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食品与药品FoodandDrug2006年第8卷第09A期21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于爱华1,崔晶1,戴静1,翟光喜“,2(1.山东大学药学院药剂所山东济南250012;2.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济南250108)摘要:微乳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现总结国内外文献,从给药途径方面综述近年来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微乳;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中图分类号:R9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6)09—0021-03AppficationandStudyofMicroemulsioninPharmaceuticsYUAi—hual,CUIJin91,DAIJin91,ZHAIGuang—xi+1’2(1.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012,Chinas2.PostdoctoralScientificResearcnWorkstation,InstituteofBiopharmaceuticalsofShandongProvince,五,z口n250108,China)Abstract:Microemulsionisanidealdrugcarrier.Referringtotheliteratureshomeandabroad,thisarticlereviewstherecentapplicationandresearchofmicroemulsioninpharmaceuticsfromtheaspectofadministrationroute.Keywords:microemulsion;surfaceactiveagent;cosurfactant微乳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构成,光学上各向同性,是热力学稳定的透明体系…。
微乳粒径均匀,一般在10~100am之间,从结构上可分为水包油(O/W)型、油包水(W/O)型及双连续型。
微乳技术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微乳技术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乳技术在中药口服制剂、注射剂、经皮吸收制剂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结果表明微乳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微乳载药系统的优势,开发中药微乳新制剂,可望解决中药剂型存在的某些问题。
标签:微乳技术;中药制剂;给药系统微乳是由Hoarand Schulinan于1943年提出,Schulinan等人在1959年采用染色固化油相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了微乳的存在。
自微乳首次报道以后,其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微乳制剂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在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但发展非常迅速。
1微乳的概述微乳是由水相、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的配比下组成的粒径在10~100nm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与动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1]。
按照微乳结构中油、水比例不同可将微乳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和油水双连续型(bicontinue)。
微乳作为载药系统,它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及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优点。
许多难溶性药物制成微乳后具有缓释和靶向作用。
制备微乳制剂的首要方法是亲水亲油平衡值法(HLB)。
根据乳化剂的HLB值来研究微乳的相态,在选定了适当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假三元相图进行工艺研究,固定油相(水相),绘制水(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三元相图,求得组成微乳的相区。
再根据主药给药剂量与乳化剂及助乳化剂的用量限制,确定微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2微乳制剂在中药方面的应用2.1中药口服微乳制剂口服给药因为其服用方便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固体药物不易被吸收,而微乳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水飞蓟宾是从水飞蓟果实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由于水飞蓟宾不溶于水和脂,导致其现有片剂、胶囊和滴丸等口服剂型有较大的首关效应,体内的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微乳液的定义和特点微乳液是一种由水和油相组成的胶体系统,其中水相被包裹在油相微粒中,粒径一般在10-200纳米范围内。
微乳液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微乳液由于其小颗粒尺寸和特殊的制备工艺,可以在常温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
•渗透性:微乳液的微粒尺寸与皮肤细胞相当,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中,使药物更有效地吸收。
•透明度: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使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微乳液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表面活性剂可将水相和油相结合形成微粒。
微乳液的形成过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说明:1.胶团生长阶段:在水和油相混合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聚集并形成胶团。
2.胶团束聚合:胶团在界面上自发地形成束,这些束能进一步纳米化为微乳液的胶束。
3.胶束的稳定:由于胶束表面的增加,胶束会带有亲水头和疏水尾部,从而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系统。
3. 微乳液的应用3.1 药物传递微乳液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微乳液的小颗粒尺寸和高渗透性,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作用效果。
微乳液在口服、皮肤贴敷和注射等药物传递途径中都有应用。
3.2 食品工业微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乳化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供更好的均匀分散性和稳定性,改善食品质感和口感。
3.3 化妆品由于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渗透性,因此在化妆品中被广泛使用。
微乳液可以作为护肤品、乳液、防晒霜等产品的基础配方,提高化妆品的渗透性和活性成分的吸收效果。
3.4 农业领域微乳液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高农药的渗透性和作用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液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溶剂法、高能搅拌法和研磨法等。
•溶剂法:将油相和水相溶于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慢速加入高效搅拌器进行搅拌和乳化,最后去除残余的溶剂。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分别阐述了微乳的定义与特点、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优势、微乳在药物递送中的机制以及微乳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
结论部分则展望了微乳在经皮给药中的前景,并总结了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加深对微乳在经皮给药中的作用和价值的理解,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微乳, 经皮给药, 载体, 研究, 应用, 优势, 机制, 临床案例, 前景展望, 现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皮给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乳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关于微乳在经皮给药中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研究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机制和优势,探索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的存在,为我们开展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全面了解微乳在药物递送中的优势和机制,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评估微乳在经皮给药中的前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此次研究,进一步推动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应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微乳的定义与特点微乳是一种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和油相组成的胶体系统。
它的特点包括粒径小、表面积大、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等。
微乳的粒径一般在10-100 nm之间,具有均匀的粒径分布,这有利于药物的溶解和扩散。
微乳的表面积也较大,能够有效地增强药物与载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度。
微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避免药物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发生分相或析出现象。
微乳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8 9的 应 用
皮 肤 间 层 的储 备 作 用 而 提 供 的 可 预 定 和 较 长 的 作 用 时 间 ;
因药 物 浓度 曲线 平 缓 而 避 免 了 口服 给 药 易 引 起 的 “ 谷 现 峰
(P ) 油 相 、 磷 脂 为 表 面 活性 剂 分 别 制 备 吲 哚 美 辛 和 双 IP 为 卵 氯 芬 酸微 乳 , 究 表 明 微 乳 油 相 IP通 过 破 坏 皮 肤 角 质 层 研 P 脂 质 双层 结构 , 加 其 流 动性 , 而增 加其 透 皮 药 量 。虽 增 从 ] 然皮 肤角 质 层 结 构 变 化 显 著 , 微 乳 辅 料 IP和 卵 磷 脂 并 但 P
2 2 增 加 角 质 层 脂 质 双 层 流 动性 : 备 微 乳所 选用 的油 相 . 制 和 表 面 活 性 剂 材 料 通 常 是 一 种 促 渗 剂 , 以棕 榈 树 异 丙 酯 如
T D D S是 一 种 无 创 性 给 药 的 新途 径 , 优 越 性 在 于 : 其 吸 收 不 受 胃肠 影 响 , 免 了 肝脏 和 胃肠 道 的“ 过效 应 ” 由于 避 首 ;
恒定 或 接 近 恒 定 的 速 度通 过 皮 肤 各 层 , 入 体 循 环 , 生 全 进 产 身或 局 部 治 疗 作 用 的新 型 给药 系统 。
1 TDDS的 特 点
中水 迅 速 被 皮 肤 摄 取 , 成 过 饱 和 溶 液 而扩 散 压 力 增 强 , 形 透 皮速率增加 。
微乳在中药领域研发中的应用概况
溶物质 的载药 量 , 提高生 物利用 度 , 阎家麒 等 备 的 紫 如 制 三醇 制剂 , 乳后 药物 的靶 向性增 强 , 过效 应降 低 、 成 首 毒性 减少 、 生物 利用度 提高 ; 红等 自制 穿心 莲 内酯 口服微乳 杜 制剂 , 该药 的家兔 体 内药 物代 谢 动 力学 实 验 表 明 , 成乳 其 后生 物利 用度 明 显高 于 口服 片剂 ; 虎 圣等 C 究 比较发 冀 9 3 研 现丹 参 复合 微乳 对 高脂 血 症 大 鼠血 液流 变 学 的药 效 学作
解 性 及 口服生物 利用 度提 高 , 增加 药物 给药 的靶 向性 。如 口服 微乳 给药 系统 , 微乳 具有 靶 向性 , 可经 淋 巴管 吸收 , 避 免 了肝脏 的首过 效应 , 同时微乳 化 的药 物 , 面张 力较 低 , 表 易于 通过 胃肠壁 的水 化层 , 药物 能直 接和 胃肠 上皮 细胞 使 接触 , 降低 大分 子药 物 吸收 时通 过 胃肠 道上 皮细 胞膜 时 的 阻力 , 促进 吸收 , 提高 生物利 用度 。微乳注射 给药 可增加难
l 微 乳 类 型 _ 2
微 乳还 可用 于提 高不稳 定药 物 的稳 定性 , 易被 氧化 将 的 、 被水 解 的或 者 有挥 发性 的药 物制 成 微 乳后 , 加其 易 增 稳 定性 , 更好 的发 挥药物 的治疗 作用 。如 脂溶 性维生 素 A、
D包 裹 于水 包 油 型 的微 乳 中 , 增 加其 稳 定性 , 高抗 氧 可 提 化能 力 ; 陈颖 l的脑 清 喷 鼻微 乳 , 处 方 中主要 有 效成 分 1 o - 将 石菖 蒲油 和薄荷 油作 为油 相 , 三七 和川 芎提 取精 制液 作 为 水相 , 减少 了挥 发油 挥发后 药效 减 弱 的缺点 , 过 微乳 , 通 药
微乳剂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引言在1958年“微乳”正式出现之前,微乳已应用于生产活动中,60年代以后,微乳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兴趣,目前,微乳已在三次采油、日用化学、纺织染整、催化、化学反应介质、药物传递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微乳剂作为一种水性化制剂,便是微乳在药物领域中的应用。
在农药、安全性和环境污染要求日趋严格的今天,以水为基剂的农药新剂型已成为世界农药剂型研究和发展的方向,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性化农药制剂,微乳剂正是这样一种绿色农药制剂。
外观透明、均匀的微乳剂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O/W型体系,是由农药有效成分和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稳定剂、助溶剂等助剂均匀地分散在基质水中而形成的。
1 微乳剂在农药加工中的应用1.1 农药制剂概况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农药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其中,广泛引起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农药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剂型主要有乳油、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粉剂、水剂、悬浮剂、微乳剂等。
在农药剂型使用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例如:水稻、棉花是我国主要作物,虫害普遍发生,杀虫剂的使用约占整个农药产量的70%,而杀虫剂中乳油制剂占各种剂型总量的70%,其中有机磷农药又占70%。
这种不合理情况也可由1998年我国各种剂型制剂数占制剂总数的百分比情况来说明:乳油(EC)、可湿性粉剂(WP)、粉剂(DP)、颗粒剂(GP)四种传统剂型占我国剂型产量的75%,其中乳油产量及制剂数就占一半。
由于乳油要耗用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的有机溶剂,而这些有机溶剂在使用中绝大部分又被白白耗费,这不仅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限制和禁止芳香烃类有机溶剂在农药中的使用,尤其是在蔬菜、果树上的使用。
鉴于此,我国应压缩乳油的产量,大力发展新剂型品种,逐步开发乳油的替代品。
1.2 微乳剂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从一些国家和地区限用、禁用乳油农药起,许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微乳剂的研究。
微乳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通过该 处 上皮 细胞 进 人 循 环 系 统 的 给 药 方 式 j 。
组成 , 有外观透明 、 具 热力学稳定 、 向同性 、 散相 各 分 液滴粒径小 于10n 低 黏度等特 征 , 0 m、 与其它药 物载
体相 比具有诸多优 点 : 可增加 水难 溶性 药物 和脂 溶 性药 物的溶解 度 ; 粒径小且均匀 , 使被包 容 的药 物高
膜给药方面也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关注 。 黏膜给药 是指 药物 与生物 黏膜表 面紧密 接触 ,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42
刘亭 , , 女 硕士生 Ema :uigyy a o.o c - i l t zx@yhotm.n li n 蒋曙光 , , 男 副教授 T l 2 .37 29 Ema :x4 6 .o e0 582 19 — i t 2 @13 cr lj n
lr n a i a e iey r u e r n r d c d,b n lzn n s mma ii g ltr t r s i e e t a ,a d v g n ld l r o ts we e i to u e v y a ay ig a d u rzn ie au e n r c n
药学与临床 研 究
20 年 2 09 月
P ama e t a a dCli l e e rh 2 0 , 7 ( ) h r c ui l n ic s ac 0 9 1 1 c n aR
・
综 述 ・
微 乳 黏 膜给 药 系统 的应 用 与研 究 进展
刘 亭,蒋曙光 , 周建平
稳 、 用时 问长 。本 文综述 了微 乳在 鼻腔 、 作 口腔 、 眼 部 以及 阴道黏膜 等给药 系统 中的研 究与应用 。 1 微乳鼻 腔黏膜 给药
抗肿瘤药物微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A s a t 0 j ei T nrd c h ee rh po rs o mi omu i rg d l e yt p l d i ni m r du s t po ie b t c : b e t e o it u e t rsac rges f c e l o du ei r ss m a pi n a t u o t v
3 抗 肿 瘤 药 物 微 乳 制 剂 研 究 微 乳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药 物 载 体 , 经 越 来 越 受 到 研 究 者 的 重 已
。
微 乳 的 基 本 组 成 包 括 表 面 活 性 剂 、 表 面 活 性 剂 、 相 和水 助 油 相 。 面 活 性 剂 的 种 类 很 多 J并 非 所 有 的 表 面 活 性 剂 都 可 用 表 , 于 制 备 微 乳 液 , 面 活 性 剂 的选 择 要 考 虑 到 微 乳 液 本 身 , 表 以及 使 用 目的 、 济 性 、 全 性 等 问题 。 备 微 乳 液 一 般 采 用 高 亲 水 亲 油 经 安 制 平 衡 ( L ) 的 非 离 子 型 乳 化 剂 , 离 子 型 乳 化 剂 比离 子 型 乳 化 H B值 非 剂 毒性低 ; 助表 面 活 性 剂 主 要 用 于 提 高 膜 的 牢 固 性 和 界 面 膜 的柔 顺 性 、 动 性 , 节 表 面 活 性 剂 的 H B值 , 流 调 L 同时 又 减 少 乳 化 剂 的 用 量 , 低 其 潜 在 毒 性 , 量 比一 般 大 于 3 % , 用 的 助 表 面 活 降 质 0 常 性剂 是能与表 面活性剂相 溶的低分 子量的醇类 , 要有 乙醇 、 主 丙
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
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匿目医药与保健摘要:自微乳给药系统是一种显着改善难溶于水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具有潜力的给药载体.本文主要针对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组成,相平衡的研究,质量评价,生物药剂学性质及临床应用作一简单综述.关键词:自微乳,表面活性剂,相平衡,生物利用度许多有前景的药物由于水溶性差.口服后溶出度小,生物利用度低,为了改进这些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人们研究了许多方法,自微乳给药系统即是近年来研究的能显着改善难溶于水药物的日服生物利用度的一种给药载体.1.定义自微乳给药系统(SMEDDS)是一种包含油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荆的固体剂型或液体剂型,它不含有水相,可以在体内及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水相,37℃,温和搅拌)自发形成微乳的给药系统.它是自乳化给药系统(SEDDS)的一个分支,在体内形成的是微乳,粒径小于100nm,而自乳化给药系统在体内形成的是粒径在100—300nm之间的乳剂.自微乳给药系统由于具有较小的粒径,较大的表面积扩大了药物在体内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比率.2.SMEDDS的组成2.1药物SMEDDS所选择的药物一般为脂溶性或水难溶性的药物,不同的药物对自微乳化的影响不同.如果药物分子可和水分子竞争表面活性剂乙氧基的氢键结合作用,这种药物就会影响自乳化效果,如在SMEDDS中加入苯甲酸,乳化效果就会提高.但假若药物水溶性太差,就不会和表面活性剂有任何作用,即使药物浓度再高,也不会对SMEDDS乳化性能产生任何影响.2.2表面活性剂[1][2][6]:表面活性剂分为四类:(I)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Ⅱ)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Ⅲ)阳表面活性剂(Ⅳ)阴表面活性剂.但对于进入体内的辅料来说,它首先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性,无刺激性.所以许多研究首先是选择天然来源的两性离子中的卵磷脂及甘油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其毒性小也被用来代替卵磷脂及甘油酯,如聚氧乙烯脱水三梨醇酯类(吐温),令人感兴趣的是有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不使用助表面活性剂自动形成微乳,但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来说其长期毒性或慢性毒性仍须斟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它的生物相容性在给药系统中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DDAB 仍是广泛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据报道.AOT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时,可制备的微乳区域会显着增大,而且微乳稳定的温度范围也扩大了许多.2.3助表面活性剂[1][2][6]在许多情况下单独表面活性剂并不足以产生微乳,一般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来进一步降低表面张力,增加界面流动性,提高系统内熵值.一般情况下国内外研究均选择了中链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但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据报道有以短链胺及烷基酸来代替中链醇,但其毒性及性能均与中链醇类似.一些小的极性分子也被用做自微乳的助表面活性剂. 多羟基醇如山梨醇及蔗糖据报道也被用做助表面活性剂,一些油由于其能渗透入表面活性剂的单分子疏水链区域被认为也可以用做助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酸乙酯.2.4 油相[1]:对于油的选择,可药用的范围比较广,全部胃肠外给药营养乳剂所采用的油相均可被选择用来制备微乳,如中链甘油三酸酯中的甘油油酸酯及脂肪酸醣已经普遍使用.有报道,亲水油相与烃基配糖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可加强表面活性剂在油相溶解能力,不须另加助表面活性剂即可形成微乳.3.相平衡的研究相平衡的研究在自徼乳制备中是至关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药物以任何比例混合均可在体内形成微乳,能形成微乳的只是--d,部分成分及组成,这就需要借助相图来筛选处方,确定混合物组成.借助相图还可以用来评价自微乳稳定性,预测自微乳给药后的命运.大多数相图的制备是在常压下进行的.简单微乳系统包含油,水,表面活性剂,可以制备三元相图,但常常在药剂的应用领域中,微乳还包含着助表面活性剂及药物.在有四种或四种以上成分出现在相图研究中时,可以借助于假三元相图,这时每一个角落即代表二元混合物的组成,如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药物或油/药物.传统的相平衡制作方法时间较长,造成处方的筛选时间也较长,现据报道可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来预测微乳系统的相行为,由此简化辅料的筛选过程[7].4.SMEDDS的质量评价4.1粒径SMEDDS自乳化后形成的乳剂粒径很小,一般在lOOnm以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测定,如显微镜测定法,动态光扫描法等等,但据报道矫正光子扫描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在测定过程中稀释所带来的测定偏差[1].4.2自乳化速率自乳化速率是评价SMEDDS在遇水相(一定条件)自发形成微乳的能力.可以采用XxⅢ美国药典的溶解设备,在37℃将lmlSMEDDS制剂逐滴加入200mlO.1NHCL 溶液或纯净水中,同时温和搅拌(60rpm,不锈钢浆),目测观察溶液的浊度,同时应用光子矫正光谱技术测定粒径分布,并记录时间,待混合物变成澄清或类澄清即为形成了微乳,此时粒径分布应在微乳范围内, 记下此时时间即为自乳化时间[5].也可以采用比浊计进行测定,对整个乳化过程中散射光的强度进行测定,对(t)作图,作为自乳化速度的量度.4.3可稀释性SMEDDS系统的实用性取决于它能否被稀释,以及在稀释时能否保持微乳结构,是否会丧失溶解药物的能力,它是SMEDDS的一个关键指标.SMEDDS的可稀释性一般采用相图测定,通过制备相图可确定微乳存在区域的宽度,反映SMEDDS在水相中稀释的潜能.4.4颗粒极性据报道微乳颗粒的极性是影响SMEDDS口服吸收的除粒径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微乳颗粒的极性可以影响药物及表面活性剂在颗粒界面的分布,从而影响药物释放性质[4].微乳颗粒极性是由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决定的,表面活性剂中脂肪酸不饱和度及链长, 亲水基团的分子量都会影响到微乳颗粒的极性.5.SMEDDS的生物药剂学性质综合多种文献报道,SMEDDS系统可以促进难溶于水的药物的口服吸收,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微乳给药系统可以改善难溶于水的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其溶出度, 第二,SMEDDS在体内自乳化形成的是微乳颗粒,粒径小于100nm,此种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也就是与体内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促进了药物的吸收,第三,由于SMEDDS系统内具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使系统内的表面张力较低,从而增加了系统对上皮细胞的穿透性.Hf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它是一种疏水性药物,口服有效,据文献报道将其制备成SEDDS或SMEDDS系统,经动物实验证明,绝对生物利用度可以提高6—8倍[5].SMEDDS系统也可经淋巴途径吸收,这对于有首过效应的药物及太分子药物是非常有利的(6].影响SMEDDS口服吸收的因素很多.处方中的表面活性剂,油相的种类用量,所形成乳滴的粒径,极性及SMEDDS所带的电荷均对其吸收有影响.6.SMEDDS系统的临床应用SMEDDS系统近年来研究的很多,但临床上市的品种很少,研究最多的仍是日服给药途径,以胶囊剂型的为多.比较着名的例子就是环孢素A的SMEDDS系统,商品名为NeoralR .环孢素A是一种脂溶性药物,其SMEDDS 系统生物利用度比原始乳剂处方大幅度提高.亦有研究报道将SMEDDS系统应用于经皮给药的尝试[1].总的来说,自微乳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剂型,它可以促进难溶药物的溶解,为难溶于水药物的口服吸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与传统的片剂胶囊剂相比,可以更快更均一的将药物输送到吸收部位,而且药物在此系统中包含在细小的乳滴中, 与吸收部位的接触面积更大,系统内较多的表面活性剂,使得系统内的表面张力更小,更易于与吸收酃位接触,且更易穿透细胞膜.虽然自微乳给药系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释药系统,但目前用于临床的产品非常少,对于自微乳系统的机理,可药用的辅料等等仍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M.JayneLawewnce,GarethDRees, Microcmulsionmedia∞noveldrugdelivery systems.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45 (2000):89—121.,2.TatyanaGershanik,SimonBenita.self:dispersing|ipidformulationsforim- provingoralabsorptionoflipephilicdrugs. EuropeanJournalofPharmaceuticsandBio- pharmaceutics50f2000):179—1883.K.hoh.Y.Tozuka.T.Oguchi.K.Y amamoto.Improvementofphysicochemi? calpropertiesofN一4472partIformulation desi~byusingself—microemulsifyingsys- tern.InternationalJoumalPharmaceutics238 (2002):153—1604.K.hoh.Y.Tozuh.T.Oguchi.K.Y amamoto.Improvementofphysicochemi- calpropertiesofN一4472part1I:character-izationofN一4472microcmulsionandtIIe enhancedoralabsorption.InternationalJoUr- halPharmaceutics246(2002):75—835.Shui—Meikhoo,Andrew.Humberstone.ChristopherJ.H.Porter.GlennA.Edwards.WmialIlN.Charman.Formula-Sond~ignandbioavailabilityassessmentof lipidicseIf—emulsifvingformulationsofhalo- fantfine.InternationalJournalPharmaceutics167(1998):155—1646.ColinW.Pouton.Formulationof sell—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Ad- rantedDrugDeliveryReviews25(1997):47—587.C.J.Richardson,A.Mbanefo,v.a-ence.andJ.Barlow. PredictionofPhaseBehaviorinMicrocmulsion svstemsUs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s.Jom'~alofColloidandInterfaceSeience187(1997):296—303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刘玮被给菊系诧嗡旖。
微乳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随着有关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开展,Stgtins的临床应j;}j前景应当是十分光明的。
参考文献:[1:I.iaoJK.LaufsUl'hepleiotraplcelfectsofstatms]JAnnuRevpharmacolToxicol,211(15—45(2):81I一118E2-PalinskiWtmmunomodularion:anev,roIcofstatins[J]NatMeel,211i)(I,613j1312.『3WeiI}s【_hntidtG.WelZenloachK,HⅢ1kn"11nV,““,.Statinssc]cctivelyinhibitoeukocytefunctkm¨nligen-1bybindingtoHrlove]regulatoJvintergrinsilc口.Ibid.21101.7:687692[4:o-I)onnet!MP.KasiskeBI,,MassyZA,Pr。
z,[soprenoldsandrtlsPolentialroleincbrouierejeclionLI—Ki(1ells,Int.11195.52(Suppl):525)一533r5]KatZneIsonSEffectoftIMG-C()Areducc&soinhibitor^onchronicallogiaftrejection[.1].Ibid,1997,71(Suppl):s117121.¨6Horimo[oH.N“biY.NakabaraK,““HMGCoAr—uctaseinhibitorcerivastatinprolongedratcardiacallograftsurviv—albyblockingintercellularsigna]s:J:JIlcartLungTrans州.、111.2i11)2,2/(4j:4411445:7]F.oboaslligawaJA.KatZenlsonS.LakH,eta1.ElfeclelPravastatin∞outcomesaftercardiactransplanlorion[JJKgagl』Med,1995,333:6216278JCo:ioFG,PesoVE=ll[OTE,PellelletRF,f,alPatientm】rvivalafterrenaltratlsplantationⅢ:l'hee[fectsofstatins【JAMJKidneyDis,2002,40(3):638—643:9]ParkHJ,Ko”gD.IruelaAnspeI.,“n,3-hydroxy3MethylglulaylcoenzymeAYedueraseInhihitorsirrEerfereⅧthanglogenesisbyinhibitingthegeranyLgerany]atio】'lofRhoA口]CiteRes,2062,19:143—150叫J:1.eungBP,SattarN,CrillyA,etatAneve]antiinflannrmtoryrole{orSimvastatinininllatmnaloryarlhritisEJ].JI[_【lnlune,21)03,170:1524-1530.[11jMcCareyDW,MefnnesIB.MadhokK,etalTrialofAtorvasta—linRIl虬LrtmtoidArthrilis(TARA).daubleIllind,l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triaJEJ】Lancet,2004,363(9426):20152()21r12]nhanK,SheikllFC.NamboocliriAM,日£alf.ovastatinandpheny[acetateinhibittheinductionofnitricoxklesynlbaseandcytokinesinratprimaryastroeytes,mierogliaandmacrophages[J]JClinInvest.1‘)97,100:26712679.[132VollmerT}KeyI,,DurkalskiV。
我国微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我国微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杨华;易红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6(15)10
【摘要】微乳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的主要优点是可同时增溶不同溶解性能的成分,分散性好,利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现从微乳作为给药载体时不同类型配方、质量评价方法、各种微乳给药系统的优势,以及微乳在药学领域的其他应用情况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进展状况进行综述,并对微乳在中药方面的应用提出建议.
【总页数】6页(P764-769)
【作者】杨华;易红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15;R944.9
【相关文献】
1.油包水型微乳在药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余克富;王婷;霍记平;李新刚
2.药学领域中二维码云计算技术的研究进展 [J], 黄均;郑伊凌;张建逵
3.我国微创外科技术在普通外科领域中发展现状与展望 [J], 朱江帆
4.微生物肥料迈入千亿赛道科技队伍引领抢占商机第四届中国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与行业发展大会暨全国科技特派员双创会议召开 [J], 黄敏
5.微乳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J], 魏红;魏昱;袁超;陈龙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摘要】摘要:本文总结了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首先介绍了微乳的定义与特点,然后分析了微乳在经皮给药中的作用机制和优势。
接着探讨了微乳在不同药物的应用研究,以及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最后指出微乳作为载体在经皮给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乳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经皮给药领域的进步。
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微乳,经皮给药,载体,研究,应用现状,定义,特点,作用机制,优势,药物递送,应用研究,临床应用,挑战,前景展望,广阔应用前景,技术发展,进步。
1. 引言1.1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微乳是由胶束和胶束之间的交联所形成的一种介于常规乳液和胶体溶液之间的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独特的性质。
微乳的特点包括粒径小、高溶解度、高扩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经皮给药载体。
微乳在经皮给药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增强药物的分子扩散和提高药物对皮肤的渗透能力等。
通过这些机制,微乳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由于微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因此在不同药物的应用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微乳可以提高抗生素、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等的经皮给药效果,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尽管微乳在经皮给药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稳定性的问题、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等。
随着微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对其应用研究的深入,微乳作为载体在经皮给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推动经皮给药领域的进步。
2. 正文2.1 微乳的定义与特点微乳是一种特殊的胶体系统,由一个或多个表面活性剂和一种或多种共溶剂组成。
其直径在10-100纳米之间,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和热稳定性。
微乳的特点包括粒径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透明度好、可控释放药物、易于制备和操作等。
浅论亚微乳给药系统及其在现代中药研究的应用
◇小专论◇浅论亚微乳给药系统及其在现代中药研究的应用赵 林(安徽省淮南市药品检验所,安徽淮南 232007)摘要:通过检索亚微乳给药系统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从亚微乳给药系统的亚微乳形成机制、制备方法、稳定性相关因素、在现代中药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指出亚微乳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亚微乳;胃肠外给药;现代中药;应用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研究,一些新的制剂技术相继出现。
亚微乳(Sub m icr one2 mulsi on)作为胃肠外给药的载体,是一种以油相、乳化剂、水相制成粒径在0.1~1μm范围的稳定的水包油(O/W)乳剂,可供静脉注射,给药方便,安全性好,无刺激性,能完全被机体代谢和利用,是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的胃肠外给药体系[1];而且,亚微乳是一种新型靶向制剂,可选择性地在病变部位聚积,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2,3],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度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同时药物在正常组织分布量极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会明显减轻,达到高效低毒的效果[4]。
本文从亚微乳形成机制、制备方法、稳定性相关因素、在现代中药的应用情况等方面对近年来亚微乳的研究进行浅述。
1 亚微乳的形成机制亚微乳乳化时形成的膜多半为单层膜、复合凝聚膜或液晶膜,其形成比普通乳需要做更大的功[5]。
1.1 单层膜理论 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往往在油2水界面形成单层膜(monolayerfil m),并明显地降低界面张力或界面能,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大为提高;此外,形成的单层膜在乳滴周围起机械性的保护作用,膜上有电荷又有电的斥力,都阻止乳滴的聚集合并而使乳剂稳定。
例如,用Plur onic F68或大豆卵磷脂做成全氟碳注射用亚微乳,具有乳滴小、加热灭菌也不被破坏、稳定的特点。
1.2 复合凝聚膜理论 使用混合型乳化剂可形成更结实的复合凝聚膜(comp lex condensed fil m),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组成的密集的界面膜,还可以调节HLB值。
中药微乳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中药微乳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摘要:目的阐述近年来中药微乳制剂的应用进展。
方法归纳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微乳的定义、特点、分类、形成机理、处方设计及制备、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结果微乳已广泛渗透于各种给药途径的中药制剂。
结论微乳在中药制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乳;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但化学成分较复杂,多种活性成分因分子质量大、溶解性差等问题,导致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阻碍了中药在临床等方面的应用。
微乳(microeinusion)是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比例下自发形成的低黏度、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粒径一般在5-100nm之间。
与传统中药相比,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中药的有效提取部位或复方药利用微乳制剂技术制备粒径小于100nm的分散体系后的中药不仅大大增加了药效,增强了稳定性,加强了靶向作用,还降低了不良反应;1.微乳1.1微乳及其特点1943 年Hoar 首次提出微乳概念,1959 年Schulman 采用染色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了微乳的存在[1]。
微乳因其增加药物吸收和提高药物疗效的作用,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5]。
微乳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呈各向同性的半透明或透明液体,热力学稳定。
②可以同时增加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有利于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
③药物分散性好,具有靶向性,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④可以延长水溶性药物的释放时间。
⑤对于易氧化、易挥发或易水解的药物,采用微乳化后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增加处方的稳定性。
1.2微乳的分类按结构分,微乳主要有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和双连续型。
一般来说,O/W 型微乳可作为疏水性药物的载体,增加脂溶性药物和水难溶性药物溶解度;W/O 型微乳适用于易水解的药物,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在胃肠中的分解,而且延长了药物的释放时间,起到缓释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微乳及其在药学中应用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原理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和水的作用。表面活性剂 能够降低油水两相间的表面张力,使油水两相得以均匀混合。同时,表面活性剂 还能够形成胶束,将药物分子包裹在其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水 在微乳中起到分散剂的作用,它能够使微乳在体内迅速分散和溶解。
二、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 学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
微乳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药物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液体药物制剂,直 径通常在10~100纳米之间。通过高速搅拌或挤压制备而成。自微乳给药系统则 是指药物以微乳的形式自发形成,具有自发分散和稳定储存的特性1]。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原理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和水的作用。表面活性剂 能够降低油水两相间的表面张力,使油水两相得以均匀混合,同时形成胶束包裹 药物分子,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水在微乳中起到分散剂的作用,使微乳 在体内迅速分散和溶解^。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例如,盐 酸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学应用进展
引言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提高药物溶解度、 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已引起广泛。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微乳和自微乳给 药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技术和解决方 案,最后对它们的药学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进行分析。
二、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 学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药学应用现状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多种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 炎药物、抗生素等。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这些给药系统能够增强药 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可以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清除率^。
自微乳释药系统在西药制剂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SMEDDS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给药系统,其对于易水解、溶解度低、亲脂性药物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消除首过效应,提高西药制剂溶解度,加快人体吸收,加强西药制剂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
参考文献
[1]王传邦,刘亭亭,牟丽秋,等.新型微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中国药业,2016,25(01):5-9.
2 SMEDDS在西药制剂中的应用
2.1氯雷他定
氯雷他定属于药力强、药效持久的抗组胺药物,可对外周H1受体发挥选择性对抗作用,在临床上多被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治疗中。本药溶解度低,在PH不同的介质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且几乎不溶于水中。在氯雷他定自微乳制剂研究中,使用中碳链三甘脂为油相、1,2丙二醇为助乳化剂、聚氧乙烯蓖麻油为乳化剂,其后绘制三元相图,并考虑表面活性剂用量最少、水乳化后效果等因素以取得最佳处方,可确保Zeta电位=(-12.60±0.53)mV,平均粒径=(28.15±1.65)nm[3]。其体外释放结果,15min时溶出度>80%高于市售片剂溶出度<10%,且峰浓度高于市售片剂的7.97倍、药-时曲线下面积高于市售片剂的4.37倍。另外,SMEDDS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可达53.7%,明显提高了药物吸收率。
1.2 SMEDDS处方组成
临床上认为制备SMEDDS的要点在于依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宜的油相、助乳化剂与乳化剂,接着对助乳化剂/乳化剂比例绘制伪三元相图以优化处方,同时还需比较、结合微乳区域大小以确定最优比例。SMEDDS适用于易水解、溶解度低、亲脂性药物的载体,尤其是作为肽类、疏水性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与抗生素、降压药等药物的理想载体。油相属于SMEDDS一大重要辅料,可提高药物溶解度以及溶出速率,初级乳糜微粒产生,加快药物吸收,增加生物利用度。科学选择乳化剂对于扩大自微乳区域,加快水包油型乳剂形成,加速自乳化剂扩散,增加疏水性药物溶出速度与溶解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助乳化剂能够与乳化剂联合,推动复合界面膜形成,增加界面柔顺性,促进药物溶解,加快微乳形成,增加稳定性。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微乳是一种稳定的乳液系统,由一个或多个胶束组成,其尺寸一般在10-100nm之间。
微乳系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经皮给药领域。
本文将探讨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经皮给药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皮肤将药物输送到体内,避免了口服给药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代谢和对胃肠道的刺激等。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的一种载体系统,具有以下优点:一、微乳中的油相和水相可以分散地很均匀,这就意味着微乳可以有效地溶解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二、微乳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可以促进药物的渗透,从而提高药物的皮肤渗透率。
三、微乳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降低皮肤的不适感。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些学者已经研究了微乳中不同类型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对药物渗透的影响。
Dhote等人研究了微乳中油相类型对吗啡的皮肤渗透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的油相对吗啡的渗透率有明显的影响。
一些研究已经探讨了微乳中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对药物渗透的影响。
杨等人研究了Tween 80和Span 80混合体系对盐酸左布他尼定经皮给药的影响,发现Tween 80和Span 80的混合物对左布他尼定的渗透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一些研究还探索了微乳中含有多种表面活性剂的混合体系对药物渗透的影响。
Xu等人研究了Tween 80、Span 20和Span 80混合物对从羟基乙酸异丁酯微乳中依托拉韦的皮肤渗透的影响,发现这种混合体系可以显著增强依托拉韦的皮肤渗透。
微乳液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
微乳液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微乳液是一种由亲水性和疏水性物质组成的胶束体系,具有较小的粒径和高度分散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乳液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乳液的制备工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微乳液制备工艺1. 乳化法制备微乳液乳化法是制备微乳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亲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和乳化剂以适当比例混合,通过剧烈搅拌或超声处理,使其形成胶束结构。
乳化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性广泛等。
2. 相转移法制备微乳液相转移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微乳液制备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改变体系的pH值,使非极性有机相转移到水相中,形成微乳液。
相转移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是能够制备出稳定的微乳液,但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3. 辅助催化剂法制备微乳液辅助催化剂法是一种较新的制备微乳液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引入辅助催化剂,如金属催化剂、酶等,来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辅助催化剂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效率高,但对催化剂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
三、微乳液的应用研究1. 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微乳液在药物传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微乳液的高度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用于传递一些难溶性药物,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用作药物辅助剂,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释放。
2. 日化产品中的应用微乳液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微乳液可以用于制备护肤品、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其高度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同时实现更好的护理效果。
3. 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微乳液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反应的改进上。
微乳液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用于染料、颜料等领域的应用,提高颜料的色彩饱和度和染色效果。
四、微乳液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人们对绿色、高效、精细化生产的要求增加,微乳液在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崔晶1,翟光喜1,邹满2(1.山东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研究所济南2 5 0 0 1 2 ; 2.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济南25 00 15)微乳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光学上均一,热力学稳定的液态体系[1 ],按结构可分为水包油(O/W)型、油包水(w/o)型和双连续型微乳;其特点为液滴分布均匀,粒径在1 0〜100nm范围内,制备时一般不需能量。
作为药物载体,微乳给药系统近年来已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2]。
1作为口服给药的载体微乳作为口服药物载体,可以增加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经淋巴吸收,避免首过效应;促进大分子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等。
某些疏水性药物可制成微乳的口服制剂,该剂型适合儿童和不能吞服固体剂型的病人服用,优点是药物可以直接被机体利用,且往往吸收比片剂、胶囊剂更迅速,更有效。
最早上市的微乳口服制剂为瑞士诺华公司研制的环孢素浓缩微乳口服胶囊[3 ],主要由橄榄油(溶解药物的油相)、聚乙二醇甘油酯(乳化剂)和乙醇(辅助乳化剂)组成。
后改为O/W型微乳浓缩软胶囊,生物利用度是W/O的1 7 0 %〜2 3 3 %,平均剂量减少1 6 %,副作用发生率由54 %下降到4 0 %。
其主要成分为精制植物油(油相)、丙二醇和乙醇(助乳化剂)、聚氧乙烯(40 )氢化蓖麻油(乳化剂)。
该产品于1 9 9 4年在德国的成功上市,极大地推动了微乳制剂的研究。
王召等[4]证明口服微乳可通过肠道的淋巴吸收进入体内。
他们将W/O型胰岛素微乳给予狗的十二指肠,研究其在体内的药动学。
结果表明,反映淋巴转运的上腔静脉血清胰岛素峰值是反映肝门静脉吸收的下腔静脉血清胰岛素峰值的2. 55倍,经淋巴转运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肝门静脉途径的1. 69 倍。
该结果表明外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主要由淋巴转运途径来维持。
Khoo等[5]以卤泛群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微乳制备中使用不同链长的脂质对微乳肠道淋巴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长链脂质比中链脂质可明显促进卤泛群的淋巴转运,而0〜1 0h的AUC显示两者的血浆浓度没有明显差别。
还证明在脂质微乳制剂中加入少量脂质也可增加药物的淋巴吸收。
阎家麒等[6 ]以蛋黄磷脂酰胆碱(EPC)为乳化剂,以聚乙二醇修饰的二硬酯酰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 )为助乳化剂,以玉米油为油相,通过溶剂挥发-成膜-水化- 超声-微流化等过程,制备了紫杉醇的0/W型微乳,微乳粒径50〜100nm ,包封率》9 9. 2 % 。
在家兔体内测得口服紫杉醇微乳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2. 4 %。
微乳中含有的PEG-DSPE,不但使得微乳能部分逃避网状内皮系统的捕获和吞噬,同时在某些组织如心脏组织摄取量显著低于游离型药物,从而减低了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2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特性,它的促渗作用具有以下特点:⑴ 增溶及提高渗透浓度梯度;⑵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⑶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⑷微乳完整结构经毛囊透皮吸收[ 7]。
微乳用于经皮给药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Kr eilgaard[ 8] 用体内微量透析的方法比较了微乳和市售制剂的经皮吸收情况。
结果表明以乳膏剂给药利多卡因的吸收系数为89m g/(L mi n ),而W/ O型微乳制剂则为7 5 3 m g/ (L mi n);以水凝胶形式给药盐酸丙胺卡因的吸收系数为5. 2 m g / (L -m i n ),而O/W 微乳制剂为8. 9 m g / (L -m i n ),说明药物以微乳形式给药可明显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
Sin tov 等[ 9 ]的研究也证明了以上结论。
他们以利多卡因为模型药物,以甘油油酸+聚乙二醇脂肪酸衍生物( 硬脂酸盐或氢化蓖麻油, 表面活性剂 )/ 四甘醇( 助表面活性剂 )/异丙基棕榈酸/ 水组成微乳系统。
对鼠皮的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表明:微乳液比乳膏剂在表皮和真皮层中分布的利多卡因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利多卡因的经皮渗透量又与水相的量以及助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比值有关,如使用甘油油酸- PEG- 硬脂酸盐体系比使用甘油油酸-PEG- 氢化蓖麻油体系可显著提高利多卡因的经皮渗透量。
Lee 等[ 1 0] 研制了一种既能增加亲水性药物吸收又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吸收的微乳。
以水和异丙基肉豆蔻酸盐分别作为水相和油相,吐温- 8 0 作乳化剂,同时,加入了经皮吸收促进剂N- 甲基吡咯烷酮和油烯乙醇组成的混合物 ( 不会破坏微乳结构 )。
比较了含以上组成的W / O 型微乳和O / W 型微乳中利多卡因的转运,发现O / W 型微乳有更大的透过量(P V 0. 0 5 )。
用该O / W型微乳对疏水性药物(如利多卡因游离碱、雌二醇) 和亲水性药物 ( 如利多卡因盐酸盐、地尔硫艹卓盐酸盐 ) 的经皮转运实验表明该微乳可明显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利多卡因游离碱的渗透量增大1 7 倍,雌二醇增大58 倍,利多卡因盐酸盐增大30 倍,而地尔硫艹卓盐酸盐的渗透量增大达5 2 0 倍。
这种新的微乳系统是经皮转运药物的良好载体。
3作为注射给药的载体微乳具有热力学稳定,可热压灭菌,也可微膜滤过;黏度低,注射时不引起疼痛;药物从微乳中缓慢释放,可延长药物体内作用时间并具有淋巴靶向性等特点,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注射用药物载体。
J u n p i n g等[11]用PEG -磷脂和胆固醇作表面活性剂,含维生素E的油酸溶液作油相,制备长春新碱微乳( M-VCR) 注射液。
结果其血浆的AUC 明显高于游离长春新碱(F- V C R )的血浆的AUC,心、脾、肝的AUC明显低于F- V C R , t 1 / 2 a、t 1 / 2 3 明显长于F-VCR。
M-VCR在肿瘤部位的AU C ( 7 6. 5 ±15.7 )高于F-VCR( 1 2. 9±3. 5) ,肿瘤重量抑制率 ( 67% ) 高于F-VCR(42% ),说明M- VCR 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给小鼠分别注射F- VCR 和M-VCR 6 m g/kg,9d 中F-VCR 组80%的小鼠死亡,而M-VCR 组无小鼠死亡。
证明M-VCR 比F-VCR 有较小的急性毒性。
因此认为微乳是良好的肿瘤靶向转运的载体。
将药物制成微乳可降低其体内毒副作用,Brim e 等[1 2] 将两性霉素B 制成O/ W 型微乳,与其具有剂量依赖性毒性的市售制剂胶束溶液相比,以高出胶束溶液3 倍的剂量多次给药,未出现任何肾脏病变和临床化学变化,认为两性霉素B 微乳比传统的胶束溶液有更好的安全性。
Valdug a 等[ 1 3]用连有低密度脂蛋白的富含胆固醇的微乳 ( LDE) 作为抗肿瘤药物依托泊苷的载体。
依托泊苷与微乳的连接很少,但依托泊苷油酸盐可与LD E1 00%连接。
因为肿瘤细胞表面过量表达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所以LDE-依托泊苷油酸盐可被肿瘤细胞选择性的摄取。
依托泊苷油酸盐的连接牢固,药物的动物毒性很小,而抑制细胞增生的活性被保留下来。
由于LDE 可以降低毒性和将依托泊苷靶向输送到肿瘤组织,所以LDE 是该药物的先进化学治疗方法。
4作为鼻腔给药的载体微乳可作为地西泮的鼻腔快速给药载体[1 4] 。
地西泮是水不溶性药物,但在微乳中的溶解度可达到41 m g/ml,用伪三元相图筛选的处方组成为:乙基月桂酸酯1 5 % ,水1 5 % ,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吐温-8 0 :丙二醇:乙醇=1 : 1 : 1 ) 混合液7 0% 。
所制成地西泮微乳的鼻腔吸收迅速,给予2m g/ kg ,药物的血浆最大浓度在2〜3m in内出现,鼻腔喷雾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50 %。
微乳由于粒径在1 00n m 以下,经鼻腔给药可到达脑部。
Zhan g 等[1 5] 制备了尼莫地平O/W 型微乳,含8% 的油酰聚异二醇甘油酯( Labrafil M 1944CS),30% 的聚乙二醇氢化蓖麻油( Crem ophor RH 40) / 乙醇(3:1)和水。
单次给予这种制剂2m g/kg 后,1h 后血浆浓度达到峰值,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2%,嗅球内尼莫地平含量是静脉注射的3 倍;而且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的AUC 显著高于静脉注射。
表明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经鼻腔给药可通过鼻脑通道使更多的药物到达脑部。
5作为眼部给药载体微乳制备简单,容易灭菌,溶解的药物量大,且对药物的释放具有延迟作用并可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微乳是很有前途的眼部给药载体。
徐岩等[16]将毛果芸香碱制成2% 微乳滴眼剂,与2% 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在兔房水中进行了药动学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在各时间点毛果芸香碱微乳治疗组的房水药物浓度较溶液治疗组明显增高(P V 0. 0 1 )。
微乳滴眼剂的AUC是滴眼液的3倍。
用微乳滴眼剂后6h, 房水中仍可测出药物的浓度, 而用滴眼液后3h, 房水中已测不出毛果芸香碱。
提示微乳有增加毛果芸香碱的角膜渗透性和角膜内储存及一定的缓释作用。
该结果与文献报道[1 7]相一致。
6药剂学中的其他应用微乳技术可用来制备脂质纳米粒分散体系。
毛世瑞等[1 8]用硬脂酸作油相,卵磷脂作表面活性剂,乙醇作助表面活性剂,和水相混合,通过伪三元相图选择适宜的比例,制备微乳。
然后将热的微乳在电磁搅拌下分散在冷水中,选择能含较多水相和适宜的油相的微乳用于制备脂质纳米粒。
正交实验表明装置温度、水温, 决定形成纳米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 I. D a n i el ss on , B. Li n d m an. Th e d e fi n it ion of a m icr oe m u ls ion [ J].C ol loid s a nd Su rf ac es , 1 9 8 1 , 3 : 3 9 1.[ 2]M. Jayne Lawrence, Gareth D. Rees. Microem ulsion-based m edia as novel drug deliverysystems[J]. Adv Drug Deliv Rev, 2000, 45: 89 .[ 3]涂秋榕, 陈洁, 朱家壁.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2, 23(3 ):1 70.[ 4]王召, 杨金奎, 路丽芳, 等. 胰岛素口服微乳经狗十二指肠给药的体内吸收途径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 997, 28(6): 323.[ 5] Khoo S M, S hack leford D M, P ort er C J. I nt estinal l y m ph at ic t ransport o f h alofantrin e occu rs aft er oral adm inist rat ion of a unit -d ose lipid-based3 5 ( 3 ) : 1 7 3.2 004, 31 (1) : 44.[ 8] Kreilgaard M. D erm al p harm acok in et ics o f m icroem ulsion f orm ulat ions d eterm ined by in vivo m icr odialysis[ J]. Pharm Res, 2001 , 1 8(3): 36 7.[ 9] Sint ov AC, Shapiro L. New m icr oem u lsion vehicle facilitat esp ercu taneou s penet rat ion in vitro an d cutan eous drug bioavailabilit y in v iv o[ J]. J Control Release, 20 04, 95( 2): 173.[ 10] Lee PJ, Langer R, Shastr i VP. Nov el m icroem ulsion enhancerform ulation for sim ultan eous t ransderm al d eliv ery of hy drophilic an d h ydrophobic drugs[ J]. Pharm Res, 2 003, 20 (2) : 264.[ 11] Junping W, Tak ayam a K, Nag ai T, et al. Pharm acok in etics an dcarried b y m icr oem ulsions com posed of2 51( 1-2) : 13.safety of a n ovel lyophilized am phot ericin B lecithin -based oil-water m icroem ulsion an d am photericin B deoxycholat e in an im al m odels[J]. J Ant im icrob Chem other, 20 03, 52( 1): 103.[ 13] Valduga CJ, Fernandes DC, Lo Pr et e AC, et al. Use of acholest er ol-rich m icroem ulsion t hat binds to low -d 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 ors a s v ehicle f or e toposid e[ J]. J P harm P harm acol, 2 00 3, 5 5 (12) : 1 6 1 5.[ 14] Li L, Nan di I , Kim KH. Developm ent of an et hy l laurate - based m icroem ulsion for rapid- onset intranasal delivery of diazepam [ J]. I n t J Ph a r m , 2 0 0 2 , 2 3 7( 1 - 2 ) : 77.[ 1 5 ] Zh a n g Q, Ji a n g X , Jia n g W. Pr e p a r at ion o f n im od i p in e - loa d e d m ic r oem ul sion f o r int r a nas a l d e li ve r y a n d ev a lua t io n o n t h e t ar g et in g e f fic ie n cy t o t he b r ai n [ J]. I n t J Ph ar m , 2 0 0 4 , 2 7 5 ( 1 - 2 ) : 8 5.[ 1 6 ] 徐 岩 , 陈 祖 基 , 宋 洁 贞 , 等 . 毛 果 芸 香 碱 微 乳 滴 眼 剂 及 滴 眼 液 在 兔 眼 房 水 中form ulation to fasted d ogs[J]. Pharm Res, 20 03, 20( 9): 1 460.[ 6] 阎 家 麒 , 王 惠 杰 , 童 岩 , 等 . 紫 杉 醇 微 乳 的 研 究 [ J]. 中 国 药 学 杂 志 , 20 00,[ 7] 张 立 超 , 胡 晋 红 . 微 乳 透 皮 给 药 系 统 的 研 究 进 展 [ J]. 外国医学药学分册,ant it um or effects of vin cristine PEG-lipido le ic a cid v itam in E and ch olest erol[ J]. I n t J Ph ar m 2003,[ 12] Brim e B, Frutos P, Bringas P.Com parat iv e ph arm acokinetics an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J]. 中华眼科杂志, 1 9 9 9 , 3 5 ,( 6 ) :4 46.[ 1 7 ] Van d am m e TF. Micr o em u ls io n s as oc u l ar d r u g de liv e r y s y st e m s :r e cen t d e v e lop m en t s a n d f u t u r e c h allen g es [ J]. P ro g R e t in E y e R es , 2 0 0 2 , 2 1 ( 1 ) : 1 5 - 3 4.[ 1 8 ] 毛世瑞, 王燕芝, 纪宏宇,等. 微乳化技术制备脂质纳米粒[ J]. 药学学报,2 0 03 , 3 8 ( 8) : 6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