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1教材活动题答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解析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1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 - 7 -第3节大气热力环流.................................................................................................... - 15 -第三章测验 ................................................................................................................... - 23 -第1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探究点题号大气的组成1、2、4、5、6、8、14、15、16大气的垂直分层3、7、9、10、11、12、13、17目要求)1.(综合思维)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B.占大气成分的99%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答案 A解析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

2.(综合思维)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答案 C解析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3.(综合思维)无线电通信是利用了()A.对流层大气的特征B.平流层大气的特征C.臭氧层大气的特征D.电离层大气的特征答案 D解析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存在着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无线电通信是利用了电离层大气的特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1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1含答案

课时作业1走进地理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一、选择题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国家防灾减灾部门,而且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据此完成1~2题。

1.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次,说明遥感技术()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B.测量范围小且不精确C.手段多,获得信息少D.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2.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①旱情②水灾③森林火灾④山体滑坡移动速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江汉关的塔钟由美国赛斯·托马斯钟表公司制造于1923年,该塔钟每日按时敲钟,按刻奏乐。

江汉关钟声是武汉人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很多游客来武汉打卡的地标。

但由于故障,维修后的江汉关塔钟每天误差最大时达15分钟,经常引起市民和游客的投诉。

2000年,江汉关塔钟由传统的机械钟变成了GPS电子钟。

2022年10月,使用了22年的GPS电子钟换上了“中国芯”北斗授时系统(如下图),30亿年误差不到一秒。

据此完成3~5题。

3.换上“中国芯”的江汉关塔钟属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A.卫星星座B.传感器C.地面监控系统D.信号接收系统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够提供精确的授时服务,还能应用于()①电力调度②短报文通信③农作物长势监测④气温异常监测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某游客使用打车软件,能为他调度最近车辆的技术是()A.遥感技术B.数字地球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在2020年上海进口博览会上,“智慧公卫城市”创新方案首次公开亮相。

该方案提出对中国未来城市智慧公共卫生体系的整体构想,从监测、预警、响应和防控的维度设计、开发出三大创新解决方案,全方位构建智慧公卫城市,助力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挑战。

据此完成6~7题。

6.“智慧公卫城市”中对于停车位资源的更新、查询和预定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遥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7.通过“智慧公卫城市”管理平台,可以()①预测传染病蔓延范围②合理调配医疗资源③探知传染病发生原因④规划急救交通路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地理科学广泛运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

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①海底滑坡②潮汐③洋流④波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下列关于波浪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波浪是海水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主要是由月球引力产生的B.风暴潮不是波浪C.海啸只能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D.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风力作用引起;风暴潮是巨大的海浪;海啸还可能由水下塌陷引起。

3.下列海水运动同产生原因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波浪——密度差异B.海啸——月球和太阳的引力C.风浪——太阳辐射D.洋流——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的海水波动;洋流的形成与风力、温度和盐度等因素有关。

阅读下列对波浪的描述,完成第4~6题。

①“早晨,我们正在海边星巴克喝咖啡,巨浪突然而来。

我们玩命逃,看到3个日本人在海里消失了。

”——德国人达特勒(泰国普吉岛)②(无风)0多吨的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如同一叶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随着绵延的高低起伏。

——新华网电③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4.①描述的是( )A.风浪B.涌浪C.近岸浪D.海啸5.②中的横线上应填( )A.风浪B.涌浪C.近岸浪D.潮汐6.③描述的是( )A.风浪B.涌浪C.近岸浪D.潮汐4题,“巨浪突然而来”是题眼,说明此时无风或微风,不是风浪;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具有突然性的巨浪,符合海啸的特点。

第5题,“无风”是解题的关键,此时绵延的波浪属于涌浪。

第6题,“浙江八月”是题眼,该诗句描述的是钱塘潮的壮丽景观。

5.B6.D读局部海域温度分布图,完成第7~8题。

7.图示为北半球海域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四海域中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且可能有寒流流经的是( )A.①B.②C.③D.④7题,①②两图越往北温度越低,故为北半球。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后练习含答案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后练习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一日内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间的角度是不断变化的。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一日内该角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的逐时变化,图中角度为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的角度。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城市可能是()A.成都B.西安C.上海D.拉萨2.当该城市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的角度达最大时,当地地方时大约为()A.10时B.11时C.12时D.13时3.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该城市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应当()A.夏季升高B.冬季升高C.春季升高D.秋季降低下图中左图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太阳黑子出现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太阳内部5.下列年份中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最大的是()A.1957年B.1975年C.1985年D.1995年太阳不像地球,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不过通常太阳两极的磁性是不同的,并且在每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大约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两极磁性会发生转换。

这种转换并不会给地球带来显著的直接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扰动而导致()A.极夜现象B.降水增多C.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现象D.耀斑7.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磁力混乱相关的是()A.候鸟迁徙迷途B.旱涝灾害频发C.有线电视转播中断D.竹林开花死亡8.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活动周期为12年B.影响有线电短波通讯C.会使两极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D.和地球上的一些地震、水旱灾害无关9.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B.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C.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光D.森林大面积减少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

下图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

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余下的电能送入电网。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后活动及探究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后活动及探究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流水地貌课后活动及探究答案探究活动一: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课本40页)①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方便修建活动及交通设施;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耕作;③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方便取水;④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

探究活动二:嘉陵江青居镇相关习题(课本38页)(1)嘉陵江在这一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形状呢?①主要受地形的制约;②当然河流流经此处时,对两岸的地貌形态也起着雕塑作用,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凸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

探究活动三: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习题(课本41页)(1)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较为陡峭。

(2)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①直接原因:地壳抬升;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四:下图为银川平原周边区域图及地貌景观示意图(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冲积扇。

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山麓地带,山间的河流侵蚀山地带来泥沙,其出山口位置由于地形变缓,流速减缓,所携带物质堆积在沟谷出口处堆积形成冲积扇。

探究活动五:对比分析黄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①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势起伏小,河流堆积作用强;②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中游)流经(植被覆盖较差或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③黄河注入的渤海相对封闭。

④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⑤刚果河流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丰富(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小;⑥刚果河注入开阔的海洋,入海口附近洋流挟带泥沙的能力强。

探究活动六:澜沧江—湄公河相关习题(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澜沧江-湄公河干流从上游到中下游河谷特征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上游为V形谷,中下游为槽形谷。

原因是上游主要受流水的下蚀作用;中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以侧蚀作用为主。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走进地理学-含解析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走进地理学-含解析

走进地理学双基巩固学考突破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据图判断下列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问题是()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答案:1.A 2.D 3.A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框图联系分析,①—C,②—A,③—D,④—B。

第2题,A、B、C 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

第3题,根据图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目前,遥感技术已被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对于推动经济建设、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据此完成4~5题。

4.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5.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①监测耕地变化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4.A 5.A解析:第4题,获取卫星云图利用的是遥感技术。

第5题,解题关键是明确遥感的功能。

遥感为视力的延伸,能监测耕地变化、作物分布及根据作物长势估测粮食产量等。

读“北斗”系统示意图,完成6~7题。

6.我国“北斗”系统主要属于下面哪一类现代技术?()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系统D.移动5G网络7.该系统适用的领域有()①铁路运输②渔业生产③勘探④森林防火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6.A7.D解析:第6题,“北斗”系统属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第7题,该系统已在测绘、电信、水利、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渔业生产、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测评(A)Word版含解析

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测评(A)Word版含解析

第三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区域某年10月下旬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3题。

1.下列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A.乌兰巴托B.北京C.东京D.福州2.图中北京的风向是()A.偏西风B.偏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3.首尔目前受锋面控制,天气状况是()A.大风、升温、雨雪天气B.风力减小、升温、天气晴朗C.大风、降温、雨雪天气D.风力减小、降温、天气晴朗答案:1.D 2.A 3.C解析:第1题,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表示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图中福州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故D项正确。

第2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结合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北京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北方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形成偏西风,故A项正确。

第3题,首尔位于低压槽附近,根据气旋的旋转方向分析,应是冷锋,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故选C项。

下图为某地等压线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为北半球的高气压B.甲地为南半球的低气压C.乙地为北半球的低气压D.乙地为南半球的低气压5.丙、丁两地()A.丙地气压较低B.丁地盛行偏北风C.丙地风力较小D.丁地盛行偏南风答案:4.D 5.D解析:第4题,在等压线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在水平方向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由图可知,风向向左偏,故位于南半球,甲地是南半球的高气压,A、B两项错误。

乙地是南半球的低气压,C项错误,D项正确。

第5题,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结合风向判断,丙、丁两地气压较高,A项错误。

丁地盛行偏南风,B项错误、D项正确。

丙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C项错误。

6.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

图中甲、乙气压带成因及气流垂直运动方向是()A.甲:动力原因上升B.乙:动力原因上升C.甲:热力原因下沉D.乙:热力原因下沉答案:A解析:从图中纬度信息可知,甲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 - 1 - 第二节风成地貌........................................................................................................ - 10 -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 19 - 章末综合测验................................................................................................................ - 28 -第一节流水地貌基础训练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4.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5.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二、选择题(共8题,每小题2分,共16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形谷B.水流湍急C.为“V”形谷D.水深壁陡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解析】1选A,2选C。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课后练习及章末检测 含解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课后练习及章末检测 含解析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章末检测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18)第一章检测 (23)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31)第一节流水地貌 (31)第二节风成地貌 (36)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41)第二章检测 (47)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57)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57)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62)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67)第三章测评 (73)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83)第一节水循环 (83)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88)第三节海洋与人类 (97)第四章测评 (101)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111)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11)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116)第五章检测 (122)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基础篇2019年7月28日凌晨,火星冲日(地球、火星与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与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红月亮”(月食)同时出现,形成了“火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吸引了广大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目光。

据此完成第1~2题。

1.组成“火星伴月”的天体为()A.行星和卫星B.恒星和卫星C.行星和行星D.恒星和行星2.下列天体中,距离火星最近的是()A.金星B.土星C.地球D.太阳1题,“火星伴月”的天体是火星和月球,火星是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故A项正确。

第2题,太阳系中,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即选项中距离火星最近的天体是地球。

故C项正确。

2.C读天体系统的层次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分别是()A.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C.太阳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地月系D.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4.从天体系统级别来看,甲、乙、丙、丁属于同一级别的是 ()A.甲与乙B.丙与丁C.乙与丙D.乙与丁3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天体系统分别是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示发生的时代是( )A.元古宙B.太古宙C.古生代D.中生代2.这个地质时代下列哪种生物繁盛?( )A.两栖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灵长类3.发生在该地质时代的事件有( )A.火山喷发频繁B.三叶虫繁盛C.恐龙中的一部分向鸟类发展D.喜马拉雅运动1题,恐龙繁盛的时代出现在中生代。

第2题,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第3题,中生代爬行动物中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出现始祖鸟。

2.C3.C读图,完成第4~6题。

4.图示中的植物是( )A.珊瑚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5.关于图示时代地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洲大陆抬升B.我国东北、华南抬升C.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抬升D.喜马拉雅山形成6.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是( )A.太古宙B.元古宙C.中生代D.古生代4题,图示植物属于蕨类植物。

第5题,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第6题,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了。

5.C6.D7.科学家曾发现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肉食性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性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

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

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A项错;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 项对;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项错;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项错。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至6600万年)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附课本活动题答案)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附课本活动题答案)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以下学考考点涵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十四个专题的93个考点,包括164个知识要求。

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有六个专题,包括42个考点,共计72个知识要求。

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七个专题,包括51个考点,共计92个只是要求。

最后一个专题是3S技术,有7个考点,共计11个知识要求。

必修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汇编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③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考点2. 特殊行星—地球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1.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3. 太阳辐射与地球①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考点4. 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②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②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③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高一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某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造成该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一对“翅膀”的原因是()A.大量老人和少年儿童迁往外地B.有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该地就业C.年轻夫妇多不愿生孩子D.中年人多外出打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该地青年人口的比重异于其他年龄的比重,故判断为因人口大量迁入,而使青年人的人口比重提高。

2.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升温3 ℃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B.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加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答案】A【解析】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

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升温伴随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会使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的国家则随着积温增加,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中亚C.北非D.西亚【答案】B【解析】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3°C后,前两者粮食减产;中亚多为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C后,其增产幅度0~40没有西亚地区>40大。

3.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答案】A【解析】该公司①阶段产品“走出去”、②阶段销售“走出去”,主要发展目标是开拓国际市场。

【2】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答案】C【解析】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根据当地人的消费特点进行生产,也便于产品销售【3】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答案】D【解析】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先进技术。

高中地理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综合练习(WORD版含答案,共3份)自

高中地理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综合练习(WORD版含答案,共3份)自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课时四、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判别方法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都会造成环境异常或破坏,都会影响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它们的含义、成因、强度和结果都存在明显差异。

①含义不同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而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异常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②成因不同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原因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环境问题。

③强度不同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强度大等特点;环境问题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则往往持久而缓慢的危害健康。

3.自然灾害的种类按其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

常见的自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干旱、寒潮然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1)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2)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图:(3)主要地质灾害的比较4.自然灾害的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五、洪水和洪灾1.洪水的形成与洪灾的危害3.人类活动对洪灾的影响:(1)造成长江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的性质为 ( )A.气旋 B.反气旋 C.热带气旋 D.锋面气旋(2)关于长江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洪灾,完全是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造成的B.长江洪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C.1998年的特大洪水,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原因的加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D.“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大,而三峡对干流水量的扼制起了重要作用【解析】(1)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主要是锋面雨,近地面锋面与气旋往往相伴而生。

(2)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洪水灾害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就会造成洪灾。

暴雨洪水是一种气象灾害。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第一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第一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8年1月31日晚,天空中上演了一场万众瞩目的月全食。

因为这是一个月全食+“蓝月亮”+“超级月亮”的组合亮相,天空中出现150年来的首次“超级蓝色月全食”。

据此完成第1~2题。

1.“超级月亮”属于()A.星云B.恒星C.行星D.卫星2.“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1题,“超级月亮”就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故选D项。

第2题,“超级月亮”即月球,属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因此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

2.A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科学家认为M行星上极有可能存在生物,原因是()①距日远近适中②质量和体积适当③有卫星绕转④不停绕日公转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M与N组成一个天体系统,与该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3题,根据行星的轨道位置可知,M为火星,该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质量和体积与地球近似,故①②正确;有卫星绕转和绕日公转,不是生命存在所需的条件,故③④错误。

第4题,M属于行星,N 属于卫星,M与N组成的天体系统,与地月系级别相同,故A项正确。

4.A到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测器搭载的高分辨率照相机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有关火星大气的宝贵数据。

据此完成第5~7题。

5.火星在太阳系示意图(局部)中的位置是()A.aB.bC.cD.d6.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探测器属于()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可观测宇宙④银河系⑤河外星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7.火星探测器用于探索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环境,主要目标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A.大气和云雾B.山脉和平原C.太阳辐射和火星引力D.液态水和有机物5题,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示意图中c表示火星,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2022版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2.1-第1课时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含答案

2022版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2.1-第1课时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流水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观看视频,让学生认识主要的流水地貌及分布。

(地理实践力)2.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流水地貌的类型及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综合思维)3.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人为原因,树立保护环境,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4.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流水地貌的类型、分布及主要特征。

(区域认知)第1课时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流水侵蚀地貌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图1.峡谷(V字形河谷){原因:流水①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分布:多分布在①湿润‾或半湿润山区①侵蚀②湿润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③出露、洪水期④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1)定义: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⑤阶梯状地形。

(2)成因:河流的侵蚀⑥下切作用。

(3)特点: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⑦肥沃。

特别提醒(1)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2)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

(3)河流两侧的阶地有的对称分布,有的不对称分布。

二、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河流自⑧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⑨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⑩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多分布于⑪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⑫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当河流挟带泥沙入海时,泥沙在⑬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5.江心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⑭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

自我诊断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谷横断面大多呈U字形。

( × )解析:在河流发育初期,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在河流发育的中后期,下蚀不断减弱,侧蚀不断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材P8探究:1.不论我们位于地球上的哪个地点,都只能观察到银河系的一部分。

具体地讲,由于银河系的半径为5万多光年,太阳系距离银心约为2.6万光年,我们人类肉眼在天空各处看见的个别恒星,全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来自银河系这条带状弧上的光,都是源自银河平面上肉眼不能解析的恒星和其他天体累积的光亮。

2.在夜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边。

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将无生命的星空赋予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并借用自然景观,通过诗人的咏叹,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

教材P10活动:1.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137亿光年,1光年约为9.4605×1012千米,这样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可折合为1.2960885×1023千米。

2.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20秒。

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8.64059×1014倍。

教材P14~15活动:可配合下图进行分析。

月相原理图教材P15~16活动:1.(1)(2)火星(开放性答案)。

学生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

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物形成的初期,会导致生物进化的中断;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或将来,自然环境的突变会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略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P17探究:1.可以获取如下信息。

时间分布: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一个周期约为11年。

空间分布:太阳黑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太阳南北纬30°内,且南北对称。

动态分布:在一个周期内,太阳黑子从南北纬35°开始,逐渐向太阳赤道位置集中。

2.略教材P18~19活动:1.(1)(2)有相关性。

理由: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没有考虑地面的大气状况,但即使考虑不同纬度地区上空大气状况的差异,其与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还是有很大的相关性。

实际上,从低纬到高纬地表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是逐渐减少的,人们从而划分出热带、温带和寒带,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与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相似。

2.1.7503×1014千瓦·时(度)教材P22活动:1.参考例证:(1)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太阳辐射列为一类致癌物。

(2)在高原地区,太阳辐射中含有过量的紫外线,会对生物造成伤害。

(3)在大多数太阳活动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

1958年是第19个太阳活动的高峰年,我国1956~1958年的小麦年产量比1960~1965年的要高22%,同时期苏联小麦产量也有同样的差异。

在第20个太阳活动高峰年,加拿大的小麦平均产量比1970~1973年的平均产量高27%。

2.经纬同学质疑“太阳常数”的数值是否为“常数”态度非常值得肯定。

的确,由于太阳活动的影响,导致太阳辐射强度有微小的变动,从而使得太阳常数的数值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很小,太阳活动所释放的能量相较太阳辐射的能量小很多,且太阳活动也并非频繁发生,所以太阳常数还是相对稳定的,是相对稳定的“常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材P23探究:1.略2.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还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了解地球结构。

教材P27活动:1.略2.在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

不同之处主要有:鸡蛋整体上呈明显的椭圆,而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间)厚薄不均匀;熟鸡蛋的蛋白结构比较一致,呈固态,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教材P28活动:1.(1)不是同一概念。

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监测到的纵波对即将到来的横波进行预警。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报。

目前,科学界还做不到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

(2)略。

(3)略。

(4)略。

2.可以参考教材图1­18、图1­19、图1­21进行绘制,可以画成带有立体感的,也可以画成剖面图等。

1.4 地球的演化教材P29探究:1.化石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被保留下来。

经过亿万年的无氧环境,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以及坚硬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变成了化石,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被保留着。

2.对化石的研究使得科学家能够解释和描述地球的历史。

来自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化的。

化石是显示古环境的证据,能够帮助科学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比如气候变化。

对化石的研究还能帮助地质学家发现能源资源,如石油地质学家可以利用某种标准微体化石确定某些地方是否埋藏有石油。

这些化石提供了岩层年代的信息,有时候还能提供信息揭示岩层中的温度和气压是否满足石油或天然气形成的条件。

教材P30-31活动:1.辽宁南部近8000~10000年来,气候由冷变暖,由干变湿。

2.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

教材P36活动:1.(1)震旦纪(近100万年)石炭纪—二叠纪(约100万年)第四纪(约180万年)(2)古生代末期气候寒冷潮湿,中生代末期气候干燥炎热。

(3)冷暖干湿相互交替,波动变化,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地球的演化及未来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科学界必须关心和重视的科学命题。

只有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以便人类更科学地应对各种地理环境的变化。

2.1 流水地貌教材P38探究:1.嘉陵江在此处形成这种特殊的河流形态,主要是受地形的制约。

同时,河流流经此处时,对两岸的地貌形态也起着雕塑作用,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凸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

2.流水侵蚀地貌,如峡谷、瀑布等;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教材P41活动:1.雅鲁藏布大峡谷,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较为陡峭。

2.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三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有关。

同时,由于该地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下切、侧蚀)作用强。

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可查找怒江大峡谷、长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澜沧江梅里大峡谷等著名峡谷的情况。

教材P43活动:四、1.(1)侵蚀地貌为V字形河谷,沉积地貌为冲积扇(呈扇形)。

(2)影响流水侵蚀与沉积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本实验模拟的是坡度与流量(流速)对地表侵蚀和沉积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A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坡度、流量(流速)与地表侵蚀强度呈现正相关:坡度越大,流水侵蚀越厉害,被搬运的物质越多;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流水侵蚀越厉害,被搬运的物质越多。

通过对B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堆积物呈扇状分布;颗粒物从扇顶至扇缘由粗变细;水流搬运物质越多,堆积物亦越多。

运用实验结果去观察自然界中流水侵蚀的大地形,不难发现这二者具有相似的规律: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塑造总体呈现上游以侵蚀地貌(V字形河谷、峡谷)为主,中下游以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为主。

2.略教材P45活动:1.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发生在城镇的滑坡则常常会掩埋房屋,伤害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毁坏各种基础设施,造成停电、停水等;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害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损失。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地形陡峻,降水多且强度大等自然环境特征。

我们可针对滑坡高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条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②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③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④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教材P46-47活动:1.(1)泥石流能够毁坏房屋,造成人员伤亡;会危害公路、铁路和河道安全,造成交通中断;还能危害农作物,掩埋农田,造成农业减产减收;等等。

总体看,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多发生在我国的中部和南方地区,极重度分布区集中在我国西南以及辽东半岛地区。

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岩层破碎,地表碎屑物多;位于季风气候范围,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多、强度大;人口总量大、分布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等等。

(2)人类面对泥石流灾害的侵扰时,防灾减灾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我们可运用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提高对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实时动态监测和灾后重建能力。

此外,还可采取设立滑坡和泥石流观测点,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等措施。

2.(1)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并具有疏松性、直立性的特点;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人类活动强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易形成“沟壑纵横,地表破碎”的特征,黄土塬、墚、峁为其基本的地貌形态。

(2)在这样的地貌特征下,易生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黄土高原采用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减轻其水土流失的程度,减少其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从而使黄河“变清”。

3.(1)依据图中树龄等值线范围(0~12年、10~20年)、陡坎(原河岸)等信息,可标注出上、下游两个废弃的曲流。

(2)依据上游河段曲流中树龄的年代范围是10~20年,可推测裁弯取直时间应在20年前(只有河道出露水面变成陆地后,树木才能生长,该处最早的树木年龄为20年,说明裁弯取直时间应在20年前)。

(3)图中可获取的信息还有:河流两侧流水作用的差异,冲积平原形成受河岸两侧地形的控制(边界),上下游河流弯曲度的差异等。

2.2 风成地貌教材P48探究:1.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沙黄土、典型黄土、黏黄土,颗粒逐渐变细。

是因为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