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
一、研究目标
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历史学科的分支学科和研究对象;
3. 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二、研究内容
1. 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
- 什么是历史学科?
- 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
-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
2. 历史学科的分支学科和研究对象
- 古代史
- 近代史
- 现代史
- 世界史
- 中国史
3. 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 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 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 历史的启示和警示
三、研究方法
1. 阅读历史相关书籍和资料,增加对历史的了解;
2. 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3. 主动参与讨论和互动,拓宽视野,增强思辨能力。

四、研究评价
1. 课堂参与度(40%)
2. 作业完成情况(30%)
3. 考试成绩(30%)
五、研究资源
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书:《古代史入门》、《近代史导读》
3. 网络资源:历史相关网站、电子图书馆等
六、研究提醒
1. 勤记笔记,及时复;
2. 定期做题,加强知识掌握;
3. 若有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对历史学科有更全面的了解,并能从历史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节导言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认识历史、理解人类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主要包括《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两个部分,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历史,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第二节教材分析本学期历史教材由《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两个部分组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发展中的中国》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40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繁荣的唐宋文化及其社会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起等内容。

此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和脉络,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及战争、变革、和平等历史事件。

《世界上的古代文明》部分主要介绍古埃及、巴比伦、希腊、古印度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这些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明,可以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增强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第三节教学目标本学期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

2.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3.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培养历史思维和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四节教学内容和学习重点《发展中的中国》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第二章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40年的封建社会第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章繁荣的唐宋文化及其社会制度第五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起《世界上的古代文明》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二章巴比伦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三章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四章古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第五章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本学期历史教学的学习重点为:1.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认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自主学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光:;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

(二)北京人1、距今时光:;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长进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盛的遗址:;世界上发觉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光:;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长进之处:体质特征;创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索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创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自然石块有何区分?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长进?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光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光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创造陶器,容易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创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光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光是_ _ ;地点__ __;浮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浮现了_ ____和,缘由是:_____ __的进展。

[合作探索】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筑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研究、分析这两种房屋建造有什么不同?第三课远古的传奇[自主学习]。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第一单元拓荒新天地第一课拓荒新天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课早期文明与帝国的兴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帝国的兴衰史,包括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希腊帝国和埃及文明等内容。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等内容。

第四课万邦来朝与丝绸之路本课主要介绍了汉代的万邦来朝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礼乐中华第一课古代礼仪之邦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二课在家之道与国家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家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包括《论语》的思想、尚书的历史内容等。

第三课对外交往与文学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包括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的介绍。

第四课钟鼓楼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钟鼓楼,包括其历史渊源、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

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第一课家族与王室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家族和王室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民间百态与大众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百态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传统民俗等内容。

第三课太极和气功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和气功,包括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功效和实践等。

第四课中华传统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以上是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的内容总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导学案:秦统一中国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上册教材: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目标】1.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原因;2.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3.了解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习重点】1.明确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3.理解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习难点】1.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大家族割据、内外难统一,是否会对中国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1.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同学们自主完成教材第9课的课后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1.同学们将小组成员的认识互相交流,讨论每个小组摘录的课文关键词和准备的思维导图,汇报和比较各组的认识。

2.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梳理知识1.让学生回答并总结: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捕捉和总结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方便下节课分享。

五、拓展延伸1.老师展示一幅图画:“兵马俑”,并向学生讲解兵马俑的发现和意义。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思考:秦朝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第10课“汉朝的创立”。

【板书设计】秦统一中国一、秦统一中国的背景和原因1.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大家族割据带来的难题二、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1.集权制度:君主专制、郡县制、官僚制2.秦律:法家思想的体现和实践三、文化成就和历史影响1.兵马俑的发现和意义2.其他文化成就和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梳理知识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起秦统一中国的概念,并理解了秦朝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课时课题第1课繁盛一课型新授教者XXX备人时的隋朝班级研究目标】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研究重点】隋朝大运河。

研究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姓名课时1课时审批(签字)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XXX。

4、XXX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标: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XXX,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二、常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XXX和XXX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XXX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XXX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XXX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甚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食粮在现代为甚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XXX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一、大一统的陈胜吴广造反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陈胜吴广起义。

这个事件发生在秦朝灭亡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号召,希望推翻暴虐的秦朝统治,实现大一统。

本节课将带领大家了解陈胜吴广的背景、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1. 陈胜吴广的背景陈胜和吴广是陈相吴季的部下,由于看不惯秦朝的暴政,便决定发动起义。

陈胜出自阳周陈氏,吴广则是酒泉吴氏。

两人联手,号召广大农民起义,希望推翻秦朝统治。

2. 起义的过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广武山起兵,率领农民攻占郑、许两城,号召更多人加入起义军。

随后他们攻克了许多城池,声势浩大,但最终被秦始皇派遣的将军击败,陈胜吴广也在战斗中牺牲。

3. 起义的影响陈胜吴广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的起义行动掀开了反秦的序幕,使更多人看清秦朝的暴政,激发了人民的抗争意识。

后来的刘邦、项羽等人也借鉴了陈胜吴广的经验,最终成功推翻了秦朝统治。

二、冒险家与海上贸易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古代冒险家的故事,以及海上贸易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本节课将带领大家了解古代冒险家的勇敢探险精神和海上贸易的兴盛情况。

1. 古代冒险家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冒险家勇敢地踏上了探险之路,他们航行四海,开拓未知领域,有的发现了新大陆,有的带回了珍贵的商品,他们的探险精神和勇气令人敬佩。

2. 海上贸易的影响海上贸易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海上贸易,中国和世界各地可以进行商品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海上贸易不仅带来了外来文化和商品,也拓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视野。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对古代历史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勤奋思考,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让我们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感受古人留下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课时安排
1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地位和作用
2.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2.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温故知新
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D.中央集权制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隋炀帝时
C.武则天时
D.唐玄宗时
4.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B)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
自我评价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大大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员多从世家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 江都 )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巩固练习
1.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A)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2.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追溯历史渊源,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A)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班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造纸术,认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及他们各自在医学上的成就。

3.识记《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主要史实。

学习过程一、导入: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67-72页。

1.我国古代哪个朝代,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的重大贡献是什么?他的发明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2.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贡献分别是什么?人们是怎么称呼他们的?3.西汉时期哪一杰出的史学家著成了《史记》一书,成就了“史家之绝唱”?这一部史书叙述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是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4.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产生于何时?由谁创立?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是何时通过何路径传入我国的?佛教的传人有何影响?三、合作探究1.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同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具有哪些优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有什么样的影响?2.阅读司马迁故事:司马迁,西汉时期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的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就很爱阅读和思考。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大以后,他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他继任父亲的太史令职务,又阅读了大量皇家藏书,为他写作史书打下就在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历史编纂工作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

当时,将军李陵触怒了汉武帝而获罪。

司马迁觉得对李陵的定罪不合适,为李陵辩护了几句,谁知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不仅不接受,反而认为司马迁是李陵同党,将他处以宫刑。

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突遭这样残酷的惩处,无异于被宣判了死刑。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宣判自己的死刑。

身体遭受了摧残,意志却更加坚定!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自已的人生理想——写出一本流传后世的史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 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 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措施。

2.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 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 西汉的建立 , “文景之治”。

2、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学习】1.西汉的建立: _______年, ________建立汉朝, 定都________,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赋税, 相应地减免_______及_______。

汉高祖死后, 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_政策, 注重________生产,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________和_______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_______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__。

文帝和景帝时期, 重视“__________”, 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提倡__________, 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 政治清平,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国家府库充盈。

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合作探究】1.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2.想一想, 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3.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 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当堂达标】1.西汉的都城是()A. 咸阳B. 镐京C. 长安D. 洛邑2.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A.稳定社会巩固政权B.安定天下发展生产C.人心思安以民为本D.借鉴前朝收揽人心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 再强国”的道理后, 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 力倡节俭B. 大兴文治C. 休养生息D. 平抑物价4.西汉初年, 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A.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C.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来源:ZXXK]6.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A. 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 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7.“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奖励耕作的农民, 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 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社会比较稳定⑤“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8.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 请回答。

(2024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导学案)

(2024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导学案)

2024-2025学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新课导入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这件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

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一、王室衰微(一)东周时期1.周王东迁:公元前_______年,_______将国都从镐京东迁_______,从此进入_______时期。

2.东周前期被称为_______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______________”。

(二)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_______、_______,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业不再世袭。

西周时期的_______逐步走向瓦解。

(三)王室衰微表现1.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在_______一带。

周王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2.诸侯国日益强大,______________,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四)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纵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二、诸侯争霸(一)背景1.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追逐______________,经常从事结盟和______________等活动。

2.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______________”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二)过程齐桓公、秦穆公、_______、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

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_______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单元一:古代中国的疆域与社会第一课:中国的疆域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疆域变化以及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研究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和变化;- 掌握中国古代疆域变化的原因;- 理解疆域的扩大和收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研究内容:1. 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 夏朝、商朝、西周等时期的疆域;- 诸子百家时期的疆域;- 秦、汉、唐、宋等朝代的疆域。

2. 中国古代疆域变化的原因- 内部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外部原因:战争、外族入侵等因素。

3. 疆域的扩大和收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疆域扩大:统一多民族、文化交流等;- 疆域收缩:文化传承、文化保守等。

研究任务:1. 阅读课本第一课的内容,了解并总结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和变化;2. 通过课后题的练,巩固对疆域变化原因的理解;3. 基于所学,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疆域变化对中国历史影响的小论文。

提示: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朝代或时期,分析其疆域的扩大和收缩对中国历史的具体影响。

附加资源:- 课本第一课内容;- 参考书籍:《中国古代的疆域和交通》。

第二课:中国的社会结构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包括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群以及其地位和作用。

研究目标:- 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了解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群及其地位和作用;- 掌握社会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研究内容:1.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贵族阶层:君王、贵族等;- 平民阶层:农民、工匠等;- 奴隶和奴隶主。

2. 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群及其地位和作用- 君王:统治者、权力来源;- 贵族:社会地位高、享有特权;- 农民:主要生产力、社会基础。

3. 社会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经济:劳动分工、资源分配;- 政治:统治权力、政策制定;- 社会交往:地位差异、社会秩序。

研究任务:1. 阅读课本第二课的内容,了解并总结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2. 制作一个海报或PPT,介绍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群及其地位和作用;3. 根据所学,编写一段短文,描述社会结构对农民的影响。

2.7百家争鸣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7)

2.7百家争鸣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7)

第7课百家争鸣【学习课题】第二单元第7课【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知道一定时期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面貌的反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并对比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

3.家国情怀: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不仅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而且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中众多思想家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担当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

【学习重点】老子的思想孔子的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学习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春秋战国时期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2.百家争鸣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一思想繁荣局面史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合作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之间有何联系?三、核心素养巩固1.(2023·江苏徐州·16)“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从思想内容来看,此话出自()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2.(2023·福建·2)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

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

这体现了孔子注重()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3.(2023·广东茂名·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

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四、核心素养提升(一)基础过关1.(2023·广东韶关·10)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中提到:“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1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1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1—1)班级姓名课题: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时间:2016、9、1 制作:陆希奎审稿: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区和生活情况。

2.会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找到他们和现代人的区别。

3.会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进步。

重点难点1.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2.难点: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一、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划、边记忆)1.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县(2) 生活年代:约万年前(3)历史地位:我国境内已知的的人类,他们能够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他们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北京人(1)发现地点:在北京西南的。

(2)生活年代:大约生活在万年—万年前(3)体质特征:北京人已具备了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类的特点。

(4)生产劳动:北京人制作的石器被称为“”。

北京人住在山洞里。

过生活。

会使用,能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

3. 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2)生活年代:约年前(3)体质特征:已经具有的特征。

(4)生产劳动:已经掌握了和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经有了观念。

二、合作学习:2、归纳: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居民有和;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远古居民则是。

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是。

发现远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三、达标测试1.从总的体质特征看,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

A.猿类 B.古猿 C.猿人 D.现代人2.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

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的化石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这里生活过D.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国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境内3、按生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们已发现的早期原始人类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4、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上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能力与方法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的建国时间等知识,通过读识《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预习导学】1.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在军阀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_______年,袁绍和曹操在_______对垒,曹操以少胜多,获得胜利,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基本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曹操以东汉王朝丞相的身份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占领南方,统一全国,_____、______组成联军,在_______一带的长江两岸与曹军展开激战,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 。

4.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建都______。

221年,刘备在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____或____。

______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

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问题探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时期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例题精析】1.奠定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战役与曹操有关,A、B两项与曹操无关,是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史实。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均与曹操有关,这就要弄清楚这两次战役各自的结果与作用。

故选C项。

2.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精兵十万,骑万匹”,但曹操却能大获全胜,你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主要在于()A.采取正确计谋B.军事力量强大C.得到人民支持D.袁绍刚愎自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探究能力。

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故B 项错误;两者都是军阀,故C项错误;D项是客观原因,故选A项。

【目标检测】1.曹操在《蒿里行》一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西晋时期2.曹操是一位著名诗人,他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下列史实,你认为他的雄心壮志是()A.消灭袁绍势力B.统一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3.“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的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发出的感叹?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4.下列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B.曹操对孙刘联军根本不屑一顾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南风是败因之一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就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6.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曹操在洛阳建立了魏国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D.孙权在徐州建立了吴国7.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的“三国”指哪三国?材料二中的词句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

(2)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4)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质疑反思】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导学案【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了解孙吴时期江南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突出成就;记住吴国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记住建康(今南京)是南朝发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

2.能力和方法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方开发表现发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初步总结南方开发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预习导学】1.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______,会稽一代出产的______是著名特产。

_______有一定的发展。

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相当精致的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造船中心。

造船技术已达较高水平,________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过_____________。

2.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_________一度统一全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_________和_________先后统治南方。

3.南方人民利用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于北方的_______、__________等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5.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________兴旺和_________的繁荣。

_________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________,他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问题探究】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人才纷纷涌向南方,人称“孔雀东南飞”。

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看法。

【例题精析】1.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B. 南方气候适宜,土地肥沃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很多,但兴修都江堰不属于江南经济开发的因素,都江堰市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

故选D 项。

2.“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A.魏国B.蜀国C.吴国D.西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

故选D项。

【目标检测】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

”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2.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当时的造船中心是()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 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

那时,台湾称为()A.夷洲B.流求C.琉求D.澎瑚4.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A. 建康B. 成都C.洛阳D.广州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请回答:(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请你说出出现这样不同的原因有哪些?(3)三国吴蜀时期,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质疑反思】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预习导学】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__迁至____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