他在文字里透着一种对生活的坦然接受,就好比生活给了他一拳,他不躲,还能对着这拳琢磨出点哲理来。
他说到对名利的看法,真的是让我这个在现代社会被各种诱惑搞得晕头转向的人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的人啊,为了名利那是削尖了脑袋往前冲,可贾平凹就像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智者。
他知道名利是个啥玩意儿,得到了也不会张狂,得不到也不会要死要活。
这就像在我心里点了一盏灯,我开始反思自己有时候为了一点小成就沾沾自喜,为了一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真是太幼稚了。
名利啊,就像是一阵风,吹来了你别太得意,吹走了也不必太沮丧。
贾平凹对待写作的态度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就像一个执着的工匠,精心雕琢着自己的作品。
在他的人生观里,写作不是为了迎合谁,不是为了赚大钱出大名,而是一种自我表达,是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的一种回应。
他的文字就像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清泉,带着他的温度和情感。
我就想啊,我要是做事情也能有这样的纯粹性,那得多棒啊。
我平时做事总是容易被外界干扰,别人说一句不好,就想放弃或者改变方向,哪有贾平凹这种坚持自己的定力。
他对人性的理解也特别深刻。
他知道人都是复杂的,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就像他写的那些故事里的人物,不是单纯的好或者坏,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他这种对人性的包容让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对别人太过苛刻了。
当别人做了一点不合我意的事,我就容易把人往坏处想,可在贾平凹的人生观里,这世界上的人都是在生活的大染缸里摸爬滚打的,都有着自己的难处和无奈。
读完贾平凹的人生观,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重新洗刷了一遍灵魂。
说自在贾平凹读后感
![说自在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b1637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1.png)
说自在贾平凹读后感
读的时候,感觉贾平凹就像是个生活的智者,把自在这个看似玄乎的东西,掰碎了给你看。
他写的那些事儿啊,就跟咱平常过日子似的。
比如说,人在生活里,有时候忙得像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就找不到自在。
就像我自己,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急急忙忙赶公交去上班,那个过程里,心里满满当当都是焦虑,哪有什么自在可言呢?
贾平凹在文章里说,人得看透一些事儿,别太较劲。
这让我想起我和朋友闹别扭的时候,两个人谁也不服软,就较着那股劲儿。
结果呢,心里又难受又不自在。
要是能像他说的,看开点,放下那点小面子,说不定就海阔天空,自在就回来了。
而且他笔下的自在,不是那种啥也不干,天天躺着的自在。
是一种心里敞亮,不被乱七八糟的东西束缚的状态。
我觉得这就像是清理电脑垃圾一样,得把心里那些嫉妒啊、怨恨啊、过度的欲望啊,都当成垃圾给清理掉。
这样,心灵的空间大了,自在就能住进来了。
从他的文字里,我还感觉到自在是一种和大自然亲近的状态。
咱们现代人老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忙忙碌碌。
偶尔到山里或者田野里走走,那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就像我上次去爬山,看着满山的绿树,听着鸟叫,那时候就觉得自己的心像是被松绑了一样,特别自在。
贾平凹肯定也是深知这种与自然相处带来的自在感,才会在文章里时不时地提到自然的好。
我读《鬼才贾平凹》
![我读《鬼才贾平凹》](https://img.taocdn.com/s3/m/beb333b4b0717fd5360cdc66.png)
为文为人,常常忠爱读书,不管何时何地,见到一本好书,爱不释手,以常把书珍存起来,容不得半点玷污。
我之读书,多为文学类,兼顾其他,而当代作家中,独爱贾平凹,他以清新,隽永,峻拔的笔调征服了我。
举凡见有贾平凹的著作,便会如饥似渴地读。
读他的作品,是站在一座大山背后来看他,觉得神秘莫测,觉得他太高深,总是读不完,读不够。
四年前的一次机会,逛县城书店,那一排书的脊背上赫然看见几个字:鬼才贾平凹,亮在了我的眼前。
我走上前去,抽出了那两本书。
单就那庄重的封面,严肃而沉着,陷入沉思之中的贾平凹,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久久地看着,内心一阵激动,手就在那封面上轻轻地抚摩着。
然而毫不犹豫卖了下来。
这是四年前的事了。
我已是第三次捧读这部书了。
而每一次,都会让我激动不已,内心有所触动。
翻开书,贾平凹所走过的生活历程,活生生地被作者孙见喜给展现在眼前。
倘使读贾平凹的著作,是隔山观灯火,但翻过这部传记,却是和贾平凹交上了朋友一般,也和孙见喜交上了朋友一般。
是孙见喜看着贾平凹而给我们讲述起贾平凹的故事,生动而详实,娓娓动听。
这部书从贾平凹的出生,到少年,求学,工作,生活,写作等经历,不一而足。
这部传记本身就是一部极好的文学作品,文笔之流畅,已达到了极纯极高的程度。
从这部作品中,即可感受到贾平凹那浩繁的创作业绩,也可感受到孙见喜的卓越的思维定势和写作的熟练。
贾平凹和孙见喜是死党,要好得很。
贾平凹之于孙见喜,孙见喜之于贾平凹,仿佛活着即是为了对方,天造地设,如方英文之《代序》所言:贾平凹仿佛是专为孙见喜写传记而诞生的,孙见喜的笔也仿佛是专为贾平凹名扬四海而准备的。
眼前的这部传记作品,它有着独特的构成方式,虽也有一般传记那样的按人物的历程(或年代)来写,它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有专题式的章节,集中展现贾平凹创作生涯中某一方面的艺术创作生涯和创作成就。
在详细叙述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也杂揉了许许多多评论家、作家给予贾平凹著作的评论,以及贾平凹对于文学艺术的见解和主张。
贾平凹小说读后感(合集5篇)
![贾平凹小说读后感(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3679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2.png)
贾平凹小说读后感(合集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贾平凹小说读后感(合集5篇)贾平凹小说读后感篇1青泥是兰田的古地名,李相虎是兰四人,自号青泥散人,既不忘故土,又十分贴合本性。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2da28790c69ec3d4bb7517.png)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一)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
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
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
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
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
*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
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
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
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
丑,且一无是处。
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
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
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
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
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
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
《贾平凹》读后感
![《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807c1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c.png)
《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朋友读后感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
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
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
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
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
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
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
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
(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
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
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
贾平凹的地平线读后感
![贾平凹的地平线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6b55a9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1.png)
贾平凹的地平线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啊,我就感觉那地平线像个调皮的小精灵,老是在远远的地方勾引着我们。
小的时候,“我”拼命地去追它,以为能抓住这个神秘的东西,就像我们小时候追着那飘在空中的彩色气球一样,觉得只要跑快点就能把它攥在手里。
可是啊,不管怎么跑,地平线总是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跟你玩着这个“你追我跑”的游戏。
这地平线呢,让我琢磨出点人生的道理来。
我们的生活里啊,其实到处都有像地平线这样的东西。
比如说梦想,刚有点想法的时候,觉得它就在前面不远处,只要努力努力就能实现。
于是我们就像文章里的“我”追逐地平线那样,朝着梦想一路狂奔。
可是呢,很多时候,梦想就像地平线,你越靠近它,就越发现它还在更远的地方。
这时候有些人可能就灰心丧气了,觉得自己怎么追都追不上。
但是贾平凹这篇文章又让我觉得,这也不是啥坏事。
就像追逐地平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路的好风景一样。
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虽然可能还没完全抓住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长了,学到了好多东西,认识了好多有趣的人。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最终是否抓住了那个像地平线一样的东西,而在于我们一路奔跑、一路探索的这个过程。
这篇文章还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呢。
有一次我想考个好成绩,就每天拼命地看书学习,感觉那个好成绩就像地平线一样在前面等着我。
可是考试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那个目标好像还是有点远。
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复习的那段日子,我懂得了好多知识,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收获啊。
一位作家贾平凹读后感
![一位作家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8079b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7.png)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哎哟喂,你问我读了贾平凹那书啥感觉啊?我跟你说哈,就像是吃了碗油泼面,辣得痛快,又香得撩人!
你看他那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就像是咱村里那些大爷大妈,婶子叔伯,有事没事就爱凑一堆,扯扯东家长西家短的。
但他们可不是光嚼舌根子,里头还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儿,就像是地里的麦苗,风吹雨打都不怕,愣是要往上长。
贾平凹写的那故事,也是曲折离奇得很。
你瞅瞅,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愣是能挖出那么多是非来,比咱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的故事还多。
一会儿是谁家的小伙子跟外村的姑娘好上了,一会儿又是谁家的婆媳闹矛盾了,看得我是又笑又摇头,心想这世上的事儿啊,还真是无奇不有。
再来说说他的文字,哎呀,那叫一个有味儿!就像是咱陕西的羊肉泡馍,看着简单,吃着可讲究了。
你读他的文章,得慢慢品,细细嚼,才能尝出那股子地道的陕西味儿来。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朴实和深沉,就像是那黄土高原上的土地,厚重而又饱含深情。
读完他的书,我这心里头是五味杂陈的。
既感叹于那些人物的命运多舛,又敬佩于他们面对生活的坚韧不拔。
总的来说,贾平凹这书啊,就像是咱陕西的秦腔,高亢激昂,又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人读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你说,我这读后感写得咋样?能不能让那AI机器人看出来是我写的?哈哈,我看悬!不过管他呢,咱自己乐呵乐呵就行了!。
《贾平凹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贾平凹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2750babbb4cf7ec4afed0b3.png)
《贾平凹传》读后感去好友家做客,看到她书架上有这本书,便借来一读。
谁知这一借近有两年时间。
光阴似箭,“记得当年骑木马,转眼已是白头人”,光阴逝去了就是逝去了,永远不会回来。
哀伤之余,捧起此书,认真品读起来。
我关注贾平凹,起初是因为他的名声大,好像一个陕西人都不知道贾平凹,不知道他的代表作《废都》,还自称爱读书,怎么也说不过去。
可是我读完《废都》,却无比惆怅,书中颓废堕落的时代让人喘不过气来,作者独特的描写手法我也至今不能苟同。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吧,大学时期,图书馆整整一排贾平凹的作品,《秦腔》《浮躁》《高老庄》《天狗》……我竟然一本也没有读完,每本书没翻开多久,就感觉晦涩难懂,无法继续读下去。
今时今日,读完《贾平凹传》,对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确信,将来有一天,一定会重新翻阅他的小说。
相比于小说,我读贾平凹的散文更多一些。
他的《写给小妹》,让我受益匪浅——“咱们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绰,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
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
书是忌讳富人的。
人富则思惰,你现在的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
”“邻居妇人要我送你一笔大钱,说我写书,稿费易如就地俯拾。
我反驳。
又说我‘肥猪也哼哼’。
咳,邻人只知是钱!人活着不能没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个什么呢?如今稿费低贱,家岂是以稿费发得?!读书要读精品,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哪里是邻居妇人之见啊!这么多年,兄并不敢侈奢,只是简朴,唯恐忘了往日的困顿。
也是因为不忘往昔,才将所得数钱都买了书籍。
所以,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
”读书要读精品,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此言非常赞同。
他的《写给母亲》,在《朗读者》上,经斯琴高娃一读,再次震撼我的心灵——“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
贾平凹走三边读后感
![贾平凹走三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14548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9.png)
贾平凹走三边读后感
刚读的时候,感觉贾平凹就像一个超级接地气的导游,他的文字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写三边的景啊,就特别实在。
比如说写那里的沙漠,不是那种文绉绉地描述什么“大漠孤烟直”之类的,而是写出了沙漠的那种赤裸裸的广阔和有点让人敬畏的感觉。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沙漠里艰难地走着,一脚下去,沙子就把脚给埋了大半截,而他还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再说说三边的人。
贾平凹笔下的三边人特别鲜活。
他写那些放羊的老汉,那形象一下子就立住了。
这些老汉皮肤黝黑,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可眼睛里透着一种朴实和坚韧。
他们穿着那有点破旧但很实用的羊皮袄,赶着羊群在山坡上走,嘴里时不时吆喝几声。
这让我觉得三边的人就像三边的土地一样,虽然不那么精致,但是有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而且,贾平凹在走三边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也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
他有时候会对那里的贫穷感到心酸,可又被三边人的乐观给打动。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就觉得他特别真诚。
他没有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去评判三边,而是真正地走进了三边的生活。
我还特别喜欢他写三边的那些风俗习惯。
什么婚丧嫁娶之类的,都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
感觉在三边,每一个仪式都像是一场盛大的表演,有着严格的程序,每个人都认真地参与其中。
这和我们在城市里那种有点匆忙、简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评传》的读书笔记 4000 字 贾平凹 先生的《废都》解禁了。
今年八月,作家出版社再版发行了他的重量级长篇 小说 《浮躁》、《废都》、《秦腔》,合称贾平凹三部,装帧明亮,印刷精美, 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三部著作曾分别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 奖(1988)、法国费米娜文学奖(1997)、矛盾文学奖(2009)。
再次手捧 沉甸甸的大部头《废都》,每一位喜欢贾平凹作品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当年的情 景。
1993 年 6 月,《废都》横空出世。
像一个晴天霹雳,震惊了文坛,轰动了 阅读界。
北京王府井首发式出现了抢购,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和《艺林》两 个栏目中,先后三次播放了贾平凹在北京为读者签名 的热况,镜头采用高空俯拍,大全景,很是壮观。
西安也出现了热购现象, 十万册书同时上市,大街小巷挤满了人群。
不足半年,在国内销售正版本一百万 册,盗印本约一千万册。
在日本、港台乃至全球华人圈,也都引起了轰动。
接踵而至的是,评论界出现了非凡的热闹,对《废都》褒贬不一。
批评的浪 潮逐占上风,像厚厚的铅云滚滚而来。
“最干净的作家,成了最流氓的作家”。
翌年元月,官方以性描写较多为由禁止了《废都》的出版发行。
这次文坛地震, 震中虽然在文学,实际上已经波及到了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但凡读点书的人, 都知道此事。
这一禁就是十七年,对贾平凹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过,正是这件给 他带来非议、痛苦、恐惧甚至屈辱的事件,“却也让他成为中国纯文学界最具有 知名度的作家,成为中国作家的符号性人物。
” 《废都》的遭遇是历史的必然,《废都》的解禁也是历史的必然。
禁止《废 都》不仅是因为性描写,因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 中比之露骨的写法并不鲜见。
问题的关键在于超前, 一是超前细致地描写了 文明人所作的不文明之事, 让人猝不及防; 二是超前揭示了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 子群体的迷茫堕落现象,让官方难以接受。
目前解禁《废都》,自然因为当初定 的罪名已不存在, 进入新世纪的文学性描写已经泛滥成灾, 用身体写作的作者随 处可见,社会和大众心理承受力也有了增强,人们应该知道,无论哪个群体都会1/7有迷茫堕落现象存在,何况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对情感过敏的群体。
其实,贾平凹一直是一位争议不断的作家。
他说:“我一生遭遇了四次大的 争议,早期批我政治性不强,艺术大于思想,后来在反自由化中点名批我,又后 来在清除精神污染中点名批,再就是批《废都》。
”对于争议的文章,贾平凹都 看,值得汲取的意见也都能汲取,总结后再继续写。
贾平凹的生活历经也十分坎坷。
1970 年父亲遭本家堂兄诬告,打成了“历 史反革命”,被开除公职,全家变得一贫如洗,受尽了屈辱和贫寒。
1984 年他 的创作刚刚进入“盛果期”,自己却患上了肝炎,一病就是十五年,度过变相牢 狱的一年医院生活。
“再是母亲染病动手术,父亲得癌症亡故,再是妹夫死去, 可怜的妹妹拖着幼儿又回住在娘家。
再是一场官司没完没了的纠缠他, 再是为了 他人而卷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中受尽屈辱, 直至陷入到另一种可怕的困境中, 流言 蜚语铺天盖地而来。
几十年奋斗的、营造的一切稀里哗啦都打碎了,只剩下身体 上精神上都有着病毒的我和我的三个字的姓名, 而姓名又被别人叫着写着骂着。
” 正是这些连续不断的争议, 正是这一系列的磨难, 造就了贾平凹坚毅不拔的 韧劲,成就了一个著作丰厚、佳作连连的知名作家。
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中国 文坛上,贾平凹是一个奇迹。
他以五十岁的年龄写下了七百万字的小说、散文 、诗歌 和文学评论,在国内和世界各地出版书超过了一百本,发行过千万册,其读 者遍及青少年到中老年的各个年龄段。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贾平凹的成长与铁凝不同的是,他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
在他 19 岁读 西北大学以前, 从未出过远门。
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浸透了他的肉体和灵 魂,加之小时性格孤僻,养成了独立观察思考的习惯,对农村和农民的感触与感 情渗入骨髓,对农村人的生活烂熟于心。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个农民,像乌鸡 那样,是乌到骨头里的。
贾平凹的家乡棣花镇,是关中平原文化重镇。
当年各式庙宇达五十六处,最 出名的是关帝庙和二郎庙,蕴涵历史八百年。
双庙前开辟广场,广场头筑起魁星 楼,逢年过节村民唱戏热闹,棣花街是周围几十个村庄的社火中心。
贾平凹就是 在这种浓厚的关中农村传统文化中浸泡大的, 并且他也亲眼看到并亲身经历了这 种文化的一步步变异和衰落。
他的作品大多写家乡农村生活, 记录了农村传统文 化的兴衰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天、地、人、事、物,写得得心应手,写得十分 鲜活。
贾平凹的成长与铁凝相同的是, 对文学的强烈热爱和执着追求, 较早地走上 了写作之路。
1972 年,刚入西北大学,学校要求新生写一篇上大学的感想,他 写了一首诗,题目是《相片》,写得很长,从棣花镇写到西大校门。
几天后,他 的诗竟在校刊上发表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写作的兴趣。
三年的大学生活,可谓 废寝忘食,写了几十万字。
虽然退稿单收到一大堆,但从 1973 年 8 月在《群众2/7文艺》上发表《一双袜子》之后,尤其是到了 1975 年,贾平凹的诗、小说、儿 童文学在许多报刊上不断出现,南到两广,北到东三省。
由于在《人民文学》上 发了两个短篇,他的名字开始被全国文学界所知。
到大学毕业,一共发表二十五 篇。
这一阶段对他的写作是一个绝好的磨练和考验。
超人的勤奋和吃苦精神是贾平凹成功的重要因素。
贾平凹西北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做编辑,时年二十三岁。
因为住集体宿舍,他只好 到路灯下和门房值班室去写作。
后来在领导的支持下, 分给他一个六平米的厨房 用于住宿和写作。
政治学习时用报纸遮住也写,稿纸总是用反面,字很小,这样 不易被人发现。
肝病住院,又发痔疮,就跪在病床上写。
勤奋与刻苦是常人难以 做到的。
当时走遍商州时,一县县、一镇镇、一村村,住农舍,吃农饭,以致疾 病上身。
写《废都》时,是在耀县桃曲坡水库管理站的一间平房里,一住就是一 个多月, 在这蚊蝇叮咬、 冷清孤独和饥饱不均的日子里, 完成了三十万字的初稿。
后又到渭北农村修改书稿,他自己戏称为流亡写作,冒着严寒给予的折磨,忍着 离婚带来的烦忧,直到腊月二十九日晚,才写完了最后一个字。
整个春节,他感 到十分茫然,“茫然如我不知我生前为何物所变、死后又变何物。
”写《秦腔》 时也是如此,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完成。
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什么 样的条件下,对他来说,写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贾平凹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在逆境中拼死突围。
1982 年初,贾平凹受 到尖锐批评,他带着满腹的委曲和无奈,回到老家商州,开始了走遍商州的文学 苦旅,每个县都去,有的去二三次,边走边记边写。
他是商州土生土长的人,从 小浸淫于这里的历史、文化、地理的熏陶之中,因而取得了豁然开朗、点石成金 的效果。
据此创作的《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商州三录》,实现了他创 作上的转折与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评论界大家认为,史笔风格厚重, 大文化形态鲜活,商州地方风格和散文美脍炙人口。
《废都》之后,贾平凹的处 境很艰难,但他并没气馁,他不热衷于那些匆匆人事,他讨厌文坛上的投机者和 哗众取宠者,他认为文学是靠征服而存在的。
从 1994 年到 2000 年,又相继推出 五部长篇,《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我是农民》。
进 入新世纪出版了长篇小说《病相报告》和《秦腔》等力作。
《秦腔》仅评论文章 就达四十余万字,先后获得六项重要奖励,今年又获矛盾文学奖。
这些作品的问 世, 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作家, 对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持久关注和耐 心表达。
“平凹的创作有清晰的规律,这就是他的多转移、多探索、多变化,从 不一条道走到黑,他一组一组往外推出作品,以集中体现他一个时期的思考。
因 其多转移、多成效而独领风骚,故始终是文坛的热点之一。
”由此,《废都》现 象是必然的。
贾平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
诗、书、画样样在行,小说、散文、评论行 行精到。
1987 年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出版时,老作家汪曾祺 曾说: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作家里的奇才, 他已经超出了‘作家’这个字眼3/7的局限。
”他那聊天式的叙述方式、朴素智慧的语言风格,折服了广大读者和评 论界。
他不仅是成功的小说家,而且还是成就甚丰的散文家,出版散文集 50 多 部。
他主编的散文刊物 《美文》 , 在全国率先提出大散文的观点, 影响十分广泛, 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
关于诗,他认为,人无论从事什么事业,要取 得成功,因素很多,但心中永远保持诗意,是最重要的一条。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期,他发表诗作两千多行,老诗人邹荻帆找上门来要为他出版诗集。
一些作曲 家发现,贾平凹诗中有很强的乐感和行板式的节奏感,就谱成了歌曲。
他为《家 庭》杂志而作的一首小诗是这样写的:“把擀杖插在土里,希望它开出红花;把 石子丢进水里,希望它长出尾巴;把白纸压在枕下,让梦绘出图画;把邮票贴在 心口,寄给远方的她……”。
他的字和画,也成了竟相收藏的艺品和文化市场的 商品。
贾平凹认真研习中国传统诗歌、 绘画、 书法、 戏曲等艺术, 并吸取其精神, 钙化了自己的艺术风骨。
注意向西方艺术和哲学学习,打造了自己中西贯通、多 方交融的艺术优势。
但愿《废都》的再版,使贾平凹的路从此走向平坦。
4/75/7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