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派建筑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徽派建筑特色
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
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
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
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
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
“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
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
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
2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
”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主人身份的象征,家庭富有的象征,家族地位的象征。
凡显贵之家均有门楼。
在民间流传着“房子有价门无价”的说法。
门楼的出现是纯粹功能性的,其最初的主要功能是标示着两个空间的转换,并体
现了一种权利的赋予。
徽州地区门楼现在的特色是经过一个连续的历史演化过程而形成的。
它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建筑技术和文化,最终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特色的徽州门楼。
徽州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门楼砖雕,是更常见的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门楼砖雕,它也称为“门罩”。
即仅在大门外框上方,以砖瓦砌出仿木结构的出檐,并镶嵌砖雕,既具有一种装饰美,同时也有阻挡墙上方流下雨水的实用功能。
门罩的结构较为简单,基本平贴于墙面,不太突出,仅在顶端以砖瓦垒砌出简单的出檐以躲避风雨,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雨篷。
同时有必要提一下,门楼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牌坊也叫牌坊门,或称牌楼。
(著名建筑学者朱永春就把牌楼式门楼划分成徽州门楼的一种分支。
)牌坊作为一种公共的大型建筑构件,则具有放表褒奖、道德教化、空间分界、情感承载、纪念追思、炫耀标榜、理念体现、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功能。
三、由实用到装饰性的变革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其显著特征,木质的柱和横梁给予房屋进行承重支承,屋顶也常带坡度和飞檐,徽州建筑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并加之徽州当地的本土文化,才会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
徽州建筑作为一种在徽州土生土长的构筑体系,其木构的结构框架和带有坡度的挑檐是其骨架。
徽州木构建筑的结构中,月梁架设与两根柱之间,梁下设雕饰精美的雀替,梁与柱之间的隔扇作为区分内外空间的隔断,无需提供承重的功能,因此可以视情况决定设或不设。
其中,徽州牌坊就是徽州地区利用这种建筑原理所建造出来的杰出代表,没有任何功能上的需求,只是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此宏村胡文光牌坊
3时的牌坊己经可以看成是徽州建筑中从实用到装饰性变革的一个明显的案例,例如图中宏村牌坊。
而牌坊也叫牌坊门,或称牌楼。
著名建筑学者朱永春就把牌楼式门楼划分成徽州门楼的一种分支。
通过对造型特征和起始年代进行考察,徽州牌坊和徽州门楼两者皆可视为徽州建筑从功能性转变成装饰性中,徽派建筑文化艺术、社会环境等共同影响
下的副产物。
而从装饰上的多寡区分,徽州门楼显然更胜牌坊一筹。
门楼装饰上的丰富多样和造型结构上的模式化,不仅是儒家礼制文化、宗族教义和封建等级制度上的影响,更是徽州人民主观意识上的和文化艺术上的直观体现。
装饰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不同于因物质需求的增加而产生的功能性要求,装饰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是人民意识形态的衍生物。
正如中国古代纹饰变化的规律一样,从结构上的实用性到装饰上的审美效果,中国古代纹饰也是从一种具象的动植物纹样逐渐演变为抽象的几何线条的,这种由写实到抽象符号化的演变,正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积淀1的过程,这种过程和徽州本土艺术文化以及徽州人民审美上的提高不无关系。
从早期建筑结构上功能性构件到贴在墙面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徽州门楼装饰性的演变也是迎合了这种发展趋势。
月梁、横枋、雀替等等建筑结构上的功能构件同样移植到了徽州门楼上面,通过徽州砖雕艺人精妙的工艺制作、徽商金钱上的支持以及徽州当地艺术、文化的改变,这些当初在建筑中仅仅提供结构支撑作用的功能构件,也旧貌换新颜的被装饰一新,成为了徽州门楼上面不可或缺的重点装饰对象。
是简单的从功能性到装饰性演变的过程,更是徽州地区艺术文化、人民审美意识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装饰是由写实到符号化不断转变的过程,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的发展也同样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由功能结构不断抽象化并逐渐演变为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种装饰符号的过程。
四、牌坊、门楼的历史发展
旧石器时代,原始的人类寻找天然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居住环境,即“穴居”。
在洞穴的出入空间设置一些阻碍物,像天然的树枝、岩石之类,这个时期的“门”基本是一种原始状态天然的形式;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人类的文明从新时期文明到青铜文化再到砖木材料为主的古代,门作为居住建筑的要素也随之发展,由原来的石门到木门再到逐渐发展的砖雕门。
通过对造型特征和起始年代进行考察,可以推测出牌坊先于门楼先出现。
牌坊最早能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至唐代时期。
当时由道路划分城市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坊”与“坊”之间隔有高约3米左右的夯
土坊墙,大坊内开十字街,将一坊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内还有一个十字巷,即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曲”。
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因坊有大小,因此,一个坊有2至8座坊门。
每个坊的坊门上都写有某某坊之名。
如唐长安城有“永兴坊”、“平康坊”、“道政坊”等。
2这便是早期的牌坊。
而后其中一些坊门吸纳了华表的形制特点,将坊门两侧柱子改换成高耸而华美的华表柱后,形成了“乌头门”,“乌头门”在除去门扇后,形成了立柱远远高出于额杭的冲天式牌坊;另一些“坊门”,没有用高耸的华表柱来替换坊柱,而是吸纳了“胭”的形制特点,在额杭和柱顶上加盖了楼顶,从而形成了柱子不出头的屋宇式牌楼。
然而,尽管这两者比原先衡门式的坊门要美观得多,但其各自都有局限,前者只有华表柱而无楼顶,后者只有楼顶而无华表柱,于是有些人就想出了两全齐美的办法,一方面将坊柱换成高高的华表柱,同时又不在杨柱顶上盖楼顶,而是在华表柱一侧的额坊上盖楼顶,这样,就形成了既有华美的楼顶,又在楼顶上露有高高的华表柱的冲天牌楼。
乌头门山东省孔庙棂星门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并且迄今依然存在的这三种形制的牌坊即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
而发生这样的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中国牌坊的这三种主要形制,大致上是在自宋代至清初逐步演化完成的。
4.3、早期徽州门楼发展
牌坊和门楼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徽州地区的文化开始追溯。
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开始,徽州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的概念,地处于院、浙、赣三省的交界,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徽州文化的血脉源头一是本土固有的山越文化和吴越文化,二是东汉以后南迁的中原文化。
南北文化在古徽州交汇并融合,形成了徽州文化。
徽商们在外功成名就,受到文人雅士的熏陶从而渴望回归山野,老年时的乡愁却又导致其不得不回故乡,这在外被称之为“荣归故里”,但是富庶一方的徽商们谁又甘的落入人后?尽管宗族礼制的层层束缚使得其不得建造高大的建筑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于是坐拥风雅的徽商们就将在北方经商时看到的门楼吸收并转化到自己居住
的建筑中,并尽量把居住建筑的门楼给装饰的美轮美矣。
牌坊从早期建筑结构上功能性构件到贴在墙面成为门楼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徽州门楼装饰性的演变迎合了徽派建筑中从实用到装饰为主的这种发展趋势。
月梁、横枋、雀替等等建筑结构上的功能构件都移植到了徽州门楼上面。
门楼的建造是为“人”所用,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它一方面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必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上建造。
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中,真正具有地点性的唯有建筑,因为它一经建好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
因此,徽州门楼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以徽州垂花门为例,徽州的垂花门源自于北方四合院垂花门的变体,北方建筑多木构,但是徽州地区空气湿润多梅雨,木构建筑不仅不易保存而且有安全隐患,徽商返乡后把垂花门的形制与徽州字匾门相结合,并运用了徽州地区的砖雕工艺,形成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垂花门。
4.4、明清时期的徽州门楼发展
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成为中原地区一颗璀壞的明星,经济文化的兴盛带
6动了建筑以及装饰工艺的进步,并奠定了徽州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不可替代的一席。
这一切都于徽商的崛起、工匠技艺的纯熟、儒家文化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徽州门楼作为徽州建筑中的点睛之笔,在发展过程中也日趋从明代门楼的造型简洁、雕饰上的古朴素雅,发展成清代的细腻和繁复。
4.4.1、精炼、古朴的明代装饰风格
明初,徽州地区的建筑与江浙地区的传统做法一起形成了南京官式风格,从徽州地区现存的明代门楼我们可以看到,与北方建筑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别。
徽州地区本身就有崇尚朴素而又鄙夷华丽的传统工艺上较简单,风格上朴素严谨雕饰上深受汉代画像砖的影响,造型浑圆结实,刀法简练挺拔。
此时的垂花门作为北方的门楼样式,尚未被徽州地区接纳,字匾门仍为徽州的主要门楼样式,大型门楼普遍使用月梁且月梁的断面近乎圆形,使用斗拱逐渐减少,门簪使用程度也相3比较低,屋檐大多以两边不起翘的平屋顶等等。
而明朝是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明初的社会上追求一种实用轻装饰的建筑风尚,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通常字面理解的“实用功能”,而是广义生活中尊重生命的“实”和便于居住的“用”,是相较于儒家“礼制”文化中提倡的尊师重教、天人合一观念等“虚”文化的一种对比。
明太祖朱元瑋就提倡:“宫室器用,一从简朴,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唯恐过奢,”一时之间“崇实罢黜虚”思想成了明初文化的主流。
徽州地处偏远,作为徽州建筑主要推动力量的徽商也深受明朝“重农抑商”的约束,远远没有达到清朝时富可敌国的程度。
明朝对于工匠制度的约束,使得当时全国大部分工匠都隶属于朝廷,私家住宅想要修建门楼只得寻找散工,一般家庭的门楼只是以水磨砖罩叠加几层檐线,挑出墙面后顶上覆加瓦檐,大门上方附加一条横枋了事,例如图中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徽州歡县呈坎的罗润坤宅。
但是在明代中后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工匠制度相对宽松,奢侈之风弥漫整个社会,这一切都给了当时建筑风格的改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徽商的活动范围逐渐遍及全国,这也使得外面的建筑风格不断的对徽州传统建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官府对于工匠制度的放松,使得大部分工匠拥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如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徽州府注册班匠就有名,由于工匠们追求的师承制,从而营造出建造界的“徽州帮”。
经济和工艺上的帮助使得徽州门楼也逐渐发生了质的改变,徽州门楼因其自身衍化而成的逻辑发展,使其在装饰程度上日趋程式化、精细化,风格依旧浑厚古拙,但是装饰构图风格方面开始模仿国画手卷、册页等,题材也发展为了逐渐带有卷草样云等复杂程度的图案,而砖材质价格的低廉也使得工匠们敢于甩开手脚,从而使得砖雕比木、石雕更多出了自由的创造意境。
例如下图中,位于徽州歙县呈坎的汪国秀故居,建于明代中后期。
门楼整体形态已经看出北方垂花门的雏形,屋檐没有采用清代、民国时期的歇山顶等样式,而是采用了两侧不起翅的平屋顶,而立于斜屋顶之上的鱼吻兽和清代屋檐上常见的瓦当、滴水等小构件也被删减一空。
屋檐下方没有采用门簪样式,而是采取了传统建筑中承重的斗拱形态,上下横枋间雕饰的祥云卷草,则仿制汉代画像砖的风格,刀风古朴、自然。
下枋与垂花柱之间的雀替,也不似建筑中采用的等腰三角形的形态,而是运用了
更加实用的矩形,并雕饰了祥云纹,仍然起到了缩短梁枋横跨距离的些许功能作用。
明代歙县汪国秀故居
4.4.2、奢华、细腻的清代装饰风格
清代是徽州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的官式建筑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徽州地区也自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就以垂花门的广泛使用为典型。
清代自乾隆之后,奢靡之风相较于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明显表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发展态势,门楼的造型渐复杂,砖雕程度日趋繁琐,
8济上的富庶和工匠技艺上的娴熟为徽州门楼的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话,明末清初兴起的新安画派就为其艺术风格上的完善增加了文化保障。
在新安画派与徽州建筑两者之间的联系中,徽商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首先,新安画派的画风追求一种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这与当时社会上追逐繁复、奢侈的审美情趣相反,新安画派也正如一股清流,洗漆了徽州建筑独特的艺术格调。
徽商自古被称为儒商,舞文弄墨、爱好清雅的徽商在这一点上与新安画派不谋而合,在两者的不断交流中,新安画派的绘画艺术也逐渐对徽州建筑艺术的审美和格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使得徽州门楼雕刻艺术上在不断吸取4外界题材、手法的基础上,仍然保留了徽州当地独有的审美情趣和雕饰意境。
砖雕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雕琢而成的,这使得清代门楼在造型结构上也逐渐丰富起来,门上不但有梁枋、雀替,支持屋檐的斗拱由于可雕饰面过少,从而演变为北方门簪的元宝造型,梁彷下的五路檐线被成条或成快的砖雕代替,梁枋外侧一般有华板相叠,雕饰匀布其上,题材也由明代以卷草、植物纹样,演化为了戏曲人物、花鸟山水等各式题材,简繁有序,且多用浅浮雕,平整而不唐突,门楼两侧的壁柱多于墙面相平,总体保持一种简单、明快的风格。
清代绩溪县某民居门楼
如上图是位于绩溪县的某处清代民居门楼,屋檐就采用了歇山顶的样式,两侧起翅,屋脊顶部附加鳌鱼等脊兽;屋檐下方设滴水瓦当,下面五路檐线用二方连续的回纹装饰;门簪砖雕渔樵耕读四画,周边用卷草祥云纹装饰;上方的横枋内则通景雕饰人物山水,两侧的雀替也已经彻底变成装饰构件,
4庄裕光著.画栋雕梁: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赏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0~25 下侧的字區、挂落也都用浅浮雕雕饰不同题材。
门楼雕饰虽繁,但是分布均勻,相互间留有空隙,从而使得其简繁有序,四周大量的白色墙壁也使得繁琐的门楼装饰显得如此的精致,让人不禁感叹工匠技艺的高深和设计者浑厚的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徽州门楼的形成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环境,是由于人类的构筑意识以及居住美化需求。
同时徽州地区技术的进步,审美的需求以及心理、认知上的意识的提升,它们是引起、推动并调节、控制徽州牌坊和门楼发展成最后形态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