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欣赏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欣赏《非理性繁荣》是一部由美国的罗伯特·希勒教授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主讲述了作者对经济学的认识,讲述了那些会影响到经济的一些可能。
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两天在看《非理性繁荣》,里面讲到全球房地产市场在二战结束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次连续的上升趋势,以及其背后的一些原因,然后提到了三个原因,值得深思。
1. 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民经常会认为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而他们居住在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20世纪以来,房地产的公开价格的信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房地产的潜在价格波动的忧虑和敏感,而政府的未干预也使得民众更加疯狂,导致了之后的十几年的火箭式上涨。
3. 房地产泡沫必将滋生一些贷款机构,他们无视风险,激进的发展客户的策略,也像发酵剂一样,带领着民众最终到达了泡沫的顶端。
之所以写下这些,是想到之前看到有篇文章《疯狂的海淀黄庄》,虽然中学在海淀黄庄呆了六年,资源之丰富,足实让我受益匪浅,但是这样的疯狂模式下,全年无休的孩子们最终得到多少,而这个现象是否也是会变成“泡沫”,值得深思。
那么对比之前房地产的理论,我们是否也可以套用在教育上呢?我简单的照猫画虎的推论一下,结果如下。
1. 居住在海淀黄庄的人们,认为学生的分数/能力会不断上涨,而他们在此补课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海淀黄庄地区的名校云集,各个学校的师资、教学进度、模拟考排名成为了公开信息可以随意映入家长眼帘,让其对教育资讯更加敏感而忧虑,有资源的拼资源,有人脉的拼人脉,分分买入学区房,对于普通家庭来讲,好的教育显得更加“稀缺”和”遥不可及“了。
3. 黄庄的教育培训机构遍布大街小巷,初中学高中的课程,小学学初中的课程,提前教提前学成为了“文化”,最终导致家长更加焦虑,孩子负担更重,各种培训补课未来补课大军将继续越滚越大。
而目前官方也没有出台任何遏制政策,恐怕是没有看到太多的弊处。
理性下的疯狂——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理性下的疯狂——《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班级:国贸2班姓名:朱若曾学号:13040535 自5月下旬至六月中旬,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这本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读完,比起一口气看完的《泥鸽靶》,自然是慢了许多。
诚然,泥鸽靶那种小说式叙事有其独特的趣味,但也不是说纯理性分析便没有价值——这就如同猫扑和知乎的区别,一个是让你知晓,一个是引你思考。
读一本以某一定义为书名的书,若是最后连定义都解释不了那才真是白读。
“非理性思考”这一定义最初来源于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格林斯潘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的演讲,主要是形容20世纪末的美国高涨的投资经济泡沫现象。
就我们常常接触的经济学著作而言,所有的经济学家在建模推论时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参与经济活动者皆为理性人。
”然而,“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
作者从市场本身的特征、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总结了非理性投资行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事实上,本书研究的主要是投机市场的行为、人类的易犯错误性以及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对股市和房市做了深刻的剖析。
”1书对股市和房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接着研究了导致市场泡沫的结构性因素、文化因素,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对学术界的一些解释做了介绍,最终探讨了投机性泡沫对投资者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是否存在非理性繁荣一直都是学术界在争论的一个问题。
作为这一论断的主要支持者的希勒是这样认为的:“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的心理基础,而投机性泡沫是这样一种情况,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而一味地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髻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
这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状态(虽然其中有个别或者部分冷静理性的人或者反向赌徒),同时投资者对于资产的实际价值完全不顾,其后果就是价格远远偏离实际价值。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一):《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一、《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行为金融领域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
其他两部是hersh shefrin的《beyond greed and fear》(超越恐惧与贪婪)和lsv资产管理公司创立者之一的andrei shleifer的《inefficient 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场)。
该书第一版最早是在2000年3月中旬开始在美国的书店中销售,美国股票市场当时也到达了历史最高点附近,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在2000年3月见到阶段最高点。
事业祝福语大全二、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股票市场的价格定位并不完全由基本面来决定。
行为金融学认为,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
根据我个人的明白,行为金融学认为,股票价格能够分解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心理价格两部分。
在某一特定时刻,由投资者的情绪所决定的心理价格成分可能只在总价中占一小部分,也可能占据很大一部分。
当投资者极度悲观和恐惧时,心理价格为负数,使股票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当投资者极度乐观和贪婪时,心理价格为正数,使股票价格远高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投机性泡沫。
军团名字大全《非理性繁荣》描述了促成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
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显示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
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三、价值投资的精髓:买入的价格必须要便宜《非理性繁荣》指出的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2000年至2010年或2020年),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除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收获外,关于该书第1章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的明白和思考,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所著的一本书,该书通过对历史上几起经济泡沫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经济市场中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和后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中的洞见和警示,认识到经济市场并不完全理性,非理性繁荣是一种必然而又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
希勒在书中详细回顾了历史上几次知名的经济泡沫,例如荷兰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互联网泡沫等。
他通过对这些泡沫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市场参与者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在这些案例中,市场参与者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羊群效应、投资者自大和过度乐观,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非理性繁荣的出现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希勒指出,非理性繁荣的时机往往很难把握,当市场情绪达到高峰时,投资者可能会陷入盲目追逐涨幅的急躁心态,忽视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
这种行为往往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为泡沫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然而,一旦泡沫破裂,市场价格往往会迅速反转,给投资者带来沉重的损失。
因此,在非理性繁荣中保持冷静思考和理性判断至关重要。
尽管非理性繁荣存在风险,但它也是市场演化的一部分。
希勒认为,非理性繁荣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市场的不健康,相反,它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非理性繁荣的频率和规模可能会增加。
然而,市场的演化也同时推动了监管和制度的改善,以减少非理性繁荣的风险。
因此,非理性繁荣既是市场发展的一部分,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在我看来,非理性繁荣不仅存在于经济市场,也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人们在购物、投资、职业选择等方面也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某种商品很受欢迎时,人们可能在没有理性判断的情况下跟风购买,导致价格过高。
同样,在求职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受到盲目追求热门行业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能力。
因此,非理性行为不仅是经济市场中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警惕和纠正的行为。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繁荣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理性行为。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在金钱、权力和名利面前所表现出的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追求繁荣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理性思维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为支撑,深入分析了人们在金钱、权力和名利面前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
他指出,人们在追求金钱和财富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赌博、投机和贪婪的陷阱,导致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而在追求权力和名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攀比、虚荣和不择手段的行为,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败坏。
这些非理性行为不仅会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通过对这些案例和数据的深入分析,作者呼吁人们要树立理性思维,摒弃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
他指出,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和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幸福。
理性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还能够帮助人们理性地选择和管理自己的行为,避免陷入非理性行为的陷阱。
只有树立理性思维,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繁荣。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理性思维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而理性思维和行为正是我们应对这些诱惑和困难的利器。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和行为,我们才能够避免陷入非理性行为的陷阱,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幸福。
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行为,摒弃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繁荣。
总之,《非理性繁荣》是一本值得深思的好书,它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繁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也呼吁人们要树立理性思维,摒弃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一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9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情况。
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
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情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情况仅仅作为整个股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
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不过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骗局,最终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保持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上涨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某机会的增加等等。
并进行了小结。
接着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媒体(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媒体讨论的形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2024年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2024年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024年非理性繁荣》是一本由中国经济学家之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兆星所著的经济学专著。
该书以对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主题,针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望与思考。
整本书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进行了科学、客观的展望。
在《2024年非理性繁荣》一书中,王兆星主要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其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指出,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出现非理性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王兆星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具体措施。
首先,他认为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2024年非理性繁荣》一书的观点鲜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兆星娴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独特见解,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地向读者解释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关键要素。
《2024年非理性繁荣》一书的贡献还体现在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和思考上。
王兆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继续保持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和挑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对此,他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如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3)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简介《非理性繁荣》是一本由查尔斯·普洛特尼克撰写的经济学著作,于2021年出版。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经济领域中非理性行为的普遍存在,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本文通过阅读本书并对其中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及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经济学领域非理性行为的理解。
1. 非理性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在经济学领域,理性行为一直被视为决策者在面临不同选择时做出的最佳决策。
然而,在《非理性繁荣》中,普洛特尼克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普遍存在非理性行为。
非理性行为的定义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不依赖于理性分析和优化算法,而是受到情感、心理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做出与最佳决策相悖的选择。
这种行为特点明显,经常导致市场出现多种错误估计和投资失误。
2. 非理性行为的案例分析普洛特尼克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非理性行为在经济领域中的普遍存在。
以股市为例,他指出了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如追涨杀跌、投资决策受到噪音交易员的干扰等。
这些行为通常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偏差和情感因素导致的。
此外,在消费者行为方面也存在非理性行为的体现。
例如,购买奢侈品时,消费者可能会受到社会认同和群体效应的影响,而忽视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真实需求。
这种非理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平等。
3. 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为了深入理解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机制,普洛特尼克引入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他指出,人类的决策过程往往受到认知偏差和情感驱动的影响。
其中,代表性启发、群体效应和确认偏见等是非理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代表性启发是指个体在决策时过分依赖于某种特征或对过去经验的简单归纳。
这种启发在投资决策中尤为常见,导致投资者往往高估某些风险,而低估其他风险。
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种效应在股市中尤为明显,投资者往往会跟风买入或卖出,而不依赖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000字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000字-读后感大全作者罗伯特·希勒在书中探讨了跨越百年历史长河的西方金融市场的波动规律,基于对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的回顾,分析了危机产生的结构、文化和心理根源。
1996年12月5日,时任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在华盛顿发表了一次讲话。
在这次原本沉闷的讲话中,他用了“非理性繁荣”一词来形容当时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
这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发表演讲后的第二天,全球股市便应声大跌。
曾经“非理性繁荣”被许多人看做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的代名词。
时隔多年,这个词因股市泡沫化趋势又再度出现,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当股票市场在人们市场心理的影响下被炒到了一个不正常的、难以维系的高度时,“非理性繁荣”也就出现了。
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化(speculativebubble)的心理基础。
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价格上涨的消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传染在人与人之间扩散,在此过程中,被夸大的故事使得股票价格增长显得合理,有关价格增长的消息又不断被放大,撩拨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者扎堆到市场中。
这些投资者可能对资产的真实价格有所疑虑,但可能出于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抑或因为“赌徒”的兴奋感,不自觉地卷入到市场中。
我们都知道,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把市场投资者看成是理性人。
很多经济学家在解释股市暴涨暴跌的周期性现象时,也仍然坚持这个假设。
但是这样一来就解释不通了,如果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又怎么会争先恐后地把股票价格越炒越高呢?席勒认为,必须超越传统经济学的视野,去寻找那些藏在市场结构里,但是传统经济学没关注到的因素。
这些诱发非理性繁荣的因素包括:互联网热、在线交易的激增、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对资本所得税的削减、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的发展、赌博在全世界的兴起等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又通过投资者信心、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回报的期望等相关机制来产生放大效应。
非理性的繁荣读后感
本书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格林斯潘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90年代,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投资人的热度沸腾,投机风气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师甚至喊出道琼指数会上五万点的说法。
本书作者席勒为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股市的投资人,他根据多年来对美国股市多头行情的分析研究,以及历史上各种股市大幅波动变化的前车之鉴,冷静分析这一波美国股市荣景的各种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多半无法以一般经济学效率市场的理论来分析,原因是股市中人们所发挥的投机贪婪,是一种非理性的本性,全文娓娓道来,分析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事实上,所有经过正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他们分析经济现象时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人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从理性出发。
古典经济学派并曾将经济学领域里所设定的虚拟人物为「经济人」(Homoeconomica)。
这个「经济人」如果处身于现代的人类社会中,将是六亲不认、毫无情感,一切行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准则;因此,他不会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错误,花的每一分钱、用的每一份力气,都经过仔细的盘算。
同样的,经济学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参与者众多,多到没有人能够以他买卖的数量控制价格;市场中的信息充分流通,任何讯息会迅速传达给所有的参与者,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之上,这也是金融市场为效率市场的重要假设。
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也无法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因此,一旦出现「非理性」投资人与「非理性繁荣」市场,经济学教义派就颇难解释其存在;同样的,这些人所制定的财经政策当然也无法解决非理性思维下的经济问题。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5篇600字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5篇600字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1中国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咋一琢磨,这个讲话价值含金量够大的,那十来年读的书,都让自己处于懵懂状态,幸而遇到这位高人高屋建瓴,几句话让自己茅塞顿开,让自己醍醐灌顶之感;其实不完全如此,如果听众没有十年书的积淀,没有广阔深厚的阅读(书本上的实践上的)体验,很难说听他一席话,就豁然开朗,云开日出了,说不定你会认为这人脑残,在忽悠你,在拿听众的智商做实验。
其实也说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国内很多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基础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
什么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从实用主义出发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评价论,诱思探究,目标分类层次分类,认知接受论,翻转课堂……从洋思中学,临川二中,杜郎口中学,山东即墨中学,衡水实验中学,郸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学,年年跑马灯似的带一部分骨干先进、典型模范去取经,都去了若干拨了,正像安师大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今年暑假教师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结果常常是不得而知。
起码以上中学没有出过第二个,更遑论超越了。
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出现这类情况,愚以为大多是这个听话者,不是没有一颗踏实笃定的心,而是没有认真直面思考当下的传道者所处的语境,没有拿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讲话者和自己所处的非理性繁荣背景。
不过,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对基础教育的个别非理性繁荣现象,自己肯定无能为力了,除了跟着某些领导到处跑跑露露脸,吃吃喝喝,心里就跟明镜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荣”这一说法来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的无聊演讲,后来,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勃.席勒拿它作了书名,写出来一部风靡世界的名著。
(席勒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第1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在金融危机之后,这本书变成了一个好像“圣经”一般的经济读物,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它几乎是准确预见了金融危机的发生,还因为这本书可以从一个更为细致的方面去分析经济。
我觉得这也是经济学有意思的地方,它真的不是单一的数学可以解释的,而是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很多研究和表现在。
谈到金融危机的时候,书中说“如果让这些破坏性的变化随意蔓延,这些变化所造成的破坏将不只限于经济方面,还将危及我们社会的基础——那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乐观以及共同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破坏的后果将会在今后的数十年间持续不断地显现出来”。
让我立即就想到了现在我们周围的这个社会。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上的影响是可以修补的,但是在人们的关系方面却很难回到从前了。
这也是温家宝说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的原因吧。
归根到底,所有的事情都还是要人去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互信、;乐观这些基本的品质都丧失了的话就会对这个经济的基础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
作者说,次贷危机解决方案的内容全部都是关于机制变革的:超越短期修补的愿景,以及改革上层建筑的勇气。
他看的更为长远——经济的复苏不是单一地鼓励消费、扩大投资那样简单,而是要从根本上进行机制的变革,这个社会契约指我们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保护所有人免遭重大灾难的困扰,同时控制住那些已经出现的问题,使之不要再蔓延。
这本书也对房地产领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
作者说,鼓励居者有其屋是一个意义深远而且令人肃然起敬的目标,它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参与意识以及国家认同感,而且较高住房自有率对一个健康的社会也有着相当多的益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国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创新无疑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的。
但是在实施的角度上,却没有一个相应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去控制这个逻辑的运转,所以说造成了所谓“非理性繁荣”。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在这次严重的住房泡沫过程中正在经历的“新纪元”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把土地的价值和住房的价值捆绑到了一起。
非理性繁荣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前言「非理性繁荣」这个词,是前美联储出席格林斯潘形容完股市以后全球主流股指暴跌,从而为人们所熟知并传播的。
所以人们一开始的印象中,非理性繁荣总是跟股市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股市、债市、房地产等具有投资性质的东西都会经历非理性繁荣。
人们对未来过于乐观的情绪会传染,然后一拨本来不是很懂的人由于判断另一拨人会持续过于乐观而希望在此赚一波,从而也表现出乐观,这就更加放大了情绪,加剧了非理性繁荣的泡沫。
那么,人们会基于哪些理由而过于乐观从而导致非理性繁荣的产生呢?偶发诱因大家都知道,互联网领域的股票市盈率都特别高,为什么?因为互联网的特点是有指数效应,或者用它本身的名字命名,叫网络效应。
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个东西一旦牛了之后就会不成比例地牛」,于是在判断看好的股票的未来市值时就会将其估得特别高。
每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都会极大地提升各行各业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当它们已然改变了几个行业时,人们就会开始开脑洞,倾向于将其描述得无所不能,在预测这些领域的公司市值时,自然就会开始非理性,这里的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就是诱使非理性繁荣的偶发因素,我们无法提前预知,你也可以说是被上帝或者随机选中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当然偶发因素不止于此,例如互联网这样的技术比其他的革命性技术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它使在线下单变得更为便捷,这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参与投资的门槛:投资人数和市场参与资金大量增加,当市场整体可选择标的增加不够快的时候,必然导致每个有限标的不成比例地被热捧,催生大量泡沫。
这同样是我们无法提前预计的,也是偶发因素。
还有其他诸如政府下调利率之类的,也都是诱因之一,这种诱因就跟诱导人体得病的那些因素一样,并没有百分百一定哪个诱因可以导致哪个投资市场的上行,但会比平时增加上行的概率,刚刚哪个市场就差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候,上行就会发生。
反馈环当某个投资市场被一些偶发的诱因一起推上去之后,人们的心理就会开始建立正面反馈环。
如果牛市的持续时间可以有一年甚至以上,那些获益的人们就会把不投资到这里的人称为傻瓜;若是牛市可以持续得更久一些,例如像21世纪以后的中国楼市,那么买房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信仰:买房从来不是中国人的信仰,只有作为投资品大幅涨价了以后才逐渐成为的。
读书心得体会之《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读书心得体会之《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文:莫敢放手。
这本书闻名已久,很早就已经购买了,在我身边吃了很长时间的灰,这次借着回家的这几天读完了这本行为金融学的著作,受益良多。
Shiller教授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
文:莫敢放手。
这本书闻名已久,很早就已经购买了,在我身边吃了很长时间的灰,这次借着回家的这几天读完了这本行为金融学的著作,受益良多。
Shiller教授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
全书围绕主题就是投机性泡沫,定义如下:价格上涨的消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传染在人与人之间扩散,在此过程中,被夸大的故事使得股票价格的增长显得合理,有关价格增长的消息又不断被放大,撩拨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者扎堆到市场中。
(这些投资者尽管对资产的真实价格有所顾虑,但可能出于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抑或因为“赌徒”的兴奋感,不自觉卷入市场。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一、对市场非理性的回顾(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二、讨论了非理性市场的诱发因素和放大机制三、讨论了非理性市场的文化因素(新闻媒体、经济思想等)四、讨论了非理性市场的心理因素(锚定效应、从众行为、注意力变化等)五、关于反对非理性理论观点的考察六、对于非理性市场的建议全书绝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但是很多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非理性繁荣是很多因素--重要和次要,间接和直接--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重要市场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它的诱发因素发生的时间并不完全同步,诱发因素的变化通常体现为一种中期趋势,因此,当公众注意到这种变化时,它已经发生了很长一段时间。
作者列举诱发2000年千禧繁荣的12个因素,诱发2003-2007年次贷繁荣的因素,诱发2009年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因素,这些因素,有些是针对美国自身的,譬如:美国必胜信念、政治文化变迁、婴儿潮等。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000字(2)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000字(2)首先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Greenspan)所讲的,后来该词成为格老所有讲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1994年初道指还在3600点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却已突破了11000点,以道指为代表的股市整体价格在五年内总涨幅超过了200%,然而为何称这股市的繁荣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并没有同幅增长,美国居民个人收入和鸡的屁增长不到30%,如果剔除通胀,这个数字还要降低一半,而企业利润增长也不到60%,故股价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是缺乏实际经济基础的,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也不会持久。
书中第二章,希勒就通过大量的数据、详细的分析指出长期来看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观点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让人有共鸣,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经常会认为作为房价最主要组成部门的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
他们确信居住在这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区的声望,也可以从这些地区的商业机会中获取利益。
那里的居民很容易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有和他们一样的想法,人们会继续哄抬他们所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开始出现。
但事实上,如果房价相对于居民收入涨得太高,人们就很,难负担得起一套像样的住房。
人们的想法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他们将逐步意识到,居住在大城市里给人们带来的声望并没有那么重要,尽管个别城市由于拥有独特的商业活动而名声在外。
人们会发现拥有同样商业活动的其他中心在不断建立起来,最后会引发企业重新选址,人口会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转移,从而对老中心的房地产价格产生压力。
除此之外,过高的房价将带来政治压力,迫使政府放松对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终导致这些大城市住房供给(如高层公寓)的增长。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中的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ownershipsociety)中也有有趣的解释,甚至让我掩卷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导读: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一:《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
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
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
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
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
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
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
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
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
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
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篇二:《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最近在看两本书《黑天鹅效应》、《非理性繁荣》,觉得是两本很不错的书,推荐阅读。
对于经济、股市、楼市的分析很有启发作用,尤其是罗伯特。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
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
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应该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
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理解些。
股市、楼市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两种说法,所谓“死多头”就是偏执的一直看多的人,而“死空头”当然就是一直看空的人咯。
我本身是一个极容易乐观的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但是对于中国的楼市,中期并不看好。
楼市一直在疯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会降。
有人跟我说,中国就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楼市,让楼市持续上涨,只要政府想让它涨就能一直涨下去。
也许我比较愚钝,但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逆经济规律而一直健康前行的。
有些东西“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种下的因总是要收获果的。
一旦楼市的“非理性繁荣”走到尽头,承受巨大痛苦的终是百姓,因为既得利益者有他们自己的好去处。
在经济现象中,媒体的影响力是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
媒体的作用不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媒体的作用只是在经济现象发生了之后,产生很多吸引公众眼球的报道,导致经济现象的结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荣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时候的破坏力则导致经济恢复的更困难。
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知道到时候清醒的能有几个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判断错误,对自己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
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也正因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常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判断受到了动遥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实验表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
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赖感。
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篇三:《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每当我向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同学们表达价值投资概念的时候,他们多数表示了深深的怀疑。
被他们问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前中国的股市,适合做长期投资吗?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
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可以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应该改正成这样:从现在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
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
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
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一定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
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国的股市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而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股市发育不良的环境下,不一定能够提供价值投资的土壤。
那么,美国的股市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
“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
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
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
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
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
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
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
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
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
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
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
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
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
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
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
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
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
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