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摘要: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都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立。
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争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焦点,在于艺术的真理问题与科学的真理问题。
进入到20世纪以后,众多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开始以统一性的观点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今天我在这里就是想谈一下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
英国文学家兼科学家查尔斯·斯诺在上个世纪提出来了“两种文化”的概念,这个概念使得西方学术界开始了一个持续很久而且波及范围非常广泛的争论和影响。
这个概念公开化了人文领域与科学领域之间的矛盾,也将科学与人文的界限明确化。
艺术与科学
所谓科学,最早的意义是说的有组织,有条理,能够反映事物的真相的学问。
但是从近代开始,科学这个词渐渐变成狭义的指示自然科学。
如果我们要指称除了自然科学以外的那些科学,就会在“科学”一词之前加上其他的名词,例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等等。
而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文化活动。
最早的艺术都是为了歌颂神明,赞美神明,崇拜那些早期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
后来,人们变得对神明渐渐不再是那么的依赖,从此开始了对真理的追寻。
一种追寻方式是经由知识的追求,是理性的,知识的,也就是科学的;另一种方式是对于美的追求,是感性的,悟性的,也就是艺术的。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出版了《时间简史》、《大设计》等科学著作,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于天体物理学,宇宙生命,生命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大胆的设想。
在那词专业且涉及到的物理概念非常难懂的字里行间中,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惟妙惟肖的插图,才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霍金先生所描述的那些宏观的我们观察不到的宇宙世界以及微观的比分子还要小的存在。
这些插图就来自艺术家的创作之手。
科学家的理论与艺术家的配图在一起,让读者能够读懂描绘宇宙中的各种原理的《时间简史》与《大设计》。
对于“真理”的追求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的李政道先生,在他的画册《艺术与科学》的序言中就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进行过论述:“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无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的英国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感情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同时又是一位在人文与科学双重领域都有着诸多研究成果的学者,曾经作出过一个经典的比喻。
他认
为科学、宗教和艺术,分别对应于人类与世界的“真”“善”“美”。
而这“真”“善”“美”又分别对应一座金字塔的三个侧面。
他认为:“当人们站在金字塔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金字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
”
通过萨顿这一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明白,我们之所以一直看到科学与艺术两种文化相距遥远,甚至有所对立,只是由于我们没有将自己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来观察他们。
而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支。
所有这些志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的生理上的生存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
”
科学与艺术两者有着共同之处: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都在追求事物的本质,追求精确、真象与真理。
两者的共同之处也恰恰体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就是他们对本质,真理的追求方式以及表达的内涵不同。
科学方式的最终目标,是在将某一种现象,经过观察、实验、归纳、推理、引证之后,发现其中的规律、原理或者原则,最终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而这套理论就是对客观事物最真实也是最普遍的总结。
艺术也是一样在追求事物的真实,追求精确。
但与科学方式所追求的真实和精确不同。
这与艺术主要用体现的方式来表达其目的有关。
体现就是一种赋予存在的过程,也就是借着载体,以表达人类的某种精神活动的结果。
载体以音乐来说,是各种旋律与声音;
以舞蹈来说,是肢体的姿态和动作;以戏剧来说,是语言、动作、表情甚至道具和场景;以文学而言,就是文字语言;以视觉艺术而言,就是各种画面、造型和色彩。
他们所表达的精神活动,一般泛指的观念上的、思想上的感情上的东西。
人们非常喜欢“真理”这个词,无论“真理”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管是否存在着歧义。
对于科学中所谓的“真理”,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否认;而对于艺术中的“真理”问题,却并不是那么有把握。
只要什么东西一套上“科学”二字,似乎就成了“真理”;反过来什么一旦被说成是“真理”,似乎就是“科学”的。
这也是艺术与科学最大的分野:一是科学所针对的必须是某一特定的现象或者是对象,而艺术不一定要有其特定的对象或者现象,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感悟,本身有时也是一种表达对象;二是科学要求客观,避免主观,但是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允许甚至是鼓励艺术家将其主观的观念灌注入艺术品中。
而从唯物主义哲学上说,艺术家的主观观念也是来自于客观世界带给他的经验和认识,所以这同样是一种对事物的真实的追求,只是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创造性的理解和体现他所感知的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艺术与科学,虽然对真相和真理的追求与表达方式不同,但他们最终呈现的都是事物的真实。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
潘诺夫斯基说:“人文科学并不与自然科学互相对立,而是互相补充。
实际上,这两者互为前提、互为要求。
”
一般我们都会认为,所谓“科学思维”都是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链式的一步步递进的思维;而所谓“艺术思维”则是具体形象的思维,总体的和宏观的。
其实这两种思维都是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形象的统一,并非分离的。
钱学森在从事科研工作时,一旦遇到了思维的瓶颈,就会转而开始用形象思维来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
”换言之就是所谓的科学研究起源于人的形象思维,最终用逻辑思维论证,所以他认为科研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
”同时他也认为:“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
”这也可以体现之前我所说的,达·芬奇的作品之所以惟妙惟肖,与他对物理学和解剖学的深入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在此,钱老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看法是:“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一半,所以才把科学与艺术分了家,其实他们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
由此可见,所谓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当中的逻辑和形象、抽象和具体是统一的,都是以再现性为基础的,并加以创造性。
都要靠灵感、知觉和想象。
科学的力量是强大的,科学可以告诉我们非科学无法告诉我们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科学所塑造的。
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到:“在我们的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的力量相匹敌。
”可以说现在的世界,没有科学是不能运转的,但科
学不是万能的。
科学有它自身的界限,目前的科学还无法解释他的理解范围之外的东西。
我们作为人类,除了需要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以外,还想要试图了解我们的社会世界,内心世界等等非自然的世界。
而艺术则以它的情感性和想象性,充分展示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换言之,自然科学表达了艺术等人文领域无法解释的东西,实现了艺术等人文学科无法达到的目的。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那些被自然科学所抛弃的东西,在宗教、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肯定,并得到了深刻的丰富的体现。
姻
参考文献
[1]戴吾三刘兵著.《科学与艺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
[2]卡西尔著.《人论》.李化梅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7
[3]萨顿著.《科学的历史研究》.刘兵等编译.上哈,上海交通大学,2007.07
[4]黄鸣奋著.《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