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 存在问题 思考与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 存在问题 思考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fd6ad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9.png)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防治工作。
然而,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综合的灾害防治规划。
目前,很多地方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还停留在应急救援阶段,缺乏对整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综合规划。
这导致了灾害防治工作的片段化和随意性。
2. 防治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但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需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3. 缺乏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
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的作用至关重要。
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
4. 社会公众的防治意识不强。
地质灾害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加强公众的防治意识,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然而目前很多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还可以采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 提高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政府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可以设立相关奖项,鼓励科技人员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3. 完善救援体系和人员培训。
政府应当加大对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的建设投入,完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
4. 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可以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防治意识。
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地灾治理的建议
![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地灾治理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eb110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9.png)
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地灾治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球上面对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质灾害也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地质灾害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预警能力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质监测仪器,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机理研究,完善预测预警模型,提高地质灾害发生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防灾宣传教育,提高人民防灾意识1.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学校地震防灾教育,推动防灾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1.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建设。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监管和整治,加大对危险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力度,切实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四、加强应急救援,提高灾害应对能力1.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应对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紧急处置能力。
2.加强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抢险救援的效率和水平,保障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1.加强与邻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科研合作,共同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2.加强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挑战,为全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建议仅为探讨,希望能够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地灾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六、投资建设地质灾害应对设施,提高抗灾能力1. 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应急救援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73339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7.png)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提升了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
现代技术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等的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了灾害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三是增强了抗灾能力。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了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竞争,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意识和责任缺失。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责任担当,但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第三是技术和经验不足。
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支持,导致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完善灾害防治的设施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619e146e53a580216fcfec9.png)
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类也充分认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和地质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目前,在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中受地质灾害影响而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对地质灾害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逐步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我们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措施1环境地质灾害现状1.1崩塌、滑坡、泥石流我国是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山地地质灾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灾害程度最严重的类型之一。
山地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和西北的高山深谷地区,灾害较为严重,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偶尔也会发生,灾害程度较小。
1.2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区地震强度最强、最密集、空间上分布最连续的国家,是世界上地震灾害程度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邻,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作用较为强烈。
迄今为止,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台湾地区海拔仍在上升,为地震创造了基本的成因环境。
地震地质灾害类别主要分地表破裂、斜坡地震失稳和基础失效三种,将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分成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和台湾地震区四个震区。
1.3地面沉降、塌陷近年来,我国的地面沉降及塌陷地质灾害数量逐年递增,几乎遍及全国,灾害程度和范围也在逐年上涨,已严重威胁到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地下空间大规模的采空后,地面沉降区域开始从沿海区域向内陆发展。
地面沉降经常会造成地面建筑物承重构件损毁失效、地下深井井管倾斜、国家测量标志点失效、洪峰警戒水位线失效、地下水原生环境破坏等地质灾害,阻碍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2.1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对于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对这一工作的开展成效产生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自身职能,切实的将这一工作重视起来。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和应急预案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和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66ee4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e.png)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和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是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而制定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建议:
1.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各类地质灾害,提醒人们采取措施。
- 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开展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确定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防治水平,例如,地震工程、滑坡治理技术等。
- 推进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防护林网建设等方法,加强对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的生态修复,提高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
2.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 建立灾害防治组织机构: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或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统筹协调。
- 健全预警机制:建立灾害预警发布系统,明确各类地质灾害的预警指标和预警级别,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 制定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措施、受灾地区的撤离和安置措施、物资和人员调配措施等。
- 做好宣传教育: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建议,实际的具体方案和预案需要根
据具体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灾害风险情况来制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点及措施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点及措施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ded2c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b.png)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点及措施建议一、基本情况X县位于XX省东南部,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市乃至全省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
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其中泥石流159条、滑坡214处、崩塌56处,威胁25489户125489人,威胁财产25146万元。
二、存在的工作难点由于我县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且数量多、分布广、密度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等特点,加之隐患点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困难,天气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防范工作量大面宽,任务重。
导致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地质灾害点点多面广。
X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徒,地质灾害点多,分布面广。
地质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下陷等种类。
地质灾害隐患点,点散而广,防治工作难度大。
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般分布在村庄、田间地头附近、公路边坡地段。
因此,一旦出现险情危害性大,损失严重。
二是防范意识淡薄。
X县出现的一般是小滑坡和小崩塌,影响少量农户房屋安全。
因此,有些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侥幸心理,始终认为不会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不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缺少防范于未然的理念,群众对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寄希望于政府的投入和清理,普遍存在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是人为因素多。
X县山区山高坡徒,悬崖极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
泥土坡容易产生滑坡地质灾害。
夏季暴雨时,山谷地段容易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山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很小,山体剖面多,有的剖面高度达30多米,山体剖面多而高。
破坏了山体本身的平衡,人为因素导致极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庄周边的山坡基本上都开发成旱地,由于人类长年累月翻土耕种,破坏了山体表面的整体连接性。
强降雨天气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是监测预警设备多数安装在野外,管护困难,个别监测预警设备时常出现误报的现象。
五是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短缺,由于我县隐患点多,县财政困难,申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有一定的程序和难度,致使一些急需要进行工程治理的隐患点不能及时进行工程治理。
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措施
![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ba77f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a.png)
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地表和地下水体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地质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的预警与应急措施成为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地质灾害预警的意义与作用地质灾害预警旨在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发展和演化过程进行监测、判断和预测,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使其有足够的应对准备时间,从而减少灾害损失。
具体而言,地质灾害预警的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质灾害预警可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通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公众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受灾风险。
其次,地质灾害预警可以指导政府和应急部门的决策和调度。
预警信息的发布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灾害应对方案和调动应急资源,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地质灾害预警可以加强灾后救援工作。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能够使救援部门提前做好准备,迅速启动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员和财产的伤害。
二、地质灾害预警的技术手段地质灾害预警是基于对地质灾害因素及其演化规律的深入研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的。
目前,地质灾害预警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技术手段:1.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通过布设监测仪器和传感器,对地质灾害相关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地下水位、地震震级等,以获取预警信息。
2.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地质灾害信息,提供预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电磁探测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潜在风险区域的信息,为预警提供依据。
4.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地质灾害数值模型,模拟灾害的演化过程,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为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科学依据。
5.信息化技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预警信息的采集、分析、传输和展示,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意见
![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d0b117e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2.png)
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意见一、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和险情3处,涉及7户3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因灾搬迁1户5人,发放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65张,避险明白卡150张,组织开展群众防灾减灾避险演练2次,狠抓了各项制度的落实,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预测降雨是多数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资料分析,预计今年5至10月仍是汛期,总雨量可能偏多,有涝重于旱的趋势,主汛期为6至8月份,梅雨比年、年明显,特别是在日降雨量达暴雨级或连续3天以上时,容易诱发以山体斜坡、公路边坡为主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相关部门要紧密结合气象预报资料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注意短时特大暴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监测点涉及4个镇、65个行政村(地质灾害隐患点65处),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一)防治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治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案编制和快速反应等制度,对每个监测点都要落实具体监测责任人,确保全市地质灾害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三)防治任务。
1、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各镇街道、村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排查清理情况,进一步完善镇街道、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镇街道、村和责任人。
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06eb37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9.png)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过程而导致的灾害性事件。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首先,建议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了解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地质构造情况、地形地貌等特点,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详细调查,制定应对方案时应有针对性。
同时,定期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其次,建议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和发布地质灾害相关信息。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监测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及规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对于地震等突发事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另外,建议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及群众的责任和行动方案。
应急预案要具体细致,包括预警信号发布机制、疏散转移方案、紧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同时,组建专业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前进行演练和培训,确保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行动。
此外,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建设工作,注重预防为主。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和农村建设,减少地质灾害风险,提高城乡居民的综合防灾能力。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总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主要包括科学评估、信息发布、预案制定和应急救援等方面。
只有做到提前预防、有效预警、快速反应,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8b0f7c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9.png)
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说到边坡工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那些山路、隧道、桥梁建设旁边的边坡,经常能见到。
这些地方,听着很酷,其实也是潜藏危险的“定时炸弹”。
要知道,边坡工程的地质灾害,很多时候可不是小事儿,发生了那可真是不得了!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这些,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搞不好还会伤到人、毁了房子,甚至堵了道路,真是麻烦得不行。
说白了,边坡一不小心就成了个“活雷锋”,可惜它是做反派的,给人添乱。
咱们不想看着这些危险成真,就得想办法让这些边坡“乖一点”。
怎么做呢?最简单粗暴的就是通过防治措施,帮它们“打个补丁”,别让它们一旦暴躁起来,把我们的家园和生命安全给撂倒。
那该怎么着手呢?有几招咱们可以试试。
最重要的就是边坡的稳定性得做好检查。
你想啊,山体不稳定,或者说地基不牢,发生点儿小事儿也许就能引发大祸。
哎,别小看这检查,得像医生查病一样,细致入微。
坡面上的裂缝、土质松动、地下水的流动情况都得一一摸清楚。
很多时候,人们会忽略这些细节,觉得“哎,没啥大不了”。
可实际上,很多边坡灾害就是从这种“没啥大不了”的小问题开始的。
别让这些小毛病积累成大问题,得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就马上修补,像给房子做保养一样,别嫌麻烦,时间长了就是一堆隐患。
要说到对策,咱们可不能光靠检查。
那是基础工作,接下来得用点儿“硬招”。
比如,坡面加固。
这其实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给山坡装上一层“防护服”。
现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像钢筋网、锚杆、喷射混凝土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加固边坡。
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可真要是起到了作用,危机时刻就能稳定山体,防止山石掉下来。
那些边坡的排水系统也得好好设计和管理。
水一旦渗透到土层里,可就麻烦了。
水分多了,山体松动,滑坡就来了。
所以呢,建设排水系统不能含糊,排水通畅,山体才能安稳。
说到排水系统,我得提醒大家,这事儿不能只是“做个样子”。
大家为了省事,设计简单的排水渠,没想到根本没法排掉积水,甚至还会让水渗进土里,越积越多,结果问题变得更严重。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696b4e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7.png)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区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展开研讨,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和建议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地质灾害也就成为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加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工活动的增加,造成经常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不仅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活动,还对人的生命财产产生较大威胁,因此,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治地质灾害,也成为必然要求和趋势。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民生大事,同时也是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管理、应急管理以及气象等部门,都需要深刻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划分好各自责任,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以最大力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1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
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认为几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没发生过地质灾害,必定安全,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部分乡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在经过多方数次的走访交谈后,仍然不愿意搬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区域。
同时,有些农村建房、景区建设等,事前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纳入审批的程序,从而产生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2抗灾救灾能力不足。
一是政府资金投资力度还不够,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仍较大,一些防治项目经费一时无法落实或仅部分落实。
另外,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补偿标准较低,加之地灾点的村民大多经济比较困难,建新房的困难很大,导致搬迁工作开展缓慢。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aecad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c.png)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内乡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伏牛山脉北麓,是一个地势较为险峻的区域。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加上气候多变,内乡县经常发生各类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内乡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为当地政府和居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内乡县地质灾害的特征,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对该县的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系统分析内乡县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一系列防治措施,旨在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研究意义内乡县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交界处,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研究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地质结构、地貌特征以及潜在灾害隐患,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改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轻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提高抗灾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科学规划防治措施,可以提前预警和应对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升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建议,为加强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0字】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的研究,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内乡县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探讨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2. 提出针对内乡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科学规划防治措施以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3. 强调加强内乡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3e52ddd49649b6648d74768.png)
3 . 2 保护 和治理 区域地质 自然环境 结合地质灾 害发育 的条件. 要采取积极对策 减 少地质灾害发生机 率 基本措施是根据 区域条件。 科学地进行资源开 发和工程建设活动 特别注意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 、 水 资源 、 生物资源, 避免过度 开发 。在广 大山区应广泛植树造林 , 治 山治水 。 宜农 则农, 宜牧则牧 , 宜林 则林, 涵养 水 土. 防治水 土流失 在城镇和沿海地 区. 尤其注 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 水 资源。 量人为 出 保 持地下水动态 平衡’ 5 方 止地下 水环境恶 化, 预防地 面沉陷和海水入侵 等活 动 3 - 3 建立完 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检测预警系统 在现 在基础 上, 成立 国家 和省 ( 市、 自治 区) 地 质灾 害信 息 中心, 建立 地质 灾 害灾情 与 防治 数据 库 : 应用 G I S技术 建 立 覆盖 全 国 的 地质 灾害 信息 系统 . 为地 质灾 害灾 情评 估 、 动 态 区划 以及 预 防治决 策提供 信 息服 务和 技术 方法 支 持, 并 为 国 内外交 流 与合作 提 供渠 道 同时 进一 步完善 灾情 预警 系统 , 结合 中国实 际, 组织 社会 力 量 , 扩大 覆盖 地 区。 提 高其 效能 。把地 塌和小型崩塌 从调查数据 资料 中分析, 崩塌总体上 以小型为主。 小型 发展 和完 善 灾害 群测 群 防体 系. 全 面 提高 地质 崩塌在全 国务研究 区所 占比例极高。但相 比较而言, 西北 、 西南 和黄土 质灾 害群 测群 防体 系纳 入地 质 灾害 预警 系 统之 中, 高原 区相对 中型崩塌 比例较高 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崩塌所 占比例 灾 害预警 防治 水平 3 . 4 健全减灾法规 完 善灾 害管理体制 相对较高 。 崩塌类 型。 崩塌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崩塌 、 岩质崩塌和碎 法制建设是加强地 质灾 害防治的有效手段, 也是 目前 中 国地质灾 块石土崩塌 在 已调查 的崩塌点 中, 以土质崩塌为主 。在东部 、 东南地 害防治 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针对当前 实际黑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地质 区和黄土 高原区土质崩塌所 占比例依次为 5 6 . 6 %、 7 0 . 7 3 %和 7 8 . 2 3 % 评估 、 防治 等方面法律法规, 保证地质 西北、西南地 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岩质崩塌为主, 所 占比例依次为 8 0 . 3 6 %、 灾害防治管理 和地质 灾害调查 、 规范化。 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现象 的发生 。地 5 8 . 2 9 % 和4 7 . 6 2 % 崩塌与地形坡度: 同样按 5 个等级( 0 ~ 1 0 o 、 1 0 ~ 2 5 o 、 2 5 ~ 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化 、 4 O 。 、 4 0 ~ 6 O 。 、 6 0 ~ 9 O o ) 进行统计 。崩塌诱发因素 。崩塌的诱发因素分为 自 质灾害减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为了适应 地质灾 害减灾发 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逐步建立 和完善 然 因素和人 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 大气降雨和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 展要求. 是人类工程活动. 包括坡脚开挖 和植被破坏等 据统计 , 已调查 的崩塌 政府领导 的社会化减灾系统 的主要诱 发因素是暴雨 . 暴雨诱发的崩塌 占崩塌总数的 8 1 % 且在各 种 规模的崩塌 中均为 主要 的崩塌诱 发类型; 地震诱发 的崩 塌仅 占崩塌 总数的 1 %. 一般发生在 巨型崩塌 中: 人类工程 活动诱发 的崩塌 占崩塌 总数的 1 8 % . 以中小型崩塌为主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89e1cd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0.png)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宁陕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高坡陡、沟深地薄,断裂构造发育,岩体强烈风化破碎,易滑地层分布广泛,地质环境相当相当脆弱,加之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每年都有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还常常造成大量的群死群伤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该县被省市有关部门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
根据2002年地质灾害区划调查资料,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2处,其中滑坡48处,不稳定斜坡30处,泥石流4条。
直接威胁1196户7028人、5289间房屋、多处公路的安全,其中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
城关、汤坪、梅子、四亩地、龙王等集镇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威胁。
经过近几年来的强降水作用,又引发了许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县列入各级防灾方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76处。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种类型。
其特点一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二是形成灾害主要受强降雨作用、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三是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
四是到了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急剧增加。
自2002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原宁陕小学后山滑坡的勘查和3#教学楼浅层滑坡的治理;王家湾沟谷泥石流的勘查和治理可研报告;县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四亩地柿树坪隐患点危险性评估;太山中学隐患点危险性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在经历了2002年“6·9”、2003年“8·29”两次特大自然灾害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滑工作,狠抓了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防洪防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
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073f2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9.png)
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加强监测预警1.1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应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明确各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危险等级、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1.2定期巡查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应定期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巡查,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二、强化防灾意识2.1普及防灾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2.2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民众在应对地质灾害时的应急反应能力。
三、完善法律法规3.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加强对政府官员和民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其依法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四、开展科学研究4.1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对地质灾害形成机理、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水平。
4.2推广新技术应用积极推广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实施工程治理5.1 制定治理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5.2加强工程管理加强对治理工程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六、建立应急机制6.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到快速反应、协调有力。
6.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七、加强国际合作7.1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7.2分享防治经验与技术通过分享防治经验与技术,为其他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共同发展。
八、建立奖惩机制8.1设立奖励基金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奖励基金,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e22a7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6.png)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是一种由地质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
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1. 地质调查和评估: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和评估,了解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层、地下水位等情况,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2.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设备和传感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出警报。
3. 风险评估和规划:根据地质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规划,包括划定灾害隐患区、制定防灾预案、规划土地使用、避免在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建设重要设施等。
4. 建设抗灾设施:根据风险评估和规划的结果,建设相应的抗灾设施,如监测设备、防护墙、拦土墙、护坡、防洪堤等,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
5. 加强工程建设和施工监督: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避免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防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社会参与和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8. 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9. 提高科技支撑: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10. 灾后恢复与重建:发生地质灾害后,要积极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包括受灾人员的安置和救助、灾后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等,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1080b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2.png)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地质灾害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从综合防治、风险管控、科学监测等方面提出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综合防治是关键措施之一。
综合防治主要包括保护可破坏区域、合理规划领域、提升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等。
首先要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科学评估和划分,明确重点防治区域。
同时,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此外,要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早发现和处置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风险管控是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环节。
根据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要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科学测算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前制定救援方案和疏散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应变能力。
另外,要强化社会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促使民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提高整体防灾自救互救水平。
科学监测是地质灾害预防的技术支撑。
建立定点、实时地质监测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变化趋势,为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方法,提升监测精度和准确性。
此外,要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除了综合防治、风险管控、科学监测等措施外,还要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学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监督,确保各项预防工作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最终,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a597c3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e.png)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现象,对人类安全和生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列举了一些建议。
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演化和趋势,提前预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2. 加强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对于高风险区域,应制定严格的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办法,包括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如建设抗震、抗滑、防洪等设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建成的工程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隐患。
4. 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应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减少人类因不了解防治措施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5.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
6.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推广环保型生产方式环保型生产方式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应加大环保型生产方式的推广力度,减少人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8. 加强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9.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方法,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
10.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00e9d1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7.png)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1. 地质灾害的“老朋友”地质灾害,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就像个不请自来的“老朋友”,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当然不是好玩的那种)。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泥石流、滑坡、地震这些家伙时不时就会跳出来捣乱。
特别是大雨过后,山坡上的泥土就像被撩拨的火焰,随时可能“噼啪”一声,倾泻而下。
想象一下,如果在家里看电视,突然窗外就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声音,那可真是让人吓得心脏要蹦出来了。
1.1 了解地质灾害首先,咱们得了解这些灾害的“性格”。
泥石流,它像个顽皮的孩子,见到水就忍不住要冲下山;而滑坡呢,就像个沉默寡言的大叔,平时一动不动,但一旦发作,哎哟,那可真是风卷残云,绝对不留情面。
所以,了解它们的“性格”,有助于我们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1.2 灾害频发的区域其实,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就像是那些年年都有花开的老树一样,总是有迹可循。
我们国家的西南地区,比如说四川、云南,地形复杂,山高水长,这里就特别容易出事。
要是你正在考虑买房,那可得擦亮眼睛,别选在那些“高风险区”!不过嘛,咱也不是要你不去,适当了解一下就好。
2. 防治措施的“高招”既然知道了“老朋友”的性格,那咱就得想办法应对它们。
别担心,这里有一些实用的防治措施,大家可以看看,绝对有用。
2.1 建设工程的“金钟罩”首先,工程建设方面,得像打游戏时加个“金钟罩”一样。
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不仅要看风景,更要看土壤的“脾气”。
在设计时,防治措施得充分考虑,比如说坡度、排水系统等等,做到万无一失。
还记得小时候玩沙子吗?一不小心沙子就会滑下来,所以得想办法让它稳稳当当地待在那儿。
2.2 监测与预警系统其次,科技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重要啦!咱们可以借助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比如监测仪器、卫星遥感等,来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
想象一下,如果能够提前知道泥石流要来了,咱们就能像超人一样,提前撤离,岂不是美滋滋?而且,社区也要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通知大家,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安全。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e35b9e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1.png)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要防止地质灾害,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措施:
1. 普及地质灾害知识:通过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如何避免和应对地质灾害。
2.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测技术和设备,实时监测地质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
3.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守地质勘察和评估标准,确保工程安全,降低因施工不当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4.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避免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土地,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5.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包括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等,提高救援效率和响应速度。
6.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7期西部探矿工程
*收稿日期:2019-02-23
作者简介:周托(1979-),男(汉族),广东连平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地质相关工作。
试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周
托*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516008)
摘
要:当地质灾害发生以后,不仅会对大众的经济以及国家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大众
的人身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应用,使得自然自身的防御能力逐渐低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例如唐山地震以及汶川地震,均为我国国民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改正,尽量降低对自然的挖掘以及开发,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做好相关的防御工作。
基于此,将对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展开分析,并就其中所能够应用到的技术进行适当的研究。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治技术;防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P95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7-0015-0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各行业对
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的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升。
比如,在近几年来,地震、泥石流等新闻经常可见,加之预测的难度较高,使得整体的灾害程度极大,甚至无法进行合理化的预防。
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的相关工作时,相关的工作技术人员不仅要注重灾后的补救,同时也应该注重灾前的防治,以此保证大众的人身安全。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1地质滑坡防治措施
首先,地质滑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并且相较于其他地质灾害类型来说,这种灾害所能够造成的危害性比较低,安全防御的可能性较高。
因此,在对这种情况进行防治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的手段。
比如,在日常勘察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组建一些坚固的支挡设备以及排水设备,将其安装进地质中,降低雨水对地质的影响以及压迫,从根本上降低滑坡现象的形成。
此外,在这种防治模式下,即使地质滑坡的现象出现,附近居民以及周边的环境也能够在支挡设备的保护下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在具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该对施工的位置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远离河水、远离地下水等等,以此保障水资源的稳定发展[1]。
1.2地质崩塌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中,地质崩塌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事
件,在事故发生时,大部分群众都无法进行快速的反
应,也不能及时地进行补救。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人员们就应该对灾害的隐患部位进行频繁多次的检查,做好相关的防治措施,尽量降低灾害所能够造成的影响[2]。
首先,在陡坡的位置,工作人员们应该加强整体的关注性,尽量保证其在灾害发生时,不会对人员安全形成较大的威胁。
比如,工作人员们可以在陡坡附近建立合理的支挡设备,在地质中加固地基,针对于存在隐患问题的区域,应该进行合理的隔离以及划分。
其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与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尽量疏散隐患地区的人群,降低危害的程度。
1.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灾害来说,泥石流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针对性。
首先,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比较短,其次泥石流产生的速度比较快,一般群众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
因此,在进行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需要进行适当的阻挡操作,尽量减缓泥石流的下进速度。
比如,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区域,种植一些树木,以此作为遮挡;或者在泥石流地区周围种植一些扎根加深的草木,应用其稳固土壤,降低泥石流产生的概率,以此尽量提升周围人员的逃跑时间。
此外,在防治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在附近修建合理的泄洪通道,分散泥石流,以此降低其对大众所能够形成的安全影响。
1.4不稳定斜坡的防治
15
2019年第7期西部探矿工程
针对于不稳定的斜坡灾害来说,在进行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部门可以适当地与公路工程的负责人进行联系,要求其尽量避开这些区域进行公路施工,将其所能够形成的影响降低。
倘若公路工程必须要经过这一区域,那么应该与国家的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严格保证其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性,保障其不会引起斜坡灾害。
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们可以在斜坡周围种植一些抵抗能力较强的草木,也可以用混凝土以及其他设备加固地基,有效提升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稳固性,从而有效降低不稳定斜坡灾害产生的影响[3]。
1.5地质地震防治措施
总体来说,大众最为熟悉的地质灾害应该就是地震,并且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此外,在地震发生之前,通常会有较为明显的环境警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大众会有一段时间进行自救。
但是,由于地震所能够形成的危害是不可控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所提出的防治工作基本是针对灾后所进行的工作。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结合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及信息技术做好相关的预测工作,当发现有地震倾向的情况时,应该及时与当地的新闻单位取得联系,进行宣传播报,使得民众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疏离以及自我维护,降低灾害引起的影响;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地质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单位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组织相关的人才前往社会机构,组织其开展地震演练的活动,丰富大众的经验,降低地震的危害;最后,在工作中,建筑单位的相关从业者应该加强对地震防震装置的设计,并保证地基的稳固性,以此当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拉长大众的自救时间,有效降低人员伤亡的情况[4]。
2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2.1生物防治技术
首先,所谓生物防治,指的就是环保性的防治技术。
在这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同时也能够提升自然环境的质量,对自然发展以及地质发展都能够形成较为积极的影响。
但整体来说,这种防治技术是一种长期性的技术工种。
比如退耕还林、种植林业以及规划农牧等等。
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可以应用这种技术进行事前防治,加强地质自身的稳固性以及质量,从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几率。
2.2工程防治技术
在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工程防治是一种比较重要的防治技术。
总体来说,该种防治技术主要应用于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中。
在应用该种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借助高边坡支护工程以及地基工程等施工技术进行地基加固以及边坡加固等操作,减缓泥石流以及滑坡的缓冲速度,有效降低其所能够引起的人员伤亡。
此外,在对该种技术进行应用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现场做好勘察性的工作,当发现这种方式不适用或者山体滑坡影响较大的情况时,应及时对技术进行改造,以保证大众的安全性[5]。
2.3避让防治技术
避让防治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防治技术,并且其也能够形成较大的辅助作用。
一般来说,避让技术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两种:雨天避让技术以及搬迁技术。
其中所谓雨天避让技术指的就是在雨季来临,并且容易形成滑坡灾害的情况下,组织周围居民进行避让的一种技术。
在应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为附近居民构建合适以及足够的躲避区域,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当灾害过去,政府部门应该引导居民回归正常生活;而搬迁防治指的就是彻底地将附近居民进行疏离,将其生活环境转移,相较于雨天防治,这一技术所能够形成的资金应用以及时间应用较大,所以尽量不对其进行使用。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型行业的不断出现,在大众生活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当前时代,大自然也深受人类的剥削以及残害,整体呈现出岌岌可危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大自然的危害不仅会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加强对地质的勘察以及管理力度,及时预测出其中的危害,并结合合理的防治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保证自然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褚晓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J].工程
技术研究,2018(9):106-107.
[2]樊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华北国土
资源,2018(3):57-58.
[3]谢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及措施分析[J].低碳世界, 2018(5):351-352.
[4]李廷.滑坡地质灾害勘探监测技术及防治措施研究[J].内蒙
古煤炭经济,2018(9):100-101.
[5]金杰明.城市地质灾害勘查技术研究与防治措施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109.
16。