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亭送别》曲词鉴赏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曲词鉴赏【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玉骢”是指张生骑的青白色的马;“倩”,是请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阳光。

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

“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就是慢慢的意思。

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这两句是说,刚逃过了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才开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就是带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设立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

这三句是说,莺莺刚听见一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下来了。

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这段曲词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铺设上是不大相同的。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这段曲词,比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等所有这些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对莺莺内心活动的刻画,不是依仗苍白空泛的言词,而是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

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车马首饰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动人。

【叨叨令】这段曲词,先是说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闷气;进而又说无心梳妆打扮,从今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

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

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

《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
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结构分析:《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有的本子又题作《哭宴》或《伤离》,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

在上一折中,莺莺终于战胜自己,与张生私自结合。

老夫人知道后虽勉强答应了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却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迫张生上朝取应,并说:“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因此张生和莺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不能不捏一把汗。

对莺莺来说则更多一重烦恼:张生若是考中得官,怕他“停妻再娶”,若是科场失意,又怕他真不敢回来。

再加上“昨日允婚,今日别离”,更增添别离的痛苦。

这折戏的男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的幽怨、重重的心事出场的。

元杂剧体制规定一折戏只能由一个角色演唱,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因此主要是通过莺莺的演唱来刻划莺莺和张生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戏中没有明显的正面冲突,但通过莺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剧中人对送别的不同态度,反映了现实的矛盾和性格的冲突。

这折戏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按时间顺序、场景转移和人物上下场,可分为三个段落:一赴亭;二饯宴;三亭别。

一、赴亭:在这个场景中,人物分两批,先写老夫人同法本上场。

交待规定情节。

莺莺因为不愿张生上朝取应,依依惜别,所以行动迟缓。

她一想到“南北东西万里程”,早已“离人伤感”;见到暮秋景物,便触景生情,唱了第一支曲子[正宫•端正好],这是莺莺的内心独白,曲词典雅华丽,委婉含蓄,想象丰富,感情深浓。

它选用的全是典型的暮秋景色,不仅起了戏曲布景作用,而且借景抒情,烘托气氛,传达出女主人公伤离怨别的感情,在“满地黄花堆积”的季节里,凄冷的西风吹送南行的大雁,这景象又怎能不动人离愁呢?“晓来”两句带上了更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

树叶经霜变红,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一个早晨变红的,更不是离人的泪染红的。

用一个“晓”字,强调了变化的突然,用一个“染”字和“醉”字,将主客观融合为一。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彻夜流泪的莺莺看来,这些霜叶竟是她悲伤的眼泪染红的。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绝。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留恋和伤感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优美动人的诗篇。

长亭短亭,纵使相聚,莫逆言之。

这是整首诗的开头。

长亭和短亭是两种形态不一样的亭子,意味着不同的时间段,暗示了离别的漫长。

诗人说即使在亭子里相聚,也不要说出必须分离的话语,因为分离是无法避免的,伤感和留恋也是无法扭转的事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句话用了重复、远近对比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路漫漫是形容路途长,修远则是说明目标的遥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示诗人将会不懈地追寻他的理想。

这句话与上一句话的对比,使整个句子更有力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追求。

风雨巴山遗恨,树犹如此郎中。

这一句话恰到好处地将诗人留恋之情展现出来。

风雨巴山遗恨是指仁宗年间发生的巴蜀靖难之役,历时三年,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丧生,使得巴蜀失去了洪雅等地区,这场不幸的事件使诗人一直难以忘却。

树犹如此郎中是指诗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土地上的树木依然存在,成为留恋和永恒的证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话运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描写手法,描写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之中,对语言的运用十分好,给人一种闪亮的感觉。

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因为其高峻、陡峭而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

峨眉山月非常美丽,在秋天的夜晚更是美不胜收。

通过这句话,诗人借用了自然景观去寄托自己的情感,使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美丽和绚烂。

此路长,无人骑,又何妨?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境遇的豁达和宽容,他说这条路,虽然漫长、空荡,无人陪伴,但他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他的内心是坚毅和豁达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入画图。

最后一句话是诗人欣赏大自然草木的情感流露。

他把清水中的芙蓉所呈现的形象比作画中的景象,这即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的语言手法。

这又表达了诗人闭上了眼睛的意境,表达着他绝世的眼光和即使离开,他也会留下美好的精神体验的决心。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和 独白。“宾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 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精“品称文档范-----”- 或“介”及舞台效果。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的分类和特点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欣赏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行情
1996年《夜宴图》北京嘉德国际 拍卖会以24200元成交
1996年《倚石沐春风 成扇》 (19.5×55cm )北京翰海拍卖会 以13200元成交
2002年《柳荫赏荷》扇面朵云轩 拍卖以1000元拍卖
2004年《红楼梦人物》四条屏 (47×29.5cm)北京翰海拍卖会以 -----精6品8文0档0--0---元- 成交
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 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 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 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 “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
怨情滚滚涌出。
-----精品文档------
幺篇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 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满庭芳”曲词怨母亲 “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 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 只能“暗送秋波”。
-----精品文档------
《朝天子》曲词鉴赏
①暖溶溶玉醅(pei),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②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何尝不想)吃,恨塞满愁肠胃。 ③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④一个这壁, 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一、背景材料《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王叔晖擅长工笔人物画、连环画,尤精仕女画,创作的 以古典题材为主。她善于继承中国画线描的优秀传统, 并吸收西画的透视解剖法,用笔精细,人物造型准确, 形态逼真,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线条犀利,设色考究, 艳丽典雅。她所塑造的仕女形象美而不媚,清秀生动, 保持了唐宋以来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优良传统。
-----精品文档------
王叔晖《西厢记》 “听琴”欣赏
-----精品文档------
《西厢记》连环画
20世纪60年代初,她的连环 画《西厢记》获第一届连环画 创作一等奖。1983年第1期《中 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连环 画《西厢记》全部刊出。
专家评价这套《西厢记》 连环画的特点是:人物形神
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 劲。专家评价说:“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 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称得起是一 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 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 和这部代表作品。” -----精品文档------
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摹本)
台上前排5人是演员, 能分出末、旦、净、丑 行当,后排5人为乐师, 幕后一名演员正在观看 演出实况。
-----精品文档------
山西稷山金墓出 土元杂剧砖雕
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 元墓出土元杂剧陶俑
-----精品----精品文档------
欣连 赏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精品文档------
欣连 赏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精品文档------
欣连 赏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长亭送别》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长亭送别》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长亭送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1原文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长亭送别》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四本第三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

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

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

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

“长亭送别”紧接着是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

这折戏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

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

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宴别;三、长亭分别。

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

【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

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

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

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

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2.亭宴遣恨。

从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在长亭上相见起,戏剧进入了亭宴阶段。

三把酒和三遣恨是这一阶段的主戏。

夫人把酒时,莺莺公开流露出满怀的愁与恨。

通过【脱布衫】至【幺篇】的三支曲词,形象地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身心不谐、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并由人及己,又推己及人地遣诉了夫妻双方“意似痴,心如醉”的愁怨之情。

《长亭送别(王实甫)》

《长亭送别(王实甫)》

长亭送别(王实甫)引言《长亭送别》是明代文学家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

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作者面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诗歌结构与内容《长亭送别》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离别的场景展开,通过描述长亭与别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忧伤和思念之情。

首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以长亭人物及环境状况为首句,描写了长亭中青翠欲滴的葵花,以及朝露凝结在花瓣上等待太阳升起。

这里借景抒情,点明了诗人送别之处。

第二句“阳春布德馨,百啭绕梁嘶”表达了作者对阳光明媚、春天来临的美好祝愿,百鸟在长亭的梁上啼叫,形成一个美好的春景背景。

第三句“九霄云外雁,千里别中情”通过描写飞翔在高空的雁群,表现了离别的遥远和作者充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铁马金戈应时惊,扬鞭走马鸣沙际”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形象地描述了铁马奔驰、金戈叮咚的壮阔场景。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动作,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歌背景与作者情感《长亭送别》描写了离别的场景,可以推测是作者自己经历过的亲身经历。

在明代,人们往往因为职务、学业等原因而分别,离别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作者在这首诗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在离别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王实甫是明代杂剧作家,他以创作《西厢记》而闻名。

这首诗虽然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但其离别之情的抒发与他在戏剧中描写恋人分别的情节相契合。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长亭送别》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首句中的“青青园中葵”以绿色的花朵来象征亲切和希望,同时通过“待日晞”的描绘,隐喻作者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出现了反复的平仄抑扬,交替运用平声和仄声,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表现手法上,通过运用典故、比喻、细腻描写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结《长亭送别》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优秀诗作。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娜仁高娃娜仁高娃《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

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

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

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

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人物心理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意境隽永:例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典雅华美;感情的抒发委婉含蓄.[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意象鲜明:[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

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示例: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赵企《感皇恩·别情》)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文正《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

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文正《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

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作者简介:
元大都人,字德信。

一说名德信。

生平事迹不详。

工乐府。

所作杂剧、散曲散佚甚多,据《录鬼簿》载,存《拜月亭》、《娇红记》等十四种。

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

其中《西厢记》最为出名,被后人推为北曲第一。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嘿,咱今儿来聊聊《西厢记》里那让人肝肠寸断的“长亭送别”呀!这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呢。

你瞧那崔莺莺和张生,一对有情人儿面临分别,那场面,哎呀,真叫一个揪人心呐!崔莺莺满心的不舍,满眼的情意,就跟那绵绵不断的丝线似的,扯也扯不断。

她那声声哀怨,句句断肠,可不就跟咱平日里舍不得亲朋好友时一个样嘛!张生呢,也是万般无奈,一步三回头,那模样真是让人看着心疼。

他们在长亭的这一别,可不就像是那被风吹散的花瓣儿,各自飘零。

这情景,就好比咱生活中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离别,心里头那个难受劲儿哟!想想看,崔莺莺那眼泪汪汪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有时候因为舍不得而哭鼻子的时候?她嘴里说出的那些话,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情,就好像我们在离别时对在乎的人说的那些掏心窝子的话。

再看看那周围的景色,哎呀呀,那萧瑟的秋风,那飘落的树叶,可不就是在给他们的离别增添一份凄凉嘛。

这就跟咱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啥都觉得灰蒙蒙的一个道理呀。

这“长亭送别”啊,把那离别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咱平时总说离别苦,可到底有多苦呢?看看崔莺莺和张生就知道啦!他们的爱情在这离别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又那么顽强。

就像咱自己的感情,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还是想要坚持下去。

而且啊,这里面的词曲也是一绝!那词句写得太美太有意境啦,读起来就跟那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似的。

每一个字都好像是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让人沉醉的曲子。

咱平时听歌不也会被那些感人的歌词打动嘛,这“长亭送别”里的词曲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呀!你说,这《西厢记》都这么多年了,为啥还能让咱这么着迷呢?还不是因为它写出了咱人类共有的那些情感,那些离别呀、爱情呀、思念呀。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呀,不管啥时候看,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反正我觉得呀,这“长亭送别”真的是太值得好好品味啦!每次看都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能让咱更深刻地体会到爱情和离别的滋味。

你们说呢?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呀?。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第一篇:《长亭送别》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继承
了诗词的清丽婉转;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 口语化,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 质朴自然的情致,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 泼辣,大胆。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的分类和特点
散曲 杂剧
元代的新体诗(清唱) 元代的歌剧(演出)
小令(单曲) 套数(散套)
《长亭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 既有丽藻,又 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 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 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 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 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长亭送 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 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 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 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 长的衷愁。
“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和 独白。“宾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 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的分类和特点
宫调(乐调) 表示音调的高低强弱 共9种,如《正宫》
曲牌(曲谱)
规定了曲子的句数、 字数、平仄、声韵
共400余,如《端正好》、 《滚绣球》、《叨叨令》
王叔晖《西厢记》 “听琴”欣赏
《西厢记》连环画
20世纪60年代初,她的连环 画《西厢记》获第一届连环画 创作一等奖。1983年第1期《中 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连环 画《西厢记》全部刊出。
专家评价这套《西厢记》 连环画的特点是:人物形神
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 劲。专家评价说:“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 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称得起是一 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 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 和这部代表作品。”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
《长亭送别》层次和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 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 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 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 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欣 赏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欣 赏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欣 赏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欣 赏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欣 赏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欣 赏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欣赏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行情
1996年《夜宴图》北京嘉德国际 拍卖会以24200元成交
1996年《倚石沐春风 成扇》 (19.5×55cm )北京翰海拍卖会 以13200元成交
2002年《柳荫赏荷》扇面朵云轩 拍卖以1000元拍卖
2004年《红楼梦人物》四条屏 (47×29.5cm)北京翰海拍卖会以 68000元成交
宫调:①正宫-惆怅、 ②黄钟宫-缠绵、 ③仙吕宫-清新、
④中吕宫-跌宕、 ⑤南吕高-感叹、 ⑥双调-健朗、 ⑦商调-
凄惶、 ⑧越调-谐趣、⑨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
它所属的曲牌,元杂剧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
曲子。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四折)
课文〈长亭送 别〉选自第四
本第三折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五折)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四折)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四折)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四折)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欣 赏
·
连 环 画 《 西 厢 记《长亭送别》主题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 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 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 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 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的亲人的百般依恋, 对即将来临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 角虚名,蝇头微利” 的深深怨恨,对 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 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 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 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 系在一起的。
由小令和套数通过其他戏剧因素组合而成
元杂剧的结构 一般是一本四折(幕)演一完整的故事【“楔子”】
元杂剧的角色 有末(男角)、旦(女角)、净(大花脸)、丑(小花脸)
元杂剧的构成 由唱(曲调)、科(动作)、白(念词)三部分构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摹本)
台上前排5人是演员, 能分出末、旦、净、丑 行当,后排5人为乐师, 幕后一名演员正在观看 演出实况。
山西稷山金墓出 土元杂剧砖雕
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 元墓出土元杂剧陶俑
王叔晖和她的《西厢记》连环画
王叔晖和她的《西厢记》连环画
王叔晖(1912—1985)是现代著名工笔重 彩人物女画家。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 熏陶,自幼喜爱绘画,1927年辍学,自学绘
元曲和元杂剧介绍
元曲基础知识:唐诗·宋词·元曲的风格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 为词,词变而为曲。”
唐诗风格多样,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 气概或儿女情长,其大多为文人吟哦而非供演唱。
宋词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
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 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画,1928年加入由金城发起创办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 会”,后以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美术出版 社任职,并为北京画院画师。期间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
王叔晖擅长工笔人物画、连环画,尤精仕女画,创作的 以古典题材为主。她善于继承中国画线描的优秀传统, 并吸收西画的透视解剖法,用笔精细,人物造型准确, 形态逼真,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线条犀利,设色考究, 艳丽典雅。她所塑造的仕女形象美而不媚,清秀生动, 保持了唐宋以来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优良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