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舞蹈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合集下载

蒙古舞蹈作品赏析及风格的理解

蒙古舞蹈作品赏析及风格的理解

蒙古舞蹈作品赏析及风格的理解摘要:舞蹈创作者根据个人经历、生活环境、个人信仰、时代要求等多种因素编创出体现民族自我的舞蹈,让每个舞种裂变出许多异彩纷呈的剧目,具象地绽放在舞台上。

本文将通过赏析不同蒙古族舞蹈的作品,来探讨舞蹈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创作风格;赏析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64-01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歌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

蒙古族是一个骑马民族。

由于长期骑马的缘故,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多是以肩部和臂部为主。

如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再加上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等四种主要动律。

这些不同的形体动作形成了蒙古舞蹈的特有风格特点。

这里将不同内容风格的五个典型蒙古族舞蹈:《筷子舞》、《牧歌》、《圈舞》、《太平鼓舞》和《长调魂》来作简要解析:一、《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筷子舞是在婚礼喜庆节目上,在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男性演员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

筷子舞须右手满把握筷子,用腕部的力量上提下压,首先击手、击腿、击肩,然后击脚击地,随着腕部翻绕的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拧身左前倾,面向左下方,有时拧身后前倾,面向右下方,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蹈姿态。

绕圆动律感强,绕肩韵味十足,整个舞姿手的动作和肩的动作非常突出,具有欢快、优美、矫健的风格,放映了蒙古人的热情豪放,热爱生活的感情特点。

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二、《圈舞》,“圈舞”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

两脚交替悠晃步。

粗犷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踏步等几种动作组成。

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

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浅析博州蒙古族舞蹈的民俗文化意蕴

浅析博州蒙古族舞蹈的民俗文化意蕴

浅析博州蒙古族舞蹈的民俗文化意蕴博州蒙古族舞蹈作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这些舞蹈作品传承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对博州蒙古族舞蹈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蒙古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展现蒙古族的独特魅力。

一、博州蒙古族舞蹈的历史渊源博州蒙古族舞蹈起源于古老的蒙古族社会,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蒙古族舞蹈不仅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更承载着他们对祖先、家园和民族文化的深情眷恋。

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州蒙古族舞蹈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舞蹈作品,为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博州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博州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而闻名于世。

在舞蹈的编排和表现手法上,博州蒙古族舞蹈注重舞者的动作和表情,以及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通过舞者的身姿和肢体语言,展现出蒙古族人民对传统生活和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博州蒙古族舞蹈的舞姿优美、动作矫健、表情丰富,具有良好的舞台效果和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三、博州蒙古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博州蒙古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博州蒙古族舞蹈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已经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载体。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舞蹈艺术的发展,博州蒙古族舞蹈也得到了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和传承,有力地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四、博州蒙古族舞蹈的民俗文化意蕴博州蒙古族舞蹈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承载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受到了自然、宗教、历史和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博州蒙古族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祭祀神灵、迎接客人、表达爱情等为主题,通过多种舞蹈动作和艺术手法,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蒙古族舞蹈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本文将从蒙古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和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及对其风格特点的形成进行分析。

一、蒙古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老的草原文明。

自古以来,蒙古族就善于以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舞蹈被视为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

蒙古族舞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在蒙古族的舞蹈文化中,草原舞是最为典型和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

草原舞起源于蒙古草原,是蒙古族生活和文化的产物,它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蒙古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草原舞舞蹈姿态优美、动作大气、舞曲激荡,富有原始的力量感和神秘感,是蒙古族舞蹈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蒙古族舞蹈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元素,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舞蹈的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与汉族舞蹈的融合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蒙古族舞蹈吸收了一些汉族舞蹈的元素,例如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等。

这些元素的融合丰富了蒙古族舞蹈的表现手段和形式,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2. 与西方舞蹈的融合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蒙古族舞蹈还吸收了一些西方舞蹈的元素,如现代舞和芭蕾舞等。

这些新元素的融合为蒙古族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国际化,受到了更广泛的欢迎。

三、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是历史和文化长期演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貌。

其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磅礴蒙古族舞蹈动作大气磅礴,舞蹈姿态雄壮激越,展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粗犷的气质。

舞蹈中的挥舞动作、跳跃动作和旋转动作都透露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感,使人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的原始与激情。

2. 典雅优美蒙古族舞蹈在磅礴的同时也不乏典雅优美的一面,舞蹈姿态优美婉约,动作流畅大方。

论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创新

论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创新

论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创新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蒙古族舞蹈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编导和创新,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本文将从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点、编导形式和创新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蒙古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传统特点蒙古族舞蹈一直以其高亢热烈、激昂豪放的风格著称。

它通常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音乐节奏明快、曲调激昂,带有浓厚的草原风情和战斗气息。

舞者们往往身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手持马鞭或者长矛,跳跃起伏、踏实有力,展现出蒙古族人的豪放不羁和勇敢豪迈。

在舞蹈动作方面,蒙古族舞蹈注重舞者的整体感和身体力量的表达,舞姿多变,跳跃和旋转居多,富有阳刚之美,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蒙古族舞蹈在表现主题上也十分多样,有歌颂英雄的《勇士舞》、描绘牧民生活的《草原舞》等多种形式,展现了蒙古族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编导形式在蒙古族舞蹈的编导过程中,编导者通常会从传统的舞蹈元素中汲取灵感,结合当代的审美趋势和舞台表演的需求,加以改编和创新,使得舞蹈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内涵。

蒙古族舞蹈在编导过程中常常会融合现代舞蹈的技巧和形式,使得舞蹈更加规范和精湛。

编导者还会根据不同的舞蹈主题和情感内核,合理地设计舞蹈的动作和情节,通过编排合理的舞蹈节奏和音乐韵律,使得整个舞蹈更加连贯流畅。

最重要的是,编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舞者的个体特点和舞蹈的表现力,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得舞者们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蹈的魅力和内涵,更好地传达舞蹈的情感和主题。

三、创新方向在当今社会,蒙古族舞蹈的创新方向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上。

在内容方面,蒙古族舞蹈的创新应该充分代入当代社会的现实主题和情感矛盾,如生活琐事、人际关系、国家大事等,从而使得舞蹈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富有时代气息。

编导者还可以结合蒙古族的历史故事和民族传统,通过现代的舞蹈手法和表现形式,使得舞蹈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舞蹈风格独特、多样且充满活力。

舞蹈在蒙古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与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本文将以此为中心,探讨蒙古族舞蹈风格及其形成与融合发展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与融合发展与蒙古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蒙古族地广人稀,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

蒙古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步、姿态和服饰而著称,它融合了丰富的草原文化和宗教信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与融合发展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等地。

不同地区的蒙古族舞蹈风格各具特色,地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舞蹈风格多以草原牧民生活为主题,舞蹈动作多以模仿马儿奔跑、牧民放牧等为主;而在辽宁、吉林地区,蒙古族舞蹈则更加注重舞蹈的表演性和技巧性,舞姿优美多变。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为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使得蒙古族舞蹈具有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与融合发展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的文化渊源深远,传统习俗丰富多彩。

蒙古族的语言、宗教、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文化因素都对蒙古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蒙古族舞蹈多以马为题材,反映了蒙古族对马的崇拜和对草原生活的热爱。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地影响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

蒙古族的萨满教仪式中常常伴随着舞蹈表演,这些舞蹈多以模仿动物或神灵的形象为主题,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蒙古族的服饰和饮食习俗也为蒙古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蒙古族舞蹈在舞蹈动作、服饰搭配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特色。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摘要】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

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演变、风格特点的形成以及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了蒙古族舞蹈风格融合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最后总结出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多元融合对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促进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融合发展、起源、演变、历史背景、原因、影响、多元融合、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蒙古族舞蹈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蒙古族舞蹈逐渐融合了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如今,蒙古族舞蹈不仅在蒙古族地区广泛传播和演出,还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的影响,蒙古族舞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蒙古族舞蹈文化,有必要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和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探讨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旨在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对舞蹈艺术的影响,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丰富多元性和独特魅力。

通过对蒙古族舞蹈起源、演变以及风格特点的分析,揭示蒙古族舞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探讨蒙古族舞蹈融合发展的动因和内在规律。

本文还将探讨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多元融合对舞蹈艺术的启示和影响,探讨对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深远意义,以期为蒙古族舞蹈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挖掘蒙古族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拓展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的认识,促进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1. 引言1.1 蒙古族舞蹈的历史背景蒙古族舞蹈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帝国时期。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舞蹈一直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庆祝仪式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场合。

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舞步和服饰而闻名,传承至今。

在蒙古族的历史中,舞蹈扮演着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蒙古族舞蹈不仅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和信仰,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家族和祖先的感情。

通过舞蹈,蒙古族人民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蒙古族舞蹈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其中融入了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的崇拜。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使其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蒙古族舞蹈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

1.2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性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蒙古族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独特性体现了蒙古族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多样性为蒙古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元素,使其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传承与创新对于维护蒙古族文化的纯正性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蒙古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桥梁,对于推动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具体的舞蹈形式和艺术风格中,更体现在其对于蒙古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的。

蒙古族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蒙古族居住在广袤的草原地带,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和自然景观都为他们的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蒙古族舞蹈表演形式演变研究

蒙古族舞蹈表演形式演变研究

蒙古族舞蹈表演形式演变研究【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蒙古族舞蹈作为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代表之一,现在已经成为舞台表演节目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在各个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它经历了从原始图腾舞蹈到宫廷舞蹈再到民间的宗教舞蹈的发展变化。

蒙古族舞蹈表演形式的演变,不仅体现着舞蹈作为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也在根本上体现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

研究舞蹈的表演形式的演变,就是对蒙古族社会文化的一个发展进步历程的研究。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表演形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蒙古族作为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受生存条件和生产方式所限制,长时间处于原始社会形态,在中原汉族已经进入以农耕为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很长时间之后,在宋末才由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族政权以原始社会的武力推翻宋朝政权统一全国,建立元朝政权,进入封建社会。

所以,以元朝为中心,可以把古代蒙古族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元朝以前为原始时期,元朝为封建时期,明清时期又回到原始时期。

不妨称为后原始时期,近代和现代蒙古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大改变,统称现代时期。

在各个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发生着变化。

1.原始时期的表演形式。

在原始时期,蒙古族人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他们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只是散落在大草原上,以放牧的形式逐水草而居。

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夏雨冬雪、雷鸣闪电、生老病死,面对这些发生在身边常见的又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他们本能的产生敬畏,然后抗拒,最后顺从。

一方面,他们对于压迫着自身的自然力量感到神秘和惊恐;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力量又无法回避,这种矛盾的心理使蒙古族的祖先产生了最早的宗教信仰。

浅析蒙古舞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浅析蒙古舞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形态精炼成为舞蹈语汇 。 把 日常 的生 活动 作融人作 品当 中, 贴 近群 众 , 又不失艺术 性。 民族 民 间舞 的特 点 其 中一个 就是 它是 由 日常 生 活劳 动 中提 炼 而 来 , 套用一个现
使 人感 到一 种青 春 的激 情 , 这 种 激 情 又 是
十 分 朴 实憨 厚 的 。 这 种 表 现 手 法 使 舞 蹈 更
从《 挤奶员舞》 到《 牧人浪漫曲》 到《 草
2 、 本 时 期 蒙 古 舞 创 作 特 征 ,代 表
作——《 牧人 浪漫 曲》 。 本 时期 的创 作 特 征 与 建 国初 期 大 不 相 同 , 但 是 受 时 代 精 神 影 响是 不 会 变 化 的 。 改革 开放 初 期 受 邓 小 平 同志 的指 导 , 全 国上 下 的文 艺 工 作 呈 现 百 花 齐 放 的景 象 , 我 们 能 偶 发 现 民族 民 间舞
贴 近 民 族情 感 。
舞蹈语汇变化合理。 用 队形 组 合 与 舞 动线
路 的不 断 变 化 , 动 与静 、 刚与柔相辅相成 , 仿佛 用如诗 的语句讲述 了表现 大草原上 欢 乐 祥 和景 象 的动 人 故 事 。 《 草 原酒 歌 》运 用 男 子 顶 碗 的舞 蹈 表 现 形 式 ,在 舞 蹈 动 作 中 加 入 绕 圆 动 率 , 配 以 大量 的马 步 与 摇 篮 步 的 步 伐 运 用 , 让 观 众 感 受 到马 背 上 的悠 然 自得 , 与朋 友 豪 饮 的 畅 快 惬 意 ,与 行 云 流 水 的 女 子 顶 碗 相 比, 男 子 顶 碗 将 潇 洒 自如 、 热 烈 狂 放 的感 觉 表达 得 淋 漓 尽 致 。在 技 巧 方 面 , 女子 顶 碗 的 垂 直 旋 转 被 更 高 难 度 的 倾 斜 旋 转 替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特色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浅析。

一、明快热烈的风格蒙古族舞蹈以明快热烈为主要风格,展现出蒙古族民族性格中的豁达大气和勇敢坚毅。

舞蹈时韵律感强,动作刚健有力,形象生动。

舞蹈中常出现跳跃、扭转、转圈等突出动感和节奏感的舞步,彰显出蒙古族舞蹈的欢快特色。

二、形象丰富的表现方式蒙古族舞蹈以形象丰富的表现方式为特点。

舞蹈中经常表现出马奔跑、鹰飞翔、羊跳跃等蒙古族人民熟悉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实践。

这些形象缤纷多彩,生动鲜活,展示出蒙古族群众的乐观向上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三、独特的音乐与服饰蒙古族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舞蹈常使用马头琴等传统民乐器,独具特色的音乐氛围和韵律感呼之欲出。

同时,在服装上,蒙古族舞蹈的演员常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

服饰采用富有特色的蒙古族图案,颜色也常使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凸显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特质。

四、强烈的集体意识蒙古族舞蹈强调集体意识,即强调集体的形式和气氛。

在蒙古族舞蹈中,舞蹈演员常常形成圆形、线形或其他规则形式来表达舞蹈主题。

在舞蹈中,演员之间可以相互搭手,相互依偎、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在集体意识的呈现中,往往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

总之,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审美特征包括明快热烈的风格、形象丰富的表现方式、独特的音乐与服饰、强烈的集体意识等。

这些特征皆散发出蒙古族人民的独特气质和文化精髓,为中国的传统舞蹈艺术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蒙古族是中国统计局认定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蒙古族有着浓郁的文化传统,其中舞蹈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舞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各种时期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并在与其他族群的文化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

蒙古族舞蹈的形成主要与其民族特性和历史背景有关。

蒙古民族具有开阔的草原,馥郁的牧民文化,文化中的歌唱和舞蹈一直都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蒙古文化的形成与不同的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蒙古族地域上的文化交互,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族、鄂尔多斯蒙古族等民族,这些文化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对蒙古族舞蹈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舞蹈形式独具特色。

蒙古族舞蹈有很多种形式,如马头琴舞、手抖舞、小苏联、国标等。

其中马头琴舞是蒙古族最为经典的传统舞蹈,是蒙古族社交、娱乐、祭祀等组织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二是演员形象逼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蒙古族舞蹈中,演员的扮演很注重动态细节的呈现,有很多动作和姿态都和牧民文化息息相关,如骑马、放鹰等,给人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是舞蹈节奏强烈,情感真挚。

蒙古族舞蹈通常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表达出战斗、忧愁、喜悦等丰富的情感,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蹈与音乐融合,节奏强烈、情感真挚,营造出深深的文化韵味。

蒙古族舞蹈的融合发展也是其优秀表现之一。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让蒙古族舞蹈更为丰满,各种舞蹈形式在交流中磨合、融合,创新出一系列新的舞蹈形式。

比如马头琴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舞蹈协同、加强联系,呈现出更加纯正、雄浑的气势。

手抖舞在与俄罗斯文化的融合中步伐更加轻快而优雅,唱词更为动听。

小苏联则在西方爵士乐的影响下,形成了旋转快、动作难度高等特点。

蒙古族舞蹈在海内外演出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总的来说,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离不开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交流。

蒙古族的草原风情和民俗文化是形成其舞蹈的重要基础,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带来新的元素和创新,使其舞蹈文化更为丰富、多元化。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舞蹈的艺术形式、舞蹈的艺术内涵及舞蹈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归纳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蒙古族舞蹈是一种以身体、手、足等动作的姿态、舞步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舞蹈形式,其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手法持续表现出动人的画面,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感受。

在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蒙古族的舞蹈以舒展、柔美和平和为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劲暴、奔放和热烈的一面。

其具体表现特点如下:1.舞姿端庄优美,手脚灵活:在舞蹈中,蒙古族舞蹈者的姿态端庄优美,手脚动作灵活,气息自然流畅。

具体表现为舞蹈者的手臂活动幅度大,舞步多变,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自由切换身段和姿态;腰部柔韧度高、线条流畅、充满韵味,连贯自然;手势细腻多变,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韵味;脚步轻柔,充满活力。

2.以节奏明快、富有节律感的音乐为伴奏:蒙古族舞蹈以节奏明快、富有节律感的音乐为伴奏,舞蹈者能准确地把握节奏,进而在音乐中表现出独特的舞蹈特色。

同时,舞蹈者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紧密结合,形成美妙的整体效果。

3.保持着质朴、自然、热情的表达方式:蒙古族多数来自草原,这种自然、热情、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到了其舞蹈形式中。

蒙古族舞蹈始终保持着自然、热情、质朴、幽默的表达方式,将其独特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融入到了舞蹈中。

二、舞蹈的艺术形式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有群舞、个人舞、器乐舞等多种形式。

各种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丰富了蒙古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群舞是蒙古族舞蹈中最常见的形式,通常由男女二重唱、三重唱、男女对唱和大合唱等多种形式组成。

群舞形式往往具有集体性和协调性,通过舞动的姿态、幅度和节奏,表现出雄壮、激昂、豪迈的民族精神。

个人舞蹈主要表现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它更加强调舞者的独特性,舞者通过身体和肢体动作,用自我表现静态美和动态美。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蒙古族舞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蒙古族舞蹈风格独特,表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与生活。

蒙古族舞蹈的形成与融合发展对于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传承、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部落时期。

蒙古族舞蹈受到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阶段:这个阶段表现为生产和祭祀活动的表演。

例如,月神崇拜的宗教仪式中,有一种跳舞叫做“圆月”舞。

用圆形的细柿树枝编成的神像像月亮一样悬挂在场上,人们围成圆形跳舞,以此祈求月神保佑。

2.元代阶段:这个阶段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元朝政府实行汉化政策,向蒙古部落输入了汉族艺术文化。

蒙古族舞蹈吸收了一些汉族的色彩,如“千手观音”的动作就可以在蒙古族舞蹈《千手观音》中找到。

3.清代阶段:在这个时期,蒙古族舞蹈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清朝政府支持蒙古族舞蹈演出,将其纳入官方文艺范畴。

蒙古族舞蹈风格更加多样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如《达赖喇嘛舞》、《蓝太阳舞》、《牧民舞》等。

4.现代阶段:蒙古族舞蹈在当代继续得到保护和发展。

现代蒙古族舞蹈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到传统舞蹈中,并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新的舞蹈作品。

蒙古族舞蹈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又不乏吸收其他文化因素的融合发展,这是其特点的主要来源。

1.自然环境的影响:大草原粗豪的气息、特殊的马文化和羊文化都反映在蒙古族舞蹈中。

舞蹈主题往往围绕着牧民生活、草原风光和牲畜群集。

2.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蒙古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如《哀牢山》、《铁木真广场》等作品中的元素就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3.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如元代时期的汉族舞蹈,以及现代的现代舞蹈等。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丰富了蒙古族文化内涵的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结合蒙古族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舞蹈形式和舞蹈特点,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历史文化背景蒙古族是一个勇敢、热情的民族,其舞蹈艺术深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熏陶。

在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中,舞蹈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和娱乐活动。

蒙古族舞蹈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他们的生产劳动、民族宗教、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之中。

在农业社会时期,蒙古族舞蹈是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具有鲜明的劳动和生活气息;在游牧社会时期,蒙古族舞蹁则以表现勇敢、豪放、自由、奔放的民族性格为主,充满了狂野和自由的美感。

蒙古族舞蹈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舞蹈形式蒙古族舞蹈的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分为宫廷舞蹈、乐舞和民间舞蹈三种。

宫廷舞蹈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宫廷生活,以柔美、婉转、优雅为特点;乐舞源于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形式,常常出现在欢庆、祭祀等活动中;民间舞蹈则更加贴近生活,以表现民族风情、生活情感为主要特征。

不同形式的舞蹈在形态和风格上各具特色,同时也展现了蒙古族舞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舞蹈特点1. 舞姿豪放、狂野奔放蒙古族舞蹈的舞姿豪放、狂野奔放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在蒙古族舞蹈中,舞者常以豪放奔放的动作表现出内心的激情和情感,展现出他们豪迈的民族性格。

舞者在跳舞时,常常表现出振臂高呼、跃动如飞、全身投入的状态,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人的豪放和热情。

2. 舞蹈动作生动、形象逼真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生动、形象逼真是其审美特征之二。

蒙古族舞蹈是一种富有动感的舞蹈形式,舞者通过生动、丰富的动作表现出舞蹈主题和情感,使得观众在观赏时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舞蹈背后的内涵和情感。

在民间舞蹈中,常常以马、鹰、狼等蒙古草原上的动物为造型形象,使得舞蹈更加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特色。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舞蹈艺术是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特点、影响舞蹈风格形成的因素以及舞蹈融合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特点蒙古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生活的传统。

由于蒙古族在历史上一直以游牧为主,他们的舞蹈在展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赞美之外,也融入了对动物的模仿和对战斗的表现。

蒙古族舞蹈多以起舞、跳跃和旋转等形式为主,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表现出豪放激情和粗犷豪放的特点,使人们察觉到蒙古族舞蹈的与生俱来的野性和勇敢。

蒙古族舞蹈在表现形式和舞蹈内容上也有明显的特点,蒙古族舞蹈以舞蹈搭配歌曲为基本形式,将自然界的美景和生活情感通过歌舞表现出来。

从舞蹈内容上看,蒙古族舞蹈有丰富多彩的题材,主要包括民间祭祀舞蹈、战争舞蹈和生活舞蹈等。

这些内容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军事文化,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宇宙、神灵的敬畏与崇拜,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影响蒙古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因素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等。

地域环境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期的冰雪覆盖和草原风景的广阔精神激发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情壮志和豪放不羁。

这种环境的影响使得蒙古族舞蹈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和表现形式,充满了广袤大地的阳刚之美。

民族文化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蒙古族舞蹈中的服饰、动作动作、音乐和歌曲都深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的熏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舞蹈风格。

历史传统对于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古族曾经是统一的部落联盟,其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灿烂。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舞蹈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蒙古族舞蹈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研究

蒙古族舞蹈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研究

蒙古族舞蹈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研究摘要:蒙古族舞蹈作为我国舞蹈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舞蹈创作活动过程中,创作者时常会受到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其蒙古族舞蹈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舞蹈形式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对促进我国舞蹈文化健康发展和提高人们舞蹈艺术鉴赏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基于此,本文简单阐述了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并总结出不同时期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以期为蒙古族舞蹈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不同时期;创作风格平;风格研究引言: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蒙古族特点与生活风格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会清楚地认识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自由奔放的民族政策,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蒙古族舞蹈风格多为彪悍矫健。

蒙古族舞蹈风格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以及鄂尔多斯舞等,上述舞蹈风格多为节奏欢快、舞步轻捷,人们在观看蒙古族舞蹈作品时可以感受到热情奔放、自由洒脱的情感,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且优秀作品都是在不同时期创作出来的,本文以《木牧马舞》、《奔腾》以及《博回蓝天》为例,分析蒙古族舞蹈创作风格,为后续蒙古族舞蹈创作活动优质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点1.1自娱性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都热情好客、豪情奔放以及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日常开展生活与生产活动过程中,蒙古族人民都会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内心澎湃,随时随地都可以载歌载舞起来,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生活氛围与环境[1]。

从鄂尔多斯地区出发,蒙古族人民喜欢将在生活过程中用到的器皿和用具作为舞蹈的工具,如筷子舞、盅碗舞作为代表作,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开展舞蹈活动。

由此可见,蒙古族舞蹈具有自娱性的特点。

1.2集体交流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族人民的居住习惯也群落式居住方式为主要形式,直到如今群落式居住方式仍然存在。

2024年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2024年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2024年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篇1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三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四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与融合发展探讨蒙古族舞蹈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蒙古族舞蹈不断吸纳和融合各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

本文将从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融合发展以及对当代舞蹈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蒙古族舞蹈的形成与蒙古族的生活、信仰、宗教、历史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等地,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直接影响了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作为牧民民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牧歌、马术等密不可分,而这些内容都直接反映在了蒙古族舞蹈中。

在蒙古族的传统舞蹈中,常常可以看到模仿骑马、牧歌唱响的动作和腔调。

蒙古族的宗教和信仰也对舞蹈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蒙古族的宗教体系中,魔法和巫术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这些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表现形式。

蒙古族传统舞蹈也充满了神秘和仪式感,这与民族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与蒙古族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信仰和宗教等方面的独特风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舞蹈不仅吸收了自身民族文化的精髓,还不断融合了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与邻近的蒙古族舞蹈、俄罗斯、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使得蒙古族舞蹈风格更加多元化和变化。

蒙古族舞蹈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汉族舞蹈的动作和编排形式,这些汉族的舞蹈元素在融合到蒙古族舞蹈中后,又形成了新的表现形式。

同样地,俄罗斯舞蹈的一些元素在蒙古族舞蹈中也不难发现,这些元素的融合使得蒙古族舞蹈风格更加立体丰富。

蒙古族舞蹈的这种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蒙古族舞蹈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世界民族舞蹈的一部分。

三、蒙古族舞蹈对当代舞蹈的影响蒙古族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了舞蹈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在当代舞蹈中,蒙古族舞蹈的这种民族性对于其他类型的舞蹈也有着借鉴作用,使得当代舞蹈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摘要】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

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

【关键词】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民族特色1.蒙古舞蹈的体态动作具有传统风格1.1牧民的生活方式决定现今蒙古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在蒙古族舞蹈中,一般人们都认为其主要特点是肩膀动律、双摆手和骑马步等。

这是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风俗习惯、劳动生产而形成的艺术传统。

例如:(1)腕部动作中,硬腕、柔腕、绕腕的动作所表现的干脆利落、有弹性和强有力的柔韧性的动作特征;(2)肩部动作中,硬肩在两肘与两肩之间的前后交错、反复交替的韵律中,要求做到干脆、迅速、有力;而在运动方向向上变化成上下运动的耸肩则要求在一肩或者两肩同时上耸起再落下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上下快速有弹力地动,节奏干脆,重拍在上的特点。

1.2体现性格特点的步伐舞蹈动作1.2.1基本步伐动作分平步、踮步和错步平步指一拍一步,一脚贴地向前迈一步,另一脚同样向前迈步,(动作时,身体挺直,气息下沉,脚拖地向前,行进中保持小八字步);踮步指主力腿有控制的上下屈伸,另一脚左后踏步,(动作要求柔软而内在,上下屈伸重拍在下);错步指一脚向前迈一步,另一脚在后只在地面上蹭一步紧跟上,(动作时要平稳,不能上下伏动)。

三种步伐的动作特点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稳”。

1.2.2马步动作分走马步、轻骑马步、小跑马步、摇篮马步、进退马步、滑步马步所有马步的舞蹈动作都强调了膝松弛、脚平稳,充分体现出蒙古族人的扎实稳重。

例如:走马步指一脚向前迈一步,一脚跟近,上下屈膝一次;两脚交替上步,上下起伏,单手勒缰;轻骑马步指(立掌步)前半拍左腿直立半脚尖,同时右腿通过提膝向前掏小腿迈步,后半拍右脚落地,重心前移,换左脚起步,交替进行,原地做时,交替压脚跟;摇篮马步指两脚交叉站立,重心到右脚,右脚着地,左脚外侧着地,脚跟离开地面,双膝屈伸,重心到左脚,左脚着地,右脚外侧着地,脚地离开地面,左右交替移动,(动作时注意弧线,过程及膝部的屈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研究方法:
1.个案分析法。

通过对蒙古族典型的舞蹈《奔腾》、《牧马舞》、《搏回蓝天》这三
部作品的分析,从而分析总结出不同的时期,蒙古族舞蹈的不同创作风格。

2.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对蒙古族舞蹈在不同的时期,不
同的创作风格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对自己的启迪,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研究步骤:
第一:搜寻材料,对《奔腾》、《牧马舞》、《搏回蓝天》三部作品进行反复欣赏和研究。

第二:搜集文献资料。

搜集《奔腾》、《牧马舞》、《搏回蓝天》三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

第三:总结。

结合文献资料,总结三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加入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工作进展计划:
2016.07.2-07.8: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2016.07.8-07.28:根据笔记撰写开题报告
2016.07.28-08.25:再次收集资料并且构思,形成完整的论文提纲
2016.08.25-09.14: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试A、通过B、完善后通过C、不通过考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