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安徽乡土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乡土地理
一、安徽地理特征
(一)自然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位置: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居华东腹地,东连江苏,浙江、南邻江西,西靠河南、湖北,北接山东,跨长江下游、淮河中下游,是沿海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大约在北纬29°41′~34°23′,东经114°54′~119°37′之间。从海陆位置来看,属于一个内陆省,但距海不远。
(2)范围:安徽省东西宽约450km,南北长约570km,总面积13.96万km2,包括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北、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宣城、池州、亳州16个地级市所辖区域,省会合肥市。(2011年8月撤消巢湖市)
2.气候: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以淮河为界,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等。
3.地形:省内地形南北迥异,呈现多样性,全省分为三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以及皖南山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一部分;长江两岸地势低平,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4.河流:主要有淮河和长江(皖江),注意境内江河的水文特征。
5.植被、土壤:因气候的变化更替而自然更替。淮河以北:落叶阔叶林——棕壤;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黄山山脉以南:常绿阔叶林——
黄、红壤。
6.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两淮)、铜(铜陵)、铁矿(马鞍山)。
(二)社会经济特征
1.人口
(1)人口数量:全省常住人口为5 950.1万人。(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人口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安徽省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从197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近几年,人口出生率已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由于安徽省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可见,安徽省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迅猛增长,造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49年安徽省人均耕地为0.18公顷,1996年减少到0.07公顷。
(3)人口密度:426人/km2。
(4)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衡,淮北平原和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集,大别山区(皖西山地)和皖南山区人口相对稀疏。
2.农业: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1)粮食作物的构成兼备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特点,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轮种的杂粮为薯类、大豆、
玉米、高粱等。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巢湖流域,以双季稻为主(也有一季中稻),与稻谷换茬的主要为油菜和绿肥。皖中丘陵则为水旱作物分布的过渡地区,北部以旱地作物为主,南部水田作物比重较大。
(2)经济作物以棉花、麻类、茶叶、油菜、花生、芝麻、烟草等为主,皖北平原为全省棉田面积最广、年产量最多的地区。油菜种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尤以巢湖周围和沿江、江南较为集中。茶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畅销国内外市场的“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均为皖南山区名茶,而“舒绿”、“六安瓜片”等则为皖西山区名茶。
3.工业: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冶金、化工和建材基地之一。
4.交通:陇海铁路线和长江水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津浦、京九两条铁路干线南北纵贯全省。
以省城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域间的联系。
5.旅游:安徽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景区。
九华山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二、区域发展
1.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个地级市,以及巢湖市(县级)、六安市的金安区与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
(2)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产业特色: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4)皖江城市带具有的区位优势:
①紧邻长三角,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
②沿江通海,交通条件优越,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
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科技力量雄厚。
⑤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冶金、奇瑞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⑥长江水深港岸线漫长,有300公里未开发,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⑦矿产资源(铁、铜等)丰富。
⑧农业基础好。
⑨市场广阔。
(5)发展方向: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三、前瞻预测
1.安徽乡土地理知识的考查,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必须放在我国整体的区域发展背景下,来体现其独特性、内涵性和差异性,同时更要注意安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如安徽如何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承接什么产业等等。
2.即使考查安徽的某个局部的或微观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问题,信息和材料一定是基于全省学生共有的认知水平背景,或者信息材料的给予必定翔实完备,目的是避免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
四、备考策略
详细复习安徽省地理,要熟悉地图,准确把握本省和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复习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中心,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影响,由点—线—面展开;亦可以按“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展开复习等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
一、选择题
近年来,合肥市赴桐城旅游的人数增长较快,读图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