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定理的应用题-证明-公式

合集下载

专题12 韦达定理及其应用(解析版)

专题12 韦达定理及其应用(解析版)

专题12 韦达定理及其应用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方程)0(02≠=++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那么a b x x -=+21,acx x =21。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2.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主要有如下方面: (1)验根;(2)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 (3)求某些代数式的值; (4)求作一个新方程。

【例题1】(2020•泸州)已知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4x ﹣7=0的两个实数根,则x 12+4x 1x 2+x 22的值是 . 【答案】2【分析】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 【解析】根据题意得则x 1+x 2=4,x 1x 2=﹣7 所以,x 12+4x 1x 2+x 22=(x 1+x 2)2+2x 1x 2=16﹣14=2【对点练习】(2019湖北仙桃)若方程x 2﹣2x ﹣4=0的两个实数根为α,β,则α2+β2的值为( ) A .12 B .10 C .4 D .﹣4【答案】A【解析】∵方程x 2﹣2x ﹣4=0的两个实数根为α,β,∴α+β=2,αβ=﹣4,∴α2+β2=(α+β)2﹣2αβ=4+8=12【例题2】(2020•江西)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x﹣2=0的一个根为x=1,则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另一个根为.【答案】-2【分析】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出方程的两根之积为﹣2,结合方程的一个根为1,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此题得解.【解析】∵a=1,b=﹣k,c=﹣2,=−2.∴x1•x2=ca∵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x﹣2=0的一个根为x=1,∴另一个根为﹣2÷1=﹣2.【对点练习】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1/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b的值。

【答案】x1=3 b=-5【解析】设方程的另一根为x1,则由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得:解得:【点拨】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若已知它的一个根,往往由韦达定理可求另一根,并确定字母系数的值。

应用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解题

应用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解题

应用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解题韦达定理是一种解决一元三次方程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程的根。

在解题中,可以通过韦达定理来求解方程的根,并根据求得的根来解决具体问题。

首先,让我们从韦达定理的原理和公式开始介绍。

一元三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3 + bx^2 + cx + d = 0,其中a、b、c、d为实数且a不等于0。

韦达定理给出了解这个方程的根的三个关键公式:1.根的和公式:若x_1、x_2、x_3为方程的三个根,则有x_1+x_2+x_3=-b/a。

2.根的乘积公式:若x_1、x_2、x_3为方程的三个根,则有x_1x_2+x_1x_3+x_2x_3=c/a。

3.根的立方和公式:若x_1、x_2、x_3为方程的三个根,则有x_1^3+x_2^3+x_3^3=-d/a。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求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根。

具体步骤如下:Step 1:根据方程的系数a、b、c、d,计算根的和:-b/a。

Step 2:计算根的乘积:c/a。

Step 3:计算根的立方和:-d/a。

Step 4:解一元二次方程:y^3 - (根的和)y^2 + (根的乘积)y -(根的立方和) = 0。

Step 5:求解二次方程得到的根,即为原一元三次方程的根。

下面,我们来举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韦达定理解题:例题:求一元三次方程x^3+2x^2-7x-6=0的根。

解:根据方程的系数,我们可以确定a=1,b=2,c=-7,d=-6Step 1:根的和 = -b/a = -2/1 = -2Step 2:根的乘积 = c/a = -7/1 = -7Step 3:根的立方和 = -d/a = -(-6)/1 = 6Step 4:解二次方程:y^3 - (-2)y^2 + (-7)y - 6 = 0。

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或者继续使用韦达定理来求解,这里我们采用韦达定理。

设y_1、y_2、y_3为二次方程的三个根。

根的和=y_1+y_2+y_3=-(-2)=2根的乘积=y_1y_2+y_1y_3+y_2y_3=-7根的立方和=y_1^3+y_2^3+y_3^3=6根据这些方程,我们可以进一步求解二次方程。

韦达定理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

韦达定理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

韦达定理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摘要:一、韦达定理简介二、韦达定理经典例题1.例题一2.例题二3.例题三三、韦达定理解题过程1.确定韦达定理的应用条件2.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方程3.应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4.总结解题过程并得出答案正文:一、韦达定理简介韦达定理,又称Vieta 定理,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

它指出,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其两个根x1 和x2 的和与积分别等于方程中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相反数和倒数。

具体来说,韦达定理有以下两个公式:x1 + x2 = -b/ax1 * x2 = c/a二、韦达定理经典例题1.例题一题目: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3x-4=0,求该方程的两个根。

2.例题二题目: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x-5x+3=0,求该方程的两个根。

3.例题三题目: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x-3=0,求该方程的两个根。

三、韦达定理解题过程假设我们有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我们想要求出它的两个根x1 和x2。

1.确定韦达定理的应用条件首先,我们需要确保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即b-4ac≥0。

如果b-4ac<0,则方程没有实数根。

2.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方程对于每一个例题,我们首先需要将方程写成标准形式ax+bx+c=0。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韦达定理的公式x1 + x2 = -b/a和x1 * x2 = c/a来求解。

3.应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对于每一个例题,我们分别代入方程的系数,计算出x1 和x2 的值。

4.总结解题过程并得出答案最后,我们将求得的x1 和x2 的值代入原方程,验证它们是否是方程的根。

如果是,我们便成功求解了该方程。

综上所述,韦达定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初中数学韦达定理专项

初中数学韦达定理专项

2. 二、韦达定理的推导求根公式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²的求根公式为ax ²+bx +c =0 (a≠0)的求根公式为aac b b x 242-±-= 那么两个根aac b b x 2421-+-= aac b b x 2422---=+a ac b b 242---=a b 22-=ab -×a ac b b 242---=2224)4()(a ac b b ---=ac 三、韦达定理的应用1.已知方程求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例如,对于方程2x ²-5x +3=0,这里a =2,b =-5,c =3根据韦达定理,两根之和x 1+x 2 =a b -=25232.已知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构造方程若已知两根之和为m ,两根之积为n ,则可构造方程x ²-mx +n =0。

比如,两根之和为 4,两根之积为 3,那么构造的方程为x ²-4x +3=0。

3. 不解方程求与两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例如,求(x 1-x 2)²的值。

(x 1-x 2)²=(x 1+x 2)²-4x 1x 2 ,已知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代入即可求解。

4. 利用韦达定理判断方程根的情况由韦达定理可知,当b ²-4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此时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均有确定的值。

当b ²-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两根之和为-当b ²-4ac <0时,方程无实数根,韦达定理在这种情况下无意义。

四、韦达定理的注意事项1. 韦达定理只有在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情况下才成立。

2. 在应用韦达定理时,要先确定方程中a 、b 、c 的值,且a ≠0。

3. 对于一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如缺项方程(如ax ²+c =0),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求解,但要注意分析具体情况。

五、韦达定理的典型例题及讲解 1.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及字母系数的值例题: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1(2=---x x m ,若x=-1是方程的一个根,求m 的值及另一个根。

韦达定理应用

韦达定理应用

韦达定理的应用一、典型例题例 1:关于 x 的方程 2x-〔 m+ 1〕x+ 1- m=0的一个根为 4,求另一个根。

解:设另一个根为 x1,那么相加,得 x例 2:方程x- 5x+ 8=0 的两根为x1,x2,求作一个新的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为和 .解:∵又∴代入得,∴新方程为例 3:判断是不是方程 9x- 10x- 2=0 的一个实数根解:∵二次实数方程实根共轭,∴假设是,那么另一根为∴,。

∴以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即为.例 4:解方程组解:设∴.∴A=5.∴ x-y=5又xy=-6.∴解方程组∴可解得例 5: RtABC中,两直角边长为方程 x-〔 2m+ 7〕x+ 4m〔 m- 2〕 =0 的两根,且斜边长为13,求 S 的值解:不妨设斜边为C=13,两条直角边为a, b,那么 2。

又a,b为方程两根。

∴ab=4m〔 m-2〕∴S但a,b为实数且∴∴∴m=5或 6当m=6时,∴ m=5∴ S.例 6: M为何值时,方程8x-〔 m- 1〕x+ m- 7=0 的两根①均为正数②均为负数③一个正数,一个负数④一根为零⑤互为倒数解:①∵∴ m>7②∵∴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③∴m<7④∴m=7⑤∴m=15.但使∴不存在这种情况【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30 分钟〕1.设n为方程x+mx+n=0〔n≠ 0〕的一个根,那么m+ n 等于2.方程 x+ px- q=0 的一个根为- 2+,可求得 p= ,q=3.假设方程 x+ mx+ 4=0 的两根之差的平方为48,那么 m的值为〔〕A.± 8 B.8 C.-8 D. ±44.两个数的和比 a 少 5,这两个数的积比a 多 3,那么 a 为何值时,这两个数相等5.方程〔 a+ 3〕 x+ 1=ax 有负数根,求 a 的取值范围。

6.方程组的两组解分别为,,求代数式a1b2+a2b1的值。

7.ABC中, AB=AC, A , B,C 的对边分别为 a,b, c, a=3,b 和 c 是关于 x 的方程 x+mx+ 2- m=0的两个实数根,求ABC的周长。

两种方法证明韦达定理

两种方法证明韦达定理

两种方法证明韦达定理韦达定理是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主要描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两种证明韦达定理的方法,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数学原理。

方法一: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证明首先,我们有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 ]其求根公式为:[ x_{1,2} = frac{-b pm sqrt{b^2 - 4ac}}{2a} ]根据求根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方程的两个根:[ x_1 = frac{-b + sqrt{b^2 - 4ac}}{2a} ][ x_2 = frac{-b - sqrt{b^2 - 4ac}}{2a} ]将两个根相加,得到:[ x_1 + x_2 = frac{-b + sqrt{b^2 - 4ac}}{2a} + frac{-b - sqrt{b^2 -4ac}}{2a} ][ x_1 + x_2 = frac{-2b}{2a} = -frac{b}{a} ]将两个根相乘,得到:[ x_1 cdot x_2 = left(frac{-b + sqrt{b^2 - 4ac}}{2a}ight) cdot left(frac{-b - sqrt{b^2 - 4ac}}{2a}ight) ][ x_1 cdot x_2 = frac{(-b)^2 - (b^2 - 4ac)}{4a^2} = frac{b^2 - b^2 +4ac}{4a^2} = frac{4ac}{4a^2} = frac{c}{a} ]因此,我们证明了韦达定理: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 ),其两个根( x_1 ) 和( x_2 ) 满足( x_1 + x_2 = -frac{b}{a} ) 和( x_1 cdot x_2 = frac{c}{a} )。

方法二:利用因式分解证明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 ),我们可以将其因式分解为:[ ax^2 + bx + c = a(x - x_1)(x - x_2) ]其中( x_1 ) 和( x_2 ) 分别为方程的两个根。

运用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解题

运用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解题

运用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解题
韦达定理(Vieta's Theorem)是一种有趣的数学理论,它描述了一
般三次方程在解析解方面的强大功能。

它主要说明了三次方程两个根
之和以及根与一常数的乘积之和是一定的。

一、定义
韦达定理是指对于三次方程ax³+bx²+cx+d=0,其根为r1,r2,r3,则
r1+r2+r3= -b/a,r1r2r3=-d/a。

其中a,b,c,d不全为零,且a≠0。

二、运用
(1)利用韦达定理来求解三次方程的有理根
首先,算出三次方程的a,b,c,d,由韦达定理可得,r1+r2+r3= -b/a,r1r2r3=-d/a,由这两个公式可以得到三个关于x的线性方程,求解这三
个方程,可以求解出三个根以及有理根。

(2)利用韦达定理验证给定的解是否正确
若给定某三次方程的解r1,r2,r3的值,则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检验
其正确与否,即求出r1+r2+r3,r1r2r3的值,对比其是否符合韦达定理
的关系式即可。

三、注意事项
(1)要求a≠0,即三次方程的系数不能全为零,如果a=0,则不符合
韦达定理的要求,无法应用这个定理来解决三次方程;
(2)若三次方程有重根,即有两个根相同,则运用韦达定理会出现数
学上的问题,此时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来求解三次方程。

四、总结
韦达定理是一个有效求解三次方程的定理,它不仅可用来求解有理根,也可以用来检验给定的根是否符合三次方程的条件。

但是,有时候会
出现三次方程的系数a等于0以及根中存在相等的情况,此时韦达定理就无法使用了,所以在应用韦达定理时要注意以上两种特殊情况的出现。

韦达定理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

韦达定理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

韦达定理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韦达定理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一、概述韦达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是数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点中。

韦达定理通过等比的概念,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代数方程问题,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实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韦达定理的相关概念、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希望能让读者对韦达定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韦达定理的相关概念1. 韦达定理的基本概念韦达定理是数学上一个重要的定理,它通过等比的概念,解决了关于代数方程的一些问题。

韦达定理的基本说法是:对于一元三次方程ax³+bx²+cx+d=0,如果它有三个不等实根,那么这三个根分别是p、q、r,那么有以下等式成立:p+q+r=-b/apq+qr+rp=c/apqr=-d/a2. 韦达定理的证明韦达定理的证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使用代数方程的解法和数学归纳法。

我们可以通过对一元三次方程的通解进行分析,最终得到韦达定理的结论。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代数方程知识和数学推理能力。

三、经典例题及解题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韦达定理,我们将通过几个经典例题来演示解题过程。

例题一:已知一元三次方程x³-6x²+11x-6=0的根为p、q、r,求p+q+2r的值。

解题过程:根据韦达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p+q+r=6pq+qr+rp=11pqr=6根据题目中的要求,我们需要求p+q+2r的值,所以我们可以先求出p+q+r的值,然后再将r的值替换为2r即可。

通过代数方程的解法,我们可以求得p+q+r=6,再将r替换为2r,得到p+q+2r=6+2r的值。

例题二:已知一元三次方程2x³-7x²+7x-3=0的根为p、q、r,求p²+q²+r²的值。

解题过程:同样地,根据韦达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p+q+r=7/2pq+qr+rp=7/2pqr=3/2题目中要求的是p²+q²+r²的值,我们可以通过(p+q+r)²-2(pq+qr+rp)的公式来求得。

韦达定理的应用题_证明_公式

韦达定理的应用题_证明_公式

韦达定理的应用题_证明_公式(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知识,利用它们可进一步研究根的性质,也可以将一些表面上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讨论.1.判别式的应用例1 (1987年武汉等四市联赛题)已知实数a、b、c、R、P满足条件PR>1,Pc+2b+R a=0.求证:一元二次方程ax2+2bx+c=0必有实根.证明△=(2b)2-4ac.①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必须证△≥0.由已知条件有2b=-(Pc+Ra),代入①,得△ =(Pc+Ra)2-4ac=(Pc)2+2PcRa+(Ra)2-4ac=(Pc-Ra)2+4ac(PR-1).∵(Pc-Ra)2≥0,又PR>1,a≠0,(1)当ac≥0时,有△≥0;(2)当ac<0时,有△=(2b)2-4ac>0.(1)、(2)证明了△≥0,故方程ax2+2bx+c=0必有实数根.例2 (1985年宁波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图21-1,k是实数,O是数轴的原点,A是数轴上的点,它的坐标是正数是数轴上另一点,坐标是x,x<a,且OP2=k·PA·OA.(1) k为何值时,x有两个解x1,x2(设x1<x2);此处无图(2)若k>1,把x1,x2,0,a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用不等号“<”连接.解(1)由已知可得x2=k·(a-x)·a,即x2+kax-ka2=0,当判别式△>0时有两解,这时△ =k2a2+4ka2=a2k(k+4)>0.∵a>0,∴k(k+4)>0,故k<-4或k>0.(2)x1<0<x2<a.例3(1982年湖北初中数学竞赛题)证明不可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之积. 分析若视原式为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可利用判别式求解.证明将此式看作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判别式△ =显然△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故原式不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之积.例3 (1957年北京中学生数学竞赛题)已知x,y,z是实数,且x+y+z=a,①②求证:0≤x≤0≤y≤0≤z≤分析将①代入②可消去一个字母,如消去z,然后整理成关于y的二次方程讨论.证明由①得z=a-x-y,代入②整理得此式可看作关于y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据已知此方程有实根,故有△ =16(x-a)2-16(4x2-4ax+a2)≥0≥0≤x≤同理可证:0≤y≤,0≤z≤.例5设a1,a2,a3,b是满足不等式(a1+a2+a3)2≥2()+4b的实数.求证:a1a2+a2a3+a3a1≥3b.证明由已知可得≤0.设则∵a3是实数,故△≥0,即有(a1+a2)2≥()-2a1a2+4b+r≥2()-(a1+a2)2+4b.于是(a1+a2)2≥()+2b,∴a1a2≥b.同理有a2a3≥b,a3a1≥b.三式相加即得a1a2+a2a3+a3a1≥3b.例6 设a、b、c为实数,方程组与均无实数根.求证:对于一切实数x都有>证明由已知条件可以推出a≠0,因为若a=0,则方程组至少有一个有实数解.进一步可知,方程ax2+bx+c=±x无实根,因此判别式△=<0,于是(b-1)2+(b+1)-8ac<0.即 4ac-b2>1.∴>2.韦达定理的应用例7 (1899年匈牙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假设x1、x2是方程x2-(a+d)x+ad-bc=0的根.证明这时是方程的根.证明由已知条件得∴=a3+d3+3abc+3bcd,由韦达定理逆定理可知,、是方程的根.例8已知两个系数都是正数的方程a1x2+b1x+c1=0,①a2x2+b2x+c2=0,②都有两个实数根,求证:(1)这两个实数根都是负值;(2)方程 a1a2x2+b1b2x+c1c2=0 ③③也有两个负根.证明∵方程①有两个实数根,∴>0. ④同理>0. ⑤又a1、b1、c1都是正数,∴>0,<0.由此可知方程①的两根是负值.同样可证方程②的两根也是负值.显然a1c1<4a1c1代入④,得>0,⑥由>0,得>⑦∴△=≥=>0,∴方程③也有两个实数根.又a1a2>0,b1b2>0,c1c2>0,∴>0,<0.由此可知方程③的两个根也是负值.例9(1983年上海初中数学竞赛题)对自然数n,作x的二次方程x2+(2n+1)x+n2=0,使它的根为αn和βn.求下式的值:+解由韦达定理得=而=(n≥3),∴原式=+=例10(1989年全国初中联赛试题)首项不相等的两个二次方程(a-1)x2-(a2+2)x+(a2+2a)=0 ①及(b-1)x2-(b2+2)x+(b2+2b)=0 ②(其中a,b为正整数)有一公共根,求的值.解由题得知,a,b为大于1的整数,且a≠b.设x0是方程①②的公共根,则x0≠1,否则将x=1代入①得a=1,矛盾.得x0代入原方程,并经变形得③及④所以a,b是关于t的方程相异的两根,因此于是 ab-(a+b)=2,即(a-1)(b-1)=3.由或解得或∴例11 (仿1986年全国高中联赛题)设实数a,b,c满足①②求证:1≤a≤9.证明由①得bc=a2-8a+7.①-②得 b+c=所以实数b,c可看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则有△≥0,即≥0,即(a-1)(a-9)≤0,∴1≤a≤9.例12 (1933年福建初中数学竞赛题)求证:对任一矩形A,总存在一个矩形B,使得矩形A和矩形B的周长和面积比都等于常数k(k≥1).分析设矩形A及B的长度分别是a,b及x,y,为证明满足条件的矩形B存在,只须证明方程组(k,a,b为已知数)有正整数解即可.再由韦达定理,其解x,y可以看作是二次方程z2-k(a+b)z+kab=0的两根.∵k≥1,故判别式△ =k2(a+b)2-4kab≥k2(a+b)2-4k2ab=k2(a-b)2≥0,∴上述二次方程有两实根z1,z2.又z1+z2=k(a+b)>0,z1z2=kab>0,从而,z1>0,z2>0,即方程组恒有x>0,y>0的解,所以矩形B总是存在的.练习二十一1.填空题(1)设方程的两根为m,n(m>n),则代数式的值是_____ __;(2)若r和s是方程x2-px+q=0的两非零根,则以r2+和为根的方程是_____ _____;(3)已知方程x2-8x+15=0的两根可以写成a2+b2与a-b,其中a与b是方程x2+px+q=0的两根,那么|p|-q=__________.2.选择题(1)若p,q都是自然数,方程px2-qx+1985=0的两根都是质数,则12p2+q的值等于( ).(A)404 (B)1998 (C)414 (D)1996(2)方程的较大根为r,的较小根为s,则r-s等于( ).(A) (B)1985 (C) (D)(3)x2+px+q2=0(p≠0)的两个根为相等的实数,则x2-qx+p2=0的两个根必为().(A) 非实数 (B)相等两实数 (C)非实数或相等两实数 (D)实数(4)如果关于方程mx2-2(m+2)x+m+5=0没有实数根,那么关于x的方程(m-5)x2-2(m +2)x+m=0的实根个数为(A)2 (B)1 (C)0 (D)不确定3.(1983年杭州竞赛)设a1≠0,方程a1x2+b2x+c1=0的两个根是1-a1和1+a1;a1x2+b1x+c2=0的两个根是和;a1x2+b1x+c1=0的两根相等,求a1,b1,c1,b2,c2的值.4.常数a是满足1≤a≤50的自然数.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x-a)2=x2的两根都是自然数,试求a的值.5.设x2、x2为正系数方程ax2+bx+c=0的两根,x1+x2=m,x1·x2=n2,且m,n.求证:(1) 如果m<n,那么方程有不等的实数根;(2) 如果m>n,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6.求作一个以两正数α,β为根的二次方程,并设α,β满足7.(1987年全国初中竞赛题)当a,b为何值时,方程x2+(1+a)x+(3a2+4ab+4b2+2)=0有实根?8.(1985年苏州初中数学竞赛题)试证:1986不能等于任何一个整系数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的值.9.(第20届全苏中学生数学竞赛题)方程x2+ax+1=b的根是自然数,证明a2+b2是合数.10.(1972年加拿大试题)不用辅助工具解答:(1)证满足的根在和197.…间;(2)同(1)证<1..练习二十一1.(1)(2)(3)3.B A.3.=a+2±由于x为自然数,可知a为完全平方数即a=1,4,9,16,25,36,49.5.略+2=0.7.因为方程有实根,所以判别式8.设1986=4k+2(其中k是自然数).令△=b2-4ac=4k+2,这时b2能被2整除,因而b也能被2整除.取b=2t,这时b2=4t2,且4t2-4ac=4k+2.这时等式左边的数能被4整除,而右边的数不能被4整除,得出矛盾,故命题得证.10.由,可得x2-198x+1=0,其根。

韦达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韦达定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几何定理,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包括工程学、物理学和金融学等领域。

本文将讨论韦达定理的定义、证明和一些实际应用。

一、韦达定理的定义韦达定理是一个三角形内部的一个重要定理,它阐述了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积等于这个点到三边的三条距离之积。

图1:韦达定理示意图设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BC和AC,三角形内任意一点P到三条边的距离分别为d1、d2和d3,则根据韦达定理有:AB × PC × d1= BC × PA × d2= AC × PB × d3二、韦达定理的证明韦达定理的证明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和割线定理来完成。

首先,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了韦达定理在三角形底边上的一个特殊情况。

例如,在图1中,我们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证明: PB/AB = PC/AC令 d1 = h1、d2 = h2,则 h1/h2 = PB/PC因此,韦达定理的底边情况成立。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割线定理继续证明韦达定理。

在图1中,我们从点P引一条平行于AB的直线,它与BC和AC的交点分别为Q和R。

根据割线定理,有:PB/PC = BQ/CR又因为三角形PAB和PCQ相似,三角形PAR和PRB相似,因此有以下等式成立:PA/PC = AB/BQRA/RB = AP/PB将上述等式代入割线定理公式中得:PB/PC = AB/BQ = AP/CR = RA/RB = h3/h4因此,有以下等式成立:AB × PC × d1 = BC × PA × d2 = AC × PB × d3 = h1 × h2 × h3/h4由此可知,韦达定理成立。

三、韦达定理在许多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1.测量塔的高度韦达定理可以用于测量一座塔的高度,方法是测量一个与塔底线平行的直线段和它到塔顶的距离,以及一个与塔底线垂直的直线段和它到塔顶的距离。

韦达定理练习题

韦达定理练习题

韦达定理练习题韦达定理练习题韦达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一个三角形内部的一条线段与三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韦达定理,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的问题,比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和应用韦达定理的知识。

练习题一: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求解该三角形的面积。

解答:根据韦达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A、B、C分别为三角形的内角。

现在我们要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可以使用海伦公式:S = √[s(s-a)(s-b)(s-c)]其中s为三角形的半周长,可以通过三边长求得:s = (a + b + c) / 2练习题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一般三角形)。

解答:根据韦达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三边长的大小来判断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如果a=b=c,则为等边三角形。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条边的长度来判断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如果a=b或a=c或b=c,则为等腰三角形。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三个内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如果A=90°或B=90°或C=90°,则为直角三角形。

最后,如果以上条件都不满足,则为一般三角形。

练习题三:求解三角形的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求解该三角形的高。

解答:根据韦达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现在我们要求解三角形的高,可以使用以下公式:h = 2S / a其中S为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海伦公式求得。

一元二次方程-韦达定理地应用及问题详解

一元二次方程-韦达定理地应用及问题详解

一元二次方程韦达定理的应用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0 时________方程_____________,当△=0 时_________方程有_______________ ,当△<0 时_________方程___________ .韦达定理的应用:1.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和未知系数3.方程两根满足某种关系, 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值4.两数的和与积, 求这两个数例 1.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223840x mx m m --+-=.求证: 当 m>2 时,原方程永远有两个实数根.例 2.关于 x 的方程22(1)10kx x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 k 的取值X 围;(2)是否存在实数 k , 使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和等于 0?假如存在, 求出 k 的值;假如不存在, 说明理由.例 3.关于 x 的方程222(3)410x k x k k --+--=(1)假如这个方程有实数根, 求 k 的取值X 围;(2)假如这个方程有一个根为 1, 求 k 的值;例 4.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2)302x m x m +-+-= (1)求证: 无论m 取什么实数值, 这个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假如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12,x x 满足1221x x m +=+, 求 m 的值。

例 5.当 m 为何值时, 方程28(1)70x m x m --+-=的两根:(1) 均为正数; (2)均为负数; (3)一个正数, 一个负数; (4)一根为零; (5)互为倒数; (6)都大于 2.例 6. a,b,c,是△ ABC 的三边长, 且关于 x 的方程 22(1)2(1)0b x ax c x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求证: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 7.假如 n>0 ,关于 x 的方程21(2)04x m n x mn ---=有两个相等的正的实数根, 求m n的值。

韦达定理专题训练

韦达定理专题训练

韦达定理专题训练韦达定理专题训练一、引言韦达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定理,它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中各种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韦达定理的定义、证明方法以及应用。

二、韦达定理的定义韦达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ABC中,如果D点在边BC上,则有以下公式成立:AB²=AD·AC+BD·BC其中,AB表示三角形ABC中边AB的长度,AC表示边AC的长度,BC表示边BC的长度,AD表示线段AD的长度,BD表示线段BD的长度。

三、韦达定理的证明方法1. 利用勾股定理证明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证明韦达定理。

假设∠A=90°,则有:AB²=AC²+BC²接下来我们将D点移动到线段AC上,并将线段AD和BD分别设为x 和y,则有:AC=x+BDBC=y-AD代入勾股定理公式中得:AB²=(x+BD)²+(y-AD)²=x²+y²+2xBD-2xAD-2xBC+BD²+AD²=x²+y²+(2xBD-2xBC)+(BD²+AD²)又因为:2xBD=(x+y)-(AC-BC)2xBC=(x+y)-(AC+BC)代入上式中得:AB²=x²+y²+(x+y)²-(AC-BC)²-(AC+BC)²+(BD²+AD²)化简可得:AB²=AD·AC+BD·BC这就是韦达定理的证明方法之一。

2. 利用向量证明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向量的方法来证明韦达定理。

假设三角形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x1,y1), B(x2,y2), C(x3,y3),则有:AB=(x2-x1, y2-y1)AC=(x3-x1, y3-y1)BC=(x3-x2, y3-y2)设D点在边BC上,且BD=x,DC=y,则有:AD=AC-CD=(x3-x1, y3-y1)-(y, x3-x2)=(x3-x1-y, y3-y1-x2+x)代入向量公式中得:AB·AB=AD·AD+BD·BD+2·AD·BD展开可得:(x2-x1)²+(y2-y1)²=x³+y³+x²y₁+x₂y₁+x₁y₂+x₃y₂+x₁y₃+x₃y₃-xy-(x₁+x₂)y+(x₁+x₃)x+(x₂+x₃)y化简可得:(x₂ - x₁) ̅(X) (x₂ - x₁) + (y₂ - y₁) ̅(Y) (y₂ - y₁) = x² + y² - xy₁ - xy₂+ x₁y₂ + x₃y₁ + x₁y₃ + x₃y₃同样地,我们将D点移动到线段AC上得:(x₂ - x₁) ̅(X) (x₂ - x₁) + (y₂ - y₁) ̅(Y) (y₂ - y₁) = x(x₃-x₁)+y(y₃-y₁)代入公式中得:AB²=AD·AC+BD·BC这就是韦达定理的证明方法之二。

韦达定理的应用题证明定律

韦达定理的应用题证明定律

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知识,利用它们可进一步研究根的性质,也可以将一些表面上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讨论.1.判别式的应用例1 (1987年武汉等四市联赛题)已知实数a、b、c、R、P满足条件PR>1,Pc+2b+Ra=0.求证:一元二次方程ax2+2bx+c=0必有实根.证明△=(2b)2-4ac.①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必须证△≥0.由已知条件有2b=-(Pc+Ra),代入①,得△=(Pc+Ra)2-4ac=(Pc)2+2PcRa+(Ra)2-4ac=(Pc-Ra)2+4ac(PR-1).∵(Pc-Ra)2≥0,又PR>1,a≠0,(1)当ac≥0时,有△≥0;(2)当ac<0时,有△=(2b)2-4ac>0.(1)、(2)证明了△≥0,故方程ax2+2bx+c=0必有实数根.例2 (1985年宁波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图21-1,k是实数,O是数轴的原点,A是数轴上的点,它的坐标是正数a.P是数轴上另一点,坐标是x,x<a,且OP2=k·PA·OA.(1)k为何值时,x有两个解x1,x2(设x1<x2);此处无图(2)若k>1,把x1,x2,0,a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用不等号“<”连接.解(1)由已知可得x2=k·(a-x)·a,即x2+kax-ka2=0,当判别式△>0时有两解,这时△=k2a2+4ka2=a2k(k+4)>0.∵a>0,∴k(k+4)>0,故k<-4或k>0.(2)x1<0<x2<a.例3(1982年湖北初中数学竞赛题)证明不可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之积.分析若视原式为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可利用判别式求解.证明将此式看作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判别式△=显然△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故原式不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之积.例3 (1957年北京中学生数学竞赛题)已知x,y,z是实数,且x+y+z=a,①②求证:0≤x≤0≤y≤0≤z≤分析将①代入②可消去一个字母,如消去z,然后整理成关于y的二次方程讨论.证明由①得z=a-x-y,代入②整理得此式可看作关于y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据已知此方程有实根,故有△=16(x-a)2-16(4x2-4ax+a2)≥0≥0≤x≤同理可证:0≤y≤,0≤z≤.例5设a1,a2,a3,b是满足不等式(a1+a2+a3)2≥2()+4b的实数.求证:a1a2+a2a3+a3a1≥3b.证明由已知可得≤0.设则∵a3是实数,故△≥0,即有(a1+a2)2≥()-2a1a2+4b+r≥2()-(a1+a2)2+4b.于是(a1+a2)2≥()+2b,∴a1a2≥b.同理有a2a3≥b,a3a1≥b.三式相加即得a1a2+a2a3+a3a1≥3b.例6 设a、b、c为实数,方程组与均无实数根.求证:对于一切实数x都有>证明由已知条件可以推出a≠0,因为若a=0,则方程组至少有一个有实数解.进一步可知,方程ax2+bx+c=±x无实根,因此判别式△=<0,于是(b-1)2+(b+1)-8ac<0.即4ac-b2>1.∴>2.韦达定理的应用例7 (1899年匈牙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假设x1、x2是方程x2-(a+d)x+ad-bc=0的根.证明这时是方程的根.证明由已知条件得∴=a3+d3+3abc+3bcd,由韦达定理逆定理可知,、是方程的根.例8已知两个系数都是正数的方程a1x2+b1x+c1=0,①a2x2+b2x+c2=0,②都有两个实数根,求证:(1)这两个实数根都是负值;(2)方程a1a2x2+b1b2x+c1c2=0 ③③也有两个负根.证明∵方程①有两个实数根,∴>0. ④同理>0. ⑤又a1、b1、c1都是正数,∴>0,<0.由此可知方程①的两根是负值.同样可证方程②的两根也是负值.显然a1c1<4a1c1代入④,得>0,⑥由>0,得>⑦∴△=≥=>0,∴方程③也有两个实数根.又a1a2>0,b1b2>0,c1c2>0,∴>0,<0.由此可知方程③的两个根也是负值.例9(1983年上海初中数学竞赛题)对自然数n,作x的二次方程x2+(2n+1)x+n2=0,使它的根为αn和βn.求下式的值:+解由韦达定理得=而=(n≥3),∴原式=+=例10(1989年全国初中联赛试题)首项不相等的两个二次方程(a-1)x2-(a2+2)x+(a2+2a)=0 ①及(b-1)x2-(b2+2)x+(b2+2b)=0 ②(其中a,b为正整数)有一公共根,求的值.解由题得知,a,b为大于1的整数,且a≠b.设x0是方程①②的公共根,则x0≠1,否则将x=1代入①得a=1,矛盾.得x0代入原方程,并经变形得③及④所以a,b是关于t的方程相异的两根,因此于是ab-(a+b)=2,即(a-1)(b-1)=3.由或解得或∴例11 (仿1986年全国高中联赛题)设实数a,b,c满足①②求证:1≤a≤9.证明由①得bc=a2-8a+7.①-②得b+c=所以实数b,c可看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则有△≥0,即≥0,即(a-1)(a-9)≤0,∴1≤a≤9.例12 (1933年福建初中数学竞赛题)求证:对任一矩形A,总存在一个矩形B,使得矩形A和矩形B 的周长和面积比都等于常数k(k≥1).分析设矩形A及B的长度分别是a,b及x,y,为证明满足条件的矩形B存在,只须证明方程组(k,a,b为已知数)有正整数解即可.再由韦达定理,其解x,y可以看作是二次方程z2-k(a+b)z+kab=0的两根.∵k≥1,故判别式△=k2(a+b)2-4kab≥k2(a+b)2-4k2ab=k2(a-b)2≥0,∴上述二次方程有两实根z1,z2.又z1+z2=k(a+b)>0,z1z2=kab>0,从而,z1>0,z2>0,即方程组恒有x>0,y>0的解,所以矩形B总是存在的.练习二十一1.填空题(1)设方程的两根为m,n(m>n),则代数式的值是_______;(2)若r和s是方程x2-px+q=0的两非零根,则以r2+和为根的方程是__________;(3)已知方程x2-8x+15=0的两根可以写成a2+b2与a-b,其中a与b是方程x2+px+q=0的两根,那么|p|-q=__________.2.选择题(1)若p,q都是自然数,方程px2-qx+1985=0的两根都是质数,则12p2+q的值等于( ).(A)404 (B)1998 (C)414 (D)1996(2)方程的较大根为r,的较小根为s,则r-s等于( ).(A)(B)1985 (C)(D)(3)x2+px+q2=0(p≠0)的两个根为相等的实数,则x2-qx+p2=0的两个根必为().(A) 非实数(B)相等两实数(C)非实数或相等两实数(D)实数(4)如果关于方程mx2-2(m+2)x+m+5=0没有实数根,那么关于x的方程(m-5)x2-2(m +2)x+m=0的实根个数为(A)2 (B)1 (C)0 (D)不确定3.(1983年杭州竞赛)设a1≠0,方程a1x2+b2x+c1=0的两个根是1-a1和1+a1;a1x2+b1x+c2=0的两个根是和;a1x2+b1x+c1=0的两根相等,求a1,b1,c1,b2,c2的值.4.常数a是满足1≤a≤50的自然数.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x-a)2=x2的两根都是自然数,试求a的值.5.设x2、x2为正系数方程ax2+bx+c=0的两根,x1+x2=m,x1·x2=n2,且m,n.求证:(1) 如果m<n,那么方程有不等的实数根;(2) 如果m>n,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6.求作一个以两正数α,β为根的二次方程,并设α,β满足7.(1987年全国初中竞赛题)当a,b为何值时,方程x2+(1+a)x+(3a2+4ab+4b2+2)=0有实根?8.(1985年苏州初中数学竞赛题)试证:1986不能等于任何一个整系数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的值.9.(第20届全苏中学生数学竞赛题)方程x2+ax+1=b的根是自然数,证明a2+b2是合数. 10.(1972年加拿大试题)不用辅助工具解答:(1)证满足的根在和197.99494949…间;(2)同(1)证<1.41421356.练习二十一1.(1)(2)(3)3.2.C B A.3.4.x=a+2±由于x为自然数,可知a为完全平方数即a=1,4,9,16,25,36,49.5.略6.3x2-7x+2=0.7.因为方程有实根,所以判别式8.设1986=4k+2(其中k是自然数).令△=b2-4ac=4k+2,这时b2能被2整除,因而b也能被2整除.取b=2t,这时b2=4t2,且4t2-4ac=4k+2.这时等式左边的数能被4整除,而右边的数不能被4整除,得出矛盾,故命题得证.10.由,可得x2-198x+1=0,其根。

高中数学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证明与应用

高中数学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证明与应用

高中数学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证明与应用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常常遇到的难点之一。

在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中,韦达定理是一项十分有用的工具。

本文将从韦达定理的证明入手,探讨其应用,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其考点和解题技巧。

一、韦达定理的证明韦达定理是通过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来推导的。

设二次方程为ax^2+bx+c=0,其两个根为x1和x2。

根据二次方程的定义可知,x1和x2满足以下两个等式:(1) x1 + x2 = -b/a(2) x1 * x2 = c/a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代数运算来证明这两个等式。

首先,将二次方程的两个根x1和x2相加:x1 + x2 = (-b + √(b^2 - 4ac))/(2a) + (-b - √(b^2 - 4ac))/(2a)= -b/a可以看出,等式(1)成立。

接下来,将二次方程的两个根x1和x2相乘:x1 * x2 = (-b + √(b^2 - 4ac))/(2a) * (-b - √(b^2 - 4ac))/(2a)= (b^2 - (b^2 - 4ac))/(4a^2)= c/a可以看出,等式(2)也成立。

因此,我们通过代数运算证明了韦达定理。

二、韦达定理的应用韦达定理在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其应用。

例1:已知二次方程x^2 - 5x + 6 = 0,求其根的和与积。

根据韦达定理,我们知道根的和为-(-5)/1=5,根的积为6/1=6。

因此,该二次方程的根的和为5,根的积为6。

例2:已知二次方程x^2 - 8x + 15 = 0,求其根的和与积。

根据韦达定理,我们知道根的和为-(-8)/1=8,根的积为15/1=15。

因此,该二次方程的根的和为8,根的积为15。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利用韦达定理可以快速求解二次方程的根的和与积,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

三、韦达定理的考点和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韦达定理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韦达定理适用于一元二次方程,即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

人教九上:专题三--韦达定理的应用(含解析)

人教九上:专题三--韦达定理的应用(含解析)

专题三韦达定理的应用1.设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两个实数根,求代数式1x1+1x2+k2的值.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3)x+3k=0.(1)求证:无论k为何值,此方程总有一个根是定值;(2)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4,另两边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根,求k的值.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3)x+k2−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x2.(1)求k的取值范围;(2)若x1,x2满足x21+x22=1+x1⋅x2,求实数k的值.4.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有一个实数根是5,求此方程的另一个根以及m的值.5.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6x+k=0,若方程的一个根x1=2,求k的值和方程的另一个根x2.6.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bx+2=0有一个根是x=1,求b的值及方程的另一个根.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3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m的取值范围;(2)当m=1时,求方程的根.8.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c=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c的取值范围;(2)若x1x2=−1,直接写出c的值;(3)若x1=−3,直接写出c的值.9.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m−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值及方程的根.10.已知3,t是方程2x2+2mx−3m=0的两个实数根,求m及t的值.11.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bx−6=0有一个根是x=2,求b的值及方程的另一个根.1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1)x+m+6=0的其中一个根为3.求m的值及方程的另一个根.13.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8x+m=0有一个根是x=3,求m的值及方程的另一个根.14.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12=0的一个根为3,求k的值及它的另一个根.15.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m+3=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值及此方程的根.16.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m的取值范围:(2)当m=8时,求方程的根.17.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x−8=0有一个根是−4,求另一个根及m的值.18.已知x=−1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c=0的一个根,求c的值及方程另一个根.参考答案1.0【分析】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x1+x2=−k,x1x2=2,然后根据分式的加减对原式进行变形,整体代入计算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两个实数根,∴x1+x2=−k,x1x2=2,又∵边长k>0,∴k=7,综上所述,k的值为5或7.3.(1)k≤1312(2)k=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Δ=b2−4ac>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若Δ=b2−4ac=0,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若Δ=b2−4ac<0,则方程没有实数根,若x1,x2是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则x1+x2=−b,x1x2=c a.a(1)根据题意可得Δ=(2k−3)2−4(k2−1)≥0,据此可得答案;(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x1+x2=−(2k−3),x1⋅x2=k2−1,再由已知条件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得到(2k−3)2−3(k2−1)=1,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3)x+k2−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x2,∴Δ=(2k−3)2−4(k2−1)≥0,∴4k2−12k+9−4k2+4≥0,∴k≤13;12(2)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3)x+k2−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x2,∴x1+x2=−(2k−3),x1⋅x2=k2−1,∵x21+x22=1+x1⋅x2,∴x21+x22−x1⋅x2=1∴(x1+x2)2−3x1x2=1,∴(2k−3)2−3(k2−1)=1,∴4k2−12k+9−3k2+3=1,∴k2−12k+11=0解得:k1=1,k2=11(舍去)∴k=1.4.x2=−3;m=−14.【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代入x=5可求出m的值,再利用两根之和等于−b,即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a【详解】解:当x=5时,原方程为52−2×5+m−1=0,解得:m=−14,设方程的另一个实数根为x2,∵5+x2=2,∴x2=−3,∴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m的值为−14.5.k=8,x2=4【分析】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表示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由一个根为2,求出另一根,进而确定出k的值.【详解】设另一根为x2,∴2+x2=6,2x2=k,则x2=4,k=8,则6∴1把则7(2)((【详解】(1)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b2−4ac=4−4×1×(−3m)>0,解得:m>−1,3(2)当m=1时,方程为x2+2x−3=0,(x+3)(x−1)=0,解得x1=−3,x2=1.8.(1)c<1(2)c=−1(3)c=−3【分析】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1)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Δ<0,可得出关于c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c的取值范围;(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出x1x2=c,结合x1x2=−1,即可得出c的值;(3)代入x1=−3,即可求出c的值.【详解】(1)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22−4×1×c>0,解得:c<1,∴c的取值范围是c<1;(2)解:∵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c=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c,又∵x1x2=−1,∴c=−1;(3)解:将x1=−3代入原方程得9+2×(−3)+c=0,解得:c=−3,∴若x1=−3,则c的值为−3.9.m=5,x1=x2=−2【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解法,根据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得m 值,进而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m−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42−4(m−1)=0,则m=5,∴x2+4x+4=0,解得x1=x2=−2.10.t=3,m=−6【分析】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详解】解:∵3,t是方程2x2+2mx−3m=0的两个实数根,∴3+t=−2m2,3t=−3m2,3+t=−m①2t=−m②,∴3+t=2t,解得:t=3,∴m=−2×3=−6,答:t=3,m=−6.【点睛】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11.b=1,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解一元二次方程.将x=2代入x2+bx−6=0求得b的值,然后解方程组即可.【详解】∵x=2是方程x2+bx−6=0有一个根,∴4+2b−6=0,∴b=1当b=1时,原方程为x2+x−6=0,解得x1=2,x2=−3.∴b=1,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12.m=6,另一个根为4【分析】把x=3代入方程求出m的值,然后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即可.【详解】解:把x=3代入x2−(m+1)x+m+6=0,得9−3(m+1)+m+6=0,解得m=6,把m=6代入原方程得x2−7x+12=0,∴(x−3)(x−4)=0,∴x1=3,x2=4,即方程的另一个根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m的值为15,另一根为5【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掌握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则有x1+x2=−ba ,x1x2=ca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设另一根为a,则a+3=8,3a=m,解得:a=5,m=15,∴m的值为15,另一根为5.14.k=7,另一根为4【分析】由于一根为3,把x=3代入方程即可求得k的值.然后根据两根之积即可求得另一根.【详解】解:∵方程x2−kx+12=0的一个根为3,∴32−k×3+12=0,解得k=7,设另一根为x,∵3x=12,∴x=4,∴另一根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时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使问题简化,难度不大.15.m=1,x1=x2=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根据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两个实数根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m,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详解】解:∵关于x的方程x2−4x+m+3=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4)2−4×1×(m+3)=4−4m=0,解得,m=1,∴方程为x2−4x+4=0,∴(x−2)2=0解得:x1=x2=2.16.(1)m>−1(2)x1=−4,x2=2【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解一元二次方程,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判别式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判别式的关系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解题关键.(1)根据方程x2+2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判别式Δ>0,列不等式求出m的取值范围即可;(2)把m=8代入x2+2x−m=0,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详解】(1)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Δ=b2−4ac=22−4×1×(−m)>0,解得:m>−1.∴m的取值范围为m>−1.(∴∴x17∴∴18∴1∴c设另一个根为x2,则−1⋅x2=−3,∴x2=3,∴c的值是−3,另一个根是x=3.。

韦达定理优秀课件

韦达定理优秀课件

那么
x1x2 -b
x1x2 c
4
韦达定理常见题型总结:
1.不解方程,进行变形求值
例1:已知x2-2x-1=0的两根是x1 , x2 ,求
(1)
11 x1 x2
(2) x12+x22 Nhomakorabea(3)x2 x1 x1 x2
(4)| x1-x2 |
本题不能求根公式直接计算,应该应用两根之 和与两根之积进行变形转换。
5
2.利用两根关系,确定方程中未知系数的值
例2:已知方程x2-(k+1) x+3k=0的一个根是2 , 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例3:已知关于x方程x2-(k+1) x+ k2_1 =0,是否存在k, 使方程中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等于1/2,若存在,求出 满足条件的k,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
3.已知与原方程的两根关系,构造一个新方程
例4:求一元二次方程x2+3x - 2=0的两根之和 与两根之积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例5:若一原方程x2 - 3x - 2=0的两根为x1 , x2 ; 则:(1)以-x1 , - x2 为两根的方程是?
11 (2)以 x 1 , x 2 为两根的方程是?
7
4.已知两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
例6:解方程: (xx211)(xx211)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两个根为x1 ,
x2,那么
x1 x2
b a
,
c
x1x2
. a
注:能用韦达定理的条件为△≥0即 b24ac0
1
韦达定理的证明:

斜率和积与韦达定理的应用(解析版)

斜率和积与韦达定理的应用(解析版)

斜率和积与韦达定理的应用考点分析斜率和(积)构造与韦达定理目前我们市面上的斜率型题目中一大类就是斜率和(积)构造,这其中主要特征就是一定点两动点,而定点的特征又可进一步分成在坐标轴上和一般点. 倘若定点P (0,t ),在椭圆上的动点A (x 1,y 1),B (x 2,y 2),那么:①k PA ⋅k PB =y 1−t x 1⋅y 2−t x 2=y 1y 2−t (y 1+y 2)+t 2x 1x 2,此时已经凑出韦达定理的形式,就无需再解点,可直接代入韦达定理求解.②k PA +k PB =y 1−t x 1+y 2−t x 2=x 1y 2+x 2y 1−t (x 1+x 2)x 1x 2,这里对交叉项x 1y 2+x 2y 1的处理可进一步代入直线方程:AB :y =kx +m ,化简可得:x 1y 2+x 2y 1=x 1kx 2+m +x 2kx 1+m =2kx 1x 2+m x 1+x 2 k PA +k PB =x 1y 2+x 2y 1−t (x 1+x 2)x 1x 2=2k +(m −t )(x 1+x 2)x 1x 2(*),再代入韦达定理.注意,这一步代入很重要,(*)式是一个非常简洁的结构,易于操作.③1k PA +1k PB =x 1(y 1−t )+x 2(y 2−t )=x 1y 2+x 2y 1−t (y 1+y 2)(y 1−t )(y 2−t ).可进一步代入直线方程:AB :x =my +n ,化简可得:x 1y 2+x 2y 1=my 1+n y 2+my 2+n y 1=2my 1y 2+n y 1+y 2精选例题1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22,点A 0,1 在C 上.过C 的右焦点F 的直线交C 于M ,N 两点.(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动点P 满足k PM +k PN =2k PF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答案】(1)x 22+y 2=1;(2)x =2【详解】(1)由题意,b =1,c a =22,又a 2=b 2+c 2,解得b =1,a =2,c =1.故椭圆C 的方程为x 22+y 2=1.(2)直线MN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 x -1 .设M x 1,y 1 ,N x 2,y 2 ,P x 0,y 0 .将y =k x -1 代入x 2+2y 2=2,得2k 2+1 x 2-4k 2x +2k 2-2=0.于是x 1+x 2=4k 22k 2+1,x 1x 2=2k 2-22k 2+1.①由题意,有k PM +k PN =2k PF ,即y 1-y 0x 1-x 0+y 2-y 0x 2-x 0=2y 0x 0-1⇒k x 1-1 -y 0x 1-x 0+k x 2-1 -y 0x 2-x 0=2y 0x 0-1⇒2k +kx 0-k -y 0x 1-x 0+kx 0-k -y 0x 2-x 0=2y 0x 0-1⇒2k -2y 0x 0-1 +kx 0-k -y 0 1x 1-x 0+1x 2-x 0=0⇒kx 0-k -y 02x 0-1+1x 1-x 0+1x 2-x 0=0.显然点P x 0,y 0 不在直线y =k x -1 上,∴kx 0-k -y 0≠0,从而2x 0-1+1x 1-x 0+1x 2-x 0=0⇒2x 1x 2-x 0x 1+x 2 +x 20 +x 0-1 x 1+x 2-2x 0 =0⇒2x 1x 2-x 0+1 x 1+x 2 +2x 0=0.将式①代入,得22k 2-2 -x 0+1 4k 2+2x 02k 2+1 =0,化简得x 0=2.当直线MN 的斜率不存在时,经检验符合题意.故满足题意的点P 的轨迹方程为直线x =2.2已知点A 2,1 在双曲线C :x 2a 2-y 2a 2-1=1a >1 上,直线l (不过点A )的斜率为-1,且交双曲线C 于P 、Q 两点.(1)求双曲线C 的方程;(2)求证:直线AP 、AQ 的斜率之和为定值.【答案】(1)x 22-y 2=1;(2)证明见解析【详解】(1)解:将点A 的坐标代入双曲线C 的方程可得4a 2-1a 2-1=1a >1 ,解得a =2,所以,双曲线C 的方程为x 22-y 2=1.(2)证明:由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x +m ,设P x 1,y 1 、Q x 2,y 2 ,联立y =-x +mx 22-y 2=1可得x 2-4mx +2m 2+2=0,Δ=16m 2-8m 2+1=8m 2-1 >0,解得m <-1或m >1,由韦达定理可得x 1+x 2=4m ,x 1x 2=2m 2+2,所以,k AP +k AQ =y 1-1x 1-2+y 2-1x 2-2=-x 1+m -1x 1-2+-x 2+m -1x 2-2=-2+m -3x 1-2+m -3x 2-2=-2+m -3 x 1+x 2-4x 1x 2-2x 1+x 2 +4=-2+m -3 4m -42m 2+2-2×4m +4=-2+2=0.可得直线AP 、AQ 的斜率之和为0.3已知O为坐标原点,椭圆x 2a 2+y 2b 2=1a >b >0 的离心率为32,椭圆的上顶点到右顶点的距离为5.(1)求椭圆的方程;(2)若椭圆的左、右顶点分别为E 、F ,过点D (-2,2)作直线与椭圆交于A 、B 两点,且A 、B 位于第一象限,A 在线段BD 上,直线OD 与直线FA 相交于点C ,连接EB 、EC ,直线EB 、EC 的斜率分别记为k 1、k 2,求k 1⋅k 2的值.【答案】(1)x 24+y 2=1;(2)k 1k 2=-14【详解】(1)解:由题意知,c a =32,椭圆的上顶点到右顶点的距离为a 2+b 2=5,即c a =32a 2+b 2=5a 2=b 2+c2,解得a =2,b =1,c =3,因此,椭圆的方程为x 24+y 2=1.(2)解:如下图所示:不妨设A x 1,y 1 、B x 2,y 2 ,由图可知,直线AB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 的方程为y =kx +m ,因为点D -2,2 ,则-2k +m =2,则m =2k +2,联立y =kx +m x 2+4y 2=4可得4k 2+1 x 2+8kmx +4m 2-4=0,Δ=64k 2m 2-164k 2+1 m 2-1 >0,可得m 2<4k 2+1,即2k +2 2<4k 2+1,解得k <-38,由韦达定理可得x 1+x 2=-8km4k 2+1=-16k k +1 4k 2+1>0x 1x 2=4m 2-44k 2+1=42k +1 2k +3 4k 2+1>0 ,解得-12<k <0,所以,-12<k <-38,易知E -2,0 、F 2,0 ,由于C 在直线OD 上,设C -x 0,x 0 ,又由于C 在直线FA 上,则x 0-x 0-2=y 1x 1-2,所以,x 0=-2y 1x 1+y 1-2,k 1⋅k 2=y 2x 2+2⋅-2y1x 1+y 1-22y 1x 1+y 1-2+2=-y 1y 2x 2+2 x 1+2y 1-2 =-kx 1+2k +2 kx 2+2k +2x 2+2 x 1+2kx 1+4k +2=-k 2x 1x 2+2k k +1 x 1+x 2 +4k +122k +1 x 1x 2+2x 1+x 2 +4=-4k 22k +1 2k +3 -32k 2k +1 2+4k +1 24k 2+14k 2+12k +1 42k +1 2k +3 -32k k +1 +44k 2+14k 2+1=-14.4已知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离心率是12,且过点M 1,32 .(1)求椭圆C 的方程;(2)椭圆C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 1,A 2,且P ,Q 为椭圆C 上异于A 1,A 2的点,若直线PQ 过点12,0 ,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k A 1P =λk A 2Q 恒成立.若存在,求实数λ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x 24+y 23=1;(2)存在实数λ=35,满足题设条件【详解】(1)由题意,e =c a =12,a 2+b 2=c 2,解得:b 2=34a 2①.∵点M 1,32 在椭圆C 上,∴1a2+94b2=1②联立①、②,解得a 2=4,b 2=3,故所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是x 24+y 23=1(2)解法一:由(1)知A 1(-2,0),A 2(2,0).当直线PQ 斜率不存在时,l PQ :x =12.与椭圆联立可得P 12,354,Q 12,-354 ,则k A 1P =3510,k A 2Q =52,故而k A 1P =35k A 2Q ,可得λ=35;得当直线PQ 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设l PQ :y =k x -12 ,令P (x 1,y 1),Q (x 2,y 2),则k A 1P =y 1x 1+2,k A 2Q =y 2x 2-2.联立3x 2+4y 2-12=0y =k x -12消去y 并整理,得(4k 2+3)x 2-4k 2x +k 2-12=0,则由韦达定理得,x 1+x 2=4k 24k 2+3x 1x 2=k 2-124k 2+3,假设存在实数λ,使得k A 1P =λk A 2Q ,则y 1x 1+2=λy 2x 2-2,即x 1-12 (x 2-2)=λx 2-12(x 1+2),整理得(1-λ)x 1x 2+λ2-2x 1-12+2λ x 2+1+λ=0,变形为(1-λ)x 1x 2+λ2-2 (x 1+x 2)-x 2 -12+2λ x 2+1+λ=0,则(1-λ)k 2-124k 2+3+λ2-24k 24k 2+3-x 2-12+2λ x 2+1+λ=0,即3-5λ2 x 2-(3-5λ)(k 2+3)4k 2+3=0,即3-5λ2 x 2-2(k 2+3)4k 2+3 =0,即3-5λ2=0或x 2-2(k 2+3)4k 2+3=0,得λ=35或x 2=2(k 2+3)4k 2+3.当x 2=2(k 2+3)4k 2+3时,x 1=(x 1+x 2)-x 2=4k 24k 2+3-2k 2+64k 2+3=2k 2-64k 2+3.此时,x 1x 2=(2k 2+6)(2k 2-6)(4k 2+3)2=k 2-124k 2+3,整理得45k 2=0,解得k =0与题设矛盾,所以x 2≠2(k 2+3)4k 2+3,所以λ=35.解法二:由(1)知,A 1(-2,0),A 2(2,0).可设PQ :x =my +12,P (x 1,y 1),Q (x 2,y 2).联立3x 2+4y 2-12=0x =my +12 ,得(3m 2+4)y 2+3my -454=0,由韦达定理得:y 1+y 2=-3m 3m 2+4,y 1y 2=-454(3m 2+4),所以my 1y 2=154(y 1+y 2),所以k A 1P k A 2Q=y 1x 1+2y 2x 2-2=y 1(x 2-2)y 2(x 1+2)=my 1y 2-32y 1my 1y 2+52y 2=154(y 1+y 2)-32y 1154(y 1+y 2)+52y 2=35故存在实数λ=35,满足题设条件.5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 的右焦点F 在直线x +2y -1=0上,A ,B 分别为C 的左、右顶点,且AF =3BF .(1)求C 的标准方程;(2)已知P 2,0 ,是否存在过点G -1,0 的直线l 交C 于M ,N 两点,使得直线PM ,PN 的斜率之和等于-1?若存在,求出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x 24+y 23=1;(2)存在,其方程为:x -y +1=0【详解】(1)设右焦点F c ,0 ,直线x +2y -1=0与x 轴的交点为1,0 ,所以椭圆C 右焦点F 的坐标为1,0故在椭圆C 中c =1,由题意AF =a +c =3BF =3a -c ,结合c =1,则a =2,b 2=a 2-c 2=4-1=3所以椭圆C 的方程为:x 24+y 23=1(2)当直线l 的斜率为0时,显然不满足条件k PM +k PN =-1,当直线l的倾斜角不为0°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x =my -1,M x 1,y 1 ,N x 2,y 2 ,由x =my -13x 2+4y 2=12,可得3m 2+4 y 2-6my -9=0,由题意Δ=36m 2-4×3m 2+4 ×-9 =144m 2+144>0,则y 1+y 2=6m 3m 2+4,y 1y 2=-93m 2+4由k PM +k PN =y 1x 1-2+y 2x 2-2=y 1my 1-3+y 2my 2-3=2my 1y 2-3y 1+y 2 my 1-3 my 2-3=2my 1y 2-3y 1+y 2 m 2y 1y 2-3m y 1+y 2 +9=2m ×-93m 2+4-3×6m3m 2+4m 2×-93m 2+4-3m ×6m3m 2+4+9,化简可得k PM +k PN =-m ,由k PM +k PN =-1,即m =1,故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6双曲线C :x 2a 2-y 2b 2=1(a >0,b >0)的左顶点为A ,焦距为4,过右焦点F 作垂直于实轴的直线交双曲线C 于B ,D 两点,且△ABD 是直角三角形.(1)求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2)M,N是C右支上的两动点,设直线AM,AN的斜率为k1,k2,若k1⋅k2=-2,试问:直线MN是否经过定点?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x2-y23=1,(2)过定点,理由见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可得∠BAD=90°,AF=BF=DF,半焦距c=2,则a2+b2=4,当x=2时,4 a2-y2b2=1,y2b2=4a2-1=4-a2a2=b2a2,所以y2=b4a2,所以y =b2a,由AF=BF=DF,得a+c=b2a,所以a2+2a=4-a2,a2+a-2=0,解得a=1或a=-2(舍去),所以b2=4-a2=3,所以双曲线方程为x2-y23=1,(2)由题意可知直线MN的斜率不为零,所以设直线MN为x=my+n,设M(x1,y1),N(x2,y2),由x2-y23=1x=my+n,得(3m2-1)y2+6mny+3(n2-1)=0,由Δ=36m2n2-12(3m2-1)(n2-1)>0,得3m2+n2-1>0,所以y1+y2=-6mn3m2-1,y1y2=3(n2-1)3m2-1,由(1)知A(-1,0),所以k1=y1x1+1,k2=y2x2+1,因为k1⋅k2=-2,所以y1x1+1⋅y2x2+1=-2,所以y1y2+2(x1+1)(x2+1)=0,所以y1y2+2(my1+n+1)(my2+n+1)=0,化简得(2m2+1)y1y2+2m(n+1)(y1+y2)+2(n+1)2=0,所以(2m2+1)⋅3(n2-1)3m2-1-2m(n+1)⋅6mn3m2-1+2(n+1)2=0,所以3(n2-1)(2m2+1)-12m2n(n+1)+2(n+1)2(3m2-1)=0,化简得n2-4n-5=0,解得n=5或n=-1,因为M,N是C右支上的两动点,所以n>0,所以n=5,所以直线MN的方程为x=my+5,所以直线MN恒过定点(5,0)跟踪训练1已知椭圆C :x 24+y 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 ,B ,上顶点为D ,M 为椭圆C 上异于四个顶点的任意一点,直线AM 交BD 于点P ,直线DM 交x 轴于点Q .(1)求△MBD 面积的最大值;(2)记直线PM ,PQ 的斜率分别为k 1,k 2,求证:k 1-2k 2为定值.【答案】(1)2+1;(2)证明见解析【详解】(1)方法1:如图所示,由题意知,A (-2,0),B (2,0),D (0,1),设M 2cos α,sin α ,l BD :x +2y -2=0,则|BD |=5,点M 到直线BD 的距离为:d =2cos α+2sin α-25=22sin α+π4 -25,所以d =22sin α+π4 -25≤-22-2 5=22+25,所以S △MDB ≤12×5×22+25=2+1.故△MBD 面积的最大值为:2+1.方法2:设与BD 平行的直线l :x +2y +t =0,联立x +2y +t =0x 2+4y 2=4得8y 2+4ty +t 2-4=0,令Δ=16-t 2+8 =0⇒t =±22,显然当t =22时l 与椭圆的切点与直线BD 的距离最大,d max =22--2 12+22=22+25,所以S △MDB ≤12×5×22+25=2+1.故△MBD 面积的最大值为:2+1.(2)如图所示,设直线l AM :x =my -2,联立x 2+4y 2=4x =my -2得m 2+4 y 2-4my =0,则点M 的坐标为2m 2-8m 2+4,4mm 2+4,设点Q 为t ,0 ,则k QD =k MD ,所以1-t=4mm 2+4-12m 2-8m 2+4,即t =2m +2m -2,所以Q 2m +2m -2,0,联立x =my -2y =-12x +1 得点P 的坐标为2m -2 m +2,4m +2,所以k 1=4m m 2+4-4m +22m 2-8m 2+4-2m -2 m +2=1m ,k 2=4m +2-02m -2 m +2-2m +2m -2=2-m4m,所以k 1-2k 2=1m -2×2-m 4m =1m -2-m 2m =12.故k 1-2k 2为定值12.2已知点P 4,3 为双曲线E :x 2a 2-y 2b 2=1(a >0,b >0)上一点,E 的左焦点F 1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3.(1)求双曲线E 的标准方程;(2)不过点P 的直线y =kx +t 与双曲线E 交于A ,B 两点,若直线PA ,PB 的斜率和为1,证明:直线y =kx +t 过定点,并求该定点的坐标.【答案】(1)x 24-y 23=1;(2)证明见解析,定点为(-2,3).【详解】(1)设F 1(-c ,0)(c >0)到渐近线y =ba x ,即bx -ay =0的距离为3,则3=|-bc |b 2+a2,结合a 2+b 2=c 2得b =3,又P (4,3)在双曲线x 2a 2-y 23=1上,所以16a 2-93=1,得a 2=4,所以双曲线E 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3=1.(2)联立y =kx +tx 24-y 23=1 ,消去y 并整理得3-4k 2 x 2-8ktx -4t 2-12=0,则3-4k 2≠0,Δ=64k 2t 2+4(3-4k 2)(4t 2+12)>0,即t 2+3>4k 2,设A (x 1,y 1),B (x 2,y 2),则x 1+x 2=8kt 3-4k 2,x 1x 2=-4t 2+123-4k 2,则k PA +k PB =y 1-3x 1-4+y 2-3x 2-4=kx 1+t -3x 1-4+kx 2+t -3x 2-4=kx 1+t -3 x 2-4 +kx 2+t -3 x 1-4x 1-4 x 2-4=2kx 1x 2+t -4k -3 x 1+x 2 -8t +24x 1x 2-4(x 1+x 2)+16=1,所以2kx 1x 2+t -4k -3 x 1+x 2 -8t +24=x 1x 2-4(x 1+x 2)+16,所以2k -1 x 1x 2+t -4k +1 x 1+x 2 -8t +8=0,所以-2k -1 4t2+123-4k 2+t -4k +1 ⋅8kt3-4k 2-8t +8=0,整理得t 2-6k +2kt -6t -8k 2+9=0,所以(t -3)2+2k (t -3)-8k 2=0,所以t -3-2k t -3+4k =0,因为直线y =kx +t 不过P (4,3),即3≠4k +t ,t -3+4k ≠0,所以t -3-2k =0,即t =2k +3,所以直线y =kx +t =kx +2k +3,即y -3=k (x +2)过定点(-2,3).3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 ,a =3b ,点1,223 在椭圆C 上.(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过点Q 1,0 且不与y 轴垂直的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M ,N 两点,T 3,0 ,证明TM ,TN 斜率之积为定值.解析:(1)由题意得a =3b ,故椭圆C 为x 29b 2+y 2b 2=1,又点1,223 在C 上,所以19b 2+89b 2=1,得b 2=1,a 2=9,故椭圆C 的方程即为x 29+y 2=1;(2)由已知直线l 过Q 1,0 ,设l 的方程为x =my +1,联立两个方程得x 29+y 2=1x =my +1 ,消去x 得:m 2+9 y 2+2my -8=0,Δ=4m 2+32m 2+9 >0得m ∈R ,设M x 1,y 1 ,N x 2,y 2 ,则y 1+y 2=-2m m 2+9,y 1y 2=-8m 2+9(*),因为T 3,0 ,故k TM ⋅k TN=y 1x 1-3⋅y 2x 2-3=y 1my 1-2⋅y 2my 2-2=y 1y 2m 2y 1y 2-2m y 1+y 2 +4,将(*)代入上式,可得:-8m 2+9m 2⋅-8m 2+9-2m -2m m 2+9+4=8-36=-29,∴直线TM 与TN 斜率之积为定值-29.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定点A -4,0 ,B 4,0 ,M 是平面内一动点,自M 作MN 垂直于AB ,垂足N 介于A 和B 之间,且2MN 2=AN ⋅NB .(1)求动点M 的轨迹Γ;(2)设过P 0,1 的直线交曲线Γ于C ,D 两点,Q 为平面上一动点,直线QC ,QD ,QP 的斜率分别为k1,k2,k0,且满足1k1+1k2=2k0.问:动点Q是否在某一定直线上?若在,求出该定直线的方程;若不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x216+y28=1;(2)在定直线y=8(x≠0)上.【详解】(1)设M x,y,则N x,0,由题意知-4<x<4.∵2MN2=AN⋅NB,∴2y2=x+44-x,即2y2=16-x2,故动点M的轨迹Γ为x216+y28=1.(2)存在满足题意的Q,在定直线y=8(x≠0)上.理由如下:当直线CD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CD的方程为y=kx+1.设C x1,y1,D x2,y2,Q x0,y0,则k1=y1-y0x1-x0,k2=y2-y0x2-x0,k0=y0-1x0,由此知x0≠0.将y=kx+1代入x2+2y2=16,得2k2+1x2+4kx-14=0,于是x1+x2=-4k2k2+1,x1x2=-142k2+1.①条件1k1+1k2=2k0即x1-x0y1-y0+x2-x0y2-y0=2x0y0-1,也即x1-x0y1-y0-x0y0-1+x2-x0y2-y0-x0y0-1=0.将y1=kx1+1,y2=kx2+1代入得x1y0-kx0-1y1-y0y0-1+x2y0-kx0-1y2-y0y0-1=0⇒y0-kx0-1x1y1-y0+x2y2-y0=0.显然Q x0,y0不在直线y=kx+1上,∴y0-kx0-1≠0,从而得x1y1-y0+x2y2-y0=0,即x1y2+x2y1-y0x1+x2=0.将y1=kx1+1,y2=kx2+1代入得2kx1x2+1-y0x1+x2=0.将式①代入得2k⋅(-14)+1-y0⋅( -4k)=0,解得y0=8x0≠0.当直线CD的斜率不存在时,经检验符合题意.因此存在满足题意的Q,在定直线y=8(x≠0)上.5设椭圆C:x22+y2=1的右焦点为F,过F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M的坐标为2,0.(1)当l与x轴垂直时,求直线AM的方程;(2)设O为坐标原点,证明:∠OMA=∠OMB.【答案】(1)y=-22x+2或y=22x-2.(2)证明见解析【详解】(1)由已知得F1,0,直线l的方程为x=1.l的方程与C的方程联立可得A1,2 2或A1,-22.∴直线AM的方程为y=-22x+2或y=22x-2.(2)证明:证法一(【通性通法】分类+常规联立)当l 与x 轴重合时,∠OMA =∠OMB =0°.当l 与x 轴垂直时,OM 为AB 的垂直平分线,∴∠OMA =∠OMB .当l 与x 轴不重合也不垂直时,设l 的方程为y =k x -1 k ≠0 ,A x 1,y 1 ,B x 2,y 2 ,则x 1<2,x 2<2,直线MA 、MB 的斜率之和为k MA +k MB =y 1x 1-2+y 2x 2-2.由y 1=kx 1-k ,y 2=kx 2-k 得k MA +k MB =2kx 1x 2-3k x 1+x 2 +4k x 1-2 x 2-2 .将y =k x -1 代入x 22+y 2=1得2k 2+1 x 2-4k 2x +2k 2-2=0.∴x 1+x 2=4k 22k 2+1,x 1x 2=2k 2-22k 2+1.则2kx 1x 2-3k x 1+x 2 +4k =4k 3-4k -12k 3+8k 3+4k2k 2+1=0.从而k MA +k MB =0,故MA 、MB 的倾斜角互补,∴∠OMA =∠OMB .综上,∠OMA =∠OMB .6设抛物线E :y 2=2px (p >0)的焦点为F ,过F 且斜率为1的直线l 与E 交于A ,B 两点,且AB=8.(1)求抛物线E 的方程;(2)设P 1,m 为E 上一点,E 在P 处的切线与x 轴交于Q ,过Q 的直线与E 交于M ,N 两点,直线PM 和PN 的斜率分别为k PM 和k PN .求证:k PM +k PN 为定值.【答案】(1)y 2=4x ;(2)证明见解析【详解】(1)由题意,F p 2,0 ,直线l 的方程为y =x -p 2,代入y 2=2px ,得x 2-3px +p 24=0.于是x 1+x 2=3p ,∴焦点弦AB =x 1+x 2+p =3p +p =4p =8,解得p =2.故抛物线E 的方程为y 2=4x .(2)因P 1,m 在E 上,∴m =2.设E 在P 处的切线方程为y -2=t x -1 ,代入y 2=4x ,得ty 2-4y +8-4t =0.由Δ=42-4t 8-4t =16t -1 2=0,解得t =1,∴P 处的切线方程为y =x +1,从而得Q -1,0 .易知直线MN 的斜率存在,设其方程为y =k x +1 ,设M x 1,y 1 ,N x 2,y 2 .将y =k x +1 代入y 2=4x ,得k 2x 2+2k 2-4 x +k 2=0.于是x 1+x 2=4k 2-2,x 1x 2=1,且y 1=k x 1+1 ,y 2=k x 2+1 .∴k PM +k PN =y 1-2x 1-1+y 2-2x 2-1=x 1y 2+x 2y 1-y 1+y 2 -2(x 1+x 2)+4x 1-1 x 2-1=2kx 1x 2-2x 1+x 2 +4-2k x 1x 2-x 1+x 2 +1=2k -8k 2+4+4-2k1+2-4k 2+1=8-8k 24-4k 2=2.故k PM +k PN 为定值2.7已知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经过点A 1,32 ,离心率为12.过点B 0,2 的直线l 与椭圆E 交于不同的两点M ,N .(1)求椭圆E 的方程;(2)设直线AM 和直线AN 的斜率分别为k AM 和k AN ,求1k AM+1k AN的值.【答案】(1)x 24+y 23=1;(2)-4【详解】(1)由题意,1a 2+94b 2=1,c a =12,且a 2=b 2+c 2,解得a 2=4,b 2=3.故椭圆E 的方程为x 24+y 23=1.(2)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l 的方程为y =kx +2,设M x 1,y 1 ,N x 2,y 2 .将y =kx +2代入3x 2+4y 2=12,消去y 得4k 2+3 x 2+16kx +4=0;消去x 得4k 2+3 y 2-12y +12-12k 2=0.于是x 1+x 2=-16k 4k 2+3,x 1x 2=44k 2+3,y 1+y 2=124k 2+3,y 1y 2=12-12k 24k 2+3.∴1k AM+1k AN =x 1-1y 1-32+x 2-1y 2-32=x 1y 2+x 2y 1-32x 1+x 2 -y 1+y 2 +3y 1-32 y 2-32 =2kx 1x 2+12-k x 1+x 2 -1y 1y 2-32y 1+y 2 +94=8k +12-k (-16k )-4k 2+312-12k 2-32×12+944k 2+3 =12k 2-334-3k 2-4.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M (0,3),N (0,-3),此时1k AM +1k AN =-4.综上,1k AM +1k AN=-4考点过关练8已知O 为坐标原点,过点P 2,0 的动直线l 与抛物线C :y 2=4x 相交于A ,B 两点.(1)求OA ⋅OB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是否存在不同于点P 的定点Q ,使得∠AQP =∠BQP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4;(2)存在,(-2,0).【分析】(1)设出直线l 的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利用韦达定理结合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计算即得.(2)利用(1)中信息,结合斜率坐标公式列式求解即得.【详解】(1)显然直线l 不垂直于y 轴,设直线l 的方程为x =ty +2,A (x 1,y 1),B (x 2,y 2),由x =ty +2y 2=4x消去x 并整理得y 2-4ty -8=0,显然Δ>0,于是y 1y 2=-8,所以OA ⋅OB =x 1x 2+y 1y 2=y 214⋅y 224-8=-4.(2)由(1)知y1+y2=4t,y1y2=-8,假定存在不同于点P的定点Q,使得∠AQP=∠BQP恒成立,由抛物线对称性知,点Q在x轴上,设Q(m,0),则直线QA,QB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即y1x1-m+y2x2-m=0,即y1(ty2+2-m)+y2(ty1+2-m)=0,整理得2ty1y2+(2-m)(y1+y2)=0,即-16t+4t(2-m)=0,亦即4t(-2-m)=0,而t不恒为0,则m=-2,所以存在不同于点P的定点Q,使得∠AQP=∠BQP恒成立,点Q的坐标为(-2,0).9设抛物线E:y2=2px p>0的焦点为F,过F且斜率为1的直线与E交于A,B两点,且AB= 8.(1)求抛物线E的方程;(2)已知过点-1,0的直线l与E交于不重合的两点M,N,且P1,2,直线PM和PN的斜率分别为k PM和k PN.求证:k PM+k PN为定值.【答案】(1)y2=4x;(2)证明过程见解析【分析】(1)设出直线AB方程,联立抛物线方程,得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由焦点弦公式得到方程,求出p=2,得到抛物线方程;(2)当直线l的斜率为0时不合要求,设直线l为x=-1+my,联立抛物线方程,得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求出k PM+k PN=2,得到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Fp2,0,故直线AB方程为y=x-p2,联立y=x-p2与y2=2px得x2-3px+p24=0,设A x1,y1,B x2,y2,则x1+x2=3p,x1x2=p2 4,则AB=x1+x2+p=4p,所以4p=8,解得p=2,故抛物线E的方程为y2=4x;(2)当直线l的斜率为0时,直线l与抛物线只有1个交点,不合要求,设直线l为x=-1+my,联立y2=4x得,y2-4my+4=0,设M x 3,y 3 ,N x 4,y 4 ,则y 3+y 4=4m ,y 3y 4=4,则k PM =y 3-2x 3-1,k PN =y 4-2x 4-1,所以k PM +k PN =y 3-2x 3-1+y 4-2x 4-1=-2+my 4 y 3-2 +-2+my 3 y 4-2-2+my 4 -2+my 3=2my 3y 4-2m +2 y 3+y 4 +84-2m y 3+y 4 +m 2y 3y 4=8m -4m 2m +2 +84-8m 2+4m 2=8-8m 24-4m 2=2.所以,k PM +k PN 为定值.【点睛】定值问题常见方法:(1)从特殊入手,求出定值,再证明这个值与变量无关;(2)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推理的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值.10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 2=1(a >0,b >0)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 1,A 2,点P 3,52 在C 上,且2A 2P =3.(1)求C 的方程;(2)直线l :y =kx +1与C 交于M ,N 两点,记直线A 1M ,A 2N 的斜率分别为k 1,k 2,若k 1+5k 2=0,求k 的值.【答案】(1)x 24-y 2=1;(2)k =13【分析】(1)将P 3,52 代入,并结合A 2P =32得到方程组,求出a =2,,b 2=1,得到双曲线方程;(2)联立l :y =kx +1与C :x 24-y 2=1,得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根据根的判别式得到k 的取值范围,结合k 1+5k 2=0,变形得到3k -1=0,求出答案.【详解】(1)由题意得9a 2-54b2=1,A 2a ,0 ,因为2A 2P =3,所以A 2P =32,即3-a2+54=32,解得a =2或4,当a =2时,94-54b 2=1,解得b 2=1,满足要求,当a =4时,916-54b 2=1,无解,舍去;所以C :x 24-y 2=1;(2)联立l :y =kx +1与C :x 24-y 2=1得1-4k 2 x 2-8kx -8=0,要想线l :y =kx +1与C 交于M ,N 两点,则要1-4k 2≠0Δ=64k 2+321-4k 2 >0 ,解得0≤k2<12且k2≠14,设M x1,y1,N x2,y2,则x1+x2=8k1-4k2,x1x2=-81-4k2,其中A1-2,0,A22,0,k1=y1x1+2=kx1+1x1+2,k2=kx2+1x2-2,故k1+5k2=kx1+1x1+2+5kx2+5x2-2=kx1x2-2kx1+x2-2+5kx1x2+5x1+10kx2+10x1+2x2-2=6kx1x2-2k-5x1+x2+12k-4x2+8x1+2x2-2,因为k1+5k2=0,所以6kx1x2-2k-5x1+x2+12k-4x2+8=0,即-48k1-4k2-2k-58k1-4k2+12k-4x2+8=0,变形为-83k-12k+11-4k2+43k-1x2=0,即3k-1-82k+11-4k2+4x2=0①,要想①恒成立,则3k-1=0,解得k=13,满足0≤k2<12且k2≠14,故k=1 3 .【点睛】直线与圆锥曲线结合问题,通常要设出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联立,得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再根据题目条件列出方程,或得到弦长或面积,本题中已经给出等量关系,只需代入化简整理即可.11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12,A1、A2分别为椭圆C的左、右顶点,F1、F2分别为椭圆C的左、右焦点,A1F1=2.(1)求椭圆C的方程;(2)设与x轴不垂直的直线l交椭圆C于P、Q两点(P、Q在x轴的两侧),记直线A1P,A2P,A2Q,A1 Q的斜率分别为k1,k2,k3,k4.(i)求k1k2的值;(ii)若k1+k4=53k2+k3,求△F2PQ面积的取值范围.【答案】(1)x216+y212=1;(2)(i)-34;(ii)0,952【分析】(1)结合离心率与焦点到顶点的距离计算即可得;(2)(i)设出直线,联立后消去x得与y有关的韦达定理后求解即可得;(ii)借助(i)中的结论,将△F2PQ面积用未知数表达后结合换元法借助函数性质求最最值即可得.【详解】(1)由于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12,故c a =12,又A 1F 1 =a -c =2,所以a =4,c =2,b 2=a 2-c 2=12,所以椭圆C 的方程为x 216+y 212=1.(2)(i )设l 与x 轴交点为D ,由于直线l 交椭圆C 于P 、Q 两点(P 、Q 在x 轴的两侧),故直线l 的的斜率不为0,直线l 的方程为x =my +t ,联立x =my +tx216+y 212=1 ,则(3t 2+4)y 2+6mty +3m 2-48=0,则Δ=48(12t 2-m 2+16)>0,设P (x 1,y 1),Q (x 2,y 2),则y 1+y 2=-6mt 3t 2+4,y 1y 2=3m 2-483t 2+4,又A 1(-4,0),A 2(4,0),故k 1k 2=k PA 1k PA 2=y 1x 1+4⋅y 1x 1-4=y 12x 12-16=y 12-43y 12=-34,同理k 3k 4=k QA 1k QA 2=-34.(ii )因为k 1+k 4=53k 2+k 3 ,则-34k 2-34k 3=53(k 2+k 3),-34⋅k 2+k 3k 2k 3=53(k 2+k 3).又直线l 交与x 轴不垂直可得k 2+k 3≠0,所以k 2k 3=-920,即k PA 2k QA 2=-920.所以y 1x 1-4⋅y 2x 2-4=-920,20y 1y 2+9(ty 1+m -4)(ty 2+m -4)=0,于是(9t 2+20)y 1y 2+9t (m -4)(y 1+y 2)+9(m -4)2=0,(9t 2+20)⋅3m 2-483t 2+4+9t (m -4)⋅-6mt 3t 2+4+9(m -4)2=0,整理得m 2-3m -4=0,解得m =-1或m =4,因为P 、Q 在x 轴的两侧,所以y 1y 2=3m 2-483t 2+4<0,-4<m <4,又m =-1时,直线l 与椭圆C 有两个不同交点,因此m =-1,直线l 恒过点D (-1,0),此时y 1+y 2=6t 3t 2+4,y 1y 2=-453t 2+4,S △F 2PQ =12F 2D ⋅y 1-y 2 =32(y 1+y 2)2-4y 1y 2=326t3t 2+42-4-453t 2+4=184t 2+53t 2+4,设4t 2+5=λ,由直线l 交与x 轴不垂直可得λ>5,故S △F 2PQ =184t 2+53t 2+4=72λ3λ2+1=723λ+1λ,因为y =723λ+1λ在(5,+∞)上为减函数,所以△F 2PQ 面积的取值范围为0,952.【点睛】本题关键在面积的表示及运算,结合换元法解决最后分式不等式的范围问题.12已知曲线C 上的任意一点到直线x =455的距离是它到点(5,0)的距离的255倍.(1)求曲线C 的方程;(2)设M (-2,0),N (2,0),过点G (4,0)的直线l 在y 轴的右侧与曲线C 相交于A ,B 两点,记直线AM ,BN 的斜率分别为k AM ,k BN ,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以及k BN +3k AM 的值.【答案】(1)x 24-y 2=1;(2)k ∈-∞,-12 ∪12,+∞ ,k BN +3k AM =0【分析】(1)设出点的坐标,根据题意计算即可得;(2)设出直线方程与两交点的坐标,将直线方程与曲线方程联立后得到与纵坐标有关的韦达定理,由交点都在双曲线右侧计算可得斜率范围,计算k AM k BN可得k AM =-13k BN ,即可得k BN +3k AM =0.【详解】(1)设x ,y 是曲线C 上的任意一点,则x -455=255×x -5 2+y 2,化简得x 2-4y 2=4,所以曲线C 的方程为x 24-y 2=1;(2)设A x 1,y 1 ,B x 2,y 2 ,直线AB 的方程为x =ty +4,由x =ty +4x 24-y 2=1 ,消去x 并整理得(t 2-4)y 2+8ty +12=0,则t ≠±2,Δ=(8t )2-48(t 2-4)=16t 2+192>0,则y 1+y 2=-8t t 2-4,y 1y 2=12t 2-4,因为直线l 在y 轴的右侧与曲线C 相交于A ,B 两点,所以x 1+x 2>0x 1x 2>0,即ty 1+4+ty 2+4>0ty 1+4 ty 2+4 >0 ,所以t y 1+y 2+8 >0t 2y 1y 2+4t y 1+y 2 +16>0,即t -8tt 2-4+8 >0t 2×12t 2-4+4t -8tt 2-4+16>0,即324-t 2>04t 2+164-t 2>0,解得t 2<4,即1k2<4,解得k <-12或k >12,所以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12 ∪12,+∞ ,又k AMk BN=y 1x 1+2y 2x 2-2=y 1ty 1+2 y 2ty 1+6 =ty 1y 2+2y 1ty 1y 2+6y 2=ty 1y 2+2y 1+y 2 -2y 2ty 1y 2+6y 2=12t t 2-4-16t t 2-4-2y 212t t 2-4+6y 2=-4tt 2-4+2y 234tt 2-4+2y 2=-13,即k AM =-13k BN ,所以k BN +3k AM =0.【点睛】关键点睛:求解圆锥曲线中与直线斜率有关问题时,常常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结合韦达定理以及斜率公式求解.13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 的离心率e =32,短轴长为2.(1)求椭圆C 的方程;(2)过点4,2 且斜率不为12的动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M 、N 两点,点P 是直线y =12x 上一定点,设直线PM 、PN 的斜率分别为k 1、k 2,若k 1k 2为定值,求点P 的坐标.【答案】(1)x 24+y 2=1;(2)P 12,14【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出关于a 、b 、c 的方程组,解出这三个量的值,即可得出椭圆C 的方程;(2)设M x 1,y 1 、N x 2,y 2 、P x 0,y 0 ,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 x -4 +2k ≠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出x 20+4k x 0-4 +2 2-4=1+4k 2 x 0-x 1 ⋅x 0-x 2 ,进而可得出y 0-2+4k 2+4k 2y 20-4k2=1+4k 2 y 0-y 1 ⋅y 0-y 2 ,化简k 1k 2的表达式,根据k 1k 2为定值可得出关于x 0、y 0的等式,结合y 0=12x 0可求得x 0、y 0的值,即可得出点P 的坐标.【详解】(1)解:因为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 的离心率e =32,短轴长为2,则2b =2c a =32a 2=b 2+c2 ,解得a =2b =1c =3,故椭圆C 的方程为x 24+y 2=1.(2)解:设M x 1,y 1 、N x 2,y 2 、P x 0,y 0 ,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 x -4 +2k ≠0 ,由y =k x -4 +2x 2+4y 2=4得x 2+4k x -4 +2 2-4=0,因为x 1、x 2为方程x 2+4k x -4 +2 2-4=0的两根,所以x 2+4k x -4 +2 2-4=1+4k 2 x -x 1 x -x 2 ,则x 20+4k x 0-4 +2 2-4=1+4k 2 x 0-x 1 ⋅x 0-x 2 ,由y =k x -4 +2,得x =y -2k+4,由x =y -2k+4x 2+4y 2=4得y -2k +4 2+4y 2-4=0,同理可得y 0-2+4k 2+4k 2y 20-4k 2=1+4k 2y 0-y 1 ⋅y 0-y 2 ,则k 1k 2=y 0-y 1 y 0-y 2x 0-x 1 x 0-x 2 =1+4k 2y 0-y 1 y 0-y 21+4k 2x 0-x 1 x 0-x 2=y 0-2+4k2+4k 2y 20-4k2x 20+4k x 0-4 +2 2-4=4y 20+12 k 2+8y 0-16 k +y 20-4y 0+44x 20-8x 0+16 k 2+44x 0-16 k +x 20+12,若k 1k 2为定值,则必有4y 20+124x 20-8x 0+16 =8y 0-1644x 0-16 =y 20-4y 0+4x 20+12,结合点P 在直线y =12x 上,即y 0=12x 0,解得x 0=12y 0=14,所以点P 坐标为P 12,14 ,则k 1k 2=14,综上所述,当P 12,14时,k 1k 2=14为定值.【点睛】方法点睛:求解直线过定点问题常用方法如下:(1)“特殊探路,一般证明”:即先通过特殊情况确定定点,再转化为有方向、有目的的一般性证明;(2)“一般推理,特殊求解”:即设出定点坐标,根据题设条件选择参数,建立一个直线系或曲线的方程,再根据参数的任意性得到一个关于定点坐标的方程组,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坐标的点即为所求点;(3)求证直线过定点x 0,y 0 ,常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y -y 0=k x -x 0 或截距式y =kx +b 来证明.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P ,Q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且P 的坐标为6,1 . 曲线C 上的动点R 满足当直线PR ,QR 的斜率k 1,k 2都存在时,k 1⋅k 2=-12.(1)求曲线C 的方程;(2)已知直线l 过点-4,0 且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问是否存在定点M ,使得直线MA ,MB 关于x 轴对称?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x 28+y 24=1,x ≠±6 ;(2)存在,M -2,0【分析】(1)由题意k 1⋅k 2=y -1x -6⋅y +1x +6=-12,化简并整理即可,注意x ≠±6 .(2)设M a ,b ,l :x =ty -4,A x 1,y 1 ,B x 2,y 2 ,由题意k MA +k MB =0,即y 1-b x 1-a +y 2-bx 2-a =0,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结合韦达定理即可求解.【详解】(1)由题意设R x ,y ,且P 6,1 ,Q -6,-1 ,又k 1⋅k 2=y -1x -6⋅y +1x +6=-12,化简并整理得x 28+y 24=1,曲线C 的方程为x 28+y 24=1,x ≠±6 .(2)假设存在M a ,b 满足题意,并设l :x =ty -4,A x 1,y 1 ,B x 2,y 2 ,联立x =ty -4x 2+2y 2=8,得t 2+2 y 2-8ty +8=0,则y 1+y 2=8t t 2+2,y 1⋅y 2=8t 2+2,Δ=64t 2-32t 2+2 =32t 2-64>0.因为直线MA ,MB 关于x 轴对称,所以k MA +k MB =0,即y 1-b x 1-a +y 2-b x 2-a =0⇒y 1-b ty 2-4-a +y 2-b ty 1-4-a =0⇒2ty 1y 2-a +4+bt y 1+y 2 =0,即16t t 2+4-8t a +4+bt t 2+4=0⇒2=a +4+bt 对任意t 2>2成立,所以b =0a +4=2 ⇒a =-2b =0 ,即假设成立,存在定点M -2,0 满足题意.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BC 是直角三角形,∠CAB =π2,C 0,-12 ,点A ,B 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运动,点A 关于B 的对称点为M .(1)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2)若过点C 的直线l 与点M 的轨迹交于P ,Q 两点,N 0,12 ,求直线NP ,NQ 的斜率之和.【答案】(1)x 2=6y y ≠0 ;(2)0【分析】(1)设A a ,0 ,B 0,b ,M x ,y ,由题意可得B 为AM 的中点,然后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可得a =21-x ,b =y 2,再由∠CAB =π2结合向量的数量积可求出动点M 的轨迹方程;(2)由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12,P x 1,y 1 ,Q x 2,y 2 ,表示出k NP 和k NQ ,再将直线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化简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然后计算化简k NP 与k NQ 的和即可.【详解】(1)设A a ,0 ,B 0,b ,M x ,y ,由点A 关于B 的对称点为M ,得B 为AM 的中点,所以a +x 2=0,0+y 2=b ,即a =-x ,b =y 2.又∠CAB =π2,所以AB ⋅AC =0,即x ,y 2 ⋅x ,-12 =0,化简,得x 2=6y ,又A ,B 不重合,所以x ≠0,y ≠0,故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6y y ≠0 .(2)由题意知直线l 的斜率存在,故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12,P x 1,y 1 ,Q x 2,y 2 ,则k NP =y 1-12x 1,k NQ =y 2-12x 2,由y =kx -12x 2=6y,得x 2-6kx +72=0,所以x 1+x 2=6k ,x 1x 2=72,Δ=36k 2-288>0,所以kNP +k NQ =y 1-12x 1+y 2-12x 2=kx 1-24x 1+kx 2-24x 2=2kx 1x 2-24x 1+x 2 x 1x 2=144k -144k x 1x 2=0.。

初中数学韦达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韦达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韦达定理公式韦达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定理,它在代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的全称是“韦达利亚定理”,它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利亚于16世纪提出的。

韦达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二次方程的根,它的公式为:对于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和为-x1-x2=-b/a,根的积为x1*x2=c/a。

韦达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求解二次方程的根,还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韦达定理的应用。

例1:求解二次方程的根假设有一个二次方程x^2+3x+2=0,我们可以使用韦达定理来求解它的根。

根据韦达定理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根的和为-x1-x2=-3/1=-3,根的积为x1*x2=2/1=2。

所以这个二次方程的根为x1=-1,x2=-2。

例2:求解实际问题假设有一片长方形的土地,已知它的周长为20米,面积为48平方米。

我们可以使用韦达定理来求解这片土地的长和宽。

设土地的长为x米,宽为y米,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程:2(x+y)=20,表示周长为20米;xy=48,表示面积为48平方米。

根据韦达定理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x+y=-10,xy=48。

我们可以将x+y=-10带入xy=48的公式中,得到x和y的值。

进而可以求出这片土地的长和宽分别为6米和8米。

例3:应用于物理问题假设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减速运动,已知它的加速度为2m/s^2,最终速度为10m/s,求它的运动时间和位移。

我们可以使用韦达定理来求解这个问题。

设运动时间为t秒,位移为s米,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程:at=v,表示加速度乘以时间等于速度;s=vt-1/2at^2,表示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减去1/2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根据韦达定理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at=2t=10,s=10t-1/2*2*t^2。

我们可以将at=10带入s=10t-1/2*2*t^2的公式中,得到t和s的值。

进而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为5秒,位移为25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知识,利用它们可进一步研究根的性质,也可以将一些表面上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讨论.
1.判别式的应用
例1 (1987年武汉等四市联赛题)已知实数a、b、c、R、P满足条件PR>1,Pc+2b+Ra=0.求证:一元二次方程ax2+2bx+c=0必有实根.
证明△=(2b)2-4ac.①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
必须证△≥0.由已知条件有2b=-(Pc+Ra),代入①,得
△=(Pc+Ra)2-4ac
=(Pc)2+2PcRa+(Ra)2-4ac
=(Pc-Ra)2+4ac(PR-1).
∵(Pc-Ra)2≥0,又PR>1,a≠0,
(1)当ac≥0时,有△≥0;
(2)当ac<0时,有△=(2b)2-4ac>0.
(1)、(2)证明了△≥0,故方程ax2+2bx+c=0必有实数根.
例2 (1985年宁波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图21-1,k是实数,O是数轴的原点,A是数轴上的点,它的坐标是正数a.P是数轴上另一点,坐标是x,x<a,且OP2=k·PA·OA.
(1)k为何值时,x有两个解x1,x2(设x1<x2);
此处无图
(2)若k>1,把x1,x2,0,a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用不等号“<”连接.
解(1)由已知可得x2=k·(a-x)·a,即
x2+kax-ka2=0,当判别式△>0时有两解,这时
△=k2a2+4ka2=a2k(k+4)>0.
∵a>0,∴k(k+4)>0,故k<-4或k>0.
(2)x1<0<x2<a.
例3(1982年湖北初中数学竞赛题)证明不可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之积.
分析若视原式为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可利用判别式求解.
证明
将此式看作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判别式
△=
显然△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故原式不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之积.
例3 (1957年北京中学生数学竞赛题)已知x,y,z是实数,且x+y+z=a,①
②求证:0≤x≤0≤y≤0≤z≤
分析将①代入②可消去一个字母,如消去z,然后整理成关于y的二次方程讨论.
证明由①得z=a-x-y,代入②整理得
此式可看作关于y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据已知此方程有实根,故有
△=16(x-a)2-16(4x2-4ax+a2)≥0
≥0≤x≤
同理可证:0≤y≤,0≤z≤.
例5设a1,a2,a3,b是满足不等式(a1+a2+a3)2≥2()+4b的实数.
求证:a1a2+a2a3+a3a1≥3b.
证明由已知可得
≤0.
设则
∵a3是实数,故△≥0,即有
(a1+a2)2≥()-2a1a2+4b+r≥2()-(a1+a2)2+4b.
于是(a1+a2)2≥()+2b,∴a1a2≥b.
同理有a2a3≥b,a3a1≥b.三式相加即得
a1a2+a2a3+a3a1≥3b.
例6 设a、b、c为实数,方程组

均无实数根.求证:对于一切实数x都有>
证明由已知条件可以推出a≠0,因为若a=0,则方程组至少有一个有实数解.
进一步可知,方程ax2+bx+c=±x无实根,因此判别式△=<0,
于是(b-1)2+(b+1)-8ac<0.即 4ac-b2>1.


2.韦达定理的应用
例7 (1899年匈牙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假设x1、x2是方程x2-(a+d)x+ad-bc=0的根.证明这时是方程的根.
证明由已知条件得

=a3+d3+3abc+3bcd,
由韦达定理逆定理可知,、是方程
的根.
例8已知两个系数都是正数的方程
a1x2+b1x+c1=0,①
a2x2+b2x+c2=0,②
都有两个实数根,求证:
(1)这两个实数根都是负值;
(2)方程 a1a2x2+b1b2x+c1c2=0 ③
③也有两个负根.
证明∵方程①有两个实数根,∴>0. ④
同理>0. ⑤
又a1、b1、c1都是正数,∴>0,<0.
由此可知方程①的两根是负值.同样可证方程②的两根也是负值.
显然a1c1<4a1c1代入④,得>0,⑥
由>0,得>⑦
∴△
=

=>0,
∴方程③也有两个实数根. 又a
1a2>0,b1b2>0,c1c2>0,
∴>0,<0.
由此可知方程③的两个根也是负值.
例9(1983年上海初中数学竞赛题)对自然数n,作x的二次方程x2+(2n+1)x+n2=0,使它的根为αn和βn.求下式的值:
+
解由韦达定理得
=

=(n≥3),
∴原式=
+
=
例10(1989年全国初中联赛试题)首项不相等的两个二次方程
(a-1)x2-(a2+2)x+(a2+2a)=0 ①
及(b-1)x2-(b2+2)x+(b2+2b)=0 ②
(其中a,b为正整数)有一公共根,求的值.
解由题得知,a,b为大于1的整数,且a≠b.设x0是方程①②的公共根,则x0≠1,否则将x=1代入①得a=1,矛盾.得x0代入原方程,并经变形得
③及

所以a,b是关于t的方程
相异的两根,因此
于是 ab-(a+b)=2,即(a-1)(b-1)=3.
由或
解得或

例11 (仿1986年全国高中联赛题)设实数a,b,c满足
①②
求证:1≤a≤9.
证明由①得bc=a2-8a+7.
①-②得 b+c=
所以实数b,c可看成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则有△≥0,即
≥0,
即(a-1)(a-9)≤0,∴1≤a≤9.
例12 (1933年福建初中数学竞赛题)求证:对任一矩形A,总存在一个矩形B,使得矩形A和矩形B的周长和面积比都等于常数k(k≥1).
分析设矩形A及B的长度分别是a,b及x,y,为证明满足条件的矩形B存在,只须证明方程组
(k,a,b为已知数)
有正整数解即可.
再由韦达定理,其解x,y可以看作是二次方程z
2-k(a+b)z+kab=0的两根.
∵k≥1,故判别式
△ =k2(a+b)2-4kab
≥k2(a+b)2-4k2ab
=k2(a-b)2≥0,
∴上述二次方程有两实根z1,z2.
又z1+z2=k(a+b)>0,z1z2=kab>0,
从而,z1>0,z2>0,即方程组恒有x>0,y>0的解,所以矩形B总是存在的.
练习二十一
1.填空题
(1)设方程的两根为m,n(m>n),则代数式的值是_____ __;
(2)若r和s是方程x2-px+q=0的两非零根,则以r2+和为根的方程是______ ____;
(3)已知方程x2-8x+15=0的两根可以写成a2+b2与a-b,其中a与b是方程x2+px+q=0的两根,那么|p|-q=__________.
2.选择题
(1)若p,q都是自然数,方程px2-qx+1985=0的两根都是质数,则12p2+q的值等于( ).
(A)404 (B)1998 (C)414 (D)1996
(2)方程的较大根为r,的较小根为s,则r-s等于( ).
(A) (B)1985 (C) (D)
(3)x2+px+q2=0(p≠0)的两个根为相等的实数,则x2-qx+p2=0的两个根必为().
(A) 非实数 (B)相等两实数 (C)非实数或相等两实数 (D)实数
(4)如果关于方程mx2-2(m+2)x+m+5=0没有实数根,那么关于x的方程(m-5)x2-2(m+ 2)x+m=0的实根个数为
(A)2 (B)1 (C)0 (D)不确定
3.(1983年杭州竞赛)设a1≠0,方程a1x2+b2x+c1=0的两个根是1-a1和1+a1;a1x2+b1x+c2=0的两个根是
和;a1x2+b1x+c1=0的两根相等,求a1,b1,c1,b2,c2的值.
4.常数a是满足1≤a≤50的自然数.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x-a)2=x2的两根都是自然数,试求a的值.
5.设x2、x2为正系数方程ax2+bx+c=0的两根,x1+x2=m,x1·x2=n2,且m,n.求证:
(1) 如果m<n,那么方程有不等的实数根;
(2) 如果m>n,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
6.求作一个以两正数α,β为根的二次方程,并设α,β满足
7.(1987年全国初中竞赛题)当a,b为何值时,方程x2+(1+a)x+(3a2+4ab+4b2+2)=0有实根?8.(1985年苏州初中数学竞赛题)试证:1986不能等于任何一个整系数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的值.
9.(第20届全苏中学生数学竞赛题)方程x2+ax+1=b的根是自然数,证明a2+b2是合数.
10.(1972年加拿大试题)不用辅助工具解答:
(1)证满足的根在和197.99494949…间;
(2)同(1)证<1.41421356.
练习二十一
1.(1)
(2)
(3)3.
2.C B A.
3.
4.x=a+2±由于x为自然数,可知a为完全平方数
即a=1,4,9,16,25,36,49.
5.略
6.3x2-7x+2=0.
7.因为方程有实根,所以判别式
8.设1986=4k+2(其中k是自然数).
令△=b2-4ac=4k+2,这时b2能被2整除,因而b也能被2整除.取b=2t,这时b2=4t2,且4t2-4ac=4k+2.这时等式左边的数能被4整除,而右边的数不能被4整除,得出矛盾,故命题得证.
10.由,可得x2-198x+1=0,其根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