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5《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1.《牧童》
人 教版五年级下册语 文
5
古诗词三首
篙 (gāo)(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翁媪)
(剥开) 剥 (bāo)
牧蓑遮
醉媚锄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 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 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 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 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 吧。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作者 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对悠闲自 在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 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 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 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 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 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 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 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 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 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 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 安然入睡了……
学习古诗的方法
•通读全诗 方 •逐字、逐句理解 法 •读懂全诗的意思 一 •背诵、默写诗 方 法 •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理解重点词、不理解词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在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和《江雪》。
这三首古诗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美丽的意境。
下面是我对这三首古诗的笔记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登鹳雀楼》1. 诗人:王之涣2. 诗的主题:写诗人登上鹳雀楼后,远眺江山美景,感受到了浩渺的壮丽气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大自然的景色和历史的沧桑变迁,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慨,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
4.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景色怀有敬畏之心。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超越自己的努力和进取精神。
5. 诗歌意义:《登鹳雀楼》以独特的景色描写和巧妙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二、《夜泊牛渚怀古》1. 诗人:杨万里2. 诗的主题:写诗人在夜晚泊船时,回忆起古代文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展示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景色和对古人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4. 诗句解析:- “牛渚西江夜,青枫楚浦秋。
”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江边景色,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丽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 “古人尚游子,邑人正沟洫。
”这两句描绘了古代文人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向往之情。
5. 诗歌意义:《夜泊牛渚怀古》以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
三、《江雪》1. 诗人:柳宗元2. 诗的主题:写景诗,描绘了江上飘落的雪花和江水的景色,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3. 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和感受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上阕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 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 着晚风,慢慢的消失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 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 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 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 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 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 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 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 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 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 睡一觉吧!
牧童 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弄:逗弄 2、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1、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e。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4、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亡赖:同“无赖”,“亡”读wu,这里指顽皮、 淘气。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 边剥着莲蓬,那顽皮的样子让 人喜爱。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 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 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 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 呢?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 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 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多 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 醉了。)
mù
牧童
读
准
(唐)吕岩
字 音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卧月明。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 六七,里 笛弄晚风 三四。声 归来 饱饭黄昏后,
不脱 蓑衣 卧。月明
舟:乘船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 “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 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这首诗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 满童稚的行为和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 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 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 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 进啊!
小练笔:
把古诗《舟过安仁》改 编成一个小故事。
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可 以看出他们是怎么样的小朋友 呢?
诗人喜不喜欢这两个孩子?
再读感悟:
话说当年,诗人杨万里划着小船路过 这个地方。万里晴空,碧波荡漾,多么令 人心旷神怡啊!忽然,看到一叶渔船,船 上坐着两个孩子,可是,他们把撑船用的 竹竿和船桨都收起来了?诗人纳闷了?你 能读出诗人的纳闷不解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舟过安仁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而 我要说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 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 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舟
过
宋安
杨
仁 万
里
·
作者介绍: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杰出的诗人,“中兴四大家” 之一。
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 2、小组赛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有层次的读要做到三点:读准 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
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解
棹:船桨。
词
怪生:怪不得。
语
遮头:为头部遮挡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第一二句诗,描写了什么 画面?
为什么要收起竹竿和船桨, 不下雨却要打伞呢?(带着疑问 读诗句)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幅描绘自然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诗词接龙”游戏。我先背诵一首与安仁镇相关的古诗词,然后邀请学生接着背诵,通过这种方式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舟过安仁》。
3.邀请一位擅长古筝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演奏古筝曲。让学生在优雅的古风氛围中,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
1.我逐句解读《舟过安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在解读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场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给出一些讨论话题,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你觉得这首诗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黄昏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WTT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1、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
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
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
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说课稿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趣味故事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互动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和问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启发式教学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五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正处于童年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可以理解和感悟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习惯也在逐渐形成,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把握有一定的困难。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包括:1.背诵三首古诗,要求准确无误地背诵并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解读,解释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并写一篇简短的解析文章;3.创作一首古诗,可以是以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灵感,也可以是自己的原创作品,要求有一定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我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但他们在理解古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以及古诗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朗读、背诵和创作方面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趣味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3.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让学生自己创作古诗,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4.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五年级下次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描述了村庄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忙碌的场景,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2.《稚子弄冰》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述了儿童在冬天将冰块当做钲来敲击,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然后突然冰块碎裂,发出的声音像玻璃碎了一样。
3.《村晚》是宋朝诗人雷震的作品,描述了池塘里长满了草,山峰将落日的光辉含在水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横吹短笛,笛声随意吹奏,没有固定的曲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不知所措
垂头丧气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读出儿童的失望。
1 古诗三首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 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 第2题)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 穿林而过) 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 ), 发出了如(玻璃破碎 )的声音。唉,太 令人( 失望 )了!
弄 动作: 脱 穿 敲
天真活泼 童趣盎然
冰
器物: 银钲 玉磬 玻璃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 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自得其乐 的盎然意趣。
1 古诗三首
乡村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 陶醉,也让诗人陶醉了,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三首让人陶醉的古诗——《村晚》。
1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C )。
A.供·认不讳(g ōng ) B.供·不应求(g òng ) C.理解·(jiě)
杂兴·(xīng) 耕耘·(yún) 白昼·(zhòu)
1 古诗三首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1 古诗三首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喜爱 拟人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
1 古诗三首
浸:青山、落日倒 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 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 象。
1 古诗三首
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 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 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 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zhòu
昼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word版)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2、《舟过安仁》译文: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畅朗诵、背诵古诗词。
2.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明白得诗词中字词的意思和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4.想象诗词所刻画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课前预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咱们天天都在编织着漂亮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咱们的欢乐、妄图和追求。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咱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小孩的身上是不是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词语的意思,想一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睬解的地址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明白得诗意。
1.再读古诗,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能够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依照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情感。
1.教师有情感朗诵,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伙儿听。
3.学生采纳不同形式的朗诵,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情感。
语文五年级下人教版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人教版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刘萍教材分析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词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
学情分析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
可以说,读它们的时候,就好似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已久的古老的故事。
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深入悟读,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教学方法想象画面体悟法:在画中了解诗意想象诗境。
朗读体悟法:有感情朗读诗词,体会诗词意境。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享受美好的“童年”,提到童年,你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情景,感觉古人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牧童》,《舟过安仁》。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学习《牧童》1. 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
2. 说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美好的景致,我们总是用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的来形容,由此可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伴。
三、画中寻诗1. 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困难。
2. 今天,这首诗你们一定都知道每诗的意思,一点都不难,我们一起走进画中寻找诗句,说出诗意。
3. 出示课件,看画寻诗。
(设计意图:这首诗浅白如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让学生在画中寻诗,便于学生了解诗意,遵循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等。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江南春》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江南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江南春”、“水乡”等。
(三)学习《静夜思》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静谧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代表着夜晚的宁静,“疑是地上霜”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四)学习《春晓》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生机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代表着春天的美好,“处处闻啼鸟”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最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诗句解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江南春》、《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课堂气氛有时显得较为沉闷,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相关资料)
掀起历史一角:奇士杨万里陈永顶据说诗人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见,作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必然目睹了一幕幕这类生活场景:钱是衡器,能衡量身价,越有钱越有“身份”;钱是磁场,能引来壮男靓女以供驱使;钱是台阶,有大把银子便可大模大样地跨进官场;钱是“大爷”,法律在他面前都蹑手蹑脚威风不起来;钱是神杖,可化险为夷可死里求生可遇难呈祥、可变黑为白可转劣为优可命假为真……但世界的确丰富多彩,有人偏偏不把这“伟大”的钱当回事。
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个奇男子。
杨万里因得罪了宰相,由江东转运副使改知赣州。
他不赴任,申请退回官帽当老百姓。
据推算,他当时应有余钱万缗——一缗为一千文。
杨万里把这一大堆钱弃于官库,不去取,“归去来兮”回了江西吉水老家。
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或胖或瘦的手偷偷伸进“官库”,左一把右一把地把国家的钱掏出来装进自己腰包,以至有了“无官不贪”这一夸张的说法。
而把本属于自己的钱取走,则是天经地义的事。
杨万里却弃之如敝履。
杨万里对钱的这种“奇男子”态度,还成为一种影响、“塑造”儿子伯孺的DNA。
杨伯儒在广东当官时,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七千缗代贫困户缴纳租税。
是杨家里富得流油?非也!他家只有一栋老屋,仅能避风雨而已,三代没有新建扩建改建使之“美化”、“亮化”、“豪华化”……平心而论,对于钱,弃之如敝履其实大可不必。
只要不偷不抢不骗不贪污受贿,看重金钱并无不妥。
本属于自己的钱,干吗弃之不取?金钱固然能发出邪恶的狞笑使人耳不聪目不明喜滋滋窜入险途恶境,但金钱也会发出友善的微笑帮人跨沟堑攀高峰。
宵小之徒以金钱为目的,夺包撬锁制假贩毒巧立名目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有的还为了最终获取金钱往往不惜大把抛出金钱通关节贿权贵费尽心机跑断腿,金钱是撬动其生命运动的杠杆,其形象当然比一枚金币还矮小。
大写的人以金钱为手段,围歼贫穷落后培植富裕文明,金钱是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滚轮,其形象比一座金山还高大。
固然不能迷恋金钱,但不妨合理地占有金钱;固然不能迷信金钱,但不妨理性地使用金钱。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并默写。
2.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黑板3.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二)新课导入1.《春晓》(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5)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春晓》。
2.《村居》(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场景。
(3)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村居》。
3.《所见》(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所见》。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了解他们的创作灵感。
2.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
(五)课堂小结2.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课下查找关于春天的古诗,进行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上,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7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8
草铺横野六七里,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视觉 9
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听10觉
归来饱饭黄昏后,
39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
市)人。其描绘田园风光
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
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
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
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
21
舟过安仁
22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南 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 尤袤[mào]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 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 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 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 集》。
23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15
明诗意:
自由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这是一个(无天忧真无烂虑漫)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16
悟诗情:
自由读读,说说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怀念宁静淡泊,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 活。
17
野草 风景:
晚风
横铺—六七里 明月—黄昏
优美 恬静
29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怪不得。 使风:利用风的力量。
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也张开伞。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通过 伞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30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两个孩子的聪明和天真。31Biblioteka 舟过 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 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24
一叶渔船两小童,
一叶小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25
收篙停棹坐船中。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26
怪生 无雨都张伞,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27
不是遮头是使风。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28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他 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
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 11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1。2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
弄:逗弄。
横野:辽阔的原野
青草像被铺开在地上一样,方 圆六七里的原野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 笛声。
六七里、三四声
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和乡村傍晚的宁静。 13
33
《舟过安仁》是 代诗人 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
的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
34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 杨万 里 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 是作者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是 作者的 所悟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小池》《宿新市徐公店》。
35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 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词, 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 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是为了突出 和
。诗的三四句
写 的情景,塑造了一个
、
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
者
。
20
《牧童》是 唐 代诗人 吕岩 的作 品。诗的第一句话写 所见 ,第二句写 所听 ,分别从 视觉 和 听觉 上给 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 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 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句 写 牧童休息 的情景,塑造了一个 无 忧无虑 、自由自在 的牧童形象,表达 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淡 泊生活的一种向往。
1
bō 剥削 剥夺 剥
bāo 剥皮 剥花生 lè 快乐 乐 yuè 清平乐 音乐
2
gāo zhào
ǎo mù suō
竹篙 棹竿 翁媪 牧童 蓑衣
zhē
zuì mèi chú bāo
遮挡 陶醉 明媚 锄头 剥开
3
4
5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号 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 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 事八仙之一。他出生于世代官 宦之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 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唐代爆 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 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 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 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6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 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 对两个小孩玩耍中透出的聪明的赞赏。
32
诚斋体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中国诗史上要算是一位 极具独创性的诗人了。他的诗被称为 “诚斋体”, 诚斋体在诗史上的重要意义。 诚斋体的伟大,在于 充溢其间的童心、童趣。还没有哪一位古代诗人像 杨万里那样,写出过那么多的生气勃勃的儿童形象, 保存了那么多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
牧童: 弄笛 卧
表现出牧童的天真烂漫、 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18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我 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好 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19
《牧童》是 代诗人 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
,第二句写
,
分别从 和 上给人感受,“六七
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饱饭:吃饱饭。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饭后已是 黄昏。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院 子里欣赏明亮的月亮。
14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从诗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绿草的繁茂?
哪个字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 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36
清平乐
词牌名
37
词,又称为“诗余”、 “长短句”。它兴起于南 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 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 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 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 谱叫词牌。
词和词牌
38
“清平乐”——是词牌 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 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 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 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 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 韵脚字。“村居”—— 是这 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 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