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测量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第1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测量

一、选择题

1.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所用的时间成反比

C.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 s内通过的路程是20 m,那么该物体在前2 s内运动的速度()

A.大于2.5 m/s B.等于2.5 m/s

C.小于2.5 m/s D.无法计算

3.如图所示,表示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如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的是()

5.小壮同学练习用多次曝光法(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拍摄照片,如图所示是她采用

每1 s 曝光一次的方法,拍得的一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的照片。如果车身长度为4.5 m,底片上标尺刻度均匀,那么这辆轿车当时的速度约为()

A.105 m/s B.15 m/s

C.19.5 m/s D.30 m/s

6.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 AB=50.0 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 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32.0 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可以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

二、填空题

7.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________的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________,运动的方向________。

8.小壮同学用带有滴墨水器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先后做了两次运动,在纸带上留下的痕迹如图所示。小车留下相邻两滴墨水的运动时间相等,则根据图甲和图乙可以判断,图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中的小车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________;以乙为参照物,甲是_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0.小壮同学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木板

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做成斜面,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壮同学在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甲、乙两个相同的小球均从位置a 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每隔0.02 s记录一次小球的位置,如图所示。则________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2.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的过程如下:

(1)在内径为1 cm、长约60 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如图甲所示。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玻璃管内气泡运动得________(选填“快”或“慢”)一些。气泡由玻璃管底端由静止开始运动一段距离后,从0点开始计时,记录到达对应点的时间,并记录到下表中。

(3)根据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s-t图像。

(4)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分析,完成下表。

(5)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分析,完成下表。

(6)分析以上实验数据或图像可知,由0点开始,在相同时间内,气泡运动的速度相同。故总结出气泡的运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位置不标在玻璃管底部A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壮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停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通过AB段和AC段的时间t AB、t AC。链接例1实验点拨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前要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s。

(3)小壮用刻度尺测出图甲中AB、BC段长度均为40.0 cm,t AB=3 s,t AC=5 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cm/s。

(4)由以上可知:小车从斜面上A点滑下的过程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第2课时速度的计算]

一、选择题

1.一辆做直线运动的玩具汽车运动了8 s,前3 s内运动了10 m,后5 s的平均速度为6 m/s,则该汽车在这8 s内的平均速度为()

A.6 m/s B.3.33 m/s

C.5 m/s D.1.25 m/s

2.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体()

A.在0~20 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 s时间内的速度大

B.在整个40 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40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D.在20~30 s时间内物体的速度为40 m/s

3.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是4∶1,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2∶1 B.1∶2

C.8∶1 D.1∶8

4.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50 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6 s,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4 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10.4 m/s B.4.17 m/s

C.6.25 m/s D.5 m/s

5.暑假期间小壮同学随家长开车去旅游。在某公路上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后汽车又行驶了2 h,然后进服务区休息30 min继续出发,又过了3 h到达长沙,则汽车从标志牌处到长沙的平均速度是()

A.165 km/h B.110 km/h

C.66 km/h D.60 km/h

6.一列队伍长40 m,经过一座全长为80 m的桥,队伍过桥共用了1 min,若队伍前进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则这支队伍行进的速度为()

A.2 m/s B.1.3 m/s

C.0.67 m/s D.2.3 m/s

7.火车在长直钢轨上运动,钢轨每根长12.5 m,车轮滚过钢轨接头处要发出一次撞击声,通过数撞击声的次数可测火车行驶时的速度,小壮同学从听到第一次撞击声开始计时,数到第61次撞击声时,时间恰好经过了25 s,则该火车的速度为()

A.108 km/h B.109.8 km/h

C.30 km/h D.30.5 km/h

8.甲、乙两游艇在湖中做直线运动,已知甲游艇的速度是乙的1.5倍,出发时乙游艇在坐标系中的位置N为(50,20),如图所示,当甲追上乙时坐标位置为(110,20),则出发时甲游艇的坐标位置M为()

A.(10,20) B.(20,20)

C.(30,20) D.(60,20)

二、填空题

9.小壮同学和家人在成都坐出租车时,观察到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图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km/h,该汽车以此速度行驶20 min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km。

10.如图所示,小壮和小月在公园里锻炼快步走,单程100 m,两人去时用了80 s,返回时用了100 s,则两人去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11.道路上有很多交通标志,一位出租车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图乙所示是汽车上的速度表。若按此速度行驶,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需________min才能到达机场。

12.一辆小汽车在京沈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00;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48。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min,在A、B两地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km/h。

13.一名滑雪运动员沿240 m长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上滑行250 m才停止。运动员在斜坡和水平面上滑行的时间分别是16 s和25 s,则该运动员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

14.如图所示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像。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________(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15.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同地出发向正南方向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车甲

做__________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10 s后,甲、乙两车相距________m。

1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a)(b)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________;若乙和丙运动的时间之比是1∶1,则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

三、计算题

17.如图所示,野兔在草地上以10 m/s的速度向前方50 m处的树洞奔跑,秃鹰在野兔后方110 m处以40 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通过计算说明野兔能否安全到达树洞。

18.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列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30 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最后结果保留1位小数)

[第二章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1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测量]

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

1.C

2.B [解析] 物体的速度:v =s t =20 m

8 s

=2.5 m /s ;

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则它在前2 s 内的速度一定是2.5 m /s 。 3.B [解析] 由图像A 可知,在3 s 时和6 s 时物体的速度突然增大,所以物体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不符合题意;图像B 表示时间改变时速度不变,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 符合题意;图像C 表示时间改变时但路程不变,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C 不符合题意;由图像D 可知,在3~6 s 时物体的速度为0(该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0),所以物体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 不符合题意。

4.D [解析] 由题意和图示可知,乙比甲的速度大。A 、B 两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甲、乙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即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 、B 错误;图C 中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作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运动的路程长,说明甲的速度大,故C 错误;运用上面的方法,可知图D 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速度大,故D 正确。

5.B [解析] 由图可知,车身长度占底片上标尺的3个刻度,而车的实际长度是4.5 m ,则1个刻度的实际长度是1.5 m ;车在2 s 里通过了20个刻度,实际通过的路程:s =20×1.5 m =30 m ,v =s t =30 m 2 s

=15 m /s 。

6.B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80.0 cm -40.0 cm =40.0 cm ,故A 错误;

测得AC 段的时间t AC =2.5 s ,由图可知s AC =80.0 cm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 v AC =s AC t AC =80.0 cm 2.5 s

=32.0 cm /s ,故B 正确;

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 =s

t 知,测得AB 段

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小,故C 错误;

如果将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 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v BC 时,不可以将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故D 错误。

7.不变 不变 不变

8.甲在相等的时间内,相邻两滴墨水之间的距离相等[解析] 从两纸带上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出图甲记录的小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该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小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9.乙运动

10.便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小实验误差

使小车及时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11.甲3∶5

[解析] (1)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并且甲做直线运动,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且乙做直线运动,所以乙做变速直线运动。

(2)从位置a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t甲=0.02 s×5=0.1 s,乙球所用的时间:t乙=0.02 s×3=0.06 s,

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

v甲v乙=s

t甲

s

t乙

t乙

t甲=

0.06 s

0.1 s=

3

5。

12.(2)慢

(3)如图所示

(4)0.83

(5)120.83

(6)做匀速直线运动

(7)气泡刚开始做变速运动

[解析] (2)物体运动得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3)根据所给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像。

(4)由速度公式v=s

t可得,v=

s

t=

20 cm

24 s≈0.83 cm/s。

(5)经过20 cm时,时间为24 s;经过30 cm时,时间为36 s;那么从20 cm到30 cm的

路程s′=30 cm -20 cm =10 cm ,时间t ′=36 s -24 s =12 s ,由速度公式v =s t 可得,v′=s′

t′=

10 cm

12 s

≈0.83 cm /s 。 (6)分析数据可知,因为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的,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

(7)因为气泡刚开始做变速运动,所以“0”位置不标在玻璃管底部A 处。 13.(1)v =s

t

(2)1 228.7 (3)20 (4)变速

[解析]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依据的实验原理是v =s

t 。

(2)图甲中刻度尺上10 cm 之间分为10个等份,故分度值为1 cm 。

在停表的小表盘上,1 min 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 ,指针在“3”和“4”之间,而且过半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 min =180 s ,且秒针读数读30~60 s 。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 s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 ,指针在48.7 s 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7 s ,即停表的读数为180 s +48.7 s =228.7 s 。

(3)由图甲可知,BC 段的路程:s BC =40.00 cm , 小车通过BC 段的时间:t BC =t AC -t AB =5 s -3 s =2 s , 小车通过BC 段的平均速度: v BC =s BC t BC =40.0 cm 2 s =20 cm /s 。

(4)小车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s AB t AB =40.0 cm 3 s

≈13.3 cm /s ,

因为v AB <v BC ,小车从斜面上向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2课时 速度的计算]

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

1.C [解析] 后5 s 的路程:s =vt =6 m /s ×5 s =30 m ,全程的路程:s′=10 m +30 m

=40 m ,该汽车在这8 s 内的平均速度:v′=s′t′=40 m

8 s

=5 m /s 。

2.C [解析] 在0~20 s 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1=s 1t 1=40 m

20 s =2 m /s ;

在30~40 s 内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 2=80 m -40 m =40 m ,速度:v 2=s 2t 2=40 m

10 s

=4 m /s ;

所以物体在0~20 s 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 s 时间内的速度小,A 错误。

由图像知物体在20~30 s 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在40 s 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错误。

整个40 s 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 m ,物体的平均速度:v =s t =80 m

40 s =2 m /s ,C

正确。

由图像可知,物体在20~30 s 内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的速度为0,故D 错误。 3.A [解析] 甲、乙的速度之比:v 甲∶v 乙=s 甲t 甲∶s 乙t 乙=s 甲s 乙×t 乙t 甲=41×1

2=2∶1。

4.D [解析] 求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利用全程路程除以运动全程所需的全部时间,t =6 s +4 s =10 s ,故v =s t =50 m

10 s

=5 m /s 。

5.D [解析] 汽车从标志牌到长沙行驶的总时间:t =2 h +0.5 h +3 h =5.5 h ; 汽车从标志牌到长沙行驶的平均速度:v =s t =330 km

5.5 h =60 km /h 。

6.A [解析] 整列队伍全部过桥所通过的路程: s =L 桥+L 队伍=80 m +40 m =120 m ,t =1 min =60 s , 则队伍行进的速度:v =s t =120 m

60 s

=2 m /s 。

7.A [解析] 数到第61次撞击声时,火车经过了60根钢轨长,所以火车通过的路程:s =12.5 m ×60=750 m ,

火车的速度:v =s t =750 m 25 s

=30 m /s =30×3.6 km /h =108 km /h 。

8.B [解析] 设乙的速度是v 乙,则甲的速度v 甲=1.5v 乙,则乙通过的路程:s 乙=v 乙t =110-50=60,

s MN =s 甲-s 乙=v 甲t -v 乙t =(1.5v 乙-v 乙)t =0.5v 乙t =0.5×s 乙=30, 由于N 点坐标为(50,20),故M 点的横坐标为50-30=20, M 点的坐标为(20,20)。 9.90 30

[解析] (1)由速度表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 km /h ;

(2)由公式v =s

t 可知,该汽车以此速度行驶20 min 通过的路程:

s =vt =90 km /h ×20

60

h =30 km 。

10.1.25 1.11 [解析] 去时的路程:s 1=100 m ,去时用的时间:t 1=80 s , 去时的平均速度:v 1=s 1t 1=100 m

80 s =1.25 m /s ;

全程的路程:s =200 m ,全程用的时间:t =180 s , 全程的平均速度:v =s t =200 m

180 s ≈1.11 m /s 。

11.30 12.48 100

13.15 10 11.95 m /s 14.OA 2.4

[解析] 由图像可知,在OA 段通过的路程s 1=1800 m ,所用时间t 1=5 min =300 s ;在AB 段通过的路程为s 2=3600 m -1800 m =1800 m ,t 2=25 min -5 min =20 min =1200 s ;比较可知,OA 段和AB 段路程相等,在OA 段用的时间较少,说明速度较大,因此骑车的是OA 段,步行的是图中AB 段。

全程s =3600 m ,时间t =25 min =1500 s ,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 =s t =3600 m

1500 s =2.4 m /s 。

15.匀速直线 1 5 16.甲和丙 1∶4

[解析] 由图(a )可知,甲、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车的速度:v 甲=s 甲t 甲=8 m

2 s =4 m /s ,

乙车的速度:v 乙=s 乙t 乙=4 m

4 s

=1 m /s ,

由图(b )可知,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v 丙=4 m /s ,所以甲车与丙车的速度相同。 已知乙和丙运动的时间之比是1∶1,由v =s

t ,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s 乙s 丙=v 乙v 丙×t 乙t 丙=

1 m /s 4 m /s ×11=1

4

=1∶4。 17.秃鹰到达树洞需要飞的距离:s 1=s 0+s 2=110 m +50 m =160 m ,秃鹰的速度v 1=40 m /s ,

由v =s

t 可得秃鹰到洞口的时间:

t 1=s 1v 1=160 m 40 m /s

=4 s 。

野兔奔跑的距离:s 2=50 m ,野兔的速度v 2=10 m /s ,由v =s

t 可得野兔到洞口的时间:

t 2=s 2v 2=50 m 10 m /s

=5 s 。

因为t 1<t 2,所以野兔不能安全到达树洞。

18.(1)列车从上海到南京全程所用时间:t =11:45-9:15=150 min =2.5 h ,全程的平均速度:v =s t =300 km

2.5 h

=120 km /h 。

(2)从苏州到常州的时间:t′=10:33-9:55=38 min =19

30 h ,苏州到常州的里程:s′=v′t′

=130 km /h ×19

30

h =82.3 km 。

2020八年级物理长度的测量练习题

长度的测量练习 一、选择题 1.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 1.700m,则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m B.dm C.cm D.mm 2.“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的全长是[ ] A.6.7×104m B.6.7×105m C.6.7×106m D.6.7×107m 3.用直角三角板和刻度尺测 量一圆柱形物体的直径,如图所 示,其中正确的图是[ ] 4.常见热水瓶的容积大小约为[ ] A.0.2m3B.0.02m3C.2dm3 D.200cm3 5.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 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 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6.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若用米作 单位,则记录结果中小数点后数字有[ ] A.1位B.2位C.3位D.4位 7.某人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小桌每边长为0.980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实际长 度为1.002m。则小桌每边真实长度是[ ] A.1.000m B.0.982m C.1.020m D.0.978m 8.学生用三角板上的最小刻度值是[ ] A.1cm B.1mm C.0.1mm D.1微米 9.安装窗户玻璃和窗帘时,选用合适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分别应该是[ ] A.mm,mm B.cm,cm C.mm,cm D.cm,mm

10.一块地板砖的面积约为[ ] A.1600微米2B.1600mm 2 C.1600cm2 D.1600dm2 11.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 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 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 C.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D.9.20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12.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 误差 B.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C.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因此,无法用它来测量长为50cm的课桌的宽度 D.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二、填空题 1.在下列各题中填入适当的数字或单位: (1)25英寸彩色电视机屏幕的对角线长为______cm。(2)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约16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八年级物理速度计算题(已归类)61018

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一、 比例题 1、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3: 1,通过的路径之比是 2: 1,则通 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多少? 2、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甲与乙的速度的之比为 3、 从同一地点,沿相同方向同时出发的两汽车甲、乙都匀速行驶,两车的速度之比 v 甲:v 乙=3: 1,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 s 甲:s 乙= _______ ,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 s 与时间t 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 . 二、列车(队伍)过桥问题(总路程=车长+桥长) 4、 一列火车长300米,完全通过一个长1.5千米的隧道,用了 1.5分钟,若以同样速度通过 相距720千米的甲乙两地,需要多长时间? 5、一列队长360m 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 1.8km 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 9min,求:(1) 军队前进的速度;(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6、长130米的列车,以16米/秒的速度正在速度正在行驶 ,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 48秒,这个隧 道长多少米? 7、长20m 的一列火车,以36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 980m .问这列火车过桥 要用多少时间? 三、时间相同问题 &子弹在离人17m 处以680m /s 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 /s,当人 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9、飞机速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为2720m,,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 你前方多远的地方?(15C ) 10、在一次引爆中,用一条 96厘米长的引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引爆,引火线的燃烧 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燃引线后以 5米/秒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出 500 2: 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3: 4,则甲、 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若甲、乙行驶时间之比为 2: 1,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速度教案 苏科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1 苏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的单位,会写、会读、会换算; 能利用公式v=s/t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过活动和交流建立“速度”的概念,并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在 探究活动中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和选择器材,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最终 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乐于动手操作、观察、培养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利用公式v=s/t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的单位m/s,cm/s、km/h之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归纳推演、类比 教学用具刻度尺、秒表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蜗牛爬行、汽车开动、飞机飞行,它们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差别呢?

A.两人同时在同一地方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看过了一段时间后,哪一个在前面,那一个就是较快) B.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路程相等时,所用时间越少的运动速度越快) C.百米运动员成绩12秒,万米运动员成绩27分21秒,哪一个较快呢?(当时间、路程都不相等时,可以统一其中的一个,比较另一个,通常我们统一时间,即取相等的时间,如1秒) 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比较两纸片下落的快慢 速度及其测量 ⑴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 大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公式: 变形公式: (3) 单位:米/秒 m/s ; 千米/小时 km/h (4) 换算:s m s m h km /6.31360010001/1=? =; h km h km s m /6.31/13600 110001 =?= (5) 物理意义:5m/s 指每秒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5m 。 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测量练习题

八年级测量练习题 1. 进行下列单位换算 8.75m = mm = km =?cm 61086.5 m = mm 2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测量单位是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 3.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 ,在物理实验中测长度往往都需要精确些,就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4. 一支新中华2B 铅笔的长度大约为 ( ) A. 17.5mm B. 17.5cm C. 17.5dm D. 17.5m 5. 某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25.76dm ,则此尺的分度值为 ( ) A. 1dm B. 1cm C. 1mm D. 1m 6.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对某一物理量的测量,需要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对测量仪器选择的方法是 ( ) A. 任何测量仪器都可以 B. 根据需要选择 C. 规格较大的仪器 D. 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7. 四位同学用分度值为1分米的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错误的测量数据是 ( ) A. 4.5dm B. 45cm C. 0.45m D. 45mm 8. 1.60m 106μ?可能是 ( ) A. 一个人的高度 B. 一本书的长度 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D. 一座山的高度 9. 在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会 (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10.如下图所示,该物体长度是 ( ) A. 10.94cm B. 10.9cm C. 2.9cm D. 2.94cm 11. 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的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 ) A. 分度值是1cm 的15cm 皮卷尺 B. 分度值是1mm 的1.5m 钢卷尺 C. 分度值是1mm 的米尺 D. 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cm 的硬杆长尺 12. 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米 ( ) A.一名学生的身高为16.3 B.一支铅笔的长度为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为1.9 13.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______,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14.有两个测量数据分别为28.4厘米和50.30厘米,试判断: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题 一、时间的估测 1.下面各事件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钟的是() A.人的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脉跳动一次 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次哈欠 2.一块橡皮从桌上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均为() A.0.5s B.2s C.3s D.5s 3.下列时间段与1min最接近的是() A.百米赛跑所用的时间 B.成年人吃一顿饭的时间 C.步行80 m所用的时间 D.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4.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下列哪项运动是不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 A.人的脉搏 B.日出日落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人的生长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1min时间的长短,小翔同学描述正确的是() A.中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书,1min时间只能读50个字 B.健康人的脉搏,1min时间跳动70次左右 C.人们呼、吸气5次所用的时间通常是1min D.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1min时间正常能骑行600m 6.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 .(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7.小黄测得自己每分种的脉动次数为70次,他用脉搏作为计时工具,测得从跑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的脉动次数是140 次,则他用的时间约为秒. 8.小宇平时测出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75次.在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小宇由于没有带手表,为了测出本班选手小慧的演讲时间,他采用了数脉搏的方式来估测.结果在小慧同学演讲时,小宇测出自己的脉搏共跳动225次,则小慧同学演讲的时间大约是 min. 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 A.日 B.小时 C.分 D.秒 2.走时准确的指针式手表的秒针,一昼夜内秒针转过的圈数是() A.24 B.1440 C.86400 D.43200 3.下列专门用来测定时间间隔的工具是() A.钟 B.表 C.停表 D.闹钟 4.一个石英钟的分针转1圈,则它的秒针转() A.5圈 B.60圈 C.100圈 D.3600圈 5.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我们称为() A.一夜 B.一月 C.一天 D.一星期 6.如图所示的秒表记录的时间是() A.2min10s B.34s C.1min34s D.4min1s 7.根据图,不用测算而可 以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A.长度 B.速度 C.质量 D.时间间隔 8.如图所示的工具中,不能用来测量时间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

6.3测量密度 一、选择题 1.小壮同学在测量橡皮块的密度实验中,先用天平测量出橡皮块的质量为m,再将橡皮块浸没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方法读数,然后算出橡皮块的体积为V。这样测得的橡皮块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A.不偏大也不偏小B.偏小 C.偏大D.不能确定 2.测量矿石密度时有以下过程:①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V1;②将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2;③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m;④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ρ。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正确的实验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 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图乙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44 g C.由图丙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20 cm3 D.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2.2×103 kg/m3 4.在下列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步骤中,你认为最合理的顺序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适量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④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3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③④① 5.小壮同学想知道一个质量为79 g的铁球是不是实心的以及它的密度,于是做了如下探究:把铁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收集溢出的水,然后把溢出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对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及密度的判断,正确的是(ρ铁=7.9×103 kg/m3)() A.实心,7.9 g/cm3 B.空心,2.63 g/cm3 C.空心,7.9 g/cm3 D.实心,2.63 g/cm3 二、填空题 6.三名同学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_cm3。 7.小壮同学在做测酸奶的密度实验时,先用天平测出酸奶与盒子的总质量是102.8 g,将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测量剩余酸奶与盒子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酸奶的质量是________g,酸奶的密度是____________kg/m3。 8.小壮同学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她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因为没有量筒,小壮用溢水法测

八年级物理速度距离答案

1?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一54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一个长700米的山东需要多少时间? 答4km/h=15m/s t=s/v=(200+700)/15=60s 2. 蝴蝶飞翔的速度是5米/秒,要非到距出发点0.6千米的花园,它要花多少时间? 答t=s/v=600/5=120s 3. 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形式,甲车速度为1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乙车发现到追上甲车形式了15千米,求乙车发现甲车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答设相距X. t=15/10=1.5s 30*1.5=10*1.5+X 4. 甲乙两抵相距7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向乙地开出,速度是15米/秒,一辆自行车同时从乙地出发驶向甲地,他们在离甲地54千米处相遇.求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答15m/s=54km/h t=54/54=1h v=s/t=(70-54)/1=16m/s

5. 一艘巡洋舰用70千米/小时的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0千米的一艘战斗舰,巡洋舰追了210千米,恰好赶

上战斗舰,求战斗舰的速度? 答t=s/v=210/70=3h 设速度为V 210=3*V+10 6用一只玻璃杯、水和天平测定石子密度,实验记录如下:杯子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l = 200g,放入石子后,杯子、水、石子总质量m2 = 215g,取出石子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m3 = 190g,求石子密度.? 答m 石=m2-m3=215g-190g=25g v石=v水=倒出水的质量/倒出水的密度=200g-190g/1g/cm3=2.5g/cm3? 7甲乙两同学分别在一跟铁管2侧,铁管长153米,甲在其一端敲击了一下,乙同学听见了两次声音?已知 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为0.42秒?求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 T 空=S 空+V 空=153M +340M/S=0.45S T 铁=T 空-0.42S=0.45S-0.42S=0.03S V 铁=S -T 铁=153M +0.03S=5100M/S 答: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为5100米/秒? 8题目: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鲁础营中学2014-2015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60分钟完卷) 班级姓名座号评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1.小明上完长度的测量这一章节后,就想试试自己是否会估算日常生活中常见 物体的长度,下列选项中,你认为他估算正确的是() A.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7dm 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 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D.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1.5m 2.做作业时,小红有道单位换算题做错了,请你帮她找出来() A.13Km=1.3×10 m B.5h=300min C.20m/s=72Km/h D.20Km/h=72m/s 3.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一物体的长度,则此物体的 长度为() A.9.8cm B.9.80cm C.3.8cm D.3.80cm 4.每到星期一都有隆重的升旗仪式,当国歌奏响红旗升起时,每个同学都要庄严 肃穆,行注目礼。选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红旗是静止的() A.学生 B.老师 C.教学楼 D.红旗上的五角星 5.关于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把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为参照物 C.参照物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D.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 6.对比以下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0m/s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10Km/h的速度在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 D.一物体从40m高空落下用了2s 7.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下面的现象中哪些属于机械运动()

A.飞奔的猎豹 B.心花怒放 C.电磁运动 D.五四运动 8.传说孙悟空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一个筋斗(约1s)能翻十万八千里(折合5.4 ×104Km),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105Km,估算孙悟空大约需要翻几个筋斗就可以到达月球()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9.甲乙两物体在同一段路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则所 用时间之比为() A.4:3 B.3:4 C.8:6 D.6:8 10.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匀速行驶,它的运动的v-t图像应该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8分) 11.(1)如图2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木块的长度为。 (2)如图3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___秒。 12.单位换算: (1)太阳的半径约为7×108m= μm; (2)人头发的直径约为7×10-5m= mm ; (3)早读时间约为0.5h= s; 13.小明乘电梯在上升的过程中,若选取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若 选取为参照物,则小明是运动的。若电梯在10s 内从一层直达八层,且每层楼高为3m,则电梯从一层直达八层的平均速度为 m/s,合计 Km/h。 14.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偷懒之前我们觉得兔子运动的快,而最终 裁判判乌龟赢。我们和裁判判断不一的原因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1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行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相连,让物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始,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教学器材: 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在线,讨论快慢 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示: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 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设计:(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 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 定落实.(2)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讨论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方案、分析论证误差的产生和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完成知识应用的案例和课堂检测的问题等.(3)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和时间 的认识,让学生来说应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应怎样测量,通过解 决在“知识应用”和“课堂检测”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感受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优化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适时运用投影、说明怎样进行读数.(5)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做好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的身高?”,“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要多长时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讲授新课 要测量就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有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作为时间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单位换算: 有了统一的单位就好进行测量了。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八年级物理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题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以0.1~100nm这样的长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1.76*10 9nm可能是()A一个人的身高B物理课本的长度C一座山的高度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D以上说法都正确 3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cm 4为了准确测量心率下列方法最恰当的是() A用停表测量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B连续测量3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计算出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C用停表测量半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乘以2,求出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D分别用停表测量安静时和运动后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求出平均值

5下面哪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4cm() A 一名男中学生脚掌的长度B一支钢笔的长度C一支手掌的宽度D人的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 6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A 2nm B 2mm C 2cm D 2dm 7李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如下,其中记录错误的一次是()A 17.31cm B 17.32cm C 17.52cm D 17.30cm 8下面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A 测量时,一定要从尺的零刻度线量起B测量时,刻度尺一定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 9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时,发现了悬挂着的吊钟,在摆动时具有____性,根据这一性质制成了测量时间的钟表.现在人们常用的计时工具是____、____. 10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40mm的是() A乒乓球的直径B物理本的宽度 C暖水瓶的高度D一个人的高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与路程的计算题含答案

目录 1.站在百米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发令枪的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参赛同学甲的成绩将会提高多少,你认为怎样计时才能比较准确的记录赛跑时间? (1) 2.打靶时,人在距离靶340m处开枪,1.5s后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求子弹离开枪膛的速度是多少? (1) 3.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默认看到闪电3s后听到雷声,问打雷的地方距离此人有多远?(忽略光的传播时间) (1) 4.一工人在房顶上敲打,每秒敲4下,一个观察者听到敲打声时恰好看到他把锤子举到最高处,问观察者和工人距离最短是多少米? (1) 5.某人在高处用望远镜看地面上的工人以每秒1次的频率敲钉子,他听到的声音时恰好击锤的动作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两次击锤声,求木工离他有多远? (2) 6.一人在北京歌剧院里看远处的观众,另一个在上海的居民坐在电视机前1m处收看演出,如果两人同时听到演奏声,那么北京的观众距离演奏者多少米?(北京距离上海1.47×106m,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2) 7.超音速飞机的速度常用马赫数来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速(声速是340m/s),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是2.5,那么它飞行的速度是多少若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1.7×106m,这架飞机从广州飞到北京要多长时间? (2) 8.一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约为2720m。沿水平方向飞行,某人听到飞机在他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抬头看飞机飞到前方多远的地方了? (2) 9.人耳能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为0.1s,求人至少离障碍物多远才能区别自己的原声和回声? (3) 10.利用超声波测量海洋的深度,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从海面上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信号经过6s后返回,则海水的深度是多少米? (3) 11.a)人站在两座平行的大山形成的峡谷之中,在他击掌后,分别在0.3s和0.7s后听到回声,若声音在1s内传播330m,则峡谷的宽度是多少? (3) 11.b)人站在两座平行的大山形成的峡谷之中,在他击掌后,0.3s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7s听到第二次回声,若声音在1s内传播330m,则峡谷的宽度是多少? (3) 12.某人在平行的陡峭的山谷里放了一枪,放枪的位置距离山谷右侧340m,1.5s后听到第一次回声。求: (1)再经过多长时间他才能听到第二次回声; (2)求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 (4) 13.某人在相距1000m的两山之间开枪后,听到两次回声,回声间隔为5s,问此人距离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 14.a)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可距离高山多远?(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4) 14.b) 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4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54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行驶的速度(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5) 14.c)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20m处鸣笛后,继续向前行驶40m时,司机刚好听到了回声,求司机行驶的速度。 (5) 15.a)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驶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可距离高山多远?(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5) 15. b)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40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行驶的速度(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6) 15............................................................................................................................................ 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全套附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下图,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A.B.C.D. 2、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A.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B.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紧闭室内的门窗D.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如图1所示,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的污染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装饰、美观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D、提高声音的音调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7、我国已进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不久,“神舟”六号将会将更多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8、如图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图1

初二物理速度计算题

初二物理速度计算题专项姓名: 1.摩托车用90km/h的平均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20km的卡车。追了270km才赶上,求卡车的平均速度。 2.一列车长160m,匀速通过一条长200m的隧道用了。若该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40m的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3.一辆卡车以54km/h的速度闯红灯。卡车开出6s后,交警以20m/s的速度追击,不计卡车长度,交警多长时间课追上该卡车? 4.小军乘坐一辆汽车行驶在限速为50km/h的公路上。他利用手表测得汽车每隔4s就驶过路边一根相距50m的电线杆。问:小军乘坐的这辆汽车是否超速? 5.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通过一座桥用了。已知火车长150m。桥长为多少? 、B两地相距300m,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骑自行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的速 度分别为V 甲= 6m/s、V 乙 = 4m/s,假如有一只猎狗不知疲倦的以V = 8m/s的速度 奔跑在甲、乙之间。问:在甲、乙两人出发至相遇时,猎狗跑了多少路程? 7.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8.小明站在行使的船上对着远处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若船行使速度为4m/s,空气中声速是340m/s,问小明听到回声时,船离悬崖多远? 9.小刚同学在山坳里大喊一声后经过3s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过了2s听到了第二次回声,请问两山之间相距多远? 10.傍晚用激光灯对着月球照射,后接受月球反射的光线,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教学目标1、知识...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设计:(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落实.(2)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讨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方案、分析论证误差的产生和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完成知识应用的案例和课堂检测的问题等.(3)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和时间的认识,让学生来说应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应怎样测量,通过解决在"知识应用"和"课堂检测"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感受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优化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适时运用投影、说明怎样进行读数.(5)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做好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的身高?" ,"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要多长时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讲授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做分组实验时,老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下面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单(摘要)。请你将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AB段BC段AC段 路程s/cm4556101 时间t/s3 2.8 5.8 平均速度v/(cm·s-1)________________17.4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做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检测物理试题 【答案】v= s t 刻度尺停表 15 20 变速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s t 。 [2][3]实验器材,除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外实验还需测量路程用的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用的停表。 [4]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 AB=45cm,t AB=3.0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v AB=AB AB s t= 45cm 3.0s =15cm/s AB段的平均速度为15cm/s。

[5] 小车在BC 段的路程为:s BC =56cm ,t BC =2.8s ,则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 v BC =BC BC s t =56cm 2.8s =20cm/s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20cm/s 。 (1)[6]由上面实验知AB 段的速度小于BC 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7]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______cm ,如果测得AC 段的时间t AC =2.5 s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______m/s ; (4)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v BC ,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将小车从B 点静止释放。 【来源】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s v t = 小 40.0 0.32 不可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 v t =。 (2)[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下落速度较小。 (3)[3]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中AB 段的路程是 AB s =80.0cm -40.0cm=40.0cm [4]AC 段的路程是 AC s =80.0cm=0.8m 那么AC 段的平均速度是 0.8m 0.32m/s 2.5s AC AC AC s v t === (4)[5]由于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从而得到小车在BC 段的运动时间,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