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36张PPT)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36张PPT)1

Write about where the things are in your room. Use the word and if you can. 写出你和你朋友房间里物品的位置,尝试在句中使用 and与but。
__1_. _M_y__sc_h_o_o_lb_a_g__an_d__m_y__ba_s_e_b_a_ll_a_r_e_o_n__th_e_f_lo_o_r_. __
Ⅰ. 根据语境及所给汉语提示,写出所缺单词。 1. __O_u__r __(我们的) classroom is very big and we like to study in
it. 2. Frank's room is not ____t_id_y_(整洁的). You can see his books
(1)__t_id_y___
books and tapes keys a(n)(4)___c_lo_c_k__
(2)_i_n_t_h_e__b_o_o_k_c_ase _ (3)_i_n_h_e_r__s_c_h_o_o_lbag
on the desk
not tidy
books
(5)_e_v_e_ry_w__h_e_r_e
4. Is Gina tidy?
A. Yes, she is. B. No, she isn’t.
5. Kate and Gina have___ room(s).
A. one B. two in our room
主旨句
not tidy:everywhere
2c
kate
Gina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complete the mind map: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得一人之使:_助__词__,__的__ (2)之 闻之于宋君:_代__词__,__指__“__穿__井__得__一__人__”_
求闻之若此:_定__语__后__置__的__标__志__
(3)于
问之于丁氏:_介__词__,__向__ 闻之于宋君:_介__词__,__被__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介__词__,__在__
【一】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列子,名御寇(一说名寇),战国时期郑国人。主 张虚静无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 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探寻背景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八篇早已失传。今 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晋代人张湛编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 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_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听__到__
4.文言句式 (1)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__于__”__在__被__动__句__中__引__出__动__作__的__主__动__者___ (2)省略句 ①常一人居外:_省__略__介__词__“__于__”__,__应__为__“__常__一__人__居__(于__)_外__”__ ②告人曰:_省__略__主__语__,__应__为__“__(丁__氏__)_告__人__曰__”__
本课结束
【二】
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古义:_待__,__等__到__ 今义:_连__词__,__和__;__比__得__上__ (2)国人道之 古义:_居__住__在__国__都__中__的__人__ 今义:_本__国__的__人__
2.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听__到___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任务二:把握内容,探究寓意——《杞人忧天》
观点二
不必“忧天”。近些年的自然环境状况虽然不容乐 观,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方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保护、改善自然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要对未 来的自然环境变好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不必担忧。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寓言是传递古人思想、智慧的重要载体。阅读古代寓言,我 们可以将寓言故事放回到古人所处的情境当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 知道这个寓言的创作初衷。我们也要在寓言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系,发掘出 寓言的更丰富的寓意,达成寓言的个性化解读。
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睡 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 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 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任务一: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杞人忧天》
作业布置
1.请给两则寓言分别续写一个议论性的结尾,揭示寓意。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成语故事,阅读《中国寓言》。
任务一: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穿井得一人》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倒装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即“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任务一: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穿井得一人》
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
作品介绍——《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 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 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 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3、鲶鱼效应
活着的沙丁鱼价格比死去的高很多,但问题是沙丁鱼不爱动,被捕 上来在运输过程中会因为缺氧而死。于是挪威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 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 地游动,缺氧问题迎刃而解,沙丁鱼被成功的活着运输到目的地。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倒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 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 方没有气。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怎么 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星宿:星辰。宿,我国古代天文学 家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宿。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 2.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寓言的寓意,获得对人生有益 的启示。
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 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在 )编撰的一部 (黄老道家 )名著。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 论),重视博采众家学说, 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 先秦诸子百家言论。
晓之者曰:“地,聚积积块的土耳块,。 充塞四四虚方。,亡处亡块。若躇踩步踏。
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 “释”,解除、消除。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塞了四方 ,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踩踏,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为什么担心地会陷下去呢?”这个人放心了,十分高兴,开导 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审读课文,根据自已掌握的自然知识,小组 作探讨,看看文中“晓之者”的话哪些是科学 的,哪些是不科学的?
12
A、天(宇宙)是没有穷尽的。
B、日月星辰有的是气体团,有的是固体团,它 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有的发光,有的 不发光。
C、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D、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转的九大行 星(如地球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及 其他恒星系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共同构成了茫茫宇宙。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8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四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同“释”,消 除,解除
消除疑虑的样子
开导他的人说:“地,也不过是聚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填满 了四面八方的虚空,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土块。你行走踩踏, 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地会陷下去呢?”杞国 人听后,放下心来,高兴极了,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高 兴极了。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的 使唤

无闻也。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空闲出来的劳力,
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早知道是这个结
果,还不如不问。
21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实际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7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
确实
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纵使,即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受伤,伤害
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积的气体,太阳、月亮、星辰, 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 星辰,也不过是能发光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 到什么?”那个杞国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凿,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 待,等到。 溉。汲,从井里取水。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 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 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 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 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 价值。
背景链接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 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 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
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
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 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寓言四则第2课时(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22张PPT)语文部编版

寓言四则第2课时(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22张PPT)语文部编版
无,没有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告知,开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看两则中国古代的寓言。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看看这两个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什么道理。
第24课 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纵使,即使
伤害,受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聚集的气体
行动

为何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打水浇田。
3.解释下列句中标蓝词的意思。
待,等到。
讲述。
告知,开导。
伤害,受伤。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大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48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48张ppt)

派遣 这件事 向
回答
得到,这里 指“节省”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的 劳动力 得到,这里 在
指“发现”
无闻也 。听到
传闻 像这样 不如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询问这件事。丁家 的人回答说:
“(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呀。”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其 其人曰( 代词,指“杞人” ) 奈何忧其坏( 代词,指地 )
4.句子翻译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气体)里活动,为 什么要担心(天地)会崩塌陷落呢? (2)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即使(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有什么伤害。” (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也很 高兴。
2.通假字
(1)身亡所寄 _“_亡__”__通“__无__”_,__没__有_______________ (2)其人舍然大喜 _“_舍__”__通“__释__”_,__解__除_,__削__除__________
3.文言虚词 之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因往晓之( 代词,相当于“他”,指“杞人”)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疏通文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等到
顺接连词
打水浇田 溉,灌溉。
居住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代词,他
告诉
得到,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出门去打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之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

塞翁失马
亡羊补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
疏通文章
感知大意
分组讨论、交流,概括大意。

《穿井得一人》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切不可轻信流言,更不能以
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杞人忧天》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齐读课文,概括成语。

《穿井得一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杞人忧天》杞人忧天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5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52页)
●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 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 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
寓意
● 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 吓唬别人。但是,狡猾的手法绝不能使 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 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 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 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 的下场。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 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 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 不自知的昏庸之人。一切狡猾,奸诈的 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 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 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疏通文意
无,没有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倒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 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
另外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 聚的气体罢了

行动,活动
●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东郭先生像见到救星一样,赶忙拉住老人,把刚才产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要老人给评评理。狼也走过来,为自己辩解着:“您别听他胡说八道,他刚才把我塞进口袋里,害得我在里面闷得喘不上 气来,这样的人我不该把他吃掉吗?”老人想了想,说:“你们都认为自己有理,我也不好判定谁是谁非。这样吧,你们 把刚才的情形再做一遍让我看看。”狼觉得老人说的话有道理,就又钻进了东郭先生的口袋里,东郭先生又把袋口系紧了。 老人立刻举起拐杖狠狠地朝狼打去。这下,东郭先生终于明白了,他感谢老人救了他的命。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共33张PPT)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共33张PPT)
同“释”,解除、消除
穿请星井双得 击又一文人本将框弹杞会出人对忧出象天,现在梦里,哪里只是彗星呢!”
请双击文本框弹出对象,
班级要组织“小寓言大智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 中。
20.【揭示特征】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 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常以散文 和韵诗的形式出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 智慧的故事。 请你从上面材料中选择四个两字词语来揭示寓言的特征,你 觉得最合适的四个词语是:讽刺、劝诫、智慧、故事。
(选自《杞人忧天》)
【乙】景公梦见彗星。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 彗星者必有亡国。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 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①怨。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 乎!”
(选自《晏子春秋》)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知 请道双、击听 文说 本景, 框这 弹公里 出是 对梦“ 象使,见知道彗”的星意思,第二天,召晏子来询问说:“我听说,有彗星
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知知出道道、 、现听听说说的,,这这国里里是是家““使使一知知道道定””的的会意意思思亡国。昨夜,我梦见了彗星,我想召占梦的人
请双击文本框弹出对象, 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借条 今向校图书馆借到拾本《伊索寓言》,于2019年11月11日前归 还。
七年级(4)班班委会 2019年11月4日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可编辑PPT
请双击文本框弹出对象, 便可编辑修改哦!!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3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3张PPT)

状语后置+否定判断句: 非……也
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精研细品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情节
开端
(第1、2句)
发展、高潮
(第3、4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 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真相
(第5句)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精研细品
2.分析人物形象
01
丁氏
从说“穿井得一人”,可以看出 丁氏风趣幽默,同时表意不清。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 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 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合作探究
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晓之 者”的话你赞成吗?
示例:在今天看来,“杞人忧天”并非无稽之谈,从新的宇宙观 及环保的观点来说,他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寓言中 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也是不科学的,只能 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 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谢谢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质教学课件
熬! 古人怎么 鸡!
汤!
当你想说:人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时……
认清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做人既不能过于的自傲,也不 能过于自卑。如果你过于自傲,很可能会被打脸,毕竟人外
有人,山外有山……
黔之驴。
当你想说:人要学会变通时……
大家听我港:俗话说的好,变则通,不变则死。做人嘛,东 方不亮西方亮,不要太死板了,死板有什么用嘞,啥事都做 不了,只会耽误时间……(这碗鸡汤我还能熬上千字!)
小结与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探索 很成功,但探索远还没有结束,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一 起慢慢去发现新大陆吧!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同学们,下课啦!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
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chú bù cǐ dǎo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
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样,实际现场都没有真的发生呢!
所以说,耳朵是可以骗人的,只有眼睛实打实地看见了全 部场景,才能确定真伪呢!
废话太多了,跟着我往下看↓
目录页
PART TWO
穿井得一人
文学常识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 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 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穿井得一人》寓意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 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 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 人云亦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1)
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 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 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 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 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 的文字浑厚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当堂小测答案
当堂小测
译文: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当堂小测答案
整体把握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 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 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 (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 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整体把握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 寄, 废寝食者。
倒塌坠落 同“无”, 依托、 睡不着觉,
没有
依附 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于是,就 告知,开导
“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
聚积的气体 罢了
同“无”,没有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倒塌下去, 自己没有地方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发掘、开凿 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顺接连词 溉,浇灌。

汲水,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 代词,他
告知
等到
得到、获得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到 外面去打水浇田,(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 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家了挖一口井之后,告知别人说:“我家 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任务一:正音朗读,整体感知


应答,回答
劳力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1.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内容。 (提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①丁氏挖井节约了劳动力。 ②丁氏挖井被人认为挖到了一个人。 ③国都的人认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④宋国的国君查明了丁氏并没有挖到人。 ⑤丁氏解释自己并没有挖到人,而是得到了一个劳力。
观视频,知作者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疏通文意 理解内容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 古今异义
(1) 身亡所寄古义:___________,今义:死,死去的。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ppt课件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ppt课件

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理读故 事情节。
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我来设计板书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 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 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 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 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 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穿井得一人》
溉汲gài j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 /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古今异义
古义:伤害
亦不能有所中伤(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
积块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 )
古义:无,没有
身亡所寄( 今义:死,逃跑

古义:人称代词,你
若屈伸呼吸(

今义:好像,如果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启示:①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 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②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 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 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读课文,根据自已 掌握的自然知识,小组合 作探讨,看看文中“晓之 者”的话哪些是科学的, 哪些是不科学的?
A、天(宇宙)是没有穷尽的。
B、日月星辰有的是气体团,有的是固体 团,它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有 的发光,有的不发光。
C、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D、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转的九大行星(如 地球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 系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 茫茫宇宙。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作业:
杞人和晓者看到现代社会“战火纷起 、境恶化、人口急增、旱涝灾害、火灾频 发、交通事故、过度抽取自来水,造成地 面塌陷……”等现象,深感责任重大,忧 郁之心渐长。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他们 却共同诉起了各自的忧愁。请你展开你的 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 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 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 去伪存真。
•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 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 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 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 不能以讹传讹。
积累词语
(1)古今异义
古义: 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 平安
(2)词性活用
我将东徙。 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3)一词多义
闻之于宋君 。 代词 ,这件事
之 子将安之? 动词,到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 。 听到 闻之于宋君 使听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 因为
闻之于宋君 。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 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 ,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 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 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
水井重度污染, 难以饮用
刺鼻的污水从这里排出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中伤 ( zhòng )
中: 中间 ( zhōng )
星宿( xiù) 宿:
宿舍( sù )
躇( chú )步跐( cǐ )蹈
杞人( qǐ ) 充塞( sè )
舍然( shì) 宿舍 ( shè)
崩坠: 崩塌坠落
寄: 依托 依附
废寝食: 睡不着觉, 因: 于是 吃不下饭
晓: 开导
屈伸: 弯曲伸长
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蚊子和狮 子》,讲了怎样对待骄傲自负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一人》 这篇课文。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
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 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 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 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 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 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 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 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 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 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 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 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列子》,相传战国郑 国人列御寇著。《汉 书·艺文志》著录《列 子》八篇。《列子》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 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 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 意义的故事,如《儿童 辩日》、《歧路亡羊》、 《杞人忧天》、《愚公 移山》等,都是很有价 值的文学遗产。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派遣 这件事 向
回答
这里指
的 劳动力
“节省”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无闻也。 这里指 在
“发现”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 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早知 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 、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 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 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lào)毐(ǎi)集团叛乱 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 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 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 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 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 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 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 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 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 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 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 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 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顺接连词 溉,洗涤。

汲水,从下往上打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代词,他 告诉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从现象到本质,揭示故事寓意
“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 要的忧虑。
本文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 的忧虑。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 失的人。
从今天的天空变化趋势来 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滚滚浓烟遮天蔽日
这里整天都笼罩在烟雾当中
污水周围的草都死了 河边的萝卜也枯死了
河面上厚厚的油层恶臭难当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得到,这里指 “发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谈论 这件事
向、对
使听见
这件事
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 “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 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 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 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 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 不必要的忧虑。
3、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 待这些忧虑的?
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 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 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无益家国事莫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已身边事做起,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行止:行动 活动 舍然:放心的样子
只使: 即使 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 奈地坏何(拿……怎么办)
重点句子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前去 开导他。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地. 奈地坏何? 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奈何忧其坏? 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
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1、杞人为什么而忧天?开导他的人是 如何开导他的?
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废寝忘 食。
晓之者说,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不 会坠毁;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 光耀的气体团,即使坠毁也不会击中和 砸伤人;地是聚集在一起的土块,四处 都是大地,地不会崩坏。担心是多余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 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 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 /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 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 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