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解剖

合集下载

最新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教学讲义ppt

二、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1、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 (1)验证中药疗效 如:清热药—降低发热动物体温。
补益药—增强机体免疫力。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浓、粘、凝、滞;
纠正心、脑血管病理状态; 改善微循环障碍。
(2)探讨其作用机理与环节
中药抗肿瘤
干扰致癌物代谢:人参抑制多环芳香烃进 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从而减低或消除其致癌 作用;
(2)中药药理学承担的工作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影响癌细胞膜信号转导 靛玉红分子可作 用于慢性粒细胞病人癌细胞表面具有受体功能 的糖蛋白或糖脂,减少膜负电荷,从而改变膜 对氨基酸、糖、核苷、无机盐的通透性,使癌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药理学课件第1章总论第3节药动学

药理学课件第1章总论第3节药动学

药物代谢的场所 体内各种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药物的能力,但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此外,胃肠道、肺、肾和皮肤也可产生有意义的药物代谢作用
2.药物代谢的步骤: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类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大多数药物经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称为灭活。 第二步 即结合反应 ,是原形药物或第一步代谢产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水溶性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甘氨酸等)相结合,使药理活性彻底消失,水溶性增加,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 苯巴比妥 对羟基苯巴比妥 结合物
如: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 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外流
(二)主动转运 特点: ①逆差转运; ②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③需要载体; ④有饱和现象; ⑤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同时使用时有竞争抑制现象。
如:钠泵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外、 将钾离子摄回细胞内
体液pH值对脂溶扩散的影响 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减性的弱电解质,在体液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电离,分子型药物脂溶性高,极性低,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脂溶性低,极性高,不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
非微粒体酶(专一性酶) 存在于肝、肠、肾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浆及血浆中,具有专一性,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单胺氧化酶氧化肾上腺素等
01
03
02
3.药物代谢的酶系
肝药酶的特点为: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的代谢;②变异性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③酶活性易受一些物质的影响而使其增强或减弱。
而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药中毒时,常用氯化铵酸化尿液,使其电离度增加,脂溶性降低,重吸收减少,促进从肾脏排泄
01
药物经胆汁排泄 一些药物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可被肝细胞主动分泌到胆汁中,随胆汁进入肠道,从粪便中排泄。

药理学全部课件

药理学全部课件

妥曲珠利Toltrazuri
化学名:1-甲基-3-﹝4-(4-三氟甲基硫代苯氧)间甲苯基﹞-1,3,5-三嗪三酮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无臭。 适应症: 妥曲珠利对堆型、波氏、巨型、和缓、 毒害、柔嫩艾美尔球虫以及火鸡腺状艾美尔球虫、 火鸡艾美尔球虫、火鸡小艾美尔球虫均有杀灭作 用。
妥曲珠利Toltrazuri
为一种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 阻碍病毒核酸合成。 适应证:广谱抗病毒 副作用:有致畸和引起溶血,可致心肌损害和引
起呼吸困难。
阿糖腺苷(Vidarabine)
适应证:抗疱疹病毒 副作用: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肝损害及骨髓
抑制等毒性反应。
阿昔洛韦(Aciclovir,无环鸟苷,Zivirax)
氨基比林 氨替比林
双氯芬酸钠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 于甲醇、乙醇,稍难溶于水。本品为强 效消炎、镇痛、解热药,其作用比阿斯 匹林强50倍;常做成水剂。
秋水仙碱
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抗 痛风药
抗虫药
王兆山
磺胺氯吡嗪钠
本品为N-(5-氯-3-吡嗪基)-4-氨基苯磺酰 胺钠盐一水化合物。按一水化合物计算, 含C10H8ClN4NaO2S·H2O不得少于99.0%。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无味。
这类药物临应床用广泛,其临床地位 较重要。
1.解热作用 特点:降低发热个体体温,对正常者无影响(与氯丙嗪不同) 机理:抑制PG合成有关。(PG是致热物质)
2.镇痛作用 中等度镇痛作用,临床主要用头痛、牙痛、肌肉痛、关
节痛、痛经等,对剧痛及平滑肌绞痛无效。
3.抗炎作用 PG既是致痛物质,又是致炎物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PG
(抗聚集) 大剂量 抑制血管内皮PG合成酶,PGI2↓(促聚集)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 一讲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解表药
各论
泻下药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活血化瘀药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主要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什么) 学科地位 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为什么)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的探索 始于《山海经》,成于《圣济经》,其卷五称“药 理篇”,而盛于明清。主要以抽象的角度来阐明中药的 作用机理。 古代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 公元一世纪 (东汉末年) 新修本草 公元659年 苏敬(唐) 证类本草 公元1108年 唐慎微(北宋) 本草纲目 公元1596年 李时珍(明)
黏膜血管α受体;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递质; 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
2、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 通过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阐明中医相关 病证的机理,推动中医理论的进步与现代化。
❖ 通过研究补肾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可以了解到肾虚 证的实质,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肾虚证进行解释,并 可进一步了解中医肾的本质。
草药(Herbal medicine):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 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本草记载的药物。
天然药物(natural drug):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 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 物。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或中草药 。
广义上讲,中药材、草药都是得自自然界的天然药 物。天然药物中包含了中药但不等于是中药。

药理学课件(全)

药理学课件(全)
一.几个基本概念
1.药物,指对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过 程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 疾病以及用于计划生育。 2.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可对机体产生毒害作 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
7
药品 (符合应用、 便于使用、 贮运安全)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二.药理学的基本任务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的 过程。影响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饱和性 ③竞争性 ④可逆性
35
精选可编辑ppt
药物的体内过程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 甲状腺,钙 骨骼 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 诱导和抑制。 ②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 4 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
37
精选可编辑ppt
药物的体内过程
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 产物通过排泄器官 或分泌器官从体内 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
9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传统本草阶段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二.近代药理学阶段
德国R.Buchheim(1820-1879) 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 写出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 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三.现代药理学阶段
10
精选可编辑ppt
药理学与新药研发
The Long Road to a New Medicine
推测药物分布范围。(3则)推V测d 药物X剂/C量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药物的量效关系是药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临床用 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量效关系曲线中,药物的效 应强度可以用纵坐标表示,药 物的剂量可以用横坐标表示。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如何与 机体相互作用并发挥药理作用的 过程,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
药物的作用机制涉及药物与机体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受体的相互作 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细胞功能变
01
02
03
04
半衰期
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 间。
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 按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应占有
的体液总容积。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 量占给药量的比例。
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后被 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占总给药
量的百分比。
0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 之间的不良反应和相互干扰,提高用 药安全性。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的人 群,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制定 相应的用药方案。
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
建立和完善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规 范评价流程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药物风险管理
药物评价与重要作用。通过对药物的 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 评价,可以为药品监管部门提 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促进医药科学发展
药理学的发展对于促进医药科 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 断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效果,可以推动医药科学的进 步,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 出贡献。
物作用。
性别
不同性别的人体生理特征存在 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 同。

中药药理课件.ppt

中药药理课件.ppt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中药药理学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 低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 毒范围广泛
中药药理学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2. 毒性反应 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絮 乱病理损害 比较严重、不可逆 3. 变态反应 指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多次接触某种中药后产生的 特殊反应 如常见的皮疹、药热、哮喘等 4. 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作用及生殖毒性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滤过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第三节 房室模型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H +] [B ] [B H +]
lo g K a= lo g [H +] + lo g
[B ] [B H +]
_ lo g K a = _ lo g [H +] _ lo g [B ] [B H +]
即 : p K a = p H + lo g [B H +] [B ]
色甘酸钠 :强酸性药,pKa为2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10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 药品。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 途径、增加新适应证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究过程: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上市后药物监测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11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1
主编:杨宝峰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2
第一讲 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3
第一章 绪言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 1995V26N10 546-549
资 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9100139)
摘 要: 采用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四谱(UV、IR、 MS和NMR)法、2维和3维HPLC法, 发现经不同途 径给药后,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动力学特征与 “证”、临床疗效、中药配伍、制剂与给药时 间有明显关系。从定量构效关系、药动学一药 效学结合模型、代谢产物动力学、生物活性物 质、中医辩证施治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
抑制癌基因表达:丹参酮可明显降低人宫 颈癌细胞株ME180中的癌基因C-myc、Ha-ras 的表达。
干扰癌细胞核酸代谢:黄连、黄柏中的小 檗碱可插入癌细胞DNA双螺旋结构,使其不能 正常地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
中药抗肿瘤
抑制癌细胞的代谢 大青叶中靛玉红可诱 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脂质分解,使胆 固醇/磷脂比值增大,降低膜脂质流动性使膜 蛋白恢复正常;促进膜酶活性、载体的运转以 及各种受体的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
西南大学药学本科课程
中药药理学
西南大学 药学院、中医药学院 徐晓玉 教授 博导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二、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1、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 (1)验证中药疗效 如:清热药—降低发热动物体温。
补益药—增强机体免疫力。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浓、粘、凝、滞;
纠正心、脑血管病理状态; 改善微循环障碍。
(2)探讨其作用机理与环节
中药抗肿瘤
干扰致癌物代谢:人参抑制多环芳香烃进 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从而减低或消除其致癌 作用;
研究对象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产生作用 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
——中药药效学、毒理学 机体对中药的处理。即机体对中药的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
——中药药代动力学
中医药理论指导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现代药理学的特点是不 脱离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指导。
第一,重视中药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重视动 物在体试验的结果以及体外模拟体内试验的结果等;
低过早、过量的T细胞凋亡,从而延缓免疫衰老。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影响癌细胞膜信号转导 靛玉红分子可作 用于慢性粒细胞病人癌细胞表面具有受体功能 的糖蛋白或糖脂,减少膜负电荷,从而改变膜 对氨基酸、糖、核苷、无机盐的通透性,使癌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
中药抗肿瘤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地黄多糖可提高免疫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NK细胞活力,相对 提高荷瘤小鼠IL-2分泌能力,及CTL细胞活力, 从而发挥免疫抑瘤效应。
第二,不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研究和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
第三,将现代药理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联系 起来论述中药的作用机理。
例如:人参 传统中医药理论内容 性: 平 味: 甘、微苦 归经: 心、脾、肺 功能: 大补元气、挽救虚脱、 补脾气、益肺气、 生津、安神、益智
人参 现代研究结果 主要成分:人参皂苷、挥发油、有机酸、多糖、
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 川芎嗪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肺癌、 肝癌细胞的表达,抑制VEGF受体与其配体的 结合,从而肿瘤血管的新生,起到阻止肿瘤细 胞的生长与转移的作用。
(3)分析中药药效物质
单味药成分分析 青蒿抗虐疾——青蒿素及衍生物蒿甲醚 五味子保肝——五味子素、联苯双酯 延胡索止痛——延胡索乙素(生物碱) 麻黄平喘——麻黄碱
怕冷、水肿、虚喘。 温肾壮阳中药 淫羊藿、制首乌、鹿茸、
枸杞子、菟丝子、紫河车 温肾壮阳方剂 右归丸、首乌延寿丹等 温肾壮阳中药方剂能改变上述肾阳虚症状。
温肾壮阳方药机理: 对肾阳虚患者和老年人具有以下作用
(1)改善下丘脑—垂体—各靶腺轴功能 (2)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
(对NET网络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 调节,调控中心在下丘脑。作用于下丘脑的分 子水平——CRFmRNA的表达) (3)可能选择性地下调“死亡因子”FASL,降
多肽…….等 药理作用:强心、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
调节血压、抗休克、促进内分泌、 增强免疫、抗凝血、促进造血、 降低血糖、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 降血脂、抗肿瘤、增强抗应激能力 增强记忆、调节中枢神经、抗衰老
人参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补元气、挽救虚脱——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抗休克 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 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 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 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 生津——降低血糖 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 益智——增强学习记忆、缩短神经反射潜伏期、延缓衰老
2、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治则、 治法、脏腑、气血等)
例1:异病同治法 活血化瘀法可以治疗肿瘤、关节炎、子 宫内膜异位证、动脉粥样硬化(瘢块)、 糖尿病(视网膜增生)、肾小球肾病……
例2:中医基础理论 肾阳虚 中医肾 主管生长发育、生殖、温养脏腑、
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 肾阳虚 发育迟缓、早衰、生理功能低下、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