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俭示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司马光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2、了解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作者训诫的重点内容。3、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意,明确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难点:对本文对比论证、例证的合理运用的分析理解。三、教学时:2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

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本文是自读文,应让学生提前做好翻译,教师在上迅速落实重点的实词虚词,在树立内容时应和议论文写作相结合,关注例证的角度、作用以及和全文主旨的关联,最后读写结合,诵读积累。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教师导入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四、解读文本,分析例证或对比论证。

五、拓展引申:一、导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里,家庭教育是一以贯之的,如魏晋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尤为著名。到了唐太宗时,太宗受魏征直谏而受益获得启发,亲自撰写《帝苑》十二篇,专赐皇太子,实际上成为政治遗嘱,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有所作为

的大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堪称经典的家庭教育文献——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希望从中受益。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家在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赠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典例:司马光一生的确由俭朴美德照亮的。编修《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但从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发现,他所用的稿纸都是用过的废纸,他用淡墨将原字涂掉再用来写书稿,在当时像这样节俭的封建士大夫实属罕见。评价:司马光一生为世人所称著,一在人品,二在著作。他重视个人修养,恭谨谨慎。他的一如其人,写得实实在在,光明磊落。为文不仅有宋人“辞达”的特点,又有坦率、恳切的特点。这同他的个性、人品有密切的关系。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一)学生自读文,梳理文意。教师巡视答疑。自读要求:通读全文,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关注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每段的关键句。(二)聚焦题目,整体把握1、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2、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每一段哪些关键句给了你提示?3、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观点的?明确:奢靡成风。

训“俭”。

引证、例证、对比论证(三)学生深入阅读,试着圈划每一段关键句。(关注有“嘻、嗟乎、呜呼、哉、乎”语气

词的议论句)明确: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异哉?或“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2、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3、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可追问“深谋远虑”具体指什么?)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包括最后一句)四、解读文本,分析每一段的例证或对比论证。(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哪句话能作为本文的观点?2、开头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事,是哪几事?和观点有什么关联?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1、俭为美德。2、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使论证有说服力)(二)分析第二段:问:作者怎样突出“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明确:司马光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并且指出:“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三)分析第三段问:本文的关键句“深谋远虑”指什么?明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问:本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角度

有什么不同?明确:例证(圈画人名)。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四)分析第四段: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和前几段有怎样的关联?明确: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五)

分析第五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圈画人名并分类。明确: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个是反面的例子。后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六)小结:问: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明确:例子虽多,却不觉累赘,原因是:

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

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五、积累拓展:(一)、摘录文中具有警戒意义的语句,熟读成诵。(二)、摘录与“俭”有关的名言,互相交流。(三)、以“俭”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试探究其现实意义。学生聆听预习交流自读、圈划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圈划交流分析、圈划、讨论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外积累温故而知新积累文学常识以切合主题的作者事例引入,为“训俭“作铺垫。整体把握,对此文的主题、写作意图、论证方法有一个初步判断。圈划关键句是迅速把握每一段以及全文大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训导语气。对第一段的具体分析,是为后几段的学生自己分析做示范。在学生找出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追问各个事例和主旨的关联。明确事例是用来证明而不是堆砌。总结时作一强调和归纳。读写结合,特别是让学生要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以及自身倡导“俭”的重要性。附:关于“俭”的名言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左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老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