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回延安》
第2课《回延安》说课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命的足迹。
二、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朗读的第二层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结构、节奏美、跳跃 性等方面关注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 划分层次,赏析意境。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1.领略延安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初步感受民 俗的价值和意义。
2.了解“信天游”的特点,赏析生动优美的语 言感知其强大的表现力。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并能以声传情。
教学过程
听读,正字音、找意象 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美读,悟意蕴、传真情 唱读,赏艺术、探方法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阿宝)
本单元的中心词是“民俗”,执教者将带领学 生了解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文化习俗,欣赏一幅幅 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 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 央所在地。延安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国几代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 国,延安是圣地。新中国是从井冈山出发,在延安长大,在北京举行成人 礼的。
贺敬之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阔别十载, 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 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 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回延安1942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胜利结束了长征,抵达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驻地,这段历史被后人总结为“延安时期”。
延安这座小城市因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闻名于世。
延安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偏僻,但却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意识形态。
在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如毛泽东思想和整风运动等,为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时期,期间党内的派系问题得到了解决,党的纪律也得到了加强。
胜利结束长征后,红军对外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对内做到了全面的整训和整编。
延安时期,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来到延安,接受党的培训和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建立了完善的党组织和决策机构,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
延安时期为全党树立了扎根人民、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强调了党与人民的联系,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延安时期,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党组织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促进了群众的觉醒和团结。
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成功范例。
通过整风运动等方式,延安整顿了党的纪律和作风,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回望延安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弘扬延安时期的精神。
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指南。
延安精神鼓舞着我们时刻保持着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和使命,不断追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尽管延安时期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延安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历久弥新。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77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字词学习
gāo méi 羊羔 糜子
yáo zhǎn 窑盏
pù 柳林铺
mó 油馍
shǔ 黍米
dǔ 白羊肚毛巾
pàn
kuànɡ
脑畔 眼眶
15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朗读提示: 读准字音,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 停顿适当,把握节奏。
16
朗读示例
•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读完此诗,你觉得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热烈、豪迈、明快
18
2、快速浏览诗歌,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可 以试着用小标题“ 延安”来概括)以及这些内 容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9
第一章 写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 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夙愿已偿 夸张、比喻,激动
拟人,写出重回故地 的激动、喜悦
欢迎场面的热烈
动作描写,见到亲人 无以言表的激动、喜 悦
33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第一章,作者用表示祈使语气的词语、准确的动词、
多种修辞,来表达其内心的激动之情。
第二章: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白窗纸”“红窗花”
娃白 娃生 们生 争的 抢窗 来纸 把红 手窗 拉花 。, (渲染)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以老爷爷为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 的感情。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有计划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全国人民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改变这一状
况,
的号召。随后,中共中央在《一九
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规定: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
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
上,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求有计划地种起树来,从而实现绿化祖国的伟大目标。
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这次回延安见到的具体的老爷爷、团支书、 社主任、娃娃们等
事
亲人相迎、欢聚一 堂等
物
黄土、红旗、白羊
肚手巾、红腰带、 糜子、米酒、油馍、
景
木炭火、窑洞、炕、
白窗纸、红窗花等
故景:宝塔山、杜甫 川、柳林铺、杨家岭、 枣园、延河等。 新颜:街道、楼房、 电灯、绿树等
诗句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 ——可真见亲人……”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红旗飘飘把手招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作母亲? 贺敬之履历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21岁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白毛女》 22岁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解放后到北京工作,有诗作《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 32岁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创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
,回到回到曾经生
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看到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 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 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 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 泼,节奏自由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 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
者大小属性。
“我”把延安看做了家、故乡; “我”回延安的喜悦、激动;
贺敬之出生于山东枣庄的一个贫农家庭,他到延安去,为 什么说是“回延安”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诗人的生活经 历。
背景链接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 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 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 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 就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一延安》。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黄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课 《回延安》(共22张PPT)
新知讲解
重点提示
用夸张手法,表明了延安的变 化之大。 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了对 延安城的描写。
运用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方 言特色,突出延安城整齐优美, 兴旺发达的景象。
第四章:描写延安城新面貌,表达 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新知讲解
重点提示
用“兴”的手法,写出延安在革命 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表现了延安哺 育了一代代英雄。
第二章二层:写母亲延安培养教育“我”走上 革命的道路。
第二章:追忆自己当年延安的生活, 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新知讲解
重点提示
三章一层:描述亲人团聚的特定场面。
渲染了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 的浓烈氛围。
表现出老人见到共同战斗过的 诗人时满心欢喜的情景。 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真挚。
延安父老为保卫延安立下了功劳,使 人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崇敬他们。
八年级语文下册
2课:回延安
新知导入
初读感知
1956年,作者贺敬之跟随当时团中央 的一位领导,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 大会。这时作者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 去以后感受很不一样。作者本打算写几篇 报告文学和一些新闻报道,其间青年大会 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邀请作者出个节目, 作想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 感情。夜里作者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 夜,当时作者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 着眼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贺敬之饱 含深情写就的《回延安》信天游:
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 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 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 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修辞上多用比兴、 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 上稍加变化。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借代的修辞,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而 且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得亲切、热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课件
③ 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颂延安——圣地大贡献
2. 探究品析诗句(教材P14“思考探究”二)
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 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着 希望的金光”。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极度 欢乐”的情感?
请从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修辞手法和形式等方 面去品味。
1. 词语的运用
了解诗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1)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 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
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等。 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b.运用兴的诗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 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 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 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③请同学勾画运用比兴手法的其他诗句。
ɑ.运用“比”的诗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 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 表示亲切和敬意。 “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与亲人围坐在 炕上,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有尽头。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以引起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 发展的旺盛之势。
(2)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 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①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②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③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④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1张PPT)
举例分析本诗第二部分比兴手法的运用。
结合诗句具体阐释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 示例:“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兴中有比,以“树 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出并类比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 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一句 兴中有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出并类比延安人民对自己 的养育之恩。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安阳启动,此次 活动旨在以探访中华文明源头,发掘汉字文化魅力为目的。 B.陕西西安交响乐团推出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直播走红 网络,吸引了2 300万人次在线观赏。 C.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深化,《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的热度逐渐 高涨,科幻文学作品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 D.线上全民健身活动参与时间灵活,运动类型丰富,可为不同人群提供 有针对性的运动服务。 【解析】句式杂糅,删掉“旨在”或“以”“为目的”。
这些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再次踏上延安这片土地时 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抓”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延安的亲 密无间和作者珍爱延安这片土地的强烈感情;“搂”是大幅度的动作,富 有力度,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作者“情动于中而行外”,“扑”字正 是其激动心情的外在表现。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 作者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桂林山水歌(节选)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 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 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 了歌剧《白毛女》,主要 诗歌集有《朝阳花开》、 《乡村的夜》、《放歌 集》、《贺敬之诗选》等。
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 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 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 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 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 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 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 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 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 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 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 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 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 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 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 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 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1、体会运用夸张、拟人、比兴等多种 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下列4个问题。 (1)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 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 说明? (2)除了比兴手法,诗中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将诗 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修辞手法 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思考后把答案写下来,完成后举手示意。 3、组长组织组员移位合作学习本课的内容,讲解知识点及 解题方法,并准备上台展示。 4、随机挑选小组展示今天的收获,要求讲解本课的知识点, 并总结答题技巧。 5、展示后完成教师当堂布置的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文解读+批注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和认识?与同学交流。
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朗诵全诗,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批注]直接抒发自己重回延安的激动之情,尤其是“莫要”两字,虽然说明诗人是想竭力把感情控制下来,但却让读者越发感到这种情感的强烈!也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与散文含蓄的不同。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批注]“抓”与下句的“贴”和后文的“扑”,用词形象逼真,抒发对延安的思念。
教学时可替换词语,让学生品味。
[批注]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背井离乡、远去故园时,就在身边带上一撮泥土暖心?而黄土又是陕北独有的地貌,诗人一踏进延安,便抓一把黄土让它和自己火热的心贴在一起,这是多么强烈的深情!……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批注]这里称“母亲”有两层原因。
首先,作者被延安人民用小米养大,其次,延安就代表着党,作者把延安比作“母亲”也是表现着作者对党强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批注]构成了画面感,勾勒出有声有色的意境。
可让学生联想锣鼓喧天的欢迎场面。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批注]运用了“比兴”手法。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批注]借代手法。
表达作者对延安深厚的情感,一是来自身体上的养育,二是来自精神上的铸造。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批注]这个“母亲”是伟大的,爱着儿子,却不溺爱,当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自己的儿子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挽救民族的事业之中,经受火与血的考验!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第02课 回延安(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 回延安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 感知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浓郁的陕北风情
。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中所蕴涵的深情
。
3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继承并弘扬“延安精神”
。
0111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 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 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 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1956年诗人贺敬之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 “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隔10年后重回到延安,看着热情 欢迎他的延安老老少少,看着以前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旧貌换新 颜……贺敬之心情无比激动,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现代诗 《回延安》。
感诗情
寻读诗歌,寻找具有浓烈情感的句子,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注意结合文本,要带着感情把所选句子读出来。)
诗句示例“紧紧儿”“贴”等词语,表达了诗人 对久别的黄土、对延安这片土地的如亲人般难舍难分的眷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重回延安“母亲”怀抱的急切与激动。
欣赏歌曲
明诗体
明诗体
比较民歌歌词与本文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相似点?
两句一节、押韵、体现陕北的民俗、写革命生活和革命情感、 感情热烈欢快豪迈。
诗人1940-1945年在延安学习生活了五年,对陕北民歌极其 熟悉和热爱,他曾到当地群众家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信天游” 民歌,研究这种民歌的特点,后来他创作出经典的陕北民歌《南 泥湾》,传唱大江南北。《回延安》这首诗就是贺敬之先生仿照 “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再通过艺术性地创造而写成的。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ppt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 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 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 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放歌集》等。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回
忆延安
延
话延安
安
看延安
颂延安
激动
感激
赞
真挚
美
之
喜悦
情
热爱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作业: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
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 的诗人的情感。
1.通过动作描写抒发情感: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一“抓”一“贴”这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 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 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 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回延安 课件
重点探究
间接抒情(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间接抒情(场景描写):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重点探究
探究二:掌握比兴手法的运用。 阅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哪些语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新课导入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 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 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一批又一批进步 青年奔赴延安,贺敬之便是其中之一。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 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 “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安的大发展。
重点探究
间接抒情(动作描写):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 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2)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 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兴奋 感激 喜悦 赞颂 热爱
重点探究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的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直接抒情: (1)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
(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
八年级下册《回延安》ppt课件部编本
延感安激的 不“尽小;米饭”,(延2安)在艰苦具奋斗体的描革命写精神延和安革命变传统化,哺时育,着作作者长者大选成人择,因典此型,作的者像材吃料奶的,羊羔用“眼夸望着张妈”一样,对于延安, 整运体用来 “唱看”、,“笑考”查、点、“招偏”比等重有于喻拟书人法、色字排彩体的的比词特,点的更、手加名渲家法染的了作,欢品延乐风的格安气以氛及十。书年法家来的名的篇巨赏析大这三变个化方面,,答便案跃也比然较开眼放。
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 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 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 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起兴,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 咏的内容。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2.多种修辞手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糜子( méi ) 油馍( mó )
脑畔( pàn ) 眼眶( kuàng )
整体感知
默读全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春寒料峭:虽已春季,但天气还比较寒冷。
4课、文第《四富部贵分不描能绘淫1延》、安中的指第崭独新自一面走貌自部。己的分道路抒。 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独行其道: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 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 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 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问题探究
第三部分,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 看到了什么画面?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实践活动的组织: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写作练习的设置较为简单,学生完成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总结环节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课堂总结,并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2.修辞手法的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我尽量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同学对这些修辞手法仍然感到困惑,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手法。
3.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开放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回延安》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诗歌情感的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但引导情感表达方面,我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件
运用比兴手法,写诗人如羊羔一般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 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方法指导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 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 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 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
②追忆延安——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 ③欢聚延安——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④描述延安——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⑤展望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
延安的锦绣前程。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唱”“笑”“招”分别赋予“杜甫川”“柳 林铺”“红旗”以人的行为和情绪,表现出河 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 ,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无限喜悦的感情。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运用借代修辞方法,用“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借代延安的“亲人们”。 这两行描绘了热情好客的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欢乐场面,营造了一 种温馨亲切的氛围。
“衣”押韵,句式参差不齐,形式活泼。
②描写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富有地方特色。 如“ 等,都打上了延安烙印,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③陕北方言的运用,使地方特色更为浓郁。 如多次出现叠词“ 等,一些儿化词“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本文主旨
这首诗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通过对诗人回延安的所见、
所闻、所感和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 限喜悦之情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2 《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