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战略管理框架
下面给大家介绍企业战略管理框架。
“战略一词的涵义,在理论家眼中不无争议,但在实践者心中却是清楚的。
它至少涉及“做什么、如何做、由谁做这样三个层面,并由此构成“战略管理的互为补充与加强的完整体系。
任何忽视这其中一个或几个层面的做法,最终都会使得战略成为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的花架子,很难产生实效。
许多现实战略方案表现为“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战略“规划有如看不懂、做不来、没人做的“鬼话,主要就是因为只抽象讨论战略的“做什么,而忽视战略的“如何做、由谁做。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无法实施的战略不是好战略,甚至根本不能称其为战略,而仅仅是企业给自己挖的一个浪费时间精力与财务资源的陷阱。
如果将“做什么、如何做、由谁做作为战略构思与运作的中心命题,则显然其中的“做什么涉及经营方向抉择,“如何做涉及运作方式遴选,“由谁做涉及行为主体确定。
战略中心命题作为一个整体,所解决的就是企业经营中所遇到的最根本的方向正确、运作高效、主体投入的有机结合问题。
这既是战略企业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归宿之所在。
这样,若将战略看成是企业整体运行的指导思想,看成是对处于
动态变化内外部环境之中,企业的当前及未来将如何行动的一种总体表述,则如图1所示,战略管理将围绕战略中心命题展开,并可分解成逻辑上紧密联系的三部分——“质疑、“探思、“求解(简为“疑、思、解)。
正是“疑、思、解的互动、互赖循环,推动着战略中心命题的解决。
战略问题通过质疑提出,而质疑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正确提问,以抓住人、事、物的本质,揭示其中所存在的内含。
在许多情况下,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苏格拉底的反诘法,通过提出类似“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事关人、事、物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来帮助人们清理对于现状、目标、依据等方面的认识。
就战略管理而言,如果一般地使用“业务(business)一词,来泛指企业乃至各类组织所开展的运行活动,则可将“三问题——企业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作为战略质疑的切入点。
事实上,“三问题也是人际沟通中最常使用的提问方式。
如:人们经常相互询问,“最近你在做什么?“你觉得怎么做更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剖析战略三问题可以发现,“业务是什么涉及现状描述,“应该是什么事关目标定位,“为什么引出选择依据。
显然,认清现状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明确目标是企业制定战略的指南针。
如果对现状与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清,是很难给出企业拟做什么的建议的,更不要说为企业未来发展确定行进的路线及具体的日程。
三问题的核心是“为什么之问。
持续巧问多个“为什么,可以引发对于现状及目标存在理由的真正思考。
例如:在现实中,许多人为“赚钱而办企业,而结果却有人赚有人赔。
对此,如果能够学会正确地发问,在办企业时特别思考一下“为什么能赚钱这一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为什么办企业——“赚钱这样的问答上,也许就更容易导出正确的结论。
回答企业“为什么能赚钱,或者说“为什么能生存,也就是要阐明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
现实中,能对企业的存在产生影响的不仅有企业的顾客,还有股东、员工、供应商及社会团体等,这可用含义更为广泛的“权利要求者一词来描述。
因此,注意把握“权利要求者的目前与未来需要,实现与各方面主体的良性互动,将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根本之所在。
考虑到人是借助感知来理解与评判现实的,而从本质上看,感知只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的构成基础只是各种外显与内隐的假设。
显见,对于战略三问题的回答,所代表的也就是此类基于有限信息与主观判断作出的假设。
所以,弄清前提的要点就在于对假设所依据的各种信息进行论证。
以生产铅笔的企业管理为例,若问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可能
获得的直接回答是“生产铅笔。
再问“铅笔是什么?也许回答是“写字工具;再继续问“写字做什么?回答是“记录信息……显然,到底该如何定义其“业务,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选择。
但若接着问,“为什么?则此时要求回答的就将是作出判断与选择的依据。
就“为什么觉得业务是,或应该是生产铅笔而言,可能得到的回答是“能赚钱。
但若接着问“为什么?也许回答“铅笔有市场(环境假设)。
再问“芯片也有市场,为什么做铅笔而不做芯片?可能回答“我们做不了芯片(实力假设)。
再继续问“有市场也能做的也许还有很多,为什么选择铅笔?或许能得到回答“做铅笔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命假设)。
以上分析表明,回答战略三问题所涉及的是外部环境、使命目标、内部实力三假设。
考虑到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是由各种假设构成的,假设决定认知,认知影响决策与行动。
在战略分析中,需特别关注提出战略三假设的最终依据到底是什么,这才是战略决策的真正前提条件。
对于这些前提条件的错误判断,是导致许多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就环境假设而言,可以泛指企业对于外部的社会、市场、顾客、技术等因素的认识与把握。
如:1985年,当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蜂窝电话技术,专门请外部咨询公司做顾客调查,结果被认为没有市场。
,公司决定暂缓考虑这一项目。
但在8年后,为赶上蜂窝电话发展潮流,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只好通过购并进入蜂窝电话业务领域。
第二,就使命假设而言,涉及了对于企业长短期发展前景,与目标定位等方面的考虑。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该使命目标是否一定能够达到,而在于要让企业权利要求者等对此达成共识,愿意积极投入。
如:国内某公司的创业者提出,公司要在3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而其员工私下议论时却认为这是吹牛;这种缺乏上下共识的使命目标表述,显然无助于企业战略的推进。
第三,就实力假设而言,它与企业对于自身内部实力的正确认识相关。
如:国内有企业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从3000元发展到3000万元,因而提出,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再从3000万元发展到3000亿元。
这一提法,除了需考虑市场容量支撑外,实际上就涉及了对于企业自身实力能否简单无限同步增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