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红砖文化

合集下载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闽南建筑文化。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闽南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红砖红瓦。

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鲜艳的红砖红瓦。

红色,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繁荣和热烈。

这种红砖的运用,不仅赋予了建筑鲜明的色彩,还展现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红瓦则与红砖相得益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燕尾屋脊也是闽南建筑的显著标志之一。

那高高翘起的燕尾,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灵动之美。

燕尾屋脊的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

它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人才辈出,寄托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且,燕尾屋脊的造型独特,其工艺复杂,需要精湛的技艺才能完成,充分体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在闽南建筑中,石雕、木雕和砖雕等装饰艺术更是精彩纷呈。

石雕通常用于建筑的门柱、石鼓和栏杆等部位,其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

木雕则多见于门窗、梁枋和斗拱等处,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砖雕则常出现在墙面和屋脊上,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达了闽南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闽南建筑的布局也颇有讲究。

常见的有“四房看厅”“五间张”等格局。

房屋多为四合院式,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体现了闽南人重视家族团结和秩序的观念。

而且,闽南建筑注重通风和采光,房屋之间通常留有天井,既能让阳光照入室内,又能保证空气的流通,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闽南建筑还常常运用蚝壳墙。

这种独特的墙体材料,是将蚝壳与灰土混合堆砌而成。

蚝壳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潮性能。

在泉州的一些古老建筑中,蚝壳墙依然保存完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闽南建筑中的防火墙也是一大特色。

防火墙高耸厚实,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摘要通过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演变、现代发展及未来展望,指出了该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空间形制、建筑形态、材料利用等方面传承和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文化认同引言闽南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传统建筑方面能够体现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在创造风格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

1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闽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陶唐时期,而在隋唐时期,闽南地区开始出现以木材和竹子为结构骨架,以泥土、青砖、青瓦、花岗石为建筑材料,同时采用斗拱和悬山式等传统建筑技法的建筑形式。

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大量的园林建筑、宗祠、民居、府第、钟楼、鼓楼、牌楼、桥梁和墓葬等建筑遗迹留存至今。

在传统建筑发展历程中,很多建筑始于民间,历经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中,园林建筑、宗祠和民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三大类别。

园林建筑是闽南文化的代表,营造了既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又把闽南文化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与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

宗祠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由家庙发展而来,承载了宗族的传承和依附、信仰和礼仪、历史文化和社会秩序等多重意涵。

民居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建筑,以土政掌握为核心,讲究阳宅选址、气运格局、用材装饰、节令礼制等规矩,形成了多样的居住体系和富有装饰性的建筑风格。

闽南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纯朴、雅致、端庄、和谐为特点,表现了闽南人民精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凝聚着千百年来建筑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形象地概况了闽南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其外观特点为高大挺拔,形体厚重,屋檐翘翹,构造严谨。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厦门,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相辅相成。

闽南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保留着历史的印记,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闽南古村落。

本文将带您一起领略厦门闽南建筑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一、闽南建筑特点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红砖青瓦”为主要特征,建筑物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当地的花岗岩石料、黄泥瓦为主。

闽南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讲究均衡、对称,注重层次感和轻重变化;在建筑装饰上善用各种砖雕、石雕、木雕和泥塑,充分表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闽南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物往往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

二、厦门特色建筑1. 鼓浪屿风格建筑鼓浪屿是厦门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建筑主要由中外交融的各种建筑风格组成。

西式建筑有平房、别墅等,保存完好,中西融合的古建筑也是鼓浪屿的一大特色。

古典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的建筑与中国式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风采。

2. 沙坡尾风情街位于厦门岛西南端的沙坡尾,是厦门保存最完整的近代西洋古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风格大多是近代欧式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

在这里,游人可以欣赏到各种西洋建筑的独特风采,感受到厦门曾经的繁华。

3. 厦门大学白城厦门大学,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鼓浪屿,是一所以世界闻名的高校。

其建筑风格以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散发出浓厚的学府氛围。

白色的建筑,青翠的植被,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1.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厦门传统建筑的杰作,它是闽南传统村落建筑的代表。

土楼为圆形或方形建筑,主要用土和石头建造,厚重坚固,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内部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

2. 传统闽南民居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四合五天井、二路三分院为多见,建筑结构和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厦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

红砖古厝——精选推荐

红砖古厝——精选推荐

红砖古厝摘要:本文首先着笔于对红砖古厝的分布以及建筑形式特点的介绍,然后通过对丝路之舟小队访新垵村,寻红砖古厝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述,对红砖古厝现今分布和保存状况作一个粗略的小结,在此基础上对红砖古厝背后之文化,以及保护红砖古厝的重要性略谈感想。

一、红砖古厝的分布以及特点红砖民居分布于戴云山脉博平岭以东的闽南广大沿海各县市和金门、台湾地区,闽中的莆仙地区的少数县市也有。

主要是由于闽南有高品质的红土,可烧制出色彩鲜艳、永不褪色的红砖红瓦及其它红土艺术品,加上闽南地区盛产的各种形制花岗岩建筑材料及闽南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等各种元素糅合而成,造就了今日广布闽南的“古典大厝”。

它聚落于乡间原野,辉映于林间竹下,蓝天下红墙燕尾,显得十分轻盈灵动,是闽南大地的锦绣艺术品。

福建有四大民居,即土楼、土堡、红砖和灰砖民居,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厦门红砖民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在选址上,厦门的红砖民居,多为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环境,房屋坐北朝南,环境怡人舒适。

其次,厦门红砖民居的墙面砌筑也很有特色,它的前墙或主墙有非常漂亮的空斗砖砌,砖头不是一块一块砌的,而是4块砖头别成一个中间空的空斗,是一组组砌起来的,这是闽南民居,特别是厦门民居特有的。

红砖民居注重墙面特别是正面的砌筑,以红砖组砌成吉祥的图案,十分美观,而且永不褪色。

比如砌成万字形、寿字形、棱形、八角形、双环金钱形,寓意吉祥如意、发财添喜、长寿延年等。

此外,红砖民居的第三个特点是使用了比较成熟的木雕工艺和砖雕工艺。

红砖民居的室内装饰十分讲究,在中厅设挂落、飞罩、天湾罩、神龛,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那些斗拱、枋额、雀替甚至瓜柱、月板、屏门、太师壁等都是漆金浮雕、透雕,虽然经历百年风霜,至今仍金光灿烂。

最后,在形制上,厦门的红砖民居,大多是二落一院、三落二院、四落三院的四合院,也有五落四院的大厝。

这种四合院的功能,以前堂后室的布局为基准,即前落为开放性的堂屋,后落具有私密性的居室,一般是越往后限制越多。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

红砖的制造
红砖的制造
泉州红砖的制造过程非常独特。首先,选择具有粘性的土壤,将其浸泡并搅 拌均匀。然后,将搅拌好的土壤放入木制模具中,压制成型。最后,将砖坯晒干 或用火烘干,再进行打磨和抛光。这样制造出来的红砖质地坚硬,纹理清晰。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泉州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以简约、实用为主,同时也融合了闽南文化和海洋 文化的元素。在建筑结构上,红砖的线条和形状非常注重对称和和谐。在装饰细 节上,红砖与石雕、木雕和灰塑等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外,红砖 还常被用于铺设庭院、公园和街道,构成美丽的景观。
四、结语
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 化遗产。红砖作为建筑材料之一,在当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精心打造。这些红砖 装饰不仅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 展。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红砖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泉州这座历 史悠久城市的独特魅力。
结论
结论
泉州红砖建筑装饰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它不仅代表了泉州人民的勤 劳智慧和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了泉州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保护和发展红 砖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 力和魅力。
谢谢观看
2、工艺价值
2、工艺价值
红砖的烧制和拼接工艺是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烧制过程中, 匠人们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才能使红砖达到最佳的色彩和质量。在拼接过 程中,匠人们需要运用各种砌筑技艺和粘合材料,才能使红砖紧密相连,构成牢 固的建筑结构。这些工艺技术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也使红砖 成为了传统民居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 砖文化”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终年花果飘香。其次,闽南有漫长的海岸线,厦门干脆就是个海岛,面向世界的海洋对于闽南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后,闽南却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的两个,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泉州的闽南建筑有哪些特色

泉州的闽南建筑有哪些特色

泉州的闽南建筑有哪些特色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

闽南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艺术的结晶,展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闽南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红砖红瓦是其标志性的元素之一。

红砖经过精心烧制,呈现出鲜艳而持久的红色,给建筑增添了热烈而浓郁的色彩氛围。

这种红砖不仅美观,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潮性能,适应了泉州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

同时,闽南建筑还大量使用花岗岩石材。

石头被巧妙地运用在建筑的基础、门框、窗框和台阶等处,坚固耐用,又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稳重和古朴的气息。

在建筑布局方面,闽南建筑注重对称和中轴线的设计。

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通过前后进落和左右护厝的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层次分明的建筑群。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严谨和秩序,同时也满足了家族聚居的生活需求。

院落之间相互连通,通风采光良好,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闽南建筑的屋顶造型多样,富有变化。

常见的有燕尾屋脊和马背屋脊。

燕尾屋脊线条优美,高高翘起的两端形如燕尾,展现出灵动和飘逸之美,通常用于庙宇和官邸等重要建筑,象征着尊贵和权威。

马背屋脊则形似马背,圆润流畅,常见于普通民居,给人一种朴实和亲切的感觉。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精美的剪瓷雕和交趾陶,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建筑装饰方面,闽南建筑更是极尽精致之能事。

木雕、石雕、砖雕和泥塑等工艺被广泛应用。

门窗、梁柱、斗拱等部位常常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纹样等,寓意着美好和幸福。

石雕多用于建筑的基座和栏杆,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砖雕则常常出现在墙面和屋脊上,以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泥塑则常用于装饰屋顶和墙面,造型生动,色彩鲜艳。

闽南建筑的外墙也是一大特色。

墙壁常常采用“出砖入石”的砌法,即将红砖和石头交错堆叠,形成独特的纹理和图案。

这种砌法不仅美观,而且坚固耐用,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的侵蚀。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出砖入石”工艺探讨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出砖入石”工艺探讨

1“出砖入石”建造工艺的来源“出砖入石”这一建造工艺,相传最早出现在明代。

第一种说法是当年闽南地区沿海一带遭到倭寇侵袭,建筑变成一片废墟,泉州人民利用残破的砖石,重新砌筑和修整,由此形成了“出砖入石”的工艺做法并沿袭至今。

第二种说法是,明代万历年间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地震后的泉州只剩断壁残垣,百姓利用废墟中破败的砖瓦重新修葺建筑,便形成了“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

灾难后,就地取材的无奈之举,成就了闽南建筑错落有致,红白相间、自然质朴的独特效果。

建造的石材可以抵挡海风的侵蚀,坚固耐久。

石材与红砖这两种材料,一则材质质感不同,二则颜色差异较大,对比强烈,加之尺寸不一,用相对规律的砌筑方法来叠合垒砌两种材料,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与美感。

石材的粗放与红砖的细腻,色彩的灰白与暗红的冲撞,体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

将被破坏后的建筑材料修整后重新利用,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改善,体现出了古人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可谓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当地红砖和石材的历史发展概况2.1红砖的历史发展《福建史志》记载,在两晋隋唐时期的古墓葬中,便有红砖使用的迹象,但其使用量仅占同时期的20%~40%。

而南宋以后墓室中开始大量出现红砖,且作为闽南传统建筑材料在建筑中使用并一直延续至今[1]。

因红砖红瓦的烧制工序比青砖少,工艺相对简单,易于生产,因此红砖红瓦被普遍使用。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闽南地区属于沿海地带,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要地貌。

土壤以红壤和黄壤较为常见,这一类土壤中富含铝硅酸盐与铁等金属离子,在砖瓦的烧制过程中,这些成分可以使红砖得到充分的氧化,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红色。

因此,地域优势大大促进了红砖文化的发展。

2.2石材的历史发展在新石器时代,石材就开始作为自然地基应用于建筑中。

到了宋元时期,石构建筑开始迅速发展。

南宋时期,泉州开元寺的建造材料由砖被改为石材,花岗岩经过精细雕琢,垒砌于开元寺的塔壁之上。

福建省建筑类型

福建省建筑类型

铺设。
形成独特的围合民居形式。
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建筑采用毛 石或大鹅卵石作为基础,和勒脚, 形成一圈石墙脚。
建筑入口处以白灰抹面,并彩 绘大面积门饰。
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夯土外墙,土 楼的屋檐向外侧出挑较远,形成 大出檐的建筑形式。
03 闽西(客家汀州)—青砖灰塑空斗墙,黑瓦悬鱼大漏窗。
客家建筑中墙面多采用青砖作为 砌筑材料。
由于海风含有盐分,海岛建筑普 遍使用较小的窗户,以减少室内 家具受到盐雾侵蚀。
由于海风强劲,屋檐容易被海风 掀翻。所以海岛建筑的檐口较为 窄小,形成窄檐。
为了防止瓦片被海风吹散,海岛 建筑的瓦屋面上多用石头或砖块 压紧,俗称压瓦石。
房屋结构多采用青石方柱支撑。 柱石略微突出墙面,造型上作为 墙身材料的收边。
建筑采用石基础,地面以上石块 斜形砌筑至窗台高或一层楼高, 形成石台基。
02 闽中(尤溪)—黑瓦粉墙长披檐,隆脊悬山木墙裙。
屋顶颜色较深,多使用黑色板 瓦铺设。
建筑墙面使用白灰粉刷,形 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白墙,俗 称粉墙。
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墙身,在建筑 各部位广泛设置连续的长披檐, 既实用又美观。
屋脊多以琉璃彩瓦铺饰或绘制各 建筑一楼临街形成行人走廊,二
种吉祥纹饰形成彩脊。
层以上作为楼房,好像骑在一楼
之上,称为骑楼。
山墙多按照“五行山墙”形制设 计,并使用白灰粉装饰,俗称马 背或和尚头。
01 闽南(莆田)—曲坡文脊砖间石,琉璃垂莲诗文墀。
屋面向两端起翘的同时,坡向也 莆仙建筑中,屋脊出挑的俗称
的独特墙面形式。
个木质门罩。
称山水头。
06 海岛(平潭) —硬山石墙平屋脊,小窗窄檐压瓦石。
屋顶采用硬山顶的形式,直接用 山墙支撑屋面。部分山墙按照 “五行山墙”形制设计。

闽南红砖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及探究

闽南红砖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及探究
园林与景观设计
闽南红砖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及探究
郑烨
(身份证号:350321198409301955)
摘 要:闽南文化中,红砖文化占了重要的地位,而最大的特色应属它的装饰在建筑、庭院、小品等方面的应用普及。
运用红砖材料进行装饰、塑造,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红砖文化。“红砖文化”不止是闽南古厝建筑文化发展的
质享受的生活点滴。红砖文化的典型工艺特征分以下几种方式:
3.1 出砖入石
图1
“出砖入石”是闽南古厝民居中独特的砌墙方式,采用形状各 异、质地自然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错落有致,交垒叠砌。大小各 异的砖与石,以大块花岗石与片状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 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朴实之美。多样不规则的结构,烘托出 厚实、刚毅的砖石气势。独特的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 且古朴美观。因而,被广泛应用,成为闽南文化的活化石。
缩影,是闽南人的精神诉求的表达,更是闽南人的文化自信。在闽南文化中,红砖文化占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闽南红砖;砖砌工艺;实例及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19)10-0027-02
引言
红砖文化是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和文化底蕴。闽南人对红色有着独钟的文化情怀,它赋予吉祥、 喜庆之意。随着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概念 的出现,红砖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多样性、丰富 性、创新性的突破。本文主要探析红砖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研究。
1 闽南红砖的地域特征
闽南传统红砖古厝建造受气候、文化、地域影响,受到当地历 史人文,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及和经济条件影响,是形成地域古 厝特征的根本。闽南红砖古厝不仅受到地域文化渗透,而且成为 闽南文化的载体,是闽南人的审美观赋予闽南文化社会价值和 情感体现。

闽南红砖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利用初探

闽南红砖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利用初探

闽南红砖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利用初探摘要:闽南古厝来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易激发。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闽南古厝在美术课堂中的开发与应用,丰富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能通过课堂让学生见证历史的特色建筑,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从实际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古建筑的态度。

关键词:闽南红砖文化;厦门古厝;美术课程资源;艺术;初探2001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渊源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民族建筑当是其中的炫丽的奇葩,而民间人们住的建筑,简称民居,是人们在撑起的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而逐渐形成的建筑形式。

笔者在学生时代从民居的邮票中看到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民居,很是喜欢,后来有机会亲眼看见有气派的北京故宫,婉约的苏州园林,徽州朴实的黑瓦白墙等,当然我也深深的知道在我身边——厦门特区的郊区厦门海沧新安也有这类独具特色的古建筑。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发扬是个艰巨而又严峻的任务,在当今西方强势文化占主导的环境下,教育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学校教育中,美术教育在该方面需付出的努力似乎比其他科目更大。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很多本土文化是以视觉的形式存在的,比如中国的壁画、剪纸、雕塑、建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古建筑的消逝,作为闽南地区又是特区的厦门,如何保护古建筑,如何让现在的学生能对就在身边即将消逝的古建筑多些了解,这就需要美术老师加以开发利用这块本土资源。

闽南红砖极具鲜明的独特风格,台湾的一首歌《故乡》中的歌词“有间厝,用砖仔砌,看起来普通平台,时常出现我的梦中,那就是我的故乡……”用闽南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思念那个用砖仔砌起来的“厝”,更是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文化,也道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斩不断的情缘。

闽南建筑的红砖情节_闽南乡土色彩_闽南红_体验

闽南建筑的红砖情节_闽南乡土色彩_闽南红_体验

闽南建筑的红砖情节——闽南乡土色彩“闽南红”体验曾舒凡 厦门大学国际学院 361005摘 要 :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广大地区民居而独树一帜。

闽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色彩体系——“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使得它更具有地域代表性,成为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

因此有学者们将这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色彩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以“红砖区”与“灰砖区”来划分福建传统民居,并将建造有闽南传统红砖建筑的地区划为“红砖文化区”。

本文拟以代表闽南民居红砖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红砖为出发点,探析红砖形成的种种历史渊源;阐明以闽南乡土材料制作的红砖在闽南区域环境内的适应性;及由红砖抽提的乡土化色彩元素“闽南红”的色彩艺术表现力和区域可识别性。

Abstract: "Bricks-allocated for Whitehead, out into the stone slabs Dovetail ridges, Palace restaurants with red tiles" make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southern Fujia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other vast areas other residential areas and independence a unique identity. Taiwanese traditional houses have special architectural color system – "red-brick Whitehead" gorgeous red style, make it more geographically representative, the Taiwanese traditional houses become a symbol. Thus some scholars have ge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lors as a Taiwa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bricks" and the "gray zone" to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Fujian resid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traditional red brick building is zoned "red Cultural District."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Taiwanese residents of the red-brick main building materials -- brick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formation of red brick various historical sources; Taiwanese native to clarify material in the production of red Taiwanese region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and extracts from the native red color element "Taiwanese red" color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o be identifiable region.一、闽南地域划分闽南地区就地理位置而言,泛指中国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行政区域上以厦门、漳州、泉州为主。

闽南建筑文化特色总结

闽南建筑文化特色总结

闽南建筑文化特色总结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闽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本文将对闽南建筑文化的特色进行总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红砖白石红砖白石是闽南建筑的典型特色之一。

红砖和白石的搭配使用,形成了闽南建筑独特的色彩对比和视觉效果。

红砖和白石的组合也体现了闽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燕尾脊燕尾脊是闽南建筑独有的屋顶造型,其形状如同展翅飞翔的燕子,寓意着希望和吉祥。

这种独特的屋顶造型,使得闽南建筑在众多建筑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3. 精细装饰闽南建筑以其精细的装饰工艺而著称。

无论是门窗、梁柱、还是墙壁,都充满了精美的雕刻和绘画。

这些装饰不仅使闽南建筑更加美观,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4. 骑楼骑楼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沿街而建的楼房,底层沿街面后退并留出公共人行空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骑楼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形式,反映了闽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文精神。

5. 厝垵厝垵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居住形式,它通常是由一个家族或一个社区共同居住在一个传统的四合院中。

厝垵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观念和乡村文明的特点。

6. 深井深井是闽南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通常是由一个垂直的井筒和一个水平的通道组成。

深井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闽南人民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和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7. 园林闽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于世。

闽南园林注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通过借景、堆石、引水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

闽南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特色,以亚热带植物为主,营造出浓郁的南方园林氛围。

8. 文化融合闽南建筑文化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

闽南红砖古厝吉祥纹样的传承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闽南红砖古厝吉祥纹样的传承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闽南红砖古厝吉祥纹样的传承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摘要:闽南红砖古厝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衍生出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闽南红砖古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价值,给现代设计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因为现阶段传统纹样和现代设计有着越来越多的交汇,并且这样的设计理念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因此如何将闽南红砖古厝纹样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是当前现代设计发展中要努力实现的。

本文基于这一主题,先说明闽南红砖古厝纹样的传承,后重点分析闽南红砖古厝纹样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闽南红砖古厝;吉祥纹样;传承;现代设计引言:“厝”是闽南语中是房子的意思,最为典型的是红砖民居。

说到闽南古厝,红砖墙,花岗石,艳丽的装饰,曲面屋顶等形象就会跃然眼前。

闽南红砖古厝纹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也和我国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悠久的演变历史,不仅具有较为独特的造型风格,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心灵上的满足。

而且传统的吉祥纹样还具有十分浓郁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有较为丰富的色彩,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情感。

一、闽南红砖古厝传统吉祥纹样的传承我国福建省的南部称作闽南地区,“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为代表。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是特色。

闽南红砖古厝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纹样不仅是一种装饰品,同时也是闽南地区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果,有着较为鲜明的特色。

传统的吉祥纹样有着自身较为独特的视觉艺术表现,有着较为独特的特性。

闽南的师傅们在实践中提炼出种类丰富且表现手法繁多的装饰纹样,古厝中装饰纹样较为集中的地方如大门两侧、檐廊、梁枋等处,主要以剪贴、雕刻、拼砌等手法展现,富有闽南地域特色及生活情趣。

吉祥纹样也具有传承性,因为我国很多较为古老的吉祥纹样是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而延续发展下来的在多年的发展中,受到一些历史原因的影响很多的吉祥纹样也在不停的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吉祥纹样自身所具有的深层含义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因此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红砖古厝介绍

红砖古厝介绍

红砖古厝介绍红砖古厝,又称红砖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典型代表。

它以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砖古厝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砖古厝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庄重典雅的官式建筑,也有民间特色的民居建筑。

这些古厝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盖青瓦,墙体则以红砖为主。

红砖古厝的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和谐,强调中轴线的运用。

在空间处理上,红砖古厝注重内外空间的交融,既保证了居住者的私密性,又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开阔通透。

红砖古厝的设计充满了人性化的考虑。

为了适应福建地区的多雨气候,红砖古厝的屋顶设计得较为陡峭,有利于雨水的排放。

此外,红砖古厝的窗户较小,既能防止阳光直射,又能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在装饰方面,红砖古厝注重细节的处理,如雕花窗棂、精美的门楼等,都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

红砖古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红砖古厝的建筑技艺达到了巅峰。

在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等地,红砖古厝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古厝见证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世代居民的生活记忆。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红砖古厝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红砖古厝的保护和管理,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通过修复和改造,使红砖古厝焕发新的生机。

红砖古厝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也是闽南地区文化的象征。

它们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红砖古厝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得以延续辉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红砖古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加强对红砖古厝的保护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红砖古厝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闽南红砖雕刻浅析

闽南红砖雕刻浅析

闽南红砖雕刻浅析格式后来被嫁接到传统民居建筑之上。

此外人们对红色的偏爱以及红色这种暖色调对于闽南地区阴寒潮湿的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红砖起厝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

闽南砖雕的特点其次是“细”。

做工上讲究精雕细琢,装饰上讲究严格缜密。

闽南砖雕从红砖的制作到图案的雕刻都力求精益求精,其开采时土壤的选择,烧制时火候的把握都尽量做到标准有序,只有烧制出高质量高规格的红砖,才能雕刻出精美的图案。

雕刻时必须心中有数,下“笔”从容,大幅砖雕图形需要拼砖完成的还应该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

砖雕不同于石雕、木雕,是一种易碎之物,因此在红砖上做文章需要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以细腻的“笔”触、入微的心思,用心去雕琢,同时还要求无论是形象的刻画还是构图的布局都要有全局的观念,如此才能构造出严密精致的砖雕。

闽南砖雕的特点第三是“变”。

一是图案风格迥异、种类繁多。

考古出土的纹饰墓砖就刻有龙纹、鱼纹、篦梳纹、花草纹、阮纹、人物纹、佛教僧侣纹等,其中僧侣纹的就有分头顶圆髻佛光、双手合十、头戴冠盘腿坐姿等纹饰,人物纹的有端坐、拄杖等纹饰。

(图9、10、11、12、13、14、15)至于闽南建筑上的砖雕题材那就更加丰富,各种各样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人物故1/ 5事、几何图形,以及一些祥瑞异兽,如麒麟、凤凰、仙鹤、白鹿等都被搬到了红砖之上,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二是形式复杂多变、灵活多样。

闽南砖雕有单砖雕和拼砖雕及拼花等多种形式。

平常的闽南民居建筑大多采用单砖雕,即在一块红砖上雕刻花鸟、人物、祥云、山水等图案的雕刻,砖雕面积较小,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规模较大的古大厝、寺庙建筑、名人居所往往需要复杂多样的拼砖雕组合方式,拼砖讲究主题明确、搭配得当、布局合理,在吸收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后,闽南建筑融合了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利用红砖在古厝大门两边或外壁墙面拼装成各种不同图形的纹饰,并按题材的复杂程度,选择浮雕、平雕、线雕、镂雕等不同的雕刻手段进行修饰,以达到美观、大方的艺术表现形式。

华美“皇宫起” 绚丽“闽南红”——厦门传统红砖民居建筑赏析

华美“皇宫起” 绚丽“闽南红”——厦门传统红砖民居建筑赏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泉州和漳州之间,是闽南地区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中心城市和重要海港,也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承载地。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传统红砖民居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考古和文物调查资料证实,厦门早在宋代已出现传统红砖民居,历经元明时期发展,到清代和民国早期达到鼎盛,红砖民居成为厦门最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

历史上闽南地区曾多次移民入迁,中原文化经与当地闽越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以闽南语为主要方言并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相通的闽南文化。

同时,厦门因处于闽南中心地理区位,民居建筑的建造匠师、建筑材料多来自相邻的泉州和漳州,厦门民居的建筑风格、建造技艺及装修装饰上融合了泉、漳两地民居的诸多特点,成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重要代表。

1 外观特征厦门传统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不同于周边区域的闽中莆仙民居、粤东潮汕民居和闽西客家民居,而是自成体系,尤其在外观和造型上以象征喜庆、富贵的红砖色外貌和宫殿式古厝为主要特征。

红砖色外貌是指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红砖和红瓦等“红料”,以红色板瓦铺设屋面,以红色“胭脂砖”和深红色甓砖砌建墙体,又以红色方形“斗底砖”铺就地面。

因此,从建筑的屋顶、墙身到地面在视觉上普遍为红色,形成了“闽南红”的建筑特征。

宫殿式古厝是厦门传统红砖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多为体量较大的民居,具有宽大的流线型屋面,特别是曲线型屋脊的两端以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最为醒目。

这种以庄重、古典风格为典型特征的双曲屋面,如同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而被学者称为“皇宫起”官式大厝(图1)。

2 起源历史厦门传统红砖民居主要是砖木结构,以及利用当地盛产的花岗岩作为墙基和墙裙。

闽南地区处在东南沿海,属于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气候,多雨、潮湿、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砖木结构建筑容易腐朽、蚁蛀,因此至今保留下来的早期红砖民居数量很少。

除了少数可溯及明末和清初以外,现存主要是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的建筑。

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

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

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豁达的性格。

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

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

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建造技艺: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

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

闽南红砖建筑砖雕艺术探究--以馆藏

闽南红砖建筑砖雕艺术探究--以馆藏

闽南红砖建筑砖雕艺术探究--以馆藏«八仙过海»组雕为例林珊娜【摘要】Located at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 ian province,Quanzhou is one of the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and well known for its richness in cultural deposits,the start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East Asia City of Culture,which shows its district core in cultural aspect,especially its red brick architecture.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 brick architecture of Quanzhou have made itself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in Fujian brick architecture system.However,the arts of brick carving are facing the predicament of disappearance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e article here takes group carvings of “the eight immortals soaring over the ocean”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arts and values of brick carving in south-Fujian buildings in order to promote more researches and protec-tions for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文化底蕴丰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亚文化之都,闽南文化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当中的红砖建筑尤为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卷第2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
闽南的红砖文化研究
□王燕美
【摘要】闽南的红砖文化是闽南一代最具历史代表意义的文化之一,红砖为当地所产,原料为红色的土壤所烧制,当地人们对红色有特殊的喜好,红砖可以根据不同规格形状拼贴美丽图案,还可以雕刻精湛的图形。

红砖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它对城市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红砖文化;雕刻历史;城市景观
【作者单位】王燕美,泉州师范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一、红砖文化产生的背景
红砖文化产地为泉州,但是周围城市厦门、漳州、泉州与莆田的绝大部分沿海地区也受其影响,红砖文化的产生离不开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中西合璧,首先是受到本土的影响,闽南为红色土壤,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烧制成红砖与青砖,其中红砖被人们所喜好,因为闽南人们对红色有特殊的喜爱,闽南相对国内其他地区,四季温差不大,以夏季为主,所以环境潮湿,而红砖有坚固、耐磨、防水、防潮等作用,与闽南的气候相适应,还有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其次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早在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不仅给闽南地区带来了海上交通的发展,也增进了文化交流,其中红砖文化就是一个事例,用红砖砌成多种图案,组成了鲜艳、绚丽的红砖文化,也证实了其手法与伊斯兰古建筑有相似。

二、红砖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拼贴和雕刻
(一)拼贴。

根据红砖的不同形状和规格拼接,红砖的形状有六角、八角、圆形、古钱币形状,海棠花形,葫芦形状等,有的砖上印有深色的条状,闽南人们叫它为“雁只砖”,拼贴出多样的形状,各种形状都有人们赋予他们的寓意。

其中六角形代表长寿,八角形代表的是吉祥,圆形代表的是圆满,钱币的形状代表的是富贵,葫芦形状代表的子孙满堂等。

人们通过创造这些形状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

红瓦顶、红瓦筒、红砖屋脊、宅内铺的红地砖都是通过拼贴的形式存在于建筑的各个部分,红砖在建筑中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代表着人们的生活红火起来。

(二)雕刻。

一般为红砖白底,色彩上对比强烈,新颖、灵活。

雕刻的内容为植物、花鸟图案,民间工匠精心雕琢,有着高潮精湛的工艺,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红砖雕刻,物象生动而富于变化,景物层次分明,反映出砖雕工匠们的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对整体浑然一体,采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庄重而典雅,具有丰富的生活意趣,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民间工艺将这种具有富有文化内涵与寓意深刻的美好祝愿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绘出图案来,反映了闽南人们的性格:闽南人精明开放、耐心细致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对华美艳丽、精致繁复的偏爱。

三、红砖文化的价值
红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普通的砖的作用使建墙起到保护的作用,唯独闽南一带在砖上精心加工,他不仅起到建墙的作用,人们赋予它的深层的寓意不可忽视,它不仅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承载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

(一)城市建筑。

除了墙上外,红瓦顶、红瓦筒、红砖屋脊、宅内铺的红地砖都体现了闽南的红砖文化,红砖从表现上整体统一,在墙的造型上花样也是最具变化性,最具美感之一,颜色造型都符合闽南人们的生活习俗,构成了一副独特亮丽的风景,每一个构件,大到一堵墙,小到一块砖,都是经过精雕细刻,最后拼贴组合成的。

他成了整个城市空间的中心和视觉的焦点,在城市建筑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它给人以美感与祝福,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层次和艺术格调。

出砖入石,因地制宜,砖石混砌使用,最初的想法可能是因为节约红砖,最终就想起了砖石混砌的点子。

有创意,打破了之前的墙体统一的概念,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它并不是完全抛弃了审美,相反,在审美方面,做的更加到位,出砖入石既表现了乡村文化,朴实、有亲和力,又表现出一种韵律,独特、有代表性,看似格格不入的元素结果被人们设计的如此的融洽、统一、有独特的风格,这就是闽南的建筑风格,不变的风格。

(二)城市利益。

人们的居住环境,审美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淘汰,不断地更新,而闽南的红砖文化得到了闽南人们的很好的保留,这与年代有关,这是一个复古的年代,对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国家有相关的政策,闽南比如现在保留完好的“蔡氏古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们成为“活着的古城”,供世界各地的游客观赏,而且赢得世界各地专家的好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相信在以后它会为闽南创造更多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上的,依据其丰富的内涵能够创造出精神上的利益,影响到后代。

(三)闽南走向国际化。

人们到福建或者是泉州首先想到的是也许就是闽南的古建筑,他已经成为闽南一带最为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景观了,被人们记住,也因为闽南的古建筑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2期
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王朴张顺友任莎莎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阶段,针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更具必要性,通过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并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感恩意识;民办高校;大学生
【作者单位】王朴,张顺友,任莎莎;河北传媒学院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其组成结构的复杂多样,形成了以下特点: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但对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少数学生缺少志向和远大目标;基本道德水准呈提高趋势,但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但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有较强的求学求知欲望,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持久;技能特长优势明显,但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平衡。

这些特点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而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自我关系中的感恩意识缺失,需要加强感恩意识培养。

1.自我价值迷失,需要加强感恩意识培养。

民办高校大学生渴望成才,且其心理价值取向日趋务实,但存在片面追求物质功利的倾向,并且由于其具有强烈的自卑而对就业普遍不抱乐观态度。

这样就由认知的偏差导致了自我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确。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其明确其价值所在,建立起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而不是纵容其沉迷于网络、游戏、所谓“爱情”之中,将自己的学业荒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

2.自我生命保存,需要加强感恩意识培养。

生命不论对于人还是动物,都只有一次,当前民办高校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没有很好的理解,由此引发的自杀以及犯罪层出不穷。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生命有更深入的理解:《孝经·开宗明义》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中国传统观念中将爱惜自己的生命赋予了“孝”的精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泉州这个沿海的古老的城市,使闽南走向世界,吸引各界人士到泉州,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四、红砖文化的地位及对闽南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当时的厅堂是集中体现传统文化和主人文化素养的一个场所,集中显示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财力、文化教养等,是全宅最重点的装饰,而厅堂的重点部位还有房间的入口一般都有美丽的砖雕;厅堂、房间的地砖大都是红砖铺砌。

由此可看出红砖在住宅中的作用之大。

在泉州到处还可以看到红砖文化包括现代的一些建筑,继承与借鉴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但是近几年看来闽南不管在建筑风格上还有创新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也许是继承优良文化的传统的同时也相对的禁锢了闽南人们的思想。

闽南建筑相比其他地区的建筑的区别更准确的是优势在于它有海洋文化的掺入,有更大的、更广的发展空间,但在泉州有些地方把西方的建筑直接按部就班的,还有中西结合的,让人们很难看到闽南建筑近代的发展,在这创新的时代,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后人遗留的丰厚建筑文化的同时,更应借鉴古文化来再创辉煌。

闽南地区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在泉州人们对红砖文化的心理又有什么变化呢?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就像泉州现代建筑很多地方都比较现代,许多的地方也会出现很明显的西方风格,人们会觉得社会是发展的,建筑是一个
城市的风貌,也应该是不断的变化的,所以他们拒绝了闽南古建筑的继续生存;或者现在是复古的年代,人们的心理上比较喜欢怀旧,所以泉州的红砖文化就会被保留,就现在的蔡氏古民居、泉州的中山路旁都完整的保留了红砖文化,成为了很出名的旅游景点。

五、结语
红砖文化,他与众不同的外观形态,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代表闽南,代表中华文化的一种人文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红砖文化在闽南地区仍大量的保留,他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供全世界的人们旅游参观,它古老但是不过时,他靓丽而夺目,红砖文化结合了书法、绘画、雕刻技术等为一体,组成了庞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全部体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人生追求,对我们了解封建礼仪、封建思想等封建文化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他是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志坚.闽台居民建筑的深渊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其钧,谢燕.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刘丽芳.中国居民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