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和TCI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浓度 (ug/ml )
红线为血浆药物浓度 t1/2Ke0 = 5 min t1/2Ke0 = 10 min 黄线为效应室药物浓度
10 5 0 0 30
60 时间(min)
90
120
可以看出,不管Keo的值是多少,模型基本相同,血药浓度几乎在瞬间达 到峰值,然后平稳下降;效应部位的药物浓度逐渐增加,直至与下降中 的血药浓度相等,之后效应部位也开始下降。
t1/2CS1min 1h 3h 8h
稳态
50
80
200
300
60
100
药代动力学参数—表观分布容积
• 分布容积(Vd) • 药物进入机体后,以不同浓度分布于各组织中。为 了药代动力学计算方便,设想药物均匀地分布在体
液中,该体液的容量称为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 影响分布容积的因素:药物脂溶性;药物血浆蛋白 结合率;药物分子大小,解离度及病人体积大小等 个体因素。
三室模型中的表观分布容积(Vd)
• 总表观分布容积 VT = V1+V2+V3
• 当药物在中央室和周边室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则得 出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dss) • 进行一个无限长的输注后,各个室的稳态药物浓度 变成相等,三室容积总和就是总稳态表观分布容积 (Vdss)
药物的作用部位
• 血液并非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 “效应室” • Keo是效应室药物清除的速率常数
• TCI系统,实质上是包含有一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
型的输注装置。
Diprifusor / TCI 的组成
• 药物
– 得普利麻预充注射器(Pre-Filled Syringe) – 带有识别标记
• 输注系统
– Diprifusor 软件
– 内装有Diprifusor软件的输注泵
静脉给药方法
• 单次静脉注射 • 重复静脉注射 • 持续静脉输注
Keo与效应室浓度的变化—TCI
t1/2Ke0 = 5min
5
浓 度 ( ug/ml)
红线为血浆药物浓度 黄线为效应室药物浓度
4 3 2 1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时间 (min)
8
2018/10/21
TCI的优点
• 确定血药浓度,控制麻醉深度
• 快速准确调节血药浓度,维持麻醉平稳 • 根据预计苏醒时间停药,确保及时苏醒
TCI 药动学原理
静脉麻醉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 分布(Distribution)
– 药物进入体内后即向全身分布,在血液与各组织 器官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可分为一室模型、二室 模型和三室模型
300 250 200 150 100
alfentanil thiopentone fentanyl
50 0 0 0.5 1 2 3 4 5
propofol remifentanil 6 7
8
9
18
2018/10/21

CSHT和T1/2B有什么区别 ?
时-量相关半衰期不同于消除半衰期,某些半 衰期长的药物在停止静滴后,可能在其在作用部位 (效应室)的浓度下降快,麻醉恢复迅速。相反, 消除半衰期短的药物,其在作用部位的停留时间可 能长,致使恢复时间延迟。
丙泊酚和TCI
内容简介
• TCI概述 • TCI的优点 • TCI药动学原理 • TCI临床应用
什么是TCI
• TCI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TCI 概述
靶控静脉输注
• TCI是指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 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 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 种静脉给药方法。
持续输注瞬时半衰期
• 指停止持续输注药物后,中央室药物浓度下
降50%所需的时间
• 随药物输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 在多房室模型时能很好地描述机体对药物的 处置速度
持续输注瞬时半衰期
瑞芬太尼与其它阿片类药物 时-量半衰期的比较
17
2018/10/21
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S
常用静脉麻醉药t1/2β 和输注不同时间 t1/2CS
半衰期 异丙酚 咪唑安定 硫喷妥钠 芬太尼 阿芬太尼 舒芬太尼
t1/2β
(min)
280
2 10 15 35
173
20 30 50 75
346
5 75 100 175
462
5 25 105 280
111
5 30 55 60
577
5 20 25 45
• 清除(Elimination)
– 多数药物由肝脏代谢后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
消除方式有零级动力学和一级动力学两种方式
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
药物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 速率常数用字母 k 表示,指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清除的百分比 • 半衰期一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 • 半衰期为一常数,与初始浓度无关
– t1/2Keo = 0.693/keo,是血浆和效应室药物浓度平衡达一半
的时间 – Keo大,t1/2Keo 短的药物作用起效快
• 临床上发现药物作用的滞后现象,即药物的血浆浓
度达到峰值时,药物的效应并未达到最大。因此 , Sheiner等提出效应室的概念
Keo与效应室浓度的变化——单次注射
t1/2Ke0 = 1 min
– 按一定量和速度用微量泵持续输注 – 靶浓度控制静脉输注(TCI)
• 快速输入一定量药物,使之迅速“充满”中央室,随后
计算药物在房室间的分布、代谢和消除量,并通过与计 算机相连的注射泵补充之,以维持需要的血药浓度
静脉给药方法的比较
多次重复注射
治疗窗
持续输注
靶控输注(TCI)
维持恒定的血浆浓度 随意调节 保持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的平衡
• 仅适用于一室模型的药物,
• 它并不预示静注后作用部位(效应室)药物浓度下降的相应速率 ,并不能反映长时间静脉输注后药物的消除。
• 半衰期分类
– 分布半衰期 t1/2α – 清除半衰期 t1/2β
持续输注瞬时半衰期理论
•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药物清除半衰期(t1/2β)来预
测持续输注后的苏醒时间 • 1991年,Shafer发现停止持续输注后药物浓度的下降 速度与持续输注的时间有关 • 1992年,Hughes提出持续输注瞬时半衰期(Context - Sensitive Half Time; t1/2cs)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