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新词热词的翻译策略
中国时政文献词语翻译的策略

中国时政文献词语翻译的策略
中国时政文献词语翻译的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翻译:在翻译中国时政文献时,需要考虑政治因素。
例如,在翻译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词语时,应当遵循中国政府的官方翻译。
文化翻译:在翻译中国时政文献时,需要考虑文化因素。
例如,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相关词语时,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含义。
用词策略:在翻译中国时政文献时,需要考虑用词策略。
例如,在翻译涉及中国政治和经济等敏感话题时,应当采用谨慎的用词方式。
翻译工具:在翻译中国时政文献时,可以使用一些翻译工具来帮助翻译。
例如,采用专业翻译软件、词典等工具来提高翻译质量。
专业知识:在翻译中国时政文献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例如,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翻译更准确。
语言知识:翻译中国时政文献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翻译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参考资料:在翻译中国时政文献时,应当参考相关的资料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参考官方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资料来帮助翻译。
润色:翻译完成后应当进行润色,确保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多语种翻译:对于中国时政文献来说,应该考虑多语种翻译,以便更好地传达文章的信息。
这些策略是翻译中国时政文献的基本准则,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策略。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政治领域的词汇也日益增多,使得翻译领域不断面临挑战。
本文旨在对近二十年的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进行系统的述评,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一、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定义和特点汉语政治新词新语指的是近年来在政治领域出现的新词新语,包括从外语中引进的新词,也包括创造性的新词新语。
这些新词新语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同、概念的深层含义以及翻译的灵活性上。
二、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的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将新词新语直接翻译为目标语。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但有时会导致表达不准确、生硬的问题。
例如,“贸易战”一词,直译为“trade war”,能够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但在汉语中还能拓展出更多含义。
2. 假借法假借法是指通过借用已有的词语或名称来翻译新的概念。
这种方法能够在尊重目标语言文化的同时,传达原文信息。
例如,“文化挂帅”原本是毛泽东提出的概念,但在翻译时可以假借“culture leads”来翻译,以更好地传达概念和内涵。
3. 解释法解释法是指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来翻译新词新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直译和假借法都不能准确表达的概念。
例如,“人民群众”一词,在翻译时可以解释为“the masses”,以传达出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含义。
4. 适应法适应法是指将新词新语适应目标语言文化的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能够既传达原文信息,又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可以翻译为“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更符合英语习惯。
三、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的发展和问题近二十年来,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汉语时政新词翻译问题及应对策略

汉语时政新词翻译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李晶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3期[摘要]新词的不断涌现以及旧词的逐渐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规律。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生活中出现了大量新词。
汉语新词翻译,特别是有关国家时事政经的新词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因此研究好汉语中有关时事、政治及经济方面的新词翻译,使之更好地为加强中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词翻译;策略一、汉语新词翻译存在的问题1、理解错误准确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不正确的翻译往往是由于对原文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准确的理解。
如把台湾问题中的“和平统一”误译成“peaceful unification”,这中译法忽视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
正确的译法应该为“peaceful reunification”。
又如“三角债”,有译者误译为“triangle debts”,这种译法只译出了这个新词字面意思,这个“三角债”实际喻指多个企业之间互相拖延所欠债务的问题,因此应译为“debt chains”。
2、机械的中式英译有些译者过于拘泥原文字句,机械地从字面上想当然地“对号入座”。
如:有人把“豆腐渣”工程译为“bean curd residue project”,没有将“豆腐渣”这一形象比喻加以转换,所谓“豆腐渣”工程是指偷工减料建成的、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
其中的“豆腐渣”正好与英语中的“jerrybuilt”构成对应词(equivalent)。
“jerrybuilt”在英语中是一个贬义词,表示“quickly and che aply built without concern for quality.”因此,把“豆腐渣”工程译为“jerrybuilt project”,能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3、不重视文化差异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陈安定,1998:269)。
浅谈中文政治类新词的英译方法

浅谈中文政治类新词的英译方法作者:温颖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9期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在不断加深。
在全球这样一个文化大熔炉里,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也在不断地渗透到其他的语言中,而众所周知,中文的表达习惯中,多古诗,习语,歇后语,四字词语还有一些后缀,缩写之类的形式,如果在翻译过程中,直接的引入到目的语文化,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也许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可是毕竟很多人很多文化由于其独特性的存在,对于中文的理解还远远没有那么深刻,因此直译照搬的翻译方法肯定不可取。
通过研究和分析,在这类有着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的政治类词语,尤其是一些新词的表达上,翻译就需要合理恰当且要考虑目标语的相应文化进行文化类的转移了。
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增补或者删除的基本翻译方法,以来遵循并且试图达到所谓的意义对等和效果对等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本文会深入剖析中国政治新词的基本构成,文化内涵还有相应的翻译方法,帮助译员和听众都能有非常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中文政治类新词;英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1一、中文政治类新词定义及特征分类1.定义时事政治的翻译与普通的翻译不同,因为政治类的词语或者文字表达的一般都有政治色彩就是说要传达出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类的信息,这是很重要的,但往往这一点又都和国情息息相关,因此肯定会牵扯相关文化类的内容作为依托或者纽带。
这一类的词语一般具有几个特性,(1)时代性强(2)表达性强(3)文化性强。
2.特征分类针对上述的基本定义,可以把这些新词划分为不同的特征类,本节将会一一介绍。
(1)时代性强既然是政治类新词,就一定是与时俱进,需要能够反应当前的基本形式,国策的基本改变也是基于此而存在的。
因此政治类新词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基本背景,依赖于当前情况而产生的一些政治类名词或者新奇的表达。
中文流行词汇翻译成英文的策略

中文流行词汇翻译成英文的策略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与英译翻译的主要议题,然而由于我国独有的文化背景,在中文流行词汇翻译层面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因其独特的概括性、时代性以及形式性,使英译人员在文本翻译过程中举棋不定。
本文结合中国流行词汇的特点,探析流行词汇中的文化因素,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中文流行词汇;英译策略;中文流行词汇主要包括互联网词汇、文化词汇以及生活词汇等,在范围上,覆盖面广,概括性高,能够统筹我国文化、教育、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
而在网络方面,中文流行词汇主要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出现,能够凸显词汇使用者自身的性格特点与理论主张。
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网络流行词汇已经使文化词汇(八卦、易经、八字)、历史词汇(康熙、女娼)、政策词汇(三个代表、棚改政策、二胎政策、形象工程)以及生活词汇(春运、国庆)等词汇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出发,英译者应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文化传导为核心,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转换工作。
一、中文流行词汇的特征及其基本内涵1.简洁性中文流行词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口语词汇,是社会大众在社会活动中所采用的新鲜、活泼、别致的词汇。
在语法特征上具有语义直白、短小精炼、概括性高的特征。
符合我国国民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快的需求。
无论在互联网交流还是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者通常以最简短,最能蕴含大量信息的词汇表达欲求,以此提升交流效率。
如春运,即对春季交通运输的简称。
而在修辞层面上,中文流行词汇能够有效利用比喻、拟人、指代的手法,赋予词汇新的内涵与含义。
譬如白领阶层是对企事业办公人员的指称,骨干则通过将在组织机构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与地位的人比喻成人的骨骼器官,来凸显其重要性与有效性。
因此,中文流行词汇是具有浓缩性、概括性及象征性的词汇,在英译工作中,如果采用直译,显然不恰当。
2.时效性中文流行词汇与流行歌曲、流行服饰相同,一旦脱离时代语境,便会迅速被新词汇所取代,究其原因在于,中文流行词汇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电视节目、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现象,此类事件的关注度降低,相关流行词汇便也随之销声匿迹。
时事政治的语言特征与翻译精品资料

功能派的主要理论是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比较注重在分析译文原文的前提下,把译文的预期功能作为目的来选择最好的处理方法,而不注重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译者需要针对特定的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方法。目的法则所参照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下应达到的预期功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参考原文。
2功能翻译目的论理论
时事政治术语因其性质和作用的特殊性,在翻译时要求译者在忠于政治原义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使时事政治术语翻译达到预期的效果。德国的功能翻译学派理论是现代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其中,目的论是其核心,提倡翻译要以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Reiss)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Possibilities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riticism)一书中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形式,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他提倡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威密尔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诺德概括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各种学术思想,将文本功能单位进行了重新划分,对目的论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3)涉及范围广。政治术语不仅关联到政治事件本身,还涉及军事、经济制度、历史、宗教、风俗等领域,使得各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术语。中国特色政治术语反映了现实中国的独特的国情、文化和思维方式。例如,中国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的“三不政策(non-alignment,non-confiontaitonandnon-targetingatanythirdcountry)”,在对外交往中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thefiveprinciplesofpeacefulcoexistence)”,在农业问题上所提倡的“三高农业(high-tech,high-outputandhigh-valueag-riculture)”,这些术语涵盖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动态的中国形象。
汉语政治新词的特点及语言翻译策略

汉语政治新词的特点及语言翻译策略作者:吴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政治新词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汉语的政治新词具有鲜明的特点,从现代翻译的角度来看,政治新词的英译研究只限于几种简单的译法归纳: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没有深入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
以最新出现的政治词汇为例,贯穿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几种译法中,政治语言的翻译可以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新词政治等效翻译策略词汇是最活跃多变和敏感的语言组成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及文化因素影响,其中也包括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活。
语言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不断从各类政治事件中获得新词,政治新词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缩影。
国际社会通过政治新词了解到中国的现行政策和外交时事,因此,政治新词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治新词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却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或者意思一致的表达,政治新词的翻译成为语言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近年出现的新词的英译体现出了翻译策略上的微变化。
一、政治新词的语言特点(一)多词缀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政治新词中经常出现后缀。
词缀是政治新词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政治新词中的词缀有很多,最常见的“化”“主义”“体”“力”“型”等。
比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公信力、执行力;人类生命共同体;“服务型”等。
(二)多缩写缩写是对于常用的词组,或者一个较长名称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
在政治文献中使用缩写形式是为了简单扼要地表达和快速地被理解和领悟,也符合当今社会语言发展的要求。
在十八大报告中,常见政治新词缩写,例如: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三)多四字短语排比四字短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被大量运用于口语与书面语中。
汉语时政词语英译法则探析

汉语时政词语英译法则探析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时政词语的英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汉语时政词语的翻译也受到了诸多考验。
本文将从汉语时政词语的特征和翻译法则两个方面,探讨汉语时政词语英译的问题。
一、汉语时政词语的特征汉语时政词语主要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这些词语具有以下特点:1. 套用性强汉语时政词语通常由简短的几个词组成,但其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带一路”可以指中国的发展战略,也可以指具体的建设项目。
2. 具有文化内涵汉语时政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四个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词语具有深刻的思想理论体系。
3. 语言形式新颖汉语时政词语在语言形式上有时采用了新颖的表达方式,例如“任子行式”、“大数据时代”等,这些词语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和时代感。
二、汉语时政词语英译的法则汉语时政词语英译需要符合一定的翻译法则,以下列举了几个常用的翻译法则: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汉语词语逐字翻译成英语,保留原意和韵味。
例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译为“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2. 功能对等法功能对等法是指将含义相近的词语对等翻译。
例如,“民生工程”翻译为“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
3. 合成借译法合成借译法是指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等方式构造新的英语词语。
例如,“互联网+”翻译为“Internet Plus”。
4. 形容词化法形容词化法是指将汉语词语转化为英语形容词,并加上后缀。
例如,“中国梦”翻译为“Chinese dream”。
5. 固定搭配法固定搭配法是指将汉语短语直接转化为英语固定搭配。
例如,“不搞一刀切”翻译为“avoid taking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浅谈中国时政热词翻译策略

浅谈中国时政热词翻译策略作者:郑建伟于溪婷徐毅恒苏星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时政热词具有中国特色,关乎国家形象。
时政热词的翻译受众主要为外国读者,故其翻译好坏关乎能否准确传达其含义,让对中国文化背景了解较少的外文读者能够准确得知中国时政热词的含义。
通过研究《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类外宣文本中出现的时政热词,本文从翻译策略角度加以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时政热词找到其最佳翻译策略,同时助力外宣翻译及更好的提高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家形象时政热词翻译策略1 引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中国外事活动的增多,中国外宣变得越来越重要。
顾名思义,“外宣”则为对外宣传,受众多为外文读者,则一定会涉及翻译问题。
外宣翻译是要完成那些以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为基本内容的翻译实践的总称(张健,2013)。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外事活动增多,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中国时政热词也显著增多,出现了诸如“相机调控”、“海绵城市”、“码头文化”等一系列热词,做好对此类词的翻译并不容易。
首先,这些热词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各类外事文本中被用来概括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和社会生活,具有中国特色。
例如“相机调控”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词汇,指“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选择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百度百科)。
该词汇本身比较难以理解,许多国内读者可能都并不清楚其含义,这无疑加大了其翻译难度。
其次,时政热词翻译的受众为外国读者,他们多数人对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了解较少,这无疑对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为就像余秋平指出的那样,翻译的可读性直接影响着其能否准确传达其含义,而这又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
同时,国际形势多变,不免有一些國家对中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误会和偏见,外宣翻译承担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特殊使命。
多角度分析时事政治新词的翻译技巧

多角度分析时事政治新词的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是指能够有效翻译时事政治新词的相关技巧,这些技巧也可以类比到翻译其他领域的情况中。
由于时事政治的特殊性,当翻译这些新词时,要深入地了解这些新词的含义和来源,以及它们对当前政治社会状况的影响,以有效的翻译出来的新词的意思。
具体分析翻译技巧如下:
首先,要注意词语起源,这是时事政治新词翻译的关键。
翻译时利用字典注释,语言学概念,翻译这些新词时,要从新词的起源出发,如果这些词语来自其他语言,要充分理解新词在原始语言中代表什么意思,才能更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其次,要更全面地理解新词的意义,在翻译新词时,要把新词背景放在第一位,了解它的含义,和它的用法,以及它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翻译出新词的意义,有效地传达出新词的原始含义。
此外,在翻译新词时,要使用多重语言技巧,要充分体会新词在源语言中表示的性质、意象和强度,然后按照目标语言的性质,根据新词的意义,使用目标语言中合适的词语,以便传达新词的原意。
同时,要维护时事政治新词的客观性,翻译时,不能用主观性的概念去描述时事政治新词,要保持客观的翻译,只有如此,才可以传达出新词的完整意义。
最后,要注意新词的文化属性。
翻译时,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传统,避免翻译出来新词具有文化上或社会上的歧义,以正确地传达新词的意义。
总之,要有效地翻译时事政治新词,不仅要了解新词的含义,还要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新词翻译的认知,以正确的语言概念和技巧来表达这些新词的精准含义,从而使翻译结果更加准确,传达出新词的完整理念。
中国政治新词翻译原则探究

中国政治新词翻译原则探究作者:崔睿全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政治新词是负载高度文化的语言,是国家语言生活和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政治新词是现代汉语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载体和政策的风向标。
本研究以《中国关键词》的部分政治新词的翻译为例,探索中国政治新词的韩文翻译原则。
关键词:政治新词中译韩翻译原则1.中国政治新词的语言特征中国政治新词一是政治敏感性比较强;二是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三是寓意深刻,富有新意;四是具有专业性、唯一性和简洁性。
语义具有高度浓缩性、单义性和排他性,不存在一词多义和同义词现象,也不易产生歧义。
2.中国政治新词的翻译原则及实践应用政治新词翻译涉及到政治学和语言学,具有极强的跨学科性和专业性,这就要求译员不仅要通晓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的文化,还要熟悉它们之间的政治思想和政策差异性。
基于中国政治新词的特点和翻译现状以及政治翻译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政治新词翻译时应考虑遵循以下两大翻译原则:政治等效、译名统一。
2.1政治等效原则政治等效原则的内涵是:政治新词翻译必须一方面准确、忠实反映源语和说话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语境,另一方面,要用接受方所能理解的译入语来表达,使双方得到的政治含义信息等值,使译文能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和交际功能。
根据以上原则,例如对“生态红线”一词的翻译,就应当先考虑词语本身的意义,即“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生态”可以译为“??”没有异议,问题在于“红线”的翻译,在韩语中有“???”或者“”、“??”都是“红线”的意思,但这个红线意为“红色的线”,完全没有“严格的限值”的意思,所以找到了有此意思的“”,虽然是英语外来词,但在韩语中作为表示“严格的限值”的词汇而使用。
“顶层设计”的翻译也是同理,“顶层”指的是“由中央政府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改革任务进行统筹规划”如果翻译为“”虽然能实现字面意思的对应,但无法表达其“自上而下”的真正含义,然而“”虽然是外来词,但有着自上而下的意思,而且在韩语表达中已被广泛接受,所以“顶层设计”可以译为“??”。
浅议汉语政治新词英译对策

把握好 以上 两个原则 , 我们 就可灵 活运用不 同的 方法
和 技 巧来 翻译 汉语 政 治 新 词 。 二 、 治 新 词 英 译 对 策 政
审批 ” “ 象工 程” 、形 等等 , 字 面 意义 与 内涵 意义相 差甚 其 远 。在翻译这类新词 时 , 如果 仅根 据字 面所指 意义来表 达
20 ) 01。
( 透彻理解涵义 , 一) 准确把握语境 从语义学角度 , 词语本 身意义 可分 为所指 意义和 内涵
意 义 。前 者 指 词 语 用 来 表 示 某 一 事 物 、 想 概 念 时 所 获 得 思
的意义 ; 而内涵意义则 指人们 在使用语 言时 附加给语 言的
一
种 语 言 之 外 、 体 感 觉 以及 社 会 行 为 方 面 的意 义 , 代 表 人 能
其 特 定 文 化 环 境 中 的 文 化 意 义 、 会 意 义 、 景 意 义 、 史 社 情 历
意义 、 政治意义等 ( 贾文波 ,0 83 。 2 0 :) 汉 语 新 词 大 多 都 源 于 日常 生 活 , 些 带 有 中 国特 色 的 一
政 治新 词 也 有 此 特 点 。一 些 形 象 的 新 词 表 达 , : 一 支 笔 如 “
浅 议 汉 语政 治 新 词 英译 对 策
马 晶 晶
( 四川 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1 成 都 四川
摘
606 ) 10 4
要: 由于 中 西文 化 和 政 治 制 度 的极 大 差 异 , 治 新 词 翻 译 也 成 为 新 词 英 译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 面 对 大 量 政 治 新 政
个 原则 :
所传递 的信 息 , 即所译的词义能让外 国人在心理上认同( 张 健 ,9 6 。翻译 家王弄笙指 出, 19 ) 从事外 事翻译必 须结合业
时政文献外译的词汇策略研究

时政文献外译的词汇策略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时政文献外译的词汇策略,首先确定文章主题为时政文献外译的词汇策略,通过收集相关的时政文献资料,整理词汇并选择合适的词汇策略,最后编写文章并进行检查与修改。
确定文章主题时政文献外译是指将本国或本地区的时政要闻、政策法规等文献资料翻译成其他语言,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词汇策略,以便准确、客观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因此,本文的主题是研究时政文献外译的词汇策略,旨在为翻译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收集资料通过阅读大量的时政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时政文献外译的词汇策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政治术语的翻译。
政治术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内涵,需要在翻译中准确传达。
例如,“民主”、“自由”、“人权”等术语的翻译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专有名词的翻译。
时政文献中经常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家名称、地名、机构名称等。
这些名词的翻译需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保持统一性和准确性。
缩略语的翻译。
为了方便交流和记忆,很多时政术语都有缩略语形式。
在翻译时,需要准确理解缩略语的含义,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整理词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将所获得的词汇进行归类和整理,形成一个清晰的词汇库。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词汇:政治术语。
如“民主”、“自由”、“人权”等。
缩略语。
如“GDP”、“UN”、“WHO”等。
常用表达。
如“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
选择词汇策略在词汇库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以下合适的词汇策略:使用频率较高的单词。
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单词,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和目标语言的一致性。
例如,“民主”可以翻译成“democracy”。
采用词汇搭配。
在翻译时,可以通过合理的词汇搭配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人权”可以翻译成“human rights”。
使用缩写。
对于一些较长的术语或表达方式,可以考虑使用缩写来简化翻译。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可以缩写为“WTO”。
时政文本中翻英的技巧

时政文本中翻英的技巧文章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时政文本中翻英技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时政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从事时政工作的人来说,掌握一定的中翻英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时政文本中翻英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时政文本。
一、时政词汇特点在时政领域中,有许多专有名词、缩略语等词汇,这些词汇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这些词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例如,“一带一路”可以翻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而不是简单的直译为“one road, one belt”。
二、翻译策略与方法在翻译时政文本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准确理解原文:翻译时政文本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因此,需要仔细阅读原文,了解背景信息和上下文语境,确保对原文的理解无误。
2. 选词精准:在翻译时政文本时,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含义。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汇。
3. 遵循规范:在翻译时政文本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和惯例,如专有名词的译法、缩略语的表达方式等。
这有助于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逻辑清晰:在翻译时政文本时,需要注意句子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确保译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三、衔接与语境考虑在翻译时政文本时,需要注意衔接和语境的考虑。
在保持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来构建流畅的英文表达。
例如,可以使用代词、连词等来连接句子和段落,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还需要注意上下文语境和语义的连贯性,确保译文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修辞考虑与技巧运用在时政翻译中,修辞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借喻、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浅析时事政治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浅析时事政治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摘要]中国的时事政治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随时反映中国的最新情况,比如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国内外政策。
本论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帮助翻译人员找到一条路子,使得时政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相对简单些。
[关键词]时事政治中国特色词汇特点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时,翻译者通常找不到英语中与其对等的词语,因为中西方国家拥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系、文化、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
但是,中国特色政治新词又势必会层出不穷。
所以,翻译者掌握时事政治中中国特色词汇的一般特征、翻译原则和技巧就至关重要了。
二、时事政治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变化”是时事政治的最大特点。
新事件的不断发生导致新的表达不断出现。
汉语本身就非常有特色,所以,时政中中国特色词汇也具有明显的特点。
作者尽力总结如下:(一)大量使用缩略语中国政要经常会参加国内外的重要会议,需要表达并宣传中国的政策和口号,所以会出现许多专业、晦涩和复杂的表达。
为了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经常使用缩略语,这样既符合广泛传播的要求又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缩略语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数字加关键词;二是只提炼关键词。
1、数字加关键词这个特点非常普遍,例子也是随处可见。
例如,词语或短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三通”就分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大陆和台湾两岸实现通邮、通航和通商”。
2、提取关键词在时事政治中,公众经常会碰见一些长句,比如:“扫除黄色淫秽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打击非法出版活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减轻学生负担”和“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等。
时政新词汇的翻译试析

时政新词汇的翻译试析时政新词汇的翻译试析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时政新词汇的翻译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此类词汇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一些新词汇的理解和分析,试图总结翻译此类词汇的方法。
关键词:新词汇;政治;对等;译者一、当前时事政治新词汇的翻译 1.时事政治新词汇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对于时事政治词汇的界定,目前还比较混乱,按照它们的政治出处划分,这类词汇包括当前国家重大时事,政治形势和大政方针、政策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人们获取时事的渠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和网络,通过这些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一般的文化词汇翻译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结构,历史背景,翻译时译者要尽量注意这点。
但是时事政治词汇的翻译如果出现误译,直接的后果就是外国人对本国的方针政策产生曲解、误解,成为他们的笑料或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但对于国家的影响则更为重大,更有甚者,在国际交流中会被反华势力利用,这些词汇会成为他们攻击中国的武器。
因此,翻译时一定要再三斟酌,反复思量。
例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翻译就存在背景上的差异。
时事政治新词汇在于“新”,即阶段性。
在一些重大的会议或在某一重要场合,国家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些新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例如“和谐社会”一词出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上,《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来的。
这些词汇会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中,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影响非同凡响。
另外,政策性强也是一大特点。
这些新词汇的出现反映着国家在某一个阶段的大政方针,简短的词汇能够深刻而精练地概括出国家在某个阶段的政策。
如“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等。
第三,时政新词汇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
“时政热词”英译例证研究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时政热词”英译例证研究武汉商学院/刘洁 喻爱华【摘要】“热词”即热门词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具有时代特征。
而“时政热词”,顾名思义,即热门时政词汇,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且出现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
这些“时政热词”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说明着中国并展示着国家形象。
本文重点分析和研究“时政热词”的英语翻译策略,旨在让国家形象得到良好、全面、积极地展示。
【关键词】时政 热词 英译一、引言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我国正面的国家形象是一项长期、艰巨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时政热词”具有时效性、文化负荷性以及外宣性等特点,又由于“时政热词”较新,较热,导致很多“时政热词”的翻译无前车可鉴,从而在实际英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误译。
但是通过对时政热词的英译研究,可以减少和规避各种误译,增强我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并准确地传递中国声音的目的。
二、汉语“时政热词”基本概念及现状对于“时政热词”的定义,目前没尚无统一明确的规定。
“热词”即热门词汇,应从属于新词的范畴。
目前语言学界对新词汇的性质与范围界定问题的讨论,尚无定论。
王铁坤先生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原则》一文中将新词汇界定为:“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汇。
”而“时政热词”则主要包括当前国家某个阶段的重大时事、政治形势和政策方针。
它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政治的、经济生活内容和文化内涵,具有特定的历史阶段性。
与其它热词相比,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此外,“时政热词”还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功能。
就汉语“时政热词”的理论现状来看,由于“时政热词”较新,时效性较强,因此其翻译几乎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借鉴,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斟酌和独创。
中国时事热词及其外宣翻译以中国年度时事热词为例

四、以新闻热词“中国梦”为例的翻译分析
3、音译法与意译法结合:将“中国梦”音译为“Zhongguan Meng”,并在 后面加上解释性的词语。这种翻译方式能够在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传达其含义。 例如,“Zhongguan Meng is the dream of a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modern China”。
三、新闻热词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对于一些具有明确含义的新闻热词,可以直接按照其字面意思进 行翻译。例如,“一带一路”可以翻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义并不直接明了,需要进行一定的解释才能准 确地传达其含义。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翻译为“Green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the invaluable assets”。
二、中国时政用语的特点
3、政治敏感性:中国时政用语具有政治敏感性。这是因为时政用语涉及到国 家的政治立场、政策方向等敏感问题。因此,使用时必须谨慎,避免产生误解或 误导。
三、新闻热词的翻译策略
三、新闻热词的翻译策略
新闻热词是时政用语的一部分,它们通常具有时效性、热点性、针对性等特 点。在翻译新闻热词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中国年度时事热词及其外宣翻译 策略
中国年度时事热词及其外宣翻译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引人的时事热词。这些 热词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成为人们的焦点。本次 演示将以中国年度时事热词为例,探讨其外宣翻译策略。
一、中国年度时事热词的选取中 国年度时事热词的选取主要集中 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类新词热词的翻译策略
为了吸引更多群众对于政治类新闻的关注,将我国现在的发展状态展现给群众,政治类文本也出现了更多的新词,以及根据政府新推出的新的方针政策提出的新观念新口号,应运而生的热词。
准确翻译出这些新词热词能顺利将我国的政治主张和新出台的政策进行有效宣传。
标签:政治类文本翻译;新词热词
一、政治类新词热词的产生及翻译要求
每年的两会都会吸引全国人民的目光,提出新的方针政策、口号和重大举措,也会吸引大批外媒的广泛关注,两会中产生的新词热词翻译,对于翻译工作者的考验也是很严格的。
政治类新词热词的翻译,首先要做到准确,因为这事关一个国家的整体方针政策,以及政治主张。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而且这些新词热词是新鲜出炉的,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要是在还不能完全掌握真正含义的情况下,贸然直接翻译,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翻译,再将这些错误的翻译传播出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要求读者在进行翻译之前,要做到对这些新词热词的绝对熟悉,对于新词热词的提出背景和蕴含的深层含义要做到烂熟于心。
其次,在进行政治类新词热词的翻译的时候要做到简洁明了,政治类文本本身就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也必须和原文保持一致的行文风格,切不可进行过多赘述。
二、政治类新词热词的翻译策略
以下将以例子详细说明在进行政治类新词热词翻译的时候译者的考量。
ST1:
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打好“蓝天保卫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TT1:
Delivering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o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Sunday,Premier Li Keqiang said effective steps will be taken to tackle air pollution and“make our skies blue again”。
原文中的“蓝天保卫战”是本篇政治文本的新词。
这一说法也是首次在今年3月15日刚落幕的两会上首次提出。
之所以提出这一新的说法,是因为近年来大气污染引起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次两会中环保议题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热点,基于民众对于环保政策出台的深切期待,两会期间政府势必是要做出一些重大举措来达到民众的环保渴求的。
“蓝天保卫战”一词带有典型的中国式口号特
点,“战”一字表达了政府致力环保的决心,所以这里的“战”并不是战争的意思,而是一个仅仅用来表达政府想要保护环境,还大众蓝天的决心。
“蓝天保卫战”这一新词的重点在“保卫”,再加之“战”,更强调了政府对于“蓝天”的决心。
既然“战”并不是战争的本意,那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肯定不能选择“war”。
在译文中,这个新词被处理成了“make our skies blue again”,简单使用一个祈使短语就能表达出和原文一样强烈的决心了。
在本篇译文中,译者采用的翻译原则首先是保持与原文的统一。
而统一又体现在文体特点的统一,包括文体的简洁,原文是“蓝天保卫战”,译文是“make our skies blue again”,原文译文都是非常简洁的。
其次,原文的行文风格是非常有决心的,读起来能感受到原文作者坚定的语气。
译文也符合了这一行文风格,进行翻译时,主要采用的也是带有强烈语气的祈使句。
另一方面,译文采用了“restruturing”的翻译策略。
原文为中文,中文的表达习惯有别于英文的表达习惯,先交代了时间发生的时间“五日”,其次是主语即人物“李克强”,最后再交代了事件本身。
由此也能看出,中文的行文是非常有逻辑的,而且习惯用小短句进行叙述。
但是英文一般各成分的摆放位置是不同的,而且善用從句。
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有必要注意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法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
三、结语
时政新闻中的新词热词是当今翻译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项任务和挑战,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在进行新词热词翻译时,首先应做到准确,即准确表达出原文作者使用这个新词热词本来的用意。
其次就是要做到简洁,新词热词一般是用简单几个字表达目前社会上的新现象,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切不可过多赘述。
最后就是要做到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M].广州:中山
大学出版社,2002:78.
[2]何咏梅.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功能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