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整理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整理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含义
一、民法与私法
1、市民法与万民法(罗马帝国时期)
(1)市民法:“民族精神的体现”,成为民法的渊源
(2)万民法:“人类理性的体现”,成为国际私法渊源
2、《国法大全》与公私法理论
(1)查士丁尼著《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典》、《新律》
(2)注释法学派后将私奔专著汇编为《国法大全》(民刑合一、实体与程序合一)
3、公私法理论(由乌尔比安最早提出,是传统经典的分类方法)
(1)公法及其特征
①含义:规定国家事务及其统治权的法(公权力的界定),是政治社会的法
②特征:权力与服从关系;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强行性法律规范
(2)私法及其特征
①含义:规定“私”的生活关系的法律(包括自然人与法人),是市民社会、世俗社会的法,具体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私法特征:以主体人格独立、自由、平等为出发点;以对“私”的利益的确认、保护和妥善协调为中心任务,以对世俗的人、世俗的需求的关怀为己任;存在大量任意性规范(用以解释和补充私人约定)
(3)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基础,私法是公法基础
二、民商分离、民商合一
1、民商分离
(1)概念:将民法与商法分离开,各自自成法律
(2)标准:事项性质;主体性质
(3)意义:能够体现和保障商事活动的效率和安全
(4)其他:
①商法典主要包括:公司、保险、破产、海商、票据
②商法与民法关系: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特别法有特殊规定则优先适用,特别法无特殊规定的则补充适用一般法规定(特别法如果没有自足性,则必须依附于一般法之下)
2、民商合一
(1)立法上制定民法典,而不制定商法典
(2)具体某一类关系则由制定单行法方式来解决
(3)原因
①民商分立是历史产物,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商法与民法分类标注模糊(界限不明,易重复或者冲突)
③立法技术进步,法典的形式要求(抽象——具体;适用的逻辑顺序)
(4)我国尚无统一民法典:内容重复、规定冲突,上下位法适用冲突
三、几个概念
1、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前者指以“民法”命名的法律文件;后者指调整“私”的关系的法律
2、大民法与小民法:前者指一切民法,后者指不包含民法总则的民法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与构成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财产关系及保护
1、目标:规范市场关系及商品关系
2、内容
(1)静态财产关系: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如物权
(2)动态财产关系:财产的流转,如债权
*权利、义务的大小往往与经济关系中利益多少正相关
3、财产关系的保护
(1)静态财产关系保护:保护财产静的安全(享有的安全),现有利益的享有不受侵犯(2)动态财产关系保护:保护财产动的安全(交易安全),对取得新利益的保护
*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发生冲突时优先保护动的安全
(二)人身关系
1、内容,
(1)人格:生命、自由、名誉
(2)身份:局限于亲属关系
2、特点
(1)人身关系具体内容受文化传统、习俗、道德、宗教等影响,地域性强
(2)依附于人身关系基础上的财产关系,并不能简单运用市场交换原则
(三)平等民事主体间的法律关系
二、我国民法的构成
(一)体例形式
1、以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为核心
2、辅之以民事单行法,如《合同法》及综合性法律文件中的民法规范
(二)渊源
制定法、习惯、法理、判例(我国尚无判例,只有最高院颁布的指导性案例)
(三)内容构成
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物权、债权、人身、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继承)、民事责任(侵权责任、违约责任)
*①任何民事权利与责任都归属于民事主体
②大量民事权利的取得、行使需经由民事行为,且民事权利行使须符合民事行为规范
③责任是对权利的保障
第三节民法的指导原则及民法的解释适用
一、指导原则意义
1、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2、解释民法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3、民法案件裁决时基本依据(不同于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二、具体原则
(一)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民事权益
1、权利、利益
(1)少数有明文规定的权益——权利;多数无明文规定的权益——利益
(2)没有规定的权益也受法律保护,但并非所有(取舍的问题);法律不能分散、填补所有的损害
(3)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应该分开
2、问题
(1)无原则的民事调解
(2)过度保护原告的利益(基于保护“弱者”利益出发)
*保护的民事主体既有原告,也有被告
(二)平等原则
1、具体内容
(1)不承认所有制性质带来的特权
(2)不承认行政地位带来的特权
(3)不承认经济力量带来的特权
2、理解
(1)民法是抽象地对人进行把握,所以平等亦是抽象的平等
(2)由于是抽象平等,所以并非针对个体,而是群体,是身份
(3)采用类型化处理方式,运用制度保护
3、发展
(1)近代(强式平等),抽象的形式平等
(2)现代(弱式平等),社会情绪上的弱者有更多优厚的保护政策
(三)自愿原则
主要体现为合同关系中的“意思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