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 第三章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复习课件(第三章)

马原复习课件(第三章)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 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
1.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 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根 本对立。 2. 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斗争、 经济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形式。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 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 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
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4)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一,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 以及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是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 点和归宿.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涵义 1、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 筑的变革,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适应,由基本 适应到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 作用。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 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首先,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 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方向与过程。 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 的更替。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第⼀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含义社会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谁是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唯⼼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类社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然历史过程,⽣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的意义1)宣告了历史唯⼼主义的破产;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法: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对⽆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史观(1)基本观点:唯⼼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个别⼈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量作为社会发展根源,否认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

(2)唯⼼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主观唯⼼主义认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物⼼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历史”。

—(摘⾃《饮冰室合集》)胡适:英雄⼈物“⼀⾔可以兴邦,⼀⾔可以丧邦”—(摘⾃《饮冰室合集》)客观唯⼼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量,如“天命”、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宿命论。

⿊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随意创造的,⽽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物和王朝的历史,“⽽不是⼀般⼈民的历史”。

——(摘⾃⿊格尔《历史哲学》)(3)唯⼼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切,个⼈决定⼀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的⽣产⽅式。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党员、干部的基本教材之一,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即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社会存在是物质的、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形态,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又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统一体。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然和社会,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存在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不断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不同的阶级利益会反映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存在的变化迫使人们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和意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观念,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选择。

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胜利或失败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制度的嬗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第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源泉。

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促使社会向前不断发展,产生新的质变。

第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进行的。

虽然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前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向着更加先进、公正的方向前进。

最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包括了革命性和渐进性。

社会变革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社会的变革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冲突和斗争,通过一定的阶段和阶级力量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但是,社会变革也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可能会发生突发性的爆发,推动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在社会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

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趋势可循。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阶段性、阶级斗争的推动、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以及革命性和渐进性的存在等方面。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马原 第三章第一部分

马原 第三章第一部分

从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来看,可以分为: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一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 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 分社会科学。 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 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 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 史的变化。
2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 精神方面,社会存在 的反应。 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 、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 过程。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 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形式 相互关系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分配关系

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一节

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一节

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一节一、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科目之一。

其中,第三章是马原的重点章节之一,也是考生容易出题、易错的部分。

本文将着重分析第三章第一节的重要内容,并针对性地解析难点。

二、第三章第一节的重要内容第三章讨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问题。

第一节则重点关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性质和特点。

其中,有以下重要内容:1. 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

从整个历史进程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更是如此。

2. 打击既得利益阶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一项必要任务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二者在经济上的矛盾仍然存在,既得利益阶层也必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限制和打击既得利益阶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一项必要任务。

对此,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曾经在《论坚定文化自信》中指出:“经过革命取得政权以后,必须巩固政权,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局面,发展国民经济。

这就需要逐步地、有步骤地剥夺老的剥削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削弱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3. 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和方式会发生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和方式会发生改变。

在旧时代,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暴力革命、暴力反抗。

而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转化为在法制框架下进行的斗争。

但是,这种斗争方式并不妨碍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发展。

4. 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是仍然存在的剥削阶级以及其他敌对势力。

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坚决打击资本主义复辟的行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三、如何备考第三章第一节备考第三章第一节,需要重点掌握以上内容。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阅读理解备考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理解文本,把握重要概念和理论。

同时,还需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学术理论与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理论认识水平。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 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动态系 统。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 作用。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 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 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 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器 适合 封建主义 打破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适合 奴隶社会 打破 原始社会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 心是价值观。 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长远利益、 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 发展的作用。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 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 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 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 生产方式。
1.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 生存和发展永 Nhomakorabea的、必要 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 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 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2.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 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从事物 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生 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 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 和发展。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 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 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三)社会意识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意识,主 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 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 务于特定经济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 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 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 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 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 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 证。 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 力。 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 量。 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 持。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 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 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 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 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 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01 社会基本
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 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和前提。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 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 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 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 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 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 权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 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 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 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 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 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 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 于停滞状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 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 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 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 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 的反映。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 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 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 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要生存繁衍、追求美好生活、 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 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 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 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 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 全部历史的基础。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 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 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 工具。 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 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 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 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 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 治地位。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 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最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 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 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 展中的作用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 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 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