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 第八章 色素

合集下载

第八章色素及着色剂ppt文档

第八章色素及着色剂ppt文档
肉内固有还原剂 2NO + 2H2O或 3 HNO2
歧化 HNO3 + 2NO + H2O
Mb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 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 NOMMb, 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其颜色更加 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看见的有色物质,或者本来没有颜色而能通过化学反 应呈现颜色的物质。
(二)性质
1、基本性质
脂溶性:叶绿素a、b都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氯仿 苯等有机溶剂。
对光、热敏感 酸性条件下镁易被氢取代 与蛋白质结合,叶绿体 镁离子可被铜、锌、铁等取代
2、叶绿素的降解与色变
(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
-Mg2+ 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遇 Cu2+ ,Zn2+可生成铜(锌)代脱植 叶绿素,色鲜艳且稳定,是良好的水溶性食品着色剂。
• (4) Aw: • Aw很低时,组织中的H+不易迁移,故叶绿素不易脱镁而保绿,
且Aw 很低时酶活被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产酸),有 利于保绿。 • (5)气调护绿: • 气调使水果的呼吸跃变延缓,叶绿体及叶绿素也较慢地被破坏。 • (应6减)少加。盐:分别加入NaCl、MgCl2、CaCl2可使烟叶中脱镁反 • 盐的作用可能是作为静电屏蔽剂,阳离子中和叶绿体膜上的脂 肪酸和蛋白质具有的负电荷,从而降低质子透过膜的速度。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天然酶及湿 热作用的结果,常会发生酶促的氧化、水解及异构等作用,会 使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变化从而引起色泽的变化。如红茶、绿茶 的颜色;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等。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亚硝酸钠肉制品罐头:0.15g/kg
第八章
b.
色素
细菌活动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直接氧化肌红蛋 -CH-OH
白的卟啉环,生成绿色的羟基卟啉胆绿蛋白。 -H-C= +H2O c. 当-SH、O2、H2O2同时存在时,可将S直接加 在血红素卟啉环的α-亚甲基上,使血红素转变为巯基卟 啉血素,肌红蛋白相应地转变为巯卟啉肌绿蛋白及巯卟啉 血绿蛋白。刚宰的新鲜肉中,因有过氧化氢酶的活动,不 会有H2O2的积累,所以不会因血红素的氧化而变绿。肉 久存后,肉中因H2O2酶消失,H2O2可能发生 积累而使血 红素氧化成绿色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目前已知的花青素有20余种,其主要差异在于环上的羟 基与甲氧基的位置与数目不同,最常见的有6种。 A. 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 2-(4’-羟基)苯基-3,5,7,三羟基-苯并吡喃。 B. 矢车菊色素(Cynidin):3’-羟 基天竺葵色素。 C. 飞燕草色素(Dulphinidin): 3’,5’-二羟基天竺葵色素。 D. 芍药色素(Peonidin): 3’-甲氧基天竺葵色素。 E. 牵牛色素(Petunidin):3’-甲氧基-5’-羟基天竺葵色素
含有这些基团的分子其最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 所需要的光波长在近紫外与可见光区(190nm~700nm),即 它们能吸收这些波长的光,使物质呈现出其吸收互补色光的颜 色。如果分子中除了有这些基团外,还表现出共轭结构,则此 分子吸收光的波长会向长波方向移动。如果分子虽然含有多个 生色基团,但不呈现共轭结构,则对吸收波长没有多大的影响。
C. 离体叶绿素不稳定。光、热、酸均能使其脱镁形成脱镁叶 绿素(暗褐色、绿褐色)。 叶绿素 脱镁 叶绿酸 脱镁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9.2.1.1 叶绿素的结构与性质
叶绿素是含镁的四吡咯衍生物, 个吡咯环和4个 叶绿素是含镁的四吡咯衍生物,有4个吡咯环和 个 个吡咯环和 甲烯基连接成的一个大环,叫做卟啉环 卟啉环, 甲烯基连接成的一个大环,叫做卟啉环,也称为叶 绿素的“头部” 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 绿素的“头部”。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 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连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 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连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 因而卟啉具有极性,可以与蛋白质结合。 因而卟啉具有极性,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卟啉环上 连接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副环( ),称为同素环, 称为同素环 连接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副环(Ⅴ),称为同素环, 副环上的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结合。以酯键与Ⅳ 副环上的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结合。以酯键与Ⅳ吡咯 环侧链上的丙酸相结合的部分称为叶绿醇或植醇 植醇, 环侧链上的丙酸相结合的部分称为叶绿醇或植醇, 此部分称为叶绿素的“尾部” 此部分称为叶绿素的“尾部”。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3.叶绿素的加氧作用与光降解 叶绿素的加氧作用与光降解
叶绿素溶解在乙醇或其他溶剂后并暴露于空气中会 发生氧化, 发生氧化,将此过程称为加氧作用 )。当叶绿素吸收等摩尔氧后 (allomerization)。当叶绿素吸收等摩尔氧后, )。当叶绿素吸收等摩尔氧后, 生成的加氧叶绿素呈现蓝绿色。 生成的加氧叶绿素呈现蓝绿色。 植物正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 植物正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素由于受 到周围的类胡萝卜素和其他脂类的保护, 到周围的类胡萝卜素和其他脂类的保护,而避免了 光的破坏作用。 光的破坏作用。然而一旦植物衰老或从组织中提取 出色素, 出色素,或者是在加工过程中导致细胞损伤而丧失 这种保护,叶绿素则容易发生降解。 这种保护,叶绿素则容易发生降解。当有上述条件 中任何一种情况和光、氧同时存在时, 中任何一种情况和光、氧同时存在时,叶绿素将发 生不可逆的褪色。 生不可逆的褪色。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⑴都是中小分子有机物 ⑵结构中包含多个共轭双键 ⑶含有发色团(吸收可见光的结构) 发色团是由多个-C=C-双键构成的共轭体系,
也常含有多个-C=O、
-N=N-、-N=O或-C=S等带有杂原子的双键

共轭链中双键数增加,吸收光波长将向长 波移动

每增加一个-C=C-双键,吸收光波长约增
6、食品色素的加工特性
天然色素对光、热、pH、氧气等敏感, 可导致食品在加工贮存中变色或褪色; 合成色素颜色鲜艳稳定,但安全性较差。
一、四吡咯色素


基本单位是4个吡咯构成的卟啉环P295。
在4个吡咯环中间的空隙里以共价键和
配位键和不同的金属离子结合从而形成各
种的色泽。

有叶绿素和血红素,以叶绿素为代表
⑸光与氧的影响
光和氧存在时,叶绿素可发生光解 生成一系列小分子如乳酸、柠檬酸、虎珀 酸、马来酸和丙氨酸等。
二、多烯色素(类胡萝卜素)

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色素 红色、黄色、橙色,黄色常常被叶绿
体的绿色所覆盖
类胡萝绿素的组织也富含类胡萝卜素
目前已知有560多种类胡萝卜素
基本结构:多个异戊二烯结构首尾相连的大 共轭多烯

共轭双键越多,色素的吸收波长就越向长 波方向移动其颜色就越偏向红色
分为两类 纯碳氢化合物——胡萝卜素类 氧合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类) 结构
有很多衍生物
羟基化的类胡萝卜素的脂肪酸酯
顺,反异构体
1、以胡萝卜素类为代表介绍
铜和锌离子存在时,它们可取代镁离子,形 成非常稳定的绿色的叶绿素铜或锌复合物,铜代 叶绿素的色泽最鲜亮,对光和热较稳定,是理想 的食品着色剂 加入钠、镁、钙的盐酸盐能降低叶绿素脱镁 反应的速度 绿色蔬莱在加工前用石灰水或Mg(OH)2 提 高pH,有利于保持蔬菜的鲜绿色 还有高温瞬时灭菌和气调保鲜技术等能护色。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引言概述:食品色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能够为食品赋予各种各样的颜色,提高食物的视觉吸引力和吸引消费者的欲望。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第八章中关于色素的内容,包括色素的定义、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正文内容:一、色素的定义1. 色素是指能够为食品提供各种颜色的化合物,可以天然获得或通过合成获得。

2. 色素在食品中广泛应用,包括糖果、饮料、糕点等,能够增加食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色素的分类1. 天然色素:包括植物色素和动物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虫红素等。

2. 合成色素:经过化学反应合成的色素,如亚硝基染料、偶氮染料等。

3. 食品添加剂色素:经过安全评估合格的色素,如苏丹红、塔尔红等。

三、色素的应用1. 提供颜色:色素能够赋予食品各种颜色,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外观的需求。

2. 增加稳定性:某些色素具有抗氧化和抗光的性质,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 修饰食品质感:色素能够改善食品的质感,增加其口感和口感的层次感。

四、色素的安全性1. 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色素的使用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

2. 食品色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 消费者应注重食品色素的选择,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

五、色素的检测方法1. 化学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定量分析。

2. 光谱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快速检测。

3. 生物传感器法:利用生物分子或细胞对色素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食品化学中关于色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相关内容。

色素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的外观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色素的安全性,并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健康。

4_3917817_食品化学练习题

4_3917817_食品化学练习题

第八章食品中色素和着色剂一、名词解释1、发色团2、助色团3、红移4、蓝移5、定绿6、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7、氧化作用8、氧合作用9、多烯色素10、酶促褐变11、叶绿素12、类胡萝卜素13、单宁14、茶多酚15、互补色16、α-电子17、π电子18、离域π键19、非键轨道二、写出下列各物质的结构或名称及其功能1、叶绿素2、血红素3、肌红蛋白(氧合肌红蛋白,变肌红蛋白)4、亚硝基(酰)肌红蛋白5、花青素(母核)6、无色花青素7、黄酮(母核)8、黄酮醇、黄烷酮、黄烷酮醇、异黄酮、查耳酮、黄烷-3-醇、双黄酮9、山萘素、槲皮素、杨梅素、异鼠李素10、番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11、叶黄素、玉米黄素、柑桔黄素、吓黄素、虾红素。

14、愈疮木酚(阿魏酸) 15、棉酚 16、芦丁三、判断题1、分子结构中含有的双键越多,该物质的呈色越深。

()2、助色团中都含有孤对电子,即n电子,非键合电子。

()3、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分子中电子跃迁的结果。

()4、叶绿素是水溶性的,有A、B两种结构,其结构中存在一个大的共扼体系。

()5、叶绿素能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石油醚,是脂溶性的。

()6、叶绿素在加酸,或加碱的反应中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是加快的。

()7、含叶绿素的食品应用不透明容器包装,否则易发生光氧化而变色。

()8、在肌红蛋白结构中,CO,CN-配位能力强于O2,O2强于H2O。

9、肌肉中红色完全由肌肉细胞中的肌红蛋白(Mb)提供。

()10、腌肉工艺中,MNO2作为发色剂,L-抗坏血酸,烟酰胺作为发色助剂。

()11、鲜桃红色的NOMb比、O2-Mb对O2和热更稳定。

()12、花青素是一种脂溶性色素,很不稳定。

()13、自然界中游离的花青素较少,而是与糖形成了苷。

()14、花青素与糖成苷位置在C3、C5位上。

()15、因花青素同时具有酸性和碱性,故随环境的pH而变化。

()16、花青素开环形成查尔酮型,颜色变深。

高级食品化学讲稿色素课件

高级食品化学讲稿色素课件
类胡萝卜素是广泛用于油质食品的色素, 如人造黄 油等, 用环糊精可将类胡萝卜素分散于水中, 用于饮 料、乳品糖浆等的着色, 类胡萝卜素是食物中的正 常成分, 摄入过多对机体也无损害, 故用它作添加剂 不限制用量。
9-13
14
食品 的颜色
天 然 色 素
三、酚类色素
酚类色素是植物中水溶性色素的主要成 分, 可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 鞣质 既可视为呈味(涩)物质, 也可列入呈色 物质, 它们都是多元酚的衍生物。
9-22
23
5. 红曲色素 系由红曲菌产生的色素, 我国自古以来将
其用于食品着色, 它的耐光性及耐热性均 较植物色素为优, 现广泛用于各类食品着 色。
天 然 色 素
9-23
24
6. 姜黄色素 由姜黄根基中提取的黄色色素, 遇碱变红, 有特有
的味和芳香, 耐还原性、染着性均强, 但耐光性、 耐热性及耐铁等金属离子性较差, 用作咖哩粉等 调料的着色。
10
食品 的颜色
天 然 色 素
按其结构与溶解性,可分为二类: 胡萝卜素: 共轭多烯,溶于石油醚,
但仅微溶于甲醇、乙醇。
叶黄素类: 共轭多烯的含氧衍生物, 溶于甲醇、乙醇及石油醚。
9-10
11
食品 的颜色
类胡萝卜素结构上的特点是其中有大量 共轭双键, 大多数天然类胡萝卜素都可以 看作是番茄红素的衍生物。
尽管人们作了几十年的努力, 但加工蔬菜的叶绿素保存问 题迄今仍没得到解决。
若将叶绿素分子中的Mg以Cu取代, 则可得到对光和热均 比较稳定、色泽鲜亮的铜叶绿素, 它在食品工业中被用作 色素添加剂。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9
食品 的颜色
天 然 色 素

食品化学课件8色素

食品化学课件8色素

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主要用 于给食品着色,提升食品的感官品质和
吸引力。
在食品加工中,食用色素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能够增加食品的多样性,满
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特定食品中,食用色素还具有一些特 殊的应用价值,例如在糖果、巧克力、 冰淇淋等食品中,通过使用食用色素可
以改善产品的外观和口感。
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问题和应对措施
食用色素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无毒、无害、无异味,且在规定的使 用范围内使用。
食用色素可以来源于天然或合成,根据其溶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
02
食用色素的种类
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从植物、动物或微生 物中提取的,具有天然的色彩和 香味,如叶绿素、胡萝卜素、花
青素等。
天然色素安全性较高,对人体无 害,且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代谢机制研究
了解食用色素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有助于评估其安全性和潜在的健康风险。未来,代谢 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更多依据。
安全性评估标准
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估标准也将不断完善。未来,将制定更加科学、严 格的安全性评估标准,确保食用色素的安全使用。
06
结论
食用色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食用色素的安全风险评估
评估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实际摄入量与限量标准之间的差异。
分析食用色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其他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 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综合考虑食用色素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如加强监管、 标识说明等。
05
食用色素的未来发展
新型食用色素的开发
01 02
新型食用色素
THANKS

食品化学_色素1

食品化学_色素1

H+,加热
亚硝基Heme
[H]
[H]
硝基Mb
RNH2 + NaNO2
H R N N O + Na+ + H2O
发色的影响因素
亚硝酸盐数量:稍微过量为好,数量过大产生绿 色物质,硝基高铁肌红蛋白(
pH:弱酸性促进发色,如乳酸促进亚硝酸的形成 还原剂:促进亚硝酸盐转变成一氧化氮,如Vc 光照:促进转变为肌红蛋白和肌色原,发生褐变 氧气:促进肌红蛋白氧化为褐色物质
肉类发色的机理
NO3NO2- + H+
[H] pH5.4-6.0
NO2HNO2
3HNO2 2HNO2 NO +Mb
HNO3+2NO+H2O
[H]
2NO+H2O
加热
MbNO
dMbNO
过量的亚硝酸盐可能导致产生硝酸高铁肌红蛋白 亚硝酸盐可能与胺结合产生致癌物亚硝胺
绿色产物和致癌物的形成
MMb NO2- 亚硝酰MMb HNO2 硝基MMb
发色剂过量,产生游离亚硝酸盐,可与胺类形成 致癌的亚硝胺。
7.1.2 叶绿素chlorophyll
叶绿素的结构:叶绿素母环、叶绿酸、植醇、甲 醇和Mg2+构成。
存在于叶绿体中,与类胡萝卜素、类脂和脂蛋白 形成复合物
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叶绿素的结构
叶绿素在储藏加工中的变化
酶的作用
食品化学
第八章 色素 1
食品当中的色素 四吡咯色素
类胡萝卜色素
7.0 食品当中的色素
色泽的产生:食品中发色物质对可见光波的吸收 和反射。
色素:能吸收和反射可见光,使食品呈现颜色的 物质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酯 + ( 香 无 豆 色 素 ) 衍 生 物 降 解 或 聚 合褐 沉 色 淀 物
*SO2的影响:
S O 2H +(H 2 O )
H S O 3- 花 色 苷H O
o
O H HS O 3 H
O H
*金属离子的影响: 花色苷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子可以形成
配位化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如:
25
Mb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氧化剂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NOMMb,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 其颜色更加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但过量的亚硝酸根可和肉中存在的仲胺进行反应26, 生成亚硝胺类的致癌物。
❖ **加工条件中使pH上升,无色的黄烷酮或黄 烷酮醇可变为有色的查耳酮类。
❖ **发生酶促褐变的中间生成物可氧化类黄酮 而产生褐色物质。
❖ (3)单宁(鞣质) ❖ 单宁是植物涩味的主要来源。 ❖ 性质: ❖ ①具有吸潮性,在空气中氧化生成暗黑色的氧化
物,碱可增强这一氧化作用; ❖ ②单宁易与金属生成蓝黑色物质,因此加工富含
❖ 组成:由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构成的二醇酯,四吡 咯衍生物,中心的金属原子为镁。
在高等植物中, 叶绿素a:b≈3:1。
1)叶绿素的性质
❖ 脂溶性 ❖ 活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合成叶绿体 ❖ 游离叶绿素对光、热均敏感 ❖ 酸性条件下Mg易被氢取代成暗橄榄褐色的脱镁叶绿
素,加热加速进行 ❖ 镁离子可被铜、锌、铁取代

《食品化学》必考重点题型第七章维生素和矿物质第八章色素和着色剂

《食品化学》必考重点题型第七章维生素和矿物质第八章色素和着色剂

第七-八章主要考点题型解析一、解答题1、何谓维生素?有哪些共同特点?答:维生素是活细胞为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但需要极微量的天然有机物质的总称。

而大部分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外界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人工合成,还有部分人工合成比较困难,此外一些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转活方式转化为某种维生素。

2、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分为几类?答: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 等水溶性:维生素 B 族和维生素 C3、维生素 C 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答:维生素的功能: (1)辅酶或辅酶前体:如烟酸,叶酸等 (2)抗氧化剂: VE, VC (3)遗传调节因子: VA, VD (4)某些特殊功能: VA-视觉功能 VC-血管弹性4、维生素 E 的稳定性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答:VE 对氧敏感,VE 极易受分子氧和自由基氧化,生成无活性的醌类物质。

对热、酸、碱、紫外光则比较稳定,在食品熟制和贮藏过程损失较少。

VE 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营养强化剂、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

5.为何牛奶不宜放在透明的容器中?答:牛奶中含有核黄素,在日光下存放 2 小时后核黄素损失 50%以上,放在透明玻璃皿中也会产生“日光臭味” ,导致营养价值降低。

牛奶中的 VA 对光敏感,导致 VA 的损失。

6.影响维生素损失的因素,食品加工中应如何降低维生素的损失?答:由于维生素多含不饱和双键和还原性基团,因此,维生素是所有营养素中受加工和贮藏条件影响最大的一类营养素,容易受光、氧、温度、pH 值、射线、氧化剂、金属离子、食品添加剂。

水分含量、酶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失。

预加工水果和蔬菜的去皮和修整会造成集于皮中的维生素损失。

去皮前的碱处理也增加了不稳定维生素的损失。

流水槽输送,清洗和在盐水中烧煮时,水溶性维生素易损失。

加工用水中氧浓度、痕量金属离子浓度会影响维生素的分解。

热处理时,用热水浸烫会造成水溶性维生素的大量损失。

第八章 色素(食品化学) PPT课件

第八章 色素(食品化学) PPT课件

天然叶绿素由a、b两种物质组成,a为青绿色,b为
黄绿色。均不溶于水,溶于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
加工中,叶绿素变化后会产生几种重要的衍生物。
2、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储藏中的变化
*酶促变化:脂酶、蛋白酶、果胶酶等通过作用于 相应的底物(非叶绿素),间接使叶绿素发生与蛋白 或自身分解,降低稳定性。叶绿素酶可直接使叶绿素 脱镁脱植。
基本结构
随着不同花青素结构中所带基团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其颜色有所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基团及数量不同的基团其 助色效果不同,基本结构上所带给电子基团越多,颜色越 深。
花青素属于黄酮类物质,R1=R2=H,天竺葵色素; R1=OH,R2=H,矢车菊色素;R1=OCH3,R2=H,为芍药色 素;R1=R2=OH,飞燕草色素;R1=OCH3,R2=OH为牵牛花 色素;在植物体内已经发现了数百种花青素类色素 ;它们因甙元自身、糖基的差异可以形成许多不同 的种类。 2、花色苷的变化
*酸和热的作用:加热使叶绿素脱镁、脱植,也可 发生异构化反应,使颜色向褐色转变。pH影响叶绿素 的分解速度,pH9.0时最稳定,3.0时最不稳定。
*光解:加工储藏中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其中所含的 叶绿素很易受光作用而分解褪色。
3、护绿技术


中和酸而护绿:中和酸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内部不 断产生的酸性物质,所以要长期保持体系中pH接 近中性,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缓慢释放的 碱等 高温瞬时杀菌 绿色再生:绿色再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叶 绿素中的镁置换为锌 其它方法
上述反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平衡收养气分 压的强烈影响,如下图8-5所示。
此外,鲜肉加热时会迅速变色。
腌肉制品发色原理及应注意问题
3、肉和肉制品的护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是一组由红曲霉菌丝所分泌的微生物色素, 属酮类色素。这组色素共有六种,分别为红斑素、红 曲红素、红曲素、红曲黄素、红斑胺、红曲红胺,实 际应用的是前两种。 红曲色素是暗红色粉末,可溶于水,色调不随pH值变 化,热稳定性高,几乎不受金属离子的影响,也几乎 不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但在阳光直射下色度降 低,着色力强,可用于畜产品、水产品、酿造食品等 。
*结构特点:均具有大的π, π共轭体系及一定数量的 助色团。
*性质特点:由于含有多个π 键及官能团,容易与氧 化剂、亲电试剂等发生化学反应,也容易在光、热作用 下发生结构变化。
2、作用:食品色泽是决定食品品质和可接受性的重 要因素。
二、食品色素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为:四吡咯衍生物、多酚类衍生 物、异戌二烯衍生物、酮类 衍生物等。
按来源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
8.2 四吡咯色素
一、叶绿素
1、结构、物理性质及应用 食品中的叶绿素,常为脱镁、脱植醇后的产物与铜、 锌或铁离子结合形成,性质稳定,水溶性较好。 天然叶绿素由a、b两种物质组成,a为青绿色,b为 黄绿色。均不溶于水,溶于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
加工中,叶绿素变化后会产生几种重要的衍生物。
*光解:加工储藏中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其中所含的 叶绿素很易受光作用而分解褪色。
3、护绿技术
中和酸而护绿:中和酸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内部不 断产生的酸性物质,所以要长期保持体系中pH接 近中性,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缓慢释放的 碱等 高温瞬时杀菌 绿色再生:绿色再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叶 绿素中的镁置换为锌 其它方法
5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H
原花色素是黄烷-3,4-二醇的二聚物、三聚物甚至多 聚物。
原花色苷本身没有颜色,但在酸热条件下可以分解 为花青素和其它多酚类化合物而显示一定的颜色。如:
二、类黄酮色素
类黄酮是一大类结构相似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 于各类植物体内。大部分此类化合物不仅具有特殊的颜 色,而且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类黄酮类化合物在水 中的溶解度较大。
食品化学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目的和要求:
色素
1、了解食品贮藏加工中控制色泽的一些技术及 其原理;了解食品着色剂的使用要求。
2、掌握食品色素的分类和熟悉常见色素的名称
3、掌握常见食品天然色素的化学结构、基本的 物化性质以及在食品贮藏加工中发生的重要变 化及其条件。
FOOD CHEMISTRY
本 章 主 要 内容
2、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储藏中的变化
*酶促变化:脂酶、蛋白酶、果胶酶等通过作用于 相应的底物(非叶绿素),间接使叶绿素发生与蛋白 或自身分解,降低稳定性。叶绿素酶可直接使叶绿素 脱镁脱植。
*酸和热的作用:加热使叶绿素脱镁、脱植,也可 发生异构化反应,使颜色向褐色转变。pH影响叶绿素 的分解速度,pH9.0时最稳定,3.0时最不稳定。
2、花色苷的变化
花青素、花色苷稳定性差,其主要原因是其结 构中的环氧正离子结构及多个羟基的存在。
*自身结构的影响:结构中自由酚羟基越多越不稳定, 花青素不如花色苷稳定,花色苷中糖基不同稳定性亦不同。
*pH影响:溶液pH不同时花青素的结构不同,颜色亦 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花色苷类色素在酸性溶液中呈色效 果最好。
*温度的影响:加热影响花色苷溶液平衡,使其向形成 查尔酮方向移动。
加热也可使花色苷分解:一般按照三种途径进行第一种 分解途径可以看作加热水解;第二种分解途径可看作醚键水 解断裂;
( 醌 A 式 ) 结 构 H H O + - ( 正 A 离 H 子 + ) 结 构 H O H + - ( 拟 B 碱 ) 式 结 构( 查 C 尔 ) 酮 式 结 构
二、血红素
1、结构、物理性质 种类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血红素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为血红蛋白,在肌肉 中的存在形式为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个由153个氨 基酸残基形成的蛋白质分子,血红素处于分子中的疏 水空腔内。
在肉品的加工贮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 物,从而会呈现不同的色泽。
氧合Mb 高铁Mb 氧化氮Mb 氧化氮高铁Mb 肌色原(Ms)
酯 + ( 香 无 豆 色 素 ) 衍 生 物 降 解 或 聚 合褐 沉 色 淀 物
*SO2的影响:
S O 2H +(H 2 O )
H S O 3- 花 色 苷H O
o
O H H S O 3H
O H
*金属离子的影响: 花色苷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子可以形成 配位化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如:
**加工条件中使pH上升,无色的黄烷酮或黄烷酮醇可 变为有色的查耳酮类。
**发生酶促褐变的中间生成物可氧化类黄酮而产生褐 色物质。
三、儿茶素
儿茶素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常见的四种为:
以上儿茶素名称中的表表示吡喃环上以单键相连的 两个基团处于该环的同侧。
儿茶素本身没有颜色,当其与金属离子结合后产生 白色或有色沉淀。儿茶素具有轻微的涩味。
基本结构
随着不同花青素结构中所带基团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其颜色有所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基团及数量不同的基团其 助色效果不同,基本结构上所带给电子基团越多,颜色越 深。
花青素属于黄酮类物质,R1=R2=H,天竺葵色素; R1=OH,R2=H,矢车菊色素;R1=OCH3,R2=H,为芍药色 素;R1=R2=OH,飞燕草色素;R1=OCH3,R2=OH为牵牛花 色素;在植物体内已经发现了数百种花青素类色素 ;它们因甙元自身、糖基的差异可以形成许多不同 的种类。
2、在加工中的变化
胡萝卜素类其颜色在多数加工和 贮藏条件下点相当稳定的变化只是轻微 的, 但在有些加工条件下,使得其容易 发生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反应,严重影响 胡萝卜素在食品中的色感。
二、叶黄素类
1、结构及性质 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的含氧衍生物,随着 含氧量的增加,它们的脂溶性下降 ,因此叶黄素 在甲醇和乙醇中很好溶解,而难溶于乙醚、石油 醚。 叶黄素类的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数为红 色,如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发生改变。
焦糖色素是糖质原料在加热脱水中缩合而成的复杂的 红褐色或黑褐色混各物,是我国食品中应用较广泛的 半天然食品着色剂。 焦糖现在由非铵盐法生产,焦糖色素为稠液状或块状 ,无臭,具有焦糖香气和愉快的苦味,易溶于水, pH2.6-5.5,光照下相当稳定,对酸、盐的稳定性高, 红色色度高,但着色力低。 焦糖色素在食品工业中使用量很大,糖果、饮料、雪 糕等可按正常需要量添加。
概述 四吡咯色素 类胡萝卜素 多酚类色素 食品着色剂
8.1 概 述
一、食品色素的定义和作用
1、定义:食品中能够吸收和反射自然光进而使食品呈 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统称为食品色素。
食品中的固有色素是由食品原料带入食品中的有色物 质,是导致食品具有特定颜色的重要基础。有时为了食品 具有令人喜欢的颜色,还人为地加入一些有颜色的添加物 质,这些物质包括天然分离的和一些人工合成的。
三、姜黄素
姜黄素是从生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的地下根茎中提取 的黄色素,它是一组酮类色素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 姜黄素、脱甲基姜黄素和双脱甲基姜黄素。 姜黄色素为橙黄色粉末,几乎不溶于水,溶于乙醇、 冰醋酸和碱溶液,具有特殊芳香,稍苦,在中性和酸 性溶液中呈黄色,在碱性溶液中呈褐红色,对光、热 、氧化作用及铁离子不稳定,但耐还原性好。 姜黄色素对蛋白质着色力好,用于冰激淋、果冻等中 。
在食品加工的一般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并不发生严重 的降解反应,特别是含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稳定 性。
一、胡萝卜素类
1、结构及性质
胡萝卜素类目前指四种物质:α-胡萝卜素、β-胡 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它们都是含40个碳 的多烯四萜,由异戊二烯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
胡萝卜素类为典型的脂溶性色素,易溶于石油醚 、乙醚难溶于甲醇和乙醇。
1、结构及类型:
一些常见类黄酮化合物的结构:
其中一部分类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另外一些无色。 有颜色的黄酮类化合物常可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而颜色加 深,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比较活勃,可受食品中的成 分或加工条件的影响而结构发生变化。
2、加工与贮藏时的变化
** 类黄酮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子可以形 成络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
未变 未变 未变
未变
变性
变性 变性 未变
分开
鲜红
高铁Ms 褐色 褐色
氧化氮Ms 鲜红 鲜红
亚硝酰高铁Mb 深红 绿色
亚硝酰高铁Mb 暗红 红褐色
可能存在的形式有11种,此处只列出了9种。其中1、 3、5、7中的铁离子均为二价,其它的为三价。其中带氧化 氮、亚硝酰的为火腿、香肠加工中硝酸钠、亚硝酸钠加入 的结果。
主要的食品色素都是有机物,具有发色团和助色团结 构。
色素吸收光线的本质是其分子中具有比较大的共轭体 系,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由于自身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 而产生吸收。当共轭体系上连有一些极性的官能团时(例 如-OH、-OCH3、-NO2、-CN等) ,其吸收光的波长会向 长波方向移动,把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
*酶的影响:能够导致花色苷分解的酶有糖苷水解酶及 多酚氧化酶。
*与其它植物性成分发生缩合: 花色苷可以与自身、蛋白质、单宁、其它黄酮或多糖 类物质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的产物一般颜色会加深(红移 ),少数颜色消失。
3、原花色素
原花色素的基本结构单元为黄烷-3,4-二醇:
OH
8
HO 7
o1
2
OH
6
4 3 OH
2、肉色在贮藏加工中的变化 肉中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转变,
一部分发生氧合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一 部分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