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1教材活动题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材P8探究:

1.不论我们位于地球上的哪个地点,都只能观察到银河系的一部分。具体地讲,由于银河系的半径为5万多光年,太阳系距离银心约为2.6万光年,我们人类肉眼在天空各处看见的个别恒星,全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来自银河系这条带状弧上的光,都是源自银河平面上肉眼不能解析的恒星和其他天体累积的光亮。

2.在夜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边。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将无生命的星空赋予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并借用自然景观,通过诗人的咏叹,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

教材P10活动:

1.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137亿光年,1光年约为9.4605×1012千米,这样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可折合为1.2960885×1023千米。

2.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20秒。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8.64059×1014倍。

教材P14~15活动:

可配合下图进行分析。

月相原理图

教材P15~16活动:

1.(1)

(2)火星(开放性答案)。学生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与太

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物形成的初期,会导致生物进化的中断;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或将来,自然环境的突变会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略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P17探究:

1.可以获取如下信息。

时间分布: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一个周期约为11年。

空间分布:太阳黑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太阳南北纬30°内,且南北对称。

动态分布:在一个周期内,太阳黑子从南北纬35°开始,逐渐向太阳赤道位置集中。

2.略

教材P18~19活动:

1.(1)

(2)有相关性。理由: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没有考虑地面的大气状况,但即使考虑不同纬度地区上空大

气状况的差异,其与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还是有很大的相关性。实际上,从低纬到高纬地表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是逐渐减少的,人们从而划分出热带、温带和寒带,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与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相似。

2.1.7503×1014千瓦·时(度)

教材P22活动:

1.参考例证:

(1)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太阳辐射列为一类致癌

物。

(2)在高原地区,太阳辐射中含有过量的紫外线,会对生物造成伤害。

(3)在大多数太阳活动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1958年是第19个太阳活动的高峰年,我国1956~1958年的小麦年产量比1960~1965年的要高22%,同时期苏联小麦产量也有同样的差异。在第20个太阳活动高峰年,加拿大的小麦平均产量比1970~1973年的平均产量高27%。

2.经纬同学质疑“太阳常数”的数值是否为“常数”态度非常值得肯定。的确,由于太阳活动的影响,导致太阳辐射强度有微小的变动,从而使得太阳常数的数值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很小,太阳活动所释放的能量相较太阳辐射的能量小很多,且太阳活动也并非频繁发生,所以太阳常数还是相对稳定的,是相对稳定的“常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P23探究:

1.略

2.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还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了解地球结构。

教材P27活动:

1.略

2.在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鸡蛋整体上呈明显的椭圆,而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间)厚薄不均匀;熟鸡蛋的蛋白结构比较一致,呈固态,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教材P28活动:

1.(1)不是同一概念。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监测到的纵波对即将到来的横波进行预警。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报。目前,科学界还做不到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

(2)略。(3)略。(4)略。

2.可以参考教材图1­18、图1­19、图1­21进行绘制,可以画成带有立体感的,也可以画成剖面图等。

1.4 地球的演化

教材P29探究:

1.化石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被保留下来。经过亿万年的无氧环境,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以及坚硬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变成了化石,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被保留着。

2.对化石的研究使得科学家能够解释和描述地球的历史。来自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化的。化石是显示古环境的证据,能够帮助科学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比如气候变化。对化石的研究还能帮助地质学家发现能源资源,如石油地质学家可以利用某种标准微体化石确定某些地方是否埋藏有石油。这些化石提供了岩层年代的信息,有时候还能提供信息揭示岩层中的温度和气压是否满足石油或天然气形成的条件。

教材P30-31活动:

1.辽宁南部近8000~10000年来,气候由冷变暖,由干变湿。

2.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

教材P36活动:

1.(1)震旦纪(近100万年)石炭纪—二叠纪(约100万年)

第四纪(约180万年)

(2)古生代末期气候寒冷潮湿,中生代末期气候干燥炎热。

(3)冷暖干湿相互交替,波动变化,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地球的演化及未来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科学界必须关心和重视的科学命题。只有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以便人类更科学地应对各种地理环境的变化。

2.1 流水地貌

教材P38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