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围手术期护理与注意事项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优点
1.手术创伤小: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不需要开刀,创 伤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2.治疗效果好: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可以精确切除病 变,避免残留,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3.恢复快速: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术后恢复快速,患 者可以很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4.术后并发症少: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术后并发症少, 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5、预防并发症:在围手术期护理中,还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 加强监测和护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结语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内镜手术方法,适用于许多消化道 疾病的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在治疗消化道疾病 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 症,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配合,进行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以保证 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谢谢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患者:内镜下粘膜剥离术需要选择合适
0 1
的患者,不能进行过度治疗,也不能进行不足治疗。
2.术前准备:患者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关检查,并按照
0 2
医生的要求进行术前准备。
3.操作技巧: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
0 3
操作技巧,避免操作不当引起并发症。
4.术后管理: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术后管理,
3.术后需要进行规范的管理,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 发生、保持营养、减轻疼痛等,以促进患者恢复。
04
4.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注意饮食 和生活习惯,以保证术后效果和健康。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亲昵观察镜下图象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ESD主要治疗以下消化道病变:(1)早期癌: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ESD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不主张勉强剥离,有丰富内镜治疗经验的医生可尝试运用。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导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技术,旨在治疗黏膜下病变。
此技术通过在黏膜下层创建气腔,然后利用内镜将病变组织剥离,从而达到治疗和切除病变的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有许多优点,可以使患者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切口和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适应症、操作技术以及术后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适应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下列多种疾病的治疗:1. 年龄较轻的早期胃肠恶性肿瘤,如早期胃癌和结直肠癌。
2. 黏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和间质瘤。
3. 平滑肌肉内经黏膜下延伸的息肉。
4. 黏膜下囊肿、腺病样息肉和其他黏膜下良性病变。
对于这些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达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创伤以及保留器官完整性的目的。
二、操作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一般采用内镜下腔内注气法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并采用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
同时,需要确保内镜设备及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2. 入路建立:在病变部位注入生理盐水,然后在黏膜下层创建一个气腔。
这一步骤需要内镜手术医生的熟练操作,确保气腔的形成和可视化。
3. 黏膜下剥离:通过内镜将黏膜下的病变组织进行剥离。
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判断黏膜下黏连的范围和程度,避免误伤周围组织。
剥离过程中,可以使用止血夹等器械辅助操作。
4. 出血控制:在剥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出血。
医生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局部注射血管收缩剂、使用凝血剂等。
5. 病变切除:剥离完成后,可以将病变组织通过内镜进行切除。
根据病理性质和病变范围,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切除,如剪切、电凝或者激光切割等。
三、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术后护理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术后患者需要进入监护室或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排尿情况、伤口引流情况等,并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内镜下ESD手术
康复锻炼计划和随访安排
康复锻炼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 炼计划。初期可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拍 背等,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进行步行、慢跑等有氧运动。
随访安排
术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 况和有无并发症。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 育和指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患者体位与麻醉方式选择
患者体位
通常取左侧卧位,头部略抬高,双腿 屈曲以放松腹部肌肉。
麻醉方式
根据手术需求和患者情况,可选择局 部麻醉、全身麻醉或镇静麻醉。
病灶定位及标记方法
病灶定位
通过内镜检查,结合染色、放大等技术,准确判断病灶位置、大小和形态。
标记方法
使用电凝器、激光或特殊标记笔在病灶周围进行标记,以便手术时准确剥离。
内镜下ESD手术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手术背景与目的 • 手术设备与器械准备 • 手术操作步骤详解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手术背景与目的
ESD手术简介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 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内镜将病 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分析
出血
可能由于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术后止血不 彻底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狭窄
可能由于手术创伤、瘢痕形成或术后感染等 原因造成消化道狭窄。
穿孔
多因手术操作不当、病灶周围组织薄弱或设 备故障等原因导致。
感染
术后可能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与手术创伤 、免疫力下降和细菌侵入有关。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管理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用于治疗粘膜层内病变的微创手术,通常需要麻醉处理。
麻醉管理是ESD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ESD手术的麻醉要求。
由于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体位变换、操作刺激等,因此麻醉深度需要适中,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同时,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考虑到手术的持续时间、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通常,全身麻醉是ESD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
麻醉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如短效静脉麻醉药或吸入麻醉药。
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与内镜医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方案,以便制定合适的麻醉计划。
在麻醉前,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禁饮、清洁口腔等。
同时,患者需要保持平静,避免情绪紧张。
麻醉医师会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麻醉风险,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同时,麻醉医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手术进程,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术后,患者需要继续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直到完全清醒。
同时,患者还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治疗。
总之,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管理需要麻醉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监测和术后观察,我们能够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这也需要内镜医师、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密切合作和沟通。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技术。
以下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一般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和胸部X光片等,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患者需要空腹,通常需要至少8小时的禁食。
2. 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局部麻醉,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3. 内镜检查,医生使用内窥镜检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并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4. 黏膜注射,医生通过内窥镜向病变部位注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混合粘膜剥离液,以将黏膜隆起,便于手术操作。
5. 剥离切除,医生使用特制的刀具(如电刀、剥离刀等)沿着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变组织,直至完全切除。
6. 出血控制,在剥离切除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控制出血,以确保手术安全。
7. 缝合止血,如果有必要,医生会在切除完病变组织后进行黏膜缝合或止血处理。
8. 病理检查,切除的组织标本会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边缘情况。
9. 术后观察,患者术后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总的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项复杂的微创手术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术前术后的各项检查和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术期配合与护理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术期配合与护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出现的一项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开始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的治疗。
ESD是在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优点在于[1]:(1)创伤小,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减小复发概率。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腔镜中心开展的消化道ESD 手术27例,总结护理经验。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55.4岁,其中食管病变5例,包括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平滑肌瘤3例,食管囊肿1例;胃病变20例,包括胃粘膜下肿物(胃间质瘤、胃脂肪瘤)11例,异位胰腺2例,早癌(不典型增生)8例;直肠腺瘤2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以确定病变性质,病灶层次,无ESD手术禁忌症。
术前均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并禁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
1.2手术过程:内镜确定病变位置后,首先进行染色。
若病变位于食管,进行碘染色;位于贲门区,进行碘和美蓝双重染色;位于胃或直肠,进行美蓝或0.1%~0.4%靛胭脂染色。
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确定病变位于黏膜层。
当病变位于黏膜层时,于病变黏膜下注射含美蓝的甘油果糖溶液,再用针式切开刀点出切除边界。
用针式刀开口,用IT 刀进行切开、剥离。
术中如果出血,用IT 刀、TT刀或热活检钳进行电凝止血,若出血不止可用止血夹止血。
尽量完整剥离病变,如果剥离困难可用圈套器协助电切。
术后固定标本,直接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治疗
患者情况
一名50岁女性,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小约 3cm,位于乙状结肠。
成功案例介绍及经验总结
手术过程
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 症发生。
经验总结
对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可实现根治性切除,且并发 症发生率低。
挑战与困难分析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ESD技术概述 • ESD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分析 • ESD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ESD实践经验分享与讨论
01
ESD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 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 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 切除。
技术难度高
ESD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 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并发症风险
ESD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
适应症限制
ESD适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粘膜下肿瘤等病变,对于晚期肿瘤或 淋巴结转移患者不适用。
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技术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 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 加先进的内镜设备和手 术器械,提高ESD的手 术效率和安全性。
复发率
ESD术后复发率较低,与 传统外科手术相当。
生存率
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 ESD术后患者生存率与传 统外科手术相当。
并发症发, 且易于内镜下止血。
穿孔
ESD术后穿孔发生率略高于传统外 科手术,但多数可经内镜下修补。
感染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理
05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的术后护理
术后观察和病情评估
术后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 呼吸等,以及有无出血、穿 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病情评估:定期进行内镜检 查,评估手术效果及粘膜愈 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 常情况。
饮食和活动指导
术后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水量:适量饮水,保持口腔湿润 活动指导: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适当休息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临床护理实践和研究进展
内镜下粘膜剥离 术ESD的护理实 践:包括术前准 备、术中配合、 术后护理等
护理研究的进展: 包括护理技术的 创新、护理方法 的改进、护理效 果的评估等
护理研究的挑战: 包括护理人员的 培训、护理技术 的推广、护理效 果的评价等
护理研究的未来 趋势:包括智能 化护理、个性化 护理、远程护理 等
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护理方案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提高护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护理教育改革: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护理伦理和法律问题:面对护理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和培 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伦理素养
护理资源分配:如何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和公 平性
随访内容:病情 变化、药物反应、 生活状况等
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早期病变。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加强锻炼, 增强免疫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 和饮料。
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需遵 循医生指导,按时服药、定期回 诊复查。
07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PPT课件
客观介绍ESD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穿 孔等,让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手术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给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调整,如术后禁食、逐渐过渡到流食和 半流食等,以促进术后恢复。
生活习惯改善
建议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熬夜等,以降低 疾病复发风险。
禁忌症
对于已侵犯深肌层或浆膜层的肿瘤,以及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 ESD不适用。此外,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也是ESD的禁忌症。
手术步骤及操作规范
术前准备
患者需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 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 检查等。同时,需进行术前宣教 ,告知患者手术目的、风险及注
意事项。
饮食原则
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原则,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物。
少量多餐
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消化 吸收。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出血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 渗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
医生处理。
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 敷料,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
穿孔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 如出现腹痛、腹胀等异常情况 ,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 处理措施。
术前检查与准备事项
术前检查
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 等相关检查,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
胃肠道准备
根据手术部位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胃肠道准备,如禁食、洗胃等。
术前用药
根据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如镇静剂 、抗生素等。
心理护理及支持措施
01
02
03
心理评估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评 估是否存在焦虑、恐惧等 不良情绪。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知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知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能够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技术。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相关知识。
1. 原理
ESD技术通过内镜技术,取下消化道上皮病变组织实现治疗目的,常常用于较重度的消化道粘膜肿瘤,因为ESD可以取得更多的肿瘤组织以便分析经过体外切片后派上用场。
2. 操作步骤
ESD需要精确的手术技巧以及相关的设备,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将内窥镜插入口腔或肛门。
(2)在内窥镜的视野范围内,先夹取粘膜组织并注射生理盐水。
(3)注入生理盐水后继续注射肿瘤周围组织。
(4)使用切割线圈和电切器材进行切割和烧灼术,以分离肿瘤组织。
(5)将取下的组织送到实验室进行组织学检查。
3. 注意事项
ESD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手术技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同时也需要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
(1)患者术前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判断是否适合ESD治疗。
(2)ESD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需要在院观察1-2天。
(3)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身体状况,避免出现并发症。
ESD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比传统治疗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不过,ESD仍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操作,需要有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2023最新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 )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ppt课件
02
。
• 告知患者出院后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如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
03
累等。
05
结论
结论
• ESD手术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具有重要意 义,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 完善的护理措施是ESD手术成功的重要保 障,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2。
• 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具
ESD手术适应症
01
• 早期消化道肿瘤,如早期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 消化道癌前病变,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等;
02
• 直径小于2cm的黏膜下病变。
03
ESD手术基本步骤
• 胃镜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 • 超声内镜确定病变层次; • 注射针注射美兰和生理盐水,建立黏膜下层剥离空间; • 使用特殊器械,如刀、钩、铲等,对病变进行逐层剥离; • 取出剥离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 创面处理,止血、缝合等。
• 术后患者需禁食,并观察吞咽情况,以免 发生喉头痉挛和出血。
1
• 术后常规给予止血药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以预防出血和胃部不适。
2
•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 心率、呼吸等,以及疼痛程度和腹部体征等
3。
病情观察
•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
01
,以及腹部体征和排便情况等。
2023最新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 理要点及健康教育
contents
目录
• 简介 • 术前准备 • 术后护理 • 健康教育 • 结论
01
简介
ESD手术定义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种在胃镜引导下,使用特殊器械对早期消 化道肿瘤进行完整剥离的微创治疗方法。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7ppt课件
消化内科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 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 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 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 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 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 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 化道肿瘤的效果。
24
直肠绒毛管状腺瘤ESD治疗
25
结肠管状腺瘤ESD治疗
26
总结
ESD扩大了普通内镜下切除的适应症,成为治 疗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手段。通 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 瘤的效果。
与外科手术相比, ESD创伤小,患者易耐受, 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 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 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 功能,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ESD治疗,同时一 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治疗。
ESD术中穿孔
主要并发症之一,穿孔一般较小,术中能及时 发现,只要具有良好的内镜治疗基础和经验, 应用钛夹往往能夹闭穿孔。
Ikehara等报道,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行ESD治 疗胃癌及癌前病变1629例,其中90例(5.5%) 发生穿孔,83例应用止血夹封闭创面获得成功, 1例外科手术,6例于外院手术。
30
21
穿孔后的管理
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予卧床休息、禁食 水、胃肠减压、静脉营养、应用抗菌素 治疗等。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病情没有进一步 加重,则保守治疗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首选腹腔镜手术修 补,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
22
病例 直肠早期癌ESD治疗
23
胃底平滑肌瘤ESD治疗
高低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
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一)适应证
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只要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不论病灶位置及大小,ESD均能切除。
1.早期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
4. EMR 术后残留或复发病变EMR术后残留或复发,采用传统的EMR或经圈套切除的方法整块切除病变有困难时选择ESD。
ESD可以自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包括术后瘢痕、术后残留治疗组织或溃疡等病灶,避免分块EMR造成的病变残留和复发。
(二)禁忌证
(1)抬举征阴性:即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问已有粘连,即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
(2)严重的心肺疾患。
(3)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
(4)血液病。
(5)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 治疗。
(三)术前护理
1,患者准备
(1)术前完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出凝血时间及血型检查、心电图等,如有异常,应予纠正后才能施行。
(2)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既往内镜及相关检查结果。
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疗风险。
(3)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注意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有服用应停用7~10日后方可行ESD。
(4)评估患者,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于上消化道的ESD,术前15分钟给予口服祛泡剂,以消除胃内黏液气泡。
(5) 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
(6)术前常规禁食12h、禁水2h。
(7)术前用药:术前按需可给予山莨菪碱10mg肌内注射,以
减少术中胃肠蠕动及痉挛。
2.器械及药品准备
(1) Olympus公司GIF-H260J胃镜、透明帽(D-201-11802)、注射针(NM-200U/L-0423)、内镜切开刀(IT2刀、Hook刀、Dual 刀)、圈套器(SD-210/220/240U/L)、热活检钳(FD-410LR/QR)、止血钛夹(HX-610-90/135)、异物钳(FG-8L-1等)、喷洒管(PW-5L-1)等。
(2) 德国ERBE公司VIO 200D电外科工作站,根据操作者的习惯及不同的内镜切开刀选择不同的电凝、电切模式。
(3) CO2 气泵的准备:术前检查CO2 气瓶是否有充足的CO2 ,打开CO2 气泵时关闭空气泵,避免CO2 供气的同时供入空气。
(4)粘膜下注射液:甘油果糖或玻璃酸钠注射液2.5ml+甘油果糖12.5ml。
(四)术中配合
I.体位及准备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取下活动性义齿,如为上消化道的ESD,放置好牙垫。
2.染色食管的病变染色采用 1.5%-3%的复方碘溶液10-20ml;胃肠的病变根据需要可采用0.5%亚甲蓝溶液10-20ml 或用0.4%靛胭脂8-10ml,根据术者的个人习惯配制染色剂的浓度,经喷洒管待术者将视野对准病变部位后配合护士匀速推注,将染色剂均匀地喷洒在病变表面,以便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及边界。
3.标记应用内镜切开刀或APC于病灶边缘5mm处电凝标记切除范围,食管和结肠粘膜层较薄,电凝功率宜小,以免伤及肌层。
4.黏膜下注射
每点注射大约7rnl,可重复注射几次直到靶部位被足够隆起,以分离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确保安全。
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费时较长,故其注射液的选择多采用隆起保持时间长、止血效果好、组织损伤小的黏膜下注射溶液。
5.预切开
待黏膜下抬举理想后用内镜切开刀在标记点外缘切开黏膜。
顺利预切开周围黏膜是ESD治疗成功的关键。
通过预切开的切口进入黏膜下层,然后沿标记外侧做环形切开。
6.剥离病变
根据病变部位和术者操作习惯选择不同剥离器械,始终保持剥离层次在黏膜下层。
剥离中必须有意识预防出血。
7.创面处理应用电热止血钳或APC电凝创面所有可见小血管预防术后出血,必要时止血夹夹闭血管。
切除完毕,将切除的病灶固定并查看病灶剥离完整情况,送病理科进一步检查。
退镜前观察患者腹部有无胀气,尽量把腔内气体抽出,减轻患者因肠胀气带来的痛苦。
8.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出血和穿孔是ESD的主要并发症。
(1)准备好止血器械,比如热活检钳、钛夹等。
(2)密切观察手术视野是否清晰,有无出血。
一旦发生出血,首先判断是少量渗血还是血管损伤后的喷血、并牢记出血的具体部位
(3)安全、完整切除病灶后酌情用钛夹夹闭切口,防止出血或者迟发型出血的发生
(4)注意有无穿孔或潜在的穿孔
(五)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
(2)禁食、禁水,常规补液,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3)观察排便、腹痛情况和腹部体征,颈部有无皮下气肿。
(4)术后复查胸片和腹部平片,了解有无纵隔气肿和膈下游离气体。
如无异常,术后48-72h可以进食流食。
(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优点
(1)可以对较大病变实现一次性切除。
(2)可以取得完整标本,有利于病理医师评价病变是否完整切除,局部淋巴结或脉管有无转移。
(3)病变残留、局部复发率相对较低。
(4)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脏器功能恢复迅速,可早期离床,经济实惠,其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新手段。
(七)未来展望
随着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ESD专用器械的
开发和改良,ESD在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方面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