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摘要:生命是一场邂逅,但最高层次的邂逅,是让你找到全新的自己。
爱上一座城,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文化让你找到莫名的契合感,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陕西,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八千兵马俑守护着这座城市,那古城的一砖一瓦诉说着多少令人自豪的故事。
而我们当代人的责任与义务便是从这些陕西的历史中了解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收获到前人留给我们的可贵财富。
关键字;陕西地域文化历史中国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国家,因地域的广阔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很明显。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化之一,是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总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人惊叹。
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色,称为区域化。
地域文化指的是先秦时期中国的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指出地域文化特指该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具有该地区鲜明特色的文化。
总的来说,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由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一个地区由于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与其他地区相区别[2]。
同时,当地居民可以从中体验城市发展的足迹【3】。
地域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经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才得以形成;因古代的交通不便利,使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明显,使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政治上常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个事物之间都具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联系,地域文化也一样,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相互渗透。
所以我们在研究地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立足于我们所要研究的区域,还要联系与其相近的区域的文化特点。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人对历史的评价却是主观的,取决于我们的三观及文化素养。
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和还原历史。
我们希望透过对历史的解读,而更好的了解区域文化,但是我们要做到既要研究其表面的东西,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其深层次的,决定与指导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核。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
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引言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
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
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达到极盛时期,因而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全国的作用。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陕西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陕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篇一:《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摘要: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
作为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翻译应注重其文化身份、地域性特点、准确理解及措辞等方面问题研究。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文化身份;地域性;准确理解;措辞
一、引言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
”[1]而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俗的民间文化。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交谈和融会的过程[2]。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民俗文化更彰显地域性特征,但这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等宏观领域,如Eugene A. Nida(2000)的《语言、文化与翻译》[3],Susan Bassnett 和Lelevere(2005)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4],以及Gutt,E. A.(2004) 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5]。
具体涉及到每种理 ......。
陕西地域文化 2
陕西地域文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在农业的方面,陕西洛川县按照“建新的、改旧的、治乱的”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苹果“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
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
依据小城镇规划,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
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
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
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
以该县城郊地区和国家千亩示范园周边为重点,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
主要抓好谷咀、南安善、李家坳、荆尧科等10个村。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
——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在工业方面:陕西以工业化建设西部强省陕北地区,在重点推进榆林“一个中心城市、二个经济开发区、六个工业园区”电网建设.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关中经济区,是指覆盖关中五市及周边三省和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悠久内在联系的区域,通称大关中。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陕西地域文化作文
陕西地域文化作文“哎呀,咱陕西可是个好地方呀!”这是我经常听到爷爷挂在嘴边的话。
记得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爷爷,陕西到底好在哪儿呀?”我好奇地问道。
爷爷笑了笑,开始给我讲起来:“咱陕西呀,那历史可悠久了,文化那叫一个深厚。
就说那兵马俑,多壮观啊,那可是世界奇迹呢!”“真的吗?爷爷。
”我眼睛睁得大大的。
“那当然啦,还有那古城墙,你爸爸小时候还经常在上面跑呢。
”爸爸也笑着点头。
妈妈接着说:“还有那各种好吃的,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哎呀,想想都流口水。
”我忍不住舔了舔嘴唇。
从那以后,我对陕西的地域文化越发感兴趣了。
周末的时候,爷爷带我去了古城墙。
哇,当我站在那高大的城墙上时,心里别提多震撼了。
看着城墙下的车水马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
“爷爷,以前这里是不是有很多士兵守卫呀?”我问爷爷。
“对呀,这城墙可是保护咱老百姓的呢。
”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后来,我们又去了回民街,那里热闹极了。
各种小吃的香味扑鼻而来,我都不知道先吃哪个好了。
“爷爷,我要吃肉夹馍。
”“好,咱就吃肉夹馍。
”咬一口肉夹馍,那美味真的是绝了,我吃得满嘴流油。
“哈哈,慢点吃,别噎着。
”爷爷笑着说。
在陕西,还有那豪迈的秦腔。
有一次,社区里组织秦腔表演,我也跟着爷爷去看了。
那演唱者的声音高亢激昂,动作夸张有力,真的好厉害呀!我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拍起手来。
陕西呀,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有美味的食物,有独特的文化。
我真为自己是个陕西娃而感到骄傲!这里就是我的家,一个让我深深热爱的地方!我相信,陕西的地域文化会一直传承下去,永远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
地域文化论文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摘要: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名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的精微浓缩与鲜活的表达,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陕西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地域特色饮食文化前言: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
陕西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便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
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候,使用油、盐、酱、醋等多种调料,运用烤、煎、炸、炒等多种烹饪技法。
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
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
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
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3000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
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旬邑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袁杰2014 年 12 月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摘要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
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
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
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
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革命中,是陕甘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北宋嘉佑年间的泰塔,为八角七层阁楼砖石结构;明末清初的唐家民居,有北方的四合院与苏州园林艺术融合,砖雕、木雕、石雕细腻绝伦;洞秒连天,排列规整的赵家洞石窟,为周人穴居之地,旬邑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关键词:荞面饸铬甑(zèng)糕粘(nián)糕御面腊八面花子馍一、荞面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旬邑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几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
荞面有多种吃法,在旬邑荞面饸铬是一道家常便饭。
荞面饸铬先把荞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饸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
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甑(zèng)糕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
地域文化论文
浅谈西安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洲”。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而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历史文化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
人们常说: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
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
西安南屏地势磅礴的秦岭,东近险拔峻秀的华山,西临冬夏积雪的太白,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
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宜林宜枚,宜粮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风光览胜,故古有“膏腴天府”、“陆海丰饶”之称。
西安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0多座帝王陵墓、众多名寺古塔、先民遗迹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近几年西安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因有“东方旅游胜地”之称。
西安以电力机械、飞机制造、纺织、电子工业为主,文化教育发达,其各个大组团分别有“电工城”(西郊)、“飞机城”(阎良)、“纺织城”(东郊)、“文化城”(南郊)之称。
西安也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地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地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就是畜牧业和农业地共生之地。
就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
在与当地汉族相处地漫长过程中。
不同民族之间地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地特征。
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地影响,这里地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地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地人性,昂扬悠长地信天游、狂放地安塞腰鼓、凄凉幽怨地唢呐声,就就是这种特性地具体体现。
陕北特殊地地貌特点和特定地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地环境色彩——黄色——就是其主要色调。
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熟知地电视剧《平凡世界》。
陕西地域文化作文900
陕西地域文化作文900**陕西地域文化漫谈**咱陕西这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得很。
说起咱这地儿的文化,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
咱今儿就借着这机会,用咱的方言,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咱陕西的地域文化。
咱先从四川话开始,这四川话听着就亲切,跟咱陕西话有点像,都是那种豪爽中带着点细腻。
四川人常说“安逸”,咱陕西人也讲究个“舒坦”。
四川的茶馆文化,那是有名的,人们悠闲地坐在茶馆里,聊着天,品着茶,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咱陕西的秦腔,也是一样,高亢激昂,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这就是咱陕西人的性格,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
再来说说贵州话,贵州话那独特的韵味,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那边的山水风情。
贵州的苗族文化,那可是多姿多彩,他们的服饰、歌舞,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咱陕西这边虽然没有那么多少数民族,但咱的传统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
你看那兵马俑,气势磅礴,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接下来是陕西方言,咱这可是正宗的秦地之音。
陕西话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嫽扎咧”的夸赞,让人听了心里舒坦。
咱陕西的历史文化,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唐盛世,再到近代的革命历史,陕西都是重要的历史舞台。
咱这地儿,名人辈出,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数不胜数。
最后咱来聊聊北京话,北京话那可是咱国家的官方语言,听起来就正式得很。
但咱今天不说正式的,就说点接地气的。
北京人讲究个“局气”,就是讲义气、够朋友。
咱陕西人也是这样,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文化,那也是有名的,人们在那里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咱陕西的古城墙、钟楼、鼓楼,也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
总的来说,咱陕西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活力。
咱陕西人性格豪爽、直来直去,喜欢交朋友、讲义气。
咱这地儿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很,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去品味。
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来咱陕西看看走走,感受一下这片土地的魅力和文化气息。
陕南地域文化论文
试论陕南安康地域文化精神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运动。
分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实际上进行的是寻求精神归宿的工作。
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处于“文化”边缘的社区所提示的精神元素,必定和“贫困”这个我们最为熟悉的名词有关。
因为熟悉,我们不必进一步解开这个名词的全部内涵。
然而,当代文化精神已非经济所指定的特殊区域,也非个性、风格史等所能包容解答。
即: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群体,一个因物质困顿导致精神困顿而徘徊的群体,因为精神上的贫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失落”,这种“失落”与“感伤”正好催化出一种精神。
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精神!在四面海风吹不到的遥远的内陆安康,在秦岭巴山的重重围屏里,狂飚般的奋起精进,旋风似的扶摇直上。
前后十五年,竟有数百部文艺书籍出版,数十台有影响的大戏产生,数以百计的绘画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并参展,音乐舞蹈长足发展,在省内外产生影响,书法艺术蓬勃旺盛,人才辈出。
纵观安康的经济状况,面对如此丰富的精神产品,不能不在安康诞生一个新的文化辞条。
即:文化的贫困精神。
一、作为文化上的安康之历史提示文化成为精神之后是没有历史的。
但历史又是现代人的精神佐料。
在文化上,我们不能不同意这种观点“一切民族史都是一部现代史。
”这样,我们便于确定事实上的安康与文化学上的安康二者之间的关系。
丁文先生是我们安康文坛上的奇人。
他所著《安康文学史话》,实际上已提示了安康文化的全部秘密。
他在该书中这样发问:“翻开安康志书,历史沿革叙述周详,文事却记载不多。
文艺作品入志最远的是唐代,隋之前千余年几乎是一片空白。
……安康文学何以千年寂寞?”丁文先生实际上又在本书的第五章作了解答。
这就是九百年前第一篇描写安康的散文《忘归事记》。
此文写道:“人丁稀少,城市萧条破败,水陆交通不便,气候阴湿,人易患病,虫兽出没,危机四伏”。
真是一派贫困之极的景象。
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贫困也没有多少改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成为安康这个特殊地域代代文人的千古感叹。
本科论文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
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年级:专业:学号:姓名:【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乡土文化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地域现状发展策略一陕西乡土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崇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
西安地域文化论文[1]
地域文化——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
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饮食文化·牛羊肉泡馍提起著名的西安小吃,你一定要去著名的回民街。
回民街在西安鼓楼的边上,街的北头是一座厚重的城墙。
它斑驳的拱门、大块大块的城砖,总是使人联想到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侠气。
曾有人说过,只要到过回民街,你对西安的小吃就不会有遗憾。
回民街不长,也就500米左右,两旁开满了正宗的回民饭店。
大多数店家门口,总是能见到几个戴着回民白帽的小伙子在扇火烤肉羊串,阵阵的烤肉香味足以令你垂涎欲滴,然后决定进去大爽一把,以饱口福。
用优质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调料,入锅内煮至内酥烂、汤汁浓备用。
用优质水调面团烙成馍,掰成碎块。
炒锅置入浓汁汤,再添适量水煮开,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适量湿粉丝稍滚,再将掰好的馍块倒入,加调味品煮1—2分钟,淋熟羊油盛人碗中。
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文化风情——汉中摘要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的汉中,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江南韵味。
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地区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
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曾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也留下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
汉中的地理位置独特,使汉中成为历代军事重镇。
汉中的文化和历史悠久而厚重,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
关键词:汉中地理位置文化历史一、汉中的地理位置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
东与城固县为邻,南以汉江与南郑县分界,西与勉县接壤,北与留坝相连。
南北长三十七公里,东西宽二十二公里,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
地势南低北高,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
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
北部的丘陵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汉中因汉江得名。
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
据《史记。
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设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
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
从此,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
直到1954年,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设在南郑。
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
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
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
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
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陕西传统文化论文
陕西传统文化论文陕西传统文化是指陕西地区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业,包括历史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产业、革命文化产业、宗教文化产业等四大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传统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陕西传统文化论文篇1浅谈陕西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摘要]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朝阳产业,陕西省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优势条件和良好机遇。
本文在分析陕西省传统文化发展优势与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发展陕西省传统文化产业的更有利的方案模式,为开发建设陕西省传统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统文化发展模式一、引言2003年,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文化产品:“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身处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陕西,其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与人文得天独厚,文化产品和文化事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陕西省的重点项目。
二、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1.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全省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2009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226.64亿元,比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高出7.9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2%,增幅为25.5%。
2011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比重达到3.02%,再创历史新高。
(2)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陕西政府对当地文化产地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投资与建设。
据统计,2008年陕西财政用于文体和广播事业的支出31.81亿元,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68亿元。
相比于前几年,分别增长了41.4%和46.5%。
2.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1)市场问题。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推荐文章•地域文化论文热度:•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热度:•茶文化的起源介绍热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热度:•圣诞节各国的美食大全_圣诞节习俗文化热度: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
”那你知道陕西的地域文化又有哪些吗?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地域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陕西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析地域文化对陕西作家创作的影响摘要:陕西天然的被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部分,使陕西地域文化呈现出很强的多样性。
三大地域板块迥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对陕西作家的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使许多陕西作家作品中显现出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地域文化陕西作家陕西作家群作为与北京作家群、湖南作家群、知青作家群并列的文学群体之一,显现了陕西作家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其中的代表有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邹志安、京夫、赵熙等一大批优秀甚至称为大师级的人物。
从地域文化讲,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周秦汉唐文化曾在这里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现过中华古文明的先进与辉煌。
但同时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里也留下太多的传统文化因素,例如宗法制所导致的“父权”统治,使人习惯于崇古、从上、盲目向后看,习于保守,而缺少创新改良的精神和勇气,从而使陕西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渐趋落后,甚至经济排名已经处在全国倒数之列。
陕西自古以来就因自然和环境原因被分为三大地域板块:陕北、关中、陕南。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草原的交汇地带,中原农耕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在这里融合与交流,使陕北文化带有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双重特征。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周公确立“宗法制”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统治中心一直到唐朝,形成了以“钟鼎礼乐”为代表的宗庙文化,并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
关于陕西地域文化的作文
关于陕西地域文化的作文
《话说陕西》
嘿呀,一说到陕西呐,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西安玩,那真叫一个热闹哇。
我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尝尝正宗的羊肉泡馍。
找了一家店,一进去,人那叫一个多呀,好不容易找个地方坐下。
点完餐等了一会儿,那一大碗泡馍就端上来了。
哎呀,那馍掰得碎碎的,羊肉大片大片的,闻着味道就香得不行。
我拿起筷子就开始吃,那一口下去,哇,羊肉的鲜美和馍的筋道混合在一起,简直太绝了!可是吃着吃着就觉得有点噎得慌,这时候才发现忘记喝那碗配套的汤啦,赶忙端起来喝一口,一下子就顺下去了,舒服极了。
吃完整个人都满足得不行,就感觉这才是地道的陕西味道呀!
在陕西,你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那古老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特色的小吃,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还有那豪迈的秦腔,一嗓子吼出来,别提多带劲了。
陕西就是这么一个有着独特韵味的地方,让去过的人都很难忘,我也不例外呀。
不管啥时候想起来在陕西的经历,都觉得特别有意思呢!这就是咱陕西,充满魅力的陕西地域文化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摘要: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关键词:历史现状地位Abstract: shaanxi referred to as "shan or of the qin dynasty. Central shaanxi ter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low, and beishan and qinling of shaanxi is divided into three natural regions: the northern is the northern shaanxi plateau, is the guanzhong plain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s qinba mountain. Northern shaanx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middle reaches, near the Inner Mongolia, ningxia area. The guanzhong, namely four shut in, the guanzhong hinterland of xi 'an (chang 'an), "lies", "four solid" thought,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come a battleground and military celebrates its ideal place. Is located in China's north and south in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 south of qinling mountains, huai river line, belongs to the north-south border. North qinling mountains, south of bashan, the middle is the han river valley, east to string up to the han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sizes PingBa basin, is regarded as "small jiangnan".Keywords: shanbei guanzhong shannan一. 陕西的历史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地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地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就是畜牧业和农业地共生之地。
就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
在与当地汉族相处地漫长过程中。
不同民族之间地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地特征。
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地影响,这里地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地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地人性,昂扬悠长地信天游、狂放地安塞腰鼓、凄凉幽怨地唢呐声,就就是这种特性地具体体现。
陕北特殊地地貌特点和特定地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地环境色彩——黄色——就是其主要色调。
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熟知地电视剧《平凡世界》。
大写意地黄土高原,生命力地顽强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单调地色彩,寒冷干燥地气候,生活于其中地人们却极偏好强烈、艳丽、鲜明地色彩,如红、黄、蓝等原色,特别就是大红,几乎成了陕北民间地必用色——剪纸、年画、面花、社火、腰鼓,红红火火,表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地热爱、乐观与对美好生活地执着追求。
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
《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地赞誉。
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地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地115万年前地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就是人们繁衍生息地自然选择。
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地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地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地黄巢,明代末年地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有深厚地文化积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地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得以呈现。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陕南地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地地势结构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
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受季风地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7.5℃,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陕南地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
年降水量多迭900~1250毫米,水力资源丰富。
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与鄂豫接壤,西同陇南连界。
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地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地关系,形成了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特征。
山清水秀,奇崖清流,晶莹剔透,清新优美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形成了陕南人独特地品性,既有北方地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地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爱国诗人陆游在其《山南行》一诗中地“地近函秦气俗豪”便就是对陕南人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地民俗传统地贴切描述。
二.陕西的现状(一)交通陕西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
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陆路交通中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
1、航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目前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港,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与国内外近30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航线120多条,与国内100多个城市以及国外2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是西北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
2、铁路陕西现有铁路干支线路18条,营运里程4300公里。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从西安通过的陇海─兰新铁路复线连通欧亚大陆,成为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西安北客站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客运站。
2010底,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建成投入运营。
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各类货物在这里集合后,将通过陇海铁路出港出口。
它的建成,对于西安发挥地处全国中心的区位优势十分有利。
西安成为企业建立面向全国市场和西部市场的物流中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公路2011年底,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00公里,10市1区和大部分县全部通高速公路。
已经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联接太原、石家庄、郑州、武汉、合肥、重庆、成都、兰州、银川和包头10个周边省市重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境内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达到4条,成为连接中国北方与西南地区的大动脉。
4、地铁纵贯西安南北中轴线的的西安地铁2号线于2011年正式通车运行。
1号线预计2013年正式完工。
西安也将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二)经济2011年,陕西生产总值为12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全国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0.9亿元,增长5.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第二产业增加值6836.27亿元,增长16.9%,占55.2%;第三产业增加值4334.13亿元,增长11.7%,占35%。
人均生产总值33142元,比上年增长13.7%。
进出口2011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46.23亿美元,增长20.84%。
其中出口70.1亿美元,增长12.93%;进口76.13亿美元,增长29.17%。
主要的贸易伙伴为: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香港、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陕西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占比65.7%)、农产品(其中70%为苹果汁)、矿产品、纺织服装、有机化学品、钢材。
陕西的主要进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占比67.3)、矿砂、精炼铜、有机化学品、石油沥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