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立医院“看病难”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看病难”问题

2013级1班——刘力铭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军民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于“病人看病难”和“医生看病难”两方面。产生“看病难”问题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而且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医疗需求和供给缺乏弹性;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等。

关键词:看病难;现状;经济学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看病难”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在对其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成因。

一、“看病难”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疗体系普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任晓晖[1]等发现成都市居民看病难综合指数为43.17,44.5%的居民认为挂专家号难,59.6%的居民任务看病手续繁琐,60.3%的居民认为候诊时间长;夏挺松[2]等的研究发现医疗机构能级越高,“看病难”的比例越高(CMH检验,=75.23,P<0.001;=63.27,P<0.001),86.4%的居民认为在市级医院看病难,81.6%的居民认为在区级医院看病难。

目前“看病难”现象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人看病难

1、“三长一短”现象。目前,多数医院的门急诊流程依然沿袭自

然流程模式,即病人到门诊→排队→购卡→候诊→就诊→候检→检查→等结果→再就诊→取药(或治疗)→离院。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每个环节都需排队,而且如果在检查或取药时发现金额不足,还得回过头去排队交钱,然后再重新排队等候,形成逆反就诊程序。这样一个流程平均需要病人在门诊停留数小时,而医生的就诊时间可能仅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于是候诊大厅人满为患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2、检查过程繁琐。病人就诊后,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开具检查,而有些检查需要预约,有些则需要在检查前做空腹或积尿等特殊准备。同时由于各种检查在不同科室进行,因此病人需要到不同楼层和检验科室去询问和预约,这将导致逆反的就诊程序。

3、导医服务不到位。多数病人在拿到检查单后对于检查地点常存在疑问,这说明“现有门诊”与病人就诊知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路标指引或导医服务不够清楚易懂,直接导致大量病人盲目、无效移动,增加了医院中病人的流动量。

(二)、医生看病难

1、医疗服务形式的改变。60年代医生是技术人员,90年代医生是技术服务人员,21世纪医生是服务行业人员,医疗室服务,是消费,消费者协会也开始管理医疗行业。

2、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到达医院后,因为有诸多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等待上,使本就身体不适的患者在精神上更加烦躁。病人情绪问题加之个别医生的态度问题,使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其次,现阶段广大患者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关医学知识贮备不够,造成“治不好病

都是医生的过错”之一错误观念。

二、“看病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看病难”问题,需从需求弹性、供需关系、信息不对称及医疗资源垄断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从医疗资源的供需关系的失衡是导致“看病难”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体看来就是有限且配置不合理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方面的需求。

首先,从医疗资源的供给分析,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且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0%,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0%,而且有限的卫生资源80.O%集中在城市,只有20.O%在农村。表1反映了2010年我国主要卫生资源的城乡分布比率,而城市中80.O%的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医院;农村卫生资源匮乏,医疗用房面积不达标、基本医疗设施落后、设备陈旧,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不断流失,使本来就缺医少药的农村医疗状况更差。

表1 我国主要卫生资源的城乡分布比率(%)

注: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整理

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必然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下降,农村医疗的可及性指标之一是离医疗机构的距离。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边远的贫穷地区住户距离最近医疗机构超过5公里的比例1O年来呈上升趋势,从10%左右增加到18%。

其次,从需求方面来看。改革开放后,社会出现了不同的收入群体,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高收入的居民患病后信赖大医院,著名专家,希望用贵重仪器检查,用好药。在农村,由于乡镇卫生院卫生条件简陋,导致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不放心。农村富裕的患者舍近求远,大病、小病都不可替代地要到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去看病;只有那些贫困的患者可能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在城市,社区的卫生机构缺乏优秀的医生,居民一旦生病,不论什么情况,都涌向大医院就诊;在社区就诊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农村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就诊的比例城市48.3%,农村81.7%。目前,在大医院门诊患者中,5O%以上得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完全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诊治网。

(二)需求和供给的弹性分析

医疗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都缺乏弹性。

从需求上看,患者对诊疗服务的的需求相当缺乏弹性,人一旦生病,无论诊疗的价格如何,都要去看病。虽然目前国家将诊疗服务价格规制在一个很低水平,但由于“医”和“药具有强烈的互补性,人

们对药品的需求弹性小,医院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导致药品高价。但为了满足需求,人们不得不支付较高的价格。医疗机构级次越高,医药成本费用必然越高。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2009年,综合医院门诊次均医疗费用在部、省、市属和县级医院分别为305元、238元、165元、l10元i出院病人平均医药费四级医院分别为1.52万元、1.21万元、7200元、3000元。

同时医疗服务的供给也是缺乏弹性的。医疗服务的供给不仅依赖于医疗器械、住院的病床数,先进的仪器设备等等,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供给。但从业的专门医护人员的供给需要通过长时间、高投入培养。大部分医疗卫生事业人员和医院医疗设备的供给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完成。因此,医疗服务的供给也是缺乏弹性的。这样供给在短期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导致了看病难。

(三)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服务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医疗机构所具有的高度专业化知识加剧了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对医疗服务供给方更有利,患者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公立医疗机构服务经营的收入渠道有:政府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经营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由于政府财政补贴的不足,医疗机构只有从药品销售、医疗设备检查和开展新特项目中得到补偿,绝对占有诊疗信息优势的医生有可能诱导需求,导致医生开大处方,重复检查和小病大治。在农村,即使有了新农合,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了道德风险,医疗服务提供方也故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