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要“适度”,切勿“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要“适度”,切勿“失度”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以自我与讲读为中心,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从而割断了语文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联系,必然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丧失。但是,“放羊式”的教学课堂使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对文本的内涵却不甚明白。这些现象反映出了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学科的性质等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都是“失度”而没有做到“适度”。
从教初中语文多年,我也为自己的阅读教学方式而苦恼,在苦恼中思索,在思索中摸索,在此,我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要适度,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推进课堂改革“以学定教”。叶圣陶说:“教学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叶老的意思按当前新课改的思想就是让“教”服务于“学”,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那么,语文课堂上
对文本的解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教师就必然要从教参、教案等有限的教学资源中走出来。拿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还影响了阅读的质量。教师必须先进行“备课式阅读”,不迷信、不盲从教参,不照搬网络上的名家教案,而应备深、备透教材以及学生学情。预设的部分,是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事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如何提问可能是个难点,注重提问的切入点,才能保证课堂设疑的有效性;针对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新问题,适时解决,才能有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课堂。
课堂拓展要有度。我们提倡阅读课堂中的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不是可以无限拓展呢?诚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为文本知识的拓展提供了便利。于是,很多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为了体现“拓展”的广度,大量地使用幻灯片,把各个环节以及答案出示后,就开始拓展。精美的图片、大段的故事、有趣的动画、优美的配音,给学生带来新奇之后,对文本的掌握又有多少?对文本的内化又达到何种程度?这样“热热闹闹”上课,结果“糊里糊涂”求知,令人担忧。就拿我刚听的校青年教师上的梁启超的《多一些宽容》一课来说吧,先用网上搜来的血腥图片(不宽容导致的纷争)导入新课,学生一阵尖叫,再来好多个古代“宽容”的故事(均为大段的文言文),让学生讨论,并现场改写其中文言文故事……一堂课几乎都在“拓展”,结果呢?这种几乎脱离文本的拓
展对学生关于“宽容”的教育“适度”吗?还有,一名老师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课时,拓展历史知识很多,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结果是刚刚义愤填膺地讲到第二块浮雕,就下课了。试问,这样的拓展,是否有“舍本逐末”之嫌?教师要把握好“拓展”的“度”,绝非易事。备课要有度,问出不少好问题,同时也加快了课堂节奏:重视文本内容、作者生平及写作时的背景、心态状况等,要深入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文本所在的单元特点,以及文本主题对于学生情感的内化作用,才能有目的地拓展,才能做到拓展适度。
课堂点拨要适度。课堂上学生发言,都应受到老师的鼓励,首先让学生“说”,只有说出来,才能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才能判断学生是否学有所疑、学有所得。课堂中,学生的生成会很多,我们只有捕捉到每个闪光点,将之放大,学会“欣赏”,才能保持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整节课的主角,在备受欣赏的喜悦中,求知做学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尤其是初中课堂,学生越来越不肯举手,学生的答案,教师是不轻易否定的,生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学生的理解错误教师也夸“有创意”,看似尊重,实则误导。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所以,教师的适度点拨很重要,对于学生明显的偏见,要严谨纠正。不能不加点拨,自问自答,不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点拨之高见。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丰富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做到“适度”,切勿“失度”,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沭阳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