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耕地面积考察
中国历代农田治理年表
中国历代农田治理年表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农田治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夏朝古人尚重农耕,因此农田治理在夏朝得到了较为重视。
夏后氏族的首领夏禹开辟灌溉和排灌水系,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耕种面积和产量。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王朝,商朝的农田治理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朝开展了较为有系统的农田治理,建立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使得黄河流域农田的灌溉面积显著增加。
此外,商朝还引进了农业机械,如镰刀、犁等,提高了农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继承了商朝的农田治理事业,继续发展和完善了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种植技术。
西周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进入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阶段。
西周采用轮耕制度,推行农业均田制,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计。
此外,西周还加强了对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农田治理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农田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
各诸侯国相互竞争,推动了农田治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一系列新的农田治理方法,如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改进,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防护设施的建设。
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农田的产量和耕地面积。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崇尚农耕,农田治理成为国家重要政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农田治理。
秦朝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排灌工程,修建了一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和水库,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标准,标准化土地面积和产量计算方法,便于统一农业生产管理。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中国农田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和清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农田治理体系。
中国历代人均耕地面积
中国历代人均耕地面积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
【年(卷),期】1982(000)0S1
【总页数】1页(P58-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11
【相关文献】
1.中国历代政府组织的得失——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J], 龙成鹏
2.基于《中国历代状元传略》探讨中国历代状元的地理分布 [J], 赵彦风;李晶晶
3.审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建立应有的文化自信自知r——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J], 肖新平
4.笔墨千秋——致敬中国历代绘画巨擘——中国历代画家佳作品鉴(19种) [J], 范达明;
5.审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建立应有的文化自信自知——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J], 肖新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隋朝经济研究
隋朝经济研究隋朝经济研究之一:人口变化及真实的耕地面积原创2019-10-26 00:09·明析历史【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统一了天下,规范了度量衡,却又因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国家重新陷入战乱。
隋朝前朝很强盛,但留存于后世的有关财政、耕地、物价等经济数据却极为稀少。
今天,笔者就基于隋朝的人口和税赋制度,探究隋朝的耕地面积。
语焉不详的耕地情况关于隋朝的耕地面积,史书的数据太过夸张。
据《通典》记载:“开皇9年(589年),任垦田四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一百七十六顷。
”任垦,允许垦辟的意思,相当于应受田的数量,并不是实际的耕地面积。
因为4940万顷(49.4亿亩)的应受田,相当于现代39亿市亩(隋朝1亩=522平米,约0.78市亩),比新中国的耕地面积还多,不符合实际。
如何估算隋朝的耕地面积?隋朝实行均田制,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正相关,即:耕地面积=户数x每户平均受田面积(实际值)。
每户实际受田面积与赋税制度、人口分布和各地资源禀赋有关,比如A郡只能开发出1000万亩土地,如果户数达到20万,户均受田只能是50亩,无法达到法定标准。
先明确一点:后人会在先辈的基础上开垦土地,随着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增加,往后的朝代自然有着更多的耕地。
打开中国的地形图,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从古至今,中国的耕地都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南方丘陵。
隋朝时,南方并未大规模开发,东北平原和云贵高原的开发更是明清两朝的事情,所以隋朝的耕地集中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疆域更大的西域本来并没有多少耕地。
隋朝的人口概况全盛时期的人口,有两个数据,略有出入,但总人口都是4602万:1)根据《通典》的记载,隋朝大业2年(606年)达到891万户,总人口4602万;2)将《隋书·地理志》各郡的户籍数量累加,总计908万户。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历程:
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整个部落或氏族共有,没有明确的土地私有制。
2. 耕地制度:尧舜时期(公元前2356年-公元前2181年),
出现了耕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人民,并规定了耕作方法和税收制度。
3. 封建社会时期: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官员,而底层农民只能作为农奴依附于土地的拥有者。
4. 秦汉时期: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人
口的多少分配土地,以实现社会平等。
5. 徭役制度: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土地逐
渐归于中央政权所有,农民被迫劳作于大规模的徭役制度下,导致了社会的衰败。
6. 分田制度: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实行了
分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对土地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登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7. 均田制复兴: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均田制重新复兴。
宋神宗时期(公元1067年-1085年)实行了均田制度,土地按照人口分配,以实现公平与稳定。
8. 土地私有化: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逐渐被私有化,土地的买卖和流转成为常态。
地主阶级逐渐崛起,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以上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变化历程,不同朝代和时期有着不同的制度,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关键字】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郑正/马力/王兴平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
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清朝耕地数据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资料出处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卷61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卷5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4 81.65 551.95 6.76 1706 《清圣祖实录》卷2275 103.05 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实录》卷2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卷150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大清会典》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大清一统志》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庆《大清会典》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大清会典》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中国朝代土地发展史
中国朝代土地发展史1.引言1.1 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各朝代间的土地发展历程千差万别。
土地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体现了政治、文化的演变。
本文将针对中国历代朝代的土地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各朝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国的土地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对土地进行改造。
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土地主要由贵族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占据,而普通劳动者则无权拥有土地,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土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各个朝代在土地制度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有所差异。
有些朝代实行土地国有制,将土地划归国家所有,以实现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而另一些朝代则鼓励封建贵族私有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土地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始终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不同朝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些朝代倡导耕者有其田,鼓励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所有权意识。
而另一些朝代则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将土地收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并由农民合作耕种。
这些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各朝代土地发展的概述,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后来的农民起义和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一直是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不同朝代土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丰富我国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有助于为当今社会的土地管理与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和概括。
在编写这一部分时,可以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安排,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
【明清史论文丛】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数据库】人大全文1998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576【摘要】【原文出处】历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805【原刊页号】124~135【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199806【标题】明初耕地数额考察【作者】田培栋【作者简介】作者田培栋,1927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正文】据目前的明史研究,洪武时期有两个土地数字,一个是《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官民田地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七十三亩”;另一数字是《诸司职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布政司并直隶府州田土总计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零”。
究竟哪一个数字代表当时的实际耕地数字,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诸司职掌》一书完稿,朱元璋遂诏令“颁布中外”。
从此,该书记载的田土8496523 顷便成为最权威的田土数字,正德刊本《大明会典》及正德至嘉靖后修订的《后湖志》、万历重修的《大明会典》及清初编写的《明史》等书,都采用这个数字。
再加上景泰六年户部尚书张凤奏疏:“洪武年间,天下征纳粮草田地山塘共八百四十万余顷”(注:《英宗实录》卷二五四。
),嘉靖八年(1529年)詹事霍韬奏疏:“洪武初,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奇”(注:《霍文敏公文集》卷三《修书疏》。
),进一步肯定了800 余万顷的记载,更增加了《诸司职掌》的可信度。
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曾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最近十几年,明史界又开展了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看法是“定位错误”观点。
有人认为洪武时期湖广布政司在统计时,极可能在该地区耕地数字202175.95顷之前,多写了一个“二”字,这一笔误使耕地虚增了2亿亩。
河南的耕地也极可能是在449469.82顷前多抄了一个“一”字,虚增了1亿亩。
按此推理,《诸司职掌》记载的数字多写了3亿亩。
对这一种观点,顾诚先生曾进行论驳,他说:“《诸司职掌》是遵照朱元璋的指示编纂的重要法典,成书之后又由他下令颁行中外,朱元璋并不是个昏庸的皇帝……如果出现这样明显的重大错误,他不能不发现或漠然处之。
地理看世界:中国各朝代领土演变
地理看世界:中国各朝代领土演变中国各各时期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夏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小部分)商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周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东南沿海为中心)秦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汉5、汉(890万,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
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
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
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三国6、三国(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晋7、晋(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
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
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隋朝8、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唐朝9、唐、(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的!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宋朝10、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地区和台湾省。
中国历代王朝耕地面积考察
中国历代Array耕地面积种种原因,记录的数字不一定真实。
望请见谅。
)人与土地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我们的假设:耕地面积的大小与人口多寡是有一定联系的(说明:民国1912年的数据有点模糊,找到的资料中是101752亩,这个数字是偏小的。
而隋612年的数据是偏大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的不可靠的。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由于是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能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假设得到一定的证明: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投入因素,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耕地面积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这一图表中看出,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在一些时期内是成一定正相关联系的。
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我国耕地是比较缓慢的增长的,即使是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另一方面,明朝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口压力增大。
根据图表表示的信息,我们也发现在隋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有些“异样”,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原因会不会也是影响耕地增长的原因呢…….....我们假设的原因1、国家政策鼓励人民耕种荒田和开垦荒地:每个朝代的初期都行此道。
2、军屯、民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都实行这一措施,解决了军队的粮饷问题。
3、政府改变赋税制度:朝代的初期减免赋税,税收制度的改革,从“两税法”到“摊丁入亩”的变革。
4、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亩产量的提高等等 。
我们的总结:纵观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改变了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口越多耕地面积就会越大。
通过收集整理材料,我们明白了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朝代,它的也耕地面积比人口多的朝代多,人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我们还要考虑政治、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水资源承载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政治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国家的干预影响着耕地根据经济发展现状而增减的惯性。
其他小组总结了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各个方面,它们都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中国主要王朝疆域面积
中国主要王朝疆域面积一、计算范围及依据本文将计算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吐蕃、辽、北宋、元、明及清等12个中国历史上面积较大的主要的王朝的疆域面积。
计算依据为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以上各王朝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图。
二、计算方法及一点说明本文采用以今推古的方法,即以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为计算基础进行加减。
为简便计,除秦、西汉、隋、元、明、清外,其余各朝在前朝疆域面积进行加减,但是吐蕃和辽则由所统治的地域的面积构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所指的历朝疆域均不包括属国,仅仅指处在王朝军事、行政机构有效控制下的地区,并且由于各王朝均未有明显的领海控制线,因此也不计算各王朝的领海面积。
三、本文所涉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地区的面积阿富汗65.23万平方公里,北京市1.68万平方公里,不丹4.65万平方公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2.28万平方公里,甘肃省45.4万平方公里,贵州省17.61万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271.7万平方公里,海南省3.4万平方公里,河北省18.77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省45.39万平方公里,吉林省18.74万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19.85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地区约20万平方公里,辽宁省14.49万平方公里,蒙古国156.65万平方公里,缅甸67.66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尼泊尔14.7万平方公里,宁夏回族自治区5.18万平方公里,青海省72.12万平方公里,山西省15.60万平方公里,四川省49万平方公里,塔吉克斯坦14.31万平方公里,台湾省3.58万平方公里,天津市1.13万平方公里,乌兹别克斯坦45万平方公里,锡金0.71万平方公里,西藏120.1万平方公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万平方公里,云南省39.4万平方公里,越南32.96万平方公里。
另外现在俄罗斯鄂毕河以东地区约1000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勒拿河以东地区约400万平方公里、贝加尔湖东西两岸约200万平方公里,外兴安岭与中国东北国境线之间约100万平方公里。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面积1、夏朝:209...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面积1、夏朝:209...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面积1、夏朝:209万平方公里2、商朝:330万平方公里3、周朝:340万平方公里4、秦朝:470万平方公里5、西汉:1050万平方公里6、东汉:790万平方公里7、三国:940万平方公里8、西晋:550万平方公里9、东晋:290万平方公里10、隋朝:820万平方公里11、唐朝:1230万平方公里12、宋朝:465万平方公里13、元朝:1885万平方公里14、明朝:996万平方公里15、清朝:1380万平方公里16、中华民国:1130万平方公里公元前221年到前207年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极大,其采用的政治制度成为后世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基本格局。
秦朝的疆域面积达到了470万平方公里,全盛时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这个时代是中国华夏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秦始皇以武力一统天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仅兼并了六国,征服了宁夏,纳如今中国的西南三省为秦帝国版图,并且首次越南北部使得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中国近代疆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是中国西汉时期,西汉共历14个帝王,享210年。
汉武帝时期,大力开疆拓土,最远达到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奠定了现今中国的版图。
西汉巅峰面积达到105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300万,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公元23到220年属于中国东汉时期,共历25帝,享国195年。
东汉明帝时期,直接统治了如今的整个朝鲜半岛,而且中亚相当大的土地也都划在汉朝廷西域都护府范围之中,包括如今吉林的三分之二领土、内蒙的鄂尔多斯等疆域。
可惜的是东汉后期,由于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国土面积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北部、青海全境,国土面积仅仅只有790万平方公里,相比西汉的1050平方公里,减少了整整260万平方公里。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的简要概述: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21年):封建制度•土地分封制度: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君主将土地授予贵族作为封地,贵族向君主效忠,提供劳役和军事服务。
2.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6年):均田制•由秦始皇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均田制,取消封建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提高国家的税收和兵役动员效率。
3. 汉朝(206年 BC - 220 AD):推崇均田制,实际上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初始沿袭秦朝的均田制,后来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对土地进行测量,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分配给农民,但分配不再是绝对平均。
4. 三国时期(220 - 280 AD):分权制,实际上官僚和豪族占有大片土地•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地方豪族和地方军阀掌握土地,形成分权制。
5. 隋朝(581 - 618 AD):均田令•为解决土地不均问题,推行均田令,但在隋朝后期,均田制逐渐瓦解。
6. 唐朝(618 - 907 AD):保田法•均田制逐渐被废除,唐代推行保田法,农田可以世袭,但一旦废弃,就会被没收。
7. 宋朝(960 - 1279 AD):均输法•宋代实行均输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重新分配土地的尝试,但并未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
8. 元朝(1271 - 1368 AD):均输法的失败•元朝尝试推行均输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
9. 明朝(1368 - 1644 AD):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明初推行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10. 清朝(1644 - 1912 AD):三百年封建制度•保持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属于皇帝,由地方官员分封给地方豪绅,农民劳作,地主收取租税。
总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唐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耕地面积
唐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耕地面积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疆域面积远达中亚,是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或许是年代久远,或者文献的遗失,唐朝的耕地数据基本是一片空白,只有无法验证的零星线索。
例如《通典·食货志》提到天宝年间的应授田为1430万顷(1顷=100唐亩,14.3亿唐亩),这只是史官推算的授田需求,不是官方记载的耕地数据,实际当时唐朝已经出现授田严重不足的情况,因此唐朝的耕地面积仍是未知数。
上一篇文章《唐朝经济研究之一:真实的人口数据》中,笔者梳理了唐朝的实际人口数量,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地形和唐朝的均田制,考究唐朝真实的耕地面积。
粗算:唐朝耕地少于8.9亿亩先明确一点:土地总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唐朝领土面积大,耕地就比宋、明等朝代多。
从古至今,人们主要耕作区域都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后人也会在先辈的基础上开垦土地,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会不断增加,往后的朝代自然有着更多的耕地。
打开中国的地形图,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中国的耕地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南方丘陵。
唐朝对南方的开发不如宋朝,东北平原的开发是明清两朝的事情,所以唐朝的耕地集中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疆域面积更大的安西、北庭等两大都护府并没有多少耕地。
唐朝耕地的天花板。
越往后的朝代,耕地的开垦越充分,宋朝虽然疆域面积不大,但是占有了中国从古至今最精华的土地,因此耕地面积不比唐朝少,毕竟天山南北、蒙古高原在古代种不出粮食。
云南、贵州、蒙古、东北、新疆都是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羁縻地区,耕地和人口极少,因此唐朝的耕地集中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对比这些地方从两宋至新中国的耕地变化,总面积随着人口增长不断变大,从北宋的6.42亿(宋亩)到明朝的7.58亿(明亩),再到民国的10亿亩和新中国的12.6亿亩。
注:宋朝和明朝的耕地面积估算可以查看笔者的文章:《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和《明朝未解之谜2:洪武年间土地被高估,真实的耕地数据在这里》。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变化一览表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改革无不围绕着土地和粮食而展开的,那么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是多少呢?1,秦朝的土地面积为34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亩产65公斤/亩(秦朝时期主要作物是小米),按耕地面积1/4的国土面积为86.75万平方公里,约成1.31亿亩,粮食总产量为85.15亿公斤,折合人均425.75公斤口粮!日均有1.18公斤米的口粮!2,汉朝的国土面积为609万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亩产粮食95公斤,耕地面积为152.25万平万公里,约成22.83亿亩,粮食总产为216.8亿公斤,人均年口粮373公斤口粮,日均为1.03公斤口粮!3,唐朝的国土面积为931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090万,耕地面积折合234.75万平方公里,约成34.91亿亩,粮食产量为138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为481.7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790公斤,日均口粮达2.19公斤口粮!4,北宋朝国土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9800万,粮食单产为225公斤,相当于耕地面积70万平方公里,约合10.5亿亩,粮食总产236.5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241.7公斤,日均口粮为0.67公斤口粮!5,明朝国土面积为947万平方公里,人口9900万,折合耕地面积236.15万平方公里,约成3.56亿亩,粮食单产为330公斤/亩,粮食总产为117.4亿公斤,折合人均年口粮为118.6公斤,日均口粮为0.33公斤,很明显老百姓是吃不饱饭的!6,清朝国土面积为1297万平方公里,人口4.4亿,粮食单产275公斤左右,折算耕地324万平方公里,田亩48.6亿亩,粮食总产量为1336·5亿公斤,人均年口粮为303公斤,日均口粮为0.842公斤!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在封建王朝时期,贵族阶层拥有更多的土地,老百姓只能拥有全国收成的1/4的口粮,因出可以得出秦朝老百姓一年的口粮只有425.75/4=106.4公斤,汉朝为373/4=93.25公斤,唐朝为197.5公斤,北宋为61.75公斤,明朝为29.65公斤,清朝为75.75公斤!可以看出,粮食的生产何其重要,尤其是我们把自已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已手里是多么重要!。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土地制度:
1. 夏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土地是由贵族和王室掌控的,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
2. 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并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30亩。
汉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且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20亩。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土地制度比较混乱,土地多由豪门世族掌控,而普通百姓只能依靠租佃土地维持生计。
4. 隋唐时期:唐朝实行“均田制”,并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30亩。
唐朝还实行了“租庸调制”,规定农民要向国家交纳租税,同时也要服劳役。
宋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且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50亩。
5. 明清时期:明朝实行“民田制”,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是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征税仍然非常严格。
清朝继续实行“民田制”,但是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征税更加严格,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土地兼并和高利贷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从土地均
田制到土地自由买卖的转变。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国土面积对照表
中国历代国土面积对照表介绍中国历代国土面积对照表是一份记录中国各个朝代国土面积的统计表格。
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国土面积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国土的演变以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地理变迁。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历代国土面积的变化情况。
中国历代国土面积对照表下表是中国历代国土面积对照表:朝代年份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夏公元前2070年150商公元前1600年150西周公元前1046年150东周公元前770年150秦公元前221年150西汉公元前206年150东汉25年-220年150三国220年-280年150西晋265年-316年150东晋317年-420年150南北朝420年-589年150隋581年-618年150唐618年-907年150五代十国907年-960年150宋960年-1279年150元1271年-1368年150明1368年-1644年150清1644年-1912年150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150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960国土面积变迁的主要特点1. 古代朝代的国土面积相对稳定在夏、商、西周、东周等古代朝代时期,中国的国土面积相对稳定。
这些朝代的国土面积都维持在大约150万平方公里左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扩张或收缩。
2. 秦朝的统一使国土面积大幅增加秦朝统一中国后,国土面积大幅增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的国土面积扩展到约150万平方公里,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统一。
3. 南北朝时期国土面积的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国土面积发生了分裂。
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和南方政权的割据导致国土面积的分裂,北方政权只控制了中原地区,国土面积大幅缩小。
4. 唐朝国土面积达到鼎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中国国土面积达到了约15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疆域使得唐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5. 清朝的国土面积较稳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国土面积相对稳定。
清朝统治期间,中国的国土面积维持在约150万平方公里左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
中国各朝国土面积资料
中国各朝国土面积资料中国历代领土面积资料五千多年以前,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氏族部落。
其中,最著名的部落首领有:黄帝、尧(yao)、舜(shun)、禹(yu)。
大约在公元前1988年至公元前1979年之间,禹的儿子启废除禅(shan)让制度,在河南禹县的钧台称王,建国号夏。
夏朝的领土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之间,面积大约有五十万平方公里。
夏朝的末代君王叫桀(jie),扰民太甚,天下人反。
大约在公元前1579年,夏所属部落首领成汤灭夏,定都河南商丘,建国号商。
商君武丁扩土四方,占领湖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区,面积扩大到一百万平方公里。
商朝的末代君王是纣(zhou)王。
纣王扰民太甚,天下人反。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商所属部落首领姬(ji)发灭商,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周,史称西周。
姬发大封诸侯。
周朝初期的面积与商朝差不多,大约有一百万平方公里,拥有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区。
后来又扩充,东北边到达黑龙江地区,东边临海,东南方最远到达江苏无锡地区,南边到了安徽巢湖地区,西边到了甘肃东部,北部占有内蒙古的部分地区,面积大约有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1002年,西周康王攻入蒙古地区。
公元前985年,西周昭王攻入湖北、安徽地区。
公元前964年,西周穆王攻入青海地区。
公元前960年,西周穆王攻入新疆的昆仑山地区。
公元前845年,西周厉王攻入淮河流域。
公元前822年,西周宣王占领淮河流域。
公元前771年,西周臣申侯灭西周。
公元前770年,西周遗臣姬宜臼称王,定都河南洛阳,建国号周,史称东周。
东周各代君王无能,所属各诸侯国纷纷自强,史称“春秋战国”。
各地人才畅所欲言,史称“百家争鸣”。
公元前551年,鲁国贵族遗腹子孔丘诞生,创立儒家学说。
公元前249年,秦国灭东周。
公元前246年,秦嬴(ying)政继承王位,立志统一天下。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国。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附言单位:万平方千米精确度:面积80万平方千米以下,精确度0.1万平方千米面积80-300万平方千米,精确度1万平方千米面积300-1200万平方千米,精确度2万平方千米面积1200万平方千米以上,精确度3万平方千米“历代面积指数”。
历代面积指数=某朝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面积*100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疆域面积:960;面积指数:100(当然是假设中国地图上的领土为960,其中包括被外国占领的。
其实,即使包括西藏某些被外国占领的地区计算在内,实际似乎也……——详情具体见本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章)商商(公元前1050年):约47.5;面积指数:4.95周西周西周(公元前805年):101;面积指数:10.5东周东周(公元前453年):158;面积指数:16.5 前453年,三家灭智分晋。
东周(公元前361年):196;面积指数:20.4东周(公元前350年):199;面积指数:20.7东周(公元前279年):219;面积指数:22.8东周(公元前249年):236;面积指数:24.6 前249年,秦灭东周。
东周面积数据,显然不能当成东周这个非统一国家的面积,只能算是当时周天子名义下的各个诸侯国领地面积合计的估测值而已。
秦秦(公元前220年):236;面积指数:24.6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公元前211年):347;面积指数:36.2北驱匈奴,南收百越。
楚汉西楚(项羽分封,前206年)34.4;面积指数:3.58汉中(项羽分封,前206年)29.5;面积指数:3.07汉西汉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214;面积指数:22.3前154年平七国之乱。
西汉(始元四年,前83年):410;面积指数:42.7 武帝时大事恢拓,四境皆有扩展。
前110-前82拥有整个海南岛西汉(初元三年,前46年):407;面积指数:42.4 前46年下诏放弃珠崖郡。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609;面积指数:63.4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历代人口、耕地略计表
历代人口、耕地略计表年代人口(耕地)传说有1350万人约公元前2205年—前2198年(夏禹时代)传说有1371万人约公元前1115年—前1079年(西周成王时代)公元前684年传说有1184万人(东周庄王十三年)估计2000万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2年(西汉元始二年)5959万人,耕地827万顷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2100万人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3412万人88年(东汉章和二年)4335万人105年(东汉元兴元年)5325万人,耕地732万顷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耕地694万顷136—141年(东汉永和中)5386万人126—144年(东汉顺帝时)4915万人144年(东汉建康元年)4973万人,耕地689万顷145年(东汉永嘉元年)4952万人,耕地695万顷146年(东汉本初六年)4756万人,耕地693万顷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006万人157年(东汉永寿三年)5648万人220—265年(三国时期)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581年—600年(隋开皇中)约4450万人,耕地1940万顷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605—618年(隋大业中)890万户,约合4450万人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44万人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1080年(北宋元丰二年)3330万人1110年(北宋大观元年)4673万人1195—1223年7681万人(金明昌六年—宋嘉定十六年)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3万人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耕地850万顷1403年(明永乐元年)6659万人1491年(明弘治四年)5328万人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1651年(清顺治八年)1063万人1656年(顺治十三年)1541万人1659年(顺治十九年)1900万人1684年(二十三年)2034万人,耕地589万顷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2041万人,耕地598万顷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2041万人,耕地598万顷1711年(康熙五十年)2462万人,耕地693万顷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2502万人,耕地726万顷1724年(雍正二年)2611万人,耕地890万顷1726年(雍正四年)2639万人,耕地896万顷1734年(雍正十二年)2735万人,耕地890万顷1741年(乾隆六年)14341万人1742年(乾隆七年)15980万人1743年(乾隆八年)16445万人1746年(乾隆十一年)17189万人1751年(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9034万人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21083万人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22102万人1775年(乾隆四十年)26456万人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27086万人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28182万人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29110万人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31049万人1805年(嘉庆十年)33218万人(福建、陕西未计)1808年(嘉庆十三)35029万人1822年(道光二年)37245万人1826年(道光六年)38028万人1829年(道光九年)39050万人1834年(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1839年(道光十九年)41085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1840年(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湖南、福建未计在内)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42134万人1851年(咸丰元年)43216万人(江苏、湖南、湖北未计)1901年(宣统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统计33118万人,邮局调查43842万人1911年(宣统三年)37767万人(清朝最后一年)1912年(民国元年)35572万人1913年(民国二年)43200万人1919年(民国八年)4267万人1918—1919年(民国七至八年)45265万人,耕地131447万亩1920年(民国九年)44715万人1921年(民国十年)44338万人1922年(民国十一年)44715万人1923年(民国十二年)43069万人1924年(民国十三年)40000万人1925年(民国十四年)48550万人1927年(民国十六年)45778万人1928年(民国十七年)45184万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3586万人,耕地124878万亩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6215万人,耕地133228万亩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4877万人1952年56891万人1953年6月30日24时601938035人1954年59484万人1955年60818万人1957年65663万人,耕地16800万亩1964年6月30日723070269人1977年80000万人,耕地16800万亩1978年底97523万人1982年7月1日1031882511人1990年10月30日1160017381人2000年11月1日129533万人,耕地19.24亿亩2010年11月1日13.4亿人,耕地18.14亿亩据文献记载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是下面两个关键时代。
唐朝与宋朝的差距有多大?
唐朝与宋朝的差距有多大?唐代汉民族的发展并不像外表上显示得那样强大,相反地,宋代汉民族的发达,其健全的程度却超出一般人想象。
唐朝大部分是乱世,用宋朝人的话说:“凡唐之世治如此其少,乱日如彼其多。
其治安之久者,不过数十年。
”以明朝人的话说:“唐自高宗以后,非弑械起于宫闱,则叛臣讧于肘腋,自开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乱日也。
”宋朝大部分是治世,用元朝人的话说:“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用明朝人的话说:“宋之富盛,过今(明)远矣。
”唐宋差距有多大?是乱世与治世的差距。
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
即使是南宋时的人口也比盛唐多一千多万。
所以宋人宣称:“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唐宋差距有多大?是1:2的差距。
唐朝最盛之时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也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竟发展到52座。
唐朝与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17与52的差距。
唐朝的城市“坊市封闭”,宋朝的城市“坊市合一”。
“坊”是居民区,“市”指商业区。
唐朝的居民区与商业区都是封闭式的,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都受到的限制。
宋朝的居民区与商业区都是开放式的,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都不受限制。
唐朝不准沿街设立商铺,首都长安、洛阳商业活动只限于东市和西市两个规模不大的市场里。
而宋朝首都开封“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
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唐朝与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封闭与开放的差距。
唐朝商用民宅不准起高楼,高大的只有皇宫及皇亲贵族的府第。
而宋朝商用民宅都可以起高楼,民营的酒楼高得可以看到皇宫内部情况。
唐朝长安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北宋汴梁是“栋宇密接,略无容隙。
”南宋临安是“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山外青山楼外楼”。
唐朝与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低矮呆板与高楼林立的差距。
唐朝的城市在夜里宁静漆黑,宋朝的城市在黑夜喧闹灿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Array耕地
面积
种种原因,
记录的数字
不一定真
实。
望请见
谅。
)
人与土地的
关系最为密
切,所以我
们的假设:
耕地面积的
大小与人口
多寡是有一
定联系的
(说明:民国
1912年的数据有
点模糊,找到的资料中是101752亩,这个数字是偏小的。
而隋612年的数据是偏大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的不可靠的。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由于是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能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
假设得到一定的证明: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投入因素,人口就是生产力,人
口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耕地面积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这一图表中看出,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在一些时
期内是成一定正相关联系的。
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我国耕地是比较缓慢的增长的,即使是在人口快速增长
的时期。
另一方面,明朝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口压力增大。
根据图表表示的信息,我们也发现在隋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有些“异样”,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原因会不会也是影
响耕地增长的原因呢…….....
我们假设的原因
1、国家政策鼓励人民耕种荒田和开垦荒地:每个朝代的初期都行此道。
2、军屯、民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都实行这一措施,解决了军队的粮饷问
题。
3、政府改变赋税制度:朝代的初期减免赋税,税收制度的改革,从“两税法”到“摊丁入
亩”的变革。
4、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亩产量的提高等等 。
我们的总结:纵观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改变了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口越多耕
地面积就会越大。
通过收集整理材料,我们明白了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朝代,它的也耕地面积比人口多的朝代多,人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我们还要考虑政治、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水资源承载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政治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国家的干预影响着耕地根据经济发展现状而增减的惯性。
其他小组总结了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各个方面,它们都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从以扩大耕地面积为手段提高产量到在有限的耕地资源前提下提高产量,我国的农业走向科学的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没有耕地就谈不上生产,耕地面积的扩大或减小直接影响着耕地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也影响着资源环境是否得到合理的分配。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些资料没能找到,书籍中没有详细的记载或者记载的数目不同。
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史料研究的不易。
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关系,我们会想到一个数字——人均耕地面积
从图中得到的
信息,我国从古至今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呈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人地矛盾的加剧。
明清之前,这样的矛盾只是在贫苦大众中出现,“民无立锥之地”。
而在当今,“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人地矛盾的愈发尖锐,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加大,对每个人来说,这已变成不可逃避的问题。
小组成员:霍春英、梁丽、张厶文、柳广凤、闵启燕、韦雅静、张永、廖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