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ad562ac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1.png)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性、有目的性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七个关键要素,分别是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和沟通。
本文将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论述。
一、问题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问题。
问题可以是一个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是一个待解决的困惑。
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引发科学探究的动机和目标。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引导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验和观察。
二、假设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假设作为解答问题的初始猜测。
假设是基于已有知识和理论的推测,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其真实性。
合理的假设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验证性,能够引导我们设计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三、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我们可以操纵和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现象,以获取相关数据。
实验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能够提供可靠的结果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四、数据科学探究需要依靠数据来支持和验证观点。
数据可以是实验结果、观察记录或统计数据等形式。
在收集数据时,我们应该注意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五、分析在获得数据后,我们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分析可以采用统计方法、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含义和关联。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分析应该客观准确,避免主观臆断和错误推断。
六、结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成果和回答问题的结果。
基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据可依的结论。
结论应该简明扼要,准确清晰地回答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证据加以支持。
七、沟通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向他人传递和分享研究成果。
通过沟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发现和结论与他人分享,交流和讨论科学问题,促进科学知识的共享和发展。
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演讲、书面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和沟通。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b5933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a.png)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1.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猜想假设B. 提出问题C. 进行实验D. 分析论证2.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海右中学的全体师生高唱国歌。
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A. 响度大B. 音调高C. 音色美D. 节奏快3.小明手持一个凸透镜,在教室内从南边的窗户移向北边的白墙,离白墙近些时,看到窗外的物体在墙壁上成清晰的像。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像是光源B. 像一定是虚像C. 像一定是倒立的D. 像一定是放大的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初春,冰融河开B. 仲夏,晨雾萦绕C. 深秋,霜染红叶D. 寒冬,雪漫滨城5.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kg左右B. 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5cmC. 小敏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m/sD.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42℃6.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 )A. B.C. D.7.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的密度较大B. 甲的密度为0.5g/cm3C. 甲、乙的密度之比为2:1D. 乙的密度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8.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______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
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越______,若小车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120c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9.唱歌、鼓掌、踏步、牙齿相叩,身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鼓掌声是由于空气______产生的:鼓掌声比牙齿相叩的声音传得更远,是因为鼓掌声的______更大;很难听到甩动胳膊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胳膊甩动的频率______(填“高”或“低”)。
2021年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21年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ab1ac2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c.png)
2021年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21年初中科学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①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②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基础)③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2.课程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2)立足学生发展(3)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4)体现科学探究精神(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3.设计思路(课程应包括的内容):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1)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3)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4)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5)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6)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4.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5.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6.课程目标: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①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
②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
③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
④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科学知识与技能①逐步加深对自然科学中一些统一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物质、能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②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④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的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c87eafd25022aaea998f0fd9.png)
科学探究的过程
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一)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给学生建立一个明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个具体、明确的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归纳问题并进行分析(或运用已有的经验)——形成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该步骤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是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因此,该环节的实现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说明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而寻找事实根据。
1.通过观察日常现象去收集证据;
2.通过查阅资料(包括上网)去收集证据;
3.通过实验收集证据;
(五)分析与论证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并从中找出其一定的规律,即找到各研究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并得出结论。
(六)评估
评估环节是对设计的原理、方案、实验过程等进行反思,反馈其正确
与否或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并分析引起不合理的原因.
(七)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写出探究报告,而且还能相互交流以便能取长补短,改进探究过程中的不足,。
解读“科学探究”
![解读“科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8f19b5102de2bd97058816.png)
解读“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原意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由于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在一些讨论教育的文献中便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也称做科学探究。
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包括这样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下面具体给同学们解释一下:1.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一环节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能让学生跳一跳尝到果子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
牛顿曾经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
但猜想与假设不是主观臆断,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它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经过一系列思维推理得出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生活经历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来观察有关现象,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不能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照方抓药”。
这样做虽然省时省事,但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自设计能力的好机会,实在得不偿失。
这一环节最好以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由于每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只要合理有效,就应该肯定,放手去做,不必非拘泥与书上给出的实验相同。
科学探究七要素
![科学探究七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4f3d2df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8.png)
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
内容摘要
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各种形式的探索和研究,还包括了七个要 素的相互配合和不断迭代。这七个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基石,它们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首先,提出问题 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指引着整个探究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 奇心,引导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接着,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进行猜想和假设,提出 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解释。然后,人们会设计实验并制定计划,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 假设。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接下 来,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人们需要耐心地观察和记录实 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个环节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因为实验结 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探究和分析。分析和论证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 析和解释,人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答案,进而推导出新的猜想和假设。
内容摘要
这个环节需要人们具备逻辑思考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 节中,人们需要评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检查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错误或漏洞。这个环节需 要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最后,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 个环节中,人们需要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结论进行表达和分享,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个 环节需要人们具备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总之,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 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们具备各种技能和知识,还需要人们具备开放、合作、创新、 批判性思维等科学素养。通过不断地探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解决各种问 题,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https://img.taocdn.com/s3/m/67cbf57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9.png)
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以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为标题我们可以写一篇关于物理科学探究的文章。
以下是七个环节的内容:一、观察与提出问题物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特征或规律,从而产生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物体在空中自由落体时的加速度是否与其质量有关。
二、假设与预测在提出问题后,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假设,并预测实验或观察的结果。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猜测或推测,它可以帮助我们指导后续的实验或观察。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相等,然后预测不同质量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否相同。
三、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制定了假设和预测后,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并收集实验数据。
实验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可重复性,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分析数据与得出结论在收集了实验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得出结论。
数据分析可以包括统计方法、图表绘制和数值计算等。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判断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或反驳我们的假设,并得出结论。
例如,如果实验数据显示不同质量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
五、解释与建立模型在得出结论后,我们需要解释实验结果,并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或理论。
解释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建立模型或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类似现象。
例如,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解释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并建立相应的运动学模型来预测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
六、验证与调整模型建立模型后,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的一致性可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不符,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模型以更好地解释现象。
验证和调整模型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直到找到一个能够准确预测现象的模型。
科学探究的七大步骤
![科学探究的七大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31fc8c4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c.png)
科学探究的七大步骤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有序的方法,用于解决问题、回答疑惑以及发现新知识。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七个重要的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观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得出结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七个步骤,并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第一步:观察和描述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观察和描述。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现象或事物,并记录下我们的观察结果。
观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我们需要准确地描述我们观察到的一切细节。
观察和描述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形成问题,并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提供基础。
第二步:提出问题在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问题。
问题应该明确、具体,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答。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一步,它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目标,并指导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和观察。
第三步:构建假设在提出问题之后,我们需要构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初步解释或预测,它是基于我们对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知识的理解。
假设应该是明确的、可验证的,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或否定。
构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关键一步,它帮助我们确定实验和观察的设计,并指导我们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第四步:设计实验在构建假设之后,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假设。
实验应该被设计得具有可重复性、可比较性和可控制性。
我们需要确定实验的变量、控制组和实验组,并制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它帮助我们收集数据,并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提供基础。
第五步:收集数据在设计实验之后,我们需要收集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或调查等方式获得。
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或否定假设,并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提供依据。
我们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收集。
第六步:分析数据在收集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图表、图像或其他数学工具来完成。
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08f6d7b8852458fb760b561d.png)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
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
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
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
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
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
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
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
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
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
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公式表示为:ρ=mv.第六要素是评估。
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
如何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如何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5132102f01dc281e43af01b.png)
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
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 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 会怎样变化? 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
1.请根据上述材料,找出下列问题中属于 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可多选) 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C.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 关吗?
观察实验:瘪的乒乓球放入冷水中无变 化,但放入热水中恢复原状。你能根据 这个情境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吗?
自变量有
,
因变量是
。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1 minute
规则:A组提供情境,B组根据 情境提问,问题正确+5分,不 正确A组+5分。(A组可以任选 B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寄语: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提出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意识。当有一天,你提出 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因变量和自变量用现在 的物理量不能定义时,那这个物理量的单位将 用你的名字命名!
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小军根据生活经验发 现: 鞋底都有花纹。
而穿时间久了的鞋子花 纹磨平了,脚底下会打 滑。
小明挤压铅笔两端,发现疼痛感不 一样,根据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一 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吗?
反馈练习:生活中小明发现同样的一 杯热水,冬天室温低时冷却得快,夏 天室温高时冷却得慢,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将这个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 问题。
D.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吗?
❶
❷
❸
❹
请你判断以下问题是否为可探究的科学 问题,如果不是,思考是否可以转化为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1.为什么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干得快?
自变量是
,
因变量是
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7个步骤
![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7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5800b11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a.png)
科学探究的7个步骤科学探究是一种通过实证方法发现和解释自然界规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遵循一系列严谨的步骤来推进自己的研究。
以下是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
这个问题通常基于观察和研究者的兴趣,可以是已知现象的解释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可量化因变量和自变量。
举例:我们观察到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方,水的沸点似乎有所变化。
我们的问题是:海拔高度对水的沸点有影响吗?2.设计实验:在这一步骤中,研究者需要设计一系列实验来回答问题。
实验设计应该能够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所有变量,并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
实验设计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收集数据。
举例:我们设计了一组实验,通过改变海拔高度并测量水的沸点,来探究海拔高度与水的沸点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沸点,使用大气压计来确定海拔高度。
3.收集数据:在这一步骤中,研究者需要执行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仪器或其他科学方法来获取。
数据收集过程应该是客观和准确的,并且应该包括足够的样本量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举例:我们前往不同海拔高度的地方,使用温度计记录水的沸点,并使用大气压计测量海拔高度。
我们重复了实验,并记录了多次实验的数据。
4.分析数据:在这一步骤中,研究者需要使用统计方法和其他科学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关联和趋势,并验证假设。
举例:我们使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我们计算了不同海拔高度下的平均水的沸点,并根据数据中的差异来评估这种关系的显著性。
5.得出结论:在这一步骤中,研究者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得出结论。
结论应该回答研究问题,并根据数据提供合理的解释。
结论应该基于可重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举例:我们的数据显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的沸点也有所降低。
我们得出结论,海拔高度对水的沸点具有显著影响。
6.进行实验改进:在这一步骤中,研究者需要评估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8ac7d12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d.png)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科学探究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这些步骤被称为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它们包括了问题的提出、背景知识的收集、假设的提出、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本文将对这七个要素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1. 问题的提出科学探究的第一个要素是问题的提出。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有足够的信息来回答、有实际意义的和有足够的资源来回答。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科学家的好奇心和热情,推动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背景知识的收集科学探究的第二个要素是背景知识的收集。
在解决问题之前,科学家需要了解该问题的相关知识,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和实验结果。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并为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3. 假设的提出科学探究的第三个要素是假设的提出。
假设是科学家对问题的解答提出的一种预测或猜测。
假设应该是基于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分析得出的。
一个好的假设应该是可以验证的、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断改进的。
4. 实验的设计科学探究的第四个要素是实验的设计。
实验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分析。
一个好的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有足够的控制组、有足够的样本量、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
5. 数据的收集科学探究的第五个要素是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收集是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的过程。
数据应该是准确、可靠、有意义的。
一个好的数据收集应该是基于实验设计的要求,有足够的样本量和正确的实验条件。
6. 数据的分析科学探究的第六个要素是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分析是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图形表示来得出结论的过程。
一个好的数据分析应该是基于实验设计的要求,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和正确的图形表示。
7. 结论的得出科学探究的第七个要素是结论的得出。
结论应该是基于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的。
一个好的结论应该是可以解释实验结果、有实际意义和不断改进的。
总结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问题的提出、背景知识的收集、假设的提出、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初二物理引言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引言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f59d1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5a.png)
初二物理引言试题答案及解析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答案】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解析】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点评】解决此题要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2. 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枫的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A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B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C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D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答案】D【解析】“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是提出问题;“小枫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是猜想与假设;“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是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故选D【考点】探究的环节;凹面镜3. 小明注意家里摆钟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呢?于是,他请教了物理老师,知道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1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1)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L越长,周期T越(选填“长”或“短”).(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2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的关系图象.(3)分析图2所示图象,可知实验中用的单摆T2与L成关系.(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答案】(1)长;(3)正比;(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解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周期和摆长数据,看周期随摆长的增大怎样变化;(2)先根据数据进行描点,横坐标是摆长,纵坐标是周期的平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或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3)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的特征判断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l的关系:如果图象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说明它们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是双曲线说明它们是成反比例关系;(4)由于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摆动一次所需时间.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时间越长;(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3)根据图象可知,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成正比;(4)因为单摆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所以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5)若摆钟走慢了,说明钟表的摆动周期长了,所以应该将表的摆长调短些;故答案为:(1)长;(3)正比;(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点评】此题结合单摆实验考查了学生的表格分析能力,描点作图能力,以及利用累积法求解摆动周期问题.4.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由此说明实验室的作用是()A.科学探究的基础B.重大发明的基地C.科学发现的起源地D.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答案】A【解析】实验室可以完成很多物理实验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科学发现等还应该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甚至来源于整个宇宙空间.解:A、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室是科学探究的基础,B、很多重大的发明是从生产、生活中得来的,不一定是在实验室中得出,故实验室不能看作是重大发明的基地,故B错误;C、科学发现不仅局限于实验室,而更多地来自大自然当中,故不能认为实验室是科学发现的起源地,故C错误;D、物理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应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而不能仅限于实验室中,故D错误.故选A.【点评】实验室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注重物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知道实验室是科学探究的基础.5.从这个学期起,八年级开设了物理课,小刚同学很喜欢.关于他的下列说法和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从探究身边的物理问题着手B.多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C.记住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D.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答案】C【解析】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平时要多动手、多动脑、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解:A、从身边的物理问题着手,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知道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此选项正确;B、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大量的物理规律,虚心学习前人的成就,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此选项正确;C、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对书本知识不能盲目信任,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怀疑知识的正确性.此选项错误;D、在平时要做有心人,多留心掌握的现象,思考包含的物理规律或原理;勤于动手,多做实验,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此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物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6.王刚同学根据石头在水中下沉的现象想到: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并设计和进行了实验.上述过程中.“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D.分析与论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了解与运用能力.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科学探究各个要素在整个思维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过程中侧重培养的能力也不同解:“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仅仅局限于猜想与假设,所以选项A、C、D都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作用,并抓住“可能”这个词语.7.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8.壹元硬币的外观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是铁制的,在探究中,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吸一下”.“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结论B.评估C.猜想与假设D.进行实验【答案】D【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利用磁铁吸引铁的性质,“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是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这是研究初中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分析解答.9.小明注意家里摆钟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呢?于是,他请教了物理老师,知道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2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次12345678越(选填(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3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的关系图象.(3)分析图3所示图象,可知实验中用的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l成关系.(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5)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答案】(1)长;(2)(3)正比;(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5)将钟摆的长度调短.【解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周期和摆长数据,看周期随摆长的增大怎样变化;(2)作图时要先根据数据进行描点,横坐标是摆长,纵坐标是周期的平方,然后用平滑的线连接各点;(3)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的特征判断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l的关系:如果图象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说明它们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是双曲线说明它们是成反比例关系;(4)由于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摆动一次所需时间;(5)可以通过调整摆的长度来调整摆动时间,因为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长,摆长越短,摆动周期越短.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时间越长;(2)按照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作图如下:(3)做出的图象是直线,说明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4)因为单摆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所以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5)若摆钟走慢了,说明钟表的摆动周期长了,所以应该将表的摆长调短些;故答案为:(1)长;(3)正比;(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5)将钟摆的长度调短.【点评】此题结合单摆实验考查了学生的表格分析能力,描点作图能力,以及利用累积法求解摆动周期问题.10.小雨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孩荡秋千,她发现无论小孩秋千摆荡得高还是低,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好像并没有不同,当小孩离开后,秋千继续摆动的快慢似乎和有人时也相同.那么秋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A.可能与秋千摆动的幅度有关B.可能与秋千和人的质量有关C.可能与秋千吊绳的长度有关她决定用单摆来模拟秋千,探究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她准备了不同质量的小铁球(质量大小已知)、细线、刻度尺、铁架台等器材,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实验器材还应该有.(2)小雨完成了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要研究摆动的快慢与小球质量的关系应选择两次实验进行比较.(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只与有关.(4)在摆线悬挂点O的正下方固定一个铁钉P,将摆球从A点释放,摆线碰到铁钉后摆球仍能继续摆动,到达B点后再摆回,如此往复,如图乙所示,若摆线OA长为0.8m,则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应 1.8s(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1)秒表;(2)1、2;(3)摆长;(4)小于.【解析】解:(1)实验中要涉及到摆长、摆动幅度、质量、往返摆动的时间的测量,她准备了不同质量的小铁球、细线、刻度尺、铁架台等器材.因此还缺少测量往返摆动的时间的仪器﹣﹣﹣秒表.(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研究任意一个因素和往返摆动时间的关系时,一定保证其它因素不变.所以要研究摆动的快慢与小球质量的关系应控制摆动幅度、摆长不变;故应选择1、2两次实验进行比较.(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往返摆动的时间在摆动幅度、质量变化时,摆长不变,摆动的时间不变;只有在摆长改变了,往返摆动的时间才改变;所以可得结论:往返摆动的时间与摆长有关,与小球质量和摆动幅度无关.(4)由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时间与摆幅无关,与摆长有关,摆长短了,会小于1.8s.故答案为:(1)秒表;(2)1、2;(3)摆长;(4)小于.【点评】本题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知道往返摆动的时间受摆长的影响,钟摆越长,往返摆动的时间越长.11.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答案】C【解析】解: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故选C.【点评】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12.玻璃杯从一定高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老师要求同学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是因为地面比较硬.”B.“玻璃杯从一定高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吗?”C.“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呢?”D.“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与下落高度、地面的软硬程度有什么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玻璃杯从高处掉到水泥地和沙坑里,结果不同;而水泥地和沙坑是不同硬度的物体,所以我们可以结合玻璃杯的情况和硬度及高度的关系提出问题.解:玻璃杯从一定高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因为水泥地较硬而沙坑较软,所以可以提出的问题是:“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与下落高度、地面的软硬程度有什么关系?”;其它问题都是表面现象,没有可探究的价值;故选D.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运行时,受到空气阻力;人在水中游泳,船在水中行驶时,受到水的阻力;百米赛跑时,奔跑得越快,我们感到风的阻力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会受到阻力作用,该阻力叫做流体阻力.流体阻力大小跟相对运动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跟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阻力越大;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头圆尾尖(这种形状通常叫做流线型)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较小.物体从高空由静止下落,速度会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下落一段距离后,当阻大到与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通常被称为收尾速度..某研究小组做了"空气对球形物体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的关系"的实验,测量数据见下表(1)下列实验,可以验证“流体阻力大小与横截面积有关”.A.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B.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C.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D.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1号小球受到空气阻力最大时的速度为 m/s,此时空气阻力为 N.(3)对于半径相同的小球,质量(选填“大”、“小”)的收尾速度大.(4)对于3号小球,当速度为20m/s时,空气阻力(选填“大于”、“等于”、“小于”)重力.(5)为提高游泳成绩,请从泳姿或泳装方面,给运动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A(2)16;0.02 ;(3)大;(4)小于;(5)穿类似鲨鱼皮的紧身衣【解析】(1)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纸锥的横截面积不同,可得出流体阻力大小与横截面积有关的论;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只是一个气泡,不能得出阻力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不能得出阻力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能得出阻力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故选A;(2)流体阻力大小跟相对运动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1号小球的收尾速度为16m/s,可知此时便是其阻力最大时的速度;此时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f=G=mg=2×10-3kg×10N/kg=0.02N;(3)由1、2数据知,小球的半径相同,球的质量越大,收尾速度越大;(4)由表格中数据知,3号小球的收尾速度为40m/s,20m/s小于其收尾速度,所以此时速度仍在增大,重力大于阻力;(5)为提高游泳成绩,游泳运动员在游泳时,身体尽量形成流线型,穿类似鲨鱼皮的紧身衣,减小水的阻力。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021年考点全解析(人教版,含答案)
![考点06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021年考点全解析(人教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8440c452d380eb63946dc1.png)
考点六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知识点一: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订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1.明确实验目的(即弄清楚实验原理)2.根据要求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3.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4.分析得出结论。
(1)明确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①科学性:实验对象为制取物质或判定物质性质的实验,首先保证原理的正确性。
②可行性:设计实验要注意仪器的性能,所用原料资源丰富,廉价易得。
③安全性:a:点燃可燃性气体的实验之前,必须要检验气体的纯度,防止爆炸。
b:进行有毒气体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并注意尾气处理,避免中毒。
④简约性:实验设计操作简便,装置简单,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设计基本思路明确目的原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装置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1)明确评价的内容:①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②在安全的前提下,操作是否简便易行;③从经济角度,是否节约试剂、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④从环境角度评价,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2)熟悉解题的一般步骤明确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或可行性);提出改进建议。
1、物质性质、变化规律探究,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思路:(1)要能根据题干信息提出问题,并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
(2)作出猜想或假设时,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
(3)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控制单一变量。
(4)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根据题目中实验的现象、数据等,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
2、有关反应后物质成分的猜想:一般分两种情况:①只有生成物;②生成物和其中一种过量的反应物。
不合理的猜想:②猜想物质之间能够反应;②猜想与事实不符;③猜想的物质含有反应物中没有的元素(即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
例1.规范、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有力保障。
科学探究七要素
![科学探究七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9c2d010ec8d376eeafaa3109.png)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含了七个方面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
㈠“科学探究”的目的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㈡“科学探究”的地位“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地位,已经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物理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七个探究要素和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科学内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这说明:科学探究的探究要素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是对学生除“双基"以外要达成的另一目标要求;科学探究还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下简称为探究式学习方式),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科学探究要素",达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学会利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是物理教师应该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于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课(以下简称为“物理探究课”)来进行有侧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以便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命题,达成《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要素及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㈢“科学探究"的程度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区别,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人的特点区别,不同教师背景特长的区别,不同地区学校条件环境资源的区别等,因此“物理探究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灵活多样的。
应当认识到: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又由于有些探究活动的指导和开放程度不同,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有些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等。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af8ffe2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3.png)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1 问题
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问题。
提出问题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重要第一步,它有助于提高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并寻求合乎科学思维的解决方案。
2观察
科学观察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任何概念或事物而必不可少的工作。
观察是让学生们比较、比较他们的观测结果,以便他们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知识。
3实验
实验是拓宽知识和采用新策略来解决问题和解释现象的基础探究工作。
实验过程有助于创建气氛,将一般理论转化为实质性行动,使学生能够了解所讨论的概念。
4 收集和回顾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回顾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它可以加强学生们的科学能力。
通过实验并收集数据,学生可以了解并比较各种现象的有效率。
5 假设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测试假设。
假设是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有关概念和研究课题的想法,这有助于他们正确鉴别和解释发现的现象。
6 结论和推理
科学研究还包括归纳和推理。
归纳是基于收集到的证据来推断结论,推理是根据归纳出来的结论来构建科学定论。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能够研究更多的科学概念。
7 呈现
围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收集到的信息组织起来,以便他人能够理解并充分利用其内容。
交流学生的科学发现是其重要性的证明,它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和对这些发现的应用。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有七个要素,即问题、观察、实验、收集和回顾数据、假设、结论和推理以及呈现。
只有将这些明确的要素一一结合起来,才能将教育有效地运用于科学探究之中,使学生得以认识并搞懂真实世界的知识。
认识科学探究七要素
![认识科学探究七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8cefd831581b6bd97f19ea3b.png)
此文件下载后可以自行修改编辑删除认识科学探究七要素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所以学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有七个要素,反映了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经历的基本环节,这七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猜想与假设:首先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这里的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而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探究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然后运用变量等方法经历设计实验和制订计划的过程,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和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收集实验数据时要先明确收集信息的内容,知道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收集数据不局限于实验,还可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公共信息资源,但需要尝试辨别信息的科学性。
●分析与论证:要求学生认识到,不能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对实验数据的描述,而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在对信息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即对探究的行为和所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有进行评估的愿望,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并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交流与合作:首先要求学生具有准确表述的意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解释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
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既能独立思考又能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理解。
科学探究专题
![科学探究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16779a1a37f111f1855b98.png)
科学探究专题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的中考题在科学探究方面做的文章不少. 探究性试题可能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能考查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环节,考查探究能力的一个或两个方面。
探究题一般通过三种形式给予信息:1.实验现象;2.实验数据;3.图表与图像.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动手实验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的本质上是一种解题活动,问题是学习的载体。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日常现象、物理实验或文字资料等等,发散思维,提出一些有研究意义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关键词一般为: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有什么规律等等.提出问题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1、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提出问题。
如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①这个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②这个现象中有什么规律?③这种现象分为几种情况?④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2、通过比较不同现象、概念、器材的异同点提出问题。
3、 运用“逆反原理”进行提问。
所谓逆反原理就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反面去进行研究与提问的方法。
4、运用“美国陆军提问法——5W2H 法”进行提问。
5W2H 法是针对凡事都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七个方面的问题。
5W2H 法的七个问题如下:为什么 ;做什么;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怎样;多少 。
例1.如图1所示,一名滑雪运动员正在滑雪比赛,根据图中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例如:问题:滑雪板底部是光滑的吗?解析:就滑板来说,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1)滑板为什么做得薄而长? (2)滑板为什么要做成条形的?(3)滑板的质量很轻吗?就运动员手中的撑杆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撑杆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撑杆下端很尖而中间又安装一挡板? 对滑雪运动员身上的装束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1)运动员为什么要戴头盔? (2)为什么要戴墨镜?(3)为什么要穿紧身的衣服? (4)为什么身体尽量收缩前倾?【针对性训练】1。
科学探究的七大步骤
![科学探究的七大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b3f3695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3.png)
科学探究的七大步骤科学探究是一种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法,用于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七个关键的步骤,它们是问题提出、背景研究、假设设立、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论阐述和结果验证。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七个步骤。
一、问题提出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有明确答案的,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得到解答。
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能够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
二、背景研究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进行背景研究来了解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为实验的设计提供依据。
背景研究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文献和互联网资料来进行。
三、假设设立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或推测。
在设立假设时,需要根据背景研究和已有知识来进行合理的猜测。
假设应该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的,并且应该是有限制和可测量的。
四、实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环节,用于验证假设并收集数据。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确定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实验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误差和干扰因素,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数据分析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图表和图像来进行,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应该客观、准确,并结合背景知识和理论进行解释。
六、结论阐述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
结论应该是基于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的,要回答问题并验证假设。
结论应该简明扼要、准确明确,并可以用科学语言进行阐述。
七、结果验证科学探究的最后一步是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结果的验证可以通过重复实验、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和论证来进行。
结果的验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总结: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条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七个步骤:问题提出、背景研究、假设设立、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论阐述和结果验证。
2021年七上科学期中复习-科学探究与实验_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021年七上科学期中复习-科学探究与实验_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https://img.taocdn.com/s3/m/686e22fa4a7302768f993995.png)
2021年七上科学期中复习-科学探究与实验_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专训单选题:1、(2018.七上月试) 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 .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B .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 .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 .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2、(2020南浔.七上期中) 红叶石楠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因其新梢和嫩叶鲜红而得名,常作为行道树。
进入春季,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长出红色的嫩叶,而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
同学们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度大有关。
为了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关于)B . 甲组的环境条件应该设置为阴暗、适宜温度C . 该实验方案无法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D . 该实验方案可以研究“温度能否影响叶片变绿”3、(2020浙江.七上期中)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它们却在距今约六千多万年前神秘地灭绝了。
科学家们提出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的碰撞有关,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 提出问题B . 建立假设C . 收集证据,检验假设D . 作出解释4、(2018杭州.七上月试) 某同学在使用量筒时发现,有的液体液面向下凹,有的液体液面向上凸,如图所示,请你根据这个现象,提出一个既有探究价值又易于探究的问题()A . 量筒中的液面为什么有的下凹有的上凸?B . 容器中液面的下凹或上凸与哪些因素有关?C . 量筒中的液面下凹或上凸与液体的种类和量筒的材料有何关系?D . 容器中的液面下凹或上凸与液体的种类和容器的材料有何关系?5、(2019金华.七上期中)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欧阳光明(2021.03.0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
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
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
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
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
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
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
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
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公式表示为:
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
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
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
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
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