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2022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2022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2022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一、繁荣一时的隋朝隋朝那可是个厉害的朝代。

咱先说说隋朝咋建立的。

杨坚那可是个厉害人物,他把北周给灭了,建立了隋朝,自己当了皇帝,就是隋文帝。

这隋文帝可不得了,他特别能干。

他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这可不容易啊!全国统一了,老百姓也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再说说大运河。

隋炀帝的时候开凿了大运河。

这大运河可不得了,那是个大工程。

为啥要开凿大运河呢?因为隋炀帝想加强对南方的控制,还想把南方的粮食啥的运到北方来。

大运河从北到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这大运河一开通,交通可就方便多了。

那隋朝为啥会兴衰呢?先说兴。

隋文帝的时候,实行了很多好政策。

他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安心种地。

他还整顿吏治,让当官的不敢乱来。

所以隋朝一开始挺繁荣的。

可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就不行了。

隋炀帝太能折腾了。

他开凿大运河,虽然大运河很重要,但这工程太大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他还三征高句丽,这仗打得太费劲了,死了好多人。

再加上他自己又很奢侈,整天吃喝玩乐。

这么一折腾,老百姓可受不了了,就起来反抗。

隋朝就这么完了。

咱再说说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这大运河可不光是方便了交通,它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南方的粮食、丝绸啥的能运到北方来,北方的特产也能运到南方去。

这一来一往,贸易就发达了。

大运河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南方和北方的文化通过大运河互相传播,丰富了咱国家的文化。

隋朝虽然繁荣一时,但最后还是灭亡了。

不过隋朝留下的大运河,可是个宝贵的遗产。

咱得好好记住隋朝的历史,从中学到点教训。

二、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咱先说说唐太宗哈,那可是个厉害人物。

他虚心纳谏,像魏征提意见,他就听得进去。

他还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好好过日子。

他重视人才,把有本事的人都招揽过来帮他治理国家。

就这么着,唐朝在他手里越来越强大,出现了贞观之治。

接着是武则天,这女皇帝可不一般。

她很有政治头脑,把国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条。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重难点(考前必背)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重难点(考前必背)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重难点(考前必背)一、第一章:商鞅变法与秦国的统一(总计2个重难点)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变法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国家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统一。

变法内容包括:- 推行郡县制:建立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政权;- 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激励士兵,增强军队战斗力;- 推行均田制:通过均分土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生产;- 实行法治: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 秦国的统一:秦国的统一是指秦始皇统治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

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包括:- 灭六国:通过连续的战争征服了其他六个诸侯国,达成了国家统一;- 实行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行政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兴修水利:修建灌溉工程和修筑长城,巩固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二、第二章: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诞生(总计3个重难点)1. 中国的成立: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了中国。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主革命运动,发生在1919年。

运动的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约中丧失了被日本侵占的山东权益。

运动的结果是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为中国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为了发展农民革命斗争,1927年开始在江西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以农村为基础的武装斗争事业的开始。

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力量。

三、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总计2个重难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实施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加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各地的文明与交流1. 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书写系统的朝代。

商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商代最著名的考古遗址有殷墟。

2. 印度的佛教和锡克教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宗教之一的地方,佛教和锡克教都是印度起源的宗教。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一门宗教,强调追求解脱和修行。

锡克教则强调信仰一个无形的神,以印度的巴塔克·辛格为首的锡克教徒拥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3.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腊文明注重个体的完善和自由。

而罗马文明则注重法治和工程技术。

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章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1.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秦朝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系统,推行的法家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2. 汉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汉朝自刘邦建立开始,疆域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中国的“天朝大一统”的格局。

汉朝实行的制度有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和汉武帝后期推行的科举制。

3. 全球范围的汉朝交流汉朝时期,中国和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是史上最广泛的。

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出口到亚洲、非洲和欧洲,也有许多外国使节来到中国。

著名的丝绸之路即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贸易网路。

第三章两河流域的文明1. 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疆域横跨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等地。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有城市、农业、文字等方面的标志。

2.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位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政治制度稳定且中央集权。

埃及的法老制度和金字塔建筑是其文化的独特之处。

3. 两河流域与埃及的交流和影响由于两河流域和埃及地理位置的接近,两者之间有很多交流和互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最新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最新最全)

知识点总结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南北重归统一的时间:589年2、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3、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2、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治国措施: 1、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2、崇尚节俭;3、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

3、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的统治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耕种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2、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1、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2、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1、对外友好往来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2、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遣唐使鉴真东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3、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秦朝的建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天下的封建国家。

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经过
秦始皇的努力,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秦朝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秦朝得以迅速崛起。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
郡县制和推行统一法律制度。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雄才大略和权谋治国,使秦朝在政治
和军事上呈现出强大的力量。

三、秦朝的经济建设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和修建了连延数千里
的大运河。

这些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工程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秦朝的经
济发展。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他统一了文字和度
量衡之后,使得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五、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去世后,由于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手段过于苛刻,引起了社会的大规模反抗。

最终,秦朝在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下,灭亡于战国时期。

以上就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从古人类到农耕时代本章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社会的出现等。

1. 人类的起源:介绍人类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社会和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介绍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使用火等。

3. 农业的起源:介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农业社会的出现:介绍农业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包括农业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流行病本章主要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流行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内容包括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抗击疫病的努力,以及疫病对社会的影响。

1. 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包括鼠疫、麻疹、天花等。

2. 抗击疫病的努力:介绍古代东方地区人们对疫病的抗击努力,包括采取的防疫措施和医疗手段。

3. 疫病对社会的影响:介绍疫病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文明的摇篮-河流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亚洲河流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1. 两河流域文明: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城市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制陶业等。

2. 长江流域文明:介绍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鱼米之乡、良渚古城等。

3.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兴起等。

第四章走向帝国的古埃及本章主要介绍古埃及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内容包括法老的统治、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埃及的宗教信仰等。

1. 法老的统治:介绍古埃及法老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组织,包括统一王朝的出现、官僚制度的建立等。

2. 建造金字塔的工程:介绍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包括金字塔的结构和建造过程。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 隋朝的统一: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时间:605 年开始。

-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 科举制的创立:- 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 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治国思想:虚心纳谏,重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 政治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 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 3 课盛唐气象。

1. 经济的繁荣:-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知识点的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知识点的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涵盖了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对该册教材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即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二、大运河的开凿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2.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附近),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千米。

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3.意义:大运河的开凿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工程,它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618年,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他就是唐高祖。

四、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统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年号贞观。

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贞观新政”。

2.贞观新政的内容:o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o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如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o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o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采取武力、安抚或册封等方式管理边疆地区。

1.贞观之治的意义: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五、武则天的统治与开元盛世1.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同时,她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此外,她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重要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
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文化发展
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中 国古代文学艺 术形式丰富多

四大发明:造纸 术、印刷术、火 药、指南针,对 世界文明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
儒家思想:强 调仁义礼智信, 对中国古代社 会和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
琴棋书画:中国 古代文化艺术的 代表,体现了高 雅的审美情趣和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英国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 发动的推翻詹姆 斯二世的统治, 防止天主教复辟 的非暴力政变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年, 美国13个殖民地 摆脱英国独立的 过程
法国大革命: 1789-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推 翻封建专制统治 的革命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废 除农奴制,为资 本主义发展开辟 道路
改革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
起始时间:1978年
开放措施:设立经济特区,开 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资和技术
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的历史性飞跃 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影响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XX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建设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开始,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政策

初一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打印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打印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打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古代聪明才智辈出,人们的智慧贡献了许多发明和创造。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发明是纸和火药。

1. 纸的发明:纸的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期,由后来的东汉时期发扬光大。

纸是用经过精心处理的植物纤维制成的,比如董、黄、苇等。

纸张极大地改变了写作和文化传播方式,有助于扩大知识的传播,并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2. 火药的发明:火药是一种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制成的爆炸性物质。

火药最初被古代中国人用来祭祀和医疗,后来被用于火箭、炮弹和炮火等军事领域。

火药的发明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家1. 孔子: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孔子学派提倡节俭、孝顺、忠诚、正义和尊重传统。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2. 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顺其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该和谐地生活在自然界中。

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并在道家学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科技发展1.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位于现在的中东地区,公元7世纪的穆斯林帝国的首都是巴格达。

该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基础,迅速扩张并建立了庞大的国土。

阿拉伯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和富裕的帝国之一。

2. 科技发展:阿拉伯帝国在科学和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们翻译了许多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促进了这些知识在欧洲的传播。

阿拉伯人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化学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1.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以四大发明而闻名于世。

它们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和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景泰蓝: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以其精美的蓝色装饰而闻名。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人文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人文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人文复习提纲第一章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大河流域
1.1 人类文明的起源
1.1.1 文明的定义
1.1.2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1.2 大河流域的文明
1.2.1 黄河文明
1.2.2 长江文明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
2.1 一统天下
2.1.1 奴隶社会
2.1.2 封建社会
2.2 建设中的古代中国
2.2.1 秦朝的统一和发展
2.2.2 公元后的政治变化
第三章世界古代文明3.1 埃及文明
3.1.1 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3.1.2 埃及文明的贡献
3.2 古希腊文明
3.2.1 古希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3.2.2 古希腊文明的贡献
第四章世界上的伟大发明4.1 火药的发明与文化传播4.1.1 火药的发明
4.1.2 火药的传播与使用
4.2 印刷术的发明与文化传播4.2.1 印刷术的发明
4.2.2 移动字版印刷的发明
第五章世界上的宗教文化
5.1 文化
5.1.1 的创始和基本思想
5.1.2 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
5.2 教文化
5.2.1 教的创始和发展
5.2.2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主要内容有渡江战役、解放全国大部分地区、平津战役、琴岛
战役等。

3. 历史巨变:指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包括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和国共内战。

4. 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与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新
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思想文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等。

5. 构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包括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外政策、中苏关系、中美
关系和经济建设等内容。

6. 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指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
阶段,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农业合作化等。

7. 文化大革命: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倡导的广泛群众性革命
运动,主要内容有群众运动、造反派运动、红卫兵运动等。

8. 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指建设新中国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包括国民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农业、工业、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的进步。

9. 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动: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和国际格局的变动,主要包括中苏关系的决裂、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等。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践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改革、城镇经济改革、科技进步、市场经济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

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

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

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

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3.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5.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6.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8.残暴的统治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9.材料一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很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10.材料二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文才秀美”等10科举荐人才。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1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弊端?依据是门第出身。

这种制度造成门第出身较高的人,即使不学无术也可以当官,面普通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很难步入仕途。

12.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与材料一中制度的相比哪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科举制。

材料二中的科举制更好。

因为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较低的读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作官,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一、秦朝统一中国1. 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2. 秦始皇:秦始皇的改革、统治措施,修筑长城和修书同文、度量衡的推行。

3. 儒法斗争:李斯和商鞅的政治主张。

4. 秦朝的灭亡:秦朝丧权辱国、士人反秦,起义军之乱。

二、西汉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 秦朝灭亡后的混乱局势,刘邦成为汉朝建立者。

2. 刘邦的帝制制度、田赋制度、推行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

3. 郡县制度的推行、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官府系统。

4. 西汉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5. 文化艺术的进步:汉字的发展和著名医药学家华佗、科学家张衡等。

三、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1. 新朝的兴起:汉哀帝时期、王莽的改革,红眉起义。

2. 光武中兴:刘秀的建议与过江后的恢复。

3. 后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郡国制和九品中正制。

4. 经济情况:冶铁业、水利工程、农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5. 社会状况:豪强割据、大官僚、世族的风行、士人乡绅。

四、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刘备的起义与建立蜀国,孙权的东吴,曹操的起义与建立魏国。

2. 蜀、吴、魏三国政治制度的建立:魏国的郡县制、三公制、孙权继承制度、刘备的丞相制度。

3. 经济发展:青黄不接的状况、农业的发展、丝绸的传播。

4. 文化艺术的发展:诗人曹操、杜牧,书法家诸葛亮等。

五、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南朝刘宋的建立和北魏的分裂。

2. 南朝文化的繁荣:大量文人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发展。

3. 北魏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官僚制度,并且出现僧官的现象。

4. 北魏的经济发展:屯田制、农业的提高、商业的发展。

六、隋代和唐代1. 隋朝的统一和隋文帝的改革:修筑大运河、推行均田制、修官印骑兵、推行科举制。

2. 隋朝的灭亡和唐高祖李渊的起义与建立。

3. 文化的进步:科学家王羲之、文学家贾思勰和杜牧等。

4. 政府机构的建立: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人类的进化与迁移
- 人类起源与进化
- 大禹治水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聚居地
- 古代人类的迁移与交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国家和社会
- 社会的演变与国家的形成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职业统治者
-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 古代造纸术和丝绸之路
- 古代铁器、蔬菜以及封建文化的演变
- 古代科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近邻
- 中华文化的东传与文化接触
-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唐宋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变化
- 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
- 心理学与教育学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运用
第六单元:世界上的科技与文化
- 文化与科技的多元化
- 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 世界上重要科技的起源与影响
第七单元: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
- 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与政治格局演变
- 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历史变迁
- 不同地区历史发展的联系与特点
第八单元: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工业化与科技革命
- 世界历史的演进与全球化趋势
第九单元: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
-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
-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第十单元: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影响
- 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挑战。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隋唐时期。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

589年隋朝统一中国。

隋朝与历的秦朝相似。

2、隋文帝统治出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3、隋朝大运河开通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在位皇帝:隋炀帝。

概况: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而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历史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政要”1、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贞观之治的原因(内容)是:⑴、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⑵、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⑶、戒奢从简⑷、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⑸、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⑹、大兴学校、发展科举3武则天:历史地位: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政绩: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⑵、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⑶、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之治的内容(原因)⑴、选贤任能⑵、重视地方吏治⑶、注意节俭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为有名。

4、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⑴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⑵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创立⑴隋文帝分科举人⑵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3、科举制的完善⑴朝代:唐朝⑵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⑶过程: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②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4科举制的影响⑴、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重难点(考前必背)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重难点(考前必背)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重难点(考前必背)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传说中的开国君主是禹。

夏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考据的王朝,开国君主是汤。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商朝繁荣发展,商业贸易发达。

-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的,东周是周幽王到周平王时期。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有诸侯分封制度。

二、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人创立的封建帝国,统一了六国。

秦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改革。

- 秦始皇: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集权。

秦始皇的最著名的成就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和建立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

三、汉朝的兴衰和东汉末年的动乱- 汉朝: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西汉是由刘邦建立的,东汉是由刘秀建立的。

汉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官员选拔以科举制为主。

- 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指东汉朝廷的衰落时期,政治腐败和军阀混战造成了社会动荡。

黄巾起义和十常侍之乱是东汉末年的重要事件。

四、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魏国:魏国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势力,以曹操为首,后由曹丕建立了魏国。

魏国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曹操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 蜀国:蜀国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势力,以刘备为主,刘备建立了蜀国。

蜀国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刘备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 吴国:吴国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势力,以孙权为主,孙权建立了吴国。

吴国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通过多次扩张战争,建立了较为庞大的领土。

五、西晋和南北朝的建立- 西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司马炎建立。

西晋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西晋进行了一些内政和军事上的改革。

- 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南北朝的建立是由于西晋灭亡后,中国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四、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开元盛世”:1、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期,2、具体表现:①农业:修建水利工程治理蝗虫灾害、农耕技术大发展:创造出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水稻广泛种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大量蔬菜从西域传入。

②手工艺:丝织技术高潮、四肢花色品种增多、陶瓷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与唐三彩最为有名)③商业:大都市林立: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市;长安城内的“坊”是居住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3、评价: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4.唐朝全盛局面出现的历史启示:历史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1、概述: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结束1、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八股取仕”,束缚人的思想,科举制走向了反面。

2、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四、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得国家获得大量人才,有利于国家管理和发展。

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5课“和同为一家”1.对新疆的管理: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唐朝与各民族政权的关系:吐蕃(西藏)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吐蕃(西藏)的尺带珠丹(上书“和同为一家”)与唐朝金城公主通婚。

3.唐朝与各族交往的情况以便记忆4.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呈现如下特点:⑴战争征服后设置机构。

唐初,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后来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理西域。

⑵册封首领。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还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难找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⑶联姻“和亲”。

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结婚后,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很多遣唐使(十多批)、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具体表现在p29最后一段)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如:日本的唐招提寺)。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大量的新罗人到唐朝学习、经商。

(P31第一段)三、唐与天竺(印度)的关系──玄奘西游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2、玄奘事迹:①贞观初年。

从长安出发到印度求学取经②贞观后期,在长安翻译佛经③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历史与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科学技术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2、印刷: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诗人:①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二、书法:“颜筋柳骨”1、颜真卿:创雄浑敦厚的“颜体”,是王羲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2、柳公权:创方折峻丽、骨力劲键的“柳体”。

四、绘画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2、(唐朝)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五、艺术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1、时间:大部分隋唐开凿2、保存有大量的彩色壁画、塑像、佛经、文书。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二、辽、宋、夏的和战1、宋与辽──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宋朝给辽岁币。

2、宋与夏——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朝给西夏岁币。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取得辉煌战果?答: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根本原因;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其他抗金部队斗争的支援和配合。

3、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向南迁移;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p61)三、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瓦子出现的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

◆瓦子里面的活动内容:①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