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合集下载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南京保卫战是指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之间在南京展开的一场残酷决战。

这场战役被称为“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战役之一。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日本侵华背景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日本军队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并随后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1937年7月,日本军队制造了马关事变,导致中国抗战正式爆发。

在此之后,日本军队不断向中国内地推进,企图占领重要城市。

二、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性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多次成为朝代的首都。

而在1937年,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

日本侵略者希望迅速攻克南京,以达到威慑中国政府、迫使中国投降的目的。

三、孤立南京的国际环境当时,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存在着不一致的态度。

某些国家选择对日本采取漠视甚至默认的立场,这使得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呼吁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因此,南京保卫战的发生,带有一定程度的孤立和被动。

四、南京的防守准备南京作为首都,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和民防准备。

尽管中国军队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仍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修筑防御工事、加强炮兵火力、组织民兵队伍等。

南京市民也积极参与到防御工作中,通过筑堤防洪、加固城墙等方式为保卫战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以日本侵华为导火索,南京作为首都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军事准备与国际环境的综合影响。

南京保卫战的发生不仅牵动了中国国内的政治与民众,也引起了国际关注,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章。

这场保卫战最终虽然被日军攻陷,但南京保卫战对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与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通过南京保卫战,中国人民表达了绝不屈服的决心,激发了更多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南京保卫战简介

南京保卫战简介

南京保卫战简介淞沪会战失利后,南京面临城破人亡的危机。

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牺牲无数。

南京保卫战终以中方溃退、南京沦陷宣告结束,战后,日军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南京保卫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方获胜,南京沦陷时间: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地点:南京人物:唐生智松井石根南京保卫战详情双方激战1937年12月1日,其后,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

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

南京保卫战开始,蒋介石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8.1万国军抵抗作战。

4日,南京作战外围战开始。

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

7日,日军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

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

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

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

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0日,日军发起总攻,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

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

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

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

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

中方撤退12月12日,从拂晓开始,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城墙四周房屋倒塌,城墙洞开。

战至中午12点,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二峰沦陷,中华门和中山门被日军突破。

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南京解放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南京解放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南京解放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南京解放战役南京解放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坚韧和威武不屈。

本文将围绕南京解放战役展开论述,探讨其背景、过程和意义。

一、背景南京解放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此之前,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多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的重要目标。

二、过程1. 战前准备南京解放战役前,中共华东指挥部根据形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们积极组织和培训解放军,准备充足的武器和弹药,并与苏联保持密切联系。

2. 战役展开1949年4月20日,南京解放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进部队沿长江两岸展开进攻,向南京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其中,以陈毅、徐向前等将领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为解放南京立下了赫赫战功。

3. 战斗激烈南京解放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双方经过多次交战,解放军不断攻克日军防线,最终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并取得了全面胜利。

三、意义1.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南京解放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战争胜利的标志之一。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独立。

2. 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南京解放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解放全国各地,实现了国共合作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3. 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南京解放战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人民和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彻底摧毁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统治。

四、结论南京解放战役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胜利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胜利,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南京保卫战是日军向中国首都南京推进所发生的战役,那么你知道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南京保卫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残酷和惨烈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官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那么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南京保卫战背景与南京保卫战的爆发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通过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描述,是否可以看出此战役对战双方所存在的优劣势,如果可以看出,那么南京保卫战对战双方的优劣势是怎样的?南京保卫战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的12月1日,结束时间是同年的12月13日,整场战争自爆发到完结共持续了十三天,虽然持续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其影响之广、后果之恶劣简直振聋发聩。

在南京保卫战发生之前,中国在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这场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的起点标志,同时也是亚洲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事件,在这场战争之中,国民革命军损失惨重。

卢沟桥事件之后,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在上海地区常挑衅生事,为了能够有效的遏制日本人的侵略,同时为了保住财税来源和工业基地,蒋介石决定在上海开辟新的战场,让日本侵略战争获得国际上的关注,并希望日本能够迫于国际各国的压力和舆论停止对中国华北地区的继续侵略。

基于以上目的,在1937年8月11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军向上海地区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共计投入近七十万兵力,但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

在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决定继续向南京地区发起进攻,而后爆发了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的时间南京保卫战以及紧随其后的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已经结痂,但仍然会经常产生隐痛。

为了全方位的了解南京保卫战,必须先关注南京保卫战时间,并弄清楚南京保卫战爆发的时间是否有线索可循,南京保卫战时间是否能够推测?在南京保卫战时间内,整个战争的走势如何,为何会出现那种走势?南京保卫战的发生时间为1937年12月1日,结束时间为同年12月12日,在历经了近十二天的惨烈战斗后,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中国方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上海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成为了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一、上海会战的背景与战斗过程上海会战,又称“八一三事变”,发生于1937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次战役。

背景是日军对中国东北实施全面侵略,致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上海会战的主要战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的第一个月里,中方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成功,迫使日军疲于应对。

其次,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日军通过加强兵力和推进重兵向上海集结,企图迅速攻占上海。

最后,在1945年11月的最后阶段,日军发起了最后一次攻势,但中方坚决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上海会战的结果是,中国抗日军民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坚守阵地,将日军迫使到了僵持状态。

这使得日本军方对中国抗战的形势变得十分悲观,也是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二、南京保卫战的背景与战斗过程南京保卫战,又称“金陵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2月。

南京是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希望与民族尊严。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上海会战后,日本军队将重点转移到了南京,企图通过攻占南京来摧毁中国的政治中心,击溃中国的士气。

中国政府和军民积极准备,誓死保卫南京。

南京保卫战分为准备阶段、坚守阶段和撤退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国军队进行了坚实的筹备工作,准备向日军展开强有力的反击。

在坚守阶段,中国军民坚守南京城,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对日军形成了有效的阻击。

最后,在撤退阶段,中国军队成功撤离南京,保障了部分抗战力量的生路,南京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英雄城市。

三、对中国抗战的影响上海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两个重要战役,对中国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上海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均凸显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抗战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

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江苏南京的保卫作战。

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大陆命第8号”:“华中方面军应与海军协同,进攻敌国首都南京。

”国民政府调集第10军徐源泉,第83军邓龙光,及淞沪会战撤出之第66、71、72、74、78军,教导总队、警备、宪兵步队参与南京保卫战。

12月2日,日军第9师团、第16师团分别攻占金坛、丹阳,第114师团占领溧阳。

日军第3师团于苏州集结,被定位为二线师团,跟随9师团的路线前进。

12月3日,上海派遣军第9、16师团主力沿丹阳向句容推进。

12月4日,国军第88师孙元良部,与陆军装甲兵团第3连(一号战车)在南京南方和日军正面接触。

12月6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三飞行团以龙华、王滨机场为基地,广德、常州为前进机场,猛烈轰炸国军主要阵地。

日军第11师团第10旅占领镇江,并继续沿扬州-仙女庙朝江北大运河前进。

国军以第74、83军防卫主要阵地,第72、78军及教导总队部署于狮子山、雨花台、紫金山等最后防御阵地。

12月7日,蒋中正于凌晨离开南京,前往庐山。

日军第114师团占领秣陵关,第6师团急行军至114师侧翼,联合对雨花台一线阵地进行攻击,遭国军顽强抵抗。

12月8日,唐生智下令撤守外围阵地,但没有拟订撤退计划,造成守军移动时遭到日军尾随,直逼南京城。

12月9日,日军攻占市郊后,派出军机向南京上空投放松井石根对守军之中译文“致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劝降文告”,限国军在隔日中午前投降,否则将要发动总攻击。

日军国崎支队占领太平,渡过长江朝浦口前进。

日军第三飞行团密集轰炸中华门。

12月10日,上午11点要求投降遭拒后,日军在朝香宫鸠彦王指挥下向南京发起大规模进攻,国军士气低落、部队溃散。

日军第18师团推进至芜湖。

第16师团占领苍波门、下麒麟门,并朝附近之紫金山进击。

从12月9日到11日,日军自光华门迫近三次。

12月11日中午开始,雨花台地区、安德门、鳯台门陷入敌手。

中国军民抗日的第一南京保卫战

中国军民抗日的第一南京保卫战

中国军民抗日的第一南京保卫战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高峰期。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政府的首都,成为了日军侵略的首要目标。

为了保卫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军队和民众集结在南京发起了英勇的抗战,展开了中国军民抗日的第一场长时间持久的战斗——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的爆发源于国共两党和军队的共同努力。

当时的蒋介石发表了"八一"抗日演说,号召全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将共产党置于了国共合作的重要位置。

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组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加入到了保卫南京的战斗队伍中。

在这种共同抗日努力下,南京保卫战得以付诸实施。

南京保卫战的开始并不顺利。

日本侵略军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明显优势,首先攻占了中国政府的各个重要机关和军事据点。

然而,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滥杀无辜的暴行,中国军民不畏艰险,奋起抵抗。

他们以身殉国的精神,筑起了一道道人海防线,坚决捍卫着南京的尊严。

南京的民众也积极参与到战斗中,为抗击日寇提供物资和情报,为中国军队的抵抗提供了坚实的后援。

南京保卫战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日本侵略军对南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围困战。

中国军民辛勤劳动,使得日军无法迅速攻占南京,为国际援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南京保卫战的壮烈场景深深震撼着世界各国。

据统计,中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超过30万。

然而,他们坚守到底,守护住了南京这座历史璀璨的城池,为中国军民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京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重大。

首先,这场战斗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成为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象征。

其次,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后期的全民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打下了扎实基础。

此外,南京保卫战还向整个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支持也进一步增强。

总结起来,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

它展示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抗日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勇往直前,坚决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保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最后,南京保卫战也是一场对人 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这 场战役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成为 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事件。 同时,南京保卫战也成为了中国 抗日战争中的一座历史丰碑,对 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 团结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京保卫战
总之,南京保卫战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事件,对于中国、日本以及全世界都有着深远
南京保卫战
首先,南京保卫战是中日军队之 间的一次大型会战,对于中日两 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都有 很高的要求。在这场战役中,中 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和坚定的意志,但也暴露出了装 备和训练方面的不足,以及指挥 系统的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 在后来的抗战中得到了逐步解决
其次,南京保卫战也是一场人道 主义灾难。在战役期间,日军犯 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包括大屠 杀、强奸、焚烧等行为,给南京 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些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谴责和抗议,也促使中国政府采 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平民和 打击战争罪犯
的影响
通过对这场战役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斗经历以
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南京保卫战
-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部突围撤退。13日,南京失陷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 要战役,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一 次重大失败。下面我将从背景、经过和
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这场战役
南京保卫战
背景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在多个战场 上面临着日军的进攻。其中,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 治中心,成为了日军进攻的重要目标。为了保卫南京, 中国军队组建了南京卫戍部队,由唐生智担任卫戍司令 长官,负责指挥作战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的胜利

南京保卫战的胜利

南京保卫战的胜利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的战争蔓延至中国的首都南京。

南京保卫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战。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中国军民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

本文将探讨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以及这场战役的深远影响。

一、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南京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2月,当时的南京是中国的首都。

日本侵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上海,随之向南京进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方面决定将南京作为抵抗的中心,坚决保卫这一重要城市。

二、南京保卫战的准备中国军队在南京城内加固了城墙,设置了大量壕沟和障碍物,筹备了足够的弹药和粮食。

同时,中国政府和军队还迁移了大量的文物和人民,以免被日军掠夺和屠杀。

这一系列的准备使得南京保卫战有了一定的优势和抵抗力。

三、南京保卫战的激烈战斗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日军发动了残酷而无情的进攻。

中国军队和民兵们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抵抗意志。

他们利用城墙和壕沟进行坚守,并进行了多次英勇的反击。

南京街头战斗连绵不断,激烈异常。

虽然中国军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们坚守到底,保卫了南京。

四、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与意义南京保卫战的胜利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南京保卫战打破了日军“百日攻占中国”的计划,使得抗战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篇章。

其次,南京战役震慑了日本侵略者,让他们意识到中国军民并不是容易对付的。

最重要的是,南京保卫战的胜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为整个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五、南京保卫战的影响南京保卫战胜利后,南京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中国政府将南京保卫战胜利日设为“南京保卫战胜利纪念日”,以此来纪念这场重要的胜利。

南京保卫战的英勇事迹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抵抗的精神。

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抗战故事选编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是1937年继淞沪会战之后,日军向中国首都南京推进所发生的战役,日本称为南京攻略战。

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

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

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六个星期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

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中国抗战初期的军队训练素质极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

12月1 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

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抵抗作战。

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

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特别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

此战,中国军队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了日本侵略军。

但日军以8个师的兵力分兵进逼,使守军处于三面被围。

背水一战的不利地位,再加上军事当局在组织指挥上采取消极防御,使守军处处设防被动挨打,最后决定突围又未拟定周密计划,致使大量部队团于城内,惨遭日军杀戮。

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5万余人。

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星期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作者:陈钦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07期自上海陷落后,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了日军的刺刀之下。

在国民政府于南京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上,蒋介石表示:“南京是我国的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对全国人心也有重大影响,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

”这时唐生智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

”南京虽然无险可守,但作为首都,又不能不守。

蒋介石深知这一点,他想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并未派自己的嫡系守卫南京。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前国军的真实心理写照。

蒋介石遂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调集14个师10余万兵力防守南京。

这些刚从淞沪战场退下来的部队,还没来得及整补休整,就又踏上了保卫南京的征程。

12月3日,各路日军逼近南京外围。

5日拂晓,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天一放亮,黑压压一大片涂着太阳旗的日军飞机出现在南京上空,一时间城内弹片横飞,火光冲天。

9日,敌机向城中投下松井石根致南京守军的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在次日正午前向日军投降,否则日军将开始进攻南京。

中国军队没有理会日军的这套把戏,他们明知实力悬殊,仍积极备战。

12月10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攻城。

日军地面部队在67架飞机的掩护下,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守军阵地发起狂攻。

20万军队在南京城内外殊死厮杀,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役。

中国守军抵御日军最为顽强的战场,莫过于光华门。

1937年12月9日拂晓,日军精锐部队之一的胁坂部队(第九师团胁坂联队)占领了光华门外的大校场和通光营房,继而与守卫光华门的教导总队谢承瑞团和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等部展开激战。

光华门一度被日军占领,宪兵教导第二团、第一五六师等部赶来增援,很快中国守城部队又发动反攻夺回。

日军第九师团仅在光华门外就伤亡800余人。

战至午后,日军冲入光华门内,占据了一些沿街房屋。

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率部猛烈反击,经过8个多小时的血战肉搏,成功全歼入城日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发动的全面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上海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战役,它们对于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上海会战的背景和意义上海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期间,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

该战役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影响的复杂性,历经多个阶段和转折,最终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首先,上海会战的背景是日本侵略者企图先下手为强,迅速占领中国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上海。

然而,中国的抗日力量积极准备并坚决抵抗,使得日军遭遇到了强力的抵抗,给予他们以沉重的伤害,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次,上海会战在军事和政治意义上的胜利,使得国民党政府得以稳定阵脚,壮大军队,为后来更艰苦的抗战做好了准备。

此外,上海会战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

二、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和意义南京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9日至1938年1月9日期间,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另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为了保卫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并且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首先,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日本侵略军企图通过占领南京来粉碎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进一步消减中国抵抗力量。

然而,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奋勇抵抗,为了保卫南京和中国的尊严,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其次,南京保卫战的意义在于,中国军队和人民通过英勇抵抗,给予日军以巨大伤害。

尽管最终无法阻止日军的占领,但南京保卫战的坚决抵抗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象征,并为全国上下树立了崇高的英雄榜样。

三、上海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的联系和影响上海会战和南京保卫战虽然各自独立,但它们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共同的影响。

首先,上海会战和南京保卫战都是中国军队和人民为了保卫国土,抵抗侵略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之南京保卫战

抗日战争之南京保卫战
日军向南京守军发出劝降书被国军拒绝
12月9日,日军松井石根大将发出最后通谍敦促国军投降,限在明10日正午开城投降的劝告书。被国军拒绝。
国军宪兵光华门反击日军
此时日军已经抵近了南京城墙,日军第9师团的1个大队攻击了光华门,并且取得了突破。国军第88师第524团的1个营立即发起了反击,激战过后,国军第88师第524团仅存的17人。在通济门,明故宫,中山门国军宪兵第2,第5,教导团也与日军激战中。夜晚的南京,一片漆黑,行人稀少,只有照明弹和信号弹不时升起。
南京保卫战开始:实力悬殊注定失败
外围激战阵地终失守
从12月1日开始,日军持续轰炸南京城,将中华门,水西门附近炸的没有1座完整的房屋和街道。 12月4日在句容以东40里的地方,在江南灰色阴沉的冬日中,日军便衣侦察队与国军前哨部队发生了短暂的交火,南京作战外围战从此开始了。12月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在几处阵地上甚至出现国军全部打光的壮烈场景。
从11日夜到12日中午,日军在紫金山的攻击日趋激烈,日军直接以加农炮使用穿甲弹射击国军的机枪堡垒,国军的堡垒纷纷被炸成碎渣。随后日军的开始延伸炮击后方的明孝陵,吴王坟。
国军2位将军同日在雨花台殉国
12月12日上午7点,日军从雨花台右侧突入,10多辆战车,20多架飞机掩护日本步兵猛击第74军第151旅赛公桥阵地,经过3个小时反复争夺,第74军恢复了阵地, 阵亡第74军第302团团长程智以下伤亡1700多人。第2天在城外雨花台,日军第6,第114师团的部队已经冲上了雨花台,在最后时刻,国军把所有的手榴弹全部打开盖子用 绳子把导火索连接,摆在阵地前。当日军再次发起冲锋到达阵地前沿的时候,爆炸声阵地动地。最后的时刻第88师第262旅旅长朱赤和他的部下一起在雨花台殉国。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是中国抗战期间发生的两场重要战役,对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场保卫战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和意义。

一、南京雨花台保卫战南京雨花台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恰逢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南京成为日军的统治中心。

而雨花台是南京的重要军事要塞,守住这里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京雨花台保卫战是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军进行顽强抵抗的一次典型战斗。

中国军队以冯玉祥将军为总指挥,组织了各支抗日部队,坚决抵挡日军的进攻。

战斗经过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灵活的战术,以小股兵力对付大量日军,依靠地形优势和坚守意志进行顽强抵抗。

战斗中,中国军民壮烈牺牲,但最终取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经验,为中国抗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雨花台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重大。

它有效地稳定了抗战局势,提振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保卫战的胜利给中国军队以极大鼓舞,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信心和抗击日军的能力。

南京雨花台保卫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战绩的标志之一,被誉为“抗战第一城”。

二、中华门保卫战中华门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上旬,这是南京城防抗战中的又一次重要战斗。

中华门位于南京的市中心,是南京城北部的门户,对日军进攻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中华门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以黄继光为代表的年轻战士勇敢地投入战斗,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中国军队以有限的兵力抵挡了日军的强大进攻,展现出中国军民的坚韧和顽强抵抗的精神。

黄继光壮烈牺牲后,成为中国抗战的英雄,激励了无数中国军民投身抗日战斗。

中华门保卫战的胜利意义在于传递了中国军民坚守抗战信念的良好示范,鼓舞了南京人民的抗日斗志,也震撼了日本侵略军,加强了他们对中国军民的恐惧心理。

这场保卫战也为南京的后续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都是中国抗战期间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典型战斗。

通过雨花台和中华门的保卫战,中国军队和民众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对于稳定抗战局势、提振士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南京雨花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雨花西路,是一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地。

它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南京保卫战和邱少云等烈士英勇抗战精神的象征。

南京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并对该市展开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据称有30多万无辜百姓遇难。

南京保卫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意志和顽强的抵抗能力。

雨花台是南京保卫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中国军队在雨花台地区建立了防线,顽强地对抗日本侵略军的进攻。

尽管中国军队面对着敌人的进攻,但他们奋力抵抗,坚守阵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步伐。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尤为令人敬佩。

邱少云是南京军官学校的学生,他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投身战斗,与同学们并肩作战。

在战斗激烈的雨花台地区,邱少云为保护炮兵阵地不被日军占领,奋不顾身地冲向敌军,将一颗手榴弹引爆,英勇牺牲。

他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人们,并成为了抗战时期的英雄。

为了纪念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南京市政府在1973年修建了雨花台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相当于雨花台战场的三分之一,它包括了纪念碑广场、规模宏大的英烈祭祀区、以及以邱少云为主角的纪念堂等。

纪念馆向游客讲述了南京保卫战的历史,展示了邱少云和其他英勇抗战者为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除了雨花台,南京的中华门也是抗战的重要地点之一。

中华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一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门。

在抗战期间,中华门曾经是中国抗日军队的司令部所在地。

当时,中华门一带是南京保卫战的前线。

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华门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最后阶段。

中国军队在中华门一带奋力对抗日军的进攻,保卫着南京的尊严和领土。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这座城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如今,中华门已经成为一个纪念抗战的重要地点。

游客们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南京保卫战的残酷与英勇,缅怀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献出生命的英烈。

抗日战 争期间有哪些著名的战 役

抗日战 争期间有哪些著名的战 役

抗日战争期间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充满血与火的历史。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奋起抵抗,进行了众多惨烈而又意义重大的战役。

以下为您介绍其中一些著名的战役。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1937 年 9 月 25 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

八路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

当日军进入埋伏圈后,八路军迅速出击,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经过一天的激战,成功歼灭了大量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前后投入了约70 万兵力。

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工业内迁等争取了时间。

南京保卫战发生在 1937 年 12 月 1 日至 12 月 13 日。

当时,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中国军队在南京周边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南京最终沦陷。

南京保卫战虽然失利,但中国军人的英勇抵抗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1938 年 3 月,日军企图占领台儿庄以进攻徐州。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战役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1938 年 6 月至 10 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展开了一系列战斗。

虽然武汉最终沦陷,但此战使得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破产,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役。

1940 年 8 月 20 日至 1941 年 1 月 24 日,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对日军交通线、据点等发起了大规模的破袭战。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双方总共进行过22次的会战,分别是: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中条山)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沙)衡(阳)会战、桂(林)柳(州)会战和湘西会战。

而今天我要先介绍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事变爆发后,中国的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任何进一步的妥协,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也准备好打一场防御战争。

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芦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

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挑衅的退让底线。

7月28日、30日,日本相继占领北平、天津。

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8月9日下午五时半,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两人,驾驶军用汽车冲向虹桥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

8月10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为闯入机场道歉,但要求中国解散保安队,并拆除防御工事。

日本还借口此事件在8月10日运送增援部队到上海,撕毁了1932年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

针对日军的行动,蒋介石也在8月11日开始调动中国军队进入上海地区,继日本之后背弃了淞沪停战协定,决意对抗日军的进侵。

8月13日,早上上午九点,日军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闸北、虹口,国军守军第八十八师予以还击。

同时日军舰艇主动开始向上海市闸北的国军阵地进行炮击,下午三点,日军在海、空火力支援下,由租界再次向闸北地区宝山路、八字桥和天通庵路发起进攻,国军523团第一营开始在上海八字桥遭遇日本海军陆战队,双方进入战斗状态,八一三淞沪会战就此展开。

南京保卫战简介 致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一幕

南京保卫战简介 致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一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南京保卫战简介致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一幕
导语:南京保卫战简介: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淞沪会战后,日军更是直奔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而来,妄图一战定中国,国民政府组织重军进行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简介: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淞沪会战后,日军更是直奔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而来,妄图一战定中国,国民政府组织重军进行南京保卫战,让日军付出了惨痛代价,南京失守后,日军为了报复,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全城动员,防空御敌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为配合地面部队的进攻,打击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占绝对优势的日本陆海军航空队,频繁轰炸了中国的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

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更是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

1937年8月15日,号称日本海军“虎之子”的木更津航空队从台湾基地起飞,首次空袭南京,从这一天起一直到12月13日南京失陷,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共空袭南京118次,投弹1357枚。

由于战前防空事业准备比较充分,空袭造成的损失远较其他城市为小。

香林寺设防空情报所
南京最早的防空准备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件。

1934年8月,按距市中心150 200公里的要求,南京外围已设有上海、杭州、芜湖等22个防空监视哨,每哨设哨长一人,哨员4至6人。

中央防空情报所,设址于香林寺。

空袭警报由中央天文研究所、金陵兵工厂、首都警察厅负责,以汽笛和警钟发音为号,分预告、紧急、终了三种信号。

预告警报用汽笛发音两次,连续敲击警钟二分钟;紧急警报汽笛发音三次,敲击警钟三
生活常识分享。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抗击战役,对于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这两次战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南京雨花台保卫战:南京雨花台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中国军民被逼撤离南京城,雨花台成了南京守军的最后防线。

此时,敌军看准了中国守军精神低落的时机,发动了猛攻。

南京保卫战前夜,中国守军指挥部决定组成突击队深入敌后,解放南京。

突击队成功地摘下了雨花台上的日本军旗。

此举激起了日军的强烈反击,雨花台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但是中国守军顽强地坚守阵地,奋勇抵抗,使得日军无法攻陷雨花台。

久攻不下的日军决定改变战术,采取夜间偷袭的方式。

中国守军用锄头和土墙以及自制的炸草人进行伪装,诱使日本偷袭队暴露。

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下,日军最终失败,被迫撤退。

南京雨花台保卫战的胜利,体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勇作战精神,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提供了鼓舞和信心。

二、中华门保卫战:中华门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7月,当时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的进攻中已经接近中华门。

中国抗击军民在这个关键时刻奋起抵抗,保卫着这座重要的城楼。

敌军用大炮对中华门进行炮击,企图摧毁它,但中国守军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坚守了这座城楼。

中国守军利用伪装计,设下伏击圈,成功地打败了日军的进攻。

日军意识到直接攻击是行不通的,于是采取设置炸弹的方法对中华门进行攻击。

中国守军集中力量防御,并成功地消灭了日本进攻队。

经过一番激烈战斗,中国守军最终成功地守住了中华门,为南京城的保卫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华门保卫战的胜利,使得南京城能够坚持住,为日军进攻的阻滞提供了时间窗口,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这场战役也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顽强抗击的精神,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总结: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是抗战中中国军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两个重要战役。

两次战役的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顽强抗击的精神,为抗击日本侵略军提供了鼓舞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保卫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南京保卫战背景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

于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

11月8日,日军分路直逼南京,11月30日,广德失守,日军逆向南京右侧背迂回,形成对南京东南至西南面的包围。

南京保卫战战斗开始
1937年12月1日,江阴要塞失守。

4日,日军完成了对南京东面的包围。

这样,南京的第一道防线江宁、牛首山、淳化、汤山、龙潭之线已暴露在敌军面前。

1937年12月9日,南京南郊秦淮河畔炮声连绵不断。

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攻克高桥门,向光华门进逼。

夜色中的光华门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上校望着远处一言不发。

此时已不用言明,每一个士兵
都知道,大战就要来临。

10日上午,日军占领大校场的通光营房,炮轰光华门。

谢承瑞团长指挥部下依托城墙坚决还击,并将战况向教导总队总队部汇报。

总队长桂永清中将命令,炮兵团立即入城,设阵地于明故宫,支援谢团。

炮火中的日军依然不断冲锋,至下午三时,已推进到护城河一线。

晚八时,一支十余人的日军敢死队冲入光华门外城城门洞内。

谢承瑞团长向在午朝门督战的桂永清总队长建议火烧日寇。

获得批准后,谢团长亲率士兵运送汽油到外城箭楼。

半夜时分,将汽油灌进城门洞并投下火种。

霎时浓烟滚滚,枪炮声声。

火还未熄,谢团长命令打开城门并率领一排战士反击。

城门洞中的日寇不是被烧死就是被击毙。

光华门阵地安然无恙,而谢承瑞团长冲锋在前,被火焰灼伤。

受伤的谢团长撤回阵地后又一次向巍然屹立的光华门望去。

他保住了光华门,但他不知道就在不远处的通济门,71军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少将已经以身殉国。

通济门的战事是在10日下午爆发的。

城墙在炮火中倾颓,259旅的将士们与日军殊死搏斗,终因缺口太大,阵地失守。

259旅喘息未定,71军军长王敬久的电话就打到了前线指挥所。

命令259旅和261旅迅速恢复原阵地。

易安华旅长手持军令,没有半点犹豫就叫通了261旅旅长陈颐鼎少将,相约黄昏反击。

尽管他清楚,他的部队已在几个月前的淞沪会战中大伤元气。

黄昏来临,暮色中的滚滚硝烟使得天空愈加昏暗。

攻击的信号升空,易安华旅长亲率一个加强团向东北方向的敌阵穿插。

陈颐鼎旅长率261旅两个加强营由北向南猛攻。

日军前锋被夹在城墙和259、261旅出击部队之间,易、陈二部又被夹在日军前锋与日军后援之间。

混战之中,只听得到枪声和喊杀声。

战至深夜,突入之敌被全部消灭。

但易安华旅长头、腰、臂受伤多处大量失血壮烈殉国。

年37岁。

11日,日军的进攻重点转向中华门外的雨花台。

负责防守雨花台的是右翼阵地88师262旅和左翼阵地88师264旅。

从9日到11日,雨花台阵地不断受到日军的进攻。

262旅和264旅凭借地形殊死抵抗,寸土未失。

日寇的进攻在11日达到最激烈的程度。

日军的攻势在源源不断的增援下丝毫未减,雨花台守军的伤亡越来越大。

262旅旅长朱赤少将和264旅旅长高致嵩少将手中再也没有一兵一卒可供投入战斗,而且他们没有任何援军。

战斗进行到12日凌晨,伤亡惨重的守军依然牢牢控制着雨花台。

日军暂停了进攻,调集重炮和飞机轰炸262旅阵地。

炮火越来越密集,山上的工事在轰炸中成为废墟,坚守山岗的262旅将士们一批批阵亡。

炮声停止后,蜂拥而上的日军步兵再也没遇到抵抗。

守军262旅全军覆没,旅长朱赤少将殉国,年37岁。

此时264旅的坚守更加艰难。

日军在炮火的支援下已冲上阵地,与守军短兵相接。

混战持续到下午,枪声和喊杀声逐渐停息。

264旅阵地失守,旅长高致嵩少将阵亡,年39岁。

雨花台失守,日军取得了制高点,继续向中华门进攻。

至12日,守军74军51师302团团长程智殉国。

但中华门守军依然死战不退。

下午5时许,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召集各军师长开会,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撤退。

撤退令下达后,各军师长大多未回部队,只是打电话将命令下达后就各自跑掉。

失去了指挥的撤退转瞬间就成了溃退。

守军各
部纷纷退向挹江门,形势大乱。

清凉山宪兵指挥部,宪兵副司令兼首都警察厅厅长肖山令少将命令分散在各处的宪兵、警察部队集结撤退,身边只留下宪兵教导团的两个营维持撤退秩序。

等到肖山令完成撤退的善后工作到达江边时已是深夜。

此时,还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在望江兴叹。

肖山令果断命令大家寻找一切可利用的东西,迅速过江。

在他的指挥下,散兵们扎起木筏开始渡江。

突然,中山大道上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日军已追了上来。

肖山令见敌军来势凶猛,便指挥未过江的散兵向两侧撤退,自己亲率宪兵掩护。

最终殉国。

年45岁。

南京保卫战战斗结束
在大多数部队溃退之时,紫金山教导总队阵地依然战斗激烈,光华门上第二团仍然在竭力反击。

当撤退令下达到第二团时已是13日凌晨。

教导总队立即奉命转移。

伤病交加的谢承瑞团长就在此时牺牲在阵地上。

年33岁。

此战,中国军队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了日本侵略军。

但日军以8个师的兵力分兵进逼,使守军处于三面被围。

背水一战的不利地位,再加上军事当局在组织指挥上采取消极防御,使守军处处设防被动挨打,最后决定突围又未拟定周密计划,致使大量部队困于城内,惨遭日军杀戮。

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影响
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国际法庭认定至少20万以上,中国学者考证为30万以上。

分析南京保卫战的资料可以发现,国民党军队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不多。

多数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日军的大屠杀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