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精)
高考地理长江航运知识点
高考地理长江航运知识点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对于中国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航运知识点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江航运的相关知识点。
一、长江航运的重要性长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千米。
它横贯中国东部地区,流经10个省份,穿越中国东、中两大经济区,贯穿中华民族传统经济区域。
长江航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运输: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道之一,航运网络发达,与长江经济带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2. 经济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区,长江航运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3. 对外贸易:长江流域连接了中国的东、南、中三大经济区,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通道,长江航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长江航运的特点长江航运具有以下特点:1. 航道长、弯多:由于长江流经山区,所以航道长、弯道多,水势湍急,航运安全风险相对较高。
2. 水力资源丰富:长江航运沿线分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这为水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改建改善:长江航道在过去几十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和改善工程,以提高船舶通行能力和航运安全。
三、长江航运的改进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长江航运的作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和发展:1. 航道整治:对于长江航道中的危险弯道和水位变化较大的河段,进行了航道整治工程,提高了航运安全和通行能力。
2. 航道疏浚:为了适应大型船舶的通行需求,对于长江主航道进行了疏浚工程,提高了通航能力。
3. 船闸建设:在长江上修建了一系列船闸,解决了船只通过水利枢纽的问题,提高了航运效率。
4. 船舶技术升级:引进了先进的船舶技术,提高了长江航运的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长江航运是中国重要的内河航道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地理科目中,了解长江航运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江大滩洲土地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长江大滩洲土地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城市发展,自然灾害频发,长江流域的大滩洲地区成为了中国防洪治灾和生态调节的重点地区。
而生态保护和防洪治灾的关键之一便是了解该区域的土地水文地质特征。
本文将针对长江大滩洲地区的土地、水文、地质特征作出分析。
一、土地特征长江大滩洲地区涵盖面积大约有22万平方公里,其土地特征可概括为低平、肥沃、湿润。
这里是长江流域最大、最古老的滩地,沉积层深厚,土质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和林业发展。
同时,长江大滩洲地区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大面积的湿地和沼泽地以及天然的湖泊和水库,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防洪治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水文特征长江大滩洲地区被多条河流穿越,是典型的水文地质交汇区。
其中,长江是最为重要的一股河流,河长6300公里,是全球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
此外,长江流域内还有其他大小不一的河流,如川江、湘江等,这些河流与长江交汇,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在降雨方面,长江大滩洲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1600mm之间,且夏季雨水较为集中。
在洪水方面,长江大滩洲地区既受到上游水文境遇的影响,也受到地形、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洪水灾害频发,给沿岸居民和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地质特征长江大滩洲地区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滩地沉积、湖泊沉积和夹砂岩地质。
在滩地沉积中,长江大滩洲地区特征明显,这是由于长江持续性地向外泄洪,沉积物沉积层积累,形成了长江大滩洲地区的滩地。
而在湖泊沉积中,该地区有众多的湖泊分布在地图上,其中洞庭湖面积最大,当地人们也称之为“华南水乡”。
此外,该地区还有夹砂岩地质,这是由于长江古河道的侵蚀作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造山作用形成的。
夹砂岩地质的形成给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分析了长江大滩洲地区的土地、水文、地质特征,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以及防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上中下游水文特征
长江上中下游水文特征
长江源远流长,全长6300公里。
习惯上把它分为三段,河源-湖北宜昌为上游;宜昌-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三个河段是依据干流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水文特征来划分的。
1、上游(约4500公里):河流大部分经过高原、高山、峡谷地带,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峡谷河流特征。
这里河床比降大,河流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水利资源丰富。
2、中游(约1000公里):河道迂回曲折,江面宽展,河床比降锐减,水流迟缓,另外支流众多,湖泊密布。
水位、流量受雨水的影响显著,对长江干流的水量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下游(800公里):江阔水深,支流短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对长江水量影响不大。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水文特征1.汛期降雨和洪水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均可进入,为形成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长江降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1057毫米,有四个主要雨区:(1)武夷山雨区,年雨量为1640毫米,雨期最早,在3~6月。
(2)南岭雨区,年雨量约1400毫米,雨期稍后,在 4~6月。
(3)峨眉山雅安雨区,年雨量1000毫米,雨期在7~8月。
(4)汉江雨区,雨期最迟,在8~9月,甚至延至10月,年雨量约1000毫米。
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的雨带从三、四月起,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中下游的雨季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
降雨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中下游降雨多于上游。
长江是雨洪河流,洪水变化规律与暴雨大体相应,其入汛时间中下游早于上游,一般年份,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湘江4~6月为主汛期,洞庭湖的资、沅、澧水则为 5~7月,上游各支流7~9月,如遇有秋汛,10月份也会发生大洪水。
长江干流各控制站年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出现时间一般在6~9月,而以7~8月为最多。
长江的年径流量为8890亿立方米,其中上游来量占47%,洞庭湖占21%,鄱阳湖占17%。
长江干流寸滩至宜昌的三峡区间全长约660公里,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若不包括乌江,则区间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区间面积约占宜昌以上面积的5.6%,虽然这段面积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区间洪水常来势凶猛,对宜昌洪峰常起戴帽作用。
例如,1982年宜昌最大洪峰52400cms, 而三峡区间产生的最大洪峰就为27900cms。
造成区间洪水的暴雨移动方向,一般由四川的岷、沱、嘉陵江一带雨区中心向东偏南移动或自西向东移至三峡地区,亦有从四川东北和汉江上游一带的雨区中心南压至三峡地区,这与长江的流向相一致,而三峡暴雨往往又是两至三天,此即为造成三峡地区的洪水常常是叠加在长江上游洪水的涨水段或峰顶附近的主要原因。
长江三峡区间是长江中下游暴雨的多发区,该区间的洪水预报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汛调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江沿岸各主要港口通航水文气象资料
1.太仓港口名称:太仓港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址:地理位置:121°12′E31°39′N电话区号:+ 86 - 0520法定假日:新年(1月1日-1月3日)、春节(农历12月30日-1月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5月3日)、国庆节(10月1日-10月7日)自然条件气象:风况:全年长风向ESE,频率12%冰冻:全年无冰冻期气温:年平均气温15.3度,极端最高气温39.7度,极端最低气温-11.5度水文: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海潮,潮位变化与上游径流变化关系不大。
平均最高潮位1.67米,平均最低潮位-0.60米,平均潮差2.17米。
潮流:属往复型。
涨潮流向NW,落潮流向SE,流向变幅不大。
交通状况太仓处于苏南地区发达的交通网体系。
苏南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完善的陆路交通网络,沪宁高速公路,204国道、312国道、沪太一级公路等。
水路通畅长江水运能满足上游地区货物集疏运的需要。
经济腹地太仓港直接处于发达的经济腹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苏锡常地区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以后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
腹地经济的发展为本港区提供了货源保证。
港区分布及泊位情况第一个2.5万吨多用途泊位于1998年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码头泊位3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16个,千吨级泊位9个。
助航信息航道:进出本港的传播需经长江口航道南接白茆沙南水道,其中长江口内至港区的航道水深均在-10米以上,而长江口航道拦门沙段目前水深维持在-7.5米,能满足2.5万吨级集装箱船和3.5万吨级浅吃水肥大型船乘潮进港需要。
锚地:海船锚地:港区下游10千米处有浏河锚地,锚地大部分水深在-12米以上,可供20多艘万吨级以上船舶锚泊待靠。
长江驳船锚地:在浏河口上游主航道南侧水域设长江驳船锚地,水深-3至-10米,面积为200万平方米2.南通港口名称:南通港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位置:120°48′E32°00′N网址:电话区号:+ 86 - 513法定假日:新年(1月1日-1月3日)、春节(农历12月30日-1月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5月3日)、国庆节(10月1日-10月7日)自然条件气象:风况:常风向东南。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的航运
2015年6月1日,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游轮突遇龙卷风,在长江湖北荆江段倾覆。
(1)长江发源于_______山脉,曲折东流注入东海。长江因_______价值高,被誉为“黄金水道”。
(2)“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地点位于_______省境内的长江_______游河段,这里江宽水深不利于救援工作。
8.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A符合题意。
9.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以来就享有“黄金水道”的盛誉.长江中下游水流平稳,江面开阔,不少河段江面宽度超过10千米,航运价值高;B符合题意。
10.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降水丰富,河流的水量大,故不适合发展水电业;C符合题意。
【详解】
(1)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山脉,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长江的干支流众多,水位稳定,宜宾以下终年无结冰,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称号。
(2)由题目可知,“东方之星”游轮倾覆的地点是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中游河段,该河段江阔水深,不利于开展救援工作。
(3)浑浊的江水给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说明了长江的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水土流失所致。
3.A
4.C
【解析】
3.长江经济带“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其方便的交通,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到7万千米,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被称为“黄金水道”。巨大的内河航运条件构建了长江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长江经济地带。故选A。
4.长江各河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凌汛只发生在北方结冰的河流,故选C。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一(航道和功能水域)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一(航道和功能水域)长江海事局管辖长江干线水域范围自重庆界盘石至马鞍山慈湖河口,自西向东横跨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一市,全长约2100千米,管辖水域内航道、水文、气象特点复杂多变,水域功能利用呈现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图2.1-1 长江干线流域示意图(一)航道按照1998年交通部、水利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内河航道技术等级的批复》,长江干线航道技术等级划分如下:水富至宜宾为Ⅴ级航道;宜宾—重庆(羊角滩)为Ⅲ级航道,全长384千米;重庆(羊角滩)—城陵矶为Ⅱ级航道,全长1000千米;城陵矶—武汉为Ⅱ级航道,全长228.5千米,可常年通航3000吨级海船;武汉—铜陵为Ⅰ级航道,全长497.5千米,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海轮;铜陵—南京为Ⅰ级航道,全长210千米,可常年通航10000吨级海轮;南京—石洞口为Ⅰ级航道,全长322.6千米,可常年通航50000吨级海轮;石洞口—吴淞口为Ⅰ级航道,全长14.4千米,可常年通航100000吨级海轮。
根据长江航道自然环境特点,长江干流航道习惯上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宜昌以上为上游航段,宜昌至武汉为中游航段,武汉以下为下游航段。
1、上游航段:自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的相继修建后,长江上游航段通航状况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其通航特点,可分为自然河段、回水变动区、常年库区、两坝间河段等四段。
(1)川江自然河段:重庆至界石盘为川江自然河段。
航道曲窄,岸线极不规则,河床纵剖面陡峻,河床起伏不平,纵向呈深潭与浅槽相间,地势坡度大,平均坡降为0.18‰,河床主要为岩石或卵石组成,间有少量淤沙河段,河道岸线均较稳定少变,但深度差异很大,该河段碍航滩险多,急、弯、浅、险并存,航行条件较差。
枯水期该航段总体航宽大体在100米至200米之间,最窄处航宽仅60米。
洪水期河道展宽段较多,一般河床为500—800米。
枯水期航道维护水深2.7米,洪水期航道维护水深3.0米。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水文特征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水文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的水文特征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的水文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流量方面。
长江的年平均流量约为30000立方米每秒,较大的最大流量可达90000立方米每秒,而较小的最小流量只有2000立方米每秒左右。
由于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变化,长江的流量也随之变化,春季和夏季,长江流量大,秋季和冬季则流量相对较小。
长江不仅流量变化大,而且水位也会在不同季节或雨季、旱季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其次,长江的水文特征还表现在其水质方面。
由于长江流域人口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十分广泛,长期以来长江的水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农业、工业、生活等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长江流域出现了酸雨、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尽管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长江,但长江水质还需进一步改善。
长江水文特征还包括其洪水和旱灾特征。
长江是全国最大的中低山区洪水灾害区域之一,洪水灾害是长江流域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积最大,具有超过常规灾害数倍以上的破坏性。
同时,因为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结构特点,旱灾同样也比较严重。
长江流域一般在春季和夏季较多雨,如果出现异常的旱情,将给当地居民及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最后,长江水文特征还表现在其水资源利用方面。
长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被誉为“江山之母”。
据统计,长江流域年平均可供水资源量已达9千亿元立方米,涵盖了中国约40%的行政区域。
长江水资源被广泛使用于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中,但由于流域内各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布不均衡,长江水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水量减少、水质恶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
总而言之,长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水文特征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唯有科学利用和管理长江水资源,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了科学利用和管理长江水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和调查研究,了解长江水文特征的动态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 结冰期.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外流河水交特征原因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由降水决定的。
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秒,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长短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
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含沙量大小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
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
反之,含沙量小。
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
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水文状况答题如下:1:汛期变化---落实在气候里的降水;2:含沙量多少----沿途植被状况3:有无封冻期---落实在气候的气温;4:有无凌汛---落实在气温与河流流向上水力资源答题:1落差问题----落实在地形上;2水量问题----落实是降水多少上航运问题:1水流要稳----地形;2水量要大---降水;3水位变化要小---雨季长短问题筑港问题:侵岸堆岸问题---地转偏向力;深度问题----等深线的密集程度长江中游水系系指长江宜昌至湖口间的河湖水系,包括长江中游干流、洞庭湖、汉江、鄱阳湖水系和其他分布两岸的湖群以及直接汇入长江的一些支流。
区间流域面积约68万km2。
下荆江裁弯后干流河段长955km。
流域内除各支流上游为山丘区外,平原区面积占较大比重,因此是防洪重点地区。
每年春季南方暖湿气流逐渐向北输送,区域南部4月甚至更早就开始进入汛期;6~7月梅雨雨区广阔,雨量集中;7~8月上游洪水频发,中游干流汇集上游及中游各支流来水,常在这一时期出现年最高水位,成为长江中游干流的主汛期;10月以后,汛期基本结束。
长江中游的年径流和洪水径流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其余主要来自洞庭湖、汉江、鄱阳湖三大支流水系。
长江各河段水文特征1
长江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示意图
青海 四
西藏自治区
云南
川 重庆
湖北
江 安
苏
徽
上海
江
湖南 西
长江干流流经地形区示意图
青
山
脉
长江干流各河段名称:
沱沱河
玉树
扬州上 海
宜昌
扬子江
湖口
宜宾
洞庭湖
湘 江
鄱阳湖
长江主要支流示意图
岷
攀枝花
江 重庆
宜宾泸州
上游
上海
宜昌
涪陵 洞庭湖
武汉 湖口
1、多水能的上游 2、多水灾的中游
荆江洪水
青 藏高 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游多水灾的原因: 泥沙沉积——“地上河”
1、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道弯曲——“九曲回肠” 2、支流众多(汉江、洞庭湖、鄱阳湖水系、长江上游) 3、气候异常 4、上中游植被破坏(围湖造田、阻塞河道、堤坝失修等)
洞庭湖鸟瞰
鄱阳湖
0 (千米) 6000
虎跳峡
3500km
5000
4000
6100m
6600m
宜宾
宜昌
上海
6300km
3000
2000
1000
0
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 是我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段。
长江三峡位置示意图
四川盆地
瞿塘峡
宜昌 湖口
巫峡 西陵峡
三峡工程效果图
三峡鸟瞰
巫峡
西 陵 峡
二、长江各河段水文特征
假如全球变暖,长江洪涝灾害会加 剧还是会减轻?假如变冷呢?
填空题:
1、长江发源于 青藏 高原的 唐古拉 山脉,注入
初中地理长江知识点
初中地理长江知识点长江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
初中地理有关长江的知识点是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长江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长江知识点(一)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2.从格拉丹东雪峰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其水文特征,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就位于长江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这一段长江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从湖口以下到长江口为下游,这一段支流少,江阔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响,水位定时涨落。
3.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
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初中地理长江知识点(二)(1)源自唐古拉山,是我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注入东海.上中下游分界点:--宜昌--湖口--(2)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通常是与黄河比较,如两河都流经的地形区是?,出选择或填空)(3)地区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降水充沛(4)上游特点: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游特点:地势低平,重点:下游特点:地势更低平,江面开阔,水网如织,湖泊多(5)总括特点:支流多,流量大初中地理长江知识点(三)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
①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
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贯穿南北,给水工程、交通、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在中国的精神文化传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长江上游是一个雨量较大、水保护涵养得当的区域,它负责长江流域的水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主要包括长江以上云南省大小千余个河流及湖泊,这些河流从西安、芒市、普洱等九省出口。
一般来说,长江上游的气候与随水面往下的河段所处的余波阶段有很大不同。
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以多年变化大、造流丰沛和泥沙运动较为丰富为主。
由于长江上游的河段面积较大、入流量较多,长江上游的水利综合构成较为复杂。
首先,长江上游的流域特征具有截流面积巨大、流量皆有差异、河道过渡性及多年变化性大、洪害急剧、泥沙带迁移性大等特点。
其次,入流量由西向东以及大小流域皆有差别,灌溉农业和灌溉面积也呈现典型的西伯利亚弯折形。
此外,长江上游表面水一般在4月至9月之间出现快速下沉现象,造成水情异常复杂,也影响到枯水期期湖的流域特性,且由于河道的复杂和洪害易发,防洪建设十分困难且耗费巨大。
最后,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有着卓越的水质保持能力,使流域内的河水健康状态得以维持,这对长江流域的未来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全部知识点总结
长江全部知识点总结一、长江的地理特点1. 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长江流域位于中国东部,横跨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
长江流域东起江苏中云,西至青藏高原东麓,横跨中国东部的四分之三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东麓、川西高原、扬子江平原和华北平原。
2. 长江整体的地形地貌长江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包括高山、丘陵、盆地、平原等地形类型。
三峡地貌是长江流域的著名地貌,同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地质奇观。
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峡谷之一。
3. 长江的水文特征长江的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9.5万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资源之一,被称为“中华水塔”。
长江流域水文特征丰富多样,包括降水、蒸发、径流等。
年降水量为1000-1600毫米之间,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蒸发量受气温、风速、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000-1600毫米之间。
径流是长江流域水文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经常变化的。
“洪水”和“涝灾”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给长江流域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等带来重大影响。
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1. 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拥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植物包括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动物包括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等。
长江流域的水域生态系统包含丰富的鱼类资源,约有1400多种鱼类,占全国鱼类总数的1/3。
长江流域的陆地生态系统包含多种野生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种类约1400种,占全国野生动物种类的1/3。
2.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包括水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
长江流域公害问题突出,在北部湾有由于化工厂或废水处理不当造成的酸雨、废水、土壤污染。
长江流域大部分土壤退化严重,土地资源大量损失和破坏,成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已退化,部分湿地面临消失的危险。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精)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一)水文长江干线6、7、8、9四个月为洪水期,水位高,流速大;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低,流速小,航行条件差;4、5、10、11四个月为中水期,水位适中,为全年航行条件较好的时期。
(1)长江上游自然河段水位周期变化,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
在洪水季节,洪峰来临时,水位日涨落剧烈。
回水变动区段,中枯水期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洪水期恢复自然状态,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
长江上游,主要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乌江等河流汇入长江。
(2)库区航段,水深富裕,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
三峡水库根据工程进展及防洪、通航的需要在145m至175m水位间运行。
每年5月末至6月初,水库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m。
整个汛期6-9月份,除入库流量大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拦截超额洪水,水库水量抬高外,一般维持在145m运行。
汛末10月水库蓄水,逐渐升高到175m运行。
12月至历年4月底水库按保证出力要求运行,并逐步降落,以增加下游流量和电站出力,但枯季消落最低水位不低于155m,以保证水库回水变动区航道水深。
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如下:图2.1-3 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三峡库区年径流丰富,主要来源于降水,通过各支流汇集于长江。
径流量变化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一致,洪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6-10月,枯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11-次年4月。
汛期6-10月径流量占全年70%以上,根据宜昌站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主要水文特征如下:最大年径流量520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357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90亿立方米。
实测最大流量70800m3/s,实测最小流量2770 m3/s。
成库后,由于水位抬高,过水面积增大,水流流速减小,水流相对平缓。
洪水期表面流速:坝前水域1.4m/s左右,巴东3 m/s左右,万州3.5 m/s左右。
枯水期表面流速:坝前水域0.3m/s左右,巴东0.5m/s左右,万州0.7m/s左右。
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长江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特征
(1)长江上游:因为有众多大江小河及其支流汇入,其累积总河流量是中国最大的,绝大部分汇入长江的河流都是典型的流量变化大的河流,其的季节洪水变化比较大;
(2)长江中游:水流稳定,河床宽阔,但流量变化大;
(3)长江下游:由于上游近年坝的建设,流量的大小已被平稳化,洪水变化并不大。
2、泥沙特征
(1)长江上游:汇入大江小河所带来的泥沙大部分仍存在于河道,泥沙量也较大;
(2)长江中游:汇入河流的泥沙被长江携带而下,流速较快;
(3)长江下游:泥沙大多被河床的碎石所吸收,流速较慢,因此,河床一般都很平整,充满了碎石和沉积物。
3、河床特征
(1)长江上游:地形较陡峭,河床多为沙质,河床及其支流大多有弯折;
(2)长江中游:地势较平缓,河床弯曲改向,多为石质;
(3)长江下游:河床很平整,绝大部分都是碎石混合沉积物,呈现出
平静、宁静的水田景象,河床弯折较少,河道呈现出见任意的直线。
4、水位特征
(1)长江上游:季节洪水变化较大;
(2)长江中游:季节水位也比较波动;
(3)长江下游:水位没有太大变化,受上游大坝控制,更具有稳定性。
5、水质特征
(1)长江上游:由于多汇入小河支流,受地方治理活动影响较大,水
质一般不好;
(2)长江中游:水位较深,是长江上游--------------------中游水质转变
最明显的地方;
(3)长江下游:长江水质仅次于上游,表现出一定的趋正态,但还是
存在污染问题。
长江水文信息
首页 >水文及水资源 >水资源研究 >正文
长江流域的水文特征(1987)
稿件来源:水资源研究编辑部 发布时间:2007-3-1 作者: 金栋梁 编辑: 刘予伟
长江流域的水文特征
(1987年)
长江流域的水文观测,早在公元前约250年就有都江堰的石人水则。公元764年起,四川涪陵白鹤梁的石鱼,刻载各个朝 代的最枯水位,说明长江流域的水文观测是很早的,但正规的水位观测工作,乃始于1865年的汉口江汉关海关水尺的设立。 1873年上海徐家汇开始观测降水量。1922年才开始施测汉口、九江等处的流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流域的水文站 网不多,且时续时断,精度较差。建国后,全流域已建设测站6401处,其中水文站894个,水位站1410个,雨量站4097个。 另外还有径流实验站,蒸发实验站等实验研究站网,基本上满足收集水文基本资料的需要。根据这些站网的观测资料,兹就 水位、流量、年径流、洪水、枯水、泥沙、潮汐等方面的基本特性分述如于下。
/doc/jd/07-3-1-93044823457687/
2012/2/18
长江水文网
Page 2 of 16
江等主要支流及区间来水,流量增加很多,虽经河槽调蓄,但洪峰流量仍很大。宜昌以下纳入清江来水,经松滋、太 平、藕池分流入洞庭湖,加上汛期较早的湘、资、沅、澧四水入汇,经洞庭湖区调蓄削减。故洞庭湖出口站城陵矶的峰形平 缓肥大。历时一般达5个月左右。至汉口有汉江加入,流量更大。汉口以下有倒、举、巴、稀等水入汇,至江西湖口又有 赣、抚、信、饶、修诸水经鄱阳湖调节后注入长江,至大通峰形更大,历时更长。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流量变化复升。
历年水 位变幅
15.90
15.05 31.56 36.09 17.45 11.68 13.56 10.44 14.38 11.59 17.28 8.81 7.96 10.99
长江
中国的长江班级:建工11-2班姓名:王翔宇(20111782)余宏伟(20111784)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
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
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一、历史变迁古长江的形成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
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
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悔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
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
同时,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地中海,与今长江的流向相反。
今长江的形成发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
扩展资料
长江水文特征
河流夏季水位高、水量大,冬季形成枯水期;河流含沙量较小;冬季无结冰期;中上游流速较快,下游流速较慢.长江水系特征:河流长度大,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大致在干流两岸呈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水能丰富。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
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
上海、南京、杭州、南昌、长沙、苏州、武汉、合肥、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上游地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中游地区: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下游地区: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
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
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一)水文长江干线6、7、8、9四个月为洪水期,水位高,流速大;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低,流速小,航行条件差;4、5、10、11四个月为中水期,水位适中,为全年航行条件较好的时期。
(1)长江上游自然河段水位周期变化,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
在洪水季节,洪峰来临时,水位日涨落剧烈。
回水变动区段,中枯水期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洪水期恢复自然状态,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
长江上游,主要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乌江等河流汇入长江。
(2)库区航段,水深富裕,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
三峡水库根据工程进展及防洪、通航的需要在145m至175m水位间运行。
每年5月末至6月初,水库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m。
整个汛期6-9月份,除入库流量大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拦截超额洪水,水库水量抬高外,一般维持在145m运行。
汛末10月水库蓄水,逐渐升高到175m运行。
12月至历年4月底水库按保证出力要求运行,并逐步降落,以增加下游流量和电站出力,但枯季消落最低水位不低于155m,以保证水库回水变动区航道水深。
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如下:图2.1-3 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三峡库区年径流丰富,主要来源于降水,通过各支流汇集于长江。
径流量变化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一致,洪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6-10月,枯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11-次年4月。
汛期6-10月径流量占全年70%以上,根据宜昌站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主要水文特征如下:最大年径流量520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357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90亿立方米。
实测最大流量70800m3/s,实测最小流量2770 m3/s。
成库后,由于水位抬高,过水面积增大,水流流速减小,水流相对平缓。
洪水期表面流速:坝前水域1.4m/s左右,巴东3 m/s左右,万州3.5 m/s左右。
枯水期表面流速:坝前水域0.3m/s左右,巴东0.5m/s左右,万州0.7m/s左右。
三峡水利枢纽修建,水库蓄水后,具有防洪和通航两方面的作用,按照其水位运行规律,洪水期根据防洪需要,可对洪峰实行拦截错峰,一定程度上降低中游洪水水位。
枯水期,库区水位逐步下降,增大了出库下泄流量,形成对长江中游流量的补偿机制,可提高中游水位,缓解长江中游枯水浅情。
(3)中游受长江上游来水和支流水系雨水补给影响,水位变化非常明显,按照季节、月份分为枯、中、洪三个时期。
一般情况下,12月份至来年3月份为枯水期,4月和11月份为中水期,5至10月份为洪水期,其中6、7、8、9月份出现高洪水位。
中游平均纵比降为0.0421‰,其中宜昌至城陵矶为0.0511‰,城陵矶至武汉为0.0261‰。
中游枯水期流速为1.0m/s—1.7m/s,个别河段可超过2.0m/s;洪水期一般可达3.0m/s,洪峰时可达5.0m/s。
中游水流流态复杂,在干支流交汇水域,当干流水位急退或支流水位暴涨时,出现吊口水;在弯曲河段出现扫弯水;在秋后江水急退时出现走沙水等。
长江中游,主要有湖北的清江、汉水,湖南的湘、资、远、澧四水汇入,湖南的四水以洞庭湖为中心,由285条干支河流航道、湖泊航线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4)长江下游水位变化与雨水分配相吻合。
每年4、5月间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及长江两岸支流发水,使干流水位上涨,形成短期的春汛期;6月间长江全流域降雨,各支流水位上涨较快而进入汛期,至7、8、9月川江发水而出现全年水位最高时期;9月下旬、10月间降雨渐少,水位回落,汛期结束;11月起逐渐进入枯水期。
按上述水位变化的规律,结合航行条件,长江下游通常以水位的高低来划分洪、中、枯三个水位期:当汉口水位10米以上为洪水期,一般是7、8、9三个月;当汉口水位在10米—4米之间时为中水期,一般是4、5、6、10、11五个月;当汉口水位降低至4米以下时为枯水期,一般是12月至次年3月共四个月。
长江下游的流速,一般是洪水期大于枯水期,上游段大于下游段,狭窄区大于宽敞区,主航道大于经济航道,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
各港流速大致情况为:武汉枯水期1.8千米/小时,洪水期9.2—15.0千米/小时;九江枯水期3.7千米/小时,洪水期9.5千米/小时,大通枯水期2.0千米/小时,洪水期7.9千米/小时;芜湖枯水期1.8千米/小时—2.7千米/小时,洪水期9.3千米/小时。
长江下游水量充沛,流量大。
汉口多年平均流量为23020立方米/秒,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为28800立方米/秒。
长江下游的潮汐在枯水期小潮汛时可到芜湖,大潮汛时可到大通。
潮流地段潮差变化,是自上而下递增。
长江下游在江西省有赣、抚、信、饶、修等主要河流汇入鄱阳湖后,在湖口入长江,在安徽省主要有青弋江、水阳江和巢湖水系汇入。
(二)气象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由于地形变化大,有着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长江上游地处我国西部,受多重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大,有暴雨洪涝、干旱、低温阴雨、雷暴、冰雹、高温和大雾等气候灾害;长江中游段地处我国中部,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温度、降水、风和雾都对通航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下游地处我国中部,属于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区。
长江流域气候的一般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1、温度长江上游段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
盛夏平均气温一般为26—28℃,秋季凉爽,多细雨,冬季气温最低的1月份,平均温度也有4—5℃左右。
三峡成库后,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3~18.2℃。
长江中游段四季温差较大,夏季最高温度可达42℃左右;冬季受寒潮袭击,最低温度可降至-17℃。
长江下游段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夏季最高温度可达到40℃以上,一般约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2℃,最低温度可降至-10℃以下。
2、降水长江上游段常年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70~1682毫米,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春末至仲秋,冬干夏雨,雨热同季。
春季降水与秋季降水总量相似,但秋雨持续时间长,一般强度不大,形成绵绵秋雨。
平均暴雨日数为2~4天,东部略多于西部;暴雨主要发生在4—11月,6月、7月发生次数最多。
三峡成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影响涉及库周几千米至十几千米,因地形而异。
2008年6月,重庆地区曾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暴雨。
长江中游段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年均雨量约1200毫米。
当降水时间持续较长时,可能出现特大洪水,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导致长江中游出现大范围禁航。
区域性和局部性暴雨还易导致山洪暴发、河水泛滥、等自然灾害。
2008年5、6月间,武汉地区频繁发生强雷暴天气。
长江下游段雨量充沛,多集中于春夏二季,年平均降水量1000~1300毫米。
降水日数平均为120天左右。
春季因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相遇,产生不同程度的降水,形成春雨连绵的天气。
夏季从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为高温多云,为降雨量较大的梅雨季节。
出梅后进入盛夏,降水量相对减少,却常有暴雨出现。
暴雨时一般均伴有雷电。
秋季云雨稀少,天气晴朗,呈现秋高气爽的景象。
冬季则时有冷锋过境,产生阴霾雨雪天气。
一般从12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有10天左右的降雨。
3、风(1)长江上游段常年平均风速为1.3米/秒,季节变化和月变化均不大,但最大瞬间风速可达27米/秒,风力达8级以上,并常伴有寒潮或雷雨出现。
三峡成库后平均风速增加15%~40%,三峡水库156米蓄水后,库区下段常发5-6级大风,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影响三峡船闸运行。
(2)长江中游受北方冷空气南下或西伯利亚寒潮的影响,在冬季易出现较强的偏北风,风力5—6级,阵风可达7—8级。
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在岳阳段平均为21天,武汉为10天,其他地区一般为6—8天。
2008年6月3日枝江水域突发10级大风冰雹极端天气,导致1艘渡船翻覆,6人死亡失踪。
(3)长江下游地处平原,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太平洋高压气旋,冬春有寒潮入,秋天有台风袭击,风力远较中上游为大。
沿江各地常年以东北风和东风居多,地区差异不显著。
全年平均风速为2.2—4.0米/秒,其中春季为2.4—4.0米/秒,夏季为2.1—3.2米/秒,秋季为2.0—3.6米/秒,冬季为2.1—3.8米/秒。
冬春两季,有较强的北—东北风,风力一般不超过8级,夏季时有暴风,风向不定,风力有时大至9级以上。
夏季是台风侵袭我国的季节,尤以7-9月影响最为集中。
当台风深入内陆或北方冷空气南下二者相结合时,九江至汉口会出现7-8级大风。
安庆以下会出现8级以上大风。
4、雾(1)雾的种类及特点雾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船舶的水上交通活动有着直接的不利影响。
常见的有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山谷雾、锋面雾等五种。
——辐射雾:在晴朗微风而又比较潮湿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使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而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
晴朗、微风、近地面气层中水汽充沛是形成辐射雾的三个主要条件。
辐射雾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
一般水平范围不达,厚度较小,并以近地面层的浓度最大,如果遇到合适的风向风力,沿江地区产生的辐射雾可随风移往附近的水面。
辐射雾的特点主要有:①一年四季都能产生,但以秋季和冬季最多,夏季较少见。
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通常在夜间形成,日出前最浓,日出后低层气温升高,导致雾的消散。
③风力增强雾易消散,静稳天气不利于雾的消散。
④晴天是产生辐射雾的有利条件,有云时不利于辐射雾的产生,但雾产生后,晴天也最有利于雾的消散,云则阻碍雾的消散。
⑤冬季消散慢,夏季消散快。
——平流雾: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从而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平流雾。
平流雾多发生于江面上或河岸附近。
平流雾的特点如下:①浓度和厚度大,水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②发生的时间不一定在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早晨,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③通常在阴天有层云时出现;④平流雾的出现必须有风,但风力以2-4级为宜,风力增大或减弱会使雾消散。
⑤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年变化,即春夏多,秋冬少。
——蒸发雾:冷空气流经暖水面时,由于水温高于气温,水面不断蒸发,水汽进入低层而形成的雾,称为蒸发雾。
蒸发雾的特点如下:①发生的时间多在早晨,持续时间不长,日出后随气温上升而慢慢消散;②浓度和厚度不大,范围较小,多数情况贴近水面几米,常常不能遮蔽较高的桅杆。
③发生季节以晚秋和冬季为最多。
——山谷雾:夜间冷空气沿谷坡下沉至谷底,当谷底湿度较大时,便发生凝结而形成雾。
这种雾慢慢流出沟谷口而到达江面时便成为妨碍航行的所谓山谷雾。
如果谷口河面比较宽阔,由谷口移来的冷空气温度又低,江面水温相对比较高,这样九形成了蒸发的条件而出现蒸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