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了:是指环境要素屮对生物起作用的因了,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分类:按其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值约因了、非密度值约因了按其稳定性: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纶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了的要求不同。

4)不町替代性和互补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冇重要性,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牛态因子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儿个中间因子环境因了: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环境对牛•物的作用:⑴环境对住物的作用⑵牛物对环境的反作用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李比希最小因了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了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2)谢尔福德耐受定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吋,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生态因子屮对生物生长、发冇、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能量坏境1、光质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即380-760 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吸收最强的光谱部分分别在640nm〜660nm波长的红光和430〜450nm波长的蓝紫光,红光对糖的合成冇利,蓝紫光对蛋白质的合成冇利。

长波光抑制植物的加粗生长,促进高生长。

m 波光相反。

短波光有杀菌作用,长波光是地表热量的直接来源。

2、光照强度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索,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黄化现象。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详细计算书P67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 个空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个空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20.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21. 影响群落构成和构造的因素:生物因素、扰乱、空间异质性、岛屿。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测、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括:资料的归纳和分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模拟。

4.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随时间而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调查方法:总数量调查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具体计算书P67)9.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①资源分布不均匀;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比。

12.年龄椎体三种类型:书P70、PPT第三章33.13.种群增长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书P88。

15.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选择和K选择:书P106、PPT三104(重点)书P109CSR17.主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个空或(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协同进化、附生)——5个空18.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19.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育幼场所。

20.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1.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空间异质性、岛屿。

22.按演替的时间可分为快速演替、世纪演替、长期演替。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因此对于生态学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考试方面,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而基础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这一学科。

第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环境组成,生物群落包括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构成的群体,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处的环境包括信号、水、空气和土壤等自然要素。

同时生态系统中还包括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流指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各种代谢活动中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物质循环指的是有机物到无机物、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水循环等。

第二,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意味着系统内各种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平衡状态,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运转状态达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也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

稳态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本保障。

第三,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

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有两种类型,之一是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种群规模和分布等变化,另一个是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植被破坏、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各种因素。

灾害因素能够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对各种灾害因素的理解和防范非常重要。

第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一种刻意的或自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系统的状态可以恢复到其原本的稳态。

生态系统是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但当灾害因素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破坏,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帮助系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常常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几个核心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需要详细了解这些概念,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细节方面的内容。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

二、简答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生物分类划分:如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按交叉学科划分: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和生态经济学等。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可不必答下面的)1)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有显着的影响。

2)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态系统最终的能量来源3)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动物对不同光质有不同反应。

4)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5)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6)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在增长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分化有重要的影响。

4.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

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内后代个体的(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

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第一章、第二章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3.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累积干物质。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4.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4 h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

(冬小麦、油菜等)短日照植物:需要一定的短日照(一般14h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

(水稻、棉花等)填空:1.经典生态学可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2.生态因子的作用有:综合性、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定理、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5.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6.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有驯化、休眠、昼夜节律和周期性补偿变化、生态适应、适应组合、内稳态机制简答:三种研究方法(野外、实验室、模型)的利弊野外: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基础生态学的知识,为复习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

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而生物栖息地则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物种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数量。

功能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能量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它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摄食与被摄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

食物链由多个级别组成,包括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原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体,如植物。

消费者则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的生物体,如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分解者则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释放能量的生物体,如细菌和真菌。

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则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如果物质循环被破坏或中断,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恢复生态系统面临各种扰动,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基础生态学期末考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期末考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期末考点总结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基本原则:1.整体有序2.相互依存3.循环再生4.反馈平衡5.最小因子6.环境资源有限性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是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因子特征:1.综合性2.主导因子3.阶段性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温度等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因此可用公式:N•T=K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N ( T-C )=K;T=C+K/N ;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形态方面:芽鳞、蜡粉、密毛、垫状、匍匐等生理方面:增大细胞液浓度;降低含水量; 动物增加脂肪、体内产热量。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生态学基础》复习重点

生态学基础》复习重点

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 协 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 对炎 热干旱环境的适应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 持一致的体 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 卵。如鸟 类、兽类等。 ?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 ?构件生物由一个 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 体。如水稻、浮萍、 树等。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 大功 能; ?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 产者所固定的 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营养级的数目 通常不超过5-6个; ?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 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 段
食物网 (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 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 杂 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植物在单位 面积、单位时间内,通 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 量称为总 初级生产(量)
植物总初级生产(量)减 m a 去呼吸作用 消耗掉的(R),余下的有机物质即 为净 初级生产(量)
1.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 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3、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 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 统的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 该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 境。大 环境中的气候被称为大气候。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 境,即 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一名词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量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种群: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内禀增长率rm: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的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管理: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而实施的,对生态系统进行使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保持良性持续的管理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偶尔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二填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锥体是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数量锥体的合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计算P101基因型适合度W=ml[W表示适合度 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P106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四问答火对生物的作用?如何进行防火管理?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是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对抗火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的竞争物种;有些植物种子需高温刺激才能萌发,如高冷杉,井松大多数松柏类幼苗,火烧有利于它们存活有害作用:严重的林冠火及地面火的最大冲击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土地表面受到侵蚀,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16.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17.动态生命表: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身的生物的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8.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

19.环境容纳量(K):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这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成为生态入侵。

21..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22.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23.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4.生态位的分化:种内竞争扩大,种间竞争缩小。

25.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26.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27.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8.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9.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30.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31.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3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用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33.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4.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35.生活型谱: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36.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37.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和水平结构。

38.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38.同资源种团:通常将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

39.关键种:对群落具有重要的和不相称的影响。

(关键种往往是昆虫)40.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

41..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42.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过程。

43.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的种。

44.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4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环境+生物;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6.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成为食物链。

47.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48.生物扩大作用:也叫生物富集作用。

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有毒害的物质含量沿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递增的现象。

49.能量锥体(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

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50.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

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51.十分之一法则: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十分之一。

52.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这既是著名的失汇现象。

5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知识要点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组织层次。

2.生态因子的分类: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五类。

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⑴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⑵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⑶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⑷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职能岗位、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⑴环境对生物的作用⑵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5.典型温带深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6.动物类型:按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7. 有效积温法则:K=N(T﹣C)K:生物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用“日度”表示 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C:该生物的发育阈温度8.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9. 种群的特征:⑴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⑵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⑶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10.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学指标,大致有:⑴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⑵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⑶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11.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

包括A:增长性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12. 存活曲线:即用于表示存活率数据的曲线三种基本类型: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又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

III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

13.种群增长率r=lnR0/TR0:世代的净增殖率T:世代长度14. 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逻辑斯谛方程曲线通常划分为五个时期:⑴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⑵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⑶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般时,密度增长最快。

⑷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⑸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意义:①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是渔业、牧业。

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5..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类型:①种群增长;②季节消长;③种群的波动;④种群的爆发;⑤种群平衡;⑥种群的衰落和消亡。

16.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⑴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抓奶哥群间基因流受阻。

⑵独立进化: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

⑶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两种群间产生繁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在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17.r-选择与k-选择的相关特征的比较18.群落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种内组成;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④具有一定的结构;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具有边界特征;⑧种群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19. 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按其演替方向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内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高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

而逆行演替的进程则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20.排序的类型:排序方法可分为两类,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称为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或者梯度分析,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境因子的变化拍定样地生境的位序;另一类是群落排序是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称为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或者组成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