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德育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道德内涵,理解道德的历史本质和规范本质以及个体道德结构。
2 掌握德育内涵与外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3 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能够对当前我国德育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
第一节道德的内涵与本质
一、道德的内涵
(一)从词源上考察
(二)几组概念辨析
1 “道德”与“品德”
2 “道德”与“政治”
3.道德与法律:法律以显性成文的形式存在,与国家伴随。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公平的保障。
4 .“道德”与“礼仪”: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道德等同于礼仪。
二、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的社会历史本质
1 道德的产生
首先,道德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其次,道德是人性的需要。
2 道德的流变: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表现为阶级性、时代性、地域性、超前(滞后)性及相对独立性等相关特征。
综上所述,关于道德的历史本质需要把握两点:
第一,经济的发展是“轴线式”前进,道德的流变是“曲线式”变化,但是二者保持一致。
第二,虽然道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道德在总的过程中是进步的。(二)道德的规范本质
1 道德规范的形态:(道德规范的形成也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从早期的图腾禁忌到当代的义务责任,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到自律性的转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1)图腾(totem):印第安语,一是指亲属。二是指标志。
(2)禁忌:是指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 (3)礼仪: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4)箴言:箴言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
(5)准则:准则是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是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
(6)义务:义务就是人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进行的价值付出,是法律对公民或法人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7)责任: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分内应该做好的事;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2 道德规范的特征
道德规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他律性和自律性。
第二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一)德育一词的由来
(二)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应该指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大德育与小德育
大德育:指的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德育。
小德育:指道德教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相对的概念。
二、德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德育的必要性
1 德育是人性的需要
2 德育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的需要
3 德育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德育的可能性
1 政治、法律、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准则是可以学习的
2 规范的学习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
德育具有哪些意义?
(一)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学记》“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二)德育在学校工作中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沒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沒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沒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三)德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起定向和奠基作用“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三、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德育目标
德育任务
1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
2 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 培养具有思想道德思维、判断和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德育内容
1 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 家庭美德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爱国主义教育
5 民主与法制教育
6 理想和信念教育
1 如何理解道德本质及其内涵与外延?
2 道德和利益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案例简要分析。
3 在“大德育”和“小德育”问题上,你更倾向哪种说法?为什么?
4 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目标?
5 当今时代,你如何处理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
第九章德育实践
1 了解德育三种模式,并能结合我国实践进行评价。
2 识记德育原则与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
3 能综合运用德育理论,对当前我国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德育模式概述
(一)德育模式的概念
德育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德育专家理查德·哈什提出。他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为过程的方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德育模式——指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德教育范型。是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结合方式。
二、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道德认知性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柯尔伯格
(L.Kohlberg)
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
两难故事:海因兹与治癌药
1、主要观点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按阶段有顺序地发展;
(3)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4)倡导“道德两难法”和“团体公正法”。
评价
(1)忽视道德情感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训练;
(2)忽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3)认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顺序固定不变,否定了可能出现的“倒退”现象;(4)对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人们对道德发展的认识。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二)体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