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利益观在中国
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利益的论述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个人和阶级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包括其对利益的定义、利益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以及利益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
马克思对利益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利益是个人或阶级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追求的目标或好处。
利益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将利益分为两个层面: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
个人利益是指个体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个人利益是驱动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动力之一,个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获得财富和满足需求。
阶级利益是指社会中不同阶级为了维护自身阶级地位和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主要阶级。
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私有财产的保护,而无产阶级则追求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平。
阶级利益的对立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的根源。
利益与经济制度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利益与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由不同阶级的利益决定和塑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和市场竞争为基础,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来追求利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将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与无产阶级追求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平的利益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最终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利益对社会变革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利益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利益驱动着个人和阶级的行为和决策,决定着社会的走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利益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存在,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则促使他们寻求解放和社会变革。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它对国家观和权力观有着独特的透视和诠释。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和权力观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实施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国家的存在是阶级对立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家是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它通过法律、行政、警察等手段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有着很高的国际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现实。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与阶级的密切联系,把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的体现和产物,并对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对权力观的看法可以总结为:权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对社会资源和经济利益的掌控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它的行使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对权力的分析更加关注其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将权力交由劳动人民掌握,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控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权力的集中和腐败问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往往集中于资产阶级,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剥削现象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表达了反对权力集中和腐败的呼声,并主张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对权力的影响,并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来实现权力的转变和权力的合理运用。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启示
索 “ 民利益保 障 和实 现” 的方 式 、策 略及其 在 人
不 同历 史 条 件 下 的 创 新 和 发 展 。
主不 是 闭关 自守 , 自力 更生 不是 盲 目排外 。 “ ” 任
何 一个 民族 、一 个 国家 ,都 需 要 学 习 别 的 民族 、
别 的 国 家 的 长 处 ,学 习 人 家 的 先 进 科 学 技 术 。[9从 而 把 政 治 制 度 、意 识 形 态 和 经 济 发 .2 1 1 展 、科 学 技术 区分 开来 ,摆 脱 了特定 时期 社会 主 义 与 资本 主义 两大 阵营 意识 形态 对 垒对抗 的冷 战 思 维 的 束 缚 ,为 对 外 开 放 扫 除 了 思 想 观 念 上 的 障碍 。 关 于祖 国大陆 与港 澳 台的关 系 ,以邓 小平 为 核 心 的党 的第 二 代 领 导 集 体 坚 持 祖 国统 一 的 立 场 、高举 爱 国 主 义 旗 帜 ,致 力 于 繁 荣 发 展 的 目 标 ,尊 重历 史 和现 实 ,最大 限度 地求 同存 异 ,创
国民党反 动 派和共 产 党领 导 的工农 群众 之 间在 民
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建立 和逐 步完 善 ,无论 是 国家 民
族 之 间 ,还 是 国 内各 地 区 、部 门 、行业 和各 利益
族 战争 和 国内战争 等不 同阶段 ,其 相互 关 系有所 不 同 。比如 ,在反 帝 反侵 略 的民族 战争 中 ,以 中
的矛 盾 ,并作 出了随着 “ 命 时期 的大规 模 的急 革 风暴 雨式 的群 众 阶级 斗争 基本 结 束”1 ,“ 有 [ 还
在 不 同 的经济社 会 发展 水平 和 阶段对 “ 民根 本 人 利 益 ” 的内涵 和 现 实诉 求 作 出准 确 界 定 和 把握 。 概 括地 说 ,就是 要 历史 地 、具体 地认 识 和把握 以 “ 民” 中心 的相 关 利 益 主体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在 不 人 同时代 条 件下 的变 化和 发展 ;科 学地 理解 和把 握 “ 利益 ” 内涵 的历史 发展 和 现 实表 现 ;不 断 地 探
人民利益至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追求
人民利益至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追求作者:娄金海缪昌武来源:《理论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充分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人民利益至上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
党的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人民利益至上始终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之中。
只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不断深入和拓展。
关键词:人民利益至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3-0068-0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历史。
在党的十八大上,人民利益问题再一次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了全新的“两个凡是”,即“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1]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现实反映。
从宏观角度看,人民利益至上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根本价值追求。
一、人民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人民利益至上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首先是由其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
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价值取向,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这一命题。
1.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范畴,它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民群众有量和质两重规定性。
量方面指居民中的大多数,质的规定性是指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得到了科学解决。
马克思主义主张追求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主张追求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本质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两个总特征。
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实质就是利益 ,有什么样 的利益就会有什么样 的政
治 思想 。
3社 会 历 史形 态 不 同, 、 人们 的利 益诉 求也 不 同。
故列宁亦认为物质利益 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
观 的基 础 。
( ) 克 思 主 义 利 益 理 论 的 主 要 内容 一 马
利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
利益问题是任何政党都不能 回避 的问题 。社会 主义经济关系怎样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 斯并没有给我们留下现成答案 ,这个任务主要是中 国共产党及其三代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完成 的。 在社会主义时期 , 中国共产党从利益高度解决 了
式 。人们 在满 足 了生存 需要 之后 , 开始 追求更 高层 就 次 需 求 的满 足 , 以 , 求 丰 富 的社 会 交 往 、 的能 所 追 人 力 的 全 面 发 展 以及 个 人 利 益 和 整 体 利 益 的 和 谐 一 致 ,便 成 为未 来 新 的社 会 历史 形 态 中人 的利 益 的 主
L L NT N S O } U A U I
t 一 —l_▲ rTt
▲
・
.■ 1 l ・- = 上 ,▲ 、 ■’ ▲ |
,h
, J £ ●・ 【
口郭娜 娜
( 中国人 民大学 , 京 北
【 摘 要]
107 ) 0 8 2
马克思主 义认为 ,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 发展的基础 , 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和动力 因素。马克思主义利益 观经过恩格斯、 宁以及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 导人 的发展 , 内涵 不断丰富。改革的 实质就是 对利益关 列 其 系的调整 , 要建立健全兼顾不 同利益群 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 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 加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研究
理论前 沿 2 0 1 4 年 第3 期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启 示研 究
一
( 一) 我 国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存 在 的 利 益 问 题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中国的社会利 益关 系发生 了两个 明 显的变化 。 一 方 面, 随着现 代化 建设取 得前所 未有 的巨大 成就 、 人 民普 遍 获 得 了前 所 未 有 的 物 质 文 化 利 益 、多 种 体 制 改 革 的 深 化 的 同 时 , 平 均 主 义利 益 占有 机 制 逐 步 被 打 破 。 另 一 方 面 , 由 于 经 济 社 会 发
( 一) 利 益 是一定社 会经济 关 系的表现 。 任何 生产 活动者 是在 一定 的社会关 系条件 下进 行的 .生产物 质生 活资料 的活 动在生 产过 程 中创 造 了人 们所需 要 的利益 .也 生产 了利 益关 系 。马克思认 为 , 利益 首先 是一个 关系范 畴 , 它反 映 的是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社 会 关 系 。这 种 社 会 关 系 主要 体 现 为 人 与 人 之 间 对
衡 关系 . 从 而实现各 利益 主体 的共赢 。
其次 , 建 立和完 善利益 诉求 机制 。 公共 权 力机构特 别是政 府 应 建 立 起 同社 会 成 员 进 行 充 分 沟 通 的 各 种 渠 道 ,降 低 社 会
色社 会 主 义 建设 实践 中遇 到 的 利 益 问题 进 行 深入 的理 论 探 索 , 形成 了具 有 中 国特 色的 马 克 思 主 义利 益观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05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在十八大报告之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需求,为了推动国家的文明建设及发展,我国必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质条件,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轨迹,关注文化实力的稳定提升,充分体现文化对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文化的繁荣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是比较复杂,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内涵以及具体形式,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精髓,要想推动文化发展,丰富我国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形式,就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了解不同的发展路径,充分推动文化的繁荣建设,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难以避免会出现许多的矛盾以及碰撞,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理念,将马克思主义与国家的实质国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以及继承。
马克思主义之中的唯物辩证法明确强调了唯一的科学社会观,以人类认知的历史成果以及创作价值分析为依据,分析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要求。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需要以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完美融合为依据,积极创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神文化家园,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要求,有效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在实践之中检验真理,积极寻求自身的精神发展根基以及智慧源泉。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在精神弘扬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路径,在反复论证以及实践中实现有效碰撞以及交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这一重要理论的有效传播,在不断繁荣发展以及创新优化的过程之中形成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指明道路及方向。
两者结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不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和依据,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真正实现两者的完美融。
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利益的论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因素,也是产生阶级斗争的物质性根源。
他强调了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人们由于需要才产生利益,需要是利益的基础。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他指出,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在生产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辩证统一关系,推动私人利益与阶层、阶级、国家乃至人类整体利益相协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将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迅速改变了中国广大无产阶级没有主心骨的受压迫命运。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马克思原理在中国的体现
马克思原理在中国的体现
马克思原理在中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建立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调整,推进了中国的
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持续发展。
这种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建立以劳动者为中心、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中国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中国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以国家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条件下发展。
国家拥有重要的产业和资源,而市场经济
则发挥着协作和调节的作用。
这种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即公有制经济和国家干预下的计划经济。
第三,中国的反腐倡廉政策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
马克
思主义认为,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对立的,而中国政府通过成
立反腐败机构和制定一系列反腐政策,严厉打击腐败现象。
这种打击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即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
私人利益。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体现可以说是很深刻的,不断地
现实和实践都在不断地证明着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正确 理 解 和把 握 马克 思主 义 利 益 观 的 内 容 与 要 求
一
、
随着社 会 利益 格 局 的深刻 变 化 , 种 错 误利 益 观 各 的兴起 , 我们需 要深入研 究 马克思 主义 的利益 理论 , 引 导 人 们 树 立 正 确 的 利 益 观 , 而 为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从 体 系 的建 设 奠定 科 学 的 基 础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利 益 理 论 十分丰富 , 们在 把 握 马克 思主 义 利益 理 论 时必 须坚 我 持 四个“ 决不能” 的根本要 求 。 第一 , 不 能离 开 客观 性 抽 象理 解 利益 。利 益具 决 有 客 观 性 , 是 一 般 的 抽 象 物 质 , 是 人 类 的 社 会 生 活 不 而 条件 。马克思指 出 :人们 为了能够 ‘ “ 创造历史 ’必 须能 , 够生活 。但是 为 了生 活 , 首先 就 需要 吃 喝住 穿 以及 其 他 一些 东西 。因此第 一个 历史活 动就是 生产 满足 这些 需 要 的 资 料 , 生 产 物 质 生 活 本 身 。[7 是 在 满 足 现 即  ̄1正 * - 9 1 实 的人 的 需 要 过 程 中 产 生 了 利 益 , 益 是 以 需 要 为 基 利 础的, 但是我 们必 须 注 意决 不 能将 利 益与 需 要 直接 划 等号 , 因为需要 是从人对 客 观对象 的依赖关 系来讲 的, 而 利 益 则 是 需 要 在 社 会 关 系 中 的 表 现 。那 到 底 何 为 利 益 呢? 尽 管 理 解 不 尽 相 同 , 都 基 本 承 认 利 益 是 与 人 但 们存在和发展相 关 的社 会条 件 的总和 , 括物 质利 益 、 包 精神享受 、 情感 关 爱 、 价值 实 现 等多 方 面。所 以 , 性 从 质 上来 讲 , 益 不 是 一 个 抽 象 的 概 念 , 是 客 观 存 在 着 利 而 的 ; 次 , 益 的 主要 内容是 人 类 的社 会 生 活条 件 , 其 利 最 基本 的就是指 满 足 吃 喝住行 等 需要 的物 质生 活 条 件 。 当然 , 随着 人 的 需 要 不 断 发 展 , 的 利 益 也 变 得 多 种 多 人
马克思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研究
智库时代 ·127·智库案例马克思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研究李昌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对这项内容进行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五花八门,其中尤以马克思的研究理论最为有名。
在马克思研究理论中,利益问题与社会发展有着某些联系,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情况来具体分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并利用马克思理论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利益问题。
关键词: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马克思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33-0127-001我们对利益定义时一般会认为利益就是一种好处或者是一种收益。
哲学上对利益的定义比较严谨,认为利益是一种存在于个体或者集体需求之内,并且能够作用于个人或集体的物质或非物质的集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
马克思认为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所争取的一些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社会关系中,利益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
利益会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产生区别,而主体的分类从哲学角度可以分为个体和集体,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所谓个人利益,我们一般认为满足个人生存、发展和享受等的物质和非物质内容都可以称为个人利益;而集体利益我们同样可以理解成为,满足集体生存、发展、享受等物质和非物质内容为集体利益。
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每个人发展的不同方向在马克思思想中所说的个人是指现实生活的中有着各种需要的、在社会中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而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必然的、也是唯一的就是私人需要和私人利益。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他认为人总是以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寻求利益,而且这种寻求不会因外来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而利益是社会化后的需要,是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变现出来的需要。
人类的生命活动从本质上就是一种需要,从人类的诞生后的吃、穿、住、行以及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交往、交流、享受、发展、创新等需要都体现出了这一点。
论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利益关系
论 青少年体 育综合改 革的利益关 系
张绰 庵
( 1 .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 ,北 京 1 0 0 0 8 4 ;2 .河北体育学院 ,石家庄 0 5 0 0 4 1 )
摘
要 :从 马克思利益思想入手 ,对我 国青 少年体育综合 改革 的利 益关 系进行研 究。指 出马克思关于利益范畴的立场 、观点
和 方法为研 究和解决青少年体育 问题提供 了新思路 ;分析 了国家与 个人 、学校 与学生 、教师 与学生、体育教 师与文化教 师、
政府职能部 门之 间围绕青少年体育形成的利益关 系。认为青 少年体 育发展有 赖于青 少年体 育综合 改革 ,关键是 协调好 国家、 社会 、学校 、家庭 、学生个人各 方的利益追求 ,通过利益驱动从根本上促进青 少年 的体 育参与 ,解 决青 少年体质健康 问题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2 5
基金项 目:河北省教 育科 学规划重点课 题 ( 0 8 1 2 0 0 4 4 )
青少 年体 育工作成效不理想 ,关键是政府管理部 门的工
作思路仍然局 限在 传统 的行政管理思维 。对于与青少年体育
所关联 的各种 利益 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 ,自然无法从根本上
找 出解 决 问题 的 办 法 。 当 前 , 中 国 的 改 革 已 经 进 入 “ 深水
区” ,改革的核心就是利 益 的调整 。如何 从调整 相关利 益着 手 ,推进青少年体 育工作发展 ,值得 我们 认真思考 。
会历史发展规律 。
2 . 1 马 克 思 的 利 益 观
马克思 的利益观概括说来有 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 ,对 利 益 的追求是人类社会 活动 的动 因 ,是思想 的基础 ,它决定 和 支配着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 ,利益纠纷是 阶级斗争 的物质根 源 ,利益冲突推动社会 向前发展 ;其次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和谐社会构建
出来 ,他在 ( 的家族>一书 中论述了关于利益的合理思 神圣
想 ,他说 : “ 既然正确理解 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那就
必须 使个别人的利 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7 ”[ 4 3 即是说市民社 1 6 会就 是以利益为纽带的社会 ,利益融入 了市民社会私人利益
的内容。 “ 实际需要 、利 己主义就是市 民社会 的原则。 ”马克
本利益是一致 的,在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仍 然存在着矛盾 ,但这是在人 民根本 利益一 致基础 上的矛盾 ,
应该用民主集 中制的方式加 以解决 ,要把 国家利益、集体利 益和个人利益密切结合 起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
从 而加 快和 谐 社 会 的构 建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 利益协调; 公平公正;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 9 2 C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0 (0 2)5 0 5 — 3 10 —4 82 1 0 — 05 0 需求对 象的分配关系 。需 求、需求对象、社会关 系、分配 ,
利益 问题是任何政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 中国共 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思想。 中国共产
检查制度撰 写了一篇论文 ( 关于出版 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
录 的辩论> ,在这篇论文中留下了他对利益概念的最早认识 , 那就是 “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 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翻
年 ,年轻的 马克思刚刚跨 出学校大门时,针对当时德国 书报
活前进。马克思曾说过 : “思想 ’一旦 离开 ‘ ‘ 利益 ’ ,就一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研究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研究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研究引言:马克思,作为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对幸福的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著作中,幸福被定义为个体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马克思的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也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幸福观以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一、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当代的一些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人本主义的理念。
马克思认为,幸福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也不是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追求,而是个体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认为,幸福来自于个体对自己所创造的产品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中所获得的满足感。
此外,马克思也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认为只有在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 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如今,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消费主义盛行的背后,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过度倾斜,也逐渐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幸福观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精神的需要。
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不乏很多成功人士虽然物质富裕,但内心却存在着空虚和不满足感。
马克思的幸福观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摆脱消费主义的陷阱,追求更加全面、有意义的生活。
2. 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马克思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当代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尽管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使得部分人群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对于每个人的幸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提醒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整体状况,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平的实现。
3.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是注重个体全面发展。
当代中国的教育、职业选择以及职场环境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个体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点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点认识【摘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为我们解读其重要性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阶级斗争紧密相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认识到其现实意义,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未来展望,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思想是为了实现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和冲突,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才能在社会变革和建设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路径,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1.2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特定规律发展的,而人类的利益也是在这个发展规律下产生和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而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人们的利益关系。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人们的利益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强调了要根据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来认识和解决利益问题。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利益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而这些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马 克 思 主 义 利 益观 研 究 的 三 个 阶段
从此 , 国 内学 界 开始 了利 益 观 的分 类研 究 , 陆
续 出版 了一 批 具有 代表 性 Leabharlann 著 作 。1 8 年 ,薛永 应 95
( )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至十 六 大 :物质 利 益 问 一 的 《 社会 主 义 经济 利益 概 论 》从 经济 学 的角 度对 经
[ 中图分 类号 ]A 1 [ 献标 识码 ]A [ 8 文 文章 编 号]10 - 61 21 ) 1 08— 6 04 47 ( 02 0- 09 0
一
Ⅱ
一
届 三 中全 会 是 中国共 产党 九十 年历史 上 开 放 以前 , “ 四人帮 ”把物 质 利益 划 为禁 区 ,他们
的一 个 重 要 里 程 碑 , 也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利 制 造这 样 一种 舆 论 : 马克 思主 义是 根本 不 讲物 质利
[ 者简介] 谢年华 ( 9 6 ),女 ,广西 永福人 ,广 西玉林师范学 院讲师 ,广西师 范大学政治与行政 学院博士研 究 作 17  ̄
生,研 究方 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 当代价值 。
21 0 2正
玉 林 师 范学 院 学报
第 1 期
社会 主义 经济 利益 的实 现 方式 和 过程 。 _18 年 王 该书 针对 构 建 社会 主义 和 谐 社会 进 程 中的 利益 冲 突 2 98 伟 光 和 郭宝 平合 著 的 《 会利 益 论 》从 社 会利 益 的 与利 益协 调 问题 , 以马克 思 主义 利 益理 论 为指 导 , 社
第3卷 第1 3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21 02年 J OURNA ULN L OF Y I NORMA L UNIE I Y V RST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意义
济共 同发展 的的基本经 济制度 , 就体现 了我 国的利
益分 配是要维 护 最广 大人 民群众 的利 益 。过去 在
奴隶社 会 , 所有 的 制度 是 为 了维护 奴 隶主 基
本 的物质利益 需求 , 还 具 有更 高级别 的 、 区别 于动 物 的情感 的 、 精神文化 的利益 需求 。随着生产 力 的
平 大幅 度提 高 。然 而 , 随着 时代 的变化 , 各 种 问题
相 继 出现 , 当前 改革进 入攻 坚期 、 深 水 区。党 的十
八 届三 中全 会 提 出要 全 面深 化 对 社 会 的 政 治 、 经 济、 文化 、 社会 、 生 态方 面 的改革 , 关 于利益 和利 益 关 系的 问题也 成为 改革 中必 然 面 临的重 大 现实 问
的需要 , 人们 需要借 助外在 的工具 从 自然 界获取基
展水平 。在市场 经济高度发 达 的今天 , 虽然在全 国
本的生产 生活资料 。在原始社会 , 生产力 尚未达到
一
范 围内 尚未形成 小康 社 会 , 但 是 人 民 的温饱 、 住 房
已基 本解 决 。然 而 人 的 欲望 总是 无 止 境 的 , 吃 饱
不断加 强同他人 的联 系 , 扩大 利益 的网络 。马克思 说“ 把人 和社 会 联 系 起来 的唯 一 纽带 是 天 然 必然
性, 是需要 和私人利 益 。 ”
题 。马克思 主义利 益思 想 对构 建社 会 主义 法律 体 系, 建设社会 主义法 治 社会 , 实 现社 会 和谐 具有 重
恩格斯曾说过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的发展传统的群居生活慢慢演化为以氏族家庭为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的具单位的生活方式再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打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经济解放进破家庭这一简单的利益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综合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综合分析
秦正为
【期刊名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的教训。
其历史地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功经验是综合协调、稳步发展,教训鉴戒是执其一端、不及其余,未来启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总页数】6页(P71-76)
【作者】秦正为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2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论纲
2.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国内战略
3.列宁教育强国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利益观教育路径的启示
4.建国以来我军战略筹划国家利益观浅析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的利益观的内容 二、马克思利益观在中国的发展和转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运用
一、马克思的利益观的内容
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 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对 利益问题的研究推动了他向历史唯物主义 的转变。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 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4、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人们的利 益诉求是不同的
利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有着不同的 内容和形式。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满足 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 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所以,追求丰富的社 会交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利 益和整体利益的和谐一致,便成为未来新 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人的利益的主要表现形 式。
3、利益的本质根植于社会的基本矛盾中,与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物质生活资 料的需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初动因。为了满足这 些需要,人们进行生产并积累资料和经验,从而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的利益 诉求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利益 诉求。 其次,生产关系状况决定着利益的实现状况,利益关系 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而这一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的创造、分 享、流通和实现过程。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冲突实质上 是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第三,利益决定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政治权力不过 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最后,一切政治思想体系的背后,实质就是利益,利益 是政治思想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利益就往往会有什么样 的政治思想。
2、利益是关系范畴,表达的是人与 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一种分配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 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 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 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 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存在于现实之中。”
二、马克思利益观在中国的发展和转变
1、理念转变:由注重阶级利益到自觉主动关注社 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强调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 这是革命时期党在利益观上注重阶级利益的集中体 现。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反映着党注 重的是阶级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日 趋多样化,人民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在这种 情况下,党要巩固其执政基础,就必须“妥善处理 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对为祖国贡献力量的 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 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
1、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
马克思:“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 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 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 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 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 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 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 恩格斯:“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 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同时,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在经济领域,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强调要切实 保护人民的各种合法经济利益,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 社会认真贯彻,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都应当得到保护;等等。这其中就表达了对个人利益、物质利 益的注重。 在政治领域,我们党实行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 宗教信仰自由等政治政策,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 我们党强调要尊重人民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 群众合理的政治利益诉求,强调要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 选举权、监督权,强调决策要考虑群众利益。这里,人民的政 治利益在政治政策中得到了体现。 在文化领域,我们党倡导主旋律、尊重多样化,强调建设 和谐文化;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文艺为人民 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社会领域,我们党强调要注重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无产阶级的立场:代表大众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正为大众立言、以无产阶级 解放和人类解放为理想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 主义的大众立场决定了它关注的是大众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 数人的或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 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 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 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这表明,共产党人与整个无产阶级有着共同一致 的利益,那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自 由发展。
2、外延扩展:由注重部分利益到全方位关注经济 利益、政治利益、文化权益和社会利益、生态利益。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也谈论利益问题,但利益 的外延不十分清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党把 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然全方位关注利益注重 利益的外延,把利益区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 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生态利益,还有民族利益、 国家利益、各国人民的利益,等等。这里的经济利 益,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政治 利益,主要是让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民主权利, 文化利益,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社会利益主要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生态利益主要是 解决人、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3、全面推进:由强调集体利益、长远利益、 精神利益到注重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 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 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运用
1、确立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 进一步明确了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具体体现在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中
最后,我们也要规范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利益是中性的,但获取利益的方式却是包 含价值判断的,有合理的方式,有不合理 的方式,甚至还有违法的方式。我们强调 对获取利益方式的规范,包含着对他人利 益的尊重,对公共利益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