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合集下载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绿地公园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绿地空间,拥有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等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在增加,因此,完善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防洪、防风、安全避难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绿地公园应完善防洪功能。

在城市化过程中,水泥化和建设覆盖面的扩大导致了城市的洪涝风险增加。

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肺”,应该充分发挥其吸收雨水的功能。

比如,可以在绿地公园中设置花坛或草坪的地面设计为透水性,以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进入地下,减缓雨水径流的速度。

此外,可以在绿地公园中建设水池或蓄水池,用于储存雨水,在暴雨来临之前进行合理的排水,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会因为暴雨而超负荷运转。

其次,绿地公园应完善防风功能。

自然灾害中的风灾经常伴随着雨水灾害,其破坏力很大。

因此,在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建立合理的风道和防风带。

比如,可以沿公园周边植被密集的地带增加鸿雁木、柏树等防风树种,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减轻风的影响。

同时,在公园的开放区域增加合适的围挡,如栅栏或矮墙,能有效地遮挡风力,提供舒适的环境。

最后,绿地公园应提供安全避难场所。

灾害发生时,市民需要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尤其是在地震、台风等灾害中。

因此,绿地公园应该配备相关的避难设施,如应急救护站、地震避难厂房等。

同时,公园应配备足够的座椅和帐篷,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休息的场所。

并且,公园的交通网络应该完善,方便避难人员的疏散和救援人员的进出。

除了以上措施,绿地公园的管理与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公园应建立健全的灾害应对预案,培训公园员工的防灾应急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其次,公园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生态设施,确保其运行正常。

此外,公园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防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完善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对于城市的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绿地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应承担起减轻灾害风险、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摘要:防灾避险是城市公园绿地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防灾避险的需要,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怡翠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改造设计为例,对该类型的设计改造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改造设计1 概况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的绿化用地。

其防灾避险的功能,包括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有效减轻爆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后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等。

相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和规划建设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1993年北京最早提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至2003年北京建成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遗址公园。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防灾避险场所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

震后各级政府对城市应急防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加紧了城市防灾规划的步伐。

苏州、厦门、武汉、烟台、佛山等众多城市纷纷开展了防灾规划的修编。

防灾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一轮建设高潮。

2 项目介绍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措施,2009年8月,依据桂城中南片区总体规划,结合桂城东板块现状,按照“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布建设,逐步完善”的规划理念,桂城有关部门着手开展了桂城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计划通过改造将怡翠片区建成桂城应急避难疏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多功能场所。

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

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

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摘要:人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防灾避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及社会的复杂变迁,各类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治理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

各国不断提高对防灾、应急避难等议题的重视。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类高频、大破坏力灾害事件的影响,政府、社会和学界对应急避难工作一直十分重视。

此外,安全视角下的可持续街区理念认为应急避难场所构成了应急状态下的城市“街区”,是可持续街区的安全能力表征并提供了构建动力。

基于此,对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公园绿地;防灾公园引言为了提高市中心停车绿地的应急功能,还建议增加应急场所停车绿地的基础设施,如安装应急景观和定期维护应急场所。

市中心的避难场所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设计师和相关政府人员共同努力,确保避难场所生活中的市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国内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践中国大陆地域辽阔,灾害种类繁多且频发,应急避难实践经验丰富,政策也一直在跟进,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2003年,应急管理体系简易,高度集权,单一部门应对单一灾害;第二阶段为2003年,“非典”事件推动中国始建一案三制现代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历经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雅安大地震,受到了反复检验。

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2003年,也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竣备年,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建成,其公园绿地承载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光应急疏散区便多达39个。

随后短短几年内,北京市新增了28处应急避难场所,为全国范例。

成都、厦门、天津、南京、南宁、邢台、松原、威海、长春、营口等10余个城市也积极筹划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的中国应急管理部将全国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纳入统一体系,有利于全国各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的统筹规划和监管。

地震凸显绿地公园防灾功能

地震凸显绿地公园防灾功能

地震凸显绿地公园防灾功能城市应多留“生命绿洲”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灾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强烈震感。

地震发生时,在上海延中绿地、陆家嘴绿地等大型公共绿地,几乎站满了从周围办公楼疏散下来的人群;与此同时,在重庆市不少地区,一些市民产生恐慌心理,陆续来到花卉园避震,深夜高峰期人员达到5万余人,当天打开大门让群众疏散避难的还有鹅岭公园、南山植物园、动物园、石门公园等……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面对各种灾害袭击,其脆弱性也不断显现。

曾有专家指出,地震灾害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成正向放大增长,如果将20世纪后10年与前90年相比,地震灾害的单位时间经济损失提高了数十倍。

城市越大,在地震面前显得越为脆弱。

试想,摩天大楼要是在地震中突然倒塌,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肯定十分巨大。

而与高楼数量猛增相反的是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相对于城市高楼、桥梁等硬件环境而言,空间相对开阔的城市绿地、公园是具有避难防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居民可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就近的空旷地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

由于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筑稀少、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地。

同时,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绿地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能有效减轻爆炸、燃烧产生的破坏、冲击,从而成为灾民紧急避难场所。

在一些灾难如战争中,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提供掩体、隐藏目标等作用,真可谓“生命绿洲”。

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参加过新唐山城市规划工作,他在总结唐山大地震给后人留下的教训时,就强调了绿地的重要性。

他说,在地震中,绿地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离、避难作用。

唐山地震时,凤凰山公园大片的绿地救了不少人。

地震后,唐山在城市的规划中,很重视保留绿地。

然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好多地方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片的绿地被无情地“吃掉”了。

据报载,最近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区拟建集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上海中心”,其建筑高度达580米,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与此同时,深圳市欲在光明新区轨道交通6号线沿线兴建三簇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高度分别为200米、150米、100米,每簇建筑可居住至少达几万人。

银川森林绿地防灾避难规划的案例研究

银川森林绿地防灾避难规划的案例研究

银川森林绿地防灾避难规划的案例研究摘要:为推进本市防灾避难场所的整体改造建设,对森林公园防灾避难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对公园的布局模式进行了平灾结合设计,完成了银川市森林公园绿地防灾避难规划设计图,为森林公园防灾避难的实际工作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力求推进银川市的灾害研究。

关键字:森林公园; 防灾避难; 应急The case stud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of forest green space in YinchuanAbstract:To advance the shelter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city, the author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situation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in Forest Park, meanwhile, it is completing the design on the layout of the park, in the end, the author complete the Planning Design of city green space disaster prevention of Forest Park in Yinchuan, giving some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refuge space and other relevant refuge space of city buildings.Key words:Forest Park Disaster PreventionEmergency1、研究背景2011年“3.11日本8.9级大地震”震惊全球,作为领国的我们也意识到了提高城市抵御灾害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密度日益升高的城市如何应对各种灾难突击?怎样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不久前,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美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避险能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看法》。

笔者以香港的城市公园绿地在防灾避险方面的阅历为例,谈谈怎样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

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密度日益升高的城市面向各种灾难突击,其软弱性也不断显现。

因此,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尤显重要。

在突发灾害消失时,城市绿地、公园多方面的防灾功能详细包括:防洪、抗旱、保持水土;避震,一般地震发生后,部分树木不致倒伏,可以利用树木搭建帐篷,发明避震的暂时生活环境;防火,一定面积规模的城市公园等绿地,能够切断火灾的扩散,防止飞火延烧,在熄灭火灾、控制火势、削减火灾损失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很多绿化植物枝叶中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挡火势扩散扩大;防风,北方城市的风沙、沙尘暴,沿海城市的海潮风、风暴等灾难经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

另外,因为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造稀有、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暂时生活住宅,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暂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地。

为了完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其计划设计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防灾公园内广场的位置和规模对需要避难的人员来说是须要和充分的;从防灾公园周边的火灾延烧情况来确保其平安性;周边街道发生火灾时,没有热气流辐射热、飞火等对避难者构成的危急;公园内,没有发生灾难的因素或扩大因素;能够供应避难者生活所需的饮水、食品等的应急用品。

香港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香港曾发生过包括台风、暴雨、事故火灾、疫病等在内的多种大型灾难。

尽管香港有很完美的应对莫测风云及事故灾难的社会系统,但在城市防灾措施及防灾空间设计上仍缺乏更深层的防灾意识及应急策略。

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

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

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作者:高红列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06期摘要:衡水市未来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级,具有潜在的地震危害,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人口较为稠密的城市,把城市避灾、减灾绿地体系纳入到城市减灾体系中,并对减灾绿地体系中的城市公园、道路绿地提出规划设计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防灾避险;绿地规划1 衡水市地震地质概况衡水市区地壳表层属第四系地层,地表原状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一般在100~120kpa之间。

衡水市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级,河北平原活动构造带在市区西侧和东北侧穿过,对市区影响较大。

主要断裂无极—衡水大断裂、沧西断裂、衡水西断裂、明化镇断裂、马村断层,均形成于晚第3纪以前,全新世以来无活动迹象,为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属区域性较稳定地区。

2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作用防灾避险绿地是城市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等典型城市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发生时,城市园林绿地同学校、步行空间、站前广场、户外停车场、体育场等其他城市开敞空间共同成为防灾、减灾及救灾场所,通过减灾绿地的建设来减轻地震等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其一系列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3 规划原则和目标建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倡导安全、减灾、环保,将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纳入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

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规划,增强绿地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变能力,利用城市各类园林绿地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根据城市结构形态及自然条件,结合城市其它开敞空间的布局合理分布各类绿地,规划依据绿地位置、功能、规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减灾功能。

一旦发生震灾或其它城市灾害,防灾避险绿地和其它城市开敞空间可以共同起到迅速疏散灾民的作用,为减灾救援赢得时间。

适当提高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使城市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为抗震救灾提供基本安全场所。

对纳入到防灾避险绿地体系的园林绿地,做到在灾害发生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达性,以充分发挥其减灾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

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摘要:防灾公园在平灾两种情况下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灾时对紧急避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徐州淮塔改建为防灾公园的案例,对完善防灾公园的功能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从生态景观、应急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徐州的防灾公园改建进行规划设计。

1 前言城市绿化能够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净化空气污染。

除此之外,城市绿地还具有一个重要作用,即灾难突发时,成为大量人群的避难场所。

汶川大地震过程中,成都市的各大绿地都起到了容纳大量人群避灾的作用。

当前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的9.0级强烈地震以及次生灾害――海啸之后造成众多当地居民失去家园、被迫转移至安置点,而其中重要的安置点就是城市绿地。

本文将结合徐州淮塔改建为防灾公园的案例,对完善防灾公园的功能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对徐州的防灾公园建设提供经验。

2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所谓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

防灾公园不仅可以作各类避难疏散场所,还能自成防灾系统,发挥综合性的防灾作用;而且中心防灾公园可以用作抗灾救灾指挥中心、紧急救援中心、重伤员抢救与转运中心,在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中居重要地位。

城市防灾公园需要具备相应的防灾功能:一是能够提供避难疏散的场所;二是具备防火减灾功能,能够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三是具备医疗救护功能,可及时设立救护站,救治伤病员;四是作为运输基地,起到运送重伤员、救灾物资和市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作用;五是通讯联络功能,具备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防灾公园与各单位间的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改建规划时需平灾结合,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心。

3防灾公园改建的原则防灾公园是城市绿地在灾难发生时的角色转换,所以在改建时应当充分考虑其休闲参观的原则,并增加防灾功能。

嘉兴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v1.3

嘉兴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v1.3

说明对应的图纸需要体现,包括正式图纸和文字插图1、现状概况1.1、城市概况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形属浙北平原区,北部为太湖湖积平原,南部为钱塘江冲积平原。

地形平坦,略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2.7米。

境内基本无山峰丘陵。

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田连阡陌,村落相望,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全市年平均水位0.94米。

气候温暖,市区平均气温15.7度,全年平均降水量1167.3毫米。

盛行风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居多。

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当钱塘江与东海之会,揽江、海、湖之形胜。

市区位于市域中部,东、西距上海、杭州两市90公里左右,北至苏州70公里,南抵"东方大港"乍浦40公里,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沪杭铁路、沪杭高速铁路、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320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通过市区,交通十分方便。

嘉兴市本级行政区域,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包含秀洲、南湖两个区,其中秀洲区下辖4街道5镇,南湖区下辖8街道5镇。

2010年嘉兴市区总人口120.19万人(六普数据),其中户籍人口83.75万人。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87平方公里。

嘉兴市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南郊河、东外环河以内的区域,西侧秀洲新区以乍嘉苏高速公路为界。

包括主城区以及沪杭高铁区域(现代服务聚集区)组团、经济开发区西南组团以及湘家荡组团等四个部分。

包括的街道、镇有建设街道、南湖街道、新兴街道、新嘉街道、解放街道、东栅街道、城南街道、长水街道、嘉北街道、塘汇街道、新城街道、七星镇、大桥镇、余新镇、王江泾镇等11个街道、4个镇。

截至2010年底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85.11平方公里,人口62.3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4.61万人。

“十一五”期间嘉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由2005年的64.2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85.11(78.7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净增20.9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05年的45.77万人增加到62.39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43.4%提高到51.9%。

基于平灾转换的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河北滦县公园绿地规划为例

基于平灾转换的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河北滦县公园绿地规划为例
i n p a r ks i n Lu a nx i a n Co u n t y, He b e i Pr o v i n c e a s a n e x a mp l e, t h e o v e r a l l pl a n n i ng f o r s u c h g r e e n s p a c e s i n p a r k s we r e d i s c u s s e d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a n d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g r e e n s p a c e s wi t h r e a s o n a b l e l a y o u t , d i v e r s i f i e d s h a p e, c o mp l e t e f u n c t i o n, a n d u n o b s t r u c t e d l i n k s .
我 国是 世 界 上 遭 受 地 震 灾 害 最 严 重 的 国家 之

布广泛 、 布点 均匀 、 形态 丰富 、 具 有安 全性高 、 可达 性 好, 有 较大 的规模 和相对 完善 的设施 等众 多特性 , 因 此, 城 市公 园绿地 的 避震 减 灾 功 能相 比其他 类 型 的 绿地 更为 明显_ l 。 ] 。本 文 深入 分 析 了 城市 公 园绿 地 功能 平灾转 换 的理论 与 方 法 , 同时 以河 北 滦县 公 园 绿地 规划 为研究 案 例 , 探 讨 了城 市公 园绿 地平 灾 转
t h e p a r k d u r i n g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d i s a s t e r s u c h a s e a r t h q u a k e . T a k i n g t h e d e s i g n a n d p l a n n i n g o f t h e g r e e n s p a c e s

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功能规划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规划建设为例

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功能规划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规划建设为例

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功能规划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规划建设为例摘要:近年来,灾害的发生愈演愈烈,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其中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灾害隔离带,防灾公园规划与防灾体系建设仍存在极大不足。

本文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归纳长春市城市防灾公园体系的应用方向及防灾公园的具体设计方法与配置要求。

总结相关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针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防灾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防灾避险;居民意识;管理系统;长春市1.引言诗经中曾描绘地震的可怕:“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不时遭受严重地震震害的国家之一。

有资料表明,我国占全球 7 级以上地震约 1/3,我国有 40%以上地区属于7度地震烈度区,且有70%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地震区[1]。

虽然我国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与高精端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一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由于近年来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应对灾害与风险,为市民创造安全的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内可供市民活动的大型室外活动场地,同时也承担着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空间载体的功能。

防灾公园是指以地震为起因,发生街道火灾等二次灾害时,为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规划建设的避震疏散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园。

应当指出的是,防灾公园虽然是以防止地震灾害为主要目的,但也具有防止其他城市灾害的能力[2]。

在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防灾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避险和候援的重要场所[3]。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分析长春市防灾规划的缺失与不足,总结并归纳出基于中国国情发展、适应性强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安全规划提供借鉴。

2.南湖公园防灾建设现状分析2.1场地整体及周边调研分析2.1.1场地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南湖公园是长春市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占地面积约238.6公顷,大约能容纳10万人避难。

城市高密度发展背景下防灾减灾的规划对策

城市高密度发展背景下防灾减灾的规划对策

城市高密度发展背景下防灾减灾的规划对策摘要:随着人口、经济和建设进一步集聚,城市进入高密度发展阶段,防灾减灾面临防灾缓冲空间不足、设施资源缺乏整合、风险管理亟待完善等方面的挑战。

深圳城市规划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路,通过坚持组团结构、加强空间统筹、强化安全评估、实施橙线管理和整合防灾资源等手段,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高密度发展;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对策;重大危险设施;橙线1引言深圳虽然是一座新兴城市,但经过三十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受制于仅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城市已进入高人口密度、高经济密度、高建设密度的阶段——2011年末常住人口1046.74万人,人口密度达5257人/平方公里;2011年gdp约11502亿元,地均gdp达5.78亿元/平方公里[1];2009年深圳城市建设用地毛容积率接近1.0,与香港建成区毛容积率相同[2]。

深圳防灾具有建设质量相对较好、城市呈组团式布局等优势条件,随着城市进入高密度发展阶段,各种要素和活动的空间集聚对防灾减灾产生了全面影响。

针对高密度发展给城市防灾减灾带来的挑战,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从空间布局、安全评估、空间管制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制订规划对策,并在相关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中落实。

2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2.1重大危险设施进城,防灾缓冲空间不足大型油气库、天然气长输管线、成品油管道、爆炸品仓库等设施具有重大危险,保证这类设施安全的传统布局思路是将其安排在尽量远离建成区的区域,保留相当大的距离作为防灾的缓冲空间。

对大多数城市来说这通常很容易做到,因为这些城市有着广阔的市域范围,并且城市发展主要限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规划区”范围内。

但对深圳这样高密度发展的城市来说,却由于防灾缓冲空间不足而难以做到。

目前深圳建设用地已接近总土地面积一半,非建设用地主要是组团间的隔离带,重大危险设施现状和规划建设都面临较大压力。

2.2防灾减灾建设滞后,设施资源缺乏整合防灾减灾需要持续投入,但却没有直接可见到的产出,在过去偏重经济发展的思路下,安全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各项防灾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城市防灾公共绿地规划_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

城市防灾公共绿地规划_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

城市防灾公共绿地规划 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叶顶英1,付兰英2(1.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四川都江堰611830;2.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西南分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 从城市公共绿地的防灾功能入手,分析了城市避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以成都活水公园为案例,分析了城市防灾公共绿地的规划,进而对城市防灾绿地体系与避难空间规划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发展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 城市防灾;公共绿地;防灾规划设计;活水公园中图分类号 TU 985.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1)04-02350-03Pla nning of the Urban Cala m ity Preventab l e Publi c Greenbe lt YE Ding yi ng et al (D uji angyan Campus of Sichuan Agr i cu lt ura lUniversit y ,Chengdu ,Sichuan 611830)Abstract The ca l a m it y preventabl e functi on of urban public greenbelt was put for w ard ,t hen the urban ca l am it y preventi on s necessity and m i po rtance was analyzed.W it h t he Chengdu L i v i ng w ater Park as an exa mple ,t he urban ca l a m ity preventi on plann i ng o f public greenbe ltwas researched .Prelm i i nary explorati on on t he pl anni ng of urban ca l a m it y preventable greenbelt syste m and e mergency she l ter was t hen made ,which w as t o be a practica l reference t o t he pl anni ng and construction o f urban cala m ity preventi on public greenbelt i n China .K ey words U rban cala m ity preventi on ;Publi c greenbe l;t Ca l a m it y preventi on planni ng and design ;Ca l a m it y preventi on and reducti on ;Ca l am it y prevent able park ;L i v i ng water Park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绿地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市民面前,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乐山市城市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

乐山市城市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

乐山市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专项规划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12目录第一章概况 (1)一、城市概况 (1)二、自然条件 (2)三、经济条件 (3)四、城市环境状况 (4)五、主要灾害类型与分布 (4)六、防灾避险绿地现状及主要问题 (6)第二章相关规划概要 (7)一、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7)二、乐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2)第三章规划总则 (15)一、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编制的意义 (15)二、指导思想 (15)三、规划原则 (16)四、规划依据 (16)五、规划目标 (17)六、规划范围 (17)七、规划期限 (17)第四章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17)一、防灾避险绿地分类 (17)二、规划结构 (19)三、规划布局原则 (19)四、规划布局 (22)第五章避灾设施配置引导 (26)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6)二、建设机构及占地要求 (27)三、物资储备 (28)四、交通运输 (28)第六章防灾避险绿地植物规划 (29)一、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的功能 (29)二、植物选择原则 (29)三、植物选择建议 (30)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31)一、规划原则 (31)二、规划期限 (31)三、规划目标 (31)四、规划指标 (32)五、重点建设项目 (32)第八章实施措施及建议 (34)一、健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法规 (34)二、加强城市避灾绿地体系研究 (34)三、示范、推广城市避灾绿地建设试点 (35)四、建立监管制度 (35)第一章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与基本情况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北连成都平原,西接川南山地、东及东南跨川中丘陵。

其东邻自贡与宜宾市,南靠凉山彝族自治州,西连雅安市,北接眉山市。

市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02°50′—104°14′,北纬28°25′—29°23′之间,下辖4个区(市中区、五通桥、沙湾、金口河)、1个开发区(高新区)、4个县(犍为、井研、夹江、沐川)、1个市(峨眉山市)和2个彝族自治县(峨边、马边)。

乌鲁木齐市区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布局研究

乌鲁木齐市区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布局研究

2008年7月防 护 林 科 技Jul .,2008第4期(总85期)Pr otecti 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 ogyNo .4(Sum No .85)文章编号:1005-5215(2008)04-0049-03 收稿日期:2007-12-14 作者简介:伊晓燕(1983-),女,新疆伊犁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布局1乌鲁木齐市区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布局研究伊晓燕1,王 策2(1.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摘 要: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其他类型的城市空间不可替代的。

文章以乌鲁木齐主城区防灾绿地布局为例,分析了市区地质灾害环境、绿地现状分布及人口分布状况,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乌鲁木齐主城区防灾绿地体系的布局设想。

关键词:城市绿地体系;防灾;布局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B 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其他类型的城市空间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1],同时还承载以下功能:(1)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及避灾、救灾通道;(2)充当灾害的隔离带,防止火灾或灾害气体蔓延;(3)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据点;(4)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及消防、储运生活物质集散地;(5)灾时情报的收集与传播;(6)开展灾后恢复活动[2]。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唐山市区和北京市区的各类公园绿地立即成立避灾、救灾的中心基地,仅北京的中山公园、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就涌入近20万人避难[3]。

1923年关东大地震,9万多人死亡,其中90%的人葬身火海,东京40%的建筑被烧毁。

在这场大震灾中,城市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1倍以上。

城市防灾公园_平灾结合_的规划设计理念_初建宇

城市防灾公园_平灾结合_的规划设计理念_初建宇

24卷1期2008年3月世 界 地 震 工 程WORLD E ARTHQUAKE E NGI N EER I N G Vol .24,No .1Mar .,2008收稿日期:2007-11-19; 修订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初建宇(1969-),男,讲师,主要从事防灾减灾方面研究.文章编号:100726069(2008)0120099204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初建宇1,2 苏幼坡1,2 刘瑞兴2(1.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2.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唐山063009)摘要:城市防灾公园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具有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

游憩设施与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探讨了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水景设施与抗灾用水设施;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公园仓库与抗震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公园入口形态、外围形态;临时厕所和公园管理机构等八个方面的整合设计。

关键词:防灾公园;游憩设施;抗震防灾设施;平灾结合;整合设计中图分类号:T U986 文献标识码:AThe in tegra ted desi gn pr inc i ple of urban d is a ster preven ti on parksCHU J ian 2yu 1,2 S U You 2po 1,2 L I U Rui 2xing 2(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e,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9,China;2.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ebei Pr ovince,Tangshan 063009,China )Abstract:U rban disaster p reventi on park is a park,or a p iece of green area with functi on of refuge sheltered fr om disaster ancl f or evacuati on .It is constructed f or saving life and p r operty and f or enhancing the functi ons of disaster p reventi on of a city when earthquakes occur .The recreati on facilitie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 reventi on facilities,which make a park int o difuncti onal one .This paper p r obes int o design p rinci p les of refuge and park square,green area,park forest and firep r oofing forest belt,and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8types of facili 2ties is in -vestigated,which are as foll o ws:first,water vie w facility and disaster resistant water supp ly facility,secondly,br oadcast facility,thirdly,communicati on facility,f ourthly,generat or facility and lighting facility,fifth 2ly,park warehous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and m itigati on materials warehouse,sixthly,park entrance configurati on and peri phery configurati on,seventhly,te mporary t oilet and eighthly manage ment organizati on .Key words:disaster p reventi on park;recreati on facility;disaster p reventi on facility;integrating ordinary phase with disaster phase;integrated design1 引言 城市防灾公园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具有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1]。

城市公园环境设计专项设计1 -防灾避难

城市公园环境设计专项设计1 -防灾避难

荷风四面亭
万寿公园内部景观
万寿公园实景
防灾避难--实例
• 应急指挥中心一般与公园管理处相结合,同时还应和物资储备区结合一同设置 。
荷风四面亭
万寿公园应急避险指挥中心
万寿公园
防灾避难--实例
• 绿化隔离空间一般布置在场地周边,起防护隔离作用。绿化
防灾避难--实例
入口广场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公园从北到南依次为入口广场区、消防历史广场、科普教育区,形成一条完整连续的主题文化动线,打造沉浸式的游览 体验,以寓教于乐的场景营造展现园区的消防主题文化。
荷风四面亭
科普空间
康体健身广场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园区内还建立了完善的排污及雨洪调蓄系统,绿道、透水铺装、生态树池、植草沟、生态石笼等防洪生态设施在园区得 到了充分运用
宜兴市团氿湿地公园
宜兴市团氿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
防灾避难--实例
• 北京曙光公园
• 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题 ,灾时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区域综合性公园。
荷风四面亭
北京曙光公园实景
曙光防灾公园雕塑
防灾避难--实例
• 应利用公园的场地条件,设置不同的防灾救灾场所,做到统筹兼顾。
荷风四面亭
曙光公园景观
• 曙光公园内部
• 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平面图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在我国,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 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荷风四面亭
城市绿地
城市公园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①防灾减灾功能:防止和减轻地震及其二次灾害的危害程度,延缓火灾蔓延,防止瘟疫入浸、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香港公园坐落在大银行林立的商业核心地区,不仅舒缓了高楼建筑群的紧张气氛,更为该区 的避灾绿地,设有花园广场、雕塑广场等大面积空间绿地,出入口很清晰,与消防局及体育馆紧邻, 唯一不足的是缺少临时救援直升机使用的场地。
台湾 台湾自然灾害频繁,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尤其是台北市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灾害防救体系。 台北市公园根据功能、位置及使用对象分为自然公园、区域公园、综合公园、河滨公园、邻里公园五 类。台北市2001年的人口统计共约263万余人,而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公园的总面积约为504公顷,若 发生灾害,人均可分配的避难空间面积约为1.91平方米,而老旧社区多、居住密度高的大同区人均避 难空间面积仅为0.32平方米,地处市郊的北投区却为7.86平方米,与日本的2平方米/人的避难空间标 准对照,台北市仅南港区、中山区、北投区超过此指标。 台湾公园绿地防灾据点设计标准:避难广场(按每人1~2平方米为安全需求面积);出入口设置 (确保其双向性、出入口有效宽度在P(避难人数)/1 800、原则上不设计墙,可采用可拆卸式设计或 栽植防火林带代替);配置与避难广场及防灾据点外围宽度10米以上的防灾绿带;台北市面积较大 且周临医院、消防、警政的公园(广场)作为主要防灾公园,如青年公园、二二八和平公园、大安公 园、玉泉公园、新生公园、民权公园、大湖公园、市府广场、南港公园、景华公园、士林官邸、北投公 园等。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 摘 要 美国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较完备的防灾绿地系统,日
本防灾公园体系也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发展 迅速,相关规划政策、措施也在逐步完善。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 例,并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高密度特点,对国内外几个典型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防灾 情况总结归纳,以期为公园绿地防灾规划提供借鉴。
Concern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5.
惠光秀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生态学硕士。
专题预告·欢迎投稿 园林人才培养 荷花
学,2006(3):452-453. [ 5 ] 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 6 ] 陈刚.从阪神大地震看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J].中国园林,1996(4):59-61. [ 7 ] 艾伦·泰特著.周玉鹏,等译.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8 ] Ann Forsyth,Laura Musacchio.Designing Small Parks——A Manual Address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参考文献: [ 1 ] 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 2 ] 郭美锋,刘晓明.构建具有“柔性结构”的防灾城市——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对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
问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23. [ 3 ] 许浩.日本东京都绿地分析及其与我国城市绿地的比较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5(6):27-30. [ 4 ] 陈亮明,章美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灾绿地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
香港 香港以1 0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负载着700万人口,大厦林立,曾发生过台风、暴雨、火灾、 疫病等大型灾害。香港寸土寸金,很难建一片专门的避灾绿地,城市绿地、公园作为防灾避灾重要的
39 >2012年第5期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国内外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美国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 1871年芝加哥火灾促使美国开始考虑建造防灾绿地系统,以绿地的开敞空间来 分隔原先连成一片的市区,以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随后,美国景观设计师奥姆斯 特德(Olmsted)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杰克逊 公园和华盛顿公园的绿道,并用路中间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 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起到疏导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 来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防止火灾蔓延。这种提高 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 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 我国现有的防灾公园大都是在原有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一定程度上未达到规范性、系统性 和科学性。北京防灾公园建设较国内其它城市开展较早。2003年10月建成第一个明确为应急避难 场所的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公园长4.8公里、南北宽160米,可为25万居民提供生命保 障,园内设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直升飞机坪等11种应急避 难功能。截止2008年5月,北街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9处,可容纳200多万人,但对于拥有近1 600万 人口的大型城市来说,防灾公园的数量明显不够。
我国防灾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防灾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资金保障不足;防灾公园建 设个体化,布局不平衡,未形成层级合理的防灾公园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防灾类型单一,综合利用率不 高;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防灾公园宣传力度不够,居民防灾意识薄弱。 针对我国防灾公园建设中的不足,建议:健全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防灾公园体系,加强避难救 援设施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避难演习。
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地震遗址(张庆费 摄)
被誉为“度假之城”的明尼阿波利斯,是环保城市的典范,也建成了明尼阿波利斯公园体系 (Minneapolis Park System)。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十大绿化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吸取1871年芝加哥火 灾经验教训,建设61~91米宽的林荫路延缓街区火势蔓延,给消防人员争取灭火的宝贵时机。通过 公园系统隔断原来连接成片的城市,形成抗灾性能较高的街区结构,同时具有休闲和美化环境的 功能。
40
> 2012年第5期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国内外防灾绿地规划比较 芝加哥公园绿地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割原本连在一起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明尼阿波利斯通过公 园系统隔断原来连接成片的城市,形成抗灾性能较高的街区结构;东京地区防灾规划所指定的172处避难场所中 的44处为都立公园,形成了防灾网络绿地系统,而且还建成了日本第一个成为国营防灾公园的东京临海广域防灾 公园;神户(兵库县)以多中心、网络化城市圈的形成为目标,把推进广域防灾据点建设、广域防灾带建设、地区防 灾据点建设、防灾绿化等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台湾以近邻公园、广场等点状的户外场所,河川以及河畔公园、公 园道路等线状的户外场所,综合公园、运动公园等大规模的公园有机地结合配置规划调整公园绿地体系;北京在 保持《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的基本结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分析以及现已 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绿环、多中心点、多通道”的公园绿地网络拓扑布局结构进行规划。 总之,将城市公园绿地按级分类(一级、二级避灾据点、避难通道、救灾通道)各司其能、通过绿道互相连通, 并增设相关防灾避灾设施,结合园林植物所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形成人口、建筑密度与人均避灾面积相对均衡 的防灾公园绿地体系,可显著提高城市防灾避灾能力。
防灾公园概念及功能 城市防灾公园是以防止和减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为目的、具 备防灾功能和减灾设施的公共绿地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也是满足市民休闲娱乐 及防灾减灾需求的城市公园。 当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防灾公园可作为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 和安全保障,可为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活动场所,同时也为指导救灾、物资运 输的指挥中心,平时是开展救灾演习和减灾知识教育的基地。
“柔性”空间意义重大。公园设有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出入口,使避难者很容易从入口以外的地方 进入公园,增大防灾公园的周界及与外部接触的轮廓线,以增加灾难发生时大量市民逃入避灾公 园的机会。
尽可能与城中的绿化带连接,增强绿地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但有更好的景观连续性, 也维持生 态系统的完整性,亦可增强各防灾绿地的联系性;防灾公园内外设有≥8~12米的道路,不但能够隔 开建筑和避灾用地,同时作为缓冲大量市民逃入避灾绿地的缓冲带;防灾公园设防火安全带,配置 一些防火植物;建设应急直升机场地。
201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 系,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
日本东京和神户 日本是地震灾害多发国,有丰富的灾后避难疏散经验,且把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推 进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形成与日趋成熟。日本公园分城市公园、自然公园以及其它公园三类。东 京共有6 500余处城市公园、3 500多处其它公园,规定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均要求具备防灾和避难 能力,其它公园也有一定的防灾能力,这些防灾公园附近都设有详细的指路牌,画出附近的避难通 道,并且标出避难场所的级别。1995年阪神大地震在神户引发了176起火灾,蔓延面积达65.85公顷, 烧毁房屋7 377间,市内1 250处大大小小公园绿地在救灾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日本防灾公园划分为六种类型: (1)广域防灾据点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50公顷),当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进行 急救、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据点的城市公园。 (2)广域避难场地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10公顷),当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收容 附近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的场所。 (3)紧急避难场地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1公顷),大地震、火灾发生时,供作临时避难的城 市公园。 (4)避难道路功能的城市绿地(宽≥10米),通往广域避难场地或其它安全场所的避难绿道。 (5)隔离石油联合企业所在地及其邻近市区的缓冲绿地,以防灾为主要目的。 (6)邻近的有防灾活动据点功能的公园(面积≥500平方米),就近防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