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共21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共21张](https://img.taocdn.com/s3/m/c7e5011789eb172dec63b7a5.png)
二、品析语言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
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 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 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1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 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第三课
星星变奏曲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主旨。
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 1949年,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 光》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 《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 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星星变奏曲》 便是江河的处女作。
星星变奏曲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诗人在静谧的夜晚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 了他柔软的温情和朦胧的憧憬,如果是你,你会产 生怎样的想象和联想呢?请用语言表达出来。
示例: 仰望满天闪烁的星星,我 想到了一幅照片:站在月球上望地球, 地球也是一颗星。那么满天闪烁的星 星是不是由若干地球似的形体组成的 呢?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是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歌流派,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 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内容含蓄,它往往借助 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 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9052.初中语文九上 第3课《星星变奏曲》(课件)课件
![9052.初中语文九上 第3课《星星变奏曲》(课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1557295a8102d276a22f88.png)
探究诗歌意象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 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
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
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
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
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 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探究诗歌意象
同学们,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这首
诗歌,然后结合下面的问题,理解这首诗歌的 基本内容。
探究诗歌意象
1
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思考这
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诗中出现的意象:星星、诗、 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 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 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 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倾听名家朗读
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倾听名家朗读
同学们,要想将诗朗诵得有感情,我们可以把握这几个
方面:
(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 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
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文体常识 教学目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 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 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星星变奏曲课件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星星变奏曲课件1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460edaba0d4a7302763ad3.png)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
为什么要颤抖呢?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7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 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 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 企盼。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8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4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 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5
你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 怎样的感受?
结合“研读与练习”中的参考材料,
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
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 的怎样的渴望?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1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9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 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 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
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
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 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0
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
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点:意象化、象
征化和立体化。
星星变奏曲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共23张PPT)
![星星变奏曲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9333f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5.png)
温 馨
星星变奏曲 寒 冷
美
严
好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酷
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
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
“文革”十年间,新中
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 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 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 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
给你怎样的感受?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
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觉。
像星星落满天空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 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小结:
•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 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 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 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 现实环境。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 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他对光明 的渴望 。
理 想
•
光明
星星
美好
幸 福
北岛《 回答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
•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 麦地
别人看见你
海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优秀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51b4473b3567ec102d8a33.png)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 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 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 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 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 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 质朴的期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 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 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
容的。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 香、火、旗子——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
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通过上下两段诗歌中冷暖色调的词进行比较,得出全文 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 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 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课堂·小结
理 想
•
光明
星星
幸 福
美好
星星变奏曲
温 馨 美 好
向往
光明
否定现实
寒 冷 严 酷
课堂·小结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 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 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 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 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2、由“谁不愿意”开头 的第一次反问,诗人借助 “诗”和“蜜蜂”这两种 象征光明的美好意向,构 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 界
整体·感知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字·词·音
静谧 mì 朦胧mé ng ló ng 劫难 jié 颤动chà n
闪烁 shuò 憧憬 chōng jĭng 凝望 ní ng 覆盖 fù
第3课 《星星变奏曲》
![第3课 《星星变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25873c07844769eae009ed5a.png)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学习难点】“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准备】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自学完成本节课的基础知识;3、简单了解诗歌内容,找出“星星”在本诗中出现的次数。
【学习过程】一、组织教学,板书学习目标。
二、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三、知识链接1、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
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
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
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
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
2021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原文及教案
![2021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6af7f8de80d4d8d05a4f31.png)
2021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原文及教案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坚信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希望。
《星星变奏曲》原文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单个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用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震颤谁不愿意,有一个柔和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清脆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几乎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挥发寻找黄土地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雕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仙女座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杆,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星辰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到的地方《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美学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文学家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腾利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体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现像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风尘。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为人所知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994009b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d.png)
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
文章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等,营造出浓郁的诗意氛围,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韵味。
诗意表达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反映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情感抒发
文章中蕴含着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哲理思考
文化内涵与主题的关系
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主题的背景和语境,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文化背景
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使读者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题深化
通过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学的影响力。
跨文化传播
感谢您的观看
202X
作者介绍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是“四五”时期涌现出的优秀诗人之一。 江河 《星星变奏曲》、《回旋曲》、《纪念碑》等。 主要作品
写作背景
江河在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曾说:“《星星变奏曲》是探索自由诗的节奏和语言,表现手法上追求象征意义,形成一种意象化的境界。”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当时正值“文革”后期,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政治氛围十分浓厚。江河等青年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这一重大社会历史主题,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星星变奏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情感表达的方式
03
描绘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
通过写实的描写,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痛苦与挣扎。
01
描绘夜晚的寂静与寒冷
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寒冷的夜晚,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02
九年级语文复习:第3课《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语文复习:第3课《星星变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6084efc683d049649b6658dd.png)
九年级语文复习: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重点字词朦胧méng lóng 覆fù盖冻僵jiāng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作者简介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整体赏析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它是指舒婷、江河、顾城、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每日一课)九年级语文复习:第3课《星星变奏曲》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
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47f2835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7.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星星变奏曲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方法目标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研讨探究法情感目标感受时代,体味生活,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1.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1980年“青春诗会”推出17位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它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星星变奏曲 (共24张PPT)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星星变奏曲 (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8eddf119e8b8f67c1cb926.png)
YW·八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2.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4.珍惜美好生活。
新课导入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Twinkle, twinkle, little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小星星》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
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 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 觉。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
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 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 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 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 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 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 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约约的真切感觉。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 (共31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80c22df8bd63186bcebbce6.png)
【课内精读】 ※整体感知 5. 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 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婉抒情。
2. 内容梳理
这首诗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
鸟、白丁香等意象来象征光明自由、美好浪漫的理想 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 风吹落的星星等意象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 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表达了对
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全诗共两节。
大意是:
第一节:写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二节:表达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谁还会/在夜里ní ng wàng( 凝望 )。
(2)寻找遥远的ān wèi( 安慰 )。
(3)每一首都是一群chàn dǒu( 颤抖 )的星星。
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关于变奏曲的基本知识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关于变奏曲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e0c1829650e52ea55189881.png)
关于变奏曲的基本知识变奏曲Variation,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
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
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
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
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
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
变奏少则数段。
多则数十段。
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
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这种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变奏。
另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是装饰变奏。
装饰变奏只是保持主题的旋律骨架。
而变化旋律的细节,也就是用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进行加工,同时也可以变化音乐语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
贝多芬所作《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
贝多芬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
主题后紧跟着的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
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欢畅。
以上这两个例子,仅是在乐曲中采用了变奏手法,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有系统地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那就叫变奏曲。
变奏曲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变奏。
变奏的次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次,多则二三十次。
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中,一首舞曲的后面往往紧跟着同一舞曲的变化反复,称为“复奏”。
课件2:第3课 星星变奏曲
![课件2:第3课 星星变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21eb7c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f.png)
那是悲剧的一代,命运像只正当启航却遭搁浅的的船
那是一片失落了理想的国土,人性像迷失了回家之路 的孩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听录音,感受诗歌 说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来讨论)
1
想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
看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诗人! 北岛、顾城、江河 杨炼、舒婷、梁小斌……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
1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会不同 程度地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 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说,愈是痛苦 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 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 寻觅美好,那就是人格的高贵。
本课内容结束
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在心中十年之 久的歌声唱出来!
反映新时代精神的艰巨任务,已经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 于是,这群代表着觉醒与反思的诗人来了……
他们高扬着主体意识,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用直觉与真实 发生碰撞。他们探索与创作,朦胧诗就是他们的足迹……
他们煽动了新的背叛
他们寻找着失落的理想 他们观照着人民的命运 他们让正义启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延伸——探究主旨 拓展延伸——探究主旨 ——
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 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 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 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 何理解。 何理解。
24
这里是视觉移植为听觉,以声音时断时续、 这里是视觉移植为听觉,以声音时断时续、隐 隐约约的真切感受来突出“朦朦胧胧” 隐约约的真切感受来突出“朦朦胧胧”的白丁香 的视觉形象。 的视觉形象。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
本诗写于1980年 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 1980 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 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 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 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 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对“文革”时代的黑 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 文革” 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 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
视频赏析(点击播放) 视频赏析(点击播放)
感知诗歌内容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蜜蜂在心头颤动 (1)这是怎样的生活? )这是怎样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它是明亮的,甜蜜的。 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它是明亮的,甜蜜的。
4、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 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 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星星、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 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 鸟、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幸福、充满生机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幸福、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
知识:这首诗采用变奏曲的结构,什么叫变奏曲? 知识:这首诗采用变奏曲的结构,什么叫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是借用此术语来说的,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是借用此术语来说的, 具体特征有以下两点: 具体特征有以下两点: ①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 相近 ②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 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 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7、这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 这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象:夜、冰雪、苦难的诗、 冰雪、苦难的诗、 颤抖的星星、僵硬的土地、 颤抖的星星、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 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强烈否定。 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强烈否定。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 柔软得像一片湖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2)这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一个如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它安宁、 这是一个如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它安宁、 平静、温馨。 平静、温馨。
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 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辞 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使得诗歌含蓄朦 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胧。
星星变奏曲 主要意象: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情境: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飘动的旗子 涌出金黄的星星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升起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3)你能读出这里象征的意义吗? 你能读出这里象征的意义吗? 旗子,象征这自由和胜利; 旗子,象征这自由和胜利;火、星星,是光明的 星星, 象征, 象征,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和光明的早日来临 。
5、比较一下两节诗之间的结构、句式有何异同? 比较一下两节诗之间的结构、句式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 结构相同、句式相近 第一节: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 第一节: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 ……谁还会……谁不愿意…… 意……
肯定式 否定式
第二节:谁还需要……谁都会……谁愿意……谁愿 第二节:谁还需要……谁都会……谁愿意……谁愿 ……谁都会……谁愿意…… 意……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歌流派,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歌流派,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 象征的手法 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内容 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 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 象征 等手法 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 北京人, 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 1949 1968年高中毕业, 1968年高中毕业,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年高中毕业 之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 之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 的反光》 的反光》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纪念碑》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 《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星 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 星变奏曲》便是江河的处女作。 星变奏曲》便是江河的处女作。
江 河
(朦胧诗派诗人) 朦胧诗派诗人)
学习目标
1 感知诗中 星星” “星星”的 形象, 形象,领会 其象征意义。 其象征意义。
2 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 品味诗句的 丰富内涵。 丰富内涵。
3 通过诵读, 通过诵读,体 会诗歌的情景、 会诗歌的情景、 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理 解诗歌主旨。 解诗歌主旨。
探究:如何理解“寂寞地燃烧” 探究:如何理解“寂寞地燃烧”? 这个世界是寒冷的,寂寞的, 这个世界是寒冷的,寂寞的,你可能看不到一 丝光芒,唯有燃烧自己, 丝光芒,唯有燃烧自己,才能点亮心中的光明和希 望,这是一种坚持,对信念的永不放弃。 这是一种坚持,对信念的永不放弃。 虽然身陷黑暗、孤独的世界,但作者没有放弃, 虽然身陷黑暗、孤独的世界,但作者没有放弃, 而是通过牺牲奉献自己来寻找光明、希望。 而是通过牺牲奉献自己来寻找光明、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冰雪覆盖在心头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1)展示了怎样的生活? 展示了怎样的生活? 这是让诗人感到心灵颤抖和冰冷压抑的苦难的现 实世界。 实世界。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2)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这是个冰冷的社会, 这是个冰冷的社会,它无情地摧残着人们本已十 分渺茫的希望。 分渺茫的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 声音从远方飘来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 白丁香朦朦胧胧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这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充满生机的理想世界。 这是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充满生机的理想世界。
6、比较第二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比较第二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寒冷中寂寞地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同样是交代现实环境, 同样是交代现实环境,与第一节前四句相比有何 不同? 不同? 更加具体:寒冷、 更加具体:寒冷、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