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打陀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陀螺的起源及发展

摘要

打陀螺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更是广为开展,一段很短的圆木,一头削成锥形,顶端钉一个铁钉,用一根绳子绕后丢出,并用鞭子抽打,一个陀螺就转动起来。此运动不仅可以培养观察力,锻炼协调性,而且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为了弘扬这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必要对陀螺运动进行场地、器材、战术、竞赛规则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使打陀螺更加激烈精彩,增强趣味和可观赏的价值。本文希图能为此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陀螺;起源;创新与发展

引言

打陀螺作为一种娱乐、健身的竞技项目,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和价值。打陀螺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老少咸宜,有益身心。陀螺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完善,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受到更多人的青睐。笔者针对某民族体校在开展打陀螺运动状况的实地考察,了解了这种活动的起源、特点、发展原因、发展方向,并做出简要地整理和分析,以提供相关的素材,供方家批评和指正。

1、打陀螺的起源

打陀螺由来已久,但何时兴起并没有可靠的记载。我们从现代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知道,这是我国一项最古老的、传统的体育项目。譬如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窖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陀螺,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陀螺等,都是很好的佐证。

史书对陀螺的记载,开始于后魏,时称为独乐。到宋朝时,这种游戏称为“千千”,形状似今天的陀螺,只是上为一个圆形盘,下为一个铁制的中心轴,手捻轴而转,转久者算赢。此游戏多为宫女闲暇度日所玩儿。宋代的苏汉臣《婴戏图》的画作中有两个儿童打着倒钟体的陀螺,在愉快地玩耍。此画中的陀螺是木制的,是一个圆椎体,与今天的陀螺大体相同。《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明代玩陀螺的状况,木制陀螺如小空钟,绳绕置地,鞭抽使动,转之无声,疾抽旋动,其影不动。明朝刘侗有诗云:杨柳儿活,鞭陀螺,也在生动地述说这种游戏。《吉林满族》载满之先祖称陀螺为冰猴,喜欢冰上玩陀螺运动,他们认这这种玩法比在地面上更光滑,更好玩更有趣味。

古往今来,打陀螺,恐怕大都玩过,此健身运动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童年的时光在陀螺的抽打中渐渐流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泛黄的记忆中拾回童趣,那些游戏岁月多么让我们激动,让我们怀想。今天,打陀螺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流传较广。陀螺比赛于1995年被列入我国的一项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其推广必将会更加普遍。

2、打陀螺的特点和价值

陀螺别名得螺、格螺等,通常陀螺由栗木、油树、龙树等精选材料经过加工砍削精细制做而成。陀螺有木制、也有陶制、竹制等类型。陀螺不能过轻,不然就没了稳定性。陀螺上部似圆柱,下部似圆锥。顶部光滑,底部尖,镶有铁钉,还被染成不同色彩,显示美丽的外观。有关陀螺形状大小,也是不同的,大者如口盅大,重可达四、五斤;中者若茶杯,二、三斤者有之;小者几十克,更似酒杯之状。其玩法多样,赛时,鞭绳缠绕,旋放击打、互撞,能持续时间较久而不停者为胜。往往将鞭子上的绳缠绕其上,再用力抽绳,陀螺直立旋转,再不断抽打,不断地旋转。多人玩时,看谁在指定的区域内,让陀螺长时旋转。

一般地来说,陀螺轻便易携,费用不高,更可达到运动之效果,是可谓小而美,小而巧,小而易学。打陀螺更是一项利于教学、利于运动,可以表演的活动项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陀螺相当普及,成了青少年的最爱。打谷场,院落里,任意一片空地,皆可以玩,也可和别人比赛。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只只精美的陀螺不停地旋转,鞭子雨点一样,陀螺转出波纹,美丽地旋转,丰富着孩子们的生活,陶冶着儿时的思想。

打陀螺可竞技、可观赏、可娱乐,可以促使全身性运动,能够促进人们的力量的把握、肢体的协调、大脑的灵敏应变能力、调节心理素质。陀螺的掷准有钉朝上右手顺时针缠绕的缠绳、拿虚握顶部的持法、手臂朝着目标的抛法等基本技巧。在站姿、绳长、出手高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陀螺打得圆转自如,不但需要一定功夫,制作一个精美标准的陀螺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过去打陀螺一直是民间自由的打法,现在根据比赛的需要,统一了规则。成为全国民运会的体育竞赛项目以来,其玩法也日益在规范化。但是规则似乎还是有土法上马之嫌。凭借其群众基础之上,对器材、场地没有过高的要求,比赛的规则平易,随时随地,或比赛或娱乐或健身,富有民间特色。要进一步推广,使其走向国际化,还应对此不断探究。

3、打陀螺发展创新的原因

国内外不少的专家,在对我国的这种民间体育运动做了大量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打陀螺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打陀螺是为了消磨时间,节假日成了玩耍陀螺的佳期。但也有不分时令的,用于健身的。很多地方成立了陀螺协会,组织一些比赛,只是以撞击赛为主,比赛方式单一。一般是分为两队,各代表一个村寨或者是一个组织,人数要一致。一队把陀螺抽在地,另一队用旋转的陀螺去撞击对方已在地上的陀螺,撞倒对方为胜,累计得分,以决雌雄。

笔者对民族体校开展打陀螺运动状况的做出了实地考察,发现打陀螺的激烈程度有限。参赛的队员参加一场单打比赛,前后用时10—15分钟,每个队员实际参加比赛也就三分钟左右。在三分钟内要做准备、绕绳、执陀等,有效地陀螺运动时间更短,对抗不激烈,比赛密度小,强度不够。基于上述,还存在程式单一化的问题,在比赛中出现的对抗主要体现在或碰或砸或吊或捅使对方“死”的场景。这样的比赛,虽然显示出较高的水平,但一场下来,也不到20分钟,连续性不强,影响视觉效果,趣味性不强。

4、打陀螺发展创新的内容

要想使打陀螺这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扬光大,就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对陀螺运动进行创新。不少专家、教师、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设想。笔者辑录如下。

一是场地的创新。一般地,陀螺比赛场地分为两方,一方是进攻区,一方是防守区。一队在画好的圆内旋放陀螺,另一队在既定的距离外,逐一去撞击对方的陀螺。比赛得分以击中对方仍不停旋转的时间来算。对打停、旋胜、旋平、旋负等不同地给分,对无效进攻不计分,要求双方轮换以决定胜负。创新的方法是,把二区合并,改变原来的一攻一放,在整个陀螺旋转区,布不同半径的圆,做旋放和攻击,两方根据情况,控制比赛,增加主观能动性。

二是器材的创新。在比赛中,陀螺的品质要一样,包括样式大小,在陀鞭上要有一个放旋陀螺的长鞭和用来抽旋陀螺的短陀鞭,一般在尺寸上要有所规定。

三是技术的创新。不能是单纯的砸、吊、捅,要改为碰和撞,并增加抽。攻时,必须是陀尖先着地,确保比赛的时间拉长,改变过去一砸即死的短平快。另外加入赛中的抽可以使欲坏的陀螺重生,无力的陀螺加力。增加趣味和观赏性,不至于出现在极短的时间内陀螺死,一锤定音。

四是比赛规则的创新。无论攻方和守方都计分,并将比赛总局数增加,比如五局三胜制。一场比赛,可先由守方放旋陀螺在任一区域,五秒后攻方发起进攻,或碰或撞等,每个间隔五秒后由防守方抽,如此循环,止于一方停转,在一定时间内,如五分时两方未有停转,同样决定比赛结束。或可加试。

五是计分规则的创新。先规定每局的分数,比如每局总分为5分。攻方陀螺进攻击中守方时,攻方得2分。击中守方时,守方得2分。若守方在一定时间内,如五秒内停转,而攻方未停,攻方得2分,反之守方得2分。在一定时间内,双方均未停,视为平局,给各方加分。对攻阶段:哪一方先停转对方加2分或计该局剩余分数。

另外,当攻方的陀尖未先着地便击中守方,或者未击中守方,均给守方加2分。若任何一方出界,视为该方停转,给对方加上该局剩余分。双方同时停转,给各自加分。一方停转时,对方得下余分数。

在时间不足时,守方可重放,但要给攻方记分,超过一定的重放次数下,按失败论,分加给对方。

4、打陀螺发展创新的效果

在上述创新的情形下,规定有效撞击的前提是陀尖先着地,减小了攻方的撞击力,避免了碰死或砸死,增加了比赛回合,双方可以持续互为攻守,多次较量。

死陀时规定防守方重放,但次数限定一定次数,比如3次。进攻方一样道理。可以重放、重攻,延长了比赛的净时间,增加了比赛的悬念,同时减少了准备、绕绳、捡陀等的时间,加大了运动的密度。

把传统的砸、吊、捅改为碰和撞,加上了抽。抽的间隔为五秒,运动的强度也在增大。比赛中,改变旋放区和进攻区的划法,把原来的攻方计分和守方不计分改变为攻守方都计分,增加了双方队员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因此,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趣味观赏性增强,比赛的连续性和运动性加大,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起了很好地促进作用,符合了审美心理,提高了参与度、普及度。

打陀螺的比赛中还设有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男子个人和女子个人这些多个项目,丰富了比赛的方式方法。男女比赛的场地大小和陀螺器材规定也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