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0d039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9.png)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1. 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运动中,年轻学生和知识分子表达了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旧文化体制的不满,同时积极追求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五四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文化启蒙:五四运动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声援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白话文写作,推崇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为现代文学、新闻、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变革推动:五四运动不仅是文化运动,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新兴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五四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各项社会变革的进行。
局限性1. 意识形态偏向:五四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家和领导者倾向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得运动的影响力无法完全覆盖全国各个阶层。
2. 中产阶级的特权:五四运动虽然倡导民主和平等,但运动的领导者多数来自中产阶级,他们在运动中带有一定的特权意识。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代表,无法更广泛地推动社会变革。
3. 思想的涣散:五四运动中的思想和理念比较多样化,缺乏统一的思想方向。
这使得运动中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难以统一,导致活动的效果和长期影响力有限。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启发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文化启蒙和社会变革,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意识形态偏向、中产阶级特权和思想涣散等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和评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https://img.taocdn.com/s3/m/ebd1881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b.png)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狂飙般的呐喊声早已散去,五四运动精神却一直沉浸在中华民族奋斗的血脉里。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可以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五四运动
![什么是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5c663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1.png)
什么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基本介绍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爱国运动。
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对抗日本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生过程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和约》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cab7d5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0.png)
五四运动的性质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运动,由于其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引起的深远影响,因此研究五四运动的性质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参与者的动机和运动的目标等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的性质。
一、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面临巨大变革的时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平待遇,使得中国民众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愤怒和不满。
此外,国内政治动荡不安,被列强侵略和割据势力的威胁也日益加剧,这些因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二、参与者的动机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学生和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逐渐积聚。
同时,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也成为他们参与运动的主要动机。
这些参与者渴望改变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现状,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三、运动的目标五四运动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运动的参与者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感到不满,他们呼吁推进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他们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主张用现代学说和文化来满足国家的需要。
同时,他们也对女性权益、封建礼教和民族问题等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和要求。
四、运动的性质从五四运动的目标和参与者的动机来看,可以将其性质归为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运动。
五四运动强调民主的理念,呼吁实现政治体制的变革,推进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运动的参与者认为,只有通过推进现代化的改革,才能使中国脱离落后状态,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参与者们对国家面临的屈辱和危机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希望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抵制外国侵略和压迫。
五、影响和意义五四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在政治领域,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革,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88cef7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a.png)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而要深入理解五四运动,就必须了解它的背景。
本文将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来阐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一、国际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发生巨变的时期。
在战争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旧秩序全面崩溃,殖民主义遭到了严重挑战。
同时,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兴起,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国际支持。
此外,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民族自决主义也对中国的思想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激发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革命意识。
领导亚洲解放运动的东方之星孙中山也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国内背景五四运动的国内背景极为复杂。
当时,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政权并未稳定下来。
北洋政府的威权统治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使得中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此外,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存。
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青年面临严重的社会压力,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冲突使得他们陷入痛苦的迷茫之中。
此外,战乱和经济困难导致民不聊生,社会不稳定,导致人民的怨气和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三、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两个方面。
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各地的大学和中学里的学生组织积极开展着各种反对封建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师生们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
五四运动前夜,北京学生提出了“抵制巴黎和约,保卫国家”等口号,积极参与到了反帝爱国的斗争中。
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前奏。
文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鼓吹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思想,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主张独立自主地为中国寻求前进的道路。
这些新思潮以及其积极的实践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1d97f3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6.png)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的爆发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彻底的、民族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复兴和民主化开展了新的篇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国内外形势的交汇和中国社会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一案被卖国求得和平的北洋政府所压低,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反对列强压迫民族主义情绪的拒斥引起了激烈反应。
另一方面,农民工人阶级的民族困境和经济矛盾、学科专业领域过程升级的引导下,形成了群众中唤起爱国热情和民主情绪的社会背景。
因此,五四运动正是针对当时的困境,要求进行国家独立、民主激发、社会革新和文明进步。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1.民族主义思潮崛起五四运动将“爱国主义”引导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
它不只是简单的呼吁“爱国”,而是将爱国主义纳入了现代化的框架中。
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反侵略”的正义感过程确立了“外敌”“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也反映出了现代化和民族解放的要求,同时也给那些努力为国民提供穷人救助和异议者提供保护的爱国同事带来蓬勃生机。
2.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前进五四运动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它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让人们认识到了习惯或惯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积极创新、自主发展。
五四运动给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推动,从兴办新学院、推崇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社会调查,为我们国家建立了现代文化教育基础。
中国青年实现了自己的“心灵红太阳”。
3.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思潮和观念都在以巨大的力量向前推进,包括了一些基本的身份、权益、职业、制度的逐步变革,并在建设现代化新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民主自由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和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意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08e97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5.png)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c5471c008a1284ac850438f.png)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五四运动知识点
![五四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0aaf1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0.png)
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 5 月 4 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十分复杂。
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1919 年 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国内后,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
1919 年 5 月 4 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 3000 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取消 21 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 32 人。
五四运动期间,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课活动。
他们通过演讲、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爱国思想,呼吁民众觉醒。
与此同时,上海、天津、广州、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商人罢市,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
这些罢工和罢市活动,对北洋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什么叫做五四爱国运动
![什么叫做五四爱国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434922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4d.png)
什么叫做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
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
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
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者为主要矛盾;(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5756fdfad51f01dc281f11f.png)
过程 后期
中国通过《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收回了山东 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军警的反应
对学生恭敬有加 被打无动于衷 军警跪地哀求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五四运动并不不是一种暴力游行、纯粹 反政府的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学生都尽量与军警避免 冲突的产生.而多数军警也以‘不作为’的方式暗中支持学 生的运动.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是良心已泯.
主要事件 历史特点 产生背景 事件经过 军警的反应 学生代表 主要领导人、支持者 五四精神
主要事件
不平等的条约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总理衙门建立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失败 《观察》事件
•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发展。
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 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 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 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 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 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 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 法:科学,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 国,自救,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 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 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 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 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历史特点
• 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 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词解释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0ed8f3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0.png)
关于五四运动的名词解释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初的重要社会运动,其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在这场运动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这些名词承载着这个时期的思潮和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1. 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是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和表达的集中体现。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国家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
五四运动的参与者表达了对国家独立和解放的渴望,他们强调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民族自主权。
爱国主义在这场运动中成为凝聚人心和推动力量的精神核心。
2. 文化自觉五四运动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涌现了许多中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化人。
这个时期,新的思潮和观念开始涌现,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反思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
他们主张文化自觉,要求摒弃旧传统,接纳并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之一。
这场运动提倡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理念,主张在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涌现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如鲁迅、胡适等。
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他们揭示社会的弊病,直面现实,激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思考。
4. 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民主和科学仍然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石。
五四运动的参与者认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他们主张取消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与此同时,他们也高度重视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他们倡导以科学为导向,追求现代化的目标。
5. 反传统五四运动持怀疑态度并反对中国的封建传统。
他们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教育体制和父权制度,认为这些传统束缚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
![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7034b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a.png)
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那么你了解五四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五四运动的简介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面,有很多的事情是值得大家记住的,其中就包括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出现,让学生、年轻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让年轻人发出“救国救民族”的声音。
那么,五四运动到底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呢?关于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学生运动,它发生在1919年的五月四日,北京的学生们发出了反帝爱国的声音,随后全国学生都受到了影响,自动参与到这一次的运动当中来。
首先要先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这么多的年轻人之所以会发出救国的声音,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凡尔赛会议,在凡尔赛会议上面,中国代表团所提出的“废除21条不平等协议”被否定了,众多的中国人感到不满和失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国家和民族感到危难的时候,年轻的学生们充当了先锋,他们喊出了“废除二十一条”等等口号。
在五四运动中,抗议的学生当中有八百人入狱,这些人的遭遇让众多的同胞感到失望。
就是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众多的中国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更多人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来了。
最终,五四运动取得了成功,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和平条约上签字。
提起五四运动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那些爱国的年轻人,因此国家也将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
五四运动是一场民主启蒙运动,其意义非凡。
五四运动的结束时间五四运动的结束时间是1919年6月28日,在这一天,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包围了中国代表的驻地,要求中国代表不在合约上签字。
中国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到此结束。
五四运动结束时间离开始的时间只有两个月,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在五四运动结束那天,巴黎的很多中国侨胞和学生联合起来,准备武力逼迫中国代表团不在合约上签字。
虽然最后并没有动武,但是可以看出在巴黎的中国人为了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费了很大力气的。
五四运动PPT
![五四运动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c3273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1.png)
较 革命方向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范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五四运动虽已过去八十五年, 但它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 神财富。 (1)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初步胜利的表 现:
(1)释放被 捕学生
(2)罢免三 个卖国贼
(3)中国代 表拒绝在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时间:5月4日—6月3日
第一阶段 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
概况:游行、口号、罢课 时间:6月3号以后
中心:上海
第二阶段 主力:工人阶级
概况:三罢斗争
结果:初步胜利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1、国内背景 2、国际背景: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4、地位: (1)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新
(1840—1919)
(1919—1949)
旧 革命任务
反侵略(帝)反封建
民 主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主 革命主力
人 民群众
义 革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命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之 革命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比
彻底:
主要是指与 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势不两 立的斗争精神
三、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2、标志: 的革命运动
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 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3、作用: (1)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 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34c697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b.png)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等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的运动。
在当时,中国正值国家危亡之际,外国列强侵略,国家危亡,民族危亡。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巴黎和凡尔赛和会的失败,中国政府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将中国的山东权益割让给日本。
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情绪由此而来。
其次,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情绪很快转化为反帝情绪。
五四运动的学生们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他们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再次,五四运动是一次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
五四运动的学生们积极参与运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举行示威游行、罢课、宣传等。
五四运动的学生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最后,五四运动是一次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在政治上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逐渐转向了文化领域。
五四运动的学生们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他们要求废除旧文化,推崇新文化,提倡新思想,反对旧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等方面。
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情绪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五四运动的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五四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五四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1d68c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e.png)
八年级历史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一、五四运动的时间和地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起始地点在北京,之后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二、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的失败和中国政府的被迫签署了列强在中国租借地的协定。
但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的西化进程和民族解放的迫切要求。
三、五四运动的主要反映五四运动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1.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发生前后,美、英、法等列强陆续提出租借权、铁路维权、赔偿款等要求,遭到了中国学生和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
2.反对封建主义:五四运动高喊“打倒孔家店”,反对儒家文化的传统教育体系,提倡现代科学教育。
3.倡导民主自由: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要求选举、宪政、自由恢复。
4.发扬爱国主义:五四运动通过激烈的抗议活动,公开宣扬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文化思潮: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对文化教育、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政治意识:五四运动培养了中国青年的革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 生产技术:五四运动推动了现代化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社会对西方生产技术的接收。
4. 教育改革:五四运动提倡现代科学教育,对中国教育观念和制度的更新发挥了显著作用。
五、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具影响的重要事件,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五四运动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动力。
五四运动的思潮
![五四运动的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19818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b.png)
五四运动的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潮。
它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北京,最初是由学生们对《凡尔赛和约》的反对引起的。
五四运动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推动科学与民主,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帝爱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坚决抗议。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盟国并取得了胜利,但《凡尔赛和约》却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的要求无视,将原属于德国的山东省割让给日本。
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他们举行了示威游行和学生罢课,要求撤销对山东的割让。
五四运动几乎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形成了全民族的反帝爱国氛围。
第二,推崇科学文化。
五四运动反对封建愚昧与迷信,主张推崇科学。
在五四运动期间,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哲学和政治理论,以求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他们提出科学是“救国救亡”的方法之一,强调要以科学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推崇科学的思潮在中国知识界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民主与自由。
五四运动呼唤“民主”和“自由”,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主义价值观。
学生们要求废除绝对君主制,争取实现民主政治。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倡平等和公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
第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新文化的诞生,这是由一批年轻学者和作家发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主张“破旧立新”,批判传统道德观念,呼唤个性自由和女权主义。
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新的文学、艺术风格的兴起,也促使了中国人对文化自信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潮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22ef11c844769eae109ed0b.png)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事件起因导火线: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其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主要经过北京学生运动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4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54运动的特点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6695c2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f.png)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爱国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特点:
爱国主义情怀: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的青年运动,激发了广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对中国的现状和命运表示担忧。
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侵略表达了强烈的反抗态度,呼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文化革新:五四运动追求文化的独立和自主,主张以科学、民主和进步的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倡导民主、科学、个人主义、女性解放和白话文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和改革。
学生主体性:五四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他们组织抗议活动、发表宣言、进行示威游行等,成为运动的核心力量。
意义:
激发了爱国精神: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对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五四运动对封建传统和旧观念进行了批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促进了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影响了政治和社会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教育改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了批判,倡导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形成了文化精英群体:五四运动培养了一批热爱国家、关注社会问题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的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00dc75f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b.png)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爱国革命运动。
它始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以学生运动为主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抗议活动。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教训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面临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国家整体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五四运动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呼唤着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口号。
这场运动激发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到反帝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为中国的近代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五四运动对于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责任,唤起了广大的爱国热情。
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学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通过抵制日货、发表演讲、发起罢课等行动,表达了自己对于封建和帝国主义的不满和愤慨。
通过这一次次的抗议行动,五四运动团结起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形成了强大的抗争力量,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还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场文化革命,它提倡科学、民主和新文化,拒绝旧的封建文化,主张西方的进步文化和思想。
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崛起,他们以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为代表,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革新,为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文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五四运动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五四运动表明了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具有重要影响。
当时的中国处于国际社会的变局中,遭受着列强的压迫和划分势力范围。
这场运动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必须在国际社会中立足,要主动适应和引领国际环境的变化。
其次,五四运动也暴露了中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学生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不满,但其背后也暴露了中国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结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意义:1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五四精神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科学,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二、起因:从国内看,政治上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个是最权威的答案了,不要再怀疑,犹豫了,就是这个答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大致经过及其历史意义:(1)原因是:从国际上看,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道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中国外交上的失败,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从国内看,政治上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2)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名学生天安门集会举行示威游行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军警逮捕学生北京学生罢课蔡元培辞职出走六•三大逮捕六•三逮捕引起了全国各界极大震动上海出现三罢斗争五四运动进入第二阶段,中心转到上海,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三罢斗争危及北京政府的统治,结果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贼,拒签和约,至此,五四运动提出的两个直接斗争目标---惩办卖国贼,拒签和约基本上得到实现。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语)“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
”(张闻天语)可以说从罢免曹、章、陆到拒签和约,无一不是群众运动作用的结果。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五四运动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里程碑。
从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五四运动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意义,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1)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2)五四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增长的条件下发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对反动政府造成威胁,在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一批赞成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各地的运动中起着领导作用。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五四运动口号五四运动时的口号"外争主权,内诛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誓死力争" "保我主权" "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争回青岛方罢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中国宣告死刑了"四、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五四运动的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③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目标。
这从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和第122页《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等资料都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实质是爱国。
这同以前各种运动显然是有区别的。
②五四运动的力量。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的后期成了运动的主力军,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正是由于运动的力量区别于以往一切运动,才使这场运动具有坚决性,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不但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影响面大,它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群众发动的广度和深度上看,辛亥革命虽在一定程度上发动和依靠了群众的力量,但由于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五四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参加的有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实际上它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为革命力量的团结作了一次成功的准备和预演。
同时,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五四运动又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
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经过历史比较和实践的选择,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五四运动后二年,1921年,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
此外,由于它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也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因此五四爱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具有伟大的功绩,它标志着中国革命将揭开新的一页,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五、五四运动的评价: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
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
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
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怎样认识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对戊戌维新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流产进行过思考,认为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
由此,他们提出了改造国民性这个任务。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在其倡导者陈独秀看来,民主,就是“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就是“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科学,狭义是指自然科学,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的代表,就是美国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法国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英国罗素的新唯实主义等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而提倡民主和科学的目的,是为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即建设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以求适今世之生存”。
陈独秀等人为什么要反对孔学所倡导的封建礼教呢?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孔子之所提倡、所垂示、所主张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现代生活不合。
根据“道与世更”的原则,没有理由再继续把孔子当作偶像、当作权威。
他们指出:封建礼教维护等级制度,这是与现代的民主政治不可两立的;它扼杀个性自由,否定个人独立之人格,这也与现代社会中自由地殖产兴业的需要不相适应;而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不利于输入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因此,为了引导人们确立民主主义的信念,推动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封建礼教,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
团结在《新青年》周围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第一批自觉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