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疾病〗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别名〗耳门穴,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听会。
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
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
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
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
耳,穴在耳部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
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
听,闻也。
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
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
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
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
关,关卡。
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
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03
针灸治疗常用组合穴位
பைடு நூலகம்
穴位介绍
组合方法
合谷穴与太冲穴相配,俗称“开四关”,具有镇静安神、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等功效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只手的虎口上,当拇指尖到达的地方就是本穴
合谷-太冲
01
详细描述
按时选穴是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与时间节律有关的疾病或症状,如头痛、失眠、心悸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时间因素,如子午流注、十二时辰等,以确保针灸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按时选穴也需要准确的穴位定位和刺激深度,以确保针灸效果。
按时选穴
02
针灸配穴方法
详细描述
远端配穴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病症的治疗,如头痛、胃痛等。对于胃痛患者,可以选取合谷、足三里等远离胃部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远端配穴
总结词
随症配穴法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配穴
详细描述
随症配穴法主要针对某种特定症状或体征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患者,可以根据其具体症状表现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心悸加内关,食欲不振加中脘等。
内关-外关
02
03
04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随症选穴是指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随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疾病或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疾病的症候特点,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随症选穴
总结词
按时选穴是指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腧穴定位标准
腧穴定位标准
一、穴位名称
腧穴是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重要施术部位。
为了规范和统一腧穴的定位,国家制定了《腧穴名称与定位》。
二、穴位定位
根据《腧穴名称与定位》,每个腧穴都有其特定的定位。
定位的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关节为标志,测量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分配成一定的等份。
手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三、穴位功能
每个腧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如合谷穴有祛风解表、通络止痛的功效,足三里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
四、穴位解剖
每个腧穴都有其特定的解剖位置。
如足三里穴位于胫骨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五、穴位刺激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症,可以采用不同的刺激方法。
如针刺、艾灸、按摩等。
六、穴位异常反应
在刺激腧穴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
如针刺合谷穴时,可能会出现晕针现象;艾灸足三里穴时,可能会感觉局部皮肤温热或轻度疼痛。
七、腧穴配伍
在针灸或按摩时,常常需要配伍多个腧穴。
配伍的原则是根据病症的性质、部位、程度等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八、腧穴禁忌
某些腧穴在刺激时有一些禁忌。
如孕妇不宜针刺合谷、三阴交等活血化瘀的穴位;皮肤感染处不宜艾灸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选择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选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选择1. 简介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针灸技术中的穴位选择,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合理的穴位选择对于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疗效至关重要。
2. 穴位选择原则在选择针灸穴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1 经络与器官关联原则选择穴位时应考虑经络与器官的关联关系。
根据经络的流经路径和相应的器官功能,选择与目标治疗疾病相关的穴位。
2.2 反应区原则根据病症部位的反应区以及相关穴位的反应区,选择与病症部位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2.3 对称穴位原则对于身体两侧对称的穴位,如果只选择一侧进行针刺,应选择与病症部位对应的侧面进行治疗。
2.4 选择多点穴位原则对于某些疾病症状复杂或病程较长的情况,可以选择多个相关的穴位进行综合治疗,以增加疗效。
3. 穴位选择方法在选择穴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经络取穴法根据经络流经路径和相关穴位的分布特点,选择与目标治疗疾病相关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
3.2 病症部位取穴法根据病症部位的具体位置和相关穴位的分布特点,选择与病症部位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
3.3 经验取穴法根据临床经验和针灸专家的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常用的穴位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
3.4 辅助检查取穴法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如针灸反应区测试、穴位电阻测定等),选择与检查结果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
4. 注意事项在选择穴位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4.1 遵循安全原则选择穴位时,应遵循针刺安全原则,确保操作的安全性,避免损伤。
4.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于某些穴位的刺激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请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
4.3 注意禁针区根据相关禁针区的规定,切勿选择禁针区的穴位进行治疗。
5. 结论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穴位选择对于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穴位选择原则、采用合适的穴位选择方法,并注意相关注意事项,可以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穴位定位(中医执业医师用)
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腕横纹上7寸处。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少商:拇指;商阳:食指;阳溪: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腕横纹上3寸。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臂儒: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肩髃: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扶突:在喉结旁约3寸足阳明胃经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下凹陷处,当咀嚼是咬肌隆起最高处。
下关: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人迎:喉结旁1.5寸梁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天枢:脐中旁开2寸。
水道:脐中下3寸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伏兔: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梁丘: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上巨虚:在犊骨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条口:上巨虚穴下2寸。
下巨虚:上巨虚穴下3寸。
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内庭: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厉兑: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足太阴脾经/隐白:足大内侧0.1寸。
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公孙: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地机:阴陵泉穴下3寸。
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大横:脐中旁开4寸。
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手少阴心经极泉:腋窝正中少海: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阴郗:腕横纹上0.5寸。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少府: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少冲:小指桡侧0.1寸。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小指尺侧0.1寸。
后溪:第5掌指关节尺侧的远侧腕骨: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养老: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支正:掌心向胸,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骨横纹上5寸。
肩贞: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
颧缪: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12经络穴位规范
针灸取穴之尺寸,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当量人之高矮而定。
下文可以说明。
论取寸(《针灸易学》)人有高低,因寸有长短。
取病患手中指中节,屈指二横纹头为一寸,刺手足并背横量用之。
穴位,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
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位的重要标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
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位在。
同身寸,针灸取穴比量法。
出《千金要方》。
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主要有骨度和指寸法两种,临床多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等。
此外还有目寸、口寸等,今已鲜明。
详见各该条。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做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也叫"一夫法",是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以上所说的"寸",并没有具体数值。
"同身寸"中的"一寸"在不同的人身体上都是不同长短的;较高的人"一寸"要比较矮的人的"一寸"要长,这是由身体比例来决定的。
"所以'同身寸'只适用于个人身上,不能用自己的"同身寸"在别人身上来找穴位,这样做是找不准穴位的。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 足阙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肺经:起于中府—|云门—天府—尺泽—鱼际—少商中府:1、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生的治疗水平,同时 也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针灸治疗的展望与未来发展
研究方向
针灸治疗的未来研究应关注于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新穴 位的发现与应用、国际化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以提高针灸 治疗的科学性和普及度。
发展方向
针灸治疗的发展方向应注重于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学术交 流与合作、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以推动针灸事业 的持续发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针灸选穴原则 • 针灸配穴方法 • 针灸治疗原则 • 针灸治疗程序及方案 •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与总结
01
针灸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
总结词
以痛为腧,近部取穴
详细描述
局部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或穴位所在部位的病变,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 选取腧穴的方法。这种方法以“以痛为腧”和“近部取穴”为基本原则,适用 于各种急慢性病症的治疗。
随证配穴
随证配穴: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灵 活选取穴位进行配伍,以更有效地治 疗疾病。
失眠时,可选取神门、内关、三阴交 等穴位;
如头痛时,可选取太阳、印堂、百会 等穴位;
腰痛时,可选取肾俞、腰阳关、委中 等穴位。
03
针灸治疗原则
治标与治本
治标
针对病症的表象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
治本
0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与总结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应包括 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 生理功能恢复等多个方面,同时 应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综合
评估。
评估方法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包括量 表评估、患者自评、医生评估等 多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中风先兆上星、百会、印堂、肩髃、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完骨、天柱。
眩晕加头维、风池。
夜眠不安加神聪、神门。
烦躁者加合谷、太冲上星穴:为督脉经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平刺0.5~0.8寸;可灸。
百会穴:督脉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平刺0.5~0.8寸;可灸。
印堂穴: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之一,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肩髃穴: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 1~1.5寸。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1 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
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
阳陵泉穴: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完骨穴:乳突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
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直刺或斜刺0.5~1寸。
不灸。
天柱穴: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眩晕加头维、风池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平刺0.5~1寸。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夜眠不安加神聪、神门四神聪穴: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四穴,故又名四神聪。
平刺0.5~0.8寸。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直刺0.3~0.5寸。
烦躁者加合谷、太冲合谷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怎样取穴在人体上分布着几百个穴,每个穴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叫做穴位。
要想正确地取穴,首先要把位置定下来。
定位置的方法,就叫定位法。
定位法有分寸折最法(也叫骨度法)、指寸法1体表标志和根据特殊动作和姿势取穴等四种。
(一).分寸折量法:分寸折最取穴,并不是使用一定的度量工具,而是将人体不同的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折成若干等分,简称为一寸。
不论成人、儿童,或者身量高矮,都是折成同样的长度或宽度。
譬如后面提到的,由肘弯横纹到腕横纹折成12寸,成人的胳膊长,是1 2寸;儿童的胳膊短,也是12寸。
这个方法,多用作量取头、胸,腹,上肢、下肢等穴位的标准口现分部介绍于下:(1)头部直寸——由前头发边正巾到后头发边正中,折作12寸;由两眉头中间到前头发边,折作3寸;由脖子后面正中直下的一块突起椎骨(第七颈椎)下(即督脉大椎穴)到后头发边,折作3寸。
如果前头发边不明显的,可从两眉头中间到后头发边,折作l5寸;后头发边不明显的,可从大椎穴到前头发边,折作15寸;前、后头发边都不明显的,可从大椎穴到两眉中间,折作18寸。
横寸——耳朵后面有一突起而圆的高骨,叫乳突;两乳突最高点之间,折作9寸。
凡是头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2)面部直寸——由前头发边正中到下巴(下颌骨)正巾,折作10寸。
横寸——两颧骨最高点之间,折作7寸。
凡是面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3)胸部直寸——胸部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侧胸部,山腋窝横纹到十一肋,折作12寸。
上腹部;由心口窝上边(胸骨体下缘到肚脐正中,折作8寸。
下腹部:由肚脐正中到耻骨(就是下腹部长阴毛的地方横着的一块骨头,俗名拦门骨) 上缘,折作5寸。
横寸——两乳头之间,折作8寸。
凡是胸腹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4)背部直寸——以脊椎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横寸一——曲-乒抱肘,肘胛骨内两侧张开时,由眉胛骨内缘(脊柱缘到脊椎正中线,折作3寸。
(5)上肢部上臂:山腋窝横纹头到肘弯横纹,折作9寸。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执业医针灸腧穴
针灸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中府(募穴)、尺泽、孔最(郗穴)、列缺(络穴)、太渊(原穴)、鱼际、少商1.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3.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0寸。
4.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5.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
6.鱼际: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7.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原穴)、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偏历(络穴)、温溜(郗穴)、天枢【胃经】(募穴)8.商阳: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9.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与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重叠,当拇指尖下是穴。
10.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11.偏历;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0寸。
12.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0寸。
13.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与尺泽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14.肩髃:在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
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尖峰前下方凹陷处。
15.扶突;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16.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郗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络穴)、解溪、内庭、厉兑、冲阳(原穴)、中脘【任脉】(募穴)17.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8.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是指国际针灸学会所确定的一组针灸穴位,用于指导针灸治疗。
以下是国际针灸学会认可的常用标准穴位:
1. 神阙穴 (CV6):位于腹部正中线下脐一横指,有调经、益精
等作用。
2. 大椎穴 (GB20):位于颈部后方、头颈交界处,有舒缓颈项痛、头痛的作用。
3. 关元穴 (CV4):位于下腹正中线,离肚脐上下三横指,有益气、补精等作用。
4. 曲池穴 (LI11):位于手臂外侧纹端,肘关节外缘靠内1横指
凹陷处,有清热、解毒等作用。
5. 内关穴(PC6):位于手臂内侧纹端,腕掌侧横纹上两横指处,有镇静安神、调理心脏等作用。
6. 足三里穴 (ST36):位于胫骨前外侧约2横指下,有调理胃肠、增强免疫等作用。
7. 太冲穴 (LR3):位于足背骨第1、2骨之间,有疏肝、舒经
等作用。
8. 神门穴 (GV20):位于头顶最高点,连线两耳尖,有舒神、
开窍等作用。
9. 崑岡穴(GB30):位于臀部外侧突起的凹陷处,有舒经活络、缓解髋关节疼痛等作用。
10. 三阴交穴 (SP6):位于小腿内侧骨隆突上3横指处,有调理脾肾、活血化瘀等作用。
这些标准穴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具体选用哪些穴位还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需要进行判断和调整。
针灸科穴位选择规章制度
针灸科穴位选择规章制度随着人们对中医学的认可和需求的增加,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受到重视。
而针灸科的穴位选择对于疗效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针灸科中穴位的选择,提高针灸疗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穴位选择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一、概述针灸科穴位选择规章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穴位选择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
该制度将依据中医学理论,结合实践经验,明确穴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规范。
二、穴位选择的基本原则1.辨证取穴:针灸科穴位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辨证取穴。
通过辨证论治,明确病因、疾病发展阶段和病理变化,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2.局部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病灶所在部位或病变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尽可能将针刺的刺激集中在病变部位,提高疗效。
3.远端穴位:根据病情的特点,选择远离病变部位但与之相关的穴位进行刺激。
通过远端穴位的刺激,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促进病变的康复。
4.选穴多寡:针灸科穴位的选择应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布局。
对于病情较轻或急性发作的患者,穴位应选择较少,刺激较弱;对于病情较重或慢性的患者,穴位可适量增加,刺激相应加强。
三、穴位选择的具体操作规范1.穴位定位:针对不同部位的穴位,应详细标明其解剖位置和定位方法。
准确定位有助于穴位的精确选择和操作。
2.突出主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结果,优先选择主要穴位进行刺激。
主穴是指与疾病病因、病理变化最相关的穴位,针刺主穴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调节机体功能。
3.配合配穴:对于某些疾病或症状,可以选择辅助穴位进行配合刺激,增加治疗效果。
配穴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和针灸学的规律进行合理选择。
4.刺激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搏法、转齿法、泻法等,通过不同的方法刺激穴位,达到调整生理功能的目的。
四、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1.培训与考核: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应经过相关培训,熟悉针灸科穴位选择的规章制度。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主要是指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A-Z 国际针灸穴位标准》。
这些标准穴位是经过多次国际会议和研究,由各国专家共同商讨得出的共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1. 人中(Renzhong):位于人的鼻唇沟的中点处,用于治疗鼻炎、鼻塞等疾病。
2. 大椎(Dazhui):位于颈椎棘突的最低点上,用于治疗颈椎病、肩颈痛等疾病。
3. 三阴交(Sanyinjiao):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上3寸处,用于调节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
4. 华佗点(Huatuodian):位于手臂外侧,肘横纹的尺寸侧端,用于治疗肘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
5. 曲池(Quchi):位于手臂外侧,肘横纹的尺侧端,用于缓解肩颈痛、胸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穴位如足三里(Zusanli)、合谷(Hegu)、风池(Fengchi)等也被包括在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中。
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找穴位置和针插深度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不建议非专业人士随意进行针灸操作。
针灸经穴定位国家标准
针灸经穴定位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346-90经穴定位Location of Points本标准中穴位名称的著录方式参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定位的方法和361个经穴、48个经外穴的标准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
二、关于经穴定位的依据和方法1 、经穴定位的依据根据中医典籍和历代针灸学专著,如《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文献,结合近年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和国际针灸培训班用的教材和专著,通过分析、讨论,注重临床实际和现代研究成果,对十四经穴及部分经外穴进行标准化定位。
确定经穴标准部位,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经络学说以及审定穴位的准则为指导的。
中医学对人体部位与方位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
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位。
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背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
手足部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处称"赤白肉际";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都称"本节",以关节两端的圆形突起(包括关节囊所覆盖处)为准,区分为"本节前"和"本节后"。
即以远端为"前",近端为"后"。
上肢的前后方位则以拇指侧即桡侧为"前",小指侧即尺侧为"后"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脉穴的分布部位,是审定分布于其两侧的三阴经穴或三阳经穴的基础。
针灸经穴定位国家标准.doc
针灸经穴定位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346-90经穴定位Location of Points本标准中穴位名称的著录方式参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定位的方法和361个经穴、48个经外穴的标准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
二、关于经穴定位的依据和方法1 、经穴定位的依据根据中医典籍和历代针灸学专著,如《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文献,结合近年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和国际针灸培训班用的教材和专著,通过分析、讨论,注重临床实际和现代研究成果,对十四经穴及部分经外穴进行标准化定位。
确定经穴标准部位,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经络学说以及审定穴位的准则为指导的。
中医学对人体部位与方位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
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位。
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背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
手足部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处称"赤白肉际";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都称"本节",以关节两端的圆形突起(包括关节囊所覆盖处)为准,区分为"本节前"和"本节后"。
即以远端为"前",近端为"后"。
上肢的前后方位则以拇指侧即桡侧为"前",小指侧即尺侧为"后"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脉穴的分布部位,是审定分布于其两侧的三阴经穴或三阳经穴的基础。
中医针灸治疗的取穴原则和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的取穴原则和方法取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
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
想要利用中医针灸法治疗疾病就要取准穴位,否则不仅治不好疾病还会惹来其他的病痛!和店铺来看看中医针灸取穴的原则和方法吧!原则和方法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
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
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疾病〗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别名〗耳门穴,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
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
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
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
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
耳,穴在耳部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
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
听,闻也。
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
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
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
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
关,关卡。
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
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