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ppt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经络ppt精选全文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阴经
阳经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7、奇经八脉的组成、特点、生理功
能是什么? 8、正经与奇经的区别? 9、腧穴的定位依据是什么? 10、腧穴是如何分类的? 11、腧穴的主治规律?
“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3、协调阴阳,调节机能平衡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
不足,阴阳平复。”
•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药物归经 白芷 柴胡 羌活
•
部.
•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
•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经络ppt课件优选全文

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
10 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
足少阳胆经在躯干分布
足厥阴肝经在躯干分布
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11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 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 腹中线旁开2寸;
18
19
20
十二正经(手三阳)之——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商阳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经缺盆、大椎,止于鼻旁迎香穴
2、运行时间:
卯时(5_7点)
3、主要生理功能:
吸收津液 排泄糟粕
21
22
23
大肠干净的四个标准
1、黄 润 2、成 形 3、顺 畅 4、无恶臭
24
十二正经(手三阴)之——手少阴心经
足少阳胆经 23:00-1:00 子鼠 助消化、主决断
足厥阴肝经 1:00-3:00 丑牛 主疏泄、藏血、主谋略
17
十二正经(手三阴)之——手太阴肺经
1、循行
起于胸部中府穴,从胸走手 行于上肢
内侧前缘止于大拇指桡侧少 商穴
2、运行时间:寅时(3-5)
3、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序号 时辰
1
卯时( 5点至7点 )
2
辰时( 7点至9点 )
3
巳时(9点至11点 )
4
午时(11点至13点)
5
未时(13点至15点)
6
申时(15点至17点)
7
酉时(17点至19点)
8
戌时(19点至21点)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经络讲座ppt课件

经络是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十五络、孙络以及其 联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所组成。
4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经
别络
络
络脉 浮络
系
孙络
统 外连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连属部分
内属 五脏六腑
5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联系 联系脏腑与肢节、脏腑与官窍、 脏腑之间、经脉之间。
传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 和通导作用。 濡养:气血通过经络循环传注而通达全 身,发挥其作用。 调节: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 相对平衡。
6
四、 十二经脉简介
(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
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
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 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7
(二)具体名称
上肢——手
内侧—— 手三阴经
外侧—— 手三阳经
至阴
位置:在足小趾末 节外侧,距趾甲根 角0.1寸。 主治:头痛,鼻塞, 鼻衄,目痛,胎位 不正,难产,胞衣 不下。现多用于神 经性头痛,偏瘫等。 刺灸法:浅刺0.1寸。 可灸。
34
8.足少阴肾经
【主治病症】以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为主。 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大 便秘结、泄泻等,以及咽喉、胸、肺疾患 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37
9.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病症】治疗心、胃、胸部和神志疾 患为主。如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 痛、癫狂、昏迷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 变。
38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 络,向下穿过膈肌, 依次络于上、中、下 三焦。
4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经
别络
络
络脉 浮络
系
孙络
统 外连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连属部分
内属 五脏六腑
5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联系 联系脏腑与肢节、脏腑与官窍、 脏腑之间、经脉之间。
传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 和通导作用。 濡养:气血通过经络循环传注而通达全 身,发挥其作用。 调节: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 相对平衡。
6
四、 十二经脉简介
(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
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
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 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7
(二)具体名称
上肢——手
内侧—— 手三阴经
外侧—— 手三阳经
至阴
位置:在足小趾末 节外侧,距趾甲根 角0.1寸。 主治:头痛,鼻塞, 鼻衄,目痛,胎位 不正,难产,胞衣 不下。现多用于神 经性头痛,偏瘫等。 刺灸法:浅刺0.1寸。 可灸。
34
8.足少阴肾经
【主治病症】以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为主。 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大 便秘结、泄泻等,以及咽喉、胸、肺疾患 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37
9.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病症】治疗心、胃、胸部和神志疾 患为主。如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 痛、癫狂、昏迷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 变。
38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 络,向下穿过膈肌, 依次络于上、中、下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课件课件

详细描述
拔罐治疗是中医经络治疗的辅助方法之一,通过拔罐负压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整 人体功能、缓解病情的目的。拔罐治疗对于肌肉疲劳、颈肩疼痛、腰腿疼痛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同时,拔罐治 疗还可以用于减肥、美容等方面。
06
经络系统的日常保健
运动保健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 调和身体和内心的效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拔罐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吸拔体表的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 、祛除湿气的效果。
按摩
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血 ,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THANKS
感谢观看
养身体。
当归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 血、活血、调理月经等多种功效, 经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延缓衰老。
黄芪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 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经 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 缓衰老。
药物保健
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系统在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针灸、推拿、拔 罐等中医治疗方法都是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 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04
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
望诊
01
02
03
04
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以 及眼神,以判断病情的虚实。
望舌
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下络脉 的变化,判断气血运行情况及
脏腑功能。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运动,通过特定的动作来刺激身 体的各个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拔罐治疗是中医经络治疗的辅助方法之一,通过拔罐负压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整 人体功能、缓解病情的目的。拔罐治疗对于肌肉疲劳、颈肩疼痛、腰腿疼痛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同时,拔罐治 疗还可以用于减肥、美容等方面。
06
经络系统的日常保健
运动保健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 调和身体和内心的效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拔罐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吸拔体表的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 、祛除湿气的效果。
按摩
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血 ,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THANKS
感谢观看
养身体。
当归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 血、活血、调理月经等多种功效, 经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延缓衰老。
黄芪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 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经 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 缓衰老。
药物保健
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系统在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针灸、推拿、拔 罐等中医治疗方法都是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 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04
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
望诊
01
02
03
04
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以 及眼神,以判断病情的虚实。
望舌
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下络脉 的变化,判断气血运行情况及
脏腑功能。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运动,通过特定的动作来刺激身 体的各个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 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络系统组成
❖ 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组成。 ❖ 《黄帝内经》:“经络者,决死生,处百
病”。
❖ 经脉系统为经络系统主要部分,在内连接脏 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思则气结。
五脏、五行、五常
★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医经络理论
支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健康史;在治疗慢性 病方面,西方国家也为之震惊、赞叹称绝!
★相信自身经络系统:人体自身的御医
健康、长寿的保障 大量实践验证:经络治百病。打破了现代医学所 谓的“绝症”、“终身服药”的断言;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
手厥阴心包经
❖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 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 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 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 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 (劳宫穴),沿中指桡侧, 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 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
组成
足三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是经络系统的核心,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正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经
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
脉
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
特点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
阴与阳和,气与神和,谓之太和
肝与胆相表里,肝藏血、主疏泄,生筋、 主魂,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酸入肝,色为青, 春养肝。怒则气上。
恐 色液发开髓育肾肾
惊 为为,窍,、藏与
则 黑唾在于主生精膀
气 ,,志耳水殖,胱
下 冬咸为,、,主相
肾。
养入恐其主主生表 肾肾,华纳骨长里
。,在在气生发,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则阳病,阳盛
则阴病”。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素问.》“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 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平衡人健康,阴阳失衡人患病, 阴阳离决人死亡。”
连
十二经筋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属
功能: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部
外连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
分
十二皮部
所在。
分布: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脉。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
用。
概念:是络脉中较大者,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
别络
五别络”。
络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的作用。
概念: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脉
浮络
功能: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孙络
概念:是最细小的络脉。 功能:具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内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相属,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络。
,
水
木 火
心 与小肠相表里,心
生血、心藏脉,主神 明,开窍于舌,其华 在面,在志为喜,汗 为心之液,苦入心, 色为红,夏养心。喜
则气缓。
肺 与大肠相表里,主气,
司宣发肃降,主魄,通调 水道,肺生皮毛、开窍于 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辛辣入肺,色为白,秋养
肺。忧悲气消。
金
土
脾 与胃相表里,主统血、
主运化、主肌肉、主思,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 液为涎,在志为思,甜入 脾,色为黄,长夏养脾。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一)命名原则
❖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 为足经。
❖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 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 阳。
❖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手太阴肺经
❖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 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 肺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 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 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 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 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 于手阳明大肠经。
概念:是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经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
奇经八脉
功能: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系
特点:不属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统
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十二经别
概念: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 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基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多深而不见,以纵行为主。
概 经与络的区别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行于较浅表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念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
❖ 经络的基本概念 ❖ 经络学说的概念 ❖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 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础理论
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 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 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 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 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 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